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肖恩·普莱斯·威廉姆斯
主演:塔莉娅·莱德,厄尔·凯夫,西蒙·雷克斯,阿尤·艾德维利,杰里米·O·哈里斯,雅各布·艾洛蒂,里什·沙阿,吉比·海恩斯,杰克·厄夫,艾拉·鲁宾,苔丝·麦克米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23
简介:高中生莉莉安在学校旅行时溜走。在每一段行程中,她都会接触到神秘世界:从白人至上主义者到伊斯兰激进分子,从新朋克到清醒的先锋派——他们相互咆哮和狂欢,却对自己的邻居懵然不知。详细 >
当代美国冒险奇遇记。塔莉娅·莱德终于又迎来一部她主演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剧情难以预测,女主勇敢到仿佛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每一次以为女主会停下脚步,在大叔家也好,去当演员也好,但总是有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让女主进入下一次冒险。而每一次看着女主就要被遇到的男人伤害,她总是能奇迹般地逃离。所有的男人的心思在这个美丽的女孩面前显得愚蠢又可笑。现实生活中的危险在电影里变成了刺激的奇遇,女主仿佛是落入凡间的天使,经历着一场必须的成人旅行,在每一次化险为夷中冷淡看透世界的烂俗。
看点是什么,仿佛在看p人的狂欢
满载着最爱的剥削片元素,《甜蜜的东方》是那种我在戛纳梦寐以求看到的选片。它变化莫测,无从知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它神经兮兮,沿着最正典的恶趣味向外发散,无法遏止的想象力,最新鲜的影像。
镜中之影,遨游美国……包罗万象的社会同时也可以说互不了解,嬉皮士、老白男、大明星、恐怖分子还有宗教人士,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这是常态,各群体之间缺乏了解和宽容也是美国社会病的症结所在。塔妹太美了,角色不知深浅,从涉世未深到调皮的结束这场梦幻之旅,真迷人!胶片和画面风格一度让我有穿越的感觉,配乐加分很多,结尾感觉还能再讲个把小时,直接延伸到电影之外了吧
什么乱七八糟的
遇见妙龄双辫美少女你还在各种文化输出啊阿叔飘渺还是飘渺
喜欢,喜欢跳脱自然的转场,喜欢朦胧,喜欢朦胧的运镜,喜欢女主美丽的脸,喜欢现代性的演职员表弹出的方式,喜欢重制默片那古典的字幕卡,喜欢现代与古典交融,喜欢玩味地、漠然地掠过各类喋喋不休的群体,喜欢无所谓地离家闯入一个又一个异彩纷呈而聒噪的世界,又回到宁静的小镇上,失踪多天的少女被自杀同学的新闻覆盖,在外遭遇的那些认知与惊险更算不得什么,它们同样相对闭塞,他们的生活并不比一个凝滞的小镇的生活重要、更具影响力。对没有手机的女主夸夸其谈的政治群体们,到末尾,可能成为女主百无聊赖地刷着的手机上快速翻过去的一页又一页,疑似脑瘫的家人毫无目的、真诚地欢笑于女主的归家,手机被放置一旁。本是出于厌倦甚至厌弃而离家的女主,也许发现世界的任何特定的一角落都如自己的小镇般,无聊、相对狭隘地圈在一处,无所谓啦
全程close-up手摇晃得生理不适,复古颗粒感的画面,偶然带劲的音乐,除了Talia Ryder堪比巅峰阿佳妮的神颜,一部不在乎故事情节的邪典神经MTV…
妹子漂亮看。可是太奇幻了吧。。。这一幕幕的干啥呢
美国文青续写《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一个国家的现在”,“现在”指90 00后的时代印象。美国本土影像(及文学)的迷影式杂糅类似戈达尔以影像重塑人类当代史的思路。但气质上本片完全相反于戈式的激进迸发(响应福柯的反历史主义,电影史作为一种呈述取代“真正的”历史辩证性),而把持了一股独属于90 00时代性的青年姿态,即如旁观者般漠不关心的回避,政治生态如风景,他们只是看风景的过客。反过来看,(男人定义的虚伪的且过于好斗的)政治也并未真的关心他们,也不过是在政治活动之外,不断凝视着女主渴望她的美貌和身体,一种赤裸裸的讽刺。戈达尔-德勒兹的“影像为一种(政治的)实体”的激进左翼理念,到这里——主要指当代美国——就颠倒为了一种轻缈的虚幻景致,政治和影像皆为虚幻,而如今的美国,正是建立在这虚幻上
在看时便不断觉得一切是否过于well-designed了?角色们念着精确的漂亮的台词,每一句被写下的意图都直截了当,那样清晰明白,好构建起一个个高度符号化的美国人。我不可避免地怀疑这种不自洽的雕琢感,譬如那个假到不行的特效场景,你简直能够猜到导演如何精心而自信地留下这一幕;可我们真的被展示了一部《一切安好》式的“假”电影吗?在这里“假”也成了一种故意——它当然首先是故意的,但是它不应当被故意地制造出。“假”电影揭示的是电影的“真”。在《甜蜜的东方》,这“真”淹没在了甜蜜的(甜腻的!)虚幻中。
无厘头的奇奇怪怪把豆瓣简介页发给朋友 朋友说这介绍完全看不出讲了啥 我说我看了全片也不知道在讲啥
有趣的方法论,类型拟人化,外部环境器皿化,在此种语境内,看似最真空的主角反而给出了最直接的情绪反射,每一次类型语气的变化都是内在感知的传递,片中也明确给出了相关定义,即“Random”;这或许才是高明的人物写作模式(反例就是那些以“剖析人物”为出发点却最终只创造出被客体化的主角的作品);同时,影像形式并不主要作用于媒介自反(甚至片中片的部分也只是对美国独立电影的解构),反而作用于压缩时空关系,可以类比的大概是《岛屿上的煎熬》中对长焦摄影的使用,那些对文化流变与多元政治议题的脉络梳理被装进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无序冒险,通过一个切片便能管中窥豹的看到那些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都不曾改变的问题,并最终以冷观视角踏入这片河流,落脚点不是沉醉于虚幻,而是现实的构成体系本就如梦幻泡影
9.0/10 #ifc 通过对呢喃核与公路电影的共构来灵动且不失冒犯性地对当下美国东部的为人熟知的左翼环境或印象进行破除并重想象,近似于更带有具体的历史/社会指向与面孔的班宁的美利坚合众国,而本身却并不偏向任何其途中展现的极为强烈的观点或宣言:酷儿身份,白人至上主义,非裔/女性主义与基督教,与伊斯兰社群,与之相对的则是通过女主的游离观察和漠然参与来完美侧写出新媒介环境下千禧一代对话语纷争的疲惫和麻木,并随时准备以周旋和闪避的姿态去面对或回应,正如同影片中时常出现的氛围性极强的不失诡谲或迷离的配乐,去契合摇曳的镜头与粗糙的颗粒质感,来维持高度可被辨识的现实与类型化的虚构之间的缝隙,以便于完成对城市地形与人文地貌的重描绘。即便通过女主的面庞流露出疲惫与必要的呆滞,此类中立且模糊的绵延视角在当下极为难能可贵。
感觉导演磕嗨了,素材随便剪剪最后给了个开放式结局
画面质感和塔莉娅莱德很美,文本无病呻吟,一种想表达🇺🇸文化却又说不清晰的感觉
#NYFF61 北美首映应该是有很多片方的人来到现场 让我们这种买票进来的有一种看他们自嗨的感觉 片子本身也给我一种老美自嗨的感觉
3.5归4,亦是journey-quest的一种变奏,也是(我称之为)NY indie风格的一种变奏,不愧是摄影师出身的导演(16mm太梦幻了
复古胶卷的颗粒感很强烈,黄色调昏暗暧昧的气息很像在夕阳中摇晃前行的列车
虽然相当粉丝向,但是还是充满了一种业余影迷常犯的自以为是和故弄玄虚的错误——在新世代自由表达的反面,这样的作品容易肆无忌惮,而且其中透露出的价值和观点也都属于新世纪伪真的。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当代美国冒险奇遇记。塔莉娅·莱德终于又迎来一部她主演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剧情难以预测,女主勇敢到仿佛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每一次以为女主会停下脚步,在大叔家也好,去当演员也好,但总是有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让女主进入下一次冒险。而每一次看着女主就要被遇到的男人伤害,她总是能奇迹般地逃离。所有的男人的心思在这个美丽的女孩面前显得愚蠢又可笑。现实生活中的危险在电影里变成了刺激的奇遇,女主仿佛是落入凡间的天使,经历着一场必须的成人旅行,在每一次化险为夷中冷淡看透世界的烂俗。
看点是什么,仿佛在看p人的狂欢
满载着最爱的剥削片元素,《甜蜜的东方》是那种我在戛纳梦寐以求看到的选片。它变化莫测,无从知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它神经兮兮,沿着最正典的恶趣味向外发散,无法遏止的想象力,最新鲜的影像。
镜中之影,遨游美国……包罗万象的社会同时也可以说互不了解,嬉皮士、老白男、大明星、恐怖分子还有宗教人士,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这是常态,各群体之间缺乏了解和宽容也是美国社会病的症结所在。塔妹太美了,角色不知深浅,从涉世未深到调皮的结束这场梦幻之旅,真迷人!胶片和画面风格一度让我有穿越的感觉,配乐加分很多,结尾感觉还能再讲个把小时,直接延伸到电影之外了吧
什么乱七八糟的
遇见妙龄双辫美少女你还在各种文化输出啊阿叔飘渺还是飘渺
喜欢,喜欢跳脱自然的转场,喜欢朦胧,喜欢朦胧的运镜,喜欢女主美丽的脸,喜欢现代性的演职员表弹出的方式,喜欢重制默片那古典的字幕卡,喜欢现代与古典交融,喜欢玩味地、漠然地掠过各类喋喋不休的群体,喜欢无所谓地离家闯入一个又一个异彩纷呈而聒噪的世界,又回到宁静的小镇上,失踪多天的少女被自杀同学的新闻覆盖,在外遭遇的那些认知与惊险更算不得什么,它们同样相对闭塞,他们的生活并不比一个凝滞的小镇的生活重要、更具影响力。对没有手机的女主夸夸其谈的政治群体们,到末尾,可能成为女主百无聊赖地刷着的手机上快速翻过去的一页又一页,疑似脑瘫的家人毫无目的、真诚地欢笑于女主的归家,手机被放置一旁。本是出于厌倦甚至厌弃而离家的女主,也许发现世界的任何特定的一角落都如自己的小镇般,无聊、相对狭隘地圈在一处,无所谓啦
全程close-up手摇晃得生理不适,复古颗粒感的画面,偶然带劲的音乐,除了Talia Ryder堪比巅峰阿佳妮的神颜,一部不在乎故事情节的邪典神经MTV…
妹子漂亮看。可是太奇幻了吧。。。这一幕幕的干啥呢
美国文青续写《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一个国家的现在”,“现在”指90 00后的时代印象。美国本土影像(及文学)的迷影式杂糅类似戈达尔以影像重塑人类当代史的思路。但气质上本片完全相反于戈式的激进迸发(响应福柯的反历史主义,电影史作为一种呈述取代“真正的”历史辩证性),而把持了一股独属于90 00时代性的青年姿态,即如旁观者般漠不关心的回避,政治生态如风景,他们只是看风景的过客。反过来看,(男人定义的虚伪的且过于好斗的)政治也并未真的关心他们,也不过是在政治活动之外,不断凝视着女主渴望她的美貌和身体,一种赤裸裸的讽刺。戈达尔-德勒兹的“影像为一种(政治的)实体”的激进左翼理念,到这里——主要指当代美国——就颠倒为了一种轻缈的虚幻景致,政治和影像皆为虚幻,而如今的美国,正是建立在这虚幻上
在看时便不断觉得一切是否过于well-designed了?角色们念着精确的漂亮的台词,每一句被写下的意图都直截了当,那样清晰明白,好构建起一个个高度符号化的美国人。我不可避免地怀疑这种不自洽的雕琢感,譬如那个假到不行的特效场景,你简直能够猜到导演如何精心而自信地留下这一幕;可我们真的被展示了一部《一切安好》式的“假”电影吗?在这里“假”也成了一种故意——它当然首先是故意的,但是它不应当被故意地制造出。“假”电影揭示的是电影的“真”。在《甜蜜的东方》,这“真”淹没在了甜蜜的(甜腻的!)虚幻中。
无厘头的奇奇怪怪把豆瓣简介页发给朋友 朋友说这介绍完全看不出讲了啥 我说我看了全片也不知道在讲啥
有趣的方法论,类型拟人化,外部环境器皿化,在此种语境内,看似最真空的主角反而给出了最直接的情绪反射,每一次类型语气的变化都是内在感知的传递,片中也明确给出了相关定义,即“Random”;这或许才是高明的人物写作模式(反例就是那些以“剖析人物”为出发点却最终只创造出被客体化的主角的作品);同时,影像形式并不主要作用于媒介自反(甚至片中片的部分也只是对美国独立电影的解构),反而作用于压缩时空关系,可以类比的大概是《岛屿上的煎熬》中对长焦摄影的使用,那些对文化流变与多元政治议题的脉络梳理被装进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无序冒险,通过一个切片便能管中窥豹的看到那些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都不曾改变的问题,并最终以冷观视角踏入这片河流,落脚点不是沉醉于虚幻,而是现实的构成体系本就如梦幻泡影
9.0/10 #ifc 通过对呢喃核与公路电影的共构来灵动且不失冒犯性地对当下美国东部的为人熟知的左翼环境或印象进行破除并重想象,近似于更带有具体的历史/社会指向与面孔的班宁的美利坚合众国,而本身却并不偏向任何其途中展现的极为强烈的观点或宣言:酷儿身份,白人至上主义,非裔/女性主义与基督教,与伊斯兰社群,与之相对的则是通过女主的游离观察和漠然参与来完美侧写出新媒介环境下千禧一代对话语纷争的疲惫和麻木,并随时准备以周旋和闪避的姿态去面对或回应,正如同影片中时常出现的氛围性极强的不失诡谲或迷离的配乐,去契合摇曳的镜头与粗糙的颗粒质感,来维持高度可被辨识的现实与类型化的虚构之间的缝隙,以便于完成对城市地形与人文地貌的重描绘。即便通过女主的面庞流露出疲惫与必要的呆滞,此类中立且模糊的绵延视角在当下极为难能可贵。
感觉导演磕嗨了,素材随便剪剪最后给了个开放式结局
画面质感和塔莉娅莱德很美,文本无病呻吟,一种想表达🇺🇸文化却又说不清晰的感觉
#NYFF61 北美首映应该是有很多片方的人来到现场 让我们这种买票进来的有一种看他们自嗨的感觉 片子本身也给我一种老美自嗨的感觉
3.5归4,亦是journey-quest的一种变奏,也是(我称之为)NY indie风格的一种变奏,不愧是摄影师出身的导演(16mm太梦幻了
复古胶卷的颗粒感很强烈,黄色调昏暗暧昧的气息很像在夕阳中摇晃前行的列车
虽然相当粉丝向,但是还是充满了一种业余影迷常犯的自以为是和故弄玄虚的错误——在新世代自由表达的反面,这样的作品容易肆无忌惮,而且其中透露出的价值和观点也都属于新世纪伪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