观看这部电影是在中央六套周六晚上佳片有约栏目上,电影开始前的广告片就不断放着夏洛特压抑欲迸发的仇恨和愤怒大段说出他内心深处长久被压抑的声音。。。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
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
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
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
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
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
报仇。
”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
报仇。
你们已经把残虐的手段教给我,我一定会照着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敬!''于是这样一个北京应该是秋老虎肆虐却笼罩着深秋寒意的周末的深夜,我裹在棉被的温暖中看沙翁的经典名剧《威尼斯商人》。。。
有人曾经提出很多疑问,为什么沙翁的很多剧目,例如《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罗米欧与朱丽叶》。。。
经典演绎也好,另类后现代也好,几乎都被多次不断的搬上银幕,而只有这部《威尼斯商人》好像被尘封到了地下室,影视制作商好像已经忘却沙翁还曾经写过这样一部喜剧。。。
其实当我看完了这部作品后才明白,稍微有一点宗教知识的人就可以体会到戏剧中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
曾经观看过舞台版的《威尼斯商人》,那里的夏洛特尖嘴猴腮,猥亵肮脏,典型的自私卑劣的奸商形象,于是当他再作出要割掉一个“高贵”“优雅”的基督徒商人的一磅肉的时候,所有的观众一定会义愤填膺,而当他最终“阴谋”没有得逞,却得到了强有力的惩罚时,所有观众也一样欢欣鼓舞,一个喜剧的结局,一个坏人理应得到惩罚的经典模式,是最原始的沙翁作品的展现,如果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沙翁这样去写戏剧,我想应该是迎合了当时人的“喜好”,然而在人权和平等已经成为世界共同主题的今天,尤其是经历了二战对犹太人残酷屠杀后,谁都不想再去碰触这样一个敏感的主题。。。
于是沉寂。。。
一个大段的沉寂。。。
而这部新版的《威尼斯商人》,过滤掉原著中的对夏洛特讽刺性的坏人喜剧特性,更多的表现着一个受到迫害的犹太人人性:他有自己忠贞的信仰,他有自己的爱,表现为对自己的女儿和已故妻子的爱,尤其是当他听说私奔的女儿用偷走的他妻子送他的戒指仅仅换了一只猴子的时候,他愤怒,悲伤,甚至眼里流出了泪,说:即使给他100只猴子他也不会换。。。
他对基督教徒的蔑视和人身侮辱,他卑微、屈从和忍耐,然而,当他得到机会可以反抗的时候,他却义无反顾的进行着他的复仇,面对敌人,他说出内心压抑许久的大段表白,最终他手持钢刀,毫不怜悯自己的敌人时说:当你把我形容成一只犹太狗的时候,请不要忘记狗的牙齿。。。
我不能不佩服阿尔·帕西诺(Al Pacino)出色的表演,把这样一个内心压抑,充满仇恨却不得不屈从的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
这部影片恰到好处的将犹太人受到的不公正的迫害表现的银幕上,虽然最后的安东尼奥面对即将的杀戮时也表现出了无奈和悲情,以及他对待朋友的慷慨和“两肋插刀”的“哥们意思”,也同样会让人产生出些许的同情,然而,由于电影之前大段的铺垫,感觉他得到这样的惩罚也是他自作孽的结果,于是背离了原著的主题,完全感受不到夏洛特最终报复失败,却得到了更可悲的结局的喜剧感,取以是观者内心深处隐隐的悲凉。。。
我不知道上述大段夏洛特的爆发性的陈述是否是沙翁原著中的台词?
如果沙翁曾经这样撰写过将要出自一个犹太人的口的大段台词,单就这一点我可以看出沙翁在写这样一部带有浓重种族歧视的剧目的时候内心中尤存的一点对犹太民族的同情和公正。。。
前两天看了这部新拍的名著,昏昏欲睡的台词,拖沓的剧情,不养眼的演员(虽然剧中一再强调鲍西娅的美丽),唯一的好处是,回忆起了中学时代曾经学过的课文。
不记得当时老师是怎么教这篇课文的,这样也好,可以没有框架束缚的谈一下我的看法,不管这片子是否忠于原著。
撇开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法律明显偏向于基督教徒,价值取向同样也是,犹太人的地位和名声也在各种形势发展后演化得越来越低下,这个因为并不熟悉,也就不想多说。
把电影看成一个纯粹的故事,这个故事宣扬了太多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间的同性之爱(不管是同性恋,还是所谓经受得了考验的或超越爱情的友情),在刻画夏洛克的性格上也有失偏颇,而被人扣上“反犹太”的帽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自老莎写下这篇名著开始,夏洛克的吝啬、贪婪和残忍就在人们的心上刻上了烙印,他是非正义的,他的失败是让人拍手称快的,他和安东尼奥等人的对比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善与恶,这样的理解广为接受,我却难以赞同。
站在夏洛克的立场上,我给予的是同情,我能理解他的报复和怨恨,并为他的落败而不值,好吧,那么就说说我一些另类的想法吧。
首先,夏洛克虽然谈不上是维权斗士,但是这种法律意识是应该赞同的,甚至他在法庭上的慷慨激昂有那么些抗争种族歧视的意味,当然对于他而言,说出这些话来让人理解为狡辩也无可厚非,不过在法庭这个特定场合,这种狡辩和虚伪却十分合理,无可争辩。
其次,在当时违约即违法的情况下,他向安东尼奥索要一磅肉更是合理,当初安东尼奥自信的签了这个合约,没有任何人怂恿或威胁,完全是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的行为,那么他为此履行他的承诺又有什么不对,他连续用大海的怒涛无法减低威力,豺狼害得母羊为失去羔羊而哀啼,以及松柏受到天风的吹拂不能不发出声音等比喻,来强调夏洛克的残忍之无法改变,反而让我反感,这些话若是在别人口中说出来很能增强悲剧效果,但在安东尼奥的口中说出,我认为那是虚伪的表现,像他这样一个有威望的贵族,守不住承诺,就不能怪对方不仁慈,要怪就怪自己过于自信吧。
再者,我始终觉得,凭夏洛克的口才,想要在鲍西娅的圈套之下全身而退并非没有可能,可惜他被报复的欲望和一开始一边倒的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犯了太多错误。
首先,他应该如公爵所设想的那样,羞辱够了就大发仁慈之心,那么就可以名利双收了,但那显然不符合夏洛克的性格。
第二,当鲍西娅提出请医生为安东尼奥止伤口以免流血过多而死的时候,他应该答应,这样就不会有后来以“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谋害公民”为由惩罚他的结果了,不过按照他的想法他的确没有义务请医生,同样法院也是,如果老天让安东尼奥死也是劫数,这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那个所谓的法律表述同样有漏洞,什么叫“企图”,什么叫“谋害”,履行合约的内容怎么算“谋害”,如果夏洛克放弃那磅肉,是不是何以说明他断了自己的“企图”,这些明明可以再辩论的。
还有一点,他不应该由自己动手,当鲍西娅提出可以割一磅肉,但“不准流一滴血”,不能相差“一丝一毫”的时候,他可以提出由法庭指定一名最有经验最权威的屠夫动手,至于屠夫“失手”弄出了血或是分量出错,那是屠夫和法庭的事,与他无关,他要的只是一磅肉,多出来的还给安东尼奥也好,扔掉也好,不是他要考虑的范围之列。
最后一点,为了增加戏剧性,老莎安排所有人都笨到看不出鲍西娅和女仆的身份,如果夏洛克能够揭穿的话结局又会不一样,当然这也只是说说而已,戏剧毕竟是戏剧,就像武侠片里面的女扮男装永远不会被心上人识破一样。
总之,夏洛克是输在了不够仁慈、不够宽宏大量,还有不够狡猾上。
来点轻松的,谈谈鲍西娅。
这个聪明机智的女人,在丈夫提出要感谢他时,表现出了小女人的可爱来,可惜结果她的戒指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不过后来她还是原谅了丈夫,就像没事发生一样,接受了丈夫的道歉。
换作是我,我想我很难谅解,毕竟这戒指的意义非比寻常,送出了戒指,等于葬送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爱。
就算他有让人感动的解释,我能接受他的感动,却很难把这件事当没发生过,今天他可以有这样的解释,明天他也可以因为同样感人的解释背叛自己,这不是小气或是不体谅,而是他让我感到了一种不安全感。
所以,结论是,女人不要随便考验男人的忠诚,因为时间和老天自然会考验你们,无论他忠诚与否,一定能让你看到证明。
昨天,无意中在电视频道看见这部意大利、英国、美国在2004年拍摄的莎剧。
恰巧看到庭审那部分,最著名的 “一磅肉”的那场戏。
可惜,扮演鲍西亚的女演员Lynn Collins似乎是有些木讷,肢体和眼神缺乏灵动与热情。
那可是被无数名演员诠释过的聪慧、机敏、热情的大美人啊!
整部片子的色调和服装是我喜欢的,扮演夏洛克的演员Pacino是最出色的,可惜配音质量实在不能恭维。
带着痛苦的感觉看完这段戏,实在没兴趣去看他们回到鲍西亚庄园后再调情的那部分了。
2006年9月11日伦敦雾
这真的是部喜剧?
如果是的话,那该是一部多么令人憋屈的喜剧啊!
大多数中国90后都是通过中学语文教材第一次接触到《威尼斯商人》这部戏剧的,我也不例外。
想当年本人一向喜欢和教材的观点对着干,对于那篇节选的《威尼斯商人》,我甚是不满教科书里那一套“正义得到伸张,恶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的陈词滥调。
我一直觉得虽然割肉这种招数太阴毒了点,但是最后夏洛克受到的惩罚无论如何还是过重。
打赢官司不就得了?
鲍西亚何必得理不饶人呢?
因此我对夏洛克一直是同情的。
近日看了这部帕爷和铁叔主演的同名电影后,心中不平之气更是愈发强烈。
事实上从影片一开始,看到安东尼奥往夏洛克身上吐口水时,我的心就完全倒向了夏洛克那一边。
安东尼奥憎恶夏洛克是因为他是个放高利贷的犹太人,一方面放高利贷这种致富手段为他这个正经商人所不齿,另一方面异教徒的身份更使这个“善良的基督徒”把夏洛克看得比畜生还不如。
可这难道是夏洛克的错?
如果当时威尼斯的法律允许犹太人做正当生意,那么凭着犹太人的精明头脑,夏洛克在商业上的成功不见得会比安东尼奥逊色。
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偏见,犹太人一直被基督徒视为邪恶和堕落的代名词,可事实恐怕正好相反——至少在电影中是如此:犹太人都谨守教规,言行规矩,而那些自认为是上等人的基督徒却整日耽溺声色,生活奢侈放荡,上流社会的贵族小姐们的行为和娼妓几乎没什么区别。
而巴萨尼奥,作为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冲突的导火索的巴萨尼奥,正是这群轻浮无聊的威尼斯男女中的一员。
有人说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是一对挚爱彼此的好友,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恐怕不太准确。
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对彼此的爱是极不对等的,安东尼奥一味的付出,而巴萨尼奥只知索取,并且肆意挥霍安东尼奥对他的爱。
就像投靠他的朗斯洛特所说的:“你,先生,有的是上帝的恩宠。
”没错,他一直都仰仗他人的恩宠生活着,只不过那并非来自上帝,而是来自那些不求回报地爱着他的人。
且看巴萨尼奥是如何形容安东尼奥的:“我最亲密的朋友,一个心地最仁慈的人,热心为善,多情重义,他比任何意大利人都更有古罗马的侠义精神。
”——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口中的“滥好人”。
他任由巴萨尼奥大手大脚地花自己的钱,甚至巴萨尼奥为了讨媳妇儿装门面的钱都是他冒着被割肉的危险向夏洛克借贷得来的。
他对巴萨尼奥的溺爱早已超过了朋友的范畴,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爱会成为一种致命的弱点,而正是这种弱点,给了一直被安东尼奥当做狗一样对待的夏洛克一次反咬的机会。
安东尼奥把还贷的希望寄托在自己那些出海的商船上,不料商船在海上风暴中全军覆没,安东尼奥只得依照违约的条款,答应让夏洛克从自己身上割下一磅肉来。
甚至到后来巴萨尼奥成功地取到了富家女鲍西亚,足够赔偿夏洛克好几倍的钱,也动摇不了这个“犹太恶狗”在安东尼奥身上开刀的决心。
为此许多人痛骂夏洛克心肠歹毒,但却没人想过为何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恨如此之深,为了割他一块肉宁愿放弃几千枚金币的赔偿。
他的仇恨并不仅仅针对安东尼奥,而是所有的基督徒。
当安东尼奥的两个朋友替他向夏洛克求情,并责备他太过冷酷无情时,夏洛克内心压抑了许久的仇恨与怒火终于喷薄而出:“他曾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嘲我的亏蚀,挖苦我的盈余;污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
只因为我是个犹太人......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如何表现他的谦逊?
报仇。
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犹太人应当如何显示他的宽容?
报仇。
你们已经交给了我残虐的手段,我一定依着你们的方式去实行,并且还要加倍奉敬哩!
”他的怒火实际是冲着所有压迫犹太人的基督徒而发,安东尼奥不过是那只曝露在枪口下的出头鸟而已。
长期遭受基督徒的羞辱不说,他的女儿还因为贪恋基督徒的奢靡生活,卷走他的钱财和一个基督徒私奔了,而老好人安东尼奥在这件事上也掺了一脚,为这对情人提供了庇护所——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夏洛克为何如此憎恨安东尼奥了。
而片中表现出的基督教的“仁慈”也实在是虚伪。
安东尼奥落难时,几乎整个威尼斯都站在了他那边,而当夏洛克遭受了被女儿背叛,钱财被卷走的双重打击后,那些“仁慈的基督徒”对他非但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恶言相讥:“那犹太狗像疯了似的,样子都变了,在街上一路乱叫乱跳乱喊:‘我的女儿啊!
我的金币啊!
我的女儿!
跟一个基督徒跑了!
’”他们对犹太人极尽欺侮之能事,当犹太人开始反击时,他们又道貌岸然地谴责对方毫无怜悯之心。
虚伪的基督徒,把犹太人当畜生对待,却又不允许他们心怀怨恨。
当安东尼奥的朋友向夏洛克请求他手下留情时,夏洛克的意思十分明确:既然基督徒对犹太人毫无慈悲可言,又凭什么要求犹太人对他们施予慈悲呢?
我虽然不赞同割肉这种残忍的报复方式,但更不能容忍“若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伸过去让他打”式的忍气吞声,至少夏洛克借庭审向基督徒宣战的做法,在我看来是相当勇敢的。
所以在看到夏洛克在鲍西亚的诡辩下一败涂地,被逼入绝境时,我只觉得心里堵得难受,无丝毫快意可言。
更狠的是,被没收了全部财产的夏洛克被威尼斯公爵交给安东尼奥处置,安东尼奥貌似仁慈地表示宽恕夏洛克对他的谋害企图,却要求他为了赎罪立刻改信基督教。
要知道这种惩罚在那个时代比要一个人的命还要残忍,夏洛克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已与行尸走肉无异,基督徒唾弃他,把他当作过街老鼠,他的犹太同胞像躲避瘟疫一样躲着他,因为背弃教宗的人势必为他们所不容。
我无法忘记影片中夏洛克蜷缩着身子接受惩罚的场景:在连信仰都被“慈悲”的基督徒夺走后,他跪下来,双手紧握犹太教的圣物,浑身颤抖着,拼命抑制住自己的悲泣声。
而一旁围观的基督徒都面露鄙夷之色,纷纷往这个心力交瘁的老人身上吐着口水。
看到这里 我自己都觉得胃里翻江倒海,难受得几乎想吐。
谁说安东尼奥仁慈?
谁说这是部喜剧?
反正我看不出来。
我看到的,不过是一群轻浮的贵族男女,把一个孤立无援的老人逼入绝境,仅此而已。
正文完,以下为脑内小宇宙大爆发:1、居然安排我深爱的铁叔向同样深得我心的帕爷吐口水!
导演你想让我精神分裂啊?!
2、你们这群混蛋竟敢合伙欺负帕爷他老人家!
3、再怎么爱铁叔,也不能不承认在此片中他完全没有发挥的余地,在帕西诺极具爆发力的表演面前光彩尽失啊!
4、虽然本片的重点是帕爷,但是导演,挑女演员也好歹用点儿心啊!
演鲍西亚的那位演技平庸不说,长得离“倾国倾城”这个词也太远了点!
还俊俏呢!
你没看见咱那两位爷爷都让她黯然失色了吗?
5、某些兄台先别急着骂现在许多妹子傍大款什么的,你没看见莎翁那个时候就有威尼斯绅士傍上小富婆,腰杆儿都直了不少嘛?
6、那个女儿脑残了吧?
这么极品的老爹不要,反倒跟个油嘴滑舌的小白脸跑了!
要知道你爹当年可是当过教父的!
7、老天呐!
我真的不是腐女啊!
但为啥我就觉得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之间的气氛咋看咋不对劲哩?
8、看到片中最后帕西诺爷爷孤身一人站在教堂门外的凄凉一幕,我分明听见了自己心碎的声音啊!
看完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可以务虚地谈谈跟电影不怎么相关的三点,然后谈谈跟电影有关的三点。
一、与电影不怎么相关的1、我想先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对《威尼斯商人》这个故事的最初印象,——夏洛克遭到了毫无理由的迫害,在这里我看不到丝毫商业文明和契约精神。
中学时候从课本上知道了这个故事,当时我就无论如何提不起兴趣赞美鲍西亚义正言辞对“仁慈”天花乱坠的描述。
后来看了整个剧本,知道了故事梗概,更对夏洛克的遭遇感到义愤填膺。
看看吧,这,自诩仁慈的基督教徒(包括故事中的围观人众,莎士比亚本人及他同时代的受众),如何颠倒黑白,迫害一个享有二等公民权益的犹太人。
拿走他的尊严,拿走他的钱财,拿走他的公平,拿走他的女儿,拿走他的信仰,还有什么是这些多数派所拿不走的吗?
虽然在历史书上,资本家拥有相对于封建地主的进步正义,履行契约拥有相对于毁信弃诺的社会正义,但是在微观的事件里,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正义。
2、感谢安·兰德,我的意思是《阿特拉斯耸耸肩》(以下简称《阿》)这本书,告诉我,自私不是一种错,——“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也许我们不必把事情说的这么决绝,为资本主义唱赞歌,也不必告诉自己一定要倒向另外一种世界观。
我想有一点确认无疑的是,《阿》向我阐明了一个一直以来都很明显的道理:创造世界的人有资格享有它,创造财富的人有资格支配它,创造财富的人也同时为弱者提供里庇护,帮助世界摆脱无聊的空虚。
这个道理再明显不过,但是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在心底恶毒地诅咒财富和劳动(我不是简单在说仇富)。
我们赞美这个世界上的艺术和道德,赞美从自然中发现并由人类规定的明晰法律。
我们徜徉在情操和美的海洋,唾弃每一枚带血而生的金币。
我清楚地记得我高中时候喜欢的一段余光中的《逍遥游》,——“那是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
那是青铜时代,云梦的瘴疠未开,鱼龙遵守大禹的秩序,吴市的吹箫客白发未白。
那是多神的时代,汉族会唱歌的时代,有梅野有蔓草,自由恋爱的时代。
快乐的Pre-Confucian的时代。
”我陶醉在古典的世界,追求真正的美,干干净净,不带一点意外。
但是,这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伤害。
真实的世界建筑在火车枕木和企业家的通宵未眠上,诗人和作曲家获得了一点施舍,却反而诅咒这枕木和通宵未眠,诅咒财富的安然获得。
是的,直到看到《安》我才明白这一的情况是大大的乖谬,才明白真相如何皎若明月,却被弃如敝履。
夏洛克辛苦工作,放贷,收利,攒钱,安心守法,作为一个早期金融从业者推动威尼斯成为彼时世界的明珠。
千千万万个夏洛克忙碌辛苦,四处奔波,让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船能够联通世界,让瓦特的蒸汽机转动,让贝尔的无线电通达,让资本和科技的洪流席卷全球,带来有史以来人类可以获得的最大福利,——他们拥有了财富。
巴萨尼奥们在做什么?
留恋于销金淌银的晚宴,妓女的裙角,高尚的音乐,以及对财富创造者的鄙视?
谁借给你钱,让你娶到漂亮姑娘?
谁又恪守清贫,积攒家业?
从这个角度上讲,夏洛克与血汗工厂的工人是一样的,他们同样付出了劳动和心血,但是被被人收割了成果。
这不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是兢兢业业者和不劳而获者的矛盾。
顺便聊聊刘志军吧,是的,没有看错,就是前铁道部长刘志军。
跟《安》类似的是,主题都是铁路。
是大众对抗更先进铁路的故事,加入对推动铁路前进人批判的碰巧都有灾祸的担忧、花边新闻、锒铛获刑、落井下石。
还好现实世界不是小说,刘志军本人与小说中主人公所为也差别很大。
但是,只是讨论下铁路建设本身,就可以看到我们所受到的蒙蔽。
高铁上线的时候,民间舆论一片反对,理由无外是提速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对铁道部占据优势资源的不满。
尤其动车事故,使得铁道部声誉跌到0点,高铁一度要停滞不前,这是我们熟知的往事。
但是现在看看我们的身边,高铁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它的便捷、舒适、安全、快速,赢得乘客的交口称赞。
难道我们没有发现这种前后不对应,和我们自己的矛盾吗?
即使在意识到这个情况后,我们开始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问题和腐败是刘志军们和铁道部的,高铁便利和全球第一的里程数成就是我们全体民众的。
审判刘志军的时候,没有人再关心他为高铁事业做出的贡献,反正他已经是阶下囚了,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他到底贪污了多少个亿,有多少个情妇老婆这样的花边新闻。
是世界把高贵品德都隐藏了起来,还是我们注定喜欢低俗和无趣?
在拐跑了夏洛克女儿的罗兰佐对着月光大谈音乐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否意识到他自己的可憎。
3、我必须聊聊普世价值。
是不是应该有一些规范可以应用到现在也可以应用到古代,可以应用到此处也可以应用在彼处,可以应用在我身上也可以应用在你身上,不论我是男是女,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是正直的还是邪恶的,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假如有这样的东西,我愿意称之为普世价值。
如果我们认同公平、正义、契约是普世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无条件承认它们的权威性,不让它们因为咄咄的逼问和似是而非的争辩而面目模糊,不让“仁慈”、良心让它失去力量。
对不起我这次要举的例子是夏俊峰案,此案在官方、推手、媒体和不同意见的渲染下已经诡谲无比。
据说关于它的辩论的较高层次,是关于所谓“理中客”的,即理性、中立、客观。
支持理中客的认为这是普及一切的前提,反对者认为在强弱分明,善恶分明的情况下支持理中客本身就是为恶,因为弱者没有精力和时间经受质疑、批判。
那么在这里普世价值在哪里呢?
就是“善”吗?
善本身是很宏大的,它只能是目的,无法在方法上确保自身的普世性。
如果对弱者不加质疑地保护,是否应该假定有高于普世价值的善呢?
是否善恶可以超越公平和真实呢?
我不这么认为。
对于夏洛克的案子,和莎士比亚的小说,有说者认为我们应该回到历史背景里去理解,——在当时这样的故事确实是正常的喜剧的,但是恕我无法理解。
我认同莎士比亚有创作的权利,理解16世纪基督徒的反犹情结,但是我不认同将莎士比亚绑架在解读者本人的理解上,也不同意在当时故事背景下夏洛克就算是罪有应得,我认为他应该获得彻底的翻案。
反犹话题是苦闷沉重的,本电影推陈出新的演绎也体现了现代人的进步,但是及时在当时反犹也不应该是理所应当,破坏契约也不应该受到仁慈的包庇,敢于建立契约者就应该有履行契约的义务,这是多么明白无误的道理。
你如何能做到自己蓄奴却言之凿凿地骂别人不懂仁慈?
这就是普世价值。
二,与电影比较相关的。
1、狂热赞美阿尔帕西诺,影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最百变的角色扮演者之一,最深入骨髓的老戏骨之一。
不说教父、也不说闻香识女人,在这部电影里他闪烁的眼神、伛偻的站姿、一高一低的肩膀、两次痛哭失声以及法庭上关于平等的演讲,看完电影闭上眼睛也无法抹去他的魅力。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努力想找回那个风度翩翩、沉静入海的影子,但是我只看到了闪闪躲躲,偶尔如毒蛇般攫起的夏洛克。
一切赞美归于你。
2、看到这部电影,不可避免想拿它与我前一阵子看过的《悲惨世界》相比,非常遗憾的是,《悲惨世界》实在缺乏跟它相提并论的厚度和丰富。
单论《威尼斯商人》和《悲惨世界》原著,即使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毫无疑问也应该是《悲惨世界》胜出。
雨果写书,如同刺破舌尖写经书,皇皇巨著摆在这里,看完只有服气。
《威尼斯商人》诚然是个经典的好故事,但是不论气魄、情节、功底都逊色《悲惨世界》远矣。
但是说到电影上,《悲惨世界》对人物刻画的单薄,对法国革命的简单铺陈,演员的用力,都很难与《威尼斯商人》比。
可惜阿尔帕西诺老了,不然去担纲主演冉阿让也许能够给《悲惨世界》加点分。
3、最后谈谈女孩子。
在一群蠢笨痴呆的男人堆里,有一个鲍西亚,不得不说是一个惊喜,可以说巴萨里奥完全配不上她,不管是财富、才智、心机还是品性。
巴萨里奥只是一个丝毫不努力毫无信义可言的花花公子,怎么配得公主一般的鲍西亚?
让我想起来《悲惨世界》(原著)里也有一个姑娘,我说的不是芳汀,也不是珂赛特,而是艾潘妮。
这几乎是全书除了冉阿让外唯一一个有人性闪光点的人,她机智,勇敢,有主见。
但是她最终没有得到马吕斯。
《红楼梦》里冷子兴解说天地间的生物都是禀气而生,有人禀赋的清气多,有人则全身浊气(大意)。
贾宝玉自认是污浊不堪的男子,林姑娘是天仙一般的人。
那么,鲍西亚和艾潘妮就是天仙一般的人,在他们接触的周围,全都污浊不堪。
就像夏洛克女儿跟罗兰佐私奔的时候说的“爱情是会让人盲目的”,当鲍西亚们奋不顾身地爱上一个傻逼的时候,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悲剧。
但是反过来,马吕斯选择了洋娃娃似的珂赛特却忍心看艾潘妮死去的时候,这又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悲剧;还有陈家洛对霍青桐,段誉对木婉清……=====================================================是为评。
帕西诺演得很好,以至于观众都普遍同情他。
到底莎士比亚的初衷为何?
这似乎是一部献给21世纪的本子,他被夺走了女儿,财产,尊严,信仰,仅仅因为他是异族。
道德制高点惩罚不肯给予仁慈的人,自己却如此残酷。
帕西诺的两段念白堪称经典:犹太人难道不是人?
凭什么被你们歧视和唾弃!?
就是为了正义和尊严,基督徒对待异教徒和奴隶是何种态度,那是谁会来讨论什么仁慈不仁慈。
有理有据,振奋人心。
最后的审判,仁慈也没有降临在帕西诺身上,只给予罚金,连本金都没有。
还要剥夺所有财产,一半归受害人,一半归国家。
杰瑞米饰演的商人,到底本性如何?
是伪善,还是公义?
至少他放过了帕西诺,但他本性唾弃犹太人,最后还是剥夺了帕西诺的信仰,逼迫他成为基督徒。
有太多的话题值得讨论,以至于帕西诺绝望地离开法庭,观众已没有兴趣再看有情人是如何终成眷属。
三个盒子和女法官女英雄的喜剧故事,也在主体悲剧的氛围中无足轻重了。
21世纪,全球化被证明问题多多,19和20世纪的问题是异化,21世纪的问题则是同化,党同伐异,这才是国家和民族问题的根源。
最新电影版的《威尼斯商人》有阿尔帕西诺、约瑟夫费因斯、杰利米艾恩斯这些明星出演,去年的电影杂志给过新片简介。
老莎的作品只看过五悲一喜,《威尼斯商人》只在英文课文里学到了情节梗概。
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这次找了个女文学教授点评犹太人复杂个性的塑造,这也是新版电影的着力处。
此外,影片也花了很多功夫铺垫当时犹太人的艰难处境与不公待遇,以至于让人怀疑这部片子的资方或导演是否有犹太背景。
电影拍得古典精细,台词应该全文引自原著,中文配音也还不错;不过约费古装扮相显得脸太长了;夏洛特的女儿貌似黑人混血,应该算bug。
另外两路求婚者喜剧色彩颇浓,表演挺成功。
女主角(忘了叫什么了)的古典气质非常深厚,并且果然是男装扮相要俊俏得多。
至于为古犹太人鸣不平的意图,可以说相当成功——老戏骨居功甚伟。
脑海中夏洛特讨厌的犹太佬的形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失去了女儿(跳窗和情郎私奔)、财产(被判一半给安东尼,一半身后由女儿女婿继承)、声誉(想想人人遇而唾之的情景吧),甚至信仰(被判必须改信基督教,老莎够狠)的、处境悲惨的可怜老人。
如果我是导演,很可能在片场临时改戏,让夏洛特一病不起,郁郁而终——但导演不,他安排犹太人最后的一个镜头,是独自站在街上,失魂落魄、令人心碎地望着前教友们身着黑袍,在祈祷室门前鱼贯而入。
看完这部电影,如果我有时空穿梭机,那么我要回到古威尼斯,振臂高呼:“全世界被压迫的犹太人,联合起来!!!
”据说在拍《大买卖》的时候,罗伯特德尼罗演同马龙白兰度的对手戏时小心翼翼,爱德华诺顿则紧张焦躁得像个孩子。
估计《威尼斯商人》的演员在面对阿尔帕西诺的夏洛特时,也不会好受到哪里去吧。
剧本里的夏洛克,设计了陷阱,俘获了安东尼,要将安东尼剖心挖肝,是一顶一的大反派。
为什么到了影版里的夏洛克,豆瓣用户一边倒地支持夏洛克呢。
原因就是,在前面铺垫相对暗淡无趣的阶段,阿尔帕西诺的表演及台词功底,让夏洛克的委屈立住了,甚至引起了豆瓣用户们的同情。
相比之下,在全剧最高潮的割肉现场,因为太戏剧化转折了,表演能力的欠缺和镜头语言的贫瘠,鲍西亚体现的人性光辉没有表现出来,观众只记住了赢的爽,而忽略除了狡辩之外,鲍西亚 “有牙齿的善良”及做人留一线的仁慈,才是真正的胜利。
犹太人在剧中,是受鄙视的,作为异邦人(这个词很奇怪,有没有本土的犹太人?
),甚至法律上也和威尼斯本土人有歧视,因为谋害未遂就会被剥夺所有财产。
但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人,自认是”自律节俭”的“高阶智慧”,设下陷阱,这就是他的原罪,因为他的出发点,就是邪恶的。
而且,在他可以收取3倍还款时,还非要安东尼的命,骂了几句,就要拿命来偿?
虽然这是合同里写的,但是写合同时,夏洛克把自己的邪恶残忍伪装起来了,因为安东尼一方面对自己实力高估,另一方面低估了夏洛克的恶。
收益和惩罚不赔得,现代法庭可以认为是无效条款。
居然还有人觉得夏洛克可怜。
豆瓣上都是些什么人啊。
至于为什么最后莎翁要让夏洛克改宗。
看看犹太人是怎么理解旧约里的雅各吧。
有些恶,是恶意的恶,是教化的恶,是系统的恶。
如果你同情夏洛克,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被夏洛克的恶伤害到。
可能你没有签下30年房贷合同,在没有工作时,房子被收走个人破产过。
可能你没有在和美团签下送外卖外包合同,闯红灯走机动车道一天跑15小时,仍然只能维持温饱。
可能你没有在35岁被裁员优化,一家老小嗷嗷待哺。
仁慈,是善,是人性(神性)光辉。
只有魔鬼才会用“契约”引诱浮士德出卖灵魂。
愿豆友守住自己的灵魂。
Who should be blamed for?
一部坚定站在现代立场上的反宗教歧视片。
女扮男装的鲍西亚很好看。
试探要戒子很傻逼真的要到戒子以后的回应很傻逼找夏洛克借钱的安东尼奥很傻逼为了排场让安东尼奥找夏洛克借钱的巴萨尼奥更傻逼,傻逼中的战斗逼赔不起钱了不去找别人借钱补上反而做一些乞求更傻逼咄咄逼人的鲍西亚很讨厌逼着夏洛克改变宗教信仰很讨厌不孝的女儿活该思念只有夏洛克是一个正常人
没有看过原著,直到刚才修改观看状态时,才发现原来是莎翁名著来的好吧,我比较老土,比较没有文化。
嗯,是个没文化的老土……看片子的原因仅仅是为了看艾尔帕西诺。
知道老头子的演技好,只是没想到……对于那个贪财的犹太老头,下面好多人写了很多,只是,最终他被鲍西娅击败的原因也就是在于对于安东尼奥的痛恨没有他对财产的占有来得强。
最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站在犹太教堂之外,那种放弃自己的信仰的痛苦,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个表情和动作。
夏洛特就这样站在渐渐合上的大门之外,就那么一个站姿的剪影,甚至看不清他衣服的细节,就能看出他那难以言述的失落,沮丧,这个画面甚至超过了他在教堂内被鲍西娅彻彻底地的击败后,痛苦的伏在地上紧握胸前代表他信仰的挂件时的那种矛盾和冲突……但是…… 好吧,聪明的孩子看我写了那么多就知道要但是了,夏洛特的转变是不是太瞬间了,通篇介绍了太多的背景和环境,真正的法庭上的对决,却仅仅花了那么点点的篇幅,而对基督徒奢华淫乱生活的铺垫却有如此之多。
整个的比例……没看过原著的土人对于这个,确实比较费解。
充斥那么多的反犹太内容的片子,居然是个喜剧。
这个匪夷所思稍微大了点……而最后悔过的女儿,整个转变的瞬间就在片尾的几分钟……额……我愚钝,看不懂,这丫头,咋就变了呢,咋就突然开始后悔了涅……莎翁的东西,果然长,需要庞大的背景才能承托出来,2小时的片长看来明显不够……
怎么我同情的是夏洛克啊;他在法庭上说的指责基督徒的话很有道理啊;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好暧昧啊,安对巴到底是什么感情?;怎么都是一见钟情呃;最后那个戒指又是搞什么?
这片儿是ALP的时候看的。记得以前语文书还有这部戏的节选,介绍中极尽所能的描述了安东尼的无辜可怜和夏洛克的阴险狡诈;这部电影更人性化,有安东尼的傲慢和骄纵,有夏洛克的委屈和有苦难言,更不用说Al Pacino的演出了……
2008-5-27 熄灯 9/7.2(9224) 没什么好说的,神一样的男人
种族歧视,借钱不还,背叛民族和信仰的女儿,有偏有向的法庭,视法律如草芥的官二代女人。。可怜的老夏洛克啊,诚实守信兢兢业业的商人,全心全意爱女儿的父亲,卑微谦逊的犹太老者,愿这些不靠谱的坏人快快远离你啊
基情、狗男女、可怜的帕疯子!
一帮社会名流联手欺侮一个孤寡犹太老头子的故事。
超级难看,假文艺,假浪漫,同情jew,几次看不下去
阿尔·帕西诺怎么总是瞪着眼睛说话,看着好累呀~~
快进看完都没看清楚里面有阿尔帕西诺。2022.5
8.0。看过之后引起我极大不适。首先,我是帕西诺铁粉,情不自禁站队,另外,帕西诺扮演的夏洛克诉求合理,符合我的价值观,最后,这些道貌岸然的基督徒以及她们令人厌恶的高贵真的没给人什么好印象。女扮男装巧取豪夺得来的胜利更是让人愤慨,于是我的心完全在夏洛克一边。看了影评,有人讲,原著正是这样的设定,这完全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定中英文各买一本,彻底了解下莎士比亚的真正用意。从电影来说,我觉得,它像一个预言,预言这些高尚的人,迟早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自己的诺言,预言,他们终将再次出卖他们的女人,出卖自己的信誉,这是标榜仁慈和诚信的高贵人群不易被察觉的最丑恶的一个面。有了一系列思考之后,我开始觉得这部电影寓意深刻了,于是更加坚信这颗心值得被挖出来…
FUCK U SHAMELESS CHRISTIAN BASTARD
抛开莎翁的原著,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是对基督教可谓赤裸裸的讽刺,他们所谓的仁慈都是不容辩驳的,他们所谓宽恕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所谓公正都是投机取巧的。 更可怕的是教徒们自认为义正言辞的巧辩残酷的践踏人权而不自知,自认为在誓言面前可以花言巧语而洋洋自得,完全是一幅上帝宠儿的模样,殊不知这是对他们终日念叨的上帝最大的亵渎。
还是有点不是特别的看的懂
犹太人有那么坏么
种族歧视这种东西还是存在两面性的。还是要客观对待。
Al Pacino的Shylock很给力
值得同情的人被骂了好几个世纪。
第一次看《威尼斯商人》我大概7、8岁,当时就喜欢夏洛克,没有为什么。后来看莎翁的原著,还是喜欢夏洛克,没有为什么。等看了这部电影,我几乎爱上他了。
没拍好.```可惜了
导演不会拍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