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中第一次看《六弄咖啡馆》这本书,距今已经十年,买了典藏版在家,经常细细翻阅。
看了翻拍的电影,对电影的整体评价:很惊艳,如果你没看过原著,可以直接看。
如果看过原著,也推荐看,不一样的感觉,董子健演得真的很好。
优点:①电影对整个剧情的处理比原著要更加符合逻辑,而且前后因果更加合情合理,书本个别穿插进来的插叙显得有点乱,要不是我前后阅读5遍,都比较难把握好时间轴。
②电影演员表现很好,特别是董子健出演的关闵绿,很喜欢,看着让人十分心痛。
缺点:原著采用倒叙与插叙,一开始是萧柏智假装自己是关闵绿,以第一人称的视觉叙述整段感情经历的发展,一直到书的结尾才揭露关闵绿已经逝去这个真相,给读者很深的震撼。
看原著跟看电影一样,都有着对关闵绿很深的感情,喜欢这个感情细腻的小男生,心疼他在爱情里的一昧付出,痛心他最后走不出人生的六弄。
一开始看完会觉得李心蕊是错,但细想,爱情又有什么对或错呢。
闵绿一直跟母亲,外婆生活,在女人的关爱下成长,对女人怀有的感情无疑会比其他人深厚。
在他与李心蕊这段感情里,闵绿之所以成为输家,只是他爱得太深,往爱情的瓶子里灌注自己全部的感情,把爱情当作人生支柱,当瓶子碎了,感情支柱就随之流逝了。
有人不喜欢关闵绿最终走不出阴影而死去的剧情,但我觉得这是对于关闵绿这个人最合理的结局,不因为什么,只因为他是感情细腻,以爱为生的关闵绿。
虽然如今市场上一波接一波的青春片,但是真正自成一派,引领风潮的应该从台湾的青春片算起。
如今市场上太多的所谓青春电影都是打架斗殴、泡妞堕胎,实在不忍直视。
庆幸喜欢小清新的台湾,还是有一股清流存在。
《六弄咖啡馆》,我没看过原著小说,就电影而言,所要表达的主题还是很显而易见的。
一段青春的故事,有关爱情、亲情、友情;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生活,但是却迎来了不一样的结果。
小绿和心蕊:纯纯的学生爱恋,因为喜欢而在一起,没有成人世界那么多比较,那么多考量。
但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遥远的距离,由物理到心理,原地踏步的小绿已经无法追赶上渐行渐远的心蕊。
很多次,小绿内心装满对心蕊的爱恋,送上的礼物始终是高中时的费列罗巧克力,那代表着始终如一的小绿的心,但是,心蕊终究还是说了“小绿,你好像忘了长大”。
小绿和母亲:母亲对小绿从未苛责,去警局担保小绿,回家问他打架是赢是输,既然已经发生,不如得到好的结果;发现自己身患绝症,打电话给儿子不哭泣不悲天悯人,仅仅是想在生之时见上儿子一面。
孝顺的小绿,从未忤逆母亲,虽然成绩不是最好,却也乖巧听话;在面对自己失去的爱情时,忽略了母亲的来电,然而就这样永远的失去了这世上最爱他的人,然而就这样再也没有机会吃到母亲给他留下的饭菜。
(电影中,母子二人交流的片段不多,但是每次母亲夜班前给儿子留下的饭菜,我觉得是导演特意留下的细节,如同小绿送心蕊的礼物总是费列罗)小绿和阿智:和所有青春电影一样,总会有亲如兄弟的男一男二,一起整蛊,一起打闹,一起罚站,一起泡妞,等等。
但是这次的他们却没有一起到老,说好的一起长大,却被小绿单方面按下了停止键。
阿智,为停止成长的小绿完成梦想,开了一家没有太甜的卡布奇诺的咖啡店——六弄咖啡馆。
中年的阿智一定还是经常会去小绿离开的那个海滩,和小绿一起跳起他们的经典动作,如同结尾处那样,看着让人泪目。
每个人都有类似的青春,但是却有不一样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特别难的几年,难的原因可能是学习、感情、工作、生活或者其他,在最难的时候或许都会产生放弃的念头,放弃目标,放弃感情,甚至放弃生命。
可是,在最难的时候再多坚持一下,是不是就都过去了呢?
看到电影结尾,小绿走过沙滩,好想伸手拉住他,告诉他,人生好难,但是不要放弃好不好!
其实删除的内容,并不影响剧情的进展,似乎还多了一份留白的效果。
实在不喜欢电影里有赤裸裸的说教,所以留一些思考的空间更好。
(只是可惜了几位演员的表演)下次给各位主演找合适的配音可好,虽然男主努力学习台湾腔,软软的味道已有雏形,但还是会怪怪的。
最近流行一句话,最好的爱情是你不必等我。
可世界上哪有一直齐步走,永远同步合拍的理想恋人。
看似完美的恋人 也都是经过无数次的磨合才给人天生一对的错觉。
台湾爱情片里,女生超乎年龄的成熟经常让男生招架不住,像那些年里的沈佳宜,女主总宿命般的喜欢上忘记长大的男生。
男主努力想营造出一直与女生同在的假象,可女主的一句“你不在”立马又将俩人拉回现实。
两人思想成熟度的鸿沟一直存在。
在这段感情中,她看不到未来。
这个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美好的女主,好像也不想停下来脚步去等待这个忘记长大的男孩。
她渴望遇到的是一个不用说就懂自己的人,一个不用驯化磨合就合拍的人。
可惜男主不是,估计也没有人是。
很理想化的女生,和这位还没长大的小绿确实不搭。
分开不是谁的错,有些谁也说不清的东西,我们叫它没缘分。
天天想你天天守住一颗心还需要一双共同往一处眺望的眼睛
很开心又有机会参加小格家的新放映活动,第二次了,谢谢小格。
说起青春,大陆略束缚,欧美太前卫,日韩要么鸡汤要么伤,虽然都有很棒的作品,可湾湾的台式青春一直是我所相信的关于青春最好的模样。
或是晴空映碧树,或是骤雨不及防,少年之间清澈而莽撞的情感就这样蔓延开去,不论结局好坏,那些时光都会成为心口朱砂痣,床前明月光。
这次的电影开场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男生明确表态,女生积极响应,这就直接导致前半场虐狗不止,我又不争气地甘之如饴。
是嘲笑你幼稚却还会跟你打勾勾的羞涩,是听到他说出喜欢自己而拒绝别人的笑意,是被喜欢的女孩拥抱后站立不稳的空白,也是吃醋懊恼又不想显得自己小气的制造动静。。。
甜得我蛀牙都长出来了,「歪妖妖灵吗?
嗯,有人在公共场合虐待人类最忠实的小伙伴。
」后半段剧情急转直下,远距离让未知数更加未知。
女孩的心里除了男孩,开始有了世界和未来,而男孩的心里仍然只有女孩。
差距慢慢显现,不测突如其来。
好了,这里要跟男生备个注:女生反常的时候,要关心;女生不想说的时候,要陪伴;女生在抱怨的时候,要同仇敌忾。
千万别递上一杯水,再补刀「你不说我怎么知道要怎么做」,这几乎就是在起草分手协议书。
后来看了些影评,很多人骂心蕊渣,我倒觉得不需要这样苛责。
不是说你非得做错什么才会导致情感破裂,可能只是话不投机,或者因为力不从心,没办法说服自己继续维系这段感情。
所以在咖啡馆的分手,两人都哭得乱七八糟却各怀心事,男生是爱而不得又委屈,女生是伤感最好的青春终究谢幕。
至于母亲,小绿确实是太过注重爱情了,愧疚理所应当,只是不该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是一个温柔的严母,每天三菜一汤的守护,对他品行的严加管教,都是为了让他能好好的积极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想说,小绿的世界体系似乎脆弱了点。
通常我们遭受打击,会产生很多消极情绪,就算打击叠加也悲不致死。
就像大部分人都会经历失恋,可能比小绿的失恋还恶劣;当然也有很多人面临失去至亲,可能更措手不及可能更抱憾终生。
但就因为人生好难,就不过这一生了吗?
失恋让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失去至亲的痛苦让你愿意加倍珍惜身边爱你的人,这样不好吗?
你看,僵尸片都可以这么励志,少年你为什么就不能勇敢一点呢?
去爱,去失去,去成长。
PS:阿智这样的朋友,请给我来一打。
PPS:好想吃冰。。。
「来两碗红豆冰,一个汤匙」2016-07-26
作者:Yvette X看了提前点映的《六弄咖啡馆》,结局挺出人意料的,没有看过原著不知道书是怎样的,可是说是个悲剧吧。
而且虽然打着青春爱情的旗号,但是到最后并不仅仅是爱情,友情和亲情也有吧,而且感觉是友情的部分让电影主题得到了升华。
看完了觉得感觉挺复杂的,简单的说可以叫六弄咖啡馆背后的故事。
其实之前的部分和台湾以往的青春片风格挺像的,一个男学渣喜欢一个女学霸却迟迟不敢表白,在好友阿智的助力下,两人的情况总算有些进展。
男孩小绿为了女孩心蕊也开始努力起来,为了和她考上同一所大学,然而最后他们还是分隔异地。
本来以为说是探讨说异地恋爱如何保持,然而其实重点并不在这。
远距离的恋爱,其实一开始女孩就是对这份未知数充满了不安全感。
男孩曾在送给女孩的磁带上写着“我与你同在”,为了让女孩明白自己的心意:虽然无法时刻陪伴在身边,但是心是一直与女孩同在。
两人有过幸福甜蜜的时刻,约定异地同行,在同一个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包括吃一样的午餐。
而男孩为了赚钱买车票去台北看女孩则是没日没夜的打工,为了守护这份爱情几乎拼尽了全力。
女孩走夜路被抢劫,男孩接到电话急忙赶到车站却已经没有了去台北的票于是一路骑摩托车狂飙到了女孩所在的学校,女孩看到男孩很欣慰,两人拥抱过后却发生了争执与误会,男孩问女孩需要报警么,女孩说已经报警了,男孩问女孩需要做些什么,女孩却没有作声,男孩则由于心急而质问起了女孩,不说出口自己怎么知道要怎么做,女孩对男孩的质问感到很失望。
女孩希望男孩可以明白自己的心思,男孩到之后才了解其实女孩并不需要男孩做些什么,也许只是希望他能静静的陪在她身边就好。
还有一次女孩过生日,男孩叫上好友一起去台北为了给女孩一个惊喜。
结果当天台风所有的票已经提前卖完了,两人于是顶着狂风暴雨一路骑车来到了台北,在校门口呆到了天亮,结果却正好撞见女孩从她学长的车上下来。
手里还提着他们以前一起去看过的女孩很喜欢的猫,男孩认为这只猫是学长送给女孩的。
好友阿智骂走了学长,而男孩却感到很痛心与失望,但仍然把送给女孩的生日礼物塞到了袋子里,他把努力打工赚钱买的手机给了女孩,为了弥补之前在女孩遇到危险的时候自己不在身边的遗憾。
但终究却还是没有守住这份爱情。
男孩几乎已经拼尽了全力,在女孩打工的咖啡馆他说以前自己曾在磁带上写的“我与你同在”,是希望女孩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女孩也很痛苦,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
在男孩回去的路上,他收到了女孩的短信,“你不在。
”也许是经历了抢劫事件希望男孩能在身边结果却男孩远在异地的无助吧,尽管男孩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到她身边,可毕竟还是晚了一些。
两人的问题随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也慢慢浮出水面,其实并不仅仅是远距离造成的,而是两人的成长与变化,或是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意识到的差距造成的,想法与观念上的差距。
有一次见面女孩刚补习完英文,说出了以后想去外面看看世界的想法,女孩对未来有许多规划,希望两人能一起去西雅图。
男孩却希望两人毕业能够一起回高雄过简单平淡的生活。
女孩慢慢变得成熟,男孩也察觉到了女孩的变化,“人都是会变的。
”女孩觉得人都是不断成长的,可在女孩眼里男孩却还是和以前一样,不会长大。
为什么最后说是悲剧呢?
男孩曾经接过母亲的电话,母亲希望他能抽空回去看看,男孩是单亲家庭,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其实母亲打电话给他时已经时日无多了,患了严重的病,可是他却一直把这件事给忘记了。
直到母亲去世都未能见她最后一面。
接到母亲走了的消息他悲痛愧疚不已,难以原谅自己。
母亲虽然对他严厉但是却不乏理解与慈爱,高中时为了救阿智和别人打架进了派出所,母亲保了他出来,问明原因后也没有多加责怪,只说下不为例。
在同学聚会的晚上,男孩叫了女孩出来,两人去放了烟花,也聊了很多,女孩虽然也爱男孩,但两人却像是隔着鸿沟,之间的差距再也无法跨越了,尽管女孩对以往两人的经过仍有怀念,依恋那份归属感,但两人却无法再走下去了。
男孩本以为努力可以消灭远距离带来的问题。
但其实在两人的关系里,一直都是不平等的,男孩拼尽全力,每次一有时间就会去看望女孩,可女孩却几乎没有去找过男孩一次。
最后男孩母亲去世之后也只是发短信安慰了他而已,没有来陪伴与看望。
其实不仅仅是远距离,异地的问题,两人的心的距离其实才是最难消除的,还有难以对抗的变化。
他们都尽了努力,却无法对抗现实。
两人的爱情最后也无疾而终。
这次见面也是男孩与人世最后的告别。
渴望看到异地恋大团圆结局的人恐怕要失望了,也许展示的这只是异地恋的其中一面吧,相信最后能走到一起的克服考验的恋人应该也还是有的,也不需太悲观。
在接连遭受了打击后,他对人生失去了信心,“人生真是太难了。
”苦心守候的爱情不在了,唯一的至亲也离开了自己,或者是母亲的去世让他无法原谅自己,他对人生充满了绝望,最后选择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来留给好友阿智一封信,希望他能帮自己完成一个遗愿,为了实现心爱的女孩曾经想开一家咖啡馆的梦想,帮他开一家咖啡店。
这就是六弄咖啡馆的由来,好友阿智忍痛实现了小绿的心愿。
很多年后在小绿离世的纪念日阿智在海边悲伤的做起了他们的招牌动作纪念逝去的好友。
其实人物塑造方面,好友阿智和小绿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其实有点像一个人的不同两个方面,阿智像是心理动力论常说的“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而小绿则像是“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阿智比较冲动但也比较率直敢作敢当,为好友两肋插刀,但自己面对感情却没有想象的勇敢。
小绿则是比较性格比较内敛压抑,有什么话都习惯憋在心里,很少表达出来。
阿智像真正的骨肉兄弟一样总是在小绿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分担着所有的喜怒哀乐,他陪他一起冒着台风去台北找小绿女友,见到了让小绿难过的一幕,他冲上前去骂走了学长,而小绿却难过得说不出话来。
在小绿母亲去世时也是阿智陪伴在身边。
可以说阿智这个人物塑造得很成功,比较酣畅淋漓,说出了很多我们也许想说却不一定能说出来的话,想做却不一定有勇气去做的事。
当然董子键演的小绿也很不错,但更多的是内心戏也还算出彩。
阿智这个好基友无疑为电影增色不少,可以说升华了整个主题吧。
有阿智这样的好基友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吧。
总的来说这是部结局让人意想不到的片子,不要被前面的片段给骗了可以说友情其实才是主题吧,当然不否认爱情的分量也很重。
原创:转载需经本人同意。
或需注明来源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http://www.jianshu.com/p/6426f74d74de
为什么我们不能一起长大,为什么不带着我成长,说话啊,你说话啊,不说话我怎么知道你想什么,我尽力了,有看到我的努力么,我很听话的啊,你说的我都能做到,但是有这么一天你不对我说了,该怎么办我活在一个美丽的童话里,能触摸到回忆的每分每秒,在陌生的城市,我们有一个熟悉的角落,你在我心里,但是我却把你丢了,渐行渐远,无力和绝望,我没变啊,原来我错了,这个状态特别不好,你常说你没上心啊,敷衍,糊弄,不认真,这些成了这段感情所患的绝症,我清晰明显的感受到你的无能为力,让我有更多的自责,我太错了,任何时候都不能原地踏步,地球在转,日子在走,生活在继续,时间不会仁慈。
道理我都懂,但做起来好难,人生真的好难,tough,每个选择都只有一次,组合起来成就了每个人的命运,我不会就此被丢下,在此给你说半句再见。
电影来说,剧情比较老套,有亮点,也有勉强的地方。
应该说整部片子平庸了一点,最后男主角小绿跑去自杀,因为老妈病故、女友分手也是莫名的,老妈都绝症了,小绿竟然死后才知晓。
不过,里面的兄弟情,令人向往,小绿和阿智,互相打闹,情意相挺,不管怎么样,都要为兄弟着想。
台风天两个人从乡下开摩托到台北找女主角心蕊,阿智都感冒了还这么帮兄弟。
情节蛮多的,我看得公映版本已经没有戴立忍,我想戴立忍扮演的成年阿智可以还有一些可以交代的细节吧。
这里重点谈谈几个演员,我觉得颜卓灵扮演的心蕊这个角色相对人设比较平淡,主要的两个发挥点,在咖啡馆两个人痛苦分手告白、烟火下的思考成熟后的一次告解。
林柏宏扮演的阿智,男主的好兄弟,演得也非常不错,玩世不恭却也非常心细,可惜他和欧阳妮妮这根线没有详细讲清楚。
董子健真的太牛逼了,好多演技时刻,他的细节太赞了,眼神、嘴角,特别是咖啡馆分手那场,演得太好,最后跟女主告别的也是太赞了,我完全被他的情绪带动我都掉泪了,不是因为剧情煽动的,完全因为他的演技,他的眼神,他的嘴角抽动感染的。
董子健未来一定是影帝级的人物,希望他坚持下去。
不拿影帝天理不容啊!
<图片1>先感谢豆瓣观影团和Zoe同学的认领,跟随组织作为【少年先锋队】提前看了这部电影。
董公子和刘杰的组合总是让我先入为主想起了《青春派》,放在台湾多多少少有些调戏。
青春爱情说了太多之后,剧情难免有套路之嫌,但泪点一向飙高的我,在放烟花的那场戏,到底还是走了心动了情。
「 我与你同在 」同龄男生女生的爱情观向来都打了个时间差,这之于后来的我们终于成了秘而不宣的道理。
远距离恋爱,更是雪上加霜的存在。
青春时期的爱恋就是这样,他喜欢她的头发她的侧脸,而她喜欢“他喜欢她”的样子,只是一个人把未来当做通往天堂的路,而另一个看成未知数。
曾经一起上下学,最远的距离不过是你家在街角处,无法想象从高雄到台北,火车跑得再快,也无法帮你阻挡恶性事件的发生……心蕊听了那么多遍的Walkman,却根本没读懂上面【我与你同在】这五个字的意义。
小绿的心里只有一个心蕊,而心蕊的心里还有一个西雅图。
只有青春,才会让一个人成为你全部的梦想。
「 原来我们想去的远方并不一样 」小绿第一次带心蕊约会的时候,她一定皱过眉头,在田间和泥塘里打闹,就和pinky swear一样,在她看来就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
那个年纪成绩好长得美的姑娘,似乎就拥有心比天高的资本。
所以小绿再怎么努力,为了不要错过一通电话而拼命攒钱买的手机,终究抵不过魔术社学长的一朵假的玫瑰花。
年轻的时候,总以为只要穿越台风就能守护住的姑娘啊,心里已经有了另一个温柔乡。
不能一起养的猫咪、一起走的夜路、一起吃一份“一碗红豆冰两个勺子或者两碗红豆冰一个勺子”……就像是戛然而止的青春,来不及证明,只好带着遗憾被收藏。
「 一碗猪脚面线 」没有打过架、泡过妞、失过恋,怎么好意思说自己在青春走过一遭。
小绿从局子出来之后,妈妈给他煮了一碗猪脚面线,除了希望他扫除晦气洗心革面,更希望他从此之后不会打输人生的任何一仗。
可小绿还是输了,输给了初恋,也输给了家变带给他的双重打击。
他守着曾经和心蕊的约定带她放焰火,美好得一塌糊涂,可她已经不再记得。
青春也是这样,无法用一碗猪脚面线来重新开始,却要永远停留在电话里约好两个人要一起吃的排骨饭上。
「 半句再见 」还好青春作伴,哥们儿不散。
阿智完成了小绿的愿望,却只能独自一人在海边纪念。
那些说不出口的再见,就真的有的变成了不见,有的变成了诀别。
好在总会有人保护好了青春,让它延续下来,让它不曾幻灭。
心蕊,就像是夏日里爽口的冰可乐,让小绿上瘾;可偏偏他穿了那件印着Diet Pepsi的T恤衫,所以早晚是要戒掉的,偏偏失败了,只好不再过下一个夏天……我们并没有不一样,只是你好像忘了长大,而我又没来得及学会放慢脚步。
那我们就不走了吧,停下来跳支舞,你牵着我,我来旋转,好像我们第一次拥抱、亲吻,只要保持一样的节奏不变,就能永远做那个为了彼此而存在的人……依旧喜欢那些旧时光,忧伤,但从不怀疑你的每个眼神。
如果可以,多么疯狂短暂的青春,都想再和你一起走一遭。
其实那杯卡布基诺并没有太甜,只是因为有你,任何味道都会回甘。
“类似的青春,不一样的人生”余生残酷品味最近撸小董的兴趣,直逼当年不舍昼夜地追科恩和昆汀。
这个颜值姣好,年轻会演的鲜肉实在爱不释手。
真的不是因为像初恋啦昨天白天要上班,前一天晚上还坚守小董的《青春派》到2:30am,绝对是对皮肤和老板的双重不负责任。
而今晚,天地良心本抱着把玩小董青春美貌的预谋,却被《六弄咖啡馆》的故事催泪出人生体悟。
《六弄》当然无法抗衡寄托了一代人drama梦幻的《那些年》《少女时代》相比,也许对和我一样的部分观众而言,沈佳宜和林真心在一步步顺理成章的人生打击后,顺利涅槃,成为顺应时代掌控人生的赢家ending,本身就是一个雾里看花的局——主角光环从来都不是人生标配,有些人生出厂低配,而且注定残生暗淡小绿肯定没有。
在标准的儒家道德观中,小绿无法从接连的人生遭遇中如期康复,剽悍值不够,只好接受大自然的物竞天择——离开人生舞台,祝你潇洒byebye小绿只是无法对你们说的“长大”妥协,我懂。
小绿&小智,小绿&心蕊,小绿&绿妈,小智&小绿,每一组都是满满的戏。
根本不会有人考证在小绿的人生中,遭遇源何:成长缺失(单亲从寡母),成熟缺失(不学无术的高中和不负责任的大学),感情缺失(异地深恋暴露起点差距)。
小绿的善良,小绿的努力,小绿的勇敢,一切都确是抵挡不了残酷的人生浑浪之于他。
小绿不习惯责备他人。
当离开象牙塔,走向社会后,人逐渐长成的坚硬面具,和利己为上的私心,让他的真心受到一次次的冷遇,观点的交锋变成一次次的自省。
可为什么都是小绿在孤独地自我反省?!
难道反省太多你们的坚硬面具会松弛,私心会垮塌吗?!
小绿不习惯推辞和拒绝。
一个穷逼对台北的女友随叫随到,一个弱逼为了朋友砖头也敢上手拍。
绿妈和小智对小绿的无私的爱,难道不需要偿还吗?
当小绿还有深爱的心蕊时,他接受的爱可以被转移偿还;而当心蕊离开,绿妈离开后,小智真心的关爱要如何偿还,偿还给谁,又何尝不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小绿不是在通过死表达什么,只是人生路远,偿还沉重,漫长无期,能短则短了。
人生啊,怎么这么难
OMG,本来只是记录一下我看过的安生,看到演苏家明的演员作品,随意点进来,发现就是我一直想记录但是没找到片名(不怎么确定记忆是不是正确的就没搜。
我记得当时看是叫《下一站咖啡》16年寒假看的,可能是17年一二月的样子。
看的时候有点生气,男主真的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时间精力,攒下来的钱就是为了给女主开咖啡店,就是为了爱她啊!
可是她还是跟别人在一起了。
就像男主朋友说的“你付出这么多,就波~一下”还不是亲,哇,真的是只是爱他。
所以看完他俩没在一起,我真的郁闷心里堵的慌。
很感动。
很神奇,真的那些画面,时隔多年,此刻写着我居然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播放。
而且期间我都没有回看过,但是觉得没意思的,现在回忆起来却感觉好像很精彩。
尤其是他朋友陪着他冒台风瓢泼大雨骑摩托去找女主,即使不赞同还是陪着,很感动的友情哭了看了现在在爱奇艺和B站播放的,他们评论说这是删减的。
就去看了他们上传的删减部分,发现我当时看的就是完整版,不过没看懂男主小绿是自杀了,因为读信之后有很多画面,我以为那个画面就是女主自己开了咖啡馆,他去看了一眼留下再见就消失在她的世界,自己生活了,然后就是在海边跳舞的画面,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随后就自己理解为他兄弟是在感慨他们的时光和遗憾。
现在再看他们的解读才明白原来小绿是自杀了😭我现在都还记得当时看完心里很悲伤,说不清楚悲伤在哪里,以为是遗憾他们没在一起,如今看来原来就是悲剧啊,男主还自杀了!
想起曾经少不经事时面对喜欢的人卑微到尘埃里的样子,就很难过。
青春一下,矫情一下,然后死一下⋯⋯还是导演自己的小说⋯⋯还是畅销书?傻逼么?!
虽然我讨厌怀旧叙事 但真的不应该删去成年部分 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删了之后友情线大伤元气 即使这样友情线还是比爱情线动人 董子健台普有点搞笑
兄弟情打动到我了
邊收拾東西邊看完,比預期好些。友情比愛情感人多了,最後中年蕭柏智獨自在海邊跳高中時代那支兩人專屬的二人舞,莫名心酸。遠距離戀愛確實有諸多造成分手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我沒有那麼愛你了,所以不再非你不可。台灣男生慣用的粗話,講的不太自然,剛看完花甲男孩,對比特明顯。
林柏宏演的是符合自身角色性格的,但我硬是没和《带我去远方》里的弱受哥哥联系起来,男大十八变啊。青春片嘛,老套路。丢了爱情失去亲情,感觉不能再糟糕和深刻的青春了,幸亏我没有。4.6
戴。
台湾怎么拍都好看的青春片系列
前三分之二非常棒,流畅真实,虽然都是俗套,但董子健颜卓灵林柏宏甚至欧阳妮妮的表演都非常真挚自然。男女主一个北京人一个香港人,居然都在努力地说着台湾腔,而大陆人民却在一头抵制着集体劳动成果、一头争看草包鲜肉们的恶俗ip。
电影本身问题太多可是林伯宏很入眼
最后的友情部分更加打动人
吃相很难看
台湾青春片的小情小调,不跳舞的颜卓灵依旧可爱,我宣她
完全被戳中。故事很完整,恰到好处。都说剧情已烂俗,可是青春不就是那些事吗,而且细节上其实也不尽相同。小绿的全部心理,我几乎都懂:人生为什么那么难,为什么选择戛然而止,泪流满面。董子健还是很棒,其他演员也都不错。个人认为比少女时代好很多很多。
只看了三分之一,就在最好的时候结束吧。
台式小清新电影,千篇一律的人物造型,没有突破无法抓住眼球的
台式矫情
大陆男主角,香港女主角,台湾导演,作死被删戏份的老戴,有一种“硬要青春”的感觉,故事太空洞,为了孙燕姿的片尾曲给三星吧。
剧情很俗套,后面转换有点突然,个人比较喜欢男二。听说本来电影的结构是倒叙的,后来因为戴立忍删掉了。倒叙的话,电影应该会加分很多,可是现在观众看到的并不是。
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