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院线《我本是高山》引起了巨大的热议,同样是关于女教师关于教育关于平等拯救和改变孩子们命运的作品,也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却有不同的反响,原因是什么?
这部影片又是关于什么?
又是为什么令人感动?
从开始,电影就给了我们一个事件背景,种族隔阂所引起的帮派斗争延续到了新一代,无处不在的歧视和艰难的生活状态导致孩子们戾气重的同时无法融入校园生活,而这位白人女老师的到来无疑是在矛盾上添了一把火。
她很单纯也很有野心,于是她开始了她的实践和对这个班级的尝试。
从制止一次校园暴力开始,她明白她或许无法对孩子们感同身受,但他们可以彼此理解,因为他们正在经历同样的痛苦和失去。
一条线的游戏,日记,外出的博物馆参观,新学期的酒会,到后面的读书写信,筹款邀请书中的人走到孩子们之中,一次又一次她用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对孩子们的团结和激励。
她是成功的,也是幸运的,在这样的努力下孩子们认可了她,尊重了她,也极力挽留她,最终大家共同赢得了一个好的教育上的突破,同时他们的声音被听见,被出版,成为了更有利的武器。
我感动于孩子们的诉说,艰苦和失去是任何人都无法感同身受的,但我们却可以理解痛苦。
我感动于她的坚持的初心,没有被同事和领导影响而放弃,也没有因为失去丈夫的支持而退缩,她的坚持和她的理想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却让她失去了家庭,这是现实,是不圆满,但是很合理。
伴侣的支持总该建立在共同的目标上,分开并不可惜,虽然难过但她拥有了真正做自己的权利。
我感动于理想主义的实现,很多作品中也有一心为了学生的老师,但失败和被击垮是常有的,她的努力和孩子们的反馈都值得一次对命运的感恩。
教育是很多改变的开始,我相信,教育的力量和对人生的驱使我相信也让人感动。
而每一个用心用爱投身教育事业的教师都会让人感动和动容,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信念超越了工作本身而成为了一种更神圣的驱动力,这不需要任何其他情感的支撑,只因为她们热爱教育,看到每一个孩子的改变和进步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幸福和力量。
你好哇!
很高兴与你相遇和《街头日记》的相遇纯属偶然,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呼啸的深夜,我打开了这部2007年上映的电影,十四年的时间过去了我才和它相遇,好的东西只要能相遇就永远都不晚。
真实故事里的他们梦想让人闪闪发光电影源自真实故事改变,女主艾琳是个怀揣着梦想的女教师,小的时候父亲对他讲述过了民权运动,她满怀激情的想去学法律,但是她想到当自己站在法庭里为他们辩护的时候,已经太晚了;真正的帮助应该是在学校才对,在一切没发生的时候,把孩子们教育成真正正直善良的人。
闪闪发光的人所以艾琳来到了203班,当了这群学生的老师。
她特地选了这所种族融合的学校,在当时种族歧视的背景下,选择这所学校就相当于选择了麻烦。
她所带的班级是所谓的差班生,是那种任其发展可能没有一个人能考上大学的学校,是别人眼中的大麻烦。
开学第一天,因为紧张而把粉笔灰擦到裙子上的细节好评。
她怀着满腔的热情和梦想,面对的却是一群无比混乱的学生,教室里的氛围仿佛是一个随时都会被引爆的定时炸弹,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场面她是无助的,这和她想象中不一样。
她不知道教室里的有些学生光是活下来,就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悲喜并不相通,命运则更加迥异。
你只看到我身着武器,却不知道我曾受过哪些伤害。
满是戒备的眼神但是她没有逃避,反而用了自己全部的心力,去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去倾听他们,去理解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被重视被关爱。
在艾琳的努力下,一群看不到未来的青少年,逐渐成长为了具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孩子们满是心声的日记成了最后的街头日记,很多人成了家族里第一个上了大学的人。
其实在电影中途看到学生把枪丢了,我是害怕的,如果出现街头暴力他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看到那个女孩子为了法律的公正选择指证自己的同族人时,我是害怕的,我觉得她不可能活得下去。
毕竟艾琳只是改变了203班学生的想法,整个大环境还是没有改变,种族歧视依然像一座巨大的山压在他们身上。
可当我看到这个男孩重新回到母亲身边,当我看到同学之间有了和解,当我重新发现他们都是些十四五岁的孩子,都是我控制不住的泪点。
I need you
和解你无法想象,曾经充满暴力气息的203,会变成学生们的家,在这里,黑人与白人可以是朋友,每个人都可以与其它种族的人交朋友,社会上那根植于内心的仇恨在这里可以被消解掉。
也许艾琳没有办法改变所有人,但是拼劲全力改变这一个班级的人,已经让人佩服不已了。
也是天真美好的模样她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而她背后的努力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为了给学生们买书,课外她接了好几份兼职、她花了太多时间在孩子们身上导致丈夫和他离了婚、孩子们想要的她都不会让他们失望,这样一位老师是多少人求而不得的啊。
她是个有信念有希望的人,她这样的人,任何事情,只要想做就一定会做到;她这样的人,梦想不是梦里想的,而是一步步实现的明天。
永远别给自己打零分对比来看,她的丈夫心中却有太多的不可能,不可能解决的种族平等,不可能被改变的问题少年,不可能成为建筑师的自己……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都和他丈夫一样,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所以早早的选择了放弃,梦想都不愿再提,只敢在梦里想想。
艾琳爸爸对她说:你所做的一切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为你自豪,世界上很少有父亲有我这种体会。
父亲的话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为这个世界上曾有过这么高尚的老师而感动,我想说,她是我心中的英雄。
生活让梦想更显真实在艾琳的生活里,只出现了两个家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老公。
当她决定开始这样一份工作时,一开始明显是艾琳的老公支持她,爸爸是不支持的。
到了最后,老公放弃她和她离婚,而父亲在行动上一次次的支持女儿,不是老公不爱他,而是这个世界上能够毫无条件就爱你,支持你的人只有父母。
其它的人,有所付出就有所求,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圣人啊!
从最初的甜蜜相爱,到后来的分道扬镳,爱人之间的沟通和三观都非常重要,沟通决定了你们能不能在一起,而三观决定了你们能不能长久的在一起。
只有遇到对的人,才是彼此的成就;其他人都是路过的风景,无论好坏,走过就把他抛到脑后好了。
再见 - END -文章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市区的蘑菇期待和你在那里重逢呢
一个好老师,付出了许多,失去了许多,感动了她的无可药可救的学生。
那些学生不一定,全都有好的将来,但实实在在有了一个好的改变,有了一个好机会。
学校电影,能打动人,就成功啦;还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低层的美国梦:)
What is the picture of America in your mind? Tall buildings, high-tech, and fantastic movies in Hollywood…America is a dreamland for most people. It is a country which is filled with exciting adventures, top fashion, romantic love, and modern life. Actually, it is the world of America.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nother world hided in the shadow of these fantastic things. The Freedom Writers unveils the cover of the hided world. It is the world which is filled with gang violence and racial tension. It is still America. But it is not the America in your dream.Maybe you will be confused by the title of the movie. It is not a story of the real writers. It is a story of some rebellious students. Freedom Writers is a 2007 American drama film starring Hilary Swank, Scott Glenn, Imelda Staunton and Patrick Dempsey. It is adapted from the book 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 by teacher Erin Gruwell who wrote the story based on Woodrow Wilson Classical high School in Long Beach, California. It is a story about transformation. A group of people was abandoned by the world and saved by the brief. It is not just a story on the screen. It can be anyone’s story. Maybe it is yours. The movie is real but out of the common. It shows a hard journey that some students who are labeled as “at-risk” and “unteachable” get rid of the past shadow with the help of their teacher, Erin Gruwell. Maybe you don’t know the history of segregation and the multiracial problems in America. You still can understand how badly the students who are labeled as “backward student” are treated. You still can understand how hard for these kinds of students to own a bright life. The movie calls up something my inner self. The hided world in America, which is neglected by us for a long time, harms some peopl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eople have the courage to choose their own life. They light the lamp for themselves. They stand up in the bad situation.Your life is what you choose. I am impressed by Eva in the movie. She is a Hispanic girl and narrator for much of the film. She was surrounded by the racial hatred and gang wars since she was a child. She was affected by the kind of life. But a murder changed her life. One night, Eva’s boyfriend accidentally killed Sindy’s boyfriend. Eva became a witness. She must testify in court. Formerly she must protect her own people in her testimony. But she learned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her teacher Eric. She hesitated to make the choice. For the benefit of her, she should against the law to lie. For the fair, she should tell the truth to the judge. “To be or not to be” is not one person’s problem. How to choose? What is the right thing for her? It is a kind of torture for her. Finally she chose to tell the truth, much to some of her family members’ dismay. The gang members caught her. It was the breathtaking moment. I was so afraid. Fortunately, for the respected for Eva’s father, the former gang members decided not to kill her. But she was abandoned by her father and her family. It is a turning point for her. She got a chance to change and went far away from gang life. I am happy for her and think a lot. How to control our own destiny? People make history; unusual people make history interesting; unlucky people can make their own history. The answer is answered. The past evil thing is still alive in the modern world. We don’t understand the segregation. We think it belongs to the past and is pulverized by the history. We don’t understand the gang war. We think it only exist on the screen. Now we know the cruel life is still alive, even in America. How hard it is for these students in that situation. How shocking for us to know it. The movie widens our horizon. We know more and think more. If I were a girl in such situation, what should I have done? I don’t know. No accurate answers. Everyone makes the choice by themselves. It is not only the fight in outside world, but also the fight inside world. You need to win yourself. In the movie Eva shows us how to fight in her heart. Besides her, in the movie all students make their choice fighting against original themselves. They are lucky and brave. Maybe you can learn to evoke yourself from them. The woman teacher, Eric Gruwell, is the angel for the students. She is responsible, warm-hearted, and tenacious—she is an admiring teacher. She makes her students become the new people. It is the best rewarding thing for her. Her father said: “What you’ve done with those kids…I don’t even have words for it. But one thing for sure, you are an amazing teacher. Special. You have been blessed with a burden, my daughter. And I envy you that. And I admire you.” She is not only the teacher but also a doctor—save those whose spirit is crushed.All in all, it is an unmissable movie. You will be touched and inspired. The movie is a teacher for us. The plot is attractive and compact. The soundtracks touch your heart deeply. You will know more about the America. The movie deserves your appreciation. Don’t miss it.
影片后半段,师生们用一个叫John Tu的人赞助的几十台电脑将各自的日记编辑成书,因此《街头日记》才得以诞生。
这个John Tu就是金士顿(全球第一内存品牌)的老板杜纪川。
转贴:在电影《街头日记》中,奥斯卡影后希拉里史旺饰演一名初出茅庐、充满理想的年轻教师古鲁威尔,她负责指导一群充满暴戾之气、身处于社会弱势阶层的高校新生。
古鲁威尔透过一套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不但结合了音乐及生动的校外教学,同时鼓励孩子们用日记写下在黑帮暴力阴影下的生活,并且以古鉴今,对照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他们自己的经历,将心比心,让学生们放下仇恨、学会宽容。
而学生们的面对街头暴力及黑帮威胁的真实生活日记,是《街头日记》这本书的基本架构,进而成为了《街头日记》这部电影的故事主轴。
杜纪川正是被这些高中生孜孜不倦、跟随古鲁威尔学习精神,以及面对艰困环境坚强成长的毅力所打动。
怀着回馈社会的热情,除了为学生们添购计算机和提供各种形式的赞助外,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杜纪川更资助学生们实地游览曾在书中出现过的场景,例如位于波兰奥斯比次(Auschwitz)的纳粹集中营,和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波斯尼亚。
今年正值金士顿科技公司创建20周年纪念,由海外华人孙大卫、杜纪川合力创建的金士顿科技公司已有计划在中国开展一系列慈善、公益活动,帮助中国的青少年和其他弱势群体。
信息来源http://www.kingston.com/china/press/2007/corporate/prc20070403.asp关于电影“街头日记”:1. 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及MTV音乐台发行2. 上映日期 - 美国:1月5日 、 英国:3月2日、澳洲:3月22日、新加坡:3月29日 、马来西亚:4月12日、 泰国:4月26日、香港:5月10日、 台湾:5月12日。
(中国、 日本、 韩国及菲律宾: 上映日期未定)3. 奥斯卡金像奖影后 希拉里史旺(Hillary Swank)领衔主演4. 导演及编剧:理查德拉葛瑞夫尼斯(Richard LaGravenese)。
制片:丹尼 迪维托 (Danny DeVito)。
5. 电影幕后花絮:* 电影耗时六年拍摄而成。
* 当时总计有150名学生日记被集结成册出版。
电影灵感来自其中4-5个孩子的故事。
* 这群学生们不仅熟习名著《安妮日记》(Anne Frank),还研读了《莎拉塔的围城日记》(Zlata’s Diary):一个名叫莎拉塔(Zalta)的14岁女孩,纪录的她在波斯尼亚内战中生存下来的真实生活故事。
学生们深受这个故事的感动及鼓舞,莎拉塔后来更飞往洛杉矶与学生们见面。
* 电影中没收录的后续发展:毕业一年后,古鲁威尔(Erin Gruwell)带着孩子们实地考察波兰奥斯比次纳粹集中营、波斯尼亚和安妮法兰克(Anne Frank)的故居,亲眼看到书中出现过的场景。
导演原本有意拍摄这段精彩的后续发展,后来还是因为与影片情节不搭而作罢。
* “街头日记”(Freedom Writers)计划至今仍延续更拓展了规模,古鲁威尔则正在全美各地推广实验性的教学计划,来指导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管道及教学方式去启发孩子们。
* 本电影由MTV音乐台电影公司制作,音乐理所当然成为影片中的重要元素及一大卖点。
《街头日记》电影官方网站:http://www.freedomwriters.com/
即使是老师,能做的事情大多只能是微不足道的,或许我们根本没办法拯救所有学生,没办法没勇气没能力像主人公一样为了学生做那么多。
但是我们一生,能影响多少人就影响多少人,即使只影响一个人,也好过不影响。
有时候,启蒙学生会导致学生思维无法自洽,使得学生与所处环境产生疏离,反而起到反效果。
不是所有对恶劣环境的反抗都会成功,但一定要尝试。
中国也有种族歧视地域歧视。
虽然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但我们的人种界限文化界限没有特别清晰,这是我们没有美国种族歧视那么严重的原因之一。
美国各种族之间的矛盾成因非常复杂,他们移民美国的时间、登陆地点、从事的工作、年龄结构都对种族矛盾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比如人们认为黑人犯罪率高是因为这些人素质低,黑色皮肤性状是劣等基因,其实调查发现同年龄段的各色人种犯罪率都差不多,只是黑人年龄结构偏年轻,年轻人又因为年少气盛等原因是犯罪的主力部队,这才导致黑人的犯罪率偏高。
这些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条件改变,各种族有些早已摆脱了旧的歧视标签迎来了新的标签,比如犹太人刚来美国的时候普遍智力测试得分较低,而今早已超过全美的平均水平。
进一步了解美国的种族问题,可以参考罗永浩推荐并参与引进的一本书《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种族简史8.2[美]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owell) / 2015 / 中信出版社 种族之间的歧视完全没有必要,我们都是人,有着大致相等的思维水平,每个种族迁移到美国前和迁移到美国后的生活环境都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这和人本身的优劣没有关系。
即使人天生分三六九等,这也没什么可骄傲可自卑的,这和个人的努力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碰巧生到了某个种族成为了某个种族的一员,运气的事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当我遇到那些拿他们没有办法的孩子,总是开玩笑,假装无奈地说:“没办法,看着他们在学校不惹事就好了,爱学不学吧…”我从来没把这种话当过真,每个孩子都要从学校学到点什么,不然为什么法律规定而且他们或者他们的家长也愿意到学校或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呢?
每个孩子都要也一定会学点东西的,要么考大学,要么有获取内心安宁的基本能力,成绩一般的怎么了,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啊。
反言之,成绩再好,去搞科研在人类知识边界上开疆拓土的人能有多少?
成绩一般没关系,学做人,做一个善良能共情有感情有情趣的好人就足以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他们会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安宁和尊重,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不就上去了一点点么?
这些点点荧光,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希望(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
不是所有人生来一定要成为伟人的,给大树养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也给小草生长养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大树和小草都要活的有尊严,都要有追求各自幸福的基本能力。
暗自承诺,以后我的学生,我一个都不放弃,所有学生必须在各自的提升空间里学点什么、做点什么。
即使我精力有限,即使我没有主人公那样的付出和勇气,力所能及地,不辜负每一个望向我的眼睛!
豆瓣日历推荐了这部电影。
在看电影之前,朋友圈里、同学群里刷屏一样感谢教师的短语,提醒我今天是中国的教师节。
我原本想表达一些想法,但是家里网络抽筋,那条广播没发出去。
不如这会儿一并谈谈。
对于不断强调对于教师或医生,或某些特殊职业,抱歉暂时没想到,这些群体的尊重,我总觉得有点奇怪。
我们不是被教导的是,尊重每一个人,每一种职业吗?
为什么单单对于他们另眼相看?
每个人都要需要一技傍身,以在社会上谋生。
任何一个职业,只要付出了劳动都应该被尊重。
也许有人在选择从事教育或医学之前,有过圣洁的念头比如教书育人或救死扶伤,但是在漫长的生活里,其实都是在恪守自己的职业操守。
遵守职业道德,这听起来很平凡,但对所有人来说都不那么容易。
这就足够令人动容,足够换来尊重了。
其他多余的“尊重”,会让人对这个职业产生误解,也会让表达“尊重”的人,看起来动机没有那么单纯。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体现了受教者的谦卑。
但是做教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教师这样的职业,特殊之处在于人与人的交流。
电影里有一句:我不会因为你是老师而尊重你,我又不认识你!
谁知道你是谁啊?
说不定你是个骗子!
做教师是一种冒险,因为人与人产生的羁绊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法预测也不能量化的东西,它会给自己和周遭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这种一对一的感激也好,爱也好,尊重也好,是真实的。
尊重也是相互的。
如果双方都在等待对方先做出姿态,那么先“低头”的那一方一定更爱。
古老师愿意通过自己打工的方式集资,为学生购买适合他们的书,而学生立刻注意到书是全新的并且不再是低龄版,这就是关于尊重的正反馈。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复杂经历。
青少年的内心究竟怎么想,真的很少有人会去在意,更何况是充满问题的学生。
他们因为社会的不公而以自己的方式挣扎求生。
在古老师出现之前,他们并不清楚,也不在意什么是“对的”,他们更在意的是毫无道理的支持和帮助。
帮派成了一个提供这样扭曲而复杂感情的场所。
所以如果你想告诉一个人,什么是对的,那么你应该先听听他的“对”是怎样的。
在不了解之前,再善意的话,都像一种高高在上的指责。
时间和耐心建立起的羁绊,才能给人安全感。
古老师的珍珠项链曾经吸引了教导主任和高三教师的目光。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串珍珠价格不菲,体现了古老师生长在一个家境良好的家庭,很可能从未经历过太糟糕的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长了一张“没被欺负过的脸”。
这样的一个人,出现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学校一个糟糕的班,不是来混的就是圣母心泛滥,她一定很快就会明白什么是现实。
然而,古老师就像这串珍珠,干净优雅,不耀眼但是柔光如水。
也许确实与家境良好有关,这样的人反而更容易保持天真和善良,有很强烈的信念感和责任感。
也可能无关,是后天教育结果。
可能因为她没被歧视,所以发自内心的相信着平等,而不是像另一个老师所说,只是因为教育部规定才不许说某些话。
不能从内心接受种族平等,是无法彻底贯彻的。
而教师,更是忌讳戴着有色眼镜。
她的纯净,是一种幸运,并且这种幸运因为她的选择而惠及她人。
某种意义上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有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感。
当随着升年级,203班面临更换教师时,古老师的“天真”让她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们怎么能教他们……你们甚至都不喜欢他们。
”对面的老师一脸难以理解:“喜不喜欢跟教书有什么关系?
”古老师并不是认为自己有何过人之处,而是她明白这群特例,这群曾经被放弃的学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她所做的努力,不是为了将水准以下的学生拔高到统一标准再把他们塞进体制,这些人不该被那样对待。
每个学生都值得教师专注的目光彻底的打量,只是鲜有教师这个有精力。
紧接着,教导主任的神情,很难看出她是出于担忧学生,倒好像尽是妒忌,妒忌古老师不知哪儿来的莫大的勇气、因家世的优渥自然生出的高贵和天真。
她愤怒地强调着:“学校有很多比你更优秀的老师。
如果他们(问题学生)真的有进步,他们就应付得来。
其他老师也能让他们获益良多。
我当老师超过30年了,学生都跟我保持联络,他们也都喜欢我。
你不知道我为了教育付出的心血,难道我教不好你的学生?
他们如果换了班主任后失败,那是因为他们还不够好。
而这,是因为你从始至终都是错的!
”主任有自己的立场,但是她曾经是将水平线上的学生教导毕业,而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却忘记了她的工作是教育每个人。
有问题的学生,如果成长为健康的青年,就能让人看到教育的力量。
而如果好学生成为了好青年,那么教育的意义又何在呢?
在这群特殊案例面前,建立羁绊是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如果真的为了学生的成长,就不该轻易抢走尚未成熟的果实。
最后想提古老师的丈夫。
一开始他玩笑道,自己的岳父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妻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这位岳父早就看出他们并不合适。
古老师是个有信念有希望的人,而她的丈夫心中却有太多的不可能。
不可能存在的种族平等,不可能被教育成功的问题少年,不可能成为建筑师的四十岁的自己……婚姻,真的是太难的事了。
收起那种怀揣觊觎得到某些“好处”的心情,坦然的面对每个职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我想这就是这个故事所告诉我的话。
无意看到【街头日记]的电影推荐,背景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事情,种族歧视,街头火拼......生活混乱,生存艰难。
那是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威尔森高中的故事,背景起源于1992年洛杉矶暴动后,各种族之间暴徒械斗一触即发的时代。
一个满腔热血的菜鸟老师艾琳,接管了各种种族的问题少年,成为了他们的班主任,但一开始的教学生涯并不美好,学生组成自己的小帮派,移动桌椅坐在一起,而且不同种族的帮派之间老是会发生矛盾,上课期间一言不合就吵起来;也会因为校园内的帮派斗争而在上课时间就冲出教室,打架斗殴;甚至还有人携带枪支上学......
如果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崩溃吧,虽然艾琳也会因为种种困难而伤心难过,但她还是没有放弃,一直在想法设法的教导他们。
事情的转机出现了,一幅关于嘲笑黑人的画,艾琳看到了非常愤怒,她决定为他们的价值观上一课,从黑人的歧视问题衍生出犹太人大屠杀,告诉他们占领几个街头不算什么,告诉他们种族,肤色也不影响别人尊重。
但长久的种族问题没有得到根治,各个街头因为肤色,种族,地盘等问题比比皆是,学生觉得她根本不了解他们,不能体会他们生存的挣扎,场面一度非常激烈。
这时,有人问了一句大屠杀是什么,她非常震惊,竟然90%的学生不了解大屠杀。
所以她决定做些什么。
她跟学生们玩了一个游戏,从浅入深,探索他们内心的世界,之后给他们布置了作业——写日记,学生们写完可以采取自愿的方式选择要不要给艾琳看。
而从日记中艾琳了解了他们,有人因为家暴失去母亲;有人因为肤色问题看着自己的好朋友被枪杀,有人因为生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那是一个新世界,肮脏,混乱,生存就要用全部力气,他们生活在地域里。
如果没有人拉他们一把,他们即使死去,灵魂也将污染。
艾琳找了《安妮日记》等具有激励意义的书让他们回去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学校不给新书,就自己掏钱,钱不够,就去做兼职,艾琳是一个好老师。
她还带他们去了犹太人大屠杀馆,一开始每个人都会拿到一张孩子的照片,然后参观结束后才能知道这个孩子有没有活下来,那是一场很震撼的参展,我想他们每个人心里对生命都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虽然他们也见过不少死亡,但是一定没有哪一场比战争来的更震撼!
除此之外,她还给学生们找了大屠杀的幸存者,庇护过安妮的女士给他们讲述当年的事情。
他们慢慢的被改变。
主动扔掉的枪械,退出帮派回归家庭......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为学生们几乎付出了所有的心血,学生们开始喜欢上他,并开始接受知识。
但为此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丈夫忍受不了她对家庭的忽视,提出了离婚。
即使如此,她还是依然坚持做一个好老师,做她能付出的一切,竭尽全力。
当学生知道她只能带他们到高二后,非常不舍。
虽然她争取了,但在各种规章制度等面前,依然颁败下阵来,她给学生布置了最后一个作业,用他们写的日记编辑成书,并出版,但没想到此举引起了教育局的震惊与重视,可能是惊叹她有改变这些问题学生的能力,也可能是想让这些不同种族的学生融合的更好吧,同意了她继续带他们到高中毕业的请求。
最后的最后,他们都顺利毕业了,还有不少人考上了大学。
而艾琳,也把她的教育理念延续了下去,带到了新的工作环境中,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多么重要,普通人,都可以用小小的力量,在黑暗中燃气微弱的灯光,历经磨难,不向生活低头,我们都可以做自己的英雄。
引用其中一篇日记中的话“当我走进教室就觉得...生活的一切问题都不再重要,我回到家了”。
1.她兴冲冲地进门说着自己同学生关系的进步,就不由得皱眉,别自顾自呀,看看他呀,他心不在焉那。
最后到底是离婚了。
2.现实中的Mrs.G此后开始推广自己的教育计划,她走上讲台,是按计划行事的自信满满,还是环顾四周突然觉得需要力量?
我很可以说Mrs.G精神可嘉,然后又不自觉地将她的行为与教育系统对立起来,对推广计划抱以悲观。
3.她向学生争取认同,又与学生们一起争取他人的认同,起初并没有多大野心,之后却能全情投入。
最后真的成功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真正的联系,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在探索未知,他们有机会了解到什么是真正有力量的,因为亲自看着它发生,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明白事理吗?
他们成就了彼此,在人生中这永远是少数的机会。
4.伊梅尔达·斯汤顿饰演的体制内教师也十分令人难忘,她爆发那一刻的表演有力极了。
坎贝尔夫人极力维护教育体制的秩序,抱有理想激情的新老师则不自觉地追求特殊,这两股态度之间的战争是永恒的,不会有完胜。
当矛盾激化,她激烈的回应耐人寻味,看重教龄和资历,看重经验,损害书籍就禁止借阅,这遵循规章的做法能提高效率,也是她眼中的公平,数十年如一日的模范教师更没少出过。
扪心自问,她们一直严格恪守并极力维护的秩序竟然遭到这些随便搞花样的年轻人的破坏,怎能不愤恨不平?
5.Mrs.G的成功确认了一个不断被肯定的尝试:关心学生的问题是什么并努力提供方法,与他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教育有非常私人化的一面,与个体经验相关,而这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轻视和破坏,尤其是制度化的行为。
Mrs.G被树立成一个典范,也许就是在表彰她面对社区生活和教育体系的挑战时获得的成功,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重新看待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他们一起实践想法。
电影具体表现了所发掘出的力量有多惊人。
6.具体说来,这种力量的性质并不是普遍的。
她的学生多次提到战争和暴力,严厉的生存环境令他们具有顽强的性格,使得他们一旦被激发就会义无反顾地追求。
向上爬的求生本能,混合新大陆爱好的启蒙神话,在多种族的美国社会似乎还有生猛的魅力,而在过度文明化的欧洲则显得行将落幕多了。
比照同样题材的《历史系男生》,气质和着眼点就大不一样。
7.通常来说,老师们理想的荣誉学生要么有种拒绝世事的本能,要么天生就能在学业与现实间应付自如。
因此,这些容易对现实发问而常常不顾课后作业的学生,有些老师可能梦寐以求,另一些则唯恐避之不及。
这种偶然只能归结于教育的不平等。
8.作为教师家庭子女,无法不对以上种种战争-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各自与现实之间,或在自我之间-印象深刻。
事实上,老师若试图向学生负责,每一堂课绝对是时不我待寸土必争,但很多课堂上可能根本没有交战的双方,这其实更加残酷。
9.无论在何种社会何种现实面前,这种战争不得不持续下去。
Hector说:Pass it on, pass it on!全部意义都在此。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女主是一所学校的高一英语新老师,而203班是个多种族的差班,善良智慧的女主没有放弃,她通过游戏、旅游、音乐、写作等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可丈夫没有支持她离她而去!
我们要始终记得并且感恩那些在我们前行路上犹如船长和航标一样指引我们走在正确航向上的导师,他们并没有改变我们,他们只是让我们发现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正的自己,一切的改变,都来自自身,但是再微小的力量或许就可以启发别人过另外一种人生。
俗套的编剧 2013.7.2
里面的故事很感人
这类电影似乎都有一种通病:除了真实故事背景的价值,几乎一无是处
开场把种族矛盾拉到峰值莫名其妙就逐渐化解了各个群演的戏份都当主角纯纯美国人拍出来麻痹掩盖自己家的种族矛盾精神麻痹真就政治正确了各个种族从刀枪相见到一起嗨真是没眼看浪费时间
"MA”。眼泪哗哗的。
一个好老师可以拯救灵魂、改变灵魂,但是这个灵魂也是要值得拯救的,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能改变一切,要相信改变的力量!
我是因为《超脱》来看的这部电影,除了都是学校题材以外,两部电影的差别巨大,《超脱》本质上还是是一部典型个人英雄主义电影,换汤不换药,正如结尾讨论英雄的话题一样,也正是因为美国人崇拜各种英雄才有了这个强大的国家。
貌似以前看过.觉得还不错..不过好像少了点什么.里面有些话很经典
Emmmm…… just_ fuck this shit.
中间情节转变有些唐突...
刚看完《自由作家》,EVA对学生与使命发自内心的热爱,最终让理想主义的种子在现实主义的土壤上开开出了花。对于那些娃,EVA妥妥一大“救赎之光”哦~
这个老师,挺cool的~。艾琳让我想到韦唯《爱的奉献》。
女主演不喜欢很恶心的电影善于表达而不是擅于说话
The determination of love will melt every hatred
当个老师啊!
老套的剧情了,不看都知道要说什么
如果结局不那么主旋律呢可以再加一星
电影海报像阿婆的推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一样希拉里斯万克是真的硬很适合演这种角色
斯万克的脸几么长
得遇良师 终生受益 想到了心灵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