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植物人》是在目前的审查体制和市场氛围中很罕见的作品,因为这是一部带领观众走向黑暗的电影,这里的黑暗不是心理的黑暗,而是现实和体制的黑暗。
也许从最终呈现效果来看,《我是植物人》对商业电影所应忠于的娱乐属性牺牲是很大的,但是我认为其中所反映出的对社会不公和民生困境的关注,在这个越来越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显得弥足珍贵,体现着部分电影从业人员未泯的艺术良知。
本片的编剧谢晓东和导演王竞的几次合作都是走的直面现实的民生路线,《业主奏鸣曲》反映业主与物业的矛盾,《一年到头》以春运为故事主线,《无形杀》关注人肉搜索,这些电影虽然限于投资规模,在观众中的影响力比较有限,但这几乎是近些年来批判现实主义在中国院线电影中的硕果仅存。
到了《我是植物人》,更是大胆地把矛头指向了人命关天的医药体制,以至于很多人看完片子后会发出这样的电影怎么会通过审查这样的疑问。
对于医药体制的黑幕,一部电影不可能涉入太深,但其所暴露出来的黑暗也已经足够触目惊心了。
一种新药未经临床实验就可以报批,而临床意见也大多是收买有关系的医生出具的假报告,现在中国医药市场上大部分都是仿制西方药品的,而西方一种新药问世要经过六七年的实验论证,但在中国,每12分钟就有一种新药问世……影片通过一个伤害与被伤害的轮回故事为我们揭示了这个利益怪圈的冰山一角。
我是带着对创作者通过影片所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的尊重看完了这部影片,比起目前充斥电影市场的光怪陆离和粉饰太平来,《我是植物人》的质朴和尖锐都显得很落寞。
而且这不是一部带给人轻松的审美愉悦的作品,因为在这个非正常运作的体制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天成为那个任人宰割却无自卫能力的植物人。
但是与此同时我又为这部影片感到些许的遗憾,因为它本来可以做得更商业化更让人乐于接受一些。
《我是植物人》中的男女主角都处于一种迷失状态下,一个是要寻找自己的职业价值,一个是要寻找自己的原始身份,两人的命运在这种动机下纠结到一起,这个故事模式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情节的发展方式比较无趣,舍弃了太多戏剧性冲突的可能走向。
比如那个律师出场虽然很有力,但后面几乎毫无作为,这让我想起同为医院题材的日本电视剧《白色巨塔》中及川光博演的那个律师,从出场到高潮,层次分明,连细节都力求让人过目不忘。
影片应该是要追求平实自然的感觉,所以没有与任何类型片样式结合,但是作为一部普通的剧情片来说,导演处理的手法过于简陋,缺乏了应有的想象力,我看不出导演有任何风格上的追求。
其实越是这样严肃题材的片子,越是要充分考虑让大多数观众有兴趣去关注和接受,不应放弃应有的商业包装和品质追求。
然而,格外吊诡的是,公理不彰的现实令是非颠倒、正邪异位。
小女孩一家人求告无门,生活每况愈下,而大医药公司却趾高气昂,拒不认错。
主持正义的男女主角要像地下党一样跟律师暗中接头,像“碟中谍”一样偷查医药公司的内部档案,仿佛他们才是在做见不得光的事情。
医药公司却可以一手遮天,用巨额广告费让男主角采写的曝光稿无法上版,甚至雇佣流氓打手对男主角进行血腥报复。
导演在设计这些剧情时刻意营造出一种荒诞感,从而突出了现实的残酷。
而“我是植物人”的片名更是对国人生存境遇和面对乱象无动于衷的冷漠心态所表达的无奈和嘲讽。
片中男女主角为了揭露医药公司的黑幕,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男主角的手落下残疾,女主角则用身陷囹圄的代价让医药公司彻底垮台,在我们这个“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社会中,他们的勇气和责任感都让人可敬可佩,也同时让人对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心生敬意。
在商业娱乐片大行其道的浮躁环境中,能用十足的诚意、专业的态度打造出这部细节真实、发人深省的影片,追求心灵触动而不是简单提供感官刺激,不惧可能遇到的“审查”问题,更不惧肯定会碰上的票房冷遇,这份勇于批判现实的责任感,在当下内地影坛显得格外罕见,所提供的独特观影体验对观众来说也是格外难得的。
虽然《我是植物人》不乏深刻内涵和残酷现实,但表现形式却一点也不刻板沉闷,没有一开始就摆出一脸批判的严肃架势,而是用女主角的身份悬念和男主角作为狗仔的娱乐桥段来启动剧情,充分调动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再逐步切入医药行业黑幕的主题,开始营造矛盾冲突和起伏剧情,最终女主角身份悬念的揭示同医药行业的黑幕曝光巧妙融合,推动剧情达到高潮,显示出编剧和导演编织故事的独到创意。
男主角李乃文和女主角冯波在片中的表演也格外出彩。
李乃文将身为娱记狗仔的机智调皮,帮助女主角的古道热肠以及勇揭黑幕的义无反顾表现得淋漓尽致,自如的生活化表演让角色显得格外生动鲜活。
冯波则把失忆者的痛苦无助和孤独感刻画得十分到位,最后真想大白之时内心翻江倒海般的矛盾冲突,更是通过全情投入的剧烈情绪和肢体语言展现出来,对观众的情感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昨晚去看点映的片子,在被魔幻演唱会冲击下,脑子晕晕乎乎就接受更为魔幻的洗礼去了。
结果感觉在天朝,没有最魔幻,只有更魔幻。
orz国产片,《我是植物人》,片子挺有趣的,最大的包袱除了故事结果的反转,还有就是结构。
虽然叙事谈不上曲折动人,讲故事的手法也有可提高的地方,但是还是很好看。
看完豆瓣上就给了四星了——至少它比《唐山大地震》从题材上值得你看。
我不是说《唐山大地震》不好,它在讲故事和渲染方面比这个片好,但是在手法的大胆和对题材的探索,的确比不上《我是植物人》。
去看的时候,有个看过几遍的“职业影评人”在开唱前就对身边的朋友说:“这片子不错,有人文关怀!
我这看了第二遍啦。
”我当时心里还小嘲笑了一下,这年头“人文关怀”就是一件抹布,谁需要的时候都拿来抹一下。
不过看完以后我就在心里向被我嘲笑的那位仁兄小道歉一下,囧,这片在这个环境下当得起“人文关怀”四个字了。
虽然故事巧合地让人出戏甚至不信服,但是在这个魔幻中国,有时候还真生活比故事精彩。
片子的男女主角还行,虽然长得不是偶像光鲜脸,和刘烨、高圆圆、王珞丹他们出演的《无人驾驶》不能比,但是看着舒服,而且体型一看就是专业演员型的。
男演员演得比女演员自然,里面他逗女主角开心的地方我还小荡漾了一下。
而且坦率地说,这故事比《无人驾驶》好很多。
细节丰满得很,《无人驾驶》里,黄轩和王珞丹的对手戏是最没有道德包袱和社会规条,最青春靓丽的青葱爱情戏。
但是给我的感觉还不如这个片子里“刘聪”说着各地方言都“丽丽”开心一笑感觉来得美好。
女主演哭戏那场是表演最精彩的,前面感情太压抑了,结果感觉不够给力,不过哭着说“我被你们的药害了三年”那里,还是不错的。
制片人挺有范儿的,虽然面对观众质疑过度巧合,他解释,如此吊诡的是生活而不是剧本。
但是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过度巧合削弱影片的感染力,会影响观众投入,也会让人质疑编剧是否“偷懒儿”了。
你可以对一场观众解释,但是你无法再公映的时候对那么多观众解释你如此编剧的动机。
尽管,这个动机看上去“很合理”。
嘛,以前点映看《疯狂的石头》的时候,我就觉得拍的很好,能红。
只是没想到能红成那样。
这次虽然这个片子感觉不能红到大街小巷,但是还是会让更多人记住制片和导演的名字。
祝福他们成功吧。
=v=
女主角的职业是药品检验员,她既是药品产业链的一环,是造成药品毒害事故的帮凶,又是伪劣药品的受害者——因为使用不合格的麻醉剂当了三年植物人,这个设计画龙点睛。
为攫取利益造假已经不单单是药业存在的弊端,各行各业都有着由利益衍生的种种潜规则,身处其中的人们早就麻木了,如果不成为直接受害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也是造假的帮凶。
我们生活的时代吞噬着年轻人的梦想,把人们变成只知道追名逐利、追求享乐、逐渐丧失良知的“植物人”,与肉体麻木的植物人状态相比,思想麻木的危害更大。
这部电影是高清拍摄,摄影的镜头感很好,为了营造迷离的视觉效果,有些镜头故意虚焦,但在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的处理关系上有些混乱。
比如有一场林俐和刘聪在饭馆的戏,刘聪凭职业敏感意识到自己挖到了一条大新闻,镜头从窗外拍摄两人,如果是以林俐为主体的主观视角,镜头位置不是窗外的侧下方,而是面对面的对视位置。
当切换到林俐的脸部时,也故意虚焦,这种镜头设计就过于刻意了。
还有一处不太合理的情节,林俐身份暴露后居然能毫发无伤地离开方臣公司,与他们之前对刘聪的凶狠报复判若两者。
此处本该制造悬念,可惜却被轻轻放过了。
编剧把现实社会的点点滴滴融入故事中,能看到许多这个时代特有的印记,不过在剧作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男女主角的情感戏比较简单,没有性格鲜明的反派人物,对悬念的设计不够强烈,更多是社会现象的展示,缺乏人性深层的剖析。
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在那些需要明辨是非和真伪的时刻,每一个人是否有勇气说真话?
是否有勇气承担说真话所付出的代价?
■一句话点评:难得一见的假药题材,电影没有资格告诉任何人你应该怎样,但电影对社会、对所有人应该有一种使命感的认知,这是一个作者良心的问题。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细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上海电影节时,朋友就推荐过这部电影,他说当前还能有这种电影,比较难得。
当时心有怀疑,等真正看过发现确实不错,光是剧本一项就值得称道,角度刁钻。
许多人甚至会条件反射般发问,这么尖锐的话题居然也能过审?
看来对于周边环境的恶劣,多数人还是知根知底,只是受困于不能说的痛苦,反倒生出一种无力感,一直到最后,也只能装作见多不怪了,这突然冒出一部尖锐的,大家都惊讶到了。
与其说《我是植物人》揭露了制药产业的黑幕,不如说它是在谈造假。
造假是当前阶段的热门话题,任何一个行业和领域都能抖出些料,而随便就那么点料,往往就足以致命,看了令人破胆寒心。
意外进了医院,躺上个三年还无人认领,听起来很荒谬。
电影很快告诉观众,真正荒谬的不是眼前表象,而是幕后的深层原因。
影片先是给人一种都市爱情片的错觉,失忆女子巧遇无良娱记,出院后看着被时光碾过的北京城,恍惚如梦。
然后女主角像个社会里的透明人一样,重新去寻找真实身份,开始正常人的生活,然而她到底是谁?
影片又变成了悬疑片,夹杂有惊悚的设计环节,温馨的归家之旅。
在影像上,《我是植物人》表现为摄影风格不统一,用了大量虚焦处理和外景空镜头。
最后电影才露出了真实面目,它是一部标准的批判现实作品,假药祸害无辜者,当事人自食苦果。
片中有许多活生生的东西,办假证、上版面、记者被殴打,母亲改信基督……应有尽有。
男主角还感慨说,终于有人把我写的东西当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讽刺,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有多荒谬。
我们每天看着假的东西、用着假的东西,却习以为常,佯装不知,谁敢担保,我们不是下一个卧倒在床上的植物人。
观看过程中,观众很容易被编导带着转,先觉得可能是要反映社会冷漠,一个植物人居然无人过问。
然后又觉得可能是男主角帮助女主角找回记忆,一起完成件大事。
越到后面就越接近真相,这才明白女主角可以是任何人。
《我是植物人》中有提到了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被审讯的画面,或许这可以解释影片的创作初衷。
许多人都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没有责任,更不会参与行凶杀人,然而制药厂、中介机构的不负责任却直接导致了共同杀人的局面,所有人都插了一脚,包括受害者自己,这简直是中国版的“杀人回忆”,或者叫“植物人回忆”。
这不是一个人生而有罪,而是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被同化,现实本身就是丑恶,你无法避开。
那么多看来无法理解的事情,偏偏发生在了中国,而且还是成群结队的出现,应接不暇,网络上的关键词和流行语也一改再改。
这其中,假的东西总会让人震惊。
中国人习惯了互相坑对方,同时也在害对方。
你造苏丹红,我产毒奶粉,打激素,地沟油,反正一时半会死不了,一边偷笑了去。
赌球,彩票造假,学术造假,这个社会里,假的东西无孔不入,叫你防不胜防。
中国的现实是一种什么样的现实,恐怕人人皆知。
电影的想象力在现实的遭遇面前,有时候就变得太够无力了。
深沉点说,太多的中国人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也许只是钱,为饱私心,不计代价地谋取利益。
所以失忆和植物人根本没有脱离现实,中国的现实就是最大的超现实,所有你想象得到的、想象不到的东西都可能会发生。
看完后和朋友议论,片子怎么做才会更好,比如更紧凑更有悬念感。
去医院、找律师几段都有在营造凶险四伏的氛围,可惜做的还不够,草草了事。
走楼梯那里,若在好莱坞电影,必然可以是简单的擦身相撞,疑虑幻觉,然后被证实是虚惊一场,可影片里的清洁工就有点含糊了,镜头没给到位。
男女主角的情感线也可以强化,像现在这样轻易放任,实在有点可惜了。
至于结尾,那已经是现在能做到的最好情况了。
【北京青年报】
包含类型元素的社会现实电影,失忆植物人在找回自我的途中偶遇落魄记者,揭露假药黑心商人。
二十年前的故事素材,现在还在拍,药神加了更多病人的特写,设置更多现实困难,毕竟时代在进步嘛。
植物人这部画面更质朴,后期节奏明显加快,叙事也变赶了,好在没有明显漏洞和硬伤,三星。
李乃文说那句“我们都是植物人”挺好理解。
刘聪在转正过程中忘记初心,变成八卦记者,是社会利益对理想主义的阉割。
年轻的林俐只想出人头地,随意签下的药品报批单,却在紧要关头害了自己,这是年轻人在社会染缸中良心的舍弃。
深度有了,情节也不错。
内地小制作《我是植物人》理应嘉奖,毕竟电影立足于现实题材,毕竟一针见血地痛砭时弊,毕竟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内地电影市场纵然蓬勃发展,可主流仍以商业大片统治江山,而王竞指导的小制作悬疑《我是植物人》,标题起的再特殊,阵容与投资皆甚微,却依然异军突起。
《我是植物人》故事跌宕起伏,人物丰满立体,不仅台词充满了幽默,还层层深入揭露了中国医药界的“知假、造假”,具备揭露现实阴暗的一定深度!
一个偷拍明星的狗仔队记者刘聪,意外结识了惊醒的“植物人”朱俐,两人碰巧查到一起医药行业的黑幕,不料惊天阴谋被揭穿,报复与灾祸也接踵而至,扑朔迷离的剧情,一环扣着一环。
继《一年到头》及《无形杀》后,独立制片人谢晓东与导演王竞再度合作的《我是植物人》,同样以充满戏剧性的(车祸)开头,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然后依靠女主角不断地卧底、侦察,做足了悬疑气氛。
曾出演《一年到头》、《无形杀》的女星冯波饰演的朱俐,从苏醒后迷茫到回归职场的精神振作,从发现黑幕的见义勇为再到真相大白时的矛盾挣扎,人物的经历大起大落,表演难度极大。
而曾在《爱情的牙齿》、《集结号》等片出演的李乃文,此次饰演狗仔队记者刘聪,他的插科打诨,他的幽默风趣,不仅增添许多喜剧色彩,也对现实作了有力的嘲讽。
本片进入中期后,男主角由于报道新闻真相,遭歹徒报复,右手被打残,接着女主角卧底身份被戳穿,她还又知晓自己也是犯罪的始作俑者,激烈的矛盾冲突,瞬间使影片凝重起来,并且推向高潮。
综观《我是植物人》涉及范围,如何炮制八卦娱乐、如何求职不易、如何办假证、如何在医疗制度里钻空,皆赫然在目,而混乱的医药审批制度和受害者们的无奈,甚至导致无辜孩童的惨死,颇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我是植物人》尽管配乐、剪辑、摄影皆别具匠心,但一些镜头的虚实处理,还属于探索阶段,恐怕会让不少人看得眼晕。
而这种高清机器拍摄的数码电影,整体制作受资金束缚,画面质感还有所欠缺。
再者,编导们挖空心思打造了悬疑剧情,但男女主角的情感戏比较简单,反派人物几乎成了符号,仍留下遗憾。
当然王竞导演毕竟不是罗曼·波兰斯基与朗·霍华德,如果这样的内地小制作,非要按《影子写手》《天使与魔鬼》等好莱坞精品标准来苛求,那就是强人所难了。
2010年国庆档公映了多部内地大制作,其间《精武风云》《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片皆侧重视效与娱乐,可故事与人物同现实基本是脱节的。
如今能面对现实生活,并且层层深入,一步步揭开真相,并叫观众在银幕前有一定思考,则太少了。
相反《我是植物人》既有观赏性,又敢于痛砭时弊,却成为了“濒危保护动物”。
本片揭露了中国医药行业由于利益衍生潜规则,而且身处其内的人们早已麻木,他们根本察觉不到自己就是罪犯,甚至自食恶果,也沦为可悲“植物人”。
总之,《我是植物人》最值得赞美的是一种中国电影当前最为缺乏勇气!
电影感觉不错,很吸引人;但更令我震撼的是故事情节:一个人的失踪竟然可以这样了无痕迹;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从2012年毕业之后发生的许多事;毕业之后没找到工作,本来学习不好学校也一般,再加上得了肺炎,找了几个工作都没干多长时间;到了13年,原来打工攒下的一些钱也逐渐花完了,身体和生活每况愈下,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跌落到人生最低谷;可是同学圈里还在整天攀比,谁谁找到了央企的工作,谁谁工资涨到了6k,谁谁娶了漂亮媳妇。。。。。。
父母也是整天在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怎么孝顺;那段日子真的感觉low到了极点;终于有一天,实在感觉不堪其扰,就把手机停机,换了新的QQ,断了和以前同学所有的联系方式;有一段日子,反正也没钱找地方玩,就在大街上、郊外游荡;住的地方附近有一条大河,淹死过很多人,我有时候烦透了就跳进去洗澡,想着也许淹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可是命不该绝,啥事都没发生,我仍然是半死不活的整天游荡;有时候我就会想,也许我某天死了都不会有人知道;其实真要死了,也没什么值得遗憾的,父母有养老金,不愁吃穿,兄弟姐妹也都结婚了,过得也都不错;就这样郁闷的到了2014,仍然没和任何亲戚朋友有过任何联系;打一些散工,没事时闲逛;有时实在无聊了,偶尔也翻起上学时学过的一些技术,后来发现竟然有能用得上的,于是报了培训班深入学习;也许是因为经历过绝望的日子,所以对学习上的苦和累都不在意,过了一段时间,竟然发现比其他同学和同行都进步的快;然后就是越来越好;前一段时间看周迅的《撒娇女人最好命》,里面提到一个新闻,单身的主人疾病去世一个月无人知道,养的猫把主人尸体蚕食;我苦笑了,我想说单身真的不算什么,和所有熟人都失去联系才是真正的孤独;刚才看到林俐恢复记忆找到亲生母亲时,母亲的癫狂,让我感触很深,差点哭出来;立刻给父母打了电话,报了平安;告诉他们虽然现在仍然单身一人,但是温饱不愁,工资也越来越高,相信未来会越过越好的;以后不会再让父母担心了;有些事不习惯通过电话说的,就写在QQ空间,即使再忙,也要每天更新QQ空间,让父母知道我安好;
这一类电影,特别是在中国,其意义远比其拍摄的好坏重要,豆瓣里不少人挑刺说导演水平如何如何,给5星的基本没有观影水平之类的。
诚然,可能比起美国的许多同类题材影片,可能这部片有的地方不够“给力”,有些细节从专业的角度看处理可能有欠缺,但是都无法掩盖这种题材自身所具备的力量。
就像梅尔吉普斯口中的:自由和约翰·密尔笔下的自由一样能给予我们震撼,其内涵是不会因为表现的形式而有所减损的(只要你的表现是真实的)。
编剧的设计颇有些想法的地方在于女主角的身份设置,一个人要去批判别人固然需要勇气,但是私以为这种勇气多少还可能有许多的盲目在里面,而当一个人能够去批判自己的时候,我们在她身上看到的将不仅仅是勇气这么简单了,而是某种更强烈的品质。
想起《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可能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上捍卫正义的史密斯,我也深深地为其单纯感动,但我更爱潘恩议员。
因为现实生活中史密斯那种单纯往往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很多时候当我们真的有能力去改变周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曾经的梦想已经被现实的琐碎所磨平了,我们亦已经成为了我们曾经想要反对的事物中的一部分了。
我们之所以成为植物人,并不是因为我们的非理性,而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理性,我们会发现做一个植物人是最符合我们的利益的。
而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已经不是史密斯了,我们更像是潘恩议员。
质问自己吧!!
向别人开枪固然容易,但是你有向自己开枪的勇气吗??
很显然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吧
韩浩月独立制片人、非主流导演、艺术院线点映、另类片名……这些信息大有把《我是植物人》往艺术片的火坑里推的意思,实则非然,这部电影其实是部叙事流畅、有技巧、有想法、有情怀的商业片。
《植物人》最大的闪光点,毫无疑问是它的现实题材,它对早些年医药审批制度的混乱以及医药安全问题的揭示,触及到了电影审查的底线,可以说,在它之前似乎还没有什么电影,能拿这么沉重的主题讲故事。
主题沉重不等于表达形式严肃,在影片的前20分钟,狗仔记者与苏醒的植物人之间有趣对话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让《植物人》大有喜剧片的味道,它的喜剧成分即非冯小刚式的,也非宁浩式的,不是京味的讥讽调侃,也不是流行至今的黑色幽默,而是西式思维下的语言机锋碰撞,诸多涉及社会批判的台词也运用的恰到好处。
《植物人》从好莱坞电影制作中汲取了经验,喜剧和悬疑是它的两大元素,在悬疑设置方面,“我遇见了我”式的戏剧冲突,让电影颇富新意。
交锋、窃取、报复、谈判等能吊起观众期待感的情节,在故事进展的流水线上各负其责,保证电影观赏价值的同时,也促成了电影的完整性。
一部完整电影的构成,除了要有精彩的故事外,走出影院后能令观众思考点什么,也是必不可少的。
国产电影目前大部分还没有进化到能让人看明白并且觉得好看的阶段,谈电影的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自然是奢望。
《植物人》首当其冲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但主创试图通过此片来体现电影人责任感的愿望也很清晰,他们做到了,他们把一颗苦涩的药丸包裹上了糖衣,让方才还沉浸在电影中的观众在走出影院之后,开始忧心忡忡:是不是哪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影片里的那个植物人?
影片里有段台词,大概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在这个假货横行、充满骗子、不勾心斗角就无法生存的世界,其实我们都是植物人。
这段台词很是能刺痛人心,在这个真实情感无法自然表达,人与人之间无法建立信任感,为了金钱利益可以丧失良心的时代,活着的目的好像除了欲望没有别的,这样的人和躺着医院里的植物人有什么差别?
《植物人》的演员阵容,没有一位明星大腕,主角的表演也算不上令人惊喜,但这恰好说明,好的电影结构和恰当的技巧,会实现“戏托人”这个功能的。
虽非大制作,但《植物人》没有敷衍了事,配角们的演出很统一整齐,与影片整体水准相得益彰。
值得鼓励。我妈都认得李乃文。
同样是体制内,王竞也很有点当年黄建新的影子。
难得好片,而且不腻味·····
各种做作、各种假。第一次看两人对话“对打”镜头,人脸虚掉的;也第一次看如此频繁对焦在后景群众演员身上,让前景关键角色虚掉的。
剧情不错!
故事角度大胆新颖,讲述的方式老套又烂俗,矛盾塑造的太讨巧了
不知道怎么说,知道剧本好
很好
好故事,烂表现。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太差了,本来这电影可以更紧凑冲击力更强的。南都放映场谢晓东有出席,我是佩服他的社会责任感的,但可惜在电影制作及艺术造诣上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自诩为做商业片的,却不懂如何讲好故事拍好商业电影,与其质疑市场,不如继续努力吧。不然就做个地下导演好了。
不能称之为电影。
没有想到很不错,演员也算到位
《永不妥协》的复刻版,拍的就那样,结构问题严重,表演很怪。但是考虑大陆体制因素,这是一挺有勇气的片儿。
光*腚肿菊尺度变宽了,电影题材有新意有锐度,但拍得不够过瘾,壳不错肉差点意思。李乃文越看越顺眼,怎么那么顺眼!
故事主线其实很好莱坞 搬过来结合现实题材 故事很精彩 搞点大牌多点悬疑设计点峰回路转就像大片了当然先找死帮色~
作为一个电影它不算很好,但它很说了一些大导演不敢说的问题
这样的水平能教出优秀的学生?霍哈哈哈哈哈哈哈
以为是爱情电影,最后发现是揭露假药的,台词也太那个啥了吧。。。。
蛮好看,很有悬念,我们都是植物人
这个结局估计要等30—50年,希望我有命看到那一天。
类型片手法关注民生,可惜还是太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