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过很多的豆瓣影评,知道有一种令人尊敬的存在,叫做原著党。
只有他们可以说出“XX简直是对原著的侮辱”“XX毁了我对XX的想象”之类的话。
他们是天然的正义,任何对他们情感的伤害都是不可饶恕的。
我一直立志成为一名原著党,但读的书少,屡屡不得志。
直到我遇见了《少年巴比伦》,这书我读了三遍。
进场之前,我早就在心中拟好了“跟原著比差太多了”“期望太高导致落差很大”“简直是烂片,还我40块钱”等台词,雄纠纠气昂昂地奔赴电影院了。
剧情果然像预想的一般,电影把小说里要讲的东西差不多都讲了,却什么都没有表现到位。
那种路内独特的“明媚的忧伤”本来是渗透在书中的每个角落,在电影里只有靠最后一点煽情的音乐才表现出来,像一杯泾渭分明的鸡尾酒,过了那条线,嬉笑终于变得悲伤。
电影中,白蓝让路小路去考夜大,她希望他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的父母,路小路去了并考上了,白蓝却依旧离他而去。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林恩对拉拉队的菲姗说差点想跟她私奔了,菲姗说你是国家授勋的英雄,不能这样想。
所以《少年巴比伦》是一部残酷的青春片,《比利·林恩》是一部伟大的人性片。
但意外的是,我竟一点都不愤怒。
电影结束时,周围没有一个人动。
一曲《姐姐》唱毕,银幕变暗,有人在后面啜泣,而旁边的女孩一直在问男孩“为什么”。
工作人员似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见不到散场一次次地把头探了进来。
有那么一刻我庆幸自己是无知的,我不懂什么电影理论,看不出结构安排,也不在乎演员的表现力,只要有那么几个元素在,我就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董子健本身就带着那种软弱却逞强,不自量力的个人英雄主义,李梦像她的名字一样梦幻而美丽。
这已经是千篇一律的青春里最好的模样了。
白蓝刚出场时,逆行在所有奔跑的人之中,带来一种于千万万人中遇见你的错觉。
脸上挂着忧郁,却远非不快乐的那一种,仿佛有着无数的谜题等待解开。
路小路在大闹会场,并嘶吼着《无地自容》时,脸上挂着小人物的胜利感,白蓝却不发一语,失望地转头离去,留下路小路怔怔地看着她的背影。
路小路因为打架,错过了约好的送白蓝去上海的时间,在空空的站台哭泣,突然间看到了白蓝留下来的帽子。
(赶上了又怎样呢,在《追随她的旅程》中,于小齐说:“喂,路小路,跟我一起去上海吧,咱们永远不要回这个地方了。
”“我去不了上海,不过我会等你的。
”路小路说。
)太多的场景模仿了少年心事,那种浑浑噩噩悲观者无处可去的青春。
情怀这种东西是不可捉摸的,因为它总是因人而异的。
我试图告诉你,这部片子触动了我,却找不出任何可以推荐的理由。
但有一点是毫母庸置疑的,看完这部片子,在零下几度的北京骑单车回家,一点都不觉得冷。
影片以上世纪90年代的大厂江湖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个热血小炮儿的青春年华,在工厂的喧闹中感受现实与梦想,迷茫与冲动,挥洒荷尔蒙与热血,展开了一幕激情澎湃又悲情弥漫的江湖。
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戴城是中国西部地区一个偏远的小城市。
这天,路小路正在糖精厂的职业技术学校内上课,附近的糖精厂反应釜突然发生爆炸,反应釜的爆炸影响了附近的氯气罐,厂子里所有人都慌乱的向外逃跑。
路小路看到一个十分漂亮的长发女生骑着自行车反而往爆炸方向去,路小路瞬间被这个清纯美丽的姑娘吸引,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女生就留下一个俏丽的背影骑车而去。
90年代的戴城是一个依靠厂区建立起来的小城市,像路小路这样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工厂子弟,长大后基本上都会去工厂上班。
小路的父亲老路拒绝了他想贩卖香烟的想法,给领导送了一只甲鱼,把他安排进了戴城糖精厂。
进入工厂后,他被分到了钳工班,这个工种还算不错,因为厂里是有明确的阶级划分的,底层的需要三班倒,而高层的是可以在宣传科坐办公室的。
钳工班的工作比较轻松,只需要到各处的车间拧拧螺丝,还不需要上夜班,对他来说还是挺好的。
路小路感觉到应该是父亲送的甲鱼起了作用。
小路的师傅是钳工班的老油条,别人都叫他“牛魔王”。
他对小路这个徒弟很满意,没事就带着他去水泵房找那些老阿姨聊天。
其实工厂里不仅有老阿姨,也有年轻的女孩,不过她们老了之后,都会被分配到水泵房养老。
20岁的路小路白白净净的深受这些老阿姨的喜爱,她们都会有事没事的找他来拧拧螺丝。
其实牛魔王也有私心的,他很想撮合小路和自己的胖女儿阿瑛,经常不给他派活,假公济私的让他去帮在外面开修车摊的阿瑛看摊子,让他们两人有独处的机会。
这天,他在帮阿瑛看摊子的时候,有一次看到了之前那个骑自行车的女孩,看到她骑车从眼前经过,他大着胆子拿着一罐钉子撒在她途径的路上,扎破了她的自行车的轮胎。
然后,再装模作样出来修车,以此来接近她。
女孩仿佛也猜到了他的小伎俩,也没有与他多说话。
路小路把她的自行车拆开,一点点的擦拭。
不过,这次,他依然不知道女孩的名字。
过了不久,路小路在甲醛车间拧螺丝的时候,被泄露的有毒气体迷晕了。
他被送到厂里的医务室之后,意外的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女孩,原来她是厂里的厂医白蓝。
但是,像白蓝这样的厂花不缺追求者,宣传干事小毕就疯狂的追求着白蓝。
然而,小路没有气馁,他找到机会笨拙的向她表白,但是白蓝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
他一个劲的向白蓝保证,自己会去考化工职大,将来也会坐办公室。
而白蓝却淡淡的说到,化工职大已经取消了,不过他可以去报考夜大。
过了不久,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和白蓝的关系又近了一步。
某天下大雨,牛魔王工作时不小心摔倒受伤了,路小路蹬着三轮车与白蓝一起送他去医院。
万幸,牛魔王虽然救了回来,但是因此却退休了。
小毕娶了副县长的女儿,被安排去了化工局当处长。
路小路的父亲托关系把路小路弄去当电工。
电工是工人阶级里边最高级的,他们上班的时候可以穿西装,干得活也不累。
路小路被安排去修灯泡,可以有理由进到各个科室去换灯泡,工厂里面全是大妈,只有科室里面才有小姑娘。
当电工就等于有了调戏小姑娘的特权。
他和白蓝的关系也越来越熟了,经常送她回家。
这天,白蓝让他进屋坐坐,路小路发现她一个人住之后,顿时有点紧张。
过了一会儿,他发现自己想多了,白蓝给了他一张夜大的招生报名表。
为了让白蓝高兴,路小路答应去报名读夜大。
白蓝给了小路一个浅浅的吻,而这个吻令他充满了动力。
在女神的鼓励下,路小路考上了夜大,这天,他喝了很多就去找白蓝,在酒精的刺激下,想再次向她表白。
结果喝的太多了,一句话都没说,直接在白蓝家里睡下了。
过了几天,白蓝告诉他,自己要去上海医科大学读研究生了,路小路听到后愣了,问他俩以后怎么办呀。
而白蓝却说你一个小工人想这么多干嘛。
路小路上夜大的那天,白蓝也去上海读研究生去了。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这天,戴城发生了地震,这天晚上,白蓝恰好刚回到戴城,路小路不顾一切向白蓝家里跑去。
所有人都在逃命,而白蓝却在阳台上喝着红酒,喝多了的白蓝看到了路小路,深深的吻了他。
年轻的身体用力的碰撞着,两人终于做了路小路一直想做的事。
激情过后,路小路也了解到了白蓝的身世,原来她的母亲和妹妹在唐山大地震中遇难了,十年之后,父亲也离开了人世。
这次地震和上次爆炸,她是故意不跑的,想去寻找自己的家人。
路小路很想安慰她,但最终也说不出口。
厂里来了新厂长,老路下岗了,小路也被安排去三班倒了。
小路也无所谓,反正白蓝也要走了。
她要去上海读研究生了,本来约好去送行,但离厂时,遇到朋友被调戏,他上去揍了流氓一顿,错过了时间。
等他赶到火车站,只看到白蓝留下的一顶牛仔帽。
白蓝走了,也带走了他的青春。
半年来,路小路只收到一张白蓝寄来的明信片,就再无任何消息。
路小路辞掉了父亲给他找来的联防队的工作,他要去上海找白蓝。
但是,当他到上海后,却发现白蓝已经退学了,学校也不知道她的音信。
失魂落魄的路小路坐在白蓝可能坐过的教室里,把白蓝留下的牛仔帽盖在脸上,帽子中仿佛还有白蓝遗留下的味道。
但是,味道总有一天会消失,记忆也会渐渐模糊。
本来是抱着对国产青春片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的想法去看的,却在看的过程中慢慢被片中的情节吸引,好像自己也回到了那个电视机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有辆摩托车就牛掰的像全世界都在自己脚下一样的时代。
那个时代其实很多地方都像戴城一样,当地的人大多在一个单位上班,吃着大锅饭,每天上班女人们凑在一起可以把城南到城北城西到城东别人家的事情都八卦个遍,男人们聚在一起话题总是离不开女人,哪家的女孩身材姣好,哪个女人放荡风骚。
好像有了这些谈资大家的日子过得就不那么无聊了。
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少年们的命运就像是被写好的一样,被父母安排进他们的单位,然后重复着他们从年轻到老的日子,虽然有人不安于现状像逃出这种生活,但一代又一代很多人也没能逃出去,过着这种不会多富裕却也安稳没压力的日子。
而路小路就是这些少年中的一个,是比其他人折腾的都厉害的那一个。
用自作聪明的小把戏吸引心仪的女孩注意,想要表现自己却一次又一次笨拙的搞砸,不受管制放荡不羁,有的时候甚至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小痞子,但往往这样的男生在女生当中才能吃得开,因为他们从来不端着面子在女孩子们的眼里总是没脸没皮的。
他们有点小聪明,但在那个女孩子普遍都比男孩子成熟的年纪,所有的小聪明也都能被女孩一眼看穿,尤其是像白蓝这种聪明的姑娘,但她们却总是看穿不说穿。
路小路借车去接她摔得满身泥泞,想要英雄救美却被半路杀出的官二代抢尽了风头,看到王明给她送梨子冲到她家门口去耍了一顿贫嘴得意的把梨子拿走,跟王明在浴池比赛差点出人命,这些过来人看了都觉得幼稚至极的举动,在那个时候却都是建立起自己自尊心的一砖一瓦,就像路小路自己说的只能从这种微漠的胜利当中证明自己。
虽然白蓝也喜欢路小路,可是两个人的心智毕竟不在一个层面上,而这种爱情最终也都会以无疾而终结尾,成为日后想起来胸口的那一刻朱砂痣。
片中每个人物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群体,包括牛魔王,长脚,倒鸡,王明,路小路的父亲,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整场电影看完后让人惊喜,李梦的表演则是惊喜中的惊喜。
2016年10月20日,采访董子健。
一开始是怎么对这部电影感兴趣的?
董子健:主要是因为小说。
我记得第一次拿到剧本的时候不是特别喜欢,后来他们寄了小说,我觉得特别喜欢,就接了。
那去拍电影之前还做了什么准备?
董子健:提前在工厂待了一阵吧。
电影展示的是90年代初,你对那个年代有没什么想象或理解?
董子健:应该不会跟大家出入太大吧?
想象就是从父母口中、书本之中,还有纪录片、那个年代的一些电影当中得到,其实是有很多途径可以感受的。
虽然电影展现的是90年代,但放到现在也有不少能引起共鸣的地方。
你觉得这共通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董子健:有记忆,有热血,而且有与正常人不同的青春。
其实路小路不光光是你们的人生,还有一些你们想象不到的,比方说,你有试过地震后跑到一个女孩家跟她上床吗?
(笑) 在这么一个特别年代里,路小路与你之前演的青春片有什么不同?
董子健:我之前演的角色可能都是偏闷一点的,而路小路是一个跳出来的人。
他在那个年代这样做挺不容易的,尤其有那么多束缚。
董子健:其实我觉得那个年代真的好多这种人,就是看似吊儿郎当,其实内心比谁都清楚,比谁都善良。
看似与世界格格不入,其实是世界已经变了。
路小路有时候很反叛,不顾一切。
你是怎么看待人物这种冲动呢?
董子健:我觉得路小路不光是反叛的,他更像是那个年代的诗人,但是是反叛的诗人。
诗人其实很反叛。
(笑)他浪漫,他长情,他不顾一切,看似有冲突,好像他想象的浪漫场景会是那种乖乖的,其实不是。
每个年代都有这样的,只是在那个年代你会有不同的方式去演绎。
路小路常有一种彷徨、迷茫的感觉,你是怎么看的?
董子健:他就是彷徨,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怎样。
那你觉得路小路哪一点是和你真实性格比较像的?
董子健:我算是一个喜欢浪漫的。
但我说的浪漫,不是给你一朵玫瑰,不是说帮你把天文台包下来,而应该是一种长情,一种深情,很不要脸地说,我觉得我跟路小路是很像的,都是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去面对人生。
我觉得现在演这么多片子,路小路是跟我最像的一个。
其他都不是本色出演,这个才是。
对于路小路这种看到第一个心动对象白蓝的反应,你表演起来有什么考虑?
在《少年班》里也有这种情况。
董子健:青春片不都这样吗?
(笑)不会想太多演绎上的,想得更多的应该是人物性格。
之前演的所有片子都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是人物不同,年代不同,各种背景不同。
不是说看待第一次恋爱的事情,而应该是这个人物在当下面对爱情是怎样的状态和选择。
路小路被稍微年长一点的女孩子吸引,而《山河故人》里也是喜欢年纪比自己大的。
董子健:《山河故人》不是姐姐了吧?
(笑)我觉得爱情并没有说要分得这么细,你是姐姐,你是谁,你是谁,现在大家不是男的跟男的,女的跟女的都行嘛,而且大家都挺认同的。
这些都不重要,爱情本身是最重要的。
每次看你演这些的时候都特别真。
董子健:我觉得就是因为考虑到人物的爱情应该是,爱上谁,不用去讲什么道理的。
可能有些东西就是,讲太明白了你反而没有办法去诠释。
这次跟李梦合作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分享吗?
董子健:我记得不是太清楚,时间已经太久了。
就记得我骑自行车不断摔倒的那场戏,她一直在忘词,这我印象最深。
相对而言,你文艺片拍得比较多。
董子健:都是商业片。
(笑)那市场上相对文艺的电影,你是怎么看的呢?
董子健:我自己没有太细分。
有非常独立的电影,如毕赣的《路边野餐》,还有《黑处有什么》,越来越多这样的片子出现。
我并没有特别去看待它,这不是我目前考虑的。
我现在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喜好。
之前选片是角色到那了就去拍,还是说有意给自己一个规划?
董子健:没有,我对人生没什么规划,特别不喜欢规划。
其实还是选择,但不是选择未来的路,而是当时挑剧本时选择喜好的。
当时没有比这个好的片子,接这个是合情合理的。
现在挑戏主要是看什么?
有没比较喜欢的类型?
董子健: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热爱文艺片的人。
我还是比较喜欢强烈的戏剧冲突,喜欢一些新颖的结构。
开头的爆炸有点非现实的感觉,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基调呢?
董子健:电影本身就不是现实的,你在看小说的时候也能明显感觉到,那里有非常多的空间可以做出这些魔幻现实的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新鲜的尝试,应该是一个观众会非常喜欢的方式。
你觉得电影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董子健:表达这种东西是见仁见智的,每人看这片子都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看到热血,有人看到工厂是个江湖。
(笑)有人看到了说,这是一个人物在衰落时代的悲伤结局。
有人看到这个片子有诗意,有人看到这个片子很搞笑。
对我来说,它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成长,但我觉得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落寞的惋惜。
与春夏合演相对商业些的电影,戏路比较不一样吧?
董子健:对,那个是纯喜剧片。
(笑)我尝试用对表演不一样的理解去演一部戏。
像《少年巴比伦》、《德兰》、《青春派》这些,其实都是同样的表演体系,所以这次完全是一个颠覆。
那可以跟我们的读者推荐一下《少年巴比伦》吗?
你觉得什么是值得你花钱进来看的理由?
董子健:我觉得既然没有什么不看的理由,那就来看吧。
那就是真实的我。
(笑)来看成长之后的我。
还有什么想跟读者说的吗?
董子健:注意身体,雾霾天大。
(笑)(原载于《看电影》)
《少年巴比伦》里的白蓝在年龄上依然比路小路大,其成熟美艳对于不成熟的少年来说仍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但身上的欲望味道已经减少了许多。
路小路不思进取的性格遭到了白蓝的抵触,倒逼着他去改变,尝试去咬住时代的齿轮。
结局的时候一直播放着糖厂倒塌的图片,那是路小路心里的围城倒塌了,他走出来寻找他的爱情,他的白蓝,其实整部片子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像溪水一样绵绵的流淌,而结局也不是和和美美的男女主角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路小路还是要继续寻找他的白蓝,他的爱情。
最后,路小路说:那个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消失了,我对她的寻找不知将会持续多久,时间很公平,经过时间,你所爱的人、所恨的人全都成为过去。
但是,青春终归会逝去,年少的恋人总是走散,只能去记忆里找寻荷尔蒙的味道。
路小路曾梦想成为宣传科干事,每天沏茶看报,白蓝的出现让他幻想过更好的未来。
但是在全场职工大会上,路小路忤逆厂里领导的行为,让白蓝非常失望,也让她意识到这个少年与她是两个世界的人,无法给予她渴望中的安定生活。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路小路踏上了寻找白蓝的道路。
无论找到与否,都无法改变既定的结局,路小路最终会被现实阉割,其结局与崔明亮、小武(王宏伟饰)别无二致,这也是青春散场后生活的本来模样。
路小路最终没能跟白蓝在一起,爆炸意味着曾经美好的经历的消失。
据说被删掉的结局是白蓝和路小路最终相逢了,但是白蓝却说路小路认错人了,她已经嫁人了,曾经的爱情也成了回忆,和那段青春一样,虽然怀念,但再无法重逢了。
一部比较尊重原著的作品。
董子健作为当时青春偶像片的常客,演路小路还是信手拈来。
处身于这样一座工业化城市,就像桎梏锁住了年轻人想飞出去的心。
于是青年男人除了去工厂别无选择。
路小路自然是典型。
他不学无术,连安全培训都没兴趣。
在各个班组小集体混迹,似乎有了“组织”,他就更加为所欲为。
白蓝自然是这个灰白生活的绚丽色彩。
对于路小路的各种无聊逞能,被戏谑和阿姨暧昧,还自我骄傲,断送前途也不足为惜。
他的软肋只有白蓝。
但她俩无论是家庭背景,眼界都不一样。
只能说,在那个乏味的生活里,两个迷茫青年的报团取暖。
对白蓝而言,她肯定要离开这座城市,路小路的插科打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一无是处。
他们的结局早已注定。
路小路天真以为他们可以长久,对一个20岁的小镇青年来说,无疑对未来和爱情都充满了幼稚与迷茫,在找不到出路做出改变时,唯有逃避。
可以想象白蓝那句27岁你还能这样么,已经吐露了她恨铁不成钢的担忧。
最后她也许找到了自我的价值,而不需要用学历为自己赢得什么了。
上大学时,教文学的老师推荐书目。
有两本我至今还有印象,一本是《英特迈往》,老师推荐看,我浮皮潦草地看完;一本是《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老师不推荐,我仔仔细细地看完。
倒不是和老师对着干,而是在那个年纪,喜欢的就是那样的东西。
之后喜欢读青春小说,甚至看完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知道了起名字可以找最好听的字组合,哪怕这个名字听着非常假,还知道了谁要是从美国回来,就意味着成功了。
有些故事本身不能打动我,文笔也无法吸引我,我也过了惨绿少年悲悲切切的自伤自怜时期。
这几年,我遇到了四个人的四本小说,我发现,青春的意义,恐怕是意气奋发伴随着缓慢受锤,如果有一天知道有些事不可为,青春基本宣告结束。
这四个作者是王朔、王小波、冯唐和路内。
这四本书是《动物凶猛》《黄金时代》《北京,北京》和《少年巴比伦》。
我摘一些打动我的段落,说说我喜欢的原因。
《动物凶猛》描述青春:那是我一生中纵情大笑次数最多的时候,我这张脸上的一些皱纹就是那时候笑出来的。
《黄金时代》这样说: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北京,北京》有这一段:我的心里一阵强烈的光亮,完成了人生中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长这么大,认识我初恋十多年,梦见她五百回,第一次,我发现我初恋是个非常普通的姑娘,尽管冒着缥缈的仙气儿,但实际上有着一切普通姑娘的烦恼。
《少年巴比伦》有这句——你赢了,是因为他已经27岁了,而你才20岁。
四本都极好,有两本已经改编为电影。
说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首先便是夏雨的脸、宁静的小腿肚子,那句话如果不是看完小说,就不会知道。
说起前天上映的《少年巴比伦》,便是路小路的瘦和白蓝的裙子,那句话是白蓝劝告路小路的话,拳怕少壮,人怕少年,都是这个道理。
谁都青春过,但不是谁都有能力总结青春。
《动物凶猛》是50年代生人的青春,那时运动接着运动,人民斗志昂扬,试图拯救他们认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人民。
王朔后来写——“所以,我这样的小孩——当年,也认为:我国处于众多敌国包围之中,要准备打仗。
上学是多余的。
工作是不可想象的。
长大唯一目的就是死或把别人打死在战场上。
没人想过要活过四十岁。
”当时看到是简直震惊,时代对人的影响是沁入骨髓的。
跟王朔同岁的一批人,包括冯小刚、姜文和崔健等人眼神里时而闪现的精明,就是被锻炼出来的。
你不知道有一块板砖会从身后还是远处拍过来,因为有了受迫害妄想症。
今年李志跨年,崔健是嘉宾,在台上嘶吼着“像一把刀子”,我周围的观众基本无动于衷了,也是,那个动刀动枪真干的年代,真的过去了,从这个角度想,电影《老炮儿》大热,很不寻常。
《黄金时代》看得快,高中时看,大学时又看。
有一年一个人去房山,下大雪,又看。
我和老娄在一个小饭馆里点了牛腩,两壶白酒,対谈畅饮,那时我就装着一本《黄金时代》。
王小波写的有多好呢,好到一读起来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投入。
在知乎上有一篇分析,谈这本小说的结构和叙事,在那些句子和事情之下,暗含着王小波对那段时间无限地追忆和对那个年代无情的嘲讽。
一对男女,为群众不容,在野山与洞穴里相爱和说笑,只要度过了一个夜晚,就够一辈子细细回味了。
《北京,北京》是在大学读的,如今看,认为是冯唐最好的小说,混沌黏稠。
他是个试图站的更高更远的人,所以才写过这样的话——“站在景山顶上,看北京这个大城一圈一圈地由内而外摊开,越靠外越高,仿佛一口巨大的火锅,这个在中心的景山就是突出在火锅中的加炭口。
时间,水一样倒进这口锅里,从三千年前就开始煮。
我们能同一时间呆在这口锅里,看一样的浮云尘土、车来人往,就是缘份。
”这种写法,足够流行了。
《少年巴比伦》我在电影资料馆看过,前天又看了首映,这中间隔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期间我买了路内的小说,在上班的地铁上看完。
中间无数次叹气,叹气完心平气和地回到桌前,吃饭或者看网页,开玩笑或者假正经,直到渐渐忘掉情节和人,但我清楚,那几个月里我为数不多的几次伤感,都交给了路内。
在电影资料馆那一场,导演会试着说说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与相同,我才意识到,文字打动人的地方,并不一定能用影像同样打动人,要转化,要声画,要升华。
这中间,有界限,有相通。
老问题,也没有什么新答案,那天却在他的自述里找到了一些说法:我对于《少巴》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重要的几个标签:大工厂时代、不能企及的爱恋、魔幻现实主义。
《少巴》不算是新,对于整个电影史来讲,我觉得它属于陈旧,但对于当下中国青春类型的电影,我觉得它新,属于那种不再陈词滥调无病呻吟的新,或者能够作为中国青春类型片的一个典型代表流传下去。
这算是导演的野心吧。
一个二十出头的工人,在一个被视为放弃之地的工厂里,别人都是这样活着的,你不想这样,那你要哪样?
上班或者卖香烟,最后都将无可避免地走向庸俗、衰老和腐朽。
那时,就知道,“你赢了,是因为他已经27岁了,而你才20岁”的真正含义了。
电影中间有爆笑、有失落,爆笑处特别开心,失落处黯然神伤。
董子健和李梦虽然都算新人,但有资本或者有能力接这个戏,就值得更好的未来。
那天我看到他们的时候,两个人都已经快站不住了,因为疲惫地跑场,背靠在墙上接受一些观众提问。
导演在一边,戴着眼镜,像极了梁文道,极少说话,几个演员也站着,接受掌声,活跃气氛,挺好。
2017年可以打四颗星的第一部国产电影,满分五颗星,一颗星给张楚的《姐姐》那首歌。
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冬日里一个温暖明媚的午后,我骑着老爸的破旧的自行车穿过了半个小城,最后还是迟到了八分钟,电影整体一般,不过还是很开心很满足。
17岁那年,我高三,端午节的假期,我丢掉一场打花了的难看的比赛,翻到了《青春派》这部电影。
从这部电影开始我就开始注意这个大额头的不算英俊的男孩,之后也看了他的成名作《山河故人》。
2016年的冬天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了少年巴比伦的海报和预告片,当我发现有小董的时候,我就决定要看这部电影了。
喜欢董子健演的痛苦而伤感的高中生,因为从他的表演里我总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时而自我感觉良好,时而又一无是处的年轻人。
少年巴比伦的导演相国强是一个对摄影调色很有研究的年轻导演。
在他的镜头里,灰暗焦黄的工厂也变得柔美而梦幻。
很多镜头截下来是可以直接用来当壁纸的。
电影中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原著内容贴合的很紧密,从白蓝居住的知识分子集中的楼房到蒸汽弥漫的工厂都和我当时阅读原著的感觉十分吻合。
或许是因为有删减的原因,电影的节奏显得过快,很多细节都没有交待到。
使得人物的形象不够充实和立体,其实导演所选择的演员外形和气质都和原著小说很贴近;长脚的裤子总是提到腰部以上一大截的位置,一颦一笑都生动鲜活,查了一下这个演员叫做李洋,百度上搜不到个人资料,豆瓣上也没有个人词条,虽然形象不太好但是演的还是很不错的。
长腿这个人物代表了最悲惨的青工,出身农村的没有路小路一样的工人老爹,他只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去工作,长腿长手的他是管工班唯一一个工作的人,因为他敲水管的天赋实在太好了,在他刻苦复习的时候,整个管工班都在和他作对,甚至把他复习的书给烧掉。
烧书这场戏氛围和力度还是不够,过于轻松了。
长脚的书被烧烂了,那他所憧憬的光明未来也就被撕得粉碎了。
李光没有足够地表现出来那种敢怒不敢言的无奈痛苦的情感,即使他的脸实在是很入戏。
有时候,知识也不能改变命运,因为命运是由大时代决定的。
小李这个人物或许代表了70年代大多数的年轻工人,有进取心但又有些懒惰,他不像路小路那样颓废玩世不恭,也不像长脚那样寄希望于刻苦学习去改变大时代决定的命运,他有着自己的爱人,他们的工作也都还不错,小李是电工科的技术工人,小撅嘴儿是科室坐班儿女青年,前方的生活看似平稳而幸福,整部电影里小李的状态一直都是满足且安逸的。
受限于篇幅,小李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多,但是有一场戏导演处理的还是不够好。
影片的末尾,小李的爱人小撅嘴儿被坏人陷害,掉到了下水道里,胸部以下高位截瘫,依据小说中的任务性格,这时候的小李应该是无力且悲痛欲绝的,自己曾经所热爱的生活突然变成了一团随时可能被吹散的泡沫。
面对厂领导的不作为,气急败坏的路小路想要动手,却被小撅嘴儿的妈妈拉住,说到“你们呀,还是太年轻。
”哎呀好喜欢李梦扮演的白蓝,厚厚的鲜红的嘴唇,妖娆丰满的身姿。
和干瘪的撑不起来西装的路小路相比,这样的一个女人不像是一个可以厮守终身的伴侣,倒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大姐姐,事实上影片最后的插曲就是张楚的《姐姐》。
白蓝是一个冷冷的但又对路小路暖暖的女生。
母亲和妹妹在唐山大地震中丧生,父亲又因为对母亲的思念而日益憔悴没几年也离开了她。
白蓝从小就认识到了生活的苦痛,所以她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平静。
从小说里白蓝和路小路第一次发生关系何以推测,白蓝之前是有过一段伤痛的感情经历的。
李梦完全符合了我对白蓝的想象,长长的头发,厚厚的红嘴唇但又不算是特别漂亮,哎呀好像我初三时候每天放学一起走的那个女生……白蓝和路小路的故事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局,两个人的心理状态家庭背景,都天差地别,这就注定了白蓝只能是小路生命里的一个过客,只是他们都会带着彼此的影子继续生活下去。
爱情从来没有套路没有因果,感情开始的火花或许只是你逆着人流的擦肩而过。
他们还是相爱的,路小路会听从白蓝的建议去参加夜校学习,白蓝也会在离开了很久以后给小路写信说“穿过了几十里,还是给我的小路。
”在一起的时候有多么甜蜜,分开的时候就会有多么痛苦。
失恋的时候就好像丢了魂儿,就算是一天只吃一顿饭,也会难以下咽。
只是希望我们能尽快回到刚开始的时候,你不会为我伤心流泪,我也不会为你默默无语,彼此不用建立束缚的关系,能够获得的只有愉悦和快乐。
二十岁之后的路小路会成怎样,白蓝又会怎样,我的二十岁又会怎样……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初恋的记忆吧。
有些初恋被写成了小说,有些被拍成了电影。
而有些则在写出小说后被拍成电影。
《少年巴比伦》是一部如此特别的青春片,不同于以往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些:关于大学的、高中的青春故事,这部青春和学校几乎毫无关系,甚至带着一些的农业重金属的味道,所以会显得和观念里的青春电影如此不同。
因为《少年巴比伦》里的青春对观众而言,过于陌生了。
于是,这种陌生带来了奇妙的反应,那就是一种将观众和电影时代分开的间离感。
这是一种特别的感受,就像恋人之间的挑逗一样,引诱着你的欲望。
以前的青春片,你对剧情太过熟悉,所以,你丧失了新鲜感,好像那些故事都在你意料之中。
而这一部青春电影,变了一下味道,不再是你熟悉的青春记忆。
这样一种奇特的转变,对你而言,不得不说是另一种吸引。
就像人们心中洋溢的征服欲望一样,这部电影对你而言的,似乎也是个等着你去观赏和征服的目标。
《少年巴比伦》的故事背景在上个世纪90年代,路小路是一个刚刚毕业,走入工厂的学徒。
他在戴城糖精厂上班。
在路内的小说中,戴城是苏州的一个小县城,离上海很近,戴城糖精厂是那所县城最大的工厂。
路小路是一个吊儿郎当,不学无术的少年,他漫无目的地生活着,没什么理想,也不知道规划。
他在戴城糖精厂这个地方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钳工班的,电工班的,他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拧螺丝,修水管,换灯泡。
他就像是寺庙里的小和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班打卡,下班回家。
这生活,谈不上舒服,也没什么羁绊,倒落得一个自己身心愉快。
人生就像是一条预设好轨迹的航船,但你知道这方向时刻在修订和更改中。
有时候,风吹会改变方向,有时候,一些事情,也会改变航向,有时候,因为遇到一些人也会改变方向。
对于,路小路而言,那个人就是他在工厂医务室里遇见的白蓝,白色的白,蓝色的蓝。
路小路在见到的白蓝的第一眼就喜欢上白蓝了,想想你的初恋的第一眼吧,大体感觉总是差不了,感觉对方身上有光,举手投足间都像一首诗。
于是,从那以后的时光里,你所有的奢望就是能让时间慢下来,和姑娘多呆一会儿。
和路小路吊儿郎当无所谓的态度正好相反,白蓝是一个入世颇深,对这个社会人情世故了解颇多的姑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在白蓝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但白蓝并不因自己了解这个社会就变得世故老练。
她只当自己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样,克制的看待着她生活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和路小路反讽嘲笑着虚伪的工厂里的那些人一样,她或许无法逃离,但她选择不和这种虚伪的生活为伍。
这也是一种自我人生的胜利。
《少年巴比伦》就是关于路小路和白蓝,两个人之间的初恋故事。
更是路小路的少年心事。
所以白蓝让路小路去读夜校的时候,本来对学校就头疼的路小路会选择去读书。
所以,一个姑娘才会为了你的将来考虑,奉劝你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所以,在路小路考试成功的晚上,他才会喝的酩酊大醉,然后来到白蓝家里如此那般毫无风度的开心庆祝,甚至连打扰了白蓝也不知道。
可是,路小路这样做,只是希望白蓝和自己一起开心而已啊。
说白了,这就是比喜欢多一点的爱吧。
从对方的考虑出发,所做的决定也只是希望对方能更好而已。
而路小路的表现,只能说明,他在白蓝面前是多么的稚嫩单纯。
但这并不能怪路小路,毕竟遇见的白蓝是路小路的初恋。
生活是一棵倒长的树。
在这成长的过程里,女孩往往比男孩早熟,更早的明白社会规则和生存逻辑,就像恋爱中的路小路和白蓝一样。
那时候的路小路,幼稚单纯,也因此显得可爱,而白蓝则成熟练达,似乎早已看透这个生存着的无法逃离的社会。
于是,在电影《少年巴比伦》当中,这两个人物之间既有着亲密的关系,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白蓝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她勇敢地对自己的追求做出选择;路小路用一副不屑来面对这个比较操蛋的社会。
一定程度上而言,他们都属于生活中的强者。
至少,他们都勇敢地为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与这个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独善其身。
既然是一个初恋故事,那么终归是要散场的。
而路小路和白蓝,终归是要再见的。
在来不及道别的站台。
说点题外的话,原著小说中,戴城是苏州附近的城市,但影片开端有一个镜头显示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字。
查资料显示,其实,这部电影是在青岛拍摄完成。
其次,电影中晚上有一处镜头里,能看到到“WI-FI”字样,算是穿帮吧。
1990年代的小城女神诗/碎岁因为梦里有你我用一年时间做一个梦然后我醒来用一生时间尝试回到梦里烟囱是倾斜的,车间是漂浮的压力表针的抖动有点过快下班路上,我把自行车骑到飞起我的心跳也有点过快属于新人的高楼盖起来了属于旧人的矮房铲平了脱缰狂奔的时光前曾有我们螳臂当车的青春你穿着白裙子从夏天走过你的芳香是没有出口的迷宫
大工厂情节的小青春小情怀小忧伤,这么流水账的讲到底有啥意思!!!
很明显导演是想朝着《阳光灿烂的日》的方向整,但功力略浅,有形无神。不难看。有人说李梦腿粗,去你妈的,老子喜欢!
采访李梦前补看了这部电影。完成度还可以,但总觉得方方面面都差了一口气。前后风格有点割裂,头重脚轻,超现实主义元素没有很好地融合并贯彻下去。人物也是片面而单薄的,除了路小路,其他人都像一个符号,工厂群像并没有建立起来。
我是董子健的小粉丝
还好
叙事零散,配角都是功能性的,来来去去无一能够抓住观众,几个男女主角爱情线中间出现的“危机”也虎头蛇尾,转折生硬。制作上也显粗糙,二级调色没画清边缘的遮罩和日夜气氛的潦草,让人出戏。结局想要抓住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不同,但浮于纸表,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又回到了肤浅的爱情失落。
这类电影的一个共同点是,从爱上一个姑娘开始,到失去一个姑娘结束。
衔接、调色、特效等细节上略有稚嫩和瑕疵,不过作为处女作已经相当不错了。张猛的工厂情结,姜文的生猛浪漫,再撒点文艺和幽默佐料,是一部个性观赏性兼备的年代小片,观众阵阵发笑。这已经是董子健在本届SIFF上亮相的第四部新片了...这孩子演戏确实有悟性,艺二代嘛,怕就怕这种既有门路又有本事的。
还可以,主要文本基础很好,转换成场景基本上都是读小说时候想象的样子。董子健棒,有少年感。大雨中医院门口路小路和白蓝抽着烟聊天那一幕,很触动。
《学做工》与《区隔》二书合一的中国版故事,浮夸喧闹的影像氛围,跟诗意黯淡的旁白语言各行其是,两者之间构成的张力让滑稽搞笑的种种桥段,成为阶层割裂、工人主体性不断丧失的凄凉注脚。以小路为代表的新一代工人群体,看似总能在抗争中占据上风,实际上根本无力对抗大时代变迁带来的沉重现实。
没觉得差,比韩寒的好不知多少倍。董子健有少年气,90年代复刻得精准。配一堆群魔乱舞的群像,讲一个疯傻暗黑的时代。有使不完的劲,挺好。“你会记住我的。”
青春成长阶段的时候,有一个酷酷的姐姐的话,那肯定很棒。不过至于这部电影,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我看完。。。
我要能长董子健那么帅我他妈也有青春。。。
董子健表演不错
虽然无法理解那个年代,但是电影看的人真的很舒服,好像本来应该是这样,一点也不矫揉造作,每个人的青春都是迷茫的,无处安放的
3/5 场景实在是...毫无美感...另外演员都不错...处女作,又是冷门小说,可以理解
8.0 奋不顾身,横冲直撞,时常闷骚也能明骚,想硬的时候就硬,害臊了就捂着。李梦的小粗腿,董子健平和无侵犯性的脸,舒服。不挑拣,看完畅快通透就挺好。
拍得好差。没看过小说,不过从电影情节看,这故事应当是青春与前途(下岗潮)共同的草草收场。影片太突出青春部分,又索然无味。
时间,把我所爱的人、所恨的人、所在乎的人,都渐渐变成了模糊的背影,我们曾经在一起制造的那么多快乐与浪漫,细节虽已经说不出、感觉却永远忘不了,而现在的我们,却各自在这世界上孤独的行走,永不相见。。。
参差不齐,剪辑糟糕,镜头感太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