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段的戏中戏里,男人与街边偶遇的曾经女同学坠入爱河。
事实是男人早就爱上了女人,可当时女人有男友,所以这份迟到的爱如今才来,但他们却在游戏般的吃药自杀同归于尽行动中闹出笑话。
男人从医院打着吊瓶打车回家的画面叫人忍俊不禁,而回到家面对母亲的严厉指责和哥哥的耳光似乎让男人再次有了自杀冲动,拔出针头,扬长而去。
此刻,戏中戏嘎然而止,真正的男主金东秀出场,原来刚才的戏中戏是金东秀在影院看的一部电影,电影导演是金过去的一个朋友,而金也是一个导演,不过是一个失意颓废的导演。
而电影里的自杀戏码正是金曾经真实干过的事情,所以他怀疑朋友窃取了他的“知识产权”。
而后金偶遇了朋友电影里的主演,也就是电影里和男人一起吞药自杀的女主崔英实,这里不由让我想到了同是金相庆主演的《生活的发现》,同样是跟踪,同样是有关同归于尽的话语,只是本片里金更加猥琐........洪尚秀作品里的男人跋山涉水、千言万语最后都会融化于那一炮中。
洪尚秀的尴尬美学在金与老同学以及同学聚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为冷,金把自己的围巾送给同学的女儿戴,可是在下车离开时,又强行将送给别人的围巾要了回来,惹得老同学让他赶紧关车门离开,这样的分别场景与他们刚见面时的状态大相径庭。
而在晚上的聚餐上,曾经的同学再三强调他不要喝醉了,结果金就刻意摆出一副喝醉酒耍无赖的样子让一桌子人难堪……他就像一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甚至故意挑衅常规的局外人,唯一想做的就是和女演员崔英实来一炮。
金和崔在吃饭时,金表示她主演的电影故事的原型来自于自己,但催表示很多人看电影都会觉得影片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最在乎自己,尤其一个忧郁的人,更容易也更喜欢寻找共鸣,而电影里的角色往往就成为了另一个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催会对金说你并没有看懂那部电影。
两人的炮战如期而至,金最在意的却是为何催的身上没有别人传言的伤疤。
当然,有没有伤疤只是炮战的附加节目,最重要的还是射精的那几秒。
洪尚秀的电影里,女人经常扮演了更加理性和善于跳脱出来的角色,比如一夜情就是一夜情,过后好聚好散,不多打扰,而男人则成为了跟屁虫。
就像做爱时,金不断说着我爱你,而崔则一个劲的说慢点.......
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的人是痛苦的,同时也是悲哀的。
痛苦在于无人能理解这种源自内心的虚拟世界,悲哀在于这样的人往往在现实中是无助的,没有人能给予他在现实中一点点的温暖,于是,他只能将自己的额期待倾注于虚拟世界。
幻想着别人有朝一日能走进自己的世界,且对于自己的世界很是认同和理解,最终在梦碎的时候,这种痛苦就会更加残酷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讲述的就是这种痛苦。
《剧场前》营造了一个戏中戏的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新奇,新奇的是这个概念之下,片中的主人公的世界。
这里的世界分为现实和虚拟,两种不一样的世界交织在一起,并没有人能很好地区分,当我们逐渐的沉浸在剧情当中的时候,也会跟主人公一样分不清,辩不明。
怀才不遇的导演金东秀做梦都想着自己能在电影领域获得非凡的成就,然而现实却如同一个随时随地都会醒来的梦一样困扰着他,金东秀只能每天徘徊在剧场前看着别人的作品一部一部的上演而自己苦苦追求而不可得。
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某一部电影中的主角崔英实。
崔英实在影片中饰演的是一个想要陪同自己心爱的人去自杀的女人,金东秀对于这样的女人很是向往,他认为崔英实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女人。
于是,他跟随着崔英实,想要结识。
在一个导演的聚会中,金东秀终于结识了崔英实,且两个人发生了肉体上的纠缠,就在金东秀觉得自己已经获得了电影中梦寐以求的生活的时候,崔英实适时的终止了这种关系,金东秀再一次的跌落到了生活的谷底,他渐渐的分不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拟了。
这是一场期待与现实之间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力量太过于悬殊,以至于期待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已经失败,自己就已经失败了。
金东秀的情绪低落来源于自己对于未来的某种期待是不切实际的。
幻想着能在电影领域有所成就的他却在现实中目睹着或者说是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身边人功成名就。
这种严酷的对照之下,金东秀看似有着一种孤傲的气节,实际上已经在内心中表达了对于别人的成功的嫉妒千百遍。
金东秀能在崔英实面前坦言自己嫉妒自己的学长,他在内心深处一个人的时候就已经将这种嫉妒进行了上百遍,上千遍。
然而心态不过是心态,期待的心态在变为现实之前总是要经历挣扎的,但是这种挣扎并不意味着期待的生活会在现实中呈现,或者说实现。
然而金东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中生存。
理想的生活并没有到来,因此,他只能将自己的期待转化为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当这种梦想不断地冲击着金东秀的生活的时候,金东秀对于生活的厌恶就愈演愈烈了。
崔英实不过是一个虚拟的形象,金东秀喜欢的也是崔英实所饰演的角色的那个虚拟的形象,这一点崔英实本身是有所认识的,但是金东秀却并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崔英实,还是崔英实所饰演的角色。
当这两种不一样的角色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崔英实最后只能抛给金东秀这句话,你还是没看懂电影。
崔英实没看懂吗?
并不,他太懂了,因为太懂,所以他展现出来了一种迷惑,这种迷惑正好能迎合他当下的生活,生活的不如意使得崔英实即使短暂的叫醒了金东秀,他却依旧是无法从自己的想象中挣脱出来,这种美好自然是不复存在,当金东秀开始对着崔英实苦苦哀求的时候,崔英实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被生活击穿了的肉体。
金东秀的内心一直困在电影中不能出来,以至于他所看到的生活中除了自己的欲望再也没有别人。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是悲惨的,同时也是无奈的,因为现实中的怀才不遇渐渐的时间久了之后就会演化为一种另类的虚妄。
金东秀正是陷入到了这种虚妄当中不能自拔。
他不愿意睁眼看一看这个世界的变化,因为任何形式的清醒都会让金东秀陷入到更深的自我怀疑当中去。
因为现实中的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他所渴求的欲望,也只存在于虚拟当中。
金东秀只能通过虚拟的世界来将自己彻底的伪装起来,然而现实中的他并不能很好的处理眼前的生活与自己的期待之间的差距,他疯狂的追求着虚拟角色,然而对于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金东秀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固然可以了却太多的烦恼,但这对于金东秀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当梦醒来的时候,悲伤的一定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你好,再见
作为洪尚秀的影迷,看他的每部电影我都带着极其主观的色彩和浓厚的兴趣:突然的拉近远焦镜头,把话筒故意放在画面的角落里晃来晃去,梦境和现实的直接切换,还有让人始料未及的做爱镜头等等等,让我叹为观止,无不佩服洪尚秀独立而坚持的品质。
我认为洪尚秀是一个极其尊重观众的导演,在他的电影作品里,长镜头的运用,演员生活化的表现,以及导演刻意的拉焦指示,不仅让观众融入剧情,而且能让观众清醒地知晓这只是电影,不可以轻易站在哪个角色的立场上来感同身受,在《江原道之力》里毛茸茸的话筒调皮地在画面的角落里晃来晃去正应证了如此。
《剧场前》与洪尚秀经常在影片里反映男女关系的主题显然不同。
这部电影则瞄准了猥琐文艺男子的独角戏,其他都沦为配衬,连和她上床的女主角也只是生活的一个过客,他进行感受和思考的一个棋子而已。
所以说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互动,只有体验。
没有互动的体验却是最痛苦最孤独的,因此导演只好在前四十分钟用一个“片中的电影”来铺垫男主人公的情绪,这着实把观众都忽悠了一把,我想,一般观影的观众谁愿意把“片中的电影”男主角的情感体验转接到真正的男主角身上呢?
而也正是这种非主流的转接,也恰恰说明了片中都市人物游离状态。
男主角似乎一直在游离,从被朋友嫌弃,想勾搭妹纸,参加同学会,和妹纸上床,和妹纸诉苦、控诉李导演想并和妹纸一起自杀,妹纸不鸟男主角,最后男主角对着李导演痛哭流涕。
这一切发生完,又改变不了什么,妹纸还狠狠地告诉他:“我看你没看懂这部电影。
”这不是他的亲身经历吗,怎么会没看懂呢。
喔,也许他真的没看懂。
我们每个人能体验到的自己的快乐悲伤忧愁烦恼,并陷入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我们认为我们很懂自己,而别人看我们的情感体验时,会这样认为吗?
当然,这是一个辩证的命题了。
这个电影我认为是洪尚秀叙事较为薄弱的一部,当然,如果他只是想去讲人的一种状态,一种心境,我们大可不必怪罪。
也许,洪导演当时正处于一个孤独而焦灼的状态呢。
他拍了一部电影,想告诉感同身受的人们,你们应该好好思考下自己最近的行为了。
既然没有自杀,那就好好活着。
我已经很久没有看电影了。
过去几个月,自己不只一次和别人说过这话。
想来总是有些不可思议,曾经日夜颠倒、放纵沉溺其间,而这种短暂的疯狂终于在不经意中就被自己丢弃。
再一次听到这话,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剧场前》严智媛饰演的崔英实在唱歌前提起的一句话,虽然场合各异、心境不一,但依然仿佛被什么东西扎了下,有点颤抖。
只要有一点相似的地方,有的人心里就会说,那像自己的故事。
细腻的观众可能会因为某个场景被触动,继而在影片接近现实的刹那,产生某种难以理解的亲切。
一首无关痛痒的情歌,因为真情流露的演唱,突然爆发出一种令自己难以承受的悲哀,实在有些莫名其妙。
确切说,我想起了在与电影相伴的那些日子里,电影带给自己的莫大欢乐,当意识到离开也许是将来无法逃避的一个现实,我进而产生更多离奇的想法,但都是一闪而过。
在电影与生活之间,也许它们依然要结伴前行。
于是乎,很庆幸看到了洪尚秀的《剧场前》,以前对导演作品并无太多关注:即使他的片子在戛纳电影节上被打出过尴尬的低分,听闻过与他有关的韩国电影“三人三色”。
当然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他是韩国最具有实验精神的导演,只是对于经受了太多搞笑爱情韩片的国人而言,不论李沧东或是洪尚秀,总会隐约觉得他们的作者电影实在显得底气不足。
除此之外,还有人对韩片有强烈的排斥心理,这些都是后话。
了解韩片也无非是几年间的事情,2004年韩国电影的风光无限自然与洪尚秀无缘,这一年是光彩夺目的金基德和朴赞旭。
其实影片吸引我的原因并非是对日韩片的几分偏好,而是电影海报上一对陌生的男女。
扫了几眼介绍后,影片的“戏中戏”显然让自己对它多了几分额外好奇。
看完之后,又懊恼着轻信了不负责任的介绍。
《剧场前》并非是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与电影院也并无太多瓜葛,非要强加个概括,它是关于电影与现实的思考。
《剧场前》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电影中的电影,后一部分由这个故事所引发而出,一男一女被安排在了虚拟与现实场景中前后出现。
和洪尚秀以往风格一样,画面平淡中夹杂着不厌其烦的对白,看似依然在熟悉的无聊小事上作些文章。
电影里的音乐有些怪异,电影里的故事结束时竟是轻快小调,而东秀街上追随英实时又是慷慨激昂。
惟独两处情歌响起,微有了伤感的迹象。
影片时间跨度只有两天,东秀那身衣服甚至都没换过。
导演把很大篇幅都用在了对话、吃饭、交谈的琐碎凌乱,极尽生活困乏中的无聊。
曾有人说洪尚秀的《女人是男人的未来》里是最贴近韩国现实社会的男女,老实说我不喜欢这个有点执拗的片名,于内容本身并不怀疑。
因而作为导演最为擅长或者说最着力去表现的东西,贴近现实在《剧场前》里一样得到体现和发挥。
当然《剧场前》依然少不了情爱场面,有人说这一类场面是累赘,完全可以隐去。
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暴露的情色场面已然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噱头,或者对于韩国电影而言,类似东西让不少人已经深恶痛绝。
非要坦言,洪尚秀电影里的情欲并不故作缠绵亲热,相反总是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冷漠,这也可用来理解电影里的男女,偎依取暖却总要面对分离,床戏用以取悦观众的理由并不充分。
不少忠于洪尚秀的影迷指出《剧场前》故事相当随意,并且抱怨节奏太慢。
前半部分将近40分钟——电影里的故事,年轻大学生和昔日同窗在街边久别重逢,随后俩人愉快地约会见面,吃饭散步,突然心灰意冷决定一起服药自杀。
随意的地方出现了,至少在两个年轻人身上,我们尚难以察觉他们厌世轻生的迹象,只好相信这不过是情侣间善意的玩笑。
耐人寻味的是洪尚秀在自杀前后扯带出的一大堆缘由:年轻大学生几次畏缩逃避到最后一刻终于吞服下药片,而甘心追随的女孩逃离了生死约定。
年轻人对于生死不谓轻重,最后落了个无奈好笑的收场。
“干干净净地离开这个世界”,这种消极颓废在现实层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只是在40分钟故事里,主角的思想转变和心理冲突缺乏必要的逻辑,有点难以置信。
而随后,电影告诉我们,那只是一部电影,我们陪主人公看了一场电影。
出场的主人公金东秀是个对生活无甚渴念的失意人,唯一让他有所眷念的是电影本身。
他对老同学导演的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认为对方有意的利用了自己经历。
当东秀遇见了电影故事里的女演员崔英实,他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般。
虚幻与真实交汇的那一刻,恐怕也是很多人所幻想的,他不可避免地寻求角色代入。
在其他场合,东秀与周围总是显得格格不入,编织寻找的借口也是苍白无力,和朋友碰面后的表现更让人哭笑不得。
同学会上,他遭到了冷嘲热讽,人际交往糟糕不堪。
对老同学病情无甚挂念,对旧交故友的处境漠不关心——如此一个颓废沮丧的男子,却在电影里寻求着莫大的安慰,用以填补面对现实世界时的无力困乏。
剧情也顺水推舟,让他和英实交谈、喝酒、住进小旅馆。
只是影片用英实的一句话来回答了东秀:你好象没有看明白那部电影。
洪尚秀依然在《剧场前》放置了男女关系的话题,只是故事里的男女主角截然相反。
如果说东秀的消极因为终日沉湎于虚幻猜想,他的冷漠是因为遭遇到了是非不公,那么以整个影片来看,在大致清楚了东秀的性格背景后,回头去看他“自己的故事”,自杀终于不会显得那么牵强了。
但故事本身真是他的真实经历,这点还是难以琢磨。
当英实在东秀老同学的聚会上,带着哭腔地唱起了电影里的歌曲,她的情真意切更多是在感谢导演的知遇之恩。
毕竟她说,我已经很久没有看电影了。
她的身份不过是一个演员,故事的设定、离奇的情节,对她而言只是一次偶遇。
离开电影她依然是现实中的女人,现实与电影的界限被她划得很清楚。
这跟她在故事里作为“东秀”多年前的情人一样,权衡过生死轻重后选择了离去,理性而独立,难怪有人说英实这个角色是电影里最耐人寻味的。
对那名惟利是图的导演(东秀的老同学),她颇有怨言,又因为感恩动容。
故事里的英实从年少无知、未谙世事的冲动到适时的抽身离开,而现实里作为演员的英实独立自主,伤心买醉却断然拒绝了东秀的纠缠。
电影阐释的因由不能拿来解决现实里的复杂,电影里的男女尚且惧怕死亡,而恍惚迷糊中的东秀为眼前景象困惑,冒出的痴人梦语只是个天真笑话。
病入膏肓的导演害怕死去在床上失声痛哭,而戏外的英实在床上无非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女人罢。
电影里延续下来的情绪让东秀得到了满足,但最后现实却不忘抽他一记耳光。
最后,东秀也在老友的痛哭声中深省,生活又将带给他什么发现,是否他还继续着电影里的情绪与冲动,这些不得而知。
【2005 09/15】
早就买了洪尚秀的《猪堕井的那天》,一直没看,在我放碟的抽屉里逐渐沉没下去,象一艘失事潜艇。
这次淘到这张碟,心想趁早看了,不然不好意思了。
洪尚秀被誉为目前韩国最具实验精神的独立电影导演。
他是韩国第一代留学导演。
1996年,他凭《猪堕井的那天》一鸣惊人,其后又拍摄了《江原道之力》。
2000年的《哦!
水晶》获得2000年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2002年的《生活的发现》被韩国电影界认为“提升了韩国电影的价值”,韩国权威电影周刊《Cine21》在评选90年代韩国十大电影事件时,更提出“三人三色的作家主义导演洪尚秀、李沧东、李光模”这一说法。
因为李沧东是我很推崇的,所以对洪尚秀也一直很好奇。
加上今年韩国以本片出击嘎纳电影节,获金棕榈提名,虽然最终空手而回,不过也算颇获肯定了。
本片看下来的感觉是稍平淡了些。
冬日的汉城,萧瑟的阳光,人们没来由地悲伤和沮丧。
我曾经分析过韩国电影近年全面超越日本的原因,在这部影片里也可以找到答案:韩国电影不刻意的人文气息,还没有被商业社会完全污染。
日本自小津和黑泽以降,电影其实是在走下坡路。
深刻的失去了,细腻的也快不见了。
只是靠北野和岩井寥寥数人,迟早要被中,韩灭掉。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大东亚共荣战,日本真的胜算无几了。
看完洪尚秀,更加怀念李沧东,徐秦豪。
韩国我还是最喜欢这两个导演。
谣传李沧东买了余华的卖血记,想想李沧东电影里的人物,还真是和许三观如出一辙,没准,就是这个韩国导演,比我们任何中国导演更适合拍卖血记呢,呵呵。
洪常秀说他的电影不是讲故事,而是展示一堆生活的碎片。
这些碎片经由他观察,大脑提取,罗列进一个合适框架里,建立一定结构,便成为他的电影。
他也不拍自传性电影,他不相信自传体会忠实反映出他的人生(这一理念与我钟爱的哲学家德勒兹一致)。
但他会将自己生命中某些瞬间感受,编织进影像里。
他第六部长片《剧场前》(2005年)前一段40分钟所讲述的,与他本人18岁左右自杀未遂经历,出奇相似(本片也是一部不足90分钟小品式影片。
分两段,戏中戏)。
这段故事讲一个18岁青年,遇到以前喜欢过而不敢追的女人,随着境遇改变,他们擦出火花,在旅馆甜蜜做爱后,青年突然说自己想死。
而与他相拥的女人,说自己也有这个想法。
出奇巧合。
二人相约赴死。
为此认真做起准备来。
最后他们并没死成。
二人在旅馆房间共同服下的安眠药药效不够。
女人先醒来,给他家人拨打电话求救后,自行离去。
青年被赶来的叔叔送去救治,在病床上躺了许多天。
他看到漂亮护士照顾他时,心里还闪过追她的念头(很洪常秀)。
但他没力气,也足够羞涩。
他被带回家后,母亲因他自杀举动感到愤怒。
不是安慰他,而是骂他。
他很受伤,一怒之下冲到楼房顶层天台,想要跳下去。
又几番回头,发现并没谁追上来劝阻,感到失落(很黑色幽默)……戏中戏到此结束。
接下来故事是一位郁郁不得志青年从影院走出,看到这段短片的女主演也走出影院。
影片下半段讲的是他如何执著地想要靠近女主角。
前段戏中戏男主角自杀经历,及摆脱死亡后重获新生的欣喜感,正是洪常秀当年所经历的(他加进的共同赴死女主角则为虚构,为下半段故事做铺垫)。
影片中母亲态度,很难说不是现实中他自己母亲对他曾有过的态度。
这段影片对青年几乎没有个人背景交代,也不描述他为何想死。
仅仅是,突然想死,然后行动。
以及相应后果。
将缺乏背景交代和心理动机讲述的人孤悬于环境中,单纯地行动。
人变得抽象,更具普遍性。
这令人想起加缪故事主角(洪常秀在美留学期间大量阅读的作品中包含加缪)。
充满存在主义荒诞感。
洪常秀为何拍这样一部影片呢,一方面,18岁时这段自杀经历是很好素材。
另一方面,他经常在看完一部电影走出影院时还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虚拟感觉中,心理及行为方式会受到影响,比如像电影中男主角一样耍帅(然后觉得自己好傻),或者恋上电影中女主角。
于是他设想一番情景,一个事业失意生活缺乏重心的男青年,看完电影迷恋上女主角然后看到扮演女主角的演员就在身边,由此引发的可能情境。
这依然是一部布满洪常秀元素的电影。
他说过,拍电影他只是找一个框架,来容纳他想放入的一堆碎片。
这个男青年身份是一个电影专业毕业后无所事事的人,因酗酒在朋友圈子搞臭了名声。
前段短片是他师兄导演作品,而师兄正躺在医院病床上等死。
青年追上女主角搭讪,对方不认识他,爱搭不理。
他又碰到一个前来观影的大学男同学,从他那里得知师兄病重,晚上一群同学搞聚会,为师兄治病募款。
这个同学邀他吃饭,与自己老婆孩子一道。
同学的孩子着凉感冒,他解下自己围巾给她围上。
这善意举动,令同学喊他上车,载他一程。
他在车上想抽烟,同学警告他不要车内抽烟。
这令他不爽,要求下车并从孩子脖上解下围巾,说是妈妈给他的围巾他必须留下。
这令同学不爽。
他步行到同学聚会的地方(因为他听女演员说要来参加),聚会上同学对他不友好(载他的同学率先奚落他),笑他混得差又酗酒。
女演员到来后受到热烈欢迎,她唱了首情歌,泪光闪闪地希望导演康复。
导演是她演艺事业起步时的贵人,她红了后弃导演而去。
导演如今生命垂危,她心中有愧。
她离开饭局时男主角再次纠缠她,她不耐烦,说要去医院看导演,匆匆离去。
男主角又步行着奔往医院。
在医院门口,再次拦住走出门来的女主角。
这次,他说他也生病,搏得女主角同情。
又兼心烦寂寞交缠,终于同意和他上小酒馆喝两杯。
不小心喝多了后,共同奔赴汽车旅馆。
他得到了他心中女神。
女主角还对他说,看,女演员也没啥吧?
也就是一个女人。
他还想模仿那部短片剧情,和女主角一起赴死。
女主角告诉他,那部片子,你没看懂(也仿佛洪常秀对观众在说)。
第二天他想继续和女主角一起,女主角鄙夷道,该知足了吧?
说完匆匆离去。
男主角最后也进医院看望了师兄。
师兄躺在病床上,认出他后,哭着说不想死(与前段死亡主题互文,黑色幽默式反差)。
他也感慨万千,与师兄哭在一起。
走出医院重新汇入街上人流,他若有所思,边走边自言自语,我要思考,我必须好好思考一下我的人生。
貌似正在找回失落的生活重心。
或许海德格尔所说“向死而生”,此刻正在他心中发挥效应。
电影在此处结束。
洪常秀说,结尾处台词是剧本上写好的,本想换掉,但看了表演效果后予以保留。
他的电影就是如此随性。
在既定框架内,充满即兴考虑。
封装进这个框架的是些什么呢?
社交中的微妙尴尬(车上吸烟与解围巾的令人不快细节),饭局上的攻击和嘲讽,均体现出现代人的异化,人情的冷漠,以及成王败寇的都市丛林法则。
这部电影中两处围绕死亡显示的态度,也充满鲜活感。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洪常秀影片常让男主角在性事上得逞,有点超现实色彩,仿佛一个梦。
这并不是为展示生命光彩,反而是为表达失落提供平台。
在欢床上剥光人性外衣,让我们将人性灰暗处瞧得清清楚楚。
我最感慨的是车中吸烟冲突与解围巾细节。
这么微小的日常细节几乎不会被任何影片所关注到并刻画。
但洪常秀影片中充斥着这类细节。
比如在《生活的发现》中男主角站在小饭店门前享受一根烟的惬意时,一辆三轮车横冲过来吓人一跳司机还粗暴喊道:“让开!
”《江原道之力》中男主角溜达在公园里,被一条狗挡住去路时害怕得瑟瑟发抖,还有三个年轻女孩并排坐在海滩上聊天之际,画面上方跟她们隔着几米之处,坐着一位土味十足孤单大叔,以破坏画面美感的方式提醒,三个女生不是生活在唯美真空中的;《猪堕井的那天》老同学们聚餐被男主角搅扰得不欢而散时,一群人溜达在公园便道上,一位中年男子忽然对身边女同学说:“相不相信我可以一下子跃过前面那个栏杆?
”说着往前助跑,成功跃过,然后得意地转身望着女同学;《女人是男人的未来》里住豪宅的男人说,偶然撞见自己老婆躲在卫生间里抽烟(她平常不抽烟),并感慨道:“那一刻,觉得她突然变成一个独立的人了,而不只是我老婆。
”诸如此类,洪常秀将他在自己生活里观察到、感受到的细节,碎片,放到影片中,有时,会从叙事主线上跳脱一下,令人一愣,但这造成他影片的不受限制的丰富感。
他永远不会仅仅被主线叙事给框住。
拒绝一个封闭世界。
因为这样不真实。
他拍电影的目的就是试图还原世界的复杂与真实。
对真实的凝视,赋予他的电影自由呼吸感。
如果你迷恋他的电影,那是因为,你也深深迷恋着生活本身,对这世界无穷可能性,以及细节纹理,保持着开放心态,与观察的好奇。
本来是冲着金相庆去的,看了半个小时,他都没有出场,我还以为自己下错了片子。
耐着性子看到40分钟后,金相庆才从电影院里走出来。
我想导演又玩“一部电影,几个故事”那种结构了,只是前面那个故事和后面的剧情又有什么关系呢?
直到金相庆和真实生活里的英实谈起电影所讲是自己的经历时,我才明白,原来之前那半小时,我都在陪着他看电影。
英实既是电影主人公的名字,也是演员的本名。
过去的金相庆不被理解无人关注,现在的他也处于相同的困境之中。
最后他的困境并未随着电影的结束而解决。
习惯了好莱坞大片男主角最后必定抱得美人归的结局,这部电影只表现人物的现状和心情,不提供解决方法,看起来倒不像是个完整的故事了。
朋友对东洙提到他与形秀:“你们俩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东洙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随后朋友举了些例子:“耍酷,还有都很喜欢女人,另外,这次准备拍的电影也很相似,不是吗?
”东洙啧了一声说:“总之,在我吃过的酱排骨中,你们家的酱排骨是最好吃的。
”此时镜头拉远,友人望向妻子。
当时看到这句台词,这种情景,一瞬间想到村上的且听风吟。
失去小拇指的女孩曾跟我说过她要去旅行,去一个又幽静又凉爽的地方。
一周左右。
她回来时告知了我,并立刻约定了时间见面,“五点钟在YWCA门前”。
暴雨过后,她钻进助手席,我拿了海水浴毛巾递到她手里。
“旅行可愉快?
”我试着问。
“哪里去什么旅行,说谎骗你。
” “为什么说谎?
” “一会儿再告诉你。
”简单吃完饭,要了血腥玛丽和波旁威士忌。
“想听真实的?
”她问。
“去年啊,解剖了一头牛。
”……都是在一个能推动剧情的关键语句后,有人巧妙的避而不谈,转移了话题。
东洙隐藏了他的电影创意被形秀偷窃的事实,为后续在与英实酒后聊天时提出此事作了线索。
这让他讨人厌的形象维持了下来,但后来得知真相的我们,大概会被他维护形秀形象的行为感动吧。
这是否也算是一种耍酷?
我在被女孩欺骗之后,明明能听她阐述缘由,或许拉近两人之间距离,但我却选择避而不谈,而更加无厘头的说起解剖一头牛的事情。
村上用一种更难解的方式,让主人公自身的疏离色彩变得更加浓厚,这种无厘头,也强调了一种刻意,犹如电影中镜头拉远一般的让人的视线注意到此处。
我选择与她保持距离,这是一种村上式的高级,也是他写作中呈现孤独母题的方式。
二者的避而不谈有相似的意味,而拉远镜头与解剖一头牛的荒诞都构成了强调的作用,尽管是电影与文学的差别,洪和村上的手法都足够精妙,以至于达到了相似的程度。
当东秀和饰演电影前半段李导演短片的女演员崔英实ons后,英实穿好衣服准备离开,东秀一再挽留,并提议像电影里那样真的死掉好不好?
英实却说:够了,我还有事,先走了。
东秀希望英实留下些什么,英实看了他一眼转身离去:你好像没看明白那部电影。
——相元 戏中戏李导演短片中的男主。
大学生相元和女孩一时兴起的自杀像一场荒诞游戏,自杀未遂得救后坐在出租车里回家的路上,相元感到一种重生、“捡便宜”的感觉。
回到家后果然遭到了妈妈劈头盖脸的责骂,相元辩解自杀的理由正是这19年来和母亲的难以沟通。
他气呼呼地拔掉点滴,冲上天台,却发现没人追上来,于是对着远方呼喊“妈妈!
妈妈!
”对应了他之前为了等待女孩打发时间闲逛时看的那場戳中他心事的戏剧《母亲》那样的呼嚎。
尽管和母亲的疏离依然存在,但他心里已经消减了对继父的隔阂,也不再想自杀了。
——崔英实 就像在电影中那个和男主角相元说一起自杀就自杀,自杀未遂后又独自离去的女孩,在电影里感性起来不要命,事过境迁回归理性。
作为演员的崔英实在筹款会上唱歌到泣不成声看起来对李导演非常感恩戴德情深意重,去医院探望李导演听说今晚是个危险期又一次痛哭,可是之后在饭间聊天时得知李导演曾无赖地找她要过2千万,从此不再相见。
把这些情感隐藏心中,和东秀逢场作戏,却保持清醒。
英实是个抽离电影活得现实的人。
——东秀 这个人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电影没有交代,从他到处蹭吃、在提到朋友夸老婆的醤排骨后突然变了脸色、以及突然摘下之前系在朋友女儿自己的围巾、还有同辈们在酒桌上提醒他别发酒疯等情节推断,他是个导演事业混的极其一般却又喜欢虚荣自傲、和自己的母亲有着难解的情结,以前酗酒成性,一直个性古怪不怎么合群的人。
作为李导演的后辈,对于为了给前辈住院费筹款的聚会感到“无聊”,并没有确定去参加。
只是因为遇到英实着了魔似得想追随她才去了那个聚会。
朋友说他和李导演有相似的地方:爱耍酷,喜欢女人,准备拍的电影也相似。
他也将自己和电影中的角色对号入座,和英实重复了很多和电影里一样的桥段情节,进而越发沉迷其中。
虽然不知道他之前的人生发生了些什么,但这种性格和生活态度久了便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惯性,东秀的生活处在一种虚无的状态,想要找些什么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空虚,女人也好,自杀也好,总之想要一种刺激来改变自己,只是终究还是回归虚无。
东秀说起李导演的电影是从自己这儿借鉴的,例如觉得为了自杀要安眠药,自杀前下雪,想抽万宝路买不到……但英实认为:身边人好像都那么想,只要有一点相似的地方,就会说那是自己的事,因为对每个人来说,自己是最重要的。
那现在,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东秀说我爱你,英实说瞎扯。
本来人生就活得惨淡的东秀在和英实ml后提议自杀,但是荒谬可笑的是他说:“如果真的想死,再过个半年,半年后死如何,那就可以真的相爱了。
”英实无情地拒绝他。
在医院再次遇到英实的东秀提出邀约,英实却决绝地表达了到此为止的意思。
东秀来到医院看望李导演,李导演以强烈求生欲地痛哭表示:“好辛苦,不想死,想活下去。
”死亡不是儿戏,真实人生和电影的巨大落差让东秀感到迷茫,他独自漫步在街头,点燃一根万宝路后扔掉烟盒,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他的思考是否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不得而知,但至少是开始从自身出发而不是试图依靠外力来改变一切。
190217开学前一天晚上《剧场前》这是第一部我看完之后甚至看的时候就想要二刷的电影。
镜头语言很简洁,开篇的长镜头、简单的推拉、中景与特写等镜头的切换都使人感到简洁,这是经典最初的模样,个人觉得与这部电影风格很匹配并且有很强的写实效果(演员的演技也很高,始终在线,很难出戏,真实性很强)。
配乐我很喜欢,开头是电视塔似的东西,很高,镜头推得很近,被树枝几笔遮挡着,这个意象后来也多次出现,是电影青年们的幻梦,很高,很远,但反复,出现,音乐很欢快俏皮,就像东洙见到崔英实并且走在她身后时听到的情绪激昂的声音,特形象,我都笑了偶尔来几个人声当配乐,也很好听。
剧情太强了!非常好看。
我一直纠结于是不是戏中戏,还是说假戏真做,还是说有太多隐藏部分;《剧场前》这个名字也很有趣在电影中的电影中出现一个戏剧式的舞台,“元电影”的意味可以说是很强了。
关于人性的部分,我想二刷,过于复杂了,再补点电影台词什么的。
看到别人自杀会更难过?前后电影的对照,很有意思,有种想把前面片中的男主换成后者的冲动。
对了,后来的导演和女演员谈话那段,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崔永元与冯小刚。。。
很多深邃与精彩的想法似乎在脑中一闪而过,捕捉不到了,渴望有一台机器直接读出我的想法呜呼,以免电影一结束,头脑中的弹幕全部化为乌有,随之ng了。
并且我惊奇地发现,我好像分不清哪个是男主了(可是颜值的缘故?orz
随意微妙不确定,纷繁杂芜无方向,要论浑然纯熟的境界,还是后期比前期好。
这时对那时错同类型
。这是啥
推拉看着神烦。
这电影,简直就像是电影和现实中的自导自演,不是很明白这脑回路,看着有点故作深沉,然而电影中的男主思路就觉得有病一样。
2020.10.26 秋日影展7 我好像也没有看懂这个电影。比起电影,更像一个纪录片,包括镜头的运用。
风格细腻的情感片
震惊了原来洪常秀也拍过这种床戏……原来那么多年前就尝试过玩这种结构了…
好想爆锤男主啊 为什么感觉那么欠打 我是说第二个 第一个可能长得还行所以能被原谅
用“喝完酒就去小旅馆“这种题材居然也能拍这么多部电影!!!
不喜欢这部电影,自恋、虚伪、没完没了,煞有介事地将性与死亡捆绑,或许剧中剧的故事具有饱满的情绪,但后面的故事,真实的男主,只是附庸风雅、牵强附会罢了
颇有实验性。镜头摇来摇去、推来推去,就这么的分不清了电影与现实……
김상경은 왜 일케 좋아하지 못하게 하는 재주가 있지? ㅋㅋ
金相庆的角色还是觉得太诡异了。。。
窝的天,这部电影感觉是洪尚秀最聪明的一部了吧,你所能想象到的洪式戏中戏——对没错,看到一部电影,喜欢上了里面的姑娘,进而真的泡了这个姑娘。而且嘴老毒了,姑娘跟人上床以后竟然给那男的甩出一句“我觉得你根本没看懂这部电影”,当时就给我吓懵在影院座位上哈哈哈😂
2008.6.27 看不出什么意思。镜头总是推。。。推。。。。推。。。吃安眠药后女主角哭,表演让我感动。后面那个怪男有点意思。
好应经!于是大家都想开了,都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小饭店小旅馆小冬日光景
4444444444
7#
令人驚嘆的一部洪尚秀!探索了電影和現實,戲裡戲外的人與地點的對照很有趣。習慣性打開地圖搜尋片中出現的餐館醫院藥店,雖已是十多年前的電影了,居然找到一家藥店它的店名電話13年來都沒有變,令人唏噓。忍不住這樣做的原因也許就是想尋找城市裡變化和不變的證據吧。醫院居然就在不遠回基洞。0526천장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