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剧简直就是把每种性格缺点夸张到了极致。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物是我喜欢的。
虎妈霸道、泼妇的性格简直不是一般人干得出来的,特别还为了女儿的升学去搭讪第一中学的那个什么男老师,态度太过殷勤让人很反感,对待女二的态度我也是不能理解。
猫爸也让人受不了,特别是对待女人的态度上,简直就是赤裸裸了,对女二的邀约啊,简直就是心花怒放,还制造种种借口和女二见面,完全没有一个身为丈夫、身为父亲的那种自觉。
女二这个人设简直了,装B装的太过了吧,出场就开始装,让人恨不得扇两巴掌。
父母也不正常。
看个电视剧看得心塞死。
(以上光说编剧和人设,不涉及演员演技。
)
在说内容之前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
也是我发现了很久但是没说的事情。
因为这个感受是拖了很久之后才打的,但是题目一直没改。
豆瓣有个原则,少于140字不能发表,所以就把《虎妈猫爸》的故事简介复制了过来,为了充字数而已。
在故事简介之前,我特意摘出来一段,就仨字儿,“先坑着”。
这已经是“非评价”了,跟“有用、没用”还能有关系……真是无语……不光是这一个感受是这样……我的好几个感受都是这样……合着这意思是豆瓣的剧情简介没有用?
豆瓣真该找些文笔好的写简介。
太会找存在感了……虽说是“非评价”,但是还是要简单说一下的。
场景设计还是不错的。
其余都很一般。
真心精致程度连日剧都赶不上,就别提韩剧、欧美剧了。
演技上都很一般。
不过老演员还是演得好。
韩童生、潘虹一类的。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视剧算是国产剧中有良心的了,编剧导演都算得上有良心。
这类编剧还真的很少。
而且这个编剧还是有些生活经历的。
起码他还敢把这些恶劣行为都说出来。
勇气可嘉了。
不过后面又成了乱七八糟的家庭伦理爱情剧,真心恶心了。
第一集时表现了现代教育的变态行为。
在上学之前要把孩子搞成小学毕业的水准。
真心想问一句,那还上小学干嘛呢?
在我上学的时候就搞得像这个情况了,就别提现在了。
这个现象倒是普遍存在的。
在大概是2008左右吧,上海,一般一个小学生的课外辅导费用能超过10万元每年。
家长也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打破头。
这个现象在欠发达地区也很普遍。
我生活在贫困区,基本那里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所谓的“第一小学”算得上煞费苦心,甚至借着亲戚的名义去上。
这些人从来没想过,一个小学,究竟能决定多少呢?
当然,儿媳妇穷折腾的例子也不在少数……虎妈,说白了,其实是一名营销人员。
当然营销人员一般就是打鸡血状态,什么时候都是,给人很强势的样子,什么时候都有理由,让“顾客”顶礼膜拜。
不过爷爷、奶奶应当是对“营销”有抵抗力的人。
这类人只能靠亲情的关系硬碰硬。
不过在现实中这么对顾客的真没什么好下场……不过也不一定……看看ALIBABA上的营销,其实强买强卖,反而有不少好结果。
猫爸不会喜欢唐林,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女强男弱的家庭里,也就只能找个类似他妈那样的……成了一名“妻管严”。
这类人,永远只能在原地打转,永远只能受夹板气。
狐狸奶奶过度疼爱茜茜。
有些媚外。
但是她确实是能看透很多事的人。
她的智慧,大概只能用时间去证明。
这种人算得上是家庭工作量不落的人。
自然是女强人。
她对自己的儿子儿媳算得上仁至义尽。
要是现代社会中能找到这样婆婆,算得上祖上从公元元年修来的福气。
茜茜是现在多数人的代表。
我的意思是,从成年到未成年人都是差不多的德行。
茜茜用行为表达出了这些人的心理。
其实看看最近火爆的影视剧,什么《小时代》《甄嬛传》《宫》系列一类的,不都在做着公主梦吗?
这些粉丝还真差不多就是除了知道“宫里”那点事儿就狗屁不懂了。
其实作为一个旁观者,在一边看着现在女生们对话场景,从心理上感受他们,真心比纪姿含演的还假成百上千倍。
其实唐林这个角色,在现实中是不会做小三的。
毕竟她说的道理还都是正确的。
而且事业有成,知晓道理。
明事理的人不会是文艺女青年。
编剧只是为了编下去硬加上的性格。
“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根据《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和嘉宾黄菡的亲身经历,这个理论是正确的,也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
其实不止他们两个,凡是过来人,都会承认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不承认的,其实就是还没领悟的。
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直男癌,原因就是父母对子女畸形的爱。
而关于这种爱,影片中也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只是一种父母对自我愿望、需求、面子等的表现,并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知道真相后自主选择,并且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不是动物,不是工具。
他是人,他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他只属于他自己。
人们是怎么尊重别人的?
让人去选择,尊重人的选择。
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humanity。
不管什么样的爱,都一定有humanity。
猫爸这种人很多,明明是知道是怎么回事,可就是不敢去改变现状。
那好吧,既然不愿改变,就得别人帮他去改变。
其实有一个讨论,叫“你认为中国男人像男人吗?
”超过半数人认为不像男人。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打架斗殴、非法飙车不叫男人。
这些“男人”认为女人太强悍,把他们逼得不像男人。
他们眼里的女人说话野蛮,打架斗殴,横行霸道,把他们逼得“温文尔雅”。
一个人身上纹满了令人恐惧的纹身只能证明他自己更懦弱更胆小。
男人在封建文化和东亚传统文化代表了勇敢、智慧。
不像男人不是说他不能像个打手一样生活,是说他们不敢改变现状,把现状领入更好的境地。
这类人就像条狗一样,始终会把那根树枝叼回来,问题永远都存在,永远只会掩盖,不去解决。
因为他们害怕解决不了,害怕失败。
所以他们就永远在原地打转。
一个人的忍耐力是有限的,有时候不能怪女人太现实,只能怪自己太无能。
就好比有一个问题,很多人说,要是有女人问这个问题,打死她都不为过。
我觉得,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以自杀或者直接被打死,这种智商,活着,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侮辱。
“我和你妈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
”这其实不是让他真的去选择就哪个落水的人。
这是在问他,妻子和母亲之间,如果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会支持哪一方。
东亚辈分封建思想浓厚,男人一定选择长辈,不管对错。
如果他只坚持对的,不论辈分,他不会让人失望。
其实这一点就是让妻子和孩子极度失望的地方。
而这种压迫是会世世代代无限循环的。
其实说到这里,也有很多人能明白,马云为什么让妻儿都改为美籍了。
马云为什么会被成为真男人?
不就是因为他敢于打破现象怪圈,成就自我吗?
谁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能力不也是真男人吗?
这上面罗素算好的了,起码还知道干家务。
现在大多数男性都希望女性去承担一切,家务、事业、子女、老人,如果一个人什么都能承担,那还要他干啥?
这就更不像男人了。
其实唐林的教育潜能课还是很重要的,天朝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没有突破自我的创新意识。
而这种意识不是长大了才会被唤起,是从小就要有的。
大多数人的思维简单粗暴,应试思维,这也是天朝的特征。
认为只要给小孩物质就是爱孩子。
爱孩子时表现在多方面的,只给物质的爱,是对“狗”的爱,不是对人的爱。
夫妻在结婚前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双方又是工作狂,和必要要孩子呢?
工作是一码事,工作之余也要陪伴孩子,家长的陪伴才能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
想结婚的、想要孩子的,记住一句话,父母在要孩子之前,应当先做实验,而不是直接在家中实行。
茜茜在学习中出现了自闭,这种情况也是相当多的。
对父母产生封闭心理也是正常的。
天朝的教育是畸形的,自然75%的人有心理问题也就不是一句开玩笑的话。
光是高考就给多少人造成了心理阴影?
没有心理问题的基本都生活在港、澳、台了。
其实我也一直不明白那些成天说怀念校园的人的心理。
大概也是想逃避现实罢。
毕竟在学校,花着父母的钱,考试考好点就像是赚钱了。
当然,这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毕竟他们还是真的没赚钱的。
但是在工作之后,就要自己挣钱,结果发现挣钱很辛苦,自己能力不足,就产生了逃避现实、怨天尤人的心理。
有人说社会很残酷很复杂,但是我感觉,社会是一个自由的多元化市场,你有很多方向,不一定要跟别人一样,但是人们往往找不到出路。
所以能力开发真的很重要,那是一条出路,很可能也是一条生路。
不像校园,只是单一市场,你能销售的只有成绩。
思维真的简单粗暴的人,会真的很喜欢校园。
大集体、泯灭个性,简简单单的所谓的傻【哔——】颓废青春。
当然这类人其实跟虎妈没什么区别。
虎妈不懂得照顾他人,不懂的多元化考虑问题,所以在一个企业做了八年都没能成为老板。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当了皇太后不见得人见人爱,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唐林在教育茜茜时,给罗素很多主导权,让罗素有一种存在感,并且让他能感受到自尊。
给别人阐述观点的权利,给别人尊严,是应试教育下高考产物的学生永远都学不会的东西。
人的情绪在晚上最容易出现波动。
这个理论在中医学也得到证实,不过中医会建议大家,23:005:00之间的人不要接触。
不过我觉得也是对的,因为这些人看起来真的很像精神病。
这个理论真的运用很广泛,就好比双十一,利用广告不断的轰炸消费者的感官,而又是凌晨,消费者的情绪最容易波动,所以高等营销者的智慧,只能靠多读书去理解。
关于大城小城,农村城市等问题。
其实不是歧视小地方什么的,知识经济基础很差的地方,教育都很变态。
有个新闻说,某中学为了防止学生轻生,把学校搞的和监狱一样,不断的宣传高考是唯一的出路。
叫着学生到处喊口号。
其实看着那些学生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了nazi。
还记得hitler那个手势么?
还记得日本在抗战期间万人缝制娃娃(《梦侦探》中的那个娃娃)吗?
完全是一模一样的。
知道为什么到处都是脑残粉吗?
看过《帝国的毁灭》就能知道那些脑残粉是从什么根源来的。
当时nazi跟现在某明星脑残粉没区别,如果某明星让脑残粉去杀人,说不懂还会争先恐后的抢名额。
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确实是真正的nazi。
所为小地方,其实就是经济基础差的地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阶级产物,阶级靠经济基础来划分,所以以虎妈为代表的凤凰男凤凰女一类人很难理解孔雀一族。
但是经济基础差不代表一个人可以素质差,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可以肮脏无比,一个人可以随便糟践他人的好心。
更不代表一个人可以破坏别人的生活习惯、体罚他的家人、殴打他的家人。
狐狸舅舅确实是一个废物,跟着他农村妇女的妈只会撒谎吹牛【哔——】。
农村重男轻女,农村妇女爱慕虚荣,老人爱莫虚荣,已经成为社会的通病了。
越是缺什么就越爱炫耀什么,真的说中了要害。
女人太要强,不会命不好,而会招人嫌。
磨磨唧唧絮絮叨叨,总是以一副高姿态来剥夺他人的尊严,让人觉额恶心,只看得见自己的好,看不见别人的对。
罗丹经营酒窖,生意很好,为什么虎妈家不看看人家能力,却说人家废物呢?
在婚后夫妻生活中,某一方,一般是男方会泯灭掉很多才能。
女人会以有用没用来评价。
所以在艺术电影中,用“憎恨”,来表现女人的现实。
不过也确实很可憎。
关于死变态高中老师,就不提到了,在《愤怒的妈妈》的感受中已经提过了。
不过《愤怒的妈妈》结尾给了一个阴暗的结尾,算得上是对得起现实。
而那些死变态老师,又把一小部分人变成了变态。
就像hitler一样,别人只能服从他们。
说到用不用得着的问题,音乐在生活中用的确实比中学数学要多很多,语文的话,只要会说话就行,英语的话还是比这两门要用的多的,毕竟编程什么的计算机常识都是要用到英语,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自然想要走捷径的话英语就得比较好。
说到满分作文,都在讲究什么凤头猪肚豹尾,可是没完没了的说谎让人实在无力去读。
应试基本就是说谎。
虽说是满分,也只是包着黄金的大便,不值得推敲。
我们既然这么要求满分作文,那为何拍不出一部能提的上嘴的电影?
电影片价标准不就是文章的评价标准?
一直在讽刺奥斯卡政治正确的人,有真正看过人家的结构吗?
有真正去体会电影的内涵吗?
有了解过当时情况吗?
妻子和丈夫一天闹到晚,即使丈夫本来就对外遇没兴趣,也会被逼成出轨。
结婚就要孩子,到年龄就结婚。
确实是强迫症。
很多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结果夫妻之间根本没有信任、爱情等。
仅仅因为到了年龄、孝敬老人、为了生存等一堆不着调的理由就去结婚生子,然后又因为两人之间根本不存在爱情,所以其中一方出轨,就得接受责备,这些都合理吗?
为什么我们不看看出轨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只知道责怪出轨的一方?
如果对方什么不说,直接提出离婚,那对另一方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
既然不相爱、没基础就不要结婚,不要面对最后悲惨的事实。
顶住各方压力,努力把精力集中到自我实现上,那样岂不是更好?
我记得我有个同学,我感觉她还是很愚昧的一个人。
一天到晚对“梦想”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实际上她的梦想就是考个大学、结个婚、生个孩子,完成老一辈虚荣的要求,其实最值得反思的地方就是,这里面,没有她自己的影子。
赵薇演绎的“虎妈”毕胜男强势高压,对孩子要求苛刻,佟大为饰演的“猫爸”罗素对女儿却多为顺从,甚至经常联合女儿对付“虎妈”。
由于中国“虎妈”与美国华裔“虎妈”所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不同,“虎妈”赵薇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更多,也更复杂。
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家长们也都是被逼的,相信这种情况以后会慢慢改变的。
说实话这部剧的演技有赵薇佟大为可以高分,但是题材与剧情拉下了分数。
他们的女儿虽然长得好看玲珑但在演技这方面着实需要加强一下,即使是个小孩子,但是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毕竟这个圈子不是谁都可以进的,盛世美颜不是谁都有的。
这部电视剧折射出当今教育的发展,小孩子的教育问题着实重要。
开头的两个孩子才艺比拼,所谓厉害的尖子生难道不该有些童趣吗?
承认这个时代没有知识简直是聋哑瞎子过马路般寸步难行,但是这般表演展示,包括简历获奖是不是有些过?
但教育很重要,虎妈的做法很对,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与方式着实要好好思虑。
为人父母必得思虑周全,至少为孩子的前期铺好通往成功的路。
剧中赵薇的女儿茜茜,娇生惯养,任性调皮,没什么才艺,在别人家做客状况百出,让父母尴尬无比,与多才多艺的别人家小孩一比,更是让父母无地自容。
于是事业上春风得意的女强人终于意识到:女儿的教育以及她的未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来,夫妻俩让女儿有个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的初衷没有错,但是两人撒手掌柜一般地将孩子放到了爷爷奶奶家,终究让女儿得了不轻得公主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懂事不说,连生活自理能力也丝毫没有养成。
再看看小学入学面试的激烈现场:一脸稚嫩的娃们个个身怀绝技,文能琴棋书画,理能奥数逻辑;最后,同学聚会上,一个大腹便便的男同学因为做了教务主任,被一群家长们团团簇拥阿谀奉承简直后宫甄嬛传的即视感。
见此种种,赵薇饰演的毕胜男终于决定要加入“称职家长”的行列之中,短期目标:升学;长期目标:将女儿培养成优秀的人。
我对本剧有好感的一大原因便是剧情与人物实在太贴近生活,让我分外亲切。
我高中读的是当地的一所小有名气的学校。
每年六到七月份,我们的校长便会定期地”消失“,办公室关门,手机关机,人走,让前来的家长扑了个空。
所以看到剧中教务主任的行为真是忍俊不禁;我小的时候去别人家做客,小孩们一见面必做的第一件事:比身高。
这在剧中也惟妙惟肖地呈现了。
回想起我一个男孩子竟然比不过女孩子,简直是童年阴影啊。
当然,电视剧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点便是聚焦了当下的教育问题,以及亲子关系问题。
剧中的茜茜属于一种类型:被家长尤其是老一辈宠坏的;而别人家的孩子们代表另一种典型类型:从小上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特长班,拿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奖状,却少了一份属于孩子的天真与活泼。
想起有一次我和舅舅一家在一起吃饭,聊的话题兜兜转转,又落到了表弟身上。
在我的印象里,我的表弟从来都没闲过:书法奥数歌唱画画主持音乐……就连来吃饭之前,也是舅妈陪着刚从游泳池里出来,头发还是湿湿的。
他的各类奖状几乎是像批发一样纷至杳来,他从小就爱鼓捣电器和模型,动手能力令我自叹弗如——我小时候,基本都不会。
然而,我的表弟,有一个尴尬的不足之处——长不高。
不止一次的家庭饭桌上,不止一次的提及,每到这个话题,全桌家属都开始热烈讨论。
舅妈不无痛心地说,表弟和同龄人比,已经矮了10公分。
于是现在她的重心,全部放到了陪表弟打篮球游泳等各项运动上去;此时,我妈必定站出来,搬出我的例子,说我生下来就比别的小孩矮但后来也长高了——这有什么说服力,我现在也没多高;然后我外婆加入,大大安慰一通,说身高基本都是遗传决定的,长多高没事;接着我爸高调出面,表达了一番自己对于别人家小孩动辄一米八的大个子的艳羡。
对于我们这些饭桌上的孩子的心情,他们大概是忽略的,参见剧中的老姐妹们也能在孩子面前撕破脸皮的情景。
就在这时我看到,表弟的眼眶红红的,嘴巴微微地向上撅着,他的目光大量着一桌的大人,几乎每个人都陷入到对身高这一话题的狂热讨论中,谁也没有理他。
然后我看到他仿佛在极力忍着,没有哭出来。
突然间,我觉得这一切对一个孩子来讲,似乎都显得太过残忍。
我突然觉得表弟很可怜——他明明有那么多优点,却极少从害怕他骄傲的父母口中听到肯定;相反,他的缺点,却被反复强调生怕他意识不到紧迫性与重要性。
这是不是一种极端呢?
家长在事事上都不想输给别人的孩子,其实都是他们不想输给别的家长。
在这里,孩子被当做了他们人生的一种延续,成为他们或是骄傲的资本或是翻盘的筹码。
虎妈猫爸的海报上写着这样一句宣传语:你的人生,我的战争。
联想到我的表弟,我不禁陷入了一种对当今时代变味亲子关系的思考。
我的年龄还太小,远远没有到为人父母的阶段,无法理解他们的这种心情,令我疑惑的,是我们到底需要一种怎样的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既健康茁壮,同时又聪明可爱。
怎样才能不走到这两个极端呢?
虎妈猫爸的剧情是轻松诙谐的,主题却是宏大沉重的。
扯了这么多,或许有点离题了。
曾看到一句话:把人生当战场的人,他面对的就是鲜血与尸体,而把人生当旅程的人,他面对的就是风景与鲜花。
这两种人生观不能说谁更好,但是我觉得,孩子也好,自己也好,都不能时刻与别人比,”人比人,气死人”你总有比不过的人。
我们要多想的是如何做更好的自己,让孩子变得更好。
无论如何,剧中茜茜这样的孩子,的确是要好好教育了。
《虎妈猫爸》海报上有一行字,你的人生,我的战争。
孩子的人生,引起了谁的战争?
虽然我们不断暗示自己、告诉别人,人生要注重过程体验而不在于结果,做不了“别人家的父母”就别与“别人家的孩子”比,但一看到这种为了孩子的教育无比焦虑的夸张剧《虎妈猫爸》,还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只要一比,高下立见。
是否比、怎么比、比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父母在儿童早期的训练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源于自己童年的经历。
孩子的教育,折射出谁的战争?
是观点的战争,是理念的战争,说到底,是来自两个不同文化家庭的人的战争。
第一集,教学主任问男女主人公,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赵薇佟大为扮演的虎妈猫爸同口异声:“成功的人!
”“快乐的人!
”这就是战争的起源。
立志于培养“成功孩子”的家庭以前老子训儿子,都有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诲,又有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
现在阶级观念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激励。
严苛的教育、量化的评价、惩罚性激励,是以培养成功孩子为首要目标的家长们的通用工具。
只是听听虎妈这名字“毕胜男”,在姥爷还没出场时,就能够想象得到她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在我的家乡,有很多女生的名字被冠以男性含义的字,解放前多是表达了父母想要男孩的想法,如莫言小说中的来弟、招弟、想弟、盼弟等等,深深地打上了重男轻女的烙印;解放后则是表达“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想法,我的小学同学也有叫胜男的女孩子,虽然胜男这样的名字乍一听有用力过猛、矫枉过正的感觉。
背负着“望女成龙,胜过男生”的期望,电视剧中的虎妈在自己的孩童时期,也一定经历过“虎式教育”。
还是学生的她,学业成绩很出色,体育运动也同样出色(追保安跑起来比猫爸都快,学校不乏追求者、坚持校园跑步等情节暗示)。
作为职场高管的她,干练利落、自信沉稳、气场强大,要是没有孩子这一家庭问题“打乱”职场节奏,毫无疑问她的女强人之路会越走越远。
以成功为导向的人,有着惊人的韧性和毅力。
让孩子上最好的小学,成为最优秀的人,被社会所认可、所尊重,就是虎妈的具体目标。
为达到这一目标,她大刀阔斧、破釜沉舟,斥重金购买学区房、想尽办法接近学校领导和老师、拍板让女儿晚一年上学、毅然辞职在家担负起家庭教育重任,各种方法所谓无所不用其极;因此在收到孩子小学录取通知书这一阶段性胜利时,喜极而泣一点都不夸张。
现实中,立志于培养成功孩子的家庭并不是少数。
美国知名虎妈,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蔡美儿,为了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与丈夫签订协议、采取了非常苛刻的教育方法,立下了不许孩子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等十条禁止性家规。
大女儿18个月就认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开始弹钢琴,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目前已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二女儿12岁就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面对社会的质疑,蔡美儿淡定而自信地回应:“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终会理解我。
”那么问题来了,成功的人快乐么?
立志于培养“快乐孩子”的家庭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机构提倡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情感教育、快乐教育,满足孩子爱的需求,让孩子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也让自己享受孩子共度的美好时光。
不跟孩子较劲、不跟别人家孩子比较,顺势引导,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追求自己的喜好。
这是以快乐为先的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需要理论,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成就需要、亲和需要、权力需要三种。
麦克利兰本人是看好成就导向型的人的,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对孩子的培养方面,这一分类方式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需求导向父母之间的价值冲突。
成就导向型的人:强烈好胜心,常与别人比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价值高低,着重形象,工作狂,惧怕表达内心感受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
是个野心家,不断地追求有效,希望与众不同,受到别人的注目、羡慕,成为众人的焦点。
这不就是虎妈么?
而关系导向型的人:温和友善、随和,渴望别人的爱或良好关系、甘愿迁就他人、以人为本、要别人觉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 ;很在意别人的感情和需要,十分热心,愿意付出爱给别人,看到别人满足地接受他们的爱,才会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
这不就是猫爸么?
佟大为饰演的猫爸,剧中名叫罗素。
罗素,西方一位哲学家的名字(不知道编剧是否有意暗示什么,历史上的哲学家罗素还是生活不怎么检点的人),一听就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
他的母亲年轻时美丽而骄傲,父亲年轻时应该也很优秀(虽然剧中存在感不强),家里经济条件优越,成长环境宽松,对作为孩子的他没有过多苛求,只希望他快乐健康成长就好。
在这种环境下,罗素成长为一个充满爱的暖男,对家人体贴、对妻子包容、对孩子有爱,但同时又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以玩游戏为乐趣并以此为工作的自由人。
那么问题又来了,快乐的人不成功么?
教育价值观的战争几千年经典人物形象就是强势冷爸加贤惠暖妈,而现在女汉子和花样男子的盛行,虎妈猫爸才是标配。
弹指一挥间,《奋斗》里的富二代小青年佟大为有了子女,从妻奴升级成为了孩奴;《画皮》里温柔贤惠的妻子典范赵薇有了孩子,从温婉可人的小妻子生生被逼成偏执狂虎妈。
孩子的人生,成为了父母开辟的新战场。
看着剧集的我难免纠结,之前还只是辩论赛形而上的话题,现在已经作为一个现实问题硬生生摆在你面前,选择用什么理念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是想要精英教育、还是想要快乐教育?
是认同虎妈,还是支持猫爸?
孩子的人生,谁的战争?
是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战争,是家庭与别的家庭的战争,是教育理念的战争,是培养方法的战争。
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来看,要门当户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父亲和母亲的家庭背景相当,他们在教育理念上也容易达成一致。
而家里人人都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好、不愿退让的做法,其实折射出价值观念的不统一。
其实,无论哪种理念都不见得比另一种高明多少,用一种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也不见得个个都比另一种方式更成功、更快乐。
对于这种价值性选择题,只要你能说法自己的心、只要能全家人达成一致、并共同灌输、适应家庭所需就好。
当然,即使是不同理念的家庭出来的父母,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都是电视剧里所表述的极端现象,而现实中的我们,则不可避免地在极端所围成的可能性区间内纠结地摇摆、修正、前行。
但愿这些战争本身,不要影响孩子的人生。
我本来想打四颗星,因为对于这种“无敌和谐”的结尾有点愤怒,如果毕胜男和唐琳都能和好,毕姥爷的顽固都能彻底融化,毕然那种孩子还能回归学海,黄俪这种品行恶劣的人都能无条件从良,那真的是猪都能上树了。
就算为了迎合中国式大团圆,也是迎合得有点过头了。
但是,看到有不少人享受了看剧的过程,又来那一颗星两颗星来糟践这部戏,我还是勇敢地给五颗星星!!
首先,演员大多都很棒。
主角是实力派偶像,配角是造诣极深的老戏骨,就连同学聚会都找来了北影96级的同学们,可见这部剧的打造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加之我对赵薇由来已久的好感,感觉棒棒哒。
其次,人物塑造比较真实。
每一个人物都不是绝对得好、绝对得坏。
毕胜男干练能干,能屈能伸但是多少也有点急功近利,罗素温暖体贴,但是有犹若寡断的硬伤,最重要的,在电视剧里,把他们性格的两面都呈现出来了,不回避、不遮掩。
就连唐琳这个“小三”角色,明明一副冷清秋样儿的高冷圣洁,确是如此遭人恨。
最重要的,让人有共鸣。
作为80后的我们来讲,不管是出生在毕胜男那样严厉的家庭,还是出生在罗素那样宽松的家庭,都能在他们的苦恼中咀嚼自己的困惑,在他们的努力中追寻自己的印记。
毕胜男的雷厉风行、干练出众源于她成长过程中的“苦寒”和“磨砺”,但这同时也造成了她对成败的过于焦虑,因为一点小事都睡不着觉,因为考试的事情被吓醒……所以,钢铁女战士的内心其实是脆弱的,只是她很少呈现给外人。
罗素的温和体贴源自于宽松的环境,但是过于和谐的环境,让他对于挫折的处理能力非常有限,对于和谐的追求有点过度,就出现了优柔寡断的硬伤,这在一个男人身上往往又很致命。
或许,没有一种成长是完美的,就如他们俩辩证的性格。
但是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可以启发我们怎样才能好好的生活吧。
给两颗星实在是给佟大为,毕竟他还是有一些演技的。
好了,中国的电视剧由于种种原因,还处于上,上不去,下,下不来的尴尬局面,所谓上,就是有深度,下就是娱乐至死。
这部电视剧还处于孩子你不好好学习我们就想尽办法让你学的程度,至于孩子的性格如何养成,如何健康快乐的成长,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正能量等等等等我们是看不到的,大家似乎想通过这部剧找到答案,找到答案,可最终大家却什么都找不到,只有一出出的闹剧,为了只要戏剧冲突,只有贬低人格,比如要了别人的字,回家剪成手纸还理直气壮这样累死的桥段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正常说话,正常处事的人,不是左就是右,一句话,一家人都是精神病。
到最后,我很高兴感到这部电视剧的评分一点一点的降低,到了现在的6.9,这也说明大家对屏幕垃圾的不容忍,不放过,中国的电视人们,拍一部好的电视剧真的那么难吗?
用点心吧。
作为一个90后,很庆幸自己所处的年代小时候并没有被如此摧残,小孩子的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还记得我小的时候父母之间的攀比仅限于孩子的成绩问题,考了多少分之类的,而不是像电视剧中说的那样,一座小学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从小打好基础并没有错,但电视剧中的这种行为过于疯狂,吓坏我了。
一个还没上小学的孩子每天做那么多的题,还要学琴,画画,跑步,晚上十点不能睡觉,不许看动画片,她只是个孩子,有着孩子的天性,不希望父母过早的扼杀孩子的天性。
更疯狂的是虎妈为了让孩子上第一小学,不仅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大房子,换了昂贵的环境不好的小房子,而且因为上不了第一小学,需要等一年,就不让小孩上学,看着孩子站在学校门口看着别的孩子升国旗,我的心里有些难过,这个社会怎么了?
一个小学真的那么重要吗?
难道普通学校就没有好学生了吗?
难道重点学校就都是精英吗?
父母是无奈的,孩子是无辜的,究竟哪里出了错?
我的童年有泥巴玩,我的童年有动画片可以看,我的童年有很多很多的小伙伴一起恶搞,那是最幸福的时光,父母不会过多干预我的学习,不会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试题,作业在学校就可以做完,剩下的时间就是玩,捉迷藏,踢毽子,丢手绢。
我希望未来我的孩子也可以这样度过,电视剧中的那些孩子已经不能称之为孩子,他们已经太厉害了。
不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不知道是不是期望值太高的缘故,第一集看了一半,忍不住有一种吐槽的冲动……头两场戏简洁明快,也比较好的用对比手法交待出了人物性格。
但从潘虹老师一出场,整个味道就变了……很简单,过于极致,极致的近乎不近情理。
我们知道,电视剧是冲突的艺术,但是,真的必须要冲突到如此程度么?
十几分钟的剧情,潘虹和老同学,还有那个女儿——插一句,这个孩子的表演痕迹太重,极度的不自然——所有的做法,都是你能想到的最极端的处置,让人看着很不舒服。
之后赵薇开除下级的反应,我只能说赵薇一直很努力,但她似乎永远在表演,你能很清楚的感觉她在寻找自己的气场,但那句“我毕胜男blabla”一出口,所有人一起立,我没感觉到任何女强人的霸气,更明显的反而是一个很努力的女演员的力不从心。
之后蓝盈莹的表现,这真的还是那个甄嬛传里让人讨厌的收发自如的浣碧么?
当然,也许极致的制造冲突,极致的人物性格的确是个开局的好办法。
也许这一切都是我的偏见和一家之言,继续坚持看,也许我会发现我错了也说不定。
The end
家庭伦理剧中算好的,我爱大为,么么哒
高分怎么打出来的?
原来是温宜哈哈哈,国产剧就是作,瞧我这个暴脾气根本看不下去
电视剧来说,还可以了。
属于八零后的故事。孩子教育问题真是个大问题。
哎哟我天🤦🏻♀️
以前小时候看的,没体会到那么多,看影评也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hhhh。我觉得还不错,然后我觉得赵薇真的很给这个剧加分
为什么会这么火。国人的价值观都他妈被狗吃了吗。佟大为竟然还敢和老子骑同款车,剧组真他妈抠1700的车子也拿得出手,迪卡侬给了多少钱。
没看完,看了一半没时间不打算看了。作为一个类型片着力在孩子身上有些情节有点过了但不能因此否认它的现实性。光听他们说话就蛮有意思的,演的还不错嘛。董洁不知道是不是原声,说话有点特别但是蛮好听的,里面居然还有演浣碧丫头的,觉的她的脸蛮有特色演技不错啊
孩子
赵薇咋这么好看啊啊啊还幸福还有钱还低调女儿也可爱 人生赢家
仍然感受不到老燕子的演技
赵薇是有多久没演电视剧了
什么乱七八糟的。。。要不是祸害组里聊到,根本不想看下去。一集都没看完。没看出来在教育上有什么借鉴意义,就是一种晚间肥皂剧的感觉。
表面讲家庭讲育儿,其实不太现实。赵薇的台词不给力。
2025.3.24,3.8万人看过,目前6.8分。2:46:58,B站电视剧解说(up主:一口气YISI)。这就是没有体验过生活的富人们拍的电视剧,演的是故事书里的另一个世界。蓝盈莹、董洁演的都是反面形象的女人。
某女主能不能咬清楚普通话,再来演戏?
the most insightful series since Chinese style divorce .Even a so-called happy marriage is horrifying.I know i will not get married.20吵架不说话17争风吃醋
其实这个剧不温不火的还蛮好的,虽然很多地方过于做作~另外,这个广告植入也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呵,养孩子就是给你这么折腾的?你那不是养孩子你那是养一个年轻的自己,想让自己继续活下去而已。三观不正。一星给佟大为~佟大为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