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浪的远方》是一部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九狐(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2018年上映,目前豆瓣评分7.0的作品。
影片中,空灵秀丽的山区风光,原生状态的侗族生活,淳朴天真的孩童,天籁之音般的清唱等,确实让观众耳目清新。
影片蹭着高晓松“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名言的热度,赋予男主角李阿浪两个光荣使命:一是以诗词为名传承传统文化,二是拯救山区小学教育。
如此崇高立意,如此重要意义的社会议题,为影片渡上了一层金光,获得了众多赞誉。
但是,透其表思其里,你就会发现,影片在光芒之下,是掩不住的尴尬 。
一、《阿浪的远方》,打起关注教育的旗号,却打了教育的脸。
且看李阿浪老师的教学实践及教育理念。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影片中王校长与他的对话:王校长:娃娃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按教学大纲来讲,他们还要学英语,学数学,将来还要升学。
李老师:这个我也要管?
...... 王校长:将来他们还要参加中考。
李老师:难道孩子们除了升学,就没有更高的追求了吗?
众位看官,听话听出什么音来不?
愚寻思:身为二郎村小学唯一的老师,是否连自身的职责都搞不清楚?
为什么追求升学的境界就比追求诗词的境界更低?
影片台词的潜台词,仿佛把矛头指向了现行教育,似乎按“教学大纲”教学(关于片中“按教学大纲上课”这个说法,本人亦觉得别扭。
据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教育界一般的说法,大多是按“根据新课标要求”来组织教学),就是死板守旧的教学;如果追求升学,那就是物质的、功利的。
李老师把话说得振振有词,大义凛然,该让如今多少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们无地自容啊!
但是,李阿浪老师的教育理念适合我们的基础教育吗?
李阿浪老师的教学实践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时代,可行吗?
小学教育,不是大学专修。
把大学教育理念放到小学去实践,那绝对的错误的。
想必李阿浪这个名牌大学生,即便是小从开始接受了诗词,爱上诗词,也不是只凭诗词就考上了名牌大学的。
阿浪老师,你想让学生深研诗词,想必还是得让他们先走出深山,再进入大学深造吧!
再说,“教学大纲”和诗词教学是对立的吗?
当然不是,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足以证明。
两者不能共存吗?
当然可以,一方面,按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成立诗社,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研读诗词的精神,这完全不矛盾的。
这是两者之间最佳的平衡——也正因如此,李阿浪的诗词教学才得以保全啊。
剧情的走向,最后让李阿浪老师的教育教学在二郎村小学取得了全面胜利。
暴雨遇险中,征服了王小花,让深陷丧亲之痛的困境的王小花完成了自我救赎;带领参加合唱比赛,征服了全场评委与观众,获得了第一名。
二郎村小学在李阿浪的努力之下得以保全,李阿浪被任命为校长。
李阿浪之所以走向胜利,凭的是什么呢?
是他的教育观念在老校长的开导之下改变了吗?
他改变了教学内容,是他对教育有了根本性的认识吗?
不然也。
尽管李阿浪最后“按教学大纲”来上课,但那是迫于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而且这让他极其痛苦、郁闷、委屈,只能到河边去吟诗以抒知音难遇之情。
不知道李阿浪当了校长以后,会怎样推行他的诗词教学,会怎样落实教学大纲式教育。
教育不是只凭专业知识+满腔热情+待人真诚就可以的做好的。
理念错了,教育就偏了。
李阿浪老师,对教学纵有满腔热情,对教育却没有正确清醒的认识。
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非他莫属。
这不是狠狠地打了教育一个响亮的耳光吗?
二、《阿浪的远方》以传承诗词为名,却行不了传承诗词文化的实。
且看李阿浪老师教的是哪些诗词。
在原来城里的学校,校长做他的思想工作时,可以看到教育的黑板上写着两首,一是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是北朝民歌《剌勒川》。
在二郎村小学,第一节《静夜思》,第四节《春夜喜雨》; 其后,便是《登鹳雀楼》、《题西林壁》,然后准备教《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宋词。
各位看官,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呢?
首先,很显然,李阿浪教诗词,具有明显的随意性,没有系统的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如果说在二郎村小学,是先诗后词,似乎有点道理;但短短几天,廖廖几节课,唐诗与宋诗混杂,咏怀诗与禅理诗混杂,似乎又没有什么逻辑可循了。
请各位恕我学浅,另外,我更是想不通《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剌勒川》是基于什么联系放在了一起。
其次,李阿浪教诗词,选材太过刻板,不会根据教材而变,不会根据环境而变。
先说《静夜思》《春夜喜雨》《登鹳雀楼》《题西林壁》等这几首诗,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小学不同年级却是必学的篇目。
二郎村小学的16位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李老师的教学这些诗词是温故?
还是知新?
该如何兼顾已学和未学的学生呢?
如果不考虑教材的问题,那么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恐怕还是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更有效果啊。
比如,来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孩子们感受所居大山的秀美风景是不是更真切?
比如,大黑牛扫地王就在眼前,来一首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或者雷震的《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还有,看到孩子们在溪水中嬉戏,可有陆游的这首《观村童戏溪上》来应景,“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这些诗,尽管古今略有不同,但不也有山里孩子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读之学之,孩子们更易爱之吧!
第三,李阿浪教诗词,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不切合孩子们的情感体验。
先说他准备要教的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吧,在这剧中也是重头诗词,后来的情节中,师生共同抵抗风雨的力量正是来自这首词。
但是,这首词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以及苏轼复杂的情感,这些小学们是否真正能认知和体会?
这首诗,可是到了是高中才会学到的篇目。
如果说典故还能让他们了解,但是苏轼遭受贬谪之后的辛酸,恐怕不是这些小学生们能理解的。
再说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吟诵儿女私情的词,为什么会成了王小花不能解开丧母之痛的心结的代言?
仅是因为李清照“是个女的“,仅是因为”此情无计可消除吗?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比之于失去至亲之痛,未免太轻了吧?!
纵观李老师对诗词真意的理解——原单位校长说“你的教学是有问题的”,李阿浪回道:”对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啊!
”被迫按大纲教学后,李阿浪在河边吟诵的是:“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 怎么品怎么解,都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
让李老师教诗词,真怕学生学到的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而不能真正地品读出诗词的深意啊!
反观我们的教材,入选小学课本的诗词,莫不与孩子的认知、情感相契合的。
这个事实,上过小学的你,不会不知道吧?
诗词的内容,多充满童真童趣,展示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这才是应该给孩子们呈现的诗词世界吧!
立意很高,画面很美,感情很真,但是以诗词为名,却不谙诗词之境;以教育为题,却不明教育之本。
传承经典文化,聚焦当代教育,《阿浪的远方》,其实难负盛名!
“青山诗社”为什么改名为“扫地王诗社”?
接地气才站得稳、行得远啊!
《阿浪的远方》,你可知否,如你所示,教育还在深山,诗还在远方。
看完电影,真的被李阿浪执着的古诗词梦想所感动,为了实现他的教诗梦想,他甚至放弃了一切,毅然决然的走进大山任教,这份“放得下”的勇气就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现在太多人空喊着“梦想”的口号,实际不愿意为这个梦想付出哪怕一点点努力,对比之下,就会更加觉得阿浪的“憨人”性格可爱。
但是除此之外,最让我惊艳的是孩子们的表演,完全没有违和感,自然纯真,若不是看弹幕说孩子都是当地村民,我真的以为这是一群小戏骨!
每个人物的人设都被塑造的很好,刘二球淳厚老实,小花叛逆却又成熟,吴富贵的可爱呆萌……相信导演也是下了大功夫的。
后来又去看了花絮,里面还有提前接小演员进组培训的片段,果然好的表演不止需要演员的天赋,也需要时间得打磨,但其实在花絮中,我还关注到,小演员在初到剧组时的状态与杀青后的片段对比,很明智孩子们在完成拍摄后变得更自信,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我想这是这部电影对于社会来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了吧,它不止讲了一个故事,它还真真切切的给这些素人小演员一次面对镜头的机会,甚至可以说给了他们一个不一样的童年!
而在片尾处,字幕组说影片得到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关注,呼吁大家关注山区教育,这直接在我这又刷了一波好感值,说自己有社会意义的剧组太多,但是没有自吹自擂,没有大肆宣传,安安静静做好事的剧组还是头一次见,真的很暖心,很治愈。
真的很希望,以后这样的好电影能多拍出,不说所谓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只说能够有唤醒越来越多“阿浪”这样的人走进山区、关注山区教育本身,也已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
一个有情怀的人,他(她)所追逐的可能不是梦想,而仅仅是远方,是一个有诗的远方。
抛弃影片所隐含的对当代教育多方面的折射和批评不谈,仅从个人情怀与梦想来看,该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向往与情怀所碰撞出来的附带诗的远方。
阿浪热衷于古代诗篇,他开始的想法仅仅是把热爱找到一个实体来寄托,这种想法放到当代教育模式下是“自私”的,是与老师(至少在大学以下的教学中)这个职业格格不入的。
当他来到偏远的地区支教的时候,自认为热爱有了寄托,然而这种想法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来看是极其幼稚的,是不可理喻的。
阿浪这个角色塑造在前期来看,是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的,至少对于当今的社会人来讲,这种想法极其可笑。
当阿浪步入到那个山区以后,我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情景想象了一下。
转念一想,也只有那种没有任何杂念的“傻子”才会把那个地方当作施展热爱的远方。
随着晓芳的多般阻挠,阿浪妥协了自己初期的想法,开始了全方位的教学模式。
和孩子们一起的经历,特别是晓芳和二球的感情触发,让阿浪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个古板的文艺青年而言,他不会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与向往。
这种固执的人必会具备人性最关键的品质————善良。
一句“老子不干了”不过是这种品性的人愤怒所爆发的怨言,他的情怀要求他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
于是,照应整个剧情的线索,阿浪用所谓的“古——诗词”来完美的结束了这场远方之旅。
也许不是,也应该不是,因为不会就这样结束的,这种人会固执地把远方进行到底,甚至是耗其一生。
就个人而言,影片所表达的主旋律还在于阿浪、远方,还有一个明显却又不易于发现的主题————诗。
阿浪是个有情怀与情趣的人,远方是一个清幽的地方或者是内心的小世界,而诗则是所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多么远大的抱负,而是隐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幽世界)。
所以看似为阿浪的远方,实为阿浪的诗在远方。
诗歌贯穿影片的始终。
阿浪教大家读诗,而在他沮丧的时候,二球用激昂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他,小花在诗中解开了心结,阿浪与孩子们在暴雨中对诗《赤壁怀古》心怀希望,虽然故事略显俗套,情节上的铺陈也颇为牵强,但影片表达了诗歌对人们的改变。
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诗歌从遥远的千年穿越而来,与我们无助的灵魂发生碰撞,将冰冷的生命温暖,将孤独的心灵点亮。
山区孩子天性淳朴,另一方面古诗词的意象和概念在偏远地区尚能对应,“光怪陆离”的城市里难以更好的“借景教学”。
实际上,山区孩子也面临升学压力,也面临未来生活压力,但他们遭功利主义的荼毒尚清。
基本上,整个电影的情节逻辑建立于这样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假设上。
电影里说道:“诗词乃伤神之举,不可学也”。
这句话出自王老校长之口,意味颇深。
全片最精华的地方就是在这些小学生身上始终弥漫着涤荡不尽的学业与生活忧愁,这是青春片特别是儿童片很少涉及的,但却更真实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山区学生不应该也不可能无忧无虑的生活,反而生活有诸多苦痛。
小花面对父母意外死亡的自残式悔恨,二蛋对父亲省钱供上学的忧心……真正接触过山区大学生或者本就是山区出来的大学生都能体会这种“过度早熟的忧愁”。
王老校长说不可学的意思,我想可能是不想孩子们耽误学业,也不想他们借助这样的工具麻醉自己,从而走向诗意的堕落。
电影叙述了一些人的改名,李阿浪成为阿浪,二蛋成为二球,名字的改变是人试图重生的最好方式之一,古往今来皆如此。
阿浪老师的苦心正在于此,“我独清”。
许多幸运的学生能知道老师教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更幸运的学生能掌握工具原理和使用原理。
剧中王小花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孩子,她带头反抗阿浪的教学方式。
在老校长和阿浪争吵的一段,也是我在剧中最喜欢的一段,阿浪与校长相辩论,阿浪阐述自己只想教诗,老校长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阿浪争辩,说过一句:“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学生的梦想。
”阿浪在做思想斗争之后,很快他改变教育方式,认真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能阻挡他追求远方么?
答案是否定的,他课后创办了扫地王诗社,吸引了孩子参加,这应该是阿浪最开心的事了。
故事总会遇到曲折,当所有人正开心的时候,他们出游作诗却突然下暴雨,阿浪保护了孩子,有心结的小花由于妈妈也是下雨找她,走了,她一直都有心结,在此时阿浪也在这里解开了小花的心结。
远方不仅仅是诗,也有眼前的现实。
难得的是主人公在现实与诗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影片前部分是情怀,中间出了个现实的插曲,最后用成果说话!
想支教想实现人生价值,心里只有诗,有梦还不够,还要有对抗现实的才华,有面对生活的当担、勇气,有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有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看完真的很感动,特别是最后的声律启蒙,全程眼泪不住。
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们一生的幸运!
更希望我们的教育理念,真的不要仅仅是教会孩子理论知识,认识世界,更希望能教孩子们懂得用心感受文化,感受事物的美。
当最纯净的灵魂,遇上最纯粹的古诗爱好者,当一心想着读高中,考大学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诗的老师,当城里的小伙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山村,遇到最淳朴的农家生活,故事便开始了……真的被李阿浪执着的古诗词梦想所感动,为了实现他的教诗梦想,他甚至放弃了一切,毅然决然的走进大山任教,这份“放得下”的勇气就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现在太多人空喊着“梦想”的口号,实际不愿意为这个梦想付出哪怕一点点努力,对比之下,就会更加觉得阿浪的“憨人”性格可爱。
1,阿浪作为饱读唐诗宋词的固执高校毕业生,给二蛋改名字改成二球,是有意表现他其实是水平不高吗?
我认为如果起一个更雅一点的名字,可以体现饱读诗书后的水平沉淀。
2,青山诗社,其实蛮清新的名字,改成用斗牛-扫地王的名字来命名之后,虽然很接地气,总觉得有点恶趣味的意思在里面,是为了吸引村里的同学们来加入诗社才这样的吗?
3,片中角色口音有点丰富,小女孩小花和外公的口音不一样,作为一起生活的爷孙,好像稍微有点怪怪的。
4,影片很清新,但是感觉主题单薄了点,支教固执的要教诗词,和之前的学校还有山村的学校都有冲突,最后两全其美的通过课外兴趣方式获得不错的成果。
如果胆子大点,抓住现在目前社会上老师上课不讲重点,让学生花钱补课赚外快的话题来做一点影射,可能更能激起共鸣。
片尾的歌曲很好听,歌曲内容也好,是原创歌曲吗?
之前从来没听过,镜头感也很好,重复的山村镜头,给人很强的故事性的感觉。
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加油!
心怀远方的人,必被世界所接纳,敢于搏斗的人,必被自己所征服。
一位执着于古诗词心怀远方的追梦人、一所学校、十六个学生、还有一位老校长。
告别喧嚣的城市,来到贫困山区任教,阿浪以诗为媒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并且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带来许多温暖、励志、感人、完美治愈的故事。
刚到二郎山小学的阿浪,还不是真正的阿浪,他是李元,一心热爱古诗词,上课只教诗与词的追梦人。
学生们也喜欢诗,但是只学诗就没办发升学,无法走出大山,于是,一场针对性的改变就此展开。
面临与梦想背道而驰的现实,情绪的失控,导致小花委屈奔出教室,影片到此,弹幕上已经是骂声一片。
这老师怎么这么自私误人子弟!
这老师是读书读傻了吗!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他只是不想让努力了很久,终于看得见的梦想又变得遥远,虽然这是自私的!
影片里也透露出一丝讽刺。
随后家长们的逼问与身上肩负的责任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妥协。
从李元成为阿浪,经过无数的妥协与颓废,二球(原名二蛋,心里默念有差别有差别)的质问和一首诗的安慰, 此时梦想与责任共前行的阿浪已经蜕变成为真正的阿浪!
青山诗社改为扫地王诗社,阿浪已经在不经意间融入了这座偏远小山村。
有努力就有收获,随着诗社的人越来越多,诗社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看见大家登上山巅时,不经赞叹,怎么会有这么美丽的地方!
对着大山,一群小诗人你一句我一句,诗句接龙,无比惬意。
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风雨说来就来,让观众为孩子们揪了一把心!
同样的夜晚,同样的天气,让小花心底的阴影再次泛滥,一首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让人跟着暗自伤神,同时心疼着这个瘦弱的女孩。
小花与同伴汇合了,但是我们的阿浪老师却没有办法脱困,只得让学生们远离危险的边缘,长久以来真情对待,让他们的师生情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变得浓厚,学生们没办法帮助老师脱离困境,只能在旁边守护,心中的恐惧没有击败阿浪,学生们真挚的善良感动着阿浪,化为力量;在这冰冷的风雨中还有一丝温暖,一曲《赤壁怀古》诉说荡气回肠。
正是这曲《赤壁怀古》,让进山寻找的老校长带领着家长们找到了被困的阿浪和守护着他的学生们!
虽然小山村来了教师,但学校还是面临合并的命运,看着学生们不舍的样子,阿浪决定带大家冲出大山,让世界听见,属于小山村的声音。
站在舞台上的十六个孩子,唱《声律启蒙》听的一瞬间我就喜欢上了这种淡如水墨的意韵,听着稚嫩的声音,和着筝的清脆,这大抵就是我们华夏儿女守护了五千年的韵律和意境吧。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些小演员不是小戏骨,都是本地人,着实震惊了一把,网上也有很多拍摄的花絮,让我不得不为这群小演员们打卡,影片的结尾还呼吁大家关注贫困地区的孩子,这部影片让很多人看到偏远地区的教育问题,感谢这么动人的电影,希望有更多关心贫困地区孩子的人!
在这部影片里我觉得没有唯一主角,他们每一个都是主角,影片里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一座大山,一所小学,一位老校长,一名老师,十六个孩子,原生态秀丽的风景,韵味十足的诗歌,光是脑补一下这画面就已经陶醉于这诗意人生场景中了,而片名《阿浪的远方》本身,也直接让人感受到仿佛来自田野的自然芬芳。
影片中韵味十足的古诗词,总是让人心旷神怡。
从课堂上传出朗朗的读诗声,飘荡于幽静的大山中,将诗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
壮美悠扬的侗族大歌也给影片增添了很多精彩,而加入古诗词韵律的《声律启蒙》以侗族大歌的形式传唱出来,更是惊艳了我,全新改编的歌曲如若天籁,为影片增分不少。
这部电影还很现实,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
李阿浪其貌不扬,普普通通,有点“轴”又有点“拧”,甚至有点“一根筋”,典型的“憨人”形象,但他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愿意放下一切,为了心中那份执着,敢不顾一切、只身一人远赴他乡,寻求他的梦想所在。
当看到影片高潮部分,山中遇暴雨的那场戏,阿浪与孩子们一起齐声歌唱《赤壁怀古》时,不禁为之感动,眼眶湿润。
实现梦想的过程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阿浪的远方》让我们相信,只要是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一部淳朴的电影。
不懂教育的老师和电影。
刘二蛋,你就改名叫刘二球吧,哈哈哈哈哈哈
我对你,嘴对心
前期一直平凡,甚至略显苍白,最后歌曲真是点睛,阿浪终于找到了他的远方,也用诗拯救了这个远方
缺老师吗还,我去其实剧里设置了不少矛盾冲突,但最终不了了之,以现在的篇幅,还可以再扩充一下的
属实稀尬
结尾确实是天籁!国产剧很少讲这种诗与远方,加颗星。
不知道哪一年开始,网大的调色都是这种套预设的小清新风格,完全不顾整体的情绪氛围。这种镜头下的乡村甚至没有变形计拍得好,看着片中中国偏僻乡村的整体水平,让我都以为中国真的全面小康了。编剧倒是挺有想法的,想去讲一种乌托邦式的教学理念,对应试教育也有思辩。但是这种情境下,去乡村复古教诗除了应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之外,毫无意义。相对于农村学生,城里学生才是需要中国古典熏陶,而农村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更多的学术。这个李阿浪可以说是误人子弟。从剧作上,更是没有任何亮点,对于矛盾点的激发,更是幼稚,情绪的爆发也毫无铺垫。更让我想不通的是,刘二蛋改成二球,这就雅了?这书白读了。还有这种普通话,他是怎么拿到教师资格证的?连糯米鸡都不知道他是什么广东人?还有早上八点已经四节课了。太失望了
最后的歌曲真的很感人
把蛋改成球...下雨有点假了结尾还行,小花是个美女胚子总体挺无聊的
一开始觉得阿浪太理想化了,甚至略显奇葩,到后来觉得我自己才随波逐流的可笑。歌声好听,影片也很淳朴,愿孩子们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也愿自己坚持内心的远方。
通过影片也许你能更多关注这个支教的群体,他们产生的价值,评论区请好好说话。
导演和编剧都是吃饱饭太久了吧,山里的孩子上学的第一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跨越阶层改变现状吗?阿浪为了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强行绑架孩子们,并且成功把自己感动哭了。整片价值观崩塌,两星送给最后的歌,以及影片对山村小学的关注。
阿浪也真的太浪了……应试教育的游戏规则下,关爱山村孩子的最好方式不就是教他们如何考出高分吗?没有选择的境地里,不应该强迫孩子们只有更“高尚”的选择。最最关键的,一个有口音的语文老师他究竟是怎么考出教师资格证的?这真不是有关部门的公开黑嘛……
乡村孩子不容易,老师的发音应该准确一些吧,孩子们上台开口唱歌特别感动,希望教育资源能平均一些
太尬了,这老师不开除?
开头甚至不如一段美食纪录片 我不相信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一直会傻乎乎得只教诗又不是只上语文课 是 他有抱负有理想有诗和远方 当他站在讲台上 他难道不会想想这些孩子的未来?能不能贴切一点?为了剧情而发展 没新意 镜头也很土 真不如美食纪录片 支教 山村 呵 随便拿来用?是不是你给他打4星就算是鼓励?我不是很理解 对于一步什么都没的电影 不值得鼓励 淳朴风?呵 不如美食纪录片来得直接 对 老广的味道分分钟秒杀 甚至还没向往的生活来得淳朴
很纯朴的一部电影。
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