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吾爱吾诗(台),幼稚園老師(港),天才诗童

主演:玛吉·吉伦哈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奥托·布兰克森-伍德,利比亚·普格,迈克尔·切鲁斯,安娜·巴瑞辛尼科夫,罗莎·萨拉查,黛西·塔汉,萨马拉·查卡拉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以色列,英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8

 剧照

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3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4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5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6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7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8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19幼儿园教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不想当妈了

写诗也要报班,这个憨憨。

教诗歌的老师。

就是个老神棍。

这也能当?

他也敢当?

然后女主开始偷诗,偷小男孩的诗。

(我有一个疑问,现实中真有这种小天才吗?

这里是不是夸张了?

这也可能是导演内心的一个梦,小男孩就是他心目中完美的天才形象,他只能拍着无聊的电影,像里面的女主一样,无聊地生活,哈哈哈哈)然后她闺女犀利的吐槽

后边,她偷诗被发现,幼儿园也隔离了她。

作为最后一跃,她拐走小男孩,来了个时间更短的《罗马假日》。

这是报复,也作为表达压抑的一种手段。

享受完片刻精神欢愉,报警,再次回到自己的现实角色中去。

换个角度看,是折射女性困境的一部片子,她放不开拳脚,从始至终。

她只能循着社会既定的路子去寻找,去探索。

可实际上那些都是狗屁。

闺女说她就爱做样子,不得要领。

她生气,没有办法。

因为她要做打理好生活的那个人,让闺女儿子有能力去破坏,思考乱七八糟的事物。

她老公可能是那个适合当妈的人,她适合出去一展拳脚。

 2 ) 差点以为又是恋童癖

看到结尾前都强烈的预感会是恋童,最终不是,大松了一口气,结局很不错她渴望自己成为一个诗人,但现实太残酷,其实自己的文字干瘪得像脱水蔬菜。

自己不能完成的梦想,突然有了另外一种实现的可能,但是也有现实的阻挠,退而求其次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孩子完全走向诗性的对立面,太强烈的想要去守护这一颗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幼苗,太用力,太极端,最坏的结果甚至更早的到来除了结局,揭晓安娜是谁那一段最精彩

 3 ) 我有一首诗

本片主要探讨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环境问题,同时带出了对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论的讨论等颇有意思的话题。

对于这种以文学或艺术为重要元素的电影,我个人有着天然的偏好。

导演今年获得柏林最高奖的《同义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奈何我对《同义词》的理解实在不足以支撑一篇长评,只能在这里稍作提及。

《同义词》作为一个寓言文本性质的作品,其中文学、词句作为重要的符号出现,这种运用以及人物看待文学、讨论文学的方式令我着迷。

而在本片《幼儿园教师》中,虽然也有着较强的文本性和表达性,但比起《同义词》显得更加“亲民”,而诗歌也是作为叙事元素而非符号本身出现,这更是增添了一分趣味性。

本片通过丽萨的视角来讲述,通过描摹作为庸才的她和拥有天才的五岁男孩吉米之间的关系作为叙事重点。

这种手法让我想起福尔曼的《莫扎特传》,虽然两部影片所要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

影片整体透着一种哀伤而略带绝望的气质,除了精巧的视听设置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的打光方式。

我们可以发现,本片的打光策略是“尽可能地使用自然光”,室外场景自不必说,在室内场景中,除了少数必须使用灯光的场景,其余大量的室内场景导演都采用自然光源拍摄。

例如从不开灯的幼儿园教室,家中的大多场景也是不开灯的。

这样的处理使大多镜头显得有些清冷而昏暗,缺乏活力,非常贴合主人公的心境。

尤其是最后那场在旅店中的戏,昏暗的室内、窗外带着雾气的山林……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有人工光源设计的场景中,师哥朗读会那一场做的最为复杂,整个场景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典雅的仪式感,与其他没有光泽的场景形成反差。

本片最重要表达的是对于现代社会中,日益热烈的消费主义与娱乐主义对于人们的侵蚀,越来越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侵蚀了艺术的生长土壤。

在丽萨与女儿因为大麻发生争执的那场戏,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女儿也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她有着聪明的头脑,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但是这样本来有希望的孩子却被声色犬马所迷惑;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吉米坐在车上说着自己有一首诗了,但是却无人应答……片中类似于这样的、表意明确的细节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于丽萨这个人物的刻画。

最后她与吉米在浴室门前的那场戏设计非常真实,她试图带吉米走、试图保护他的天赋,但是同时又无奈地知道这一切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无奈?

她曾说“这种天赋是稀少而脆弱的。

”确实如此,但是是什么让这种天赋在如今看起来尤其脆弱?

讨论这样的主题,就难以逃开对于天才理论问题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从艺术生根发芽的那一天就一直没有停止,大多数哲学家、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康德说过天才这个词是只适用于艺术的,我部分认同,同时,由于艺术天赋是“在特定艺术规则下表现出来的与生俱来的敏感”,由此,不同的艺术,因为其艺术规则的不同,其天赋的特质也有所不同。

对于诗歌、音乐这样的艺术天赋,是更难以承受的,这样的时间艺术具有更直接的表情性质,因此也更容易在很小的年纪就体现出来。

这样超乎常人的敏感会让拥有禀赋的孩子难以驾驭、无法承受,因此也需要更为精心地呵护和培养。

而对于向文学和电影这样更为综合的艺术来说,往往需要创作者进行大量的积累和观察,之后才能有所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心智慢慢成熟,也更容易驾驭天赋。

说到这里,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问题也不请自来……这个电影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有赖于导演精准的掌控力,这种圆融的设计感,类似于《阳光普照》,有别于《比海更深》。

 4 ) 世俗对抗与善意表达

《幼儿园教师》观影感受 《幼儿园教师》这部电影有个很大的优点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世界,可以解读出不同的主题,而不论哪一种解读似乎都能言之成理。

好的影片,可以提供多重阐释空间,单纯从这一点而言,这部影片还算是一部不错的影片吧,尽管豆瓣评分并不算高。

影片涉及到孩子的天赋问题,但并没有在如何保护天赋的问题上打转,只是简简单单讲述一个故事。

电影节奏就如诗歌一般缓慢,略显伤感的结局,也许能让人们把心沉淀下来,认真的去思考电影想要探讨的问题。

影片不算长,情节也很简单,一个普通的幼儿园老师丽萨,一个极具诗歌天赋的五岁孩子吉米,几首诗歌,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丽萨生活在一个她自己所排斥的物质文化至上的世界,她渴望精神的丰富,她喜欢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温暖,身边也只有吉米能够与他构建起诗歌世界的精神桥梁。

一老一小,小众的诗歌,让人感觉有点梦幻与不可思议。

吉米出口成诗,丽萨惊叹之余如获至宝,将吉米的诗歌当做自己的诗歌,拿到诗歌写作班上与老师与同学交流,获得了极大的肯定。

“安娜很美丽,对我而言已足够美丽,阳光洒在她黄色的屋子上,就好像来自上帝的征兆”,这是一个五岁孩子随口而出的语言,的确诗意十足。

丽萨人到中年,遇到了这个年龄段一般女人躲不掉的烦恼,青春期的女儿和儿子极为叛逆,与丈夫的感情恰似死水微澜,没有多少生活的激情。

她很喜欢诗歌,业余时间参加成人诗歌班的学习,但是她才思一般、文笔平平,她一开始几乎不发言,更多的是倾听。

直到将吉米的诗作为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分享,获得极大的赞许,才让她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诗歌,是她暂时逃离生活之网的精神家园,是她寻找自我存在感的精神栖息地,她只能在诗歌中放飞自我。

丽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极力渴望去支持和保护,生怕他的天赋骤然消失。

她开始了解吉米的家庭,父母分居,家庭不睦,虽然跟着父亲生活,但父亲忙于赚钱,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没时间照看孩子,不得不委托于保姆。

但保姆对于吉米的天赋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丽萨请求吉米父亲允许由她来照看吉米。

丽萨带吉米去诗歌俱乐部登台朗诵,导致吉米父亲的反感,也让丽萨诗歌班的老师知道她盗用吉米诗歌的行为。

故事似乎从此开始转折,吉米的父亲给他转园,但不放弃的丽萨还是将吉米带了出来。

如何保护孩子超越常人的天赋,如何定义成功,如何规划孩子的未来,这是一系列现实的问题。

发现孩子的天赋固然不易,发现之后如何保护,更是难上加难。

丽萨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发现孩子的诗歌天赋,有心去支持保护孩子的天赋,本身值得肯定,但这其中有现实操作问题,有理解与被理解问题,有接受与被接受的问题。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似乎是全世界共同的追求,不分国家和种族。

因此,当听说自己的孩子极具写作诗歌的天赋时,吉米的父亲并不感到有多么兴奋。

丽萨本无恶意,她绝不想伤害吉米,她只想让吉米最大限度的发挥她的天赋。

但她似乎有点着急,有点揠苗助长,她甚至不让吉米午睡,牺牲他的午休时间拉他起来作诗。

她爱才心切,但是方法值得商榷。

吉米似乎厌倦了老师的“纠缠”,诗歌创作本该是自然流露,老师的急功近利多多少少给了他压力,让他失去了一些原本自由作诗的乐趣。

他毕竟年幼,无法辨别老师对自己的爱真假与否,读不懂老师对自己“格外关照”的背后动因。

于是,当丽萨带着吉米外出,去感受大自然时,吉米误以为被绑架,机智的将丽萨锁在浴室并报警。

即便如此,丽萨依然隔着浴室门怀着善意,哭着对吉米说“如果没有我帮你,几年以后,你的天才就会被社会抹去,你最终会和我一样。

”丽萨的善意被误读,但五岁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值得肯定。

她无法去埋怨一个只有五岁的孩子,她没想到竟被一个五岁的孩子“反戈一击”,着实让自己伤痛。

丽萨也许错在自己的一厢情愿与一意孤行,爱没有错,但表达爱的方式如果选错了,可能会伤己又害人。

影片很短,甚至没有给一个丽莎被警察带走的镜头就匆匆结尾,空留下吉米的一句“我想到一首诗”。

丽萨可能面临牢狱之灾,这个曾经对自己关爱备至的老师可能要失去自由,但吉米是感受不到的,他心里只是想着他的诗,这就是一个五岁孩子的世界。

他的世界,是他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反映,丽萨不是输给了孩子,是输给了孩子成长的这个世界,输给了世俗的教育。

丽萨不该固执的以一己之力与这个世俗的世界对抗,吉米的诗歌天赋不被认可,是人们不懂诗意的生活,丽萨有违常规的执拗,则是她与这个世界的脱节。

孩子的父亲不允许,孩子的叔叔不关心,孩子的保姆不在意,你何苦如此执着?

 5 ) 那些说多数人没看懂的

看前半段还觉得女主只是有些偏执罢了,她第一次带吉米去厕所我以为……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是看到后半段女主和诗歌俱乐部男搞外遇,还有她屡次向丈夫投怀送抱而未得到回应,我觉得她对Jimmy的偏执是有性意味的,只不过她渴望的不是吉米的身体或者说他这个人,而是那种渴望而不可得的才气。

这种诗性和才气就是她的催情剂,或者说是满足她内心情感需求的灵药。

所以不是什么女主错了还是社会错了(当然这个意思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个角度),但是归根结底,女主就是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她对Jimmy本质上仍然是偏执的控制狂。

Jimmy只想做个有灵气有诗性的普通可爱小孩,可是她偏执地要他按照自己希望的路径去发展,这无疑是非常违背幼教的道德的。

所以Jimmy喜欢梅根——漂亮对他来说就足够了。

 6 ) 在拯救下一个莫扎特 还是在拯救自己

对生活充满无力感的时候,遇见一个让我们打起精神的支点,这个支点会成为那一小段人生的全部。

主人公Lisa,作为幼儿园老师,日复一日工作了二十年。

面对表面支持自己,实则并不能融入自己精神世界的丈夫,她失落枯燥。

与三个孩子渐行渐远,面对缺乏沟通产生的亲子障碍无从入手,乏味迷茫。

但她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完全走失在不知所措的人生里。

她热爱诗歌,她可以对人生中所有的问题视而不见,只忠于诗歌。

她可以为了诗歌,为了人生中唯一的追求,放弃她对于婚姻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认知。

第一次听到Jimmy作的Anna,平淡却让人窒息的生活被打破,Lisa看到了一位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同盟者,看到了一个没有被琐事困扰玷污的小莫扎特,看到了在自己灰蒙蒙的内心开启一盏灯的Jimmy,而Jimmy就在离她这么近的地方。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Jimmy就是能打破自己现实生活的介质。

每天都在打发生命,无奈等待死去的人,有了一个能再活一次、活得精彩的介质,Lisa奋不顾身地将自己投入其中。

并且,她也在对抗生活,她清楚地知道活到现在,逝去的生活和时间对她做了什么。

她绝不允许让Jimmy也像自己一样,丢失一位诗人最核心的东西,纯洁自由的灵魂。

她在维护Jimmy,也想维护年轻时候的自己。

但是,电影同样也让我深思,只有特定的环境才能塑造人才吗?

我们换揣着自己的梦想,在别人身上自以为是地塑造和保护,真的是对的吗?

Lisa的理想世界最后被终止了,但Jimmy有没有因为Lisa而失去光环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他还是会成为一位著名诗人,也许他会变成下一个Lisa。

或者,可能诗人并不是他想要的,也许他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任何人。

 7 ) 无关教育 无关诗歌

题目很绝对,但是幼儿园教师这部电影看起来是在讲诗歌和教育,其实更多的是一场女性的中年危机,她在应对这场危机时想要发泄,想要逃离,最终策划了一次疯狂的旅行,像是她亲手点着火,烧毁了束缚她的囚牢,也烧毁了自己。

先说无关教育,许多人看完影片后会觉得这是一场偏激的试验,丽萨为了培养吉米的诗歌天赋对他格外关照,记录他的诗歌,给他讲解视角,与他的家长交流,称赞他的天赋并希望他们重视,带吉米去参加诗歌朗读会,甚至策划了最后那场堪称绑架的旅程。

丽萨像是天才吉米的发掘者,并一心想成为他的培养者。

这一系列行为可以称为教育吗?

我并不认同。

最简单的教育在于传播知识,教育的普遍目的在于培养塑造一个人健全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影片的教育对象吉米比较特殊,他可以被视为拥有诗歌的天赋,但是我不认为丽萨在关于他的诗歌天赋的行为可以称作教育。

首先纵观全片,丽萨没能给予任何吉米诗歌方面的知识,她在诗歌课程的所得并没有传授给吉米,关于诗歌的理论或是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

毫不客气的说,她起到的作用甚至远远比不上带着吉米读报纸上诗歌的叔叔。

唯一和诗歌教育沾点边的就是厕所的视角认识,但是这种宽泛的概念甚至可以归为认识方面,诗歌需要不同的视角,那平常的说话描述就不需要不同视角了吗?

而且丽萨在作为吉米老师的同时,也是诗歌课程的学生,只是不管她作为诗歌教育的发起者或是接受者,她都未能履行好自己的角色。

影片开头她和丈夫一起探讨自己写的诗,那首关于池塘小花的诗确实很平庸,但这只是开始,最初做诗很容易偏离成简单的事物描述或者是意象堆积。

这个时候应当是继续的阅读积累与细心观察,可是丽萨呢?

影片中的她在诗歌课余有认真研读一本诗集吗?

没有,她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多次剽窃吉米的作品作为自己的作业。

她的老师在得知真相后告诉丽萨所有艺术家是会相互借鉴的,但是她做的完全不一样,丽萨却嘴硬的坚持道这是为了吉米,老师一针见血地评价丽萨这是在榨取一个孩子。

当一方在利用甚至是榨取另一方的成果价值,你能把榨取方对被动方的鼓励、支持视为教育行为吗?

答案显而易见。

我不否认丽萨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对于吉米的教育过程,她去找吉米的叔叔和父亲也都有教育的体现,但我无法认同她对吉米进行了诗歌教育。

没有知识和价值的输出,没有不带功利的引导,有的却是剽窃成果,和榨取而不自知。

这不是教育,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一己私欲。

所以丽萨永远都不会是吉米诗中的安娜,即使她希望是。

影片当然也无关诗歌,诗歌不过是丽萨用来逃避和对抗平淡生活的一个象征。

如果不是诗歌,也会是绘画、插画等其他的形式。

“我只是希望有更多的好奇心、活力、知性存在于这所房子里”这是丽萨的追求。

而她女儿愤怒的吐槽有些过于尖锐但也十分形象,她形容丽萨的表现像是联合国的文化大使一样。

文雅一点来说,丽萨是在探索并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实际上就是对于自己平淡日常的不满,借诗歌来体现自我的更高追求和脱离平常的优越感。

这也是为何她如此珍视吉米的天赋。

因为她发现自己的诗歌也很平常普通,她失落,更多的是不甘心。

吉米的诗却能让她在课堂中脱颖而出,她有些走投无路又如愿以偿地分得了天才的光辉。

她享受于同学和老师的欣赏称赞,她享受于被重视、被崇拜、被仰慕的感觉。

这明显区别于她从无知服从的幼儿园小朋友们和叛逆独立的子女们得到的反馈。

甚至可以用一句庸俗的形容,那就是丽萨的才华配不上她的野心。

丽萨其实拥有很多,稳定的工作,理解她支持她的丈夫,叛逆但有目标的子女,甚至我觉得用中年危机来形容她的处境有些过分。

最致命的是丽萨她不满足,从发现吉米天赋后的种种遭遇乃至最后锒铛入狱其实都是丽萨咎由自取。

她把自己未能实现的诗歌梦想强加给小吉米身上,在吉米创作的一首首颇有天赋的诗歌中实现短暂的自我满足。

最能体现丽萨对于诗歌狂热执着的就是她的两次性事。

第一次中断与丈夫的亲热去接吉米的电话,丈夫在她身后一脸诧异与失望。

这意味着对于丽萨而言诗歌的优先级已经超过基本的生理需求,同时吉米的地位也高于她的家人。

这种表现并不是完全的不可思议,但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第二次是丽萨主动献身于自己的诗歌老师。

不谈道德伦理的错误,这次性事体现的是丽萨对于诗歌的信仰与臣服。

因为诗歌在她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同时老师的赞赏让一直想要证明自己的她得到了宝贵的认同感。

所以她会主动拉住老师,这场性事像是她对于诗歌的一场献祭,这种狂热也为她最后的疯狂埋下伏笔。

这一切真的无关诗歌,她对于吉米的天赋已经疯狂。

其中蕴含着她对于平淡生活的不满,对于叛逆儿女的失望,对于自己大学学位的执念,对于自己平庸天赋的不甘。

平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

吉米的父亲说拥有一个正常的人生也是好事,可是走火入魔的丽萨对此不以为然。

她最后对着吉米喊道:“这个世界会抹去你的才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你的一席之地,像你这种人。

几年后你就会和我一样。

”她痛苦,她无助,因为她被诗歌背叛,她的美梦破灭。

“别害怕,安娜。

路的尽头在遥远的前方,它已经在我们身后了。

”吉米选择报警,所谓的天才却率先回归现实,理想在半途破灭。

丽萨要求开门穿上衣服,为自己保留最后一丝尊严和倔强。

镜头给到吉米拉起丽萨的手,这场关乎天才、诗歌,理想和现实碰撞的疯狂实验在这一刻终于实现了少有的平和。

可是当吉米一个人坐在警车内说出 I have a poem时,影片充满了讽刺意味,那个疯狂的天才拥护者、诗歌鉴赏者,已经不在天才身旁了。

诗歌不会眷顾于丽萨,因为她处心积虑,因为她疯狂自私。

可是这份对于吉米的眷顾可能也将终结在I have a poem。

诗意太难,只留下满地狼藉和未完的诗篇

 8 ) 少年强则国强

影片围绕一位从教20几年的幼儿园女教师发现一位五岁半的小男孩是个天才,从而为了保护他的天赋做出一系列疯狂的事。

也许该影片就是想从这位疯狂的女教师身上去唤醒那些在现实中忙碌赚钱却忘记好奇心,创造力,忘记人的诗性的那一群人。

人人应该都具有诗性,不知你有没有被文中男孩作出的诗打动,至少我是被打动了的。

电影中有一段话是女教师说吉米不该被当成一个愚蠢的小孩那样对待。

而我们成年人似乎本能地就把小孩子当成小猫小狗一样对待。

【虽然我觉得我自己并没有,我觉得小孩值得当作成人一样尊重。

】尤其是吉米被警察抱到车上,女警察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事后回味发现居然有另一层意味。

女警察对吉米说等一会就给你买一个冰激凌,这句话显然也是把吉米当成一般的小男孩来对待,用冰激凌来哄他高兴,但坐在车里的吉米却说I have a poem.然而那位一听他有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拿起笔的女教师已经跟他无缘了。

最后只是在黑暗中,小男孩说I have a poem.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惜唏嘘,一位伟大的天才也许就这样被埋没了。

莫扎特是否是国王和王后培养的呢,不管如何,艺术家的确是需要鼓励的。

现代社会太过物质,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没装抖音,至少我身边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好像人人都有抖音,没事刷刷抖音呗。

大众审美,大众趣味,大众在做什么呢?

有些人是活着,有些人只是活过。

电影终究只是电影,他可以夸张可以编造,人物角色可以疯狂可以失去理性,但观众从中吸取到什么,借鉴到什么却是每个人的自由。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我来说,我希望自己时刻都是活着的状态,打开心识,去看待每个小孩,每个小孩都是有巨大潜力的,如何保护,如何引导,如何激发,这需要我们每个成年人上心。

毕竟少年强则国强。

 9 ) 一曲中年女人的挽歌

幼儿园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幼儿教师丽萨步入中年,老公的臃肿、儿女的不务正业和不求上进令她无比失望,她在家中找不到快乐,但不甘平庸的她找到了自己“脱平”的手段——诗歌,她积极参加诗歌研修班,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一个五岁多的学生,一张有着中东人面孔的卷发洋娃娃的吉米身上,她在研修班朗诵吉米的诗作,以此赢得研修班同学的称赞。

研修班老师的几句恭维,她即便不爱他也愿意委身于他,以此获得价值认同。

她特意找到吉米父亲,这位生意人对这种过早过度的栽培毫无兴趣,但她依然要让吉米去诗歌朗诵会去朗诵自己的两首得意之作,以至于即使面对研修班老师的指责,她也毫不在意,仍然希望像奥地利的国王器重莫扎特一样,挖掘出吉米的天赋,让他成为自己一生一世的骄傲。

丽萨偏执认为吉米就像是诗歌界的莫扎特,是不世之才,自己是伯乐,自己的慧眼培养出杰出的诗人可以掩盖自己的平庸,这种人在外面身边特别是中年女性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爱情已半掩于坟墓,儿女已飞离了自己的羽翼,事业基本定型,不可能有太大野心,唯一让自己有可能赢得更多关注和认同的,就是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发现天才,培养天才。

其实平心而论吉米连早慧都算不上,更不用与莫扎特相比了。

不甘平庸的丽萨无非是想在吉米身上赌一把,不惜压上她的全部身家。

这才是电影要表达的。

 10 ) 中年女文青破碎前的孤注一掷

这是第一次看完一部电影,翻了几篇影评,觉得都没说透,或是说得跟自己理解的大相径庭,所以想出来说点什么记录给自己听。

女主是个有着二十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耐心,优秀子女,安稳老公。

但在这一切表象美好之下却有其无法忍受的一面: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变得机械无趣,子女虽然优秀却没往自己期望的路径发展,老公支持自己事业却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追求,自己虽然追求诗歌却碍于没有天赋受尽嫌弃,一切的一切在心中越堆越高,中年加中产,几近崩塌。

男孩在教室里无意间呢喃出的几句诗让她重拾了生活的光亮,20年教学经验告诉她这种天赋来之不易,在职业潜意识的驱动下,为了避免天才莫扎特的埋没,下一个梵高在世间活成一个阴影,女主在对世界诉诸无门的情况下终于孤注一掷,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保存天才的火苗。

无奈事实分分钟打脸,故事以小男孩报警绑架告终,留下女主一个哀莫大于心死的空白。

接着来说说片子里面的三类人和两首诗。

女主自己属于典型中产,受过教育饮食健康物质优渥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但所谓的中年危机都是从一切细小的事情上失控开始的。

子女不往自己期望的路径成长,老公不再是那个自己认定的soulmate,自己向往的人生成就好像跟自己也八竿子打不着。

其次是那个老师,代表的是另一类附庸文雅之人。

我觉得老师的崩溃觉得女主欺骗了他是其次,重点在于知道那些诗歌来自一个五岁男孩的真相让他接受不了。

女主第一次进他办公室他自己就承认说这么多书可能只看过10%而已,女主最后选择让小孩登台而不是像老师说的窃取,这是女主真正追求诗歌之美与老师的本质差别,女主关注产生美的事物本身,而老师在意创作者经历本身。

第三类人是以小男孩父亲为代表的这个世界上世俗的大多数人,他在上一次老师擅自带着他儿子夜不归宿的去参加读诗会开始灌输儿子基本的防范意识,导致最后一幕男孩懵懂报警的剧情伏笔,对于男孩诗歌的创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个如僵尸般走来走去,自言自语的怪胎行为而已。

两首诗歌,《安娜》写得是是女主视角,小男孩所拥有的才华就是女主眼中的安娜。

而《公牛》则是小男孩视角,那双忧郁的蓝色眼睛盯着他,风吹过树梢,而他说,我只是个男孩。

 短评

香港圣丹斯电影节。一位天才少年的流失,结尾一句“I have a poem”当属全片最恐怖的一句话了吧!论如何用错爱才的方式,女主角如果不是选择这样的方式或许这小男孩还有救。小男孩Jimmy所作每首诗言简意赅又深刻触动人心。Maggie Gyllenhal美爆了,Gael García Bernal超可爱超帅妈呀 (๑•́ ₃•̀๑)!!!!(没想到两人还有亲热戏我草……)[9.23看的]

3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Complicated

7分钟前
  • 蔡鸟
  • 推荐

Lisa看上去有着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但也许没人知道她其实并不开心。因为她也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热爱,只是现实中不足以实现。这就是她对诗歌的执着。她和诗歌老师出轨,她带着班上有诗歌天赋的小男孩“私奔”。注意是加引号的。也可以视为加引号的“绑架”。玛吉·吉伦哈尔在本片的表演是具有突破性的。

8分钟前
  • lgowen
  • 还行

之前看以色列那部的时候就感觉很复杂,但是两部没有区别在于从幼儿园老师决定用小男孩的诗当作自己的诗之后,她就没有权利指责任何人了。私以为以色列版的幼儿园老师更想要“霸占”小男孩的诗歌天赋,而美版里的老师则是带着臆想中大义凛然般拯救没了诗意的社会和子女,但其实这种desperate的“拯救”无非是对自己无能的绝望罢了,但结尾小男孩又要作诗又显腿试图给幼儿园老师的疯狂行为最后补刀一点缘由。

13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较差

为什么总有一种危机四伏的赶脚…——20191207

17分钟前
  • 海豚
  • 较差

内心刻画非常细腻

19分钟前
  • momofls
  • 推荐

圣丹斯首映。Maggie Gyllenhaal的表演细水长流,抓眼球的女性主角地位推动着情节步步发展。这个角色太复杂了,她热衷于诗歌,自己的才华却尴尬的糟糕;她渴求家庭幸福,却和教诗歌写作的老师出轨;她希望小男孩的才华被家长重视,自己却“盗用”他的诗篇作为自己的课堂作业… 一个复杂的人物,撑起全片

21分钟前
  • Roderick
  • 推荐

最后小孩在警车里那一句“i have a poem”,却无人回应,或许是最让人神伤的

24分钟前
  • 阿根廷的烟鬼
  • 推荐

能感受到导演的用心,但实在很难理解她所表达的,因为我不是一个被折磨着的创作者。结尾让我看着很不舒服,电影配乐很不太出彩。女主演得不错,估计是奔着获奖去的。

26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

看哭了 天赋如毒别提莫扎特 我不想你像我一样在多年之后变成shadow 你们不懂惜才如金求贤若渴的心吗 配乐和摄影都好棒 麻吉在里面唇齿之间透着一股欲感 吊带衫遮不住的骚气一下让我以为剧情落俗套 我靠这女导演让我记下来 这不是守护才华 是想保护自己 保护过去像shadow一样的自己 什么最可怕 是承认自己没有才华嚼如干蜡 让我承认我没有才华你不如让我去死

28分钟前
  • 睿仕糖°
  • 推荐

66/100 故事用很巧妙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渴求自我实现的女性的故事,虽然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的天性,但主人公表现出的崇尚精英的思想实在令人侧目,她视而不见自己对普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深远影响,也看不上家庭成员平凡的追求,最终让我感觉到她实在是选错了职业,应该去当星探或者经纪人才对。

30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真心为她悲哀心碎,有机会也要看看原版,玛吉演的很好,不知道为什么总让我想到奥利维亚·科尔曼,到底是哪里给人的感觉如此熟悉如此亲切呢?难道就因为科尔曼演了她导演的电影吗?

35分钟前
  • 你的目光看海
  • 推荐

本来以为是个天才小诗人和一个暖心老师的故事,后面我不理解。和老公感情挺好为啥要出轨,出轨了然后就不交代了,为了男主写诗都疯魔了,还把男主带走,这小孩从头到尾就是情绪平平,就这风格吗,太淡了。

39分钟前
  • 浮生若梦
  • 较差

我们的天赋异禀,被滚烫的社会煮沸,最终失去原有的滋味。

43分钟前
  • 纯良窝头
  • 推荐

看前半以为是幼儿园版的《心灵捕手》,后半渐渐开始以一种微妙的切入点,来讲述“天才”对与女老师和小男孩之间的相互杀伤力。

45分钟前
  • RICK_小锋
  • 还行

故事disturbing 剧本厉害 结局妙

48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

喜欢这个略带病态的故事。吉伦哈尔把正在中年危机下挣扎的女性演绎的非常到位。小天才折射出了她的所有慌张,价值观以及存在感。片中吉伦哈尔暗淡下垂的胸部反复出现,少了她应该有的性感,对于女人来讲,这或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信号。体面的外表下,暗流涌动,内心挣扎近乎病态,精神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女导演在叙事上显得过度依赖吉伦哈尔了,以至于故事节奏混乱,有点可惜。

53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推荐

对老师感到又窒息又同情;小朋友太natural了我的天啊;有些talent注定就是用来浪费的,反推所以我们能看到的神童只不过是被令人窒息的大人捉住装起来了;天才存在一瞬然后消散在幼儿园操场上有什么不对

54分钟前
  • 没森
  • 推荐

没看过原版。就一个新电影来说,看着看着都觉得像是我能写出的(剧本)风格和点都work for me…铺垫推进翻番和底 虽然有点套路但都是非常合格的剧本了。我喜欢结尾的底,I had a poem,but“nobody cares” 我也喜欢最后一战前的所有铺垫,安娜是另一个老师、和老师说“你只是一个艺术的欣赏者而不是创造者。” 一直非常喜欢看天赋小孩的作品,但是这孩子真的有点凑数,感觉背过“自己写的诗”已经及格了,没有灵气。Maggie的表演后半部蛮好的 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变态”,实质上这老师不坏,只是desperate,怎么才会更好,如果说需要更多微表情怼脸拍,到底是演员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作为导演编剧,镜头至少没拖后腿。总体还是成功的,这个老师(妻子/妈妈)角色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59分钟前
  • 小巨鹿
  • 推荐

解读艺术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够无望了 平凡又是无法摆脱的 太丧了 Ethereality is rare

1小时前
  • 湖波湖波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