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我的是密码元素,看完后感觉被骗了。
魔谷力和任天堂里隐藏着世界的真相,可以说是对流行文化深度嘲讽。
男主所追求与信仰的流行文化,在大师看来不过是堆卫生纸。
男主的理想破灭,信念消失。
只剩下找到莎拉的渴望,一通折腾下也发现了富翁死亡的真相。
一群脑抽富豪在地下建地宫,堵死出路,带上三个漂亮女人,想着飞升。
三个女人明显为了财富放弃了自由。
loser男主也在被房东赶走之前敲响了女邻居的门。
总之电影很丧,某些理念并不认同。
吐槽:美元上的猫头鹰、眼神方向变化、唱片倒放、零食里的秘密地图、流浪者之王,能别搞笑吗?
银湖之底的漫画太俗套了很多东西没搞明白:杀狗的人是谁?
面具女是真的吗?
当然,再看一遍我是没这个耐心了。
对于银湖之底的第一印象恐怕是一锅粉丝亚文化的大乱炖,几乎涵盖了流行文化的方方面面:无声电影,希区柯克,詹姆斯迪恩,B级片,游戏,任天堂,漫画,花花公子,科特柯本,摇滚乐,吸血鬼哥特,都市怪谈等等,所有宅男宅女喜欢的东西几乎都能在影片中找到。
加菲饰演的宅男对这些流行文化都如数家珍,还从小致力于破解这些流行文化背后的密码,找寻其中的意义,他的行为和很多粉丝一样不仅仅把流行文化当做一种消遣,而是把它当做了一种信仰,一种寄托,一种无比珍贵的事物,他们像阅读经典作品那样研究着流行文化,不辞一切辛苦。
当加菲面对那位神秘的作曲家的时候,作曲家羞辱着他创作的流行歌曲,而加菲作为粉丝感到作曲家是在羞辱他的青春甚至是他的一生,他从流行音乐中获得的意义要远远多于其创作者。
这一段明显揭示了粉丝和创作者之间的对立,谁才拥有流行文化的解释权呢?
刚刚看这一段的时候,以为作者偏向了作者一方,对流行文化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揭示了其中的虚无性,然而当加菲挥舞着柯本的吉他把作曲家砸得稀烂的时候,他痛快地宣告了粉丝的胜利。
银湖之底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把一大堆流行文化碎片拼接起来的同时,还构建了一个类似于黑色电影的叙事框架。
神秘的美女,悬案的调查,孤独或处在社会边缘的调查者,更多的美女和性,谋杀,暧昧不清的正邪判断,夜色,甚至是洛杉矶本身,晚间的大道,水库都勾勒出了一种黑色电影的质感,并且完成了从悬案的发生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线索的出现再到解决的完整叙事。
在把一个个流行文化梗抛给观众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电影的讲故事的责任。
观众在发现这些文化碎片的时候都会会心一笑,各路粉丝都有被照顾到,每一幅海报,每一个场景(比如男主偷窥其他房客呼应《后窗》,三个年轻人开敞篷还有现实对梦境的影响中让我想到了《穆赫兰道》),甚至是每一个名字都能唤起观众的情怀,而只有掌握并愿意深入研究流行文化的男主才可以破解密码,解决与之相关的难题并最终完成调查,这让我想到了之前大火的电影《头号玩家》,两部电影都是披着类型片外衣的‘’粉丝情怀向”电影,只不过《头号玩家》延续了斯皮尔伯格典型的“夺宝奇兵”模式,而《银湖之底》则披上了黑色电影,还有B级片的外衣。
由于故事的类型化,观众的热情和关注点也集中到了“找梗”上,并且不亦乐乎。
总而言之,《银湖之底》是一部以流行文化粉丝为主角,展现大量流行文化符号,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的电影,比如流行文化是否值得花费时间深入研究,流行文化与消费社会,是粉丝还是创造者掌握着流行文化的意义?
同时,这也是一部拍给粉丝的电影,如果不是粉丝,恐怕很难体会到那种找梗的快感,而我相信这也是一部粉丝拍的电影,导演兼编剧本人应该也十分了解流行文化和粉丝心理。
与《头号玩家》相比,本片的叙事节奏偏慢,也更加压抑,展现了一些黑色电影的特质,但同样都是献给粉丝的一道大餐。
《银湖之底》6.5①听说是年度恐怖片,找来看到10分钟就晓得自己上当,遂暂停,掏出手机,取关公众号,想象自己往无良作者脸上啐了口唾沫,然后继续播放。
②像是取了希区柯克大卫林奇以及卡朋特的边边角角,再把这百年好莱坞银幕里外的电影史野史当成佐料,竟然端上来一盘艺术片。
③有些地方联系以往的阅片经历,看出点门道就略略觉得自得,更多地方一头雾水,到底是导演的追求失了控,还是单纯自己图森破,讷讷地也只好一言不发。
④倒是有个地方挺好懂,卢瑟男主显然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杀狗贼,在他的幻想里冶艳扮相的女人们狺狺狂吠,所以他想杀的,又何止是狗。
20190323
该片是当前看过极度离谱但所有的离谱都符合当前叙事这种极度奇怪的影片。
影片具体地点放在洛杉矶好莱坞、流行文化生产地,影片拍摄选址就已经充满讽刺意味。
导演刻意的用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来构建剧本制造不合理的感觉,在加菲第一次读完银湖之底漫画后一系列我们似乎认定这一切都只是加菲的想象片段导演在这里特别鸡贼的反馈观众”是,也不是”每一场戏塞满了现代文化的产物,找彩蛋、揭谜语每一个单独的元素搭配起来都极度不搭调但这种不搭调也恰恰体现流行文化最好的方式。
而对找彩蛋、揭谜语这种大众觉得在流行文化中获得参与感、满足感的东西则被导演最终解释为不就是资本为了挣钱和控制阶级的把戏嘛,这个点我太喜欢!
第一次看到这么有力的开炮整个现代文化。
本片的视听语言奇怪的恰恰好,大部分以宽银幕镜头人物居中构图。
留大部分空间塞满符合和细节元素,让观众自身也投入猜谜的参与感中但最终会发现啥不是只是一种玩笑罢了。
也是对漫威为主这种娱乐电影塞满了现代符合彩蛋的一种有力讽刺
有一天电影系学生(小桨)梦见了一个奇怪的事情,菜市场里有两个穿黑色连体服的男子(一胖一瘦)在街上行走,突然后面有人开始追逐,展开了一场刺激的摩托车追车戏(而且还是科幻摩托)。
第二天他和同伴一起拜访了自己崇拜的科幻导演的家(一艘沉船),不料导演已经去世,只有妻子接待了他们。
房间里自是有他的奖杯和照片,星光熠熠,金灿灿的家具都被罩上了白被单,这些白被单似乎都能够一页页地翻阅,有点像他的回忆录。
小桨似乎看到了更多,他从沉船内外的蛛丝马迹里发现了与他梦里情节的诸多对应关系,甚至认为导演谋杀了之前的一胖一瘦。
小蒋不敢把自己的猜想告诉同伴,推说想去露台看看,于是穿好潜水服来到舱外,接下来自然是偷偷游出安全区。
巨大的木桨上有3×3图形的方洞,某个洞口似乎隐隐在播放着他此前的梦境,小桨不断靠近,但好几次快要看清楚的时候,总会有鲨鱼从侧面冲过来,只好穿过洞口躲在另一边,与鲨鱼擦肩而过。
不断探索之后,小桨似乎领悟了导演的秘密。
终于,他拍出了自己满意的科幻片。
又是拖欠房租的一天。
诡异的大字标语写满橱窗,胶片唱机的声音在空荡的街上盘旋。
天使之城阳光明媚的四季背后,藏着一个冷色调的加州洛杉矶。
罪恶、麻痹、幻象……“你问我会不会有一天厌倦你,我的心是否将失去对你的渴望——不可能,我的爱。
”报纸头条里,梳着史蒂夫·泰勒发型的乐队主唱,一手挽着一个烟熏辣妹;油腻的快餐店柜台后,美得不真实的金发女郎,看都不看我们的屌丝男主一眼。
冰蓝色的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山姆并不是讨喜的角色第一眼,一切都是混乱的:散落在一处的拥挤房屋,随处飞来的臭鼬尸体;出租屋后那片小游泳池,佯装着从未存在过的情调。
导演似乎在试探观众:你听到我抛出的问题了吗?
每个人身上的生机都好像即将被夺走,冷漠、窥视、藏匿中,偶尔能碰见一点善意——黑色的大幕已经挂好,山姆持着仅有的温暖火光,行走在七月下旬的暮光里。
不,我们看不出问题在哪里,因为这幅画上布满泥点,处处都是偏差。
绯红天际线和反光的高楼之下,是一片不堪与失调跟随着他拖沓的步伐、慵懒的视角,我们走进一个华丽与破败交织存在的社区,走进这个天堂与地狱穿插前行的城市。
山姆寻找着昨晚的女孩,却在侦探的角色扮演中,掘出了这片山谷深处最骇人的秘密。
他想挣脱,都已经晚了;当洛杉矶在他面前掀开神秘面纱,他不能逆转已直视过的东西。
可他真的能救回突然消失的姑娘吗?
这期间牵扯到的千丝万缕,又怎么会放过他。
巨大的现世机器,将每一个行人捞入搅拌轴承,压出令人胆寒的模板,迷惑了无数双眼。
在这里,你寻找不到答案;因为真相,藏在那银湖之底。
[银湖之底]01犯罪与情色暗处的战场黑色电影的核心是什么?
一个落魄的主人公(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失魂藏得很好,但这次不是),一位神秘莫测的女郎,一宗难解的案件,无数次艰难的决定。
构成黑色电影的主要元素,往往是以上几点,加上个令人窒息绝望的大环境。
但真正论核心,是很难定义的——不像其他类型的电影通常有个明确的表意标准,黑色电影中的价值观、主题,总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样,混沌不清。
因为事实就是,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
山姆的日常,偷窥穿比基尼的邻居们
除了山姆墙上的海报,这是最明显的致敬希区柯克片段[后窗]中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演的男主角偷窥邻居,是为了打发难耐的养伤时光;而在[银湖之底]中,山姆的窥视行为只是欲望的外化,一个死宅的顽劣趣味。
“偷窥”这个逾越了道德界限的元素,放在这些片里会让人生厌吗?
并不会。
因为走进此类电影的一刻,观众已经把善恶观边缘擦拭模糊,将行为准则全权交给了故事主人公——我们不再去判断主人公某种行为的好坏,我们更多的是在试图理解他或她的一切行为,将其合理化;角色的真实感,已经走进了观众的内心。
观众们也想凑到山姆的望远镜后面,看看他都瞧见了什么。
坐在银幕前的偷窥欲,难以抵挡。
人类原始本能,此刻也顾不上不好意思承认。
再比如暴打熊孩子的片段,起因是熊孩子朝他和别人的车撒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对熊孩子咬牙切齿,却不大可能真的像山姆这样实施惩戒手段——但山姆这样做了。
是他挑起的事端吗?
不是。
他打了未成年对吗,对的。
所以该怎么看待这个行为?
观众们,有没有产生共感,你们自己心里清楚。
借漫画隐喻整部电影走向(背景是加菲主演过的[超凡蜘蛛侠]漫画原本)[惊魂记]和[后窗]的海报、希区柯克的墓碑,导演在致敬大师的同时给本片定义了黑色基调;[黑湖妖谭]、[狼人]、[吸血鬼]等科幻恐怖片海报也纷纷出现,还有电视里[天外魔花]的片段,这一系列彩蛋更加强了迷雾般的氛围。
而贯穿全片的寓言,是来自开头山姆在书店迷上的一本漫画——“只有我知晓银湖之底的秘密,待到时机成熟,我将公之于众。
”黑色电影元素的基础之上,神秘主义色彩和阴谋论的气息,让本就晦暗的故事背景更加难以捉摸。
只不过,可怜的山姆啊,寓言里只说了秘密会被揭开,并没有告诉你下一步是什么。
有人说这大量的埋梗,仿佛B级片版本的[头号玩家]比起疯狂砸彩蛋的模式,我觉得两部电影更像的是另一个方面:男主角都是旁人眼中的撸瑟,几乎完全没有冒险片和侦探片中、主人公若隐若现的英雄气息(请暂时忽略俩人一个演过蜘蛛侠、一个演过镭射眼的事实);但他们对流行文化的掌握程度可能超过了地球上99%的人口,而在这混乱的世界上他们有坚定的心之所向——对泰勒·谢里丹饰演的韦德来说,是在“绿洲”打通关、发掘神秘人物的过往;对于本片中的山姆来说,是找到那个失踪的姑娘,推倒掌权的犯罪网络。
这些,是他们不堪的生活中唯一的光芒,是他们摇摆不定的价值取舍间唯一确定的东西。
一旦触到那个光点,就是死宅的胜利。
然而比起斯皮尔伯格的未来世界,反乌托邦式的洛杉矶显然是另一个维度山姆在进行这次处处怀旧的旅程时,并非一路披荆斩棘,而是发现他遇上的事情越来越荒谬,无法解释、也无法解决。
除了他之外,没人意识到他们处在犯罪的中心,没人想挣脱这个“极乐空间”,没人想一探黑暗的根源。
他如同钱德勒笔下的菲利普·马洛、如同黄金时代每一部黑色电影的男主角一样——在这个复古的侦探故事中,他洞悉了一切,却什么也做不了。
大众不想看到华丽楼宇的崩塌,他们只需要一个替罪羊;然后,就可以继续歌舞升平,维持着他们摇摇欲坠的幻象。
无处不在的男性视角,也是典型的黑色电影象征
女主角的泳池戏致敬梦露[濒于崩溃],而这也是山姆幻想中的内容山姆眼中的女性躯体,男性视角下的情色元素,也与上文讲到的“偷窥欲”相呼应。
电视里的女网决赛正在直播,巴瑟尔和拉尔森击球时的叫声,与床上炮友的呻吟贴合得分毫不差。
而后女主角出场的时候,脸部周围仿佛环绕着圣光,如同在怀旧黄金时代那种仙境似的打光效果。
还有什么比一个自杀的摇滚明星更能象征阴沉气氛的呢?
科特·柯本的自杀结束了九十年代初油渍摇滚的鼎盛时期,给无数年轻人留下了不羁年代的烙印;柯本的音乐仍在涅槃,而片中情节里,山姆被告知连最著名的那首“少年心气”都是一个巨大骗局时,他的抗拒和绝望,是流行文化倾覆的最后挣扎。
——别侮辱我的智商和信仰,那是撑起我整个生活的希望啊,no, not Cobain.
还提到同样早逝的詹姆斯·迪恩,背后的好莱坞山在凝视
没错,这里有个完全不是过度解读的[爱乐之城]对应点[无因的反叛]让格里菲斯天文台从此有了无上的象征意义,在这个静谧的地标俯瞰这座喧闹的城市,再仰头望望晴朗的星空——神秘女郎消失、亿万富翁毫无踪影、横行的狗狗杀手、古怪作曲家的惊人言论、隐于尘世的诡异组织,都不是人们关注的事。
洛杉矶真是个适合造梦的地方,却独缺解梦的人;而山姆,即将点中城市的致命穴位,却不知道他并没有规划揭秘后该怎么做的蓝图。
02死宅之潦倒亚文化登堂这通亚文化大乱炖,可能让部分观众全程都看得一头雾水——甭担心,卡司们拍得也是一头雾水。
加菲:我在片场,有太多的时间是忙着搞清楚,今儿到底特么在发生什么……“真疯狂,没有考虑时间,做就是了。
”他直言不讳,“这真是我参与过的最诡异、最放飞、最奇特的事儿。
”不过懵圈了的小伙儿,还是把自己放心交给导演:大卫颇有远见,他了解自己、知道想看到什么效果,提的要求也具体而明确,我很感激。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我完全放弃控制力,彻底把主导权交给大卫了。
“尽管告诉我你想怎么做吧。
”加菲也将导演的手法和技巧,与大卫·林奇作比较。
没错,[银湖之底]的风格,很大程度上都有着明显的林奇式痕迹:不仅有[穆赫兰道]那种虚实相交,对梦境、记忆和神秘主义的运用;更直接的,本片的卡司里,还有来自[穆赫兰道]的演员。
(饰演漫画作者的派特里克·费斯克勒,曾在[穆赫兰道]饰演丹)当然,也有林奇电影里,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无法释怀的结局。
[银湖之底]和[穆赫兰道],处处可见相似的肌理[银湖之底]的闷声狂欢之势,从诞生之初就被定好了——导演大卫·罗伯特·米切尔和妻子坐在家里,望着好莱坞山上的房子,心里琢磨着:那上面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这个吊诡的想法,外加过量的咖啡因,就有了这部片子的剧本初稿,一部定位在洛杉矶的黑色惊悚片。
“最开始是照罗曼·波兰斯基的[唐人街]那风格拍的,对希区柯克和林奇的致敬也自然而然出来了。
”对于电影史中描绘的洛杉矶、人们看待这个城市的视角,米切尔十分着迷和热爱。
于是,那些彩蛋、梗和经典电影桥段,在他写作的时候,都主动跑进了他的脑海。
故事无关个人感受,但导演的“组成部分”都在角色里水在片中的象征意义十分重要——不仅塑造了美景,还反映出人物复杂动人的情感。
用导演的话说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它成为一种黑暗而扭曲的幻象。
”
整部电影充斥和点缀着各式各样的奇怪符号片中的故事像电影本身一般神秘:巨大的谜团,忽隐忽现的暗示,藏匿的可能性……大量的流行文化灵感,恐怖传说和现代人文社会的对接,美国梦与神话的溃败,戏剧化的罪恶转折;色彩缤纷的来往人物,银湖畔的混乱社区——米切尔从自己身边汲取无数元素,然后将男主角塑造成矛盾至极的形象,拥有奇特的魅力,可爱又糟糕;既私密、又普世。
这是导演对洛杉矶这片惑人迷雾的拷问,其实更是一封写给天使之城的情书。
想要从中得到启示,无疑需要时间如同透过百叶窗窥探春光的山姆一样,观众要找到答案,同样得踏上一段心灵之旅。
银色湖水的底下,藏着数不清的欲望,沉淀着无数梦魇;男主角惨兮兮的状态,和他想要的生活模样,在电影中化作一个个文化符号,化作他追寻真相的冲动渊源。
这部怀旧的、浪漫化的黑色电影里,那种黑暗和沮丧、甜蜜和丑陋,虽由大量的虚构排列而成,却真实得令人发指,充满激情地挑战着观众的神经。
没看懂?
没关系。
听听导演的建议,多看几遍,自然会明白[银湖之底]里的天堂和地狱。
参考资料:[1] Spider Man in the Hollywood Hills | Eye For Film[2] Andrew Garfield left confused while filming under the silver lake | Youtube[3] David Robert Mitchell On Cannes-Premiering 'Under The Silver Lake' | Deadline文:Yorkshire Viking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最近这些年,媒体公信力泥石流般滑坡,可能是因为自媒体的崛起主流媒体难以招架,也可能是大公司和政府的议程设置越来越明显,甚至不加掩饰。
以前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现在直接上去挠你让你笑打你让你哭了。
这种时代,“阴谋论者”就变得很微妙,最近这两年被打为阴谋论的内容有不少得到了验证,例如爱泼斯坦事件,拜登儿子电脑门。
中国最常用“精神病”来打压维权人士--的确,很多维权人士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在这个不正常社会里看上去的确像精神病。
其它国家则喜欢用没受过教育,相信阴谋论来针对一些和主流媒体唱反调的人。
看到这些我总想起《2012》里那个办地下电台的人,他通过搜集种种资料分析世界富人政要的动向,看卫星图看论文,完整的猜出了方舟计划,但是没有媒体愿意发表他的言论,他于是自己弄了个地下电台,倒是颇吸引了一批受众,后来他背着发射器直接去到火山爆发点,迎着火山爆发做了最后的直播,死掉了,死的时候他非常兴奋,因为他的猜测是对的,并且他尽量多的把消息散发出去了。
这个时代,如果媒体和政府想要灭掉一个人简直太容易了,个人完全招架不住,哪怕你真理在握。
《银湖之下》,拍的不是很成功,让人想起《大开眼戒》《穆赫兰道》《唐人街》等等,吊足了胃口,但最后大山临盆,天雷滚滚,地动山摇,下了个耗子,草率的结束了。
刚从好莱坞失业的Sam宅在家里过着蓬头垢面吸烟喝酒会炮友和撸管儿的颓废生活,非常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群有着明星梦的好莱坞漂儿嬉皮士姑娘,其中也给叫Sara的对他有意,后来,一夜之间Sara神秘失踪了,他遍寻不到,这成了他无望生活里的一根稻草,同时他很久以前就怀疑这世界有另一套运行系统是他不知道的,上流人士的世界,他们主宰流行文化,娱乐产业等每个普通人生活的一切,并用一套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他在一家书店的免费漫画中找到了同道中人,这人研究的更多,但很快这人就被杀了--正如他画的漫画里一样,被一个带着猫头鹰头套面具的人杀了。
Sam更加坚信自己的猜测,并根据此人留下的线索继续解码,经过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尝试,他最终破解了上流社会传递信息的方式,并找到了一个叫作曲家的老人,老人告诉他,其实你小时候到现在听的唱的流行歌都是我写的,什么摇滚啊,乡村啊,叛逆啊,都是我写的,我写了有人送给唱片公司分发给明星们当成他们自己的创作。
sam很崩溃,发现自己半生的精神生活原来是被操控的,崩溃之下他拿一把电吉他打死了作曲家。
后来他终于到了这个解码游戏的终点:好莱坞一处卫星地图上都显示不了的地方,一个富人领着三个“妻子”告诉他,我们要到地下去修仙,放弃我们的肉体从而获得永生。
你们过的这些世俗生活车子房子音乐电影啥的,本来就是我们搞的所以我们也没兴趣享受我们有更高层次的享受。
同时他和Sara通了电话,Sara已经跟着一个富人在地下准备升仙了,Sam很绝望,带着这绝望他回到自己已经被强制退租的住处,跑去邻居--一个六十开外每天一身皱皮还喜欢在家无上装的老嬉皮--处和她睡了,以便可以有个住所。
电影到此结束了。
这个电影令人遗憾的就是每个方向都挖了几下,都不够深入,掘了几下就放弃了,再找个地方挖。
结果就是挖了一堆深深浅浅的坑,啥也没有,例如探索流行文化和广告里里的暗喻,富人神秘的生活,好莱坞不为人知的一面等等。
大卫林奇在《穆赫兰道》和《蓝丝绒》里,都在一个方向上挖了很深。
例如《穆赫兰道》就是专注在怀着明星梦,但星途坎坷的好莱坞演员的经历,她的梦想,渴望,现实和梦想交织在一起,混合着好莱坞的演员,导演,编剧各自的欲望和真实的生活,拍的亦真亦幻,遂成经典。
《蓝丝绒》也是如此,不过和《唐人街》一样专注在警黑勾结,不为人知的地下秩序的可怖。
这部电影导演野心太大而能力不太够,最后就弄出了这么一部四不像,权当消遣吧。
虽然色彩鲜亮,画面明快,却仍不能掩盖[银湖之底]是部黑色电影。
付不起房租的宅男侦探,一夜邂逅了无踪迹的神秘女郎,游荡在街道不明下落的连环杀狗狂,以及银湖水面下的罪恶秘密。
©[银湖之底]想要把侦探犯罪题材拍得耐人寻味,黑色电影显然是最合适的选择,同时也最考验导演班底的功力。
所以,这个领域总是不缺大师。
早年的希区柯克和比利·怀德,亦或是后来的大卫·林奇、斯科塞斯以及科恩兄弟。
©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便是经典黑色电影,[银湖之底]里山姆驾车跟踪的桥段,便是戏仿前辈不客气的说,黑色电影是名导的试金石,它叙事复杂又精巧,气质阴郁也迷人。
而在那盛极一时的好莱坞黄金年代,必然有它一席位置。
不同于科幻、恐怖或是歌舞片那般有着鲜明的特征区分,黑色电影更像是一种气质和风格。
很难有人能准确定义黑色电影到底是什么,它可以是任何类型片,却也能自成一派。
而单从名字上看,最直观的感受还是来源于视觉。
也难怪好莱坞著名编剧保罗·施拉德在《黑色电影札记》里概括其主要特性时,大部分还是落到了画面。
就像黑色电影喜欢采用夜景布光,演员时常处在阴影里,看起来“黑色”十足。
譬如1955年的[大爵士乐队],教科书级别的打光让场景冷峻又疏离,藏于黑暗的罪恶扑面而来,光线赋予镜头太多意义。
©[大爵士乐队],没有台词,画面已说明一切[银湖之底]里也有相同运用,阴影中的神秘人士让悬疑陡生吊诡。
©[银湖之底],跟踪山姆的神秘人而在画面和构图上,黑色电影颇不稳定,不仅喜欢容易调度的斜光和垂直光,还好借助物件将光线切割成不规则光区和线条,以此反衬角色内心活动。
较为经典的例子是比利·怀德的[双重赔偿],风扇将内夫身后的光影切割,闪烁且焦灼,而此刻他杀人的黑暗秘密被同时猜了个八九,心情可见一斑。
©[双重赔偿],风扇切割光影表焦虑百叶窗也是经典道具之一,分割光线效率又极富美感,十部里九部都会用,且不同场景里,含义也不尽相同。
©[银湖之底]的百叶窗,山姆住处被“猫头鹰之吻”杀手侵入,百叶窗切割的光表达他内心的惶恐当然,除了改变光线,光源本身也有讲究,一般采用低角度照明,其能强化照射对象的表面特征,从而让画面获得较高对比度与景深,制造浓郁的压抑感。
黑色电影阴冷硬朗的画面质感便是出于此因。
©1981年的[体热],低角度照明下的角色其实光线就算玩出花来,落脚点无非还是在“看起来黑”上,而画面为故事服务,之所以如此,关键还是在于黑色电影那看不到光的剧情。
观众很难在黑色电影里看到皆大欢喜的结局,悲观,愤世嫉俗和人性本恶才是它的常态。
就像黑色电影擅长的侦探犯罪题材,主人公通常是侦探,但绝非英雄,他们游刃于警察和罪恶之间,是亦正亦邪的反英雄。
黑色电影鼻祖[马耳他之鹰]的主角萨姆即是,搭档遇害异常淡定,情人杀人告诸警察,精于算计,总能保证自己不沾浑水,全身而退。
如此一个利己主义至上的侦探,绝不能算是好人,但这种人性本就复杂的真实感,反倒让角色充满魅力。
也是由于萨姆扮演者亨弗莱·鲍嘉的出色演绎,他成了新一代好莱坞的大众情人,更是顺利拿下三年后另一黑色佳片[卡萨布兰卡]的男主角。
©1941年的[马耳他之鹰],萨姆最后获悉了蛇蝎情人杀人的秘密,毅然摊牌萨姆如此,近代[七宗罪]里的米尔斯更甚,该片探讨的本便是沉重的人性之恶,最后其因私愤射杀凶手的举动更是将压抑灰冷推到极点。
©作为执法者的米尔斯没能沉住气,成了第七宗罪的完成者,让整部电影落入了讽刺,冰冷也绝望的黑色电影窠臼画面和故事整体的“黑”,或许是黑色电影得名的原因,不过,故事显然分量要更重。
毕竟,黑色电影正是脱胎于那些不太伟光正的小说。
黑色电影还未出现的30年代,美国人喜欢看一种硬汉派侦探推理小说,由《福尔摩斯》这类英国侦探小说变种而来。
这类小说以美国各大都会为背景,同样聚焦犯罪,角色基本来自社会低下阶层。
侦探总是烟不离手,生活邋遢,他们良知未泯,却因案件的深入被人性冲击,有着看透世情的犬儒与世故,同时又对建制充满了悲观和消极。
无不是后来黑色电影的主人公。
©个中最出名的小说家当属戴许·汉密特(左)和雷蒙·钱德勒(右),他俩的书几乎霸占了当时美国人的阅读时间此外,同时期的好莱坞已然形成“八大片厂”主导的工业体系,他们几乎垄断了电影的发行和制作,大片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
然而,并非总有大制作,而片厂又必须靠不断制作电影来维持营收。
于是,他们开始拍一些情节紧凑,篇幅短小的电影来弥补大片的空档,这类被称为二线电影,多配合大片放映,相当于买一送一。
©二线电影和大片一起宣传的海报为吸引观众,后来,二线电影开始将题材瞄准时下流行通俗的硬汉派侦探小说。
流行小说和产能过剩双管齐下,黑色电影应运而生。
©1941年,戴许·汉密特的小说《马耳他之鹰》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开启了黑色电影序幕由于观影重点在大片,并没有人在意赠品质量,二线电影导演享有极大发挥空间,叙事尽显个人风格,摄影也极为大胆。
而当时,这些导演无不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30年代中期流亡到好莱坞的德国导演弗里茨·朗,同时也将表现主义浪潮带到了美国。
©黑色电影中的独特构图和光影运用,都能在早期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里找到影子,图为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市场调研做得好,拍摄方式耳目一新,四十年代后期,黑色电影在好莱坞风头渐盛,甚至某些还盖过了大片,实现地位反转。
1946年的[夜长梦多]便是大制作,不仅请来黑色电影侦探专业户亨弗莱·鲍嘉和著名女星劳伦·白考尔,编剧更是美国文坛巨匠福克纳。
©[夜长梦多],黑色电影本身成本并不高,花钱的地方无非在明星选择上但是,这股势头并未持续多长,50年代后,电视开始普及,观众被大量分流,更何况那些愿意看二线电影的。
也因本身灰暗逼仄的场景并不适合小荧幕观影,两头不讨好,黑色电影终于在50年代末彻底淡出舞台。
©1958年奥逊·威尔森的[历劫佳人]宣告了早期黑色电影的终结不过,优秀的艺术不会消亡殆尽,而会以另一种形式重生。
黑色电影亦然,短暂沉寂,马上,又在影史迎来另一个转身。
黑色电影之前,美国流行的是黑帮电影。
1920年的禁酒令间接养活了私酒贩子,滋生出一大堆美国黑帮,那会大都市每个角落弥漫罪恶,黑帮贿赂警察,美国社会黑白勾结,黑暗又腐败。
©1932年[疤面人],美国黑帮电影,讲的是黑帮的发家史倘若说,黑帮电影早年之所以流行,只因民众对19世纪西进运动后残存的个人英雄主义还抱有幻想。
那么后来抨击建制和社会阴暗的黑色电影崛起,则与黑帮带来的社会问题不无关系。
同样,也是政治黑暗再度被搬上台面,消弭的黑色电影才得以死而复生。
60年代开始,各种民权和文化运动频发、加上越战和“水门事件”影响,政府在美国民众眼里的形象俨然幻灭。
怀疑论与无政府主义抬头,具有强烈批判色彩的黑色电影似乎又迎来了时候。
这会黑色电影不再拘泥于黑白,而是在彩色画面中化用早期黑色电影的光影运用,刻意营造一种黯淡的色调。
叙事多为隐喻,以小见大,令人深省,主题也更加绝望,几乎看不到任何人性闪光,对体制更是全盘否定。
这类电影又被叫做新黑色电影,1974年罗曼·波兰斯基的[唐人街]是早期代表。
唐人街是个法律约束不到的腐败之地,那里生活的人自私又冷漠,恶人善终,受害者殒命的结局,可谓黑暗绝望。
©杰克以为离开唐人街便能走出黑暗腐败,然而哪里都是唐人街还有1984年科恩兄弟的[血迷宫],错综复杂的婚外情通过娴熟的黑色电影技法荒诞戏谑,饱含人性的唏嘘。
©[血迷宫],借用婚外情讲人性,科恩兄弟处女作到后来,从业者不断模糊边界,但凡和黑色电影元素沾边的,都被视作新黑色电影。
譬如黑色科幻片[银翼杀手],全因其阴冷的色调。
©[银翼杀手]另有[谋杀绿脚趾]这种荒诞闹剧,由于黑色幽默的缘故,唤作新派黑色喜剧。
©[谋杀绿脚趾]还有不抨击体制,也不讽刺人性,反而批判流行文化的[银湖之底]。
©[银湖之底]的流行文化批判桥段它们并非当年纯粹的黑色电影,但看上去总有那么点似曾相识。
或许那是黑色电影给影史留下的烙印,它不再会消亡,而是成了一种永恒的电影风格。
1950年的经典黑色电影[日落大道]里,过气默片演员诺玛曾气急败坏说道:“我现在仍是大明星!
只是银幕变小了!
”那该是默片时代对有声电影的声诉,时代变迁,承载新旧物的落寞与崛起,导演比利·怀德感慨之余,似乎也预见到了黑色电影重蹈覆辙的未来。
不过快70年过去,这个未来还未到来。
眼下,电影如斯,黑色电影仍甚嚣尘上。
-作者/夭夭酒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参考资料:[1] 黑色电影概念详解及其根源追述, 1905电影网,2014.04.04[2] 干货 | 肢解“黑色电影”(Film Noir),场库,2016.12.19[3] Where to begin with neo-noir,Paul O’Callaghan,2016.02.02[4] Noir fiction,Wikipedia,2018.10.17[5] Hardboiled,Wikipedia,2018.12.01[6] 洛杉矶、黑色小说和60年代,洛之秋,2015.04.21[7] What Is Noir?
,George Tuttle[8] Film noir,Wikipedia,2018.11.14[9] 一部教科书级的黑色电影,阿之,2017.05.09
既然电影的主旨是秘密,我也很想知道那只鹦鹉说了什么,于是我把影片拖进PR,放慢百分之五十,听了十多几遍,我听清了,那只鹦鹉说:end is world. 而美国鹦鹉们虽然被关在笼子里,依然欢天喜地,不遗余力地唱着美国的赞歌。
所有的物质和欲望,只不过是牢笼里虚假的美好罢了。
我们骗着别人,却看不见其实是骗着自己。
4星,影片风格复古,套用了各种经典老电影桥段组成大杂烩故事,拍摄出了好莱坞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的生活乱象。
更有邪教、家族等等无情出场演绎。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家境还算不错的小伙寻梦好莱坞,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失恋后,走入了邻居老太太的家,过起了寄居生活,无奈的选择了很多狗狗(好莱坞女孩)那样的被包养人生。
完成了从臭鼬变成狗狗的过程。
理解导演想要的感觉 但拍的太过拉渣 从而把一个碎片化的“现实”遗忘在了一个更加碎片化的表象中 缺乏像林奇那样真正神秘的图像 只能说 导演这个外地来的孩子被好莱坞和这的小清新吓呆了
劇本是極富心思有趣,米切爾不顧忌致敬與模仿,與復古的靈病相仿,後窗窺視、驚魂開車、迷魂逼近,再次重回希區考克式的驚悚。屆於一種性本惡和謀殺綠腳趾的大麻邊緣,嚴格上來說還嫌拍得不夠瘋狂,導致最後收尾的hook不夠強,有點可惜前面的堆壘。然而攝影運鏡、dolly運用,影片致敬無疑加分許多 3.5
野心很大,但塞多了梗难免吃不消。最可惜的地方就是没有让这些梗真正联动起来。洛杉矶,一个所有美丽事物都会转瞬即逝的城市;一个负不起房租的loser,找不到一面之缘的女神。一边梦境,一边现实。
《穆赫兰道》之迷弟版。你以为你所信仰的非主流文化是反精英吗?不,反精英文化就是精英创作的!Smell Like Teen Spirit不存在,也许Teen Spirit除臭剂存在,但你只能闻起来像臭鼬!!幻灭吧?于是宅男抓起柯本的吉他砸烂作曲家,但同时吉他也碎掉了。消费主义控制世界的阴谋论成真,并被具象为猫头鹰女,然而,幻灭后宅男依然用超级马里奥解谜。宅男希望自己能充当打破幻象的角色,但他却依然遵循流行文化解码的逻辑(=选择蓝色药丸)。很怪,这么看男主的形象是分裂的,但也许这正是导演想讽刺的宅男文化?anyway,狂切好莱坞山太刻意了,穆赫兰道可没直接上地图(尽管地图上穆赫兰道的尽头就是好莱坞山)。但各种迷影梗摇滚梗还是深得我心~
有点刻意,各个方面的刻意
7/10有些事情总是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对于宅男尤其是。
没看懂,除了开头的半小时,后面情节发展完全不明所以。可怕的是,我看了那些给了高分的评论,看他们的点评我也没看懂。
我根本看不懂的肯定是特别好的电影
3星半。可能是抱着对林奇风格的期待去看,感觉对各种风格的借用/学习/致敬都只是皮毛,完成度一般(几乎就是浅尝即止,辨认过后有一闪而过的兴奋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换另一种风格说同样的内容似乎也完全没问题,没有粘着力。内在的多层叙事虽然有新意但是结构松散节奏也不咸不淡。
粗鄙。無聊。做作。
隐喻和情怀能理解,不过这片子如果不是加菲演的起码整体掉2星...
颓废青年,冒险小虎队解谜式的大开眼戒。
“If cinema can be resurrected, it will only be through the birth of a new kind of cine-love.”这是好莱坞的“野小子”,只是相较而言《手册》对此更加自觉。联系到今年大众文化领域的玩家和摄影机,回到电影、回到电影史。无论是在形态上面对新型媒介的冲击,还是学术方面应对其他领域的侵蚀。电影不仅关于自恋,电影就是自恋。
是个有怪异美感并很有想法的电影,有一大部分简直是喜剧版《燃烧》。只是要面对流行文化这座大山,只能必须展示并留下很多烂梗。
气质和结构都很像《性本恶》,可是当隐喻被具象化情节彻底坐实的时候,神秘感赋予剧作结构的内在张力会被消解,且灌输式的阴谋论剧情也会使作者企图显得过于急躁且廉价,这是导演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至于镜头语言和对于影调的把握,本片可以说近乎无懈可击了。
风格杂糅,乱力鬼神。从悬疑片到惊悚片最后变成神棍片。当然有一个角度我是喜欢的,宅男电影终于突破了黄赌毒,开始意淫出更高贵的境界了。加菲必须表扬,美好。
偶尔给很混乱的电影打个两星,隐喻,密码,谜团,荒诞,有意思,却比足够有意思差之千里。
倒也算是不那么让人难受的自high了
能明白复古的风格,各种符号各种致敬各种宅bla bla。。但是还是麻烦导演少抽点大麻。
一切流行符号、思维方式、巧合和秘密都是被人操纵的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