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困惑一个问题,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哪个更容易些呢?
昨天看了使安德鲁得到最佳男主角的《男孩A》,安德鲁的演技让我大吃一惊,因为《社交网络》的时候我只是注意到安德鲁的帅气,没想到他的演技会这样好。
安德鲁饰演男孩A本名叫Eric,小Eric本来可以向普通孩子一样长大,可是意料之外的变故不断出现,母亲得了癌症,父亲对他缺乏了基本的关爱,在他受到高年级的坏男孩的威胁时,无助的Eric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Pillip,他帮助Eric解决了他的麻烦,可殊不知他带给Eric的是足以改变命运的trouble......电影从他出狱开始,把回忆的片段穿插于电影中,让我们不断了解现在的他还有过去的他,逐渐把故事的全貌渐渐的展示给观众。
说实话,我喜欢这种手法,很多很棒的电影也都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过去与现在的关系。
其实这部电影使我意识到一些我从前很少会考虑的东西,一个人犯下了在众人眼里不可饶恕的错误时我们的态度大多是否定这个人的一切,认为他就是恶魔,可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事情的一个结果或者一个局部,只是这个局部很糟糕,我们没有看到是什么真正引发了这件事,那个我们眼中的恶魔又经历了怎样的遭遇,也许这只是蝴蝶效应的一个结果,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背后的一切,我们就理所当然地指责、憎恨甚至剥夺这个生命,我们有什么权利这样做呢?
这让我想起一篇关于福建南平的校园杀人事件的报道,这篇报道讲述的这个众人眼中毫无人性的杀人犯从前的生活,介绍他曾经是一个多么温和的人,他会帮助别人,喜欢和孩子玩等等,导致他现在的命运的是一系列的变故,看完那篇报道我其实很受震撼,我其实觉得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他,因为他只是这个畸形社会的恶果之一,那些无辜的儿童的父母肯定无法原谅这个恶魔,可是其实真正的恶魔并不是杀人犯或杀人犯的老板,而是这个社会。
电影中的男孩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原谅,其实他内心也无法原谅自己,可是他又有什么错呢?
现在很容易在网上看到一些对某些人某些事过激的言论,其实何必呢,事情往往没有我们看到的或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既然谈不上完全知情,又有什么权利去批评和选择不原谅呢?
就像这张电影海报一样,jack的脸,在阴霾下仍透露着清澈。
Philips 从小受哥哥的侵犯,Eric长期忍受着家人的漠视。
他们心中那么多的窒息,愤怒,仇恨,羞愧,委屈,却无处可去。
如果他们幼小的,毫无抵抗能力的,每天却在受着蹂躏和扭曲的心灵来到光天化日之下,要有多少人为之掉泪。
可是,这世界不是这样运转的。。。
每个人都天生的会建立自我保护机制,不管是表面上,还是内心里。
于是philps穿起了残忍的壳,Eric变得冷漠和麻木。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所见的,或者,只是不想深究,只愿意以自己所见的作为自己世界里的真实,于是,都步履匆匆的略过这两个孩子伤痕累累的心。
他们只有在面对彼此的时候才敢脱下那保护服,坐在河边,躺在草地上,诉说着彼此的痛楚。
一次孩子之间的意气之争,成了这对兄弟泄愤的渠道,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他们眼里,那口出狂言的女孩儿和那条无意钓到的大鱼也许没太大区别。。。
有这么一群“坏人”,人们鄙视他们,忽视他们,痛骂他们,驱赶他们,诅咒他们,囚禁他们,灭绝他们。
可是可曾想过,他们本和我们一样,而他们对这个世界做出的伤害,有多少是因为这个世界如此甚至更加残酷的对待了他们?
他们无意识的穿起厚度超乎常人的保护层,在黑暗处舔舐自己的伤口,他们甚至不知道要如何保护自己,却另一面还要学会这个残酷世界的生存规则,以让自己即使宣泄(其实那些宣泄也都是无意识的),也不要“出格”。
也许成人尚可做到,但如何用这样高级的标准去要求受了伤的孩子??
可人们还是这样做了。
当他们不做作业,上课走神,甚至缺勤时,换来的只是老师的责备。
当在偌大的法庭上,众人欢呼着要对他们实施最长时间的囚禁。
当小报们时时蹲在暗处看笑话似的等着他们的一些爆炸新闻。
如果说他们的“犯罪”是一种复仇,那正常的人们只是在用着更残暴却更阴险的方式再复仇而已。
我想起<越狱>里面那个卑鄙无耻的T-Bag,他那么神经质的喜欢了一个女子,他所有的善良都因为那段爱情而重新萌发,他原来也是个那么聪明乖巧的孩子。
当他们鼓足勇气,心惊胆颤的褪下壳子,透出本真的无邪和柔弱,诉求在这个世界上的片刻美好,这个世界却早已容不得他们。
他们,其实是在呼救,我们,能听见么?
社会猎杀――关于
褐色的瞳孔,绿色的瞳孔——人们似乎更习惯于用肤色来决定一个人的优劣,即便这个世界上人类的色彩是如此缤纷,最后萃取精华或者摒弃糟粕也仅仅依照最表面的色泽。
智商高低或者合群与否,我们建立起了庞大的系统来筛选这个世界中究竟有谁会被淘汰。
人们善于违背规律,在自然选择之外另辟新的标准审视世界的优劣,无非是要想方设法的站在别人之上,以获快感。
同时评说两部电影,
通过以往的劣迹人们分清了这个社会上有谁是潜在的危险,他们如同埋藏在各个角落的炸弹,随时有可能爆发。
而一个人对语言的依附能力不同,同样会招致横祸。
那些成天谈师论道之人,口若悬河之人也却有优秀于他们之处,他们可以狡辩,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呼救。
于是Ben成了人们所不待见的人物,而Jack则是一颗滚落街头的定时炸弹,无论他如何狡辩,劣迹与污点都无法洗刷。
《蛮童之歌》中试图用明亮的英伦色泽洗刷电影中穿插的罪恶,但是同样的阳光却无法化解影片人们心中的恐惧。
没有人可以谴责这些“不明事理”的邻居们索求安全的权利,但是同样也没有人可以剥夺Jack正常的生活。
社会本身就是矛盾的。
影片最后在柔和的阳光中,Jack走到了码头旁,我们可以浮想在游乐场中所有笑声,却不能够忘记在这个男孩的记忆深处,尖叫和忏悔才是一切。
即便是将一个致悲之人投入最盛大的欢乐之中,也无法改变这个人的属性。
但社会的关怀难道真的不能化解所有罪恶的阴影?
而我们更多地看到,真正痛苦的是Jack自己,当他极力掩饰一切时,却更加痛苦。
倘若这个世界上真的要有特定的悲永世存在,那么他难道不是在一遍遍舍弃自己的所有,而承受所有么?
当所有人都高呼自由和平等时,当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终陷入一连串的相互诘问时,或许这个社会的公议会默许猎杀所谓的“小我”。
或许撕成碎片的世界更有吸引力,Ben的思维中不存在整体的物象,他只能够在游戏中观察人体的动作和形象。
他努力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得以生存的人,而不是一个异类或者“天才”。
人们婉言谢绝这个世界不断缔造神话,因为天才往往是先是社会的劣笔。
电影的风格如同纪录片一般,将时间顺序打乱,使得观者总是认为一下幕就是Ben要做出傻事而以悲剧作收。
影片中每个人的采访和谈话都在带出这样一个信息:Ben岌岌可危,这个世界施加在他身上的一切负累也好,责难也好,一遍遍剥夺着他重新回到他人怀抱的机会,将他驱逐到网络的虚拟之中。
英雄,美人,或许这样简单的童话情节在Ben的心目中同样一遍遍循环演绎,游戏中的人物与现实的落差恰恰一遍遍拷打着他最后的自尊。
那每天早上睡醒后的上线时间才能够让他将虚拟和现实对换,对他而言,现实的残暴和恐怖才是虚拟而并忍耐的。
两个被逼到边缘处的人物都在爱情的润泽下得到了新生。
他们体味着一时的体肤的激切,忘记所有设防而投入其中。
Jack试图塑造另一个自己,没有罪恶形如常人。
而Ben则需要一种简单的信念,让自己活下去,他是一个英雄,只不过在“虚拟”的现实之中没有一个法师相伴。
“看见光”。
或许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都因为隐蔽在黑暗之中而无从来去,他们向前迈出一步只是为了活着而别无所求。
Jack如此,Ben也如此。
他们甚至无法思索衡量所有行动的后果。
Ben或许还留有家庭的港湾,即便那份温情只能在他的视线中支离而并不甚美。
而Jack则全无倚靠。
很喜欢他的房间,倾斜的屋顶投下一方阳光,他在如此寂静的情境中听闻着自己的命运被一再改变。
曝光,威胁,公害。
当他的弱小和这单纯的环境融为一体时,他是否更能够承受这个社会种种变相的猎杀?
电影中时常描述一个人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挣扎,在两个人格之间踯躅。
而Jack的这段经历却像是在蜕变中,一步失足,掉出自己所编织的茧而溃倒在世界的偏见面前。
看过很多男孩的影片,描写一个逃学的男孩,有奇特的孤僻性格,失去家庭的钟爱或者与世界格格不入。
导演们尤其善于描写男孩上学的路途,正如Ben在周遭的喧哗中颤栗地前进——童年的阴影在两部影片中都占了很大篇幅,Ben脑海中回闪的片断如同现在的遭遇,Jack的回闪则让观者看到了这个男孩所有的不堪。
同样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弱者的故事,被欺负,被凌辱,而直至最后的爆发。
Jack选择了用暴力玩弄这个世界,如同过去世界玩弄他一样;而Ben则用影像向众人挥下一个重重的耳光。
“离开但是活着”,或是完全地离开。
从两人“报复”社会的方式中便能瞥见宿命为他们留下的道路。
面向大海,蔚蓝的大海。
Jack和Ben都选择了跃入这片浩瀚。
人们称颂大海为一种包容,而唯有此地是二人所能到达的最后彼端。
人们张开了双臂试图拥抱所有人,而不分高低贵贱。
但是在近在咫尺之时,人性的弱处便开始搬出一套自创的法则筛选去所有“卑贱”的生灵。
而海却如此温存,近乎愚昧地接纳所有投奔向它的人们。
二人的命运轨迹是如此相同,而在这一刻,他们同时选择了“离开”,却对生命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Ben无疑是睿智的,有人说他愚弄了媒体,但是当在所有人的嘲讽之下,这一点欺骗又算什么?
曾经试想,没有这样的睿智,他还能如何解脱。
这个社会永远缺乏自省的力量,人们善良地期许一切罪恶和丑陋最终会淡去,但恰恰不知,这些罪恶和丑陋的消失却要将善良与美好一同吞噬。
受社会猎杀的人们还能有怎样的选择?
留恋于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或者放弃生命拥抱浩瀚?
Ben的睿智只属于他,或许这样的方法所能开释的也只有他,而对于在世界角落苟活的那群人,似乎只有戳瞎社会的双眼,才能让他们逃脱猎杀。
说教下的仁慈和宽容规避了每个人心中的弱点和丑陋。
两部电影只是翔实地记述了如此一个故事——落荒而逃的两个人,寻求了不同的结局。
但救赎并不会因为两个甚是凄惨的故事而到来。
感动的人会留下眼泪或者幡然醒悟,但扪心自问的行为不会发生在一人受感动之时。
当现实的场景降临,所有道德底线因为生存而崩溃时,当堕落的生灵降落在你的面前,一个是布满污点,而一个备受凌辱而无力反击。
会有人放下所有假情假义的面容,放纵地践踏他们,完成最后的围捕吧?
我不得而知。
在这个社会里,后悔是得不到救赎的。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懦弱者总是在扮演被欺负的角色,就像砧板上待宰的肉。
Jack在学校总是会受到别人的欺负,他也没有要好的朋友。
家里沉重的气氛以及妈妈对他的冷淡。
他在旁人的眼里一直是懦弱的,渺小的,被轻视的。
他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像一个被人遗弃的小孩。
Philip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被他的哥哥长期的性侵犯。
这使他的人格发生巨大的改变。
他的脾气变得暴戾,他的性格逐渐扭曲。
或许最重要的是,他与Jack一样被一度视为弱者,得不到关爱与友情。
需要一个地方把自己锁起来,这让他产生了人性的阴暗面。
这两个人的相遇,彼此让对方成为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一起偷东西做坏事,只要可以离开家庭离开学校那些让自己恶心的地方那就是好的。
或许年少无知,他们杀了那个女孩。
无论这是鬼使神差还是一直以来积累的怒气,可事实已经发生了。
他们被送入监狱。
这注定是一辈子无法洗脱的罪名,你看到法庭上那些人的眼神了吗。
或许这些人的怨恨已经刻到了他们的骨头里。
长大后的Jack想要忘记以前的一切,以一个全新的生命面对今后的生活。
他终于能够交朋友,上班,恋爱。
然而好景并不长,老板解雇了他,朋友不信任他,女友离开了他。
他刚刚开始营造的美好世界顿时都失去了色彩。
疯狂的记者堵住了家门,大街上满是捉拿奖赏的招贴画。
年少时的恐慌再度涌向心头,他又开始步入黑暗。
他蹲在墙角希望可以停止那些不堪入耳的闲言碎语。
然而耳朵是无法关闭的。
年轻并不是罪。
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犯错的小孩,可惜再多的后悔也以与事无补。
他站在那里体验脆弱生命的边缘与寂寥。
导演在本片的最后给人留下一些悬念。
生活,爱情那些拥有过的已经化为泡影。
代替来的是无数人的指责与痛恨。
此时的生存与死亡,已经毫无区别。
成年其实是对童年的投射,很多童年时代的行为和决定,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童年的阴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具有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让你可以苟且偷生,也可以让你向死而生。
在约翰·克劳利的电影《男孩A》中,我们看见的便是一个为童年时代的错误而赎罪的男孩。
他之所以被称之为男孩A,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某种标记,而这种标记便是他人生中的污点。
约翰·克劳利并不算是一个多产的导演,但是,他的作品也保持着一贯的高水准。
在《男孩A》中,约翰用非常细腻的讲述方式,将A的心理变化,行为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刻画。
让观众看见了一个背负着黑暗但是直面阳光的男孩。
如果仅仅是作为观众,我们或多或少会对这个男孩保持着同情和怜悯。
况且,我们一直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如果事实超出了我们的估计,那么,所谓的“回头”也会变成一种不善良的伪装,然后被身边的人一层一层的剥开。
整部电影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对罪恶的描述也采用了插叙的方式。
虽然导演约翰·克劳利将电影节奏以及细节进行了温情化的处理,但是,在观赏这部电影的时候,依然能够感觉出某种深刻的沉重。
算上《男孩A》,约翰·克劳利导演的作品一共看了三部,还有《布鲁克林》和《有人在吗》。
《有人在吗》以孩子的视角展示出中产阶级家庭的矛盾。
迈克尔.凯恩扮演的克拉伦斯十是一个非常令人难忘的角色,他常常只是坐在那里,将时光凝固在过往之中。
他有很多秘密,那些秘密都是无法启齿的过去。
他在时间缓慢的流淌之中,等待着死亡的到来。
电影的确有些残酷,这种残酷又非常真实。
当他呼唤着死去妻子的名字的时候,那种悲伤和绝望真是让人心疼。
而影片中的小男孩,他将背负着某些事情继续成长,等他成长到一定阶段,他也将会面临一些不得不的麻烦。
或许,和克拉伦斯一样,他也将孤独终身。
《布鲁克林》是一部非常美的电影,电影也非常简单,爱和乡愁。
最令人感动的是,这部电影将人们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留恋描述的非常细腻,能够让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一部好的电影,需要的不是多么强烈的戏剧冲突,需要的也不是多么强烈的个人风格,而是一种真挚的感情。
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可以和导演的某种情感诉求达成一种共识,在影像的转换中体验人生的悲欢和纠结。
约翰·克劳利的电影总是有一种温柔的残忍,他赋予影像无与伦比的美丽,却让故事遁入悲观和绝望。
每个角色都从孤单开始启程,最终又回到孤单的终点,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无法摆脱的诅咒,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正如世间之事,有始有终,蜿蜒沉重,到了某个时间,或者说,某个阶段,这些往事才会被艰难的忘却,留下你一个人,踽踽独行。
海报上有我喜欢的颜色,大片的云朵,男孩的背影。
那是想说出很多秘密的背影。
电影里能听见空气在流动,lomo相机质感的画面,述说着一个让你怜惜的故事。
他改了名字,想忘掉过去,忘掉那段迷茫犯错的过去。
他受到了惩罚,长期与世隔绝,他忘了怎么与人相处,怎么喝酒,甚至怎么点餐。
他遇到了好朋友,好女孩。
他对到来的友情,爱情,受宠若惊。
他挣扎着想要说出折磨心灵的秘密。
他救了一个女孩,像当年伤害过的一样。
救赎般的小心呵护着这似曾相识的生命。
他成了英雄,也许,大家不会介意他做过了什么,也许他可以做回自己了吧报纸上出现了他的脸,可惜配错了文字一夜间,大家都离他而去,躲在阁楼的角落里,背靠墙面,痛苦的呢喃I aint that boy.I aint that boy.I aint that boy...逃跑,火车,海边,眼泪,自杀。
一切好似发生,又不曾发生。
你希望是什么样呢?
Boy A, is just a boy!forgive him...
结局让人心痛,一心要改过自己的jack,在群体暴力面前选择死亡,也许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去原谅jack,试着帮助他融入社会,可是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读书时代,总有群“坏孩子”,他们横行霸道,他们欺侮弱小,甚至未成年便伤天害理,从小就嫉恶如仇的我,面对这些事情或人时,总是咬牙切齿,恨不得扒了他们的皮,试着想一下,如果有天这些“人渣”出现在身边时候,并且已经改邪归正,真的就能原谅他们吗,我想很多人还是处处提防着他们,他们的脸上已经深深打上“坏人”的烙印。
当你知道这个人抢劫过、严重伤害过别人等,你真的敢接纳吗,甚至还爱上他吗?
很难去想象,虽然还是有些勇敢的人能接纳。
因此群体的观念造成的更大的暴力事件,让一个人更坏、更边缘化。
这部片子显然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面对这样的“男孩”,而且不是每个这样的男孩有这么帅气。
如果他们从小得到社会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我们就不会创造这样一个个的恶魔,说起来轻巧,在利益与欲望面前,大多数人甘心做奴隶,我们完全忽略了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知足,什么教育,什么是美丽,什么是财富,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良心,什么是责任,什么是道德,群体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失去准则的我们没了人性,大家觉得你成绩分数低,你不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你赚钱少,你没资格谈幸福,你没什么地位,你工作轻微,不必正眼看待,只要我开心,不必谈道德或法规,大家追求快节奏,越有效果越好,而我们脆弱的灵魂是需要长期的良好滋润。
初为父亲的我,很心疼自己孩子,看着现在婴儿因为很简单的原因而殒命的事件,十分难过,这些杀婴的“恶魔”都是群体暴力催生出来的,我们都有罪。
我想,一个人被某种东西感动,很多时候,是它触动了你的“过去”。
我相信,在很多体验中,人没有空间,只有时间。
我们总愿意相信,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其实,时间从来不曾真正抹去过什么。
《BOY A》就是一部像时间一样生冷而安静的电影,尽管其中也曾有过温暖和希望。
主人公如此怯懦而单纯,又因为有着未成年杀人的前科而内心异常复杂的角色,能够被演绎得毫不造作。
男孩A,似乎在尽量地往里收(无意嗑了摇头丸后的乱舞也许是唯一一次本不想有的释放),但却在故事的节奏里,将冷冷的悲哀铺展得海一般令人窒息——就像男孩最后的归宿。
对于时间与过去,男孩A的悲哀也许远远不是“后悔”或“愤恨”。
后者对于前者,就像吹进山里的风。
“过去”从来不曾属于他,而他却属于“过去”。
是谁说过——“我的痛苦所在,就是与内心的恶魔做殊死的搏斗”。
其实,即使恶魔早已在男孩A的身体里死去,他也无法回复往日的乐园,战场上已经是废墟一片,蔓延到比远方更远的,是烧焦的黑土。
不再喊叫,不去发泄,更不愤世嫉俗。
只是想用脚下的黑土堆起一座小山,垒一座海边的城堡。
不,只要一间阁楼,十平米大。
谦卑真诚地微笑。
被自己救下的小女孩儿称为“天使”的英雄行为,只是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平凡的一个见证。
在最后面朝大海的一刻,男孩A给朋友留言:还记得那个女孩儿吗?
那个我们一起救过的女孩儿,活计。
——他是真的曾经活在人群中。
爱“父亲”,爱朋友,爱Michelle。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有力量的,有些人是怯弱的。
对此,不知“时间”是否曾经留意过。
相亲总是见面之前就被人退回,理由不一而同,家庭不好、没房没车、工作不稳、身高不高。
至于温柔善良、细心体贴大抵无暇关心。
想来也是,总有一些条件是纸面上一目了然的,而有些则是需要时间耐心发现的。
前者叫做事实,是板上钉钉的,而后者只是感觉,你如何知道到底是不是表里如一。
Jack显然已经完全改过自新了,但一个人是不是好人,是不会有权威机构发布认证报告的。
而杀人犯的名头,却如烙印牢牢的烙在身上。
人们总会在看电影的时候感叹生活的残酷,大呼为什么不给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是一个旁观者,而且你看得到他回家后的无奈,看得到他内心的挣扎,甚至看得到他的梦,你很确定他的确是洗心革面了。
但生活原本不是电影,试想如果一天你发现你的朋友是一个杀人犯,会陷入何等的恐慌,以往的印象即使不被全盘推翻,也一定会大为动摇,因为事实不容否定,但内心却难以看穿。
谁都会在同样的商品中挑一个更干净些的。
从头再来只关乎于心境,因为没有人能抛弃过去,那些你曾经亲历的东西。
即使无人知晓,它也会在你的内心啃食。
Jack几次想要向Michelle诉说心事,被Terry制止。
是的,如果他们知道了会怎样?
真相拆穿后所有人都对Jack的谎言横眉冷对,但你真的认为如果他对你们实话实说,你们就会坦然接收吗。
结果还不是一样。
隐瞒本不是本意,秘密被人知晓是一种痛苦,同样,秘密无人分享,也是一样。
最后的Jack还是没能战胜这个世界,如果这时候再出现一个Philip,他会如何,他会活下去,但也许不会是他想要的方式。
所谓冥顽不灵,所谓死不悔改,很多时候是因为当我们为自己的过错付完了代价之后,世界贪婪的说,不够。
再难以走回的世界男孩A,听着似乎并不陌生,却有着一种说不出距离感。
救赎、原谅、抛弃、冷漠。
真的所有错误都不被原谅吗?
中国有句古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实际情况真的如此?
我们不比那些大道理,就说内心。
如果你的男朋友是曾经的杀人犯,你呢?
如果你的好朋友是曾经的杀人犯,你呢?
大道理不是感受,是冷静的分析。
大道理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错。
可内心之中却不想再与他有任何瓜葛,这就是现实。
拍摄的话,除了结尾搞得太像体育广告都挺好~
人设模板,剧情老套,转折生硬,等一个情绪高点一看进度条居然已经行至尾处…憋屈。
童年阴影害死人啊。Philip才是悲剧~
生活不易 想要抛开过去重新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总是吝啬的不肯给别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看完告白再看boy a,唯一不解的就是英国难道没有青少年儿童保护法,以及为毛会有人事隔那么多年还在找他,UK常年无大案?
一星给加菲,一星给叙事视角。单从题材上看我并不喜欢,但是确实可以引发多方面的思考。我始终认为如果让另外一个人致死的初衷并不是从拯救的点出发,那就应该一命换一命,无辜的他人生命不应该为你的幼稚、你的抽🔪砍向更弱者买单。
后半段不错
恶臭还要回魂呢?给原案件凶手脸上贴金呢?
其实我们都一样,脆弱,敏感,小心翼翼,自我救赎,逃不出过去的阴影,看不到未来的光明。
男主那么美 女主那么猪 哭泣 剪辑好拖沓
很煩!為了讓觀眾跟殺人犯共情,請了鮮肉加菲、善良害羞敏感的人設、出獄後還又被殺人主犯男孩B擺道,劇本怎麼慘怎麼寫,最後再要他去死。bug太多,笑了。
对过去无法释怀的 又如何面对未来
相当压抑的片
其实没什么感觉
@胶片,节奏不对。
看完才知道是蛮童之歌啊你妹,我以为是娈童之歌。。
加菲嫩出水 我想使劲儿掐他脸 蹂躏他 / 过去无法过去 生活没有出路 我知道 / 比(我觉得是同类型的) 永远的莉亚 罗塞塔 差太远
“娈童之歌”,好眼力,搜狗输入法竟然还有!!!关键词:细腻,美少年,假释犯,rebuild。
现实就是这样。没有其它感觉
好平淡,女主好老好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