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年轻导演的新锐之作,既有港产商业片一流的制作班底,又有老戏骨的参与,几个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让人感概新导的精彩,也让人相信香港电影其实开始在慢慢的复苏。
头个故事类似李碧华的风格,拿实物做片名,水泥作为行凶的噱头,很一般,因为故事内容比较单薄,叶童的表演浮于表面,方中信的表现则丰满一些,表现肢体和对台词的控制,勉强算及格。
接着的喜宴是港产片擅长的一个分支,絮絮叨叨的温情路线,夹杂着动画片略显冗长,整部没有冲突,五个里面最乏味的作品。
然后good take 故事还算有趣,对老演员的现状做了关照,后半段的冲突可能是篇幅有限,缺乏张力直接冲奔结尾,节奏失控。
中间的是非常香艳的不一定,也是片中最好的一作品,角色相当完整,故事一波三折前后呼应。
最后的吓鬼是对香港鬼片另一个角度的诠释,当年那些吓唬我们的鬼片演员近况如何,别来无恙?
我们熟悉的面孔过着惨兮兮的生活,跟新闻里时常报道的各路过气港星一样,没有出路。
服装美术非常亮眼,苗侨伟亦正亦邪有点约翰尼德普的意思。
看完之后觉得喜宴真的很诡异,想听听大家的看法:1.片名中加方框的“囍”字是否有别的含义?
2.片头出现的游戏机屏幕上,三个角色只剩下一个是亮着的,看到后面你会发现,这个屏幕上亮着的角色和孩子理发时臆想的机器人父亲形象一致,而在孩子臆想世界中是一家三口一起出现的,这是否意味着只剩父亲一人是真实存在的?
3.看开头以为胖姨是新娘,到了婚礼现场发现孩子妈是新娘,难道这两位都是婚礼主角?
同性?
4.为何父子二人到场后胖姨说人到齐了可以合照了,而无别的宾客。
5.孩子爸和妈在现场交谈时黑灯的片刻是啥意思?
这个故事看完后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觉得诡异。
(1)《水泥》——当惊悚故事看:惊悚悬疑开端有趣,结尾胡乱填坑、无法自圆,完整性很差。
当隐喻故事看:母亲教导伙同女儿杀人、男友相警察心存获救希望选择只能呼吸的慢死,解析过程有些意思,但细嚼不过是延续十年的幼稚绝望。
(2)《喜宴》——比较讨厌了,主体故事已经没法看了,除非硬着头皮解释为荒诞。
老爸大话王,中干而外强,故作幸福成功态,一家三口照片中扮演和谐一家人。
编剧丫的真够港灿,描绘的两地都心知肚明,就特么HK的幼稚、天真、外加单纯,要不要脸?
(3)《Good Take》——Bad Take空巢老龙套,Good Take圆满致知音亡妻。
借着林雪之口拐弯吐槽了香港电影受限,回归前香港电影中出现的澳门枪炮齐鸣、血浆四溅、悍匪开挂干警察,回归了之后连个杀手都没有了。
(4)《不一定》——狗用钱欲诱惑把人变成狗,然后再狗咬狗中不敌青出于蓝的新恶狗。
用肾交的老梗做隐,用丧失人性的老生常谈宣泄不满,意图将港人堕落迷失于诱惑、丧失人性道德全盘归罪于回归,简直像个温室里被宠坏的孩子在满地打滚的推卸责任。
(5)《吓鬼》——直叙回归后港片的惨淡没落,港片人的悲惨收场,整个小短片也颇具港式B级片气质。
搞出娘娘腔假大胆来做占点嘴上便宜,你也是够贱了。
导演给予观众最大的提示——不要当成故事看,前两个故事为了植入角色象征,基本放弃了故事的逻辑,单纯剧情会看懵逼,因为故事是讲不通的。
综:各自相对独立的五段小短片的拼盘,明明都在描绘今日之香港,不知为何让澳门来背锅。
香港这帮年轻导演,耍个小聪明、占个小便宜、拐弯抹角吐个槽,也实在是无聊啊。。。
故事1:如果说母女住在水泥地板下,但方中信根本找不到门,大厦管理阿伯也说没人住,那么周柏豪开始找到他们住处是什么情况?
是见鬼?
故事2:开始看起来是肥妹的婚礼,但后又更像是萱萱的婚礼,那么究竟是谁的婚礼?
后面二人见面时灯光突然关了然后又亮起,且合照卡牌中有“new begin”字眼,是否可以理解为二人已经重新开始?
如果真是这样,这应该是肥妹的婚礼吧,那么肥妹出现的意义是什么?
故事5:大胆兄弟进屋时,小弟开门看见了导演,为何他还表现得如此恐惧?
是装的还是他出现幻觉没看到人?
如果是装的,他的目的是什么?
《水泥》。
我一直很看好曾国祥,但是这次有点失望。
母女俩浇水泥的时候一直有个问号,多少给点线索才看得下去。
好奇心就像狗一样,诱饵不够近就不跟过来。
方中信的大肚子也有点出戏。
《喜宴》看到宣萱和张兆辉同框,简直要唱一曲《天地男儿》的主题曲——雪凝和大飞哥。
稍微朴素了点,动画片也有些摸不着头脑,宣萱和张兆辉有些小表情很动人《Good Take》有点《僵尸》感,男人老了好惨,曾国祥演得不错,只是藏尸的暴露太没力度了,冲淡了戏剧性。
《不一定》。
超级像设计精心有点想法的学生作业,没想到居然看到戚美珍。
色调摄影太刻意了,故事还是讲得挺好。
《吓鬼》最喜欢,被戳中港片情怀了嘛。
冯淬帆出来就截图不能停。
黄精甫当年拿最佳新导演时说知道这部戏(《江湖》)让很多人失望了。
从此鲜有长片,多见这个名字出现在预告片剪辑一栏。
这部片算是不错的功课。
苗侨伟的娘娘腔还不够癫,后面的设计虽然还是老人老梗,但是仍有可爱之处,可见电影并非全拼故事或者概念,最终要落在讲故事的方法上。
昨晚无聊,找来这个片子看。
如果你还没看本片,暂时不要往下看。
(此处建议大家在观看本影片前一定不要看影评!
不要看介绍!
)(此处建议大家在观看本影片前一定不要看影评!
不要看介绍!
)(此处建议大家在观看本影片前一定不要看影评!
不要看介绍!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故事由五个部分组成的。
1.看到第一个曾国祥执导的《水泥》<图片1>演员有方中信、周柏豪、叶童等。
讲述警员9413(周柏豪饰)前往报案地点查案,但却被一妇人及一少女打晕,醒来时被水泥封住半身。
其同伴接报到场,却只发现9413遗下的手机、一妇人及一少女的骸骨。
从时间或是从剧情上推断都十分可疑+诡异,按照时间推算,前后不过一刻钟左右,警员失踪后经过被一妇人及一少女用水泥封印杀害,但妇人和少女在案卷中却是早已失踪,探案人员破除地板发现了墙壁内的骸骨,警员定性为失踪警员的上司引咎辞职后不断刷寻人启事希望找到警员却未果,终有一日见到与失踪警员长相一样的男子,竟与害死警员的妇人及少女在一起,令人不禁联想起《万能钥匙》的桥段:人恐到寿命后灵魂无所依附,于是采用换身体的方式续命。
(这只是一个猜想,另影片中有线索说之前失踪男子照片竟与失踪警员长相一样,大家可以尽情推理)2.导演黄智亨的《囍宴》<图片2>讲述一个小孩跟爸爸(张兆辉饰)一起赴妈妈(宣萱饰)的新婚囍宴,童真与成年人的无奈都尽在心头。
在开头没有故事背景的情况下,只是爸爸和妈妈打电话,孩子又和母亲对话被嘈杂声打断,此时孩子妈妈表情略显波澜,让人意识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婚礼。
场景的设置和气氛渲染让人产生一种无力感、惋惜感,同时又有温情和无奈,孩子的童真就像一缕干净的阳光穿插其中,将阴雨般的氛围照的明亮温暖。
穿插在影片中的怪兽大战机器人游戏也在不断透露一家人的关系微妙变化。
整体看起来设计精微,小演员表演非常到位。
3.黄进执导的单元《Good Take》
甘草演员泰勒在年轻时演戏中有一句:总有一天,我要将我失去的都本部分由卢海鹏、曾国祥、林雪、焦姣演出。
这是一个向资深电影从业员致敬的故事,甘草演员泰勒(卢海鹏饰)准备烧炭,与去世的太太一起长眠,却遇上邻居被恶汉追数,泰勒以其精湛演技化险为夷,其后发生更荒诞的事。
甘草演员泰勒早上醒来,他他太太还未醒,但见枕边有花朵(白兰花),后泰勒做早餐,与太太谈天,突然一个镜头转向收拾桌子,此时才知道他太太已经去世,无人伴他早餐。
之后他继续幻想,与太太跳舞谈天,为了留住太他的身躯到处找白兰花,奈何这个季节没有白兰花,他于是心灰意冷,欲与太太同去,却突然遇到楼上邻居被恶汉追数,他于是演技爆发,报警999同时进到邻居家以神父布道名义拖住坏人,为警察争取了时间,最后一枪镇住歹徒,也算完成了他之前龙套的命运,这次他真的用自己的演技拯救了邻居也如他所说,拿回来了他失去的一切。
4.杨龙澄执导的《不一定》
泽少(李璨琛饰)被舞小姐芳芳(应采儿饰)扣在床上导致遍体鳞伤讲述泽少(李璨琛饰)被舞小姐芳芳(应采儿饰)扣在床上导致遍体鳞伤,原来背后有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故事。
芳芳原是护士,在医院照顾病人的日子让她觉得无聊,她向往灯红酒绿的生活,终于在与朋友夜蒲的时候认识了泽少,泽少的粉色跑车和芳芳的粉色大衣浑然天成,在暗黑色背景下格外抢眼,也暗示着迷离的少女在想要的生活上的加速,在路上撞到一个人,泽少说是狗,芳芳认定是人,回去看时,泽少指人为狗,芳芳说一次“是人”,泽少就打她一次,终于把芳芳从内心驯服,一夜过后,芳芳无法回到以前的生活,泽少却将芳芳当做妓女处置,给了她500澳门币,芳芳歇斯底里。
画面转回,芳芳穿上衣服,泽少满脸满身枕头上都是血,经芳芳独白表述才知道距离他们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很久,而这次,芳芳取走了泽少的肾,用她的话说:我一直留着你给我的500块,现在我收下了你的肾,谢谢你的30万。
(不看到最后不知道结局的翻转不一定系列)5.导演黄精甫的《吓鬼》<图片5>由蔡卓妍、苗侨伟、卢大伟主演。
故事讲述Charlene(蔡卓妍饰)挑战鬼屋一夜游,遇上中国殭尸、长髮贞子和辫子姑娘,过程又惊又笑。
开始觉得是个简单的鬼屋式恐怖故事,看到中间竟然充满温情,Charlene回来收外婆的楼,楼内却有各种鬼怪:中国殭尸、长髮贞子和辫子姑娘(最后还有绿巨人女版),原来大家是在导演的组织下扮演各种鬼怪防止最后的居所被地产商收走,Charlene知道实行后决定绝不会卖掉外婆的楼,坚决保障各位的住处。
此时田氏地产来收楼,Charlene表示楼内有鬼,地产商与Charlene打赌,找大胆人住在楼内一晚则收楼,否则,整条街送给Charlene。
入夜,地产商找来两位自吹大(S)胆(B)人士,进到楼内听到导演的恐怖背景音就要吓尿,而后各位鬼怪各就各位,类似于成(da)人(ren)版小鬼当家,不,大鬼当家,与两位大胆人士发生各种趣事,最后女版绿巨人终极大招KO,将两位大胆人士轰出窗外,掉落楼下。
地产商完败,按照约定将整条街送给了Charlene。
故事在笑声中结束,大家合力保卫了最后的家园,Charlene在剧中表现不俗,依旧是能量满满的阳光少女形象,感觉非常棒。
其实我觉得拍的还不错,虽然有些故事还是粗糙了点,但受限于时长,总体来讲,每个故事的立意还是很清晰的,其实我觉得第二个故事的最后总结的话特别的有道理, 也感触很深,最后一个讲述的是香港电影的没落,其实即使香港不回归,香港未来的人电影也会没落,毕竟随着大陆的崛起,香港地方小,资源贫瘠,未来还是会没落,只是回归加速了它的没落!
我觉得香港黄金时代的很多好片,也都是那些文革时期逃到香港的那一辈人发展起来的,归根溯源还是内地人为主。。。
但我觉得香港电影人可以静下心来,多拍些类似的好片,至少在内地,鬼片是一个很空白的市场,可以夺牌这类型的片子,多吸收一些网络的人群,口碑可以先做起来。。。
我还是很喜欢看香港的鬼片的!
老实讲,香港电影这几年的动静大家有目共睹,“港片已死”这句话已早已司空见惯。
因此,对于看这部电影,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理由无非系咁。
我倒不是说我唔中意同埋唔支持香港青年导演,他们的确是在进步,在思考,在为香港电影做着自己的贡献。
抛开有陈可辛作监制,曾国祥导演的的《七月与安生》不谈,事实上如黄修平、麦浚龙之流的《狂舞派》、《僵尸》,作为独立电影,也的确令人印象深刻。
但除此之外,其他独立电影人呢几年拍的作品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老笠》、《死开啲啦》这类电影试图将各种类型糅杂在一起,向着B级片的路线而去,但结果也真的只是差强人意。
讲到短片集则更甚,前有《你还可爱吗》这样的生活絮语,后都有《十年》这样的激进宣言。
我都睇过几部,质量大多参差不齐,真的不容乐观,尤其是旧年嗰部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实在当之有愧。
在剧本上面一昧进行空想,想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却只能成为一场激进的煽动与空谈。
究其原因,一则成本有限,使得不少导演只能向着噱头片以博取人们的猎奇心理,二则青年导演常常以西片为模仿对象,便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正确方向,即使是剧本扎根本地的,也常不合时宜的嵌套着国外电影的叙事方法,便失去了地气,因此,这些作品处处暴露着青年导演的自我主义,好似一个个都很有想法,便可以全然不顾观众的感受,有的人还美其名曰独立电影的“艺术”,实在为人所不耻。
那么说回这部电影,抱着没多大期望的心去看,倒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电影原计划叫做《澳门街》,由曾志伟监制,十个导演分别拍摄十个不同类型的短片,故事全部发生在澳门。
最后不知怎的,那部电影被一分为二,一部成了《打开我天空》,另一部,便是这部《Good Take》。
一.《水泥》曾国祥导演的这部短片,留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它在氛围上的把握。
周柏豪和方中信在街边吃饭,街道后面打光的蓝黄光不一,积水的地面反射出阴郁的光。
以吃蛙开场,将肢解蛙身展现给观众,已经具备感官冲击。
再到周柏豪出警的那段戏,澳门市井气极强的住宅区,几组俯视的镜头,将几层楼一下子摆入同一个画面,形成一种空间上的紧迫感,再加上黑夜的底色和对灯光的暗化处理,一种死气沉沉的凶宅感便呼之欲出了。
最后是叶童针织机钉手,以及用水泥活埋周柏豪的那段,管子触碰牙齿的声音,水泥的搅拌声,周柏豪的呼吸声,随着音效的逐步增强,压抑与惊悚,给人一种强烈的窒息感。
因此,在氛围凌驾一切的时候,这个故事要讲的罪恶循环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无谓这出《水泥》是否故弄玄虚,曾国祥的进步,比起《醉后一夜》,实在令人惊诧。
周柏豪被针织机钉手二.《囍宴》先说一句,这部短片和李安的那部金熊奖无关。
黄志亨的这个故事,讲得最平淡,也最有生活感。
讲述父亲带着儿子去参加前妻的喜宴,导演在这个最短的故事里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父亲与儿子的“交涉”上,父亲为了不让前妻看不起自己,不厌其烦地要求儿子熟记那一套“爸爸现在过的很好”的说辞。
但装的再好,可到了最后,儿子的一句“黐线啊你”最终出卖了爸爸,前妻笑着说:“一定是跟你学的啦。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离异夫妇的纠缠,只有一个有点爱逞强的男人,和一个最懂他的女人,即便现在不在一起,但依然和谐如初,是为最令人动容。
但是,这段最大的毛病,在于它插入的几段动画。
即便你可以说这些动画是配合人物的心情与剧情发展,但始终免不了炫技之嫌,倒像是处心积虑,为了动画而动画。
宣萱和张兆辉饰演离异夫妻三.《Good Take》黄进的《Good Take》,相比前两个短片的黑色与温情,则尽显误打误撞的黑色幽默。
虽然是短片,却也有着二段式的结构,一层在于铺设的人物背景,即痛失爱妻的老配角,二层是老演员面对暴徒急中生智,一展演技。
可以说,如果只是第二段,这个短片可以说平平无奇,最多落入个《老笠》式的俗套,但加上了第一段的前提,则一切便全然不同。
首先,不受重视的演员身份使他在第二段的无痕演出中大放光芒,骗倒了凶徒。
其次,唯一懂得欣赏自己的妻子逝去,才推动了老演员准备烧炭自杀,从而撞上劫案的发生。
最后一点,老演员面对凶徒手枪指头的傲气,让人分不清究竟是演技还是一心寻死的意愿,引起观众思考。
但这个故事的败笔,在于前后叙事的不完整性,它的最大优点也成了最大的问题。
另外,误打误撞的情节设计过于简单,才只言片语便草草了事,实在不够尽兴。
最后的尸体从柜中掉落,不把故事说清楚,也只是徒增了观众的理解困难。
卢海鹏感化古惑仔曾国祥四.《不一定》杨龙澄这段是我觉得五个故事里最差的一个。
视觉风格上学足《罪恶之城》,不仅如此,应采儿的角色设计甚至都有点《蛇蝎美人》里伊娃格林的感觉。
但是,无论视效多么好,剧本差,一切都是空谈。
无亮点,也就不点评了。
被玩烂的胯下镜头五.《吓鬼》选择用黄精甫的这个故事为这部电影收尾,确实不无道理。
其原因就在于,这个故事最像80、90年代的那些个港片,有对经典的戏谑,有无节制的恶搞,有五花八门的糅杂,也有最重要的,情怀。
一群曾经的黄金配角们演绎着一群过气的演员,并指出香港电影当下的现状,自嘲道:“香港以前十部鬼片九部都要找我们拍,回归后大家都跑去拍合拍片啦,就没人拍鬼片,所以我们只能跑到澳门来啦。
”这不禁令人想到《僵尸》里的钱小豪,同样是把真实的人变成电影的人物来混淆视听,又不失对当下港片未来的反思。
尽管澳门这个地点的设置,却丝毫不影响电影大肆贩卖香港电影的情怀。
《狮子山下》依旧在该煽情的地方冒出来,《大内群英》的主题曲也被用在金刚饰演的“大胆”出场戏上(真的很像彭浩翔《大丈夫》玩的那段《书剑恩仇录》)。
而中国僵尸、日本贞子、辫子姑娘、绿巨人的设计,正对应了我上文所说的糅杂性,这些乱神怪力的B级造型,也一直是导演黄精甫的热衷,从他上一部B级风满满的《保卫地球》便可管中窥豹。
最后还得再提一提情怀,从选角,配乐到风格,无一不显现出香港电影曾经的气息,或许在数码时代下这份情怀已经有所变质,但心怀期待,对港片的热衷,这份心始终是不变的,活在当下,而非空谈未来,光凭这一点,便足以甩那部《十年》几十条街的了。
袁祥仁扮僵尸但说句实话,香港电影的复兴,绝非只靠贩卖情怀或者大喊口号,还需要真正的行动,近年来杜琪峰导演的“鲜浪潮””大力培养新人,也是尽心尽力,苦心栽培而成的作品《树大招风》也令人对港片重拾希望。
即便是短片也好啊,每当这样想着,尽管我先前喊过多少次“港片已死”,都不得不再次在心中暗自喃喃,其实我又怎舍得你死呢?你可知,对你的每次叹息,都是一种期望,一种不舍。
香港电影,你死咗未啊?
1.《水泥》 TOP1从开篇的生拨田鸡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调,视听语言点个赞。
Bug点再于为什么方中信会疯?
导演想要阐述的是人世间的“轮回”吗?
2.《喜宴》 TOP3前夫带着孩子参加前妻的婚礼。
唯一的亮点在于制造了悬念点,引导观众往错误方向走。
原来不是肥姨结婚。
3.《Good Take》 TOP2致敬不致敬到没有看到,只是……难道那幢楼里住的都是有恋尸癖的人?
不过了老戏骨就是老戏骨。
戏真好。
个人以为如果泰勒不是一个恋尸癖患者,用另一种方式讲述泰勒原来是一个失败的演员会更好。
4.《不一定》 TOP2护士→妓女→偷肾贼?
导演想阐述的是主题在于万事皆有可能吗?
应采儿的角色是丰满的,但是,其他人的动机显得就很牵强。
5.《吓鬼》TOP4也许导演想要表达,老一辈的香港演员与导演都十分赞,但新一辈的演员为了利益都跑到内地来拍片了。
结构是有,但不够巧妙。
曾志伟监制的电影,第一个当然要排曾国祥的作品啦。
最接受不了的是方中信的大肚子好假,最后疯掉之后的造型也比较雷人。
还有真的没有认出叶童……对第二个故事喜宴没什么感觉。
那个小孩子真的是不会演戏……第三个故事good take印象最深的便是林雪的那句台词“换作是回归前,我一枪打爆你的头”,哈哈。
百度了一下,白兰花貌似是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
第四个故事中李灿森发挥的不错。
最后一段开头冯淬帆对澳门的那段介绍可以试作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导语。
田氏地产的标语字体和海报都似曾相识,不知是否有所指涉。
后面当蔡卓妍坚持称呼冯淬帆为收缩水的时候一下子勾起了许多回忆,对这部电影的好感度甚至也大大提升了。
“其实我们这群人,全部都是挣扎在贫困线的人。
以前香港拍电影,常拍鬼片十部里有十二部是我们这班人做的。
后来市场不好,导演全都去大陆搞合拍,鬼片又不能拍,那我们就失业了”,《狮子山下》于此时适时响起。
唉……
好没意思!香港那几个标准男配们还是适合去走街串巷持枪执法!应采儿这里很漂亮呢!
澳门政府赞助拍的吧。学sin city那篇太蠢了
N G T
拍得不错,也仅仅是不错而已,水平参差不齐~
“换作回归前,我一枪打爆你的头!” 作为城市主题的短片集,诡异又恰到好处,“Good Take”和“不一定”很棒啊,目前评分偏低。
喜宴有点脱节
片名是反语吗?
除了第一个 其余都好无聊呵呵呵呵
第一个故事蛮不错的,后面的太隐喻了。
果然是点题的卢海鹏这篇最好,水泥惊悚烂尾,吓鬼荒诞烂尾,喜宴没头没尾,不一定倒是全须全尾,可惜选题太俗且完全不科学
几个小故事都不错的,除了应采儿那个
分数这么低。我不服!不知道导演们是不是约好了,剧情都留了很多白,虽然略有装逼和故弄玄虚,但还是有趣的。制片面子很大(苗侨伟老婆戚美珍是制片还是出品来着?第三个故事还露了个脸。),演员全是实力派,很卖力,很港味。
换作是回归前,我一枪就打爆你的头!
一帮视觉系傻逼小二缺
想看理由:去看看周柏豪,观后感:周柏豪葬生之后本部剧对于我已经结束,后面继续看,十六分钟一幕,十分钟看解析,最后一个苗侨伟好gay哈哈哈哈哈哈
【粤语度 /s/10vHtj77fDp5BQqZTXU6l7g 码 0054 】
拍的挺好的,这种系列的香港电影很喜欢
都挺好的~拍的不错
拍得一般!
拍得不错。喜欢第一个水泥和第三个GOOD T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