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

心理罪,心理罪大电影,Guilty of Mind

主演:廖凡,李易峰,万茜,李纯,张国柱,谢君豪,封佳奇,蔡鹭,虞朗,范湉湉,易扬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剧照

心理罪 剧照 NO.1心理罪 剧照 NO.2心理罪 剧照 NO.3心理罪 剧照 NO.4心理罪 剧照 NO.5心理罪 剧照 NO.6心理罪 剧照 NO.13心理罪 剧照 NO.14心理罪 剧照 NO.15心理罪 剧照 NO.16心理罪 剧照 NO.17心理罪 剧照 NO.18心理罪 剧照 NO.19心理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心理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杯人血牛奶,为何会对人产生致命诱惑? 什么样的扭曲心理才会为之痴狂,甚至不惜接二连三,连环杀人? 非同寻常的杀手,超越常理的罪案,需要非同一般的警探。 年轻气盛的犯罪心理学高材生方木(李易峰 饰)出手相助,却被卷入其中; 身手不凡的野兽派刑警队长邰伟(廖凡 饰)嫉恶如仇,却难以走出内心泥沼。 两人联手,却成绝妙拍档! 一场身手的较量,心智的角逐,随之展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四月一日灵异事件簿警长:廉政缉毒我的名字是连尼马可波罗第一季靶心机智的捕快日常兄弟情人山茶花开时觉醒世界奇妙物語2010年春之特別篇桌球天王限时同居候八天夏日咖啡男友第一季三生有幸中国城IRIS2末世人间道失踪的女人龙都迷踪之斗战乾坤审讯室:英国第一季鬼精灵6:灵异入侵她和她的航天员美男鱼澡堂药剂师空房间伏魔罗汉怀疑恋爱保质期末日战士珠光宝气

 长篇影评

 1 ) 。

好多年前点映分高买的票,比较单薄吧,廖凡打戏精彩,李易峰李纯在公路滑板很有氛围,天台戏后的回忆真的是心酸,谢君豪变态杀手惊喜啊,完全没想到。。。

好多年前点映分高买的票,比较单薄吧,廖凡打戏精彩,李易峰李纯在公路滑板很有氛围,天台戏后的回忆真的是心酸,谢君豪变态杀手惊喜啊,完全没想到。。。

好多年前点映分高买的票,比较单薄吧,廖凡打戏精彩,李易峰李纯在公路滑板很有氛围,天台戏后的回忆真的是心酸,谢君豪变态杀手惊喜啊,完全没想到。。。

 2 ) 心理罪,看得我心里十分遭罪

今天看了这个电影,我觉的我的智商被侮辱了。

首先声明,这个锅,绝对不是应该李易峰来背,诚然李易峰的演技依然有些稚嫩,但是他的进步真的非常大,看得出用心在演,用心就会发现不同,尤其是那场哭戏,演的特别棒,把一个还没完全成熟、一直自信满满,却因为自己的自负失去爱人受到的打击完全演了出来,满分!

看得出来入戏了,虽然和廖凡的对手戏挺差劲,但是一个人一旦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那他肯定会进步。

那这个锅谁来背?

肯定也不是廖凡啊,虽然感觉廖凡此番没有出彩但也中规中矩,这肯定是导演和编剧的锅啊,甚至可以说,廖凡的演技被剧本和台词限制了!

所以两星——一星给憋屈的廖凡同情,一星给李易峰进步的鼓励。

这个导演似乎有些乱,仔细看你会发现有很多镜头衔接的不是很完美,而且整个电影的结构让人觉的十分奇怪,完全没有节奏,也就是没有张弛感,首先开头那段抓捕几乎是多余的,仅仅让慢半拍领了盒饭,但是大家不觉得把搭档受伤这段改成插叙更好点吗?

而且本片的推理全靠瞎猜,心理画像画的完全是罪犯的犯罪动机,李易峰主演的方木可就厉害了,居然看了一下现场就能模仿逃跑路线,就知道罪犯年龄,拜托这些都是要靠经验揣摩的,不是你一猜就猜到,就算有天赋也不行,拿观众当傻子啊!

作为一部推理题材电影,需要的是逻辑与动机,作为刑侦题材,重要的是线索和证据,可这个电影就这么任性,我都不需要,我就靠猜!

我看见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本格推理,你特么逗我呢?

连推理都没有还本格?

这叫算命推理!

台词都像神经病一样,一个个像在演话剧的台词,诱惑马凯那段还说什么“你的内心渴望鲜血,你的皮肤在燃烧”,诗朗诵啊?

谁没事这么说话?

就好像我回家对我妈说“母亲,儿回来了。

”,我妈的表情就是我看电影时的表情。

而且电影的风格也是乱七八糟,一会青春片的感觉,一会恐怖片的感觉,一会还成了动作片,推理电影啊!

导演!

就那么点时间你都用来拍主角的成长、格斗、撕逼,我看个毛啊?!

而且各种风格搭在一起就会让人无法入戏!

剧情方面也是漏洞百出:1.李易峰在刚开始的时候已经看过尸体,到了第二回吐了,廖凡问他“第一次?

”2.大反派能杀了李易峰女朋友来警告他,为啥不直接杀了李易峰?

怎么都是杀,一劳永逸多好。

3.李易峰得到反派的老巢就自己过去了。。。

廖凡也是,甚至没交代怎么去的。

4.李易峰的飞行器,太假了吧,主角开挂也不能这样啊。

5.你们没觉得怎一个孤岛上搞这么大工程简直天方夜谭吗?

好吧,为了电影剧情,我忽略。

6.李易峰的药剂让反派更强了。

7.事实证明,吸血鬼都是被晒死的。

(说明一下6.7,你说你明知道药会让反派变强还用。。。

找死啊,而且反派死的也太儿戏了吧,大白天穿点衣服都能出去走,然后被强烈灯光照死了。。。

俗称见光死,还有人和我说什么使用药物让反派致死可以洗脱方木的杀人嫌疑,拜托,懂不懂什么叫正当防卫,直接给他一刀根本不会犯法。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了《目击者之追凶》再看这个让人犯困,看着电影感觉就像被强奸,开始慢半拍那句“安全带很安全”我听成了“安全套很安全”,导演以后拍片子真的需要带好安全套,我们都快看怀孕了。。。

总之,李易峰这次的演出真的不错,奈何让导演给坑了,真是十年风水轮流转,轮到导演坑易峰啊,希望以后李易峰也转型,别再演那些乱七八糟的了,做演员李易峰,而不是明星李易峰。

电影算是有些诚意,但是导演功力太差了,我就很好奇这个导演到底什么来路,于是我看了他的资料。。。

张艺谋的摄影师、副导演都来拍电影,这到底想干啥。。。

ps:评论区各种人来给这电影强行解释,按照你们那套逻辑,什么烂片我都能给你们强行解读成神作,包括《小时代》,艹,都懒得回复了,不过这电影第一天评分6.4,第二天极速下滑到5.6,看了观众口味还是比较正常的,相信我,评分还会继续下降的。

更新:刚对李易峰有了一些改观,结果呵呵。

你没这些傻逼粉丝真恶心。

我昨天看新闻,李易峰说自己就这么帅没办法,那我就只能给你们一张李易峰素颜近照了。

 3 ) 从《心理罪》开扒那些开挂的警察蜀黍阿姨们!

【这里是腹黑狗子(gouzishuobagua),留下你想看的八卦,我们扒给你看!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但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哦】上周,《心理罪》系列之一电影上线,作为一部原书平均8分以上的超强原创IP,又有流量鲜肉李易峰+影帝廖凡、演技挂万茜保驾护航——原本应该在应该一举夺魁的电影,却并没有拿到想象中的好成绩。

自上映至小周末结束,票房仅有1.62亿,豆瓣评分也直降至5.7分。

如此情形,吓得片方求找了一大批影评人求表扬。

然鹅,剧情割裂、人物塑造简单矛盾、台词尴尬、推理过程堪比霍顿“空口验尿”等等可怕的缺点还是让它成为了一部无法挽救的糟糕作品。

虽说《心理罪》电影有种种缺点,但不少人还是因此对于其中能够凭借心理画像描绘凶手的男主感到十分好奇:原来现在警察断案都这么神奇了吗?

对此,作为为数不多常年保持好奇心,还没被害死的喵子特意去探究了一下,事实是:真就那么神奇!

今天喵子就给大家扒一扒国内办案开挂的警察叔叔&阿姨们!

神笔警探——林宇辉看人先看脸,抓人也一样。

有了犯罪嫌疑人的画像,警察蜀黍们仿佛如虎添翼,抓捕嫌疑人的脚步也就更加迅猛!

所以,第一位我们就先说说这最直接的——模拟画像师林宇辉。

这位警察蜀黍曾经参加了央视的《挑战不可能》栏目,他先是通过下图这样厚马赛克的图片,制作出了人物画像,又通过画像在48位候选妹子中找出了画像中的人。

真的很想让人说一句:我擦……这……这也行?

更厉害的还在后面,在年度总选时,挑战难度升级,林宇辉需要通过一张小女孩儿六岁时模糊的照片,绘制出小女孩的完整画像并预测其十几年后的长相,并在现场三十位候选妹子中将她找出来。

emmm,人长大是会变的诶,尤其是妹子们女大十八变啊!

怎么可能找得出来!

等小姐姐们走出来的时候,感觉全场都傻了。

这统一服装、同一妆容……有人可能还是统一整容,想要找出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吧?

然鹅,林宇辉还真就找出来。

他用了十分钟还原,并绘制小女孩的两幅画像,又经过几十分钟的辨别对比,一下就把妹子找了出来。

这简直就是人肉扫描仪啊。

作为一位四十五岁才半路出家的警察叔叔,他画了不下七万幅画像,协助侦破的案件也有数千起:从最初泰安纵火案,加油站员工三言两语描述的犯罪嫌疑人,被碎尸毁容的受害人,到监控中模糊的特大诈骗案嫌疑人,再到面部只露出三分之一的犯罪分子,各种人物的画像纷纷被他这一支神笔还原。

就在前些日子,中国访美学者章莹颖在美失踪一案,美国警方对此一筹莫展。

现场只有三段模糊的录像,因为清晰度太低,美国警方只能先将侦查重点放在了车身上,并且求助了著名的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教授。

李昌钰向美国警方安利了这位林宇辉,美国警方接受了建议,并发送了三段已经公之于众的,糊的妈不认的架空录像过来,清晰度如下↓

总觉得实在开货真价实的国际玩笑……这能看出啥来。

然鹅,林警官瞅了瞅、看了看,表示:放着我来吧。

虽然凭着责任接下这个任务,但真做起来还是很难的。

与犯罪心理画像的道理一样,在探寻结果过程中,重要的从来不是表象的东西,而是更加深切的、不会改变的东西。

这一点,放在面部画像上,指的就是人的骨骼——这也是林宇辉的绝招“刻骨寻人”。

面对糊成这样的视频,林宇辉先是请来了国内牛逼的刑侦视频专家,将视频一针一针的扒下来,然后还原清晰度,从几千张糊到妈不认的图片里大海捞针,找到了两张勉强能看清嫌疑人长相的图片,长这样↓

真是……相当勉强了。

随后,林宇辉通过这两帧图片,开始推理和刻骨复原,经过长时间的描绘修改,终于画出了两版犯罪嫌疑人的图像,并发送给了美国警方。

他个人推断,画像相似度应该达到50%-60%

美国警方收到了画像之后,还是十分懵逼的。

毕竟这么低的画质,居然还能画出画像来?

别不是逗我吧?

然鹅,在几天之后,美国警方正是通过这张画像及其他几条线索,最终抓捕了犯罪嫌疑人。

↓这是罪犯的真是样貌。

事后,大家理所当然的把画像拿出来和真人对比,外界媒体一脸懵逼,表示:这相似度至少80%啊,那么糊的视频居然也能还原出来,这到是什么操作!

虽然一战成名,但林宇辉却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他目前最大的梦想,还是能够把自己这门入骨三分的本事传下去啊相信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哒!

足迹神探——董艳珍有描述、有视频的时候可以画像?

那没有监控、没有脸怎么办?

警察叔叔告诉我们——那就用脚印!

早在上个世纪,我国就拥有了马玉林这样能够通过脚印、步法来追踪犯人的追踪能手。

不过,今天我们来聊一位年轻一点的——董艳珍。

称她“足迹神探”一点都不为过,从小她就耳濡目学会了爷爷、爸爸的足迹神功;16岁大显身手,通过脚印帮助村里找到了纵火犯;正式担任刑警以后,先后破获多起大案、要案;在2015年的某综艺节目中,她更是凭借神乎其神的脚印追踪技能成功从三十位样貌相当的模特里精准的找出其中一位的足迹,拿下了当年的挑战王,并被华人神探李昌钰推荐给美国刑侦机构。

这么说还是觉得不够神奇,举个例子吧!

2016年6月,吉林省松原市某城乡结合部有人报案:一对年轻的夫妇在家中遇害,两人的伤口均位于胸部及勃颈处,其中女性受害者衣衫不整,但并未遭遇性侵。

屋内并没有翻动过的痕迹,手机能贵重财物也并没有被拿走。

由此,警方初步判定,犯罪嫌疑人的动机应该是仇杀且对受害人十分熟悉。

于是警方马上首先在村子里展开了走访调查,虽然找到了两位有作案动机的犯罪嫌疑人,但他们统统因没有作案时间而被逐个排除——警察叔叔对此,有点懵,这种情况相当于要大海捞针啊。

这时,董艳珍出马了,但断案的过程肯定不会写像李易峰直接指出凶手是谁那么顺利啦:房间内留下的两处脚印,一处因多次踩踏毫无用处,另一处地上的脚印只有半截,只能凭借其力度、方向、离床远近断定这是一个中等身材的年轻人从床上跳下来时形成的。

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董艳珍经过几日的观察、寻找,终于又在屋外的土地上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留下的另一枚较为完整清晰的脚印。

于是,她马上投入了分析调查:通过脚趾的磨损面分析出凶手的年龄在25-35左右(因为脚趾部分的脚印不够清晰,所以不能明确年龄)

又通过步伐距离分析出了凶手的身高在1米7左右。

推理至此,其实都算是足迹推理的常规项目。

以往的侦查人员也会通过脚印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年龄、身高,但董艳珍则关注的是人的步态,按她的话说,看到脚印就要入骨三分——毕竟,身高、体重、年龄都会重复,但步态重复的几率就小很多了。

通过她的仔细观察,这几个脚印都是正起脚,外落脚,由此她断定嫌疑人右腿很直,但左腿应该有点弯,另外,想要这么走路,嫌疑人应该还有走路摇晃、耸肩的毛病。

正在她继续研究脚印的同时,前方侦查员也发现其中一位嫌疑人的儿子突然出现在县城的小旅馆里,行为特征与董艳珍描述的如出一辙。

看到他(犯罪嫌疑人)晃晃悠悠的走出来,警察蜀黍就知道八九不离十了。

哈哈哈,警察蜀黍忍不住笑出声。

最后,经过审讯调查,凶手正是那名与死者有矛盾的嫌疑人的儿子,警方对其进行了抓捕,案件也就此宣布告破。

是不是觉得已经很厉害了,还有还有呐!

应该不少人都认为足迹专家是根据现场足迹推断凶手的特征而已?

其实不然,董艳珍还能反着推,也就是说——即便没有脚印,也能通过嫌疑人的步态、身形反推出脚印的样子。

2015年,在某地的一条小路上,发现了一名女性死者,没有性侵和劫财的痕迹,致命伤位于颈部,从刀口方向分析,凶手应该是面对面砍下去的,并且造成了血液喷溅。

案件发生时已经是早晨五六点钟,小路上已有行人走动,由此警方判断凶手不可能浑身是血的走小路回家,而是从小路周围的庄稼地离开。

然鹅小路上没有任何监控录像,唯一的监控录像时早晨死者与老公从家离开时在马路上留下的。

作为最后与死者在一起的死者丈夫,却在死者死后不见踪影,打电话关机。

虽然警方掐指一算,感觉凶手八成就是他,但断案又不是过家家,下结论还是需要更多证据。

不过,如果要是能从庄稼地中找到死者丈夫离开的脚印就能大大增加其丈夫的嫌疑,从而进一步确定嫌疑犯。

然鹅,庄稼地的脚印虽然比水泥地清晰多了,但却有太多双脚从这里走过,完全提取不了有价值的证据。

于是,足迹神探再次上线了,她开始了反向推理——通过这么一段糊的妈不认的监控录像迅速还原出了死者丈夫的脚印特征,并通过对比在庄稼地里找到了他的脚印,使得警方迅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最终案件告破,凶手正是死者的丈夫王某。

诶,听了两个案例,是不是感觉超级厉害,绝对的女版福尔摩斯。

虽然足迹和画像一样并不能成为抓捕凶手的直接证据,但在断案过程中,通过足迹分析出来的结果,却给予了侦查员们更加明确的指向性,使得办案更快、更准。

虽然董艳珍这招寻迹追踪是传家的手艺,她还是希望能够把它传播出去,教给更多的警察叔叔阿姨,让坏人无处遁形!

其实,无论是什么职务,是不是有一神技傍身,警察蜀黍&阿姨都在尽自己的力量默默的保护着我们社会的安定诶,你还知不知道什么警察传奇故事,快留言将给我们听吧

 4 ) 在光影與生滅的置換之間找到救贖

說實話,「現代吸血鬼」一案談不上多懸疑驚悚,《心理罪》別出新意的地方是,不同於歐美電影電視劇的側寫(profiling)程序,本片把罪犯心理的剖析、犯案過程的模擬結合特效營造出空間翻轉、時光逆回的科幻效果,這算是亮點,然而細節的省略跟缺乏理論根據的鋪陳亦可能造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爭議,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撇開劇本的不足跟敘事表現的瑕疵,整體而言,《心理罪》是十分用心之作,這份用心不單只是體現在製作的精良或是不同元素的添加與嘗試,而是處處可見導演那份「不只是商業片」的傾訴欲,破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心理罪》透過對人心的推敲,對人性的質問,構建了一條方木跟邰偉這對冰火搭檔完成自我救贖的道路。

一個內心有創傷、過往有陰影的資深警探,這個人設很typical;一個年輕氣盛、自恃能窺破所有犯罪的心理學天才,說實話也不算什麼新鮮設定。

然而不同於其他老手菜鳥組合的是,邰偉跟方木的「溫度」並非恆常不變,兩人的身上的光明面與陰暗面更隨著劇情的推進,產生彼消此漲的變化。

初期,方木格外張狂而自負,透過初戀情人陳希(李純飾演)的念白──btw,不管是為了深掘人物或是添增人文成分,小說行文在轉化成臺詞後的過分書面化實在有幾分生硬突兀──方木是個活在自己世界(箱子)的怪咖,需要有人去敲破他的殼。

方木的問題在於缺乏一般人會有的共情與同理心,方木以為情感會阻撓對案件的判斷,事實上,當你每天面對犯罪一如邰偉,很容易變得疲憊,甚至是麻木,一旦失去感同身受的悲憫與同情,極有可能反被罪惡深淵淹沒,如同邰偉所說的,如若不走進陽光,就會被黑暗吞噬。

所以邰偉雖然資深,卻相對情感豐富而激情,初為實習生的方木卻把破案當作跟自己、跟兇手的博弈遊戲,面對屍體與血腥,他或有不忍之心,更多的卻是想把對方打敗的興奮之情,他缺乏對自身以外生命個體的敬畏,這不僅激怒邰偉,更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不管是形象或氣質,李易峰把方木前期的傲慢自大詮釋得恰如其分,但他在戀人、在親如胞姐的喬蘭(萬茜飾演)面前所展現的純情與懵懂又平衡了這份狂妄,反添幾分討喜。

這個時期,以天臺餐廳上跟邰偉的碰撞最為精彩,廖凡的老練不在話下,從對方木的告誡到自舞自開懷再到疑點閃現的恍然大悟,數次情緒的轉換令人嘆服。

而李易峰亦在這場戲把方木缺乏共情的問題放到最大,對邰偉的貼耳告誡,他有著被輕視的憤怒,對邰偉的「失敗者」言論他嗤之以鼻──然而他不明白,不管最後是否真相大白、兇手是否繩之以法,一旦犯罪產生,傷害造成,就註定沒有贏家。

也許這就是電影為什麼要先形塑一個沒有包袱跟負擔的方木,直至他也有一輩子無法擺脫的罪惡感,與此同時,邰偉卻在跟這個年輕人對抗的過程當中一點一點卸下負擔,當方木陷入陰影的時候,他率先去做那個撥雲見日的人。

唯有方木在背負傷痛與罪惡感的同時,擁有足夠的冷靜與勇氣去面對恣意剝奪他人生命的罪犯,堅持一個執法者對法律、對社會正義的信任,他才真正具備擔任警察的資格,並邁出了自我救贖的第一步。

教人略微惋惜的是,或許電影想要觸及的面向太多,想要傾訴的太多,取捨之間角色深度跟情感強度有所削弱,幾場情緒需要更多鋪墊的戲都走得比較匆促,譬如李易峰畫像的那場哭戲哭得撕心,演員表現令人既驚艷又動容,可觀眾才剛有幾分沉浸其中就戛然而止,方木的傷痛並沒有在觀眾心裡有更充足的體現;邰偉的哭戲亦然,就這麼釋懷了,和解了,多少缺點說服力。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謝君豪的角色,這個本片最大反派不管是扮相還是表演都很出色,但角色本身終究太過單薄扁平。

然而不管是哪方面的缺一點,《心理罪》讓我看到犯罪類型片的新意與巧思,在做到商業片該有的觀賞性與娛樂性以外,它有引發觀眾思考跟討論的東西在裡面。

演員各有亮點,在心理畫像這塊,李易峰合理過渡融合了不同人格的代入轉換而不割裂,聲情表現較以往更有穿透力;廖凡像一把軍刀,疲憊卻銳利,總是傷口夾帶著汗水、泥沙,其動人在於硬殼下的脆弱與溫柔。

萬茜的發揮空間不大,但氣質形象十分貼合,讓人舒服有安全感,這也是喬蘭對方木的意義。

最後,我不敢說我有多期待續集,但方木跟邰偉並立在海崖邊上的堅定身影,確實在我心中留下了一絲念想。

 5 ) 心理学家说,建国以后是没有吸血鬼的

在某沿海大都市,杀人吸血的幽灵连环作案,恐怖席卷,人心惶惶。

让凶手伏法的重任,落在两个人的肩上。

年纪大的那个,是嫉恶如仇的刑警队长,有心理创伤,脾气暴躁,喜怒无常,一开口总是用吼的,工作狂熬夜狂玩命狂,人到中年孑然一身,同事关系一团糟。

他喜欢健身搏击,出任务不怎么喜欢带枪,更不怎么喜欢用枪,可每次打架输多赢少,还不服输,搞得遍体鳞伤又气呼呼的。

鲜肉的那个,是犯罪心理学高材生,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才少年,少女人见人爱的男神,偶像光环亮瞎三十米内狗眼。

他智商和颜值平起平坐,推理速度比肩夏洛克波洛御手洗,极限运动一触即通,除了有点自恋和打架不咋地,几乎挑不出短板。

这一对资深警察和实习生的拍档,看上去不怎么靠谱,却成了破案的唯一希望。

在不时的唇枪舌战、你推我搡中,他们抽丝剥茧,深入虎穴,追踪着吸血狂魔的踪迹。

《心理罪》是一个知名度不小的国产IP,尤其是国内严肃又自带流量噱头的犯罪题材的匮乏,促成了它的走红。

原著和网剧,还算是基于现实基础的刑侦故事,到了电影版,更大程度上抛开了警匪片的章法。

尤其是前半部的气氛,有点“暗网恐怖传说”的意思,接着又用正儿八经的破案流程,把诡谲莫测的都市传说解构了。

不是科幻也不属奇幻,但电影版《心理罪》在世界观上,跟《东方三侠》、《龙虎门》那样漫画式港片其实挺类似。

从整个美工环境、道具设置和剧情氛围,可以看出编导试图架空出一个世界观,供侦探和罪犯放开手脚,玩一场超现实维度的猫鼠游戏。

这种玩法很独特,至少在以前想象力普遍不济的华语犯罪片中,非常罕见。

近年也有华语片借鉴同样的思路,但不靠未来科技的《心理罪》,也许是少了创作包袱,整体反而走得更远一些。

比如反派,是老式科幻片中常见的那种邪恶狂人,身份神秘,高来高去,运筹帷幄着超级大阴谋。

他深居在与世隔绝的老巢,在城市中制造恐怖,做着人体变异的恐怖实验,还雇了一个超能打的保镖,这不就是007电影的经典坏人模板?

再看好人这边,也是古典时期谍战片的双雄戏,一个动脑一个动手,一个有颜一个有胆,撕逼不断又能齐心作战,属于典型的互补配置。

他们常常无视大部队独自行动,荒郊野外独闯龙潭。

如果再加点油嘴滑舌的幽默调剂和基情暗示,完全可以跟英伦那些特务基片互抡一下了。

方君没读过原著小说,只关注过前两年的网剧,记得那氛围还相对接地气一些。

如今电影进一步架空和传奇化,应该是主创觉得大银幕需要更大的舞台。

阴谋狂徒、病毒实验、强化人体、吸血魔王那样的点子,粗看更靠近漫威电影宇宙,跟现实中的刑侦案件不是一个画风的。

这时候,就需要从风格上加以调剂,消除隔阂感。

从头至尾,《心理罪》都在构建一个超脱的世界观,市井气息抽离化,台词偏文艺和书面,几次用电脑特效打通思维和现实的边域,不断强化高概念的气质。

方木每次推理,都自带悲天悯人的透世少年风。

他那几段关于光明与黑暗的旁白,就像《刺客信条》反复强调“万物皆虚,万事皆允”一样。

中二是中二了点,但跟情节的诡异离奇是匹配的。

这样一个破案故事,如果基调不中二,反而错位了吧。

读大学时,方君追看美剧《犯罪心理》,里面有个情节反复上演:某角色表示无法接受“犯罪心理侧写”这玩意的实用性。

甚至剧中很多专业的刑侦人员,也对此不屑一顾,把它当成江湖骗子的玄学来看待。

究其原因,行为分析不是一门精确科学,没有具体的参数和算法可以依据,更很难三言两语科普。

在外行看来,那就是一个黑箱,跟算命似的,你心理学家说啥就是啥,凭什么?

所以有人抱怨方木的很多推理,只出结果不说过程,那是不公平的。

解剖鉴定、伤口毒理这些,尽可以堆砌术语,增加观众对专业性的认同,片中也毫不吝啬地安排一个女法医海量科普。

但到了本来就很难以影视手法给出原理的心理学,只交代结果是剧作惯例。

强作解释,反而失去了分寸和信服力。

你甚至可以略过这些,直接把方木的心理窥探技能,当做一种天赋的超常能力来看待,也不影响欣赏。

比起网剧,还多的是大段编排精良的打斗。

廖凡拍《师父》健的身和练的招不能浪费,所以邰队长三番五次暴力指数飙升,关键时刻不掏枪,赤手空拳就是干。

只见邰队长的抗揍能力胜过蝙蝠侠,被坏人砸腰起码五六次,竟然没有惨遭断背,沙袋毕竟不是白打的。

综合来看,开篇的闹市追逐、中段分别在狭窄和开放空间的两场肉搏,都可圈可点。

尤其是船舱中的匕首短兵相接,放到近年任何一部功夫片都拿得出手。

这两年,基调晦暗、情节严肃、表演深沉的犯罪电影,开始成为华语商业片的一支主流。

其中有致力表现真实罪案残酷的,也不乏《心理罪》这样,拿神乎其技的推理手法、把罪案娱乐化作卖点。

装逼地说一句,对于方君这样看多了《犯罪心理》的伪剧迷,《心理罪》中的画像术,并没有太多新鲜感,几个起承转合也不多么烧脑。

但它能登上大银幕,至少意味着资本认同,被边缘化多年的犯罪题材大有可为。

对类型仍然单薄的华语电影市场来说,这算是一件幸事吧。

 6 ) 这是一篇纯吐槽

如果各位观众姥爷是李易峰的粉,你们是来看方木的,我不多说什么,然后如果有人是带着脑子当做悬疑片看的,请看我说 。

剧情软弱无力 ,除了方木 ,其他人智商、武力长期不在线,而且把方木说的太神了,一点铺垫都没有,自己一通理论就知道罪犯是什么人了,也太特么神了吧。

第一次,廖凡和女警察一起去船厂抓人,在泥地里罪犯和廖凡在打的时候,女警察从船里出来,一脚踢痛了廖凡,罪犯跑了。

第二次,一队武警和廖凡进医院抓人,罪犯居然能在一个被封锁的医院内,创造出一挑一的环境,把廖凡打得不要不要的,我中国武警难道这么弱鸡 十几个人连一扇门都不能马上撞开?

女警冲进去帮忙,结果反倒被罪犯擒住当做人质,拜托,你是猪队友吗?

如果说是剧情需要 能不能想一个更好的场景?

悬疑片欸 ,讲逻辑讲常识的欸。

外面的狙击手干什么吃的?

狙击手瞄准了罪犯而且从电影的角度是打不到女警的欸。

为什么不开枪啊?

如果说考虑到人质安全,我也不多说什么。

除了廖凡 其他人演技长期不在线,甚至有些人,如果不是看了原著,看完之后我还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方木台词巨尴尬,一脸老子就是叼的表情,一分钟不到,稀里糊涂的就知道罪犯是谁了欸,后面完全变打斗戏了欸,为什么知道了给敌人注射药剂敌人会力大无穷还要给他打药?

虽然说对机体有负担但也没见出啥事啊,你这不白白给敌人加buff吗?

还有用强光照一两秒的事,非要给他打药然后肉搏?

开个强光手电筒不就死了吗?

 7 ) 简析最终上映版和剧本讨论阶段以及原著的差别

#请注意,本文涉及严重剧透,会影响观影体验,未观看者不建议继续阅读#大概是2014-2015年间,接到谢导邀请来讨论《心理罪》的剧本问题,也算是机缘巧合,一是《画像》这本书刚登陆豆瓣的时候我跟雷米老师有过一些交流,在那个没有微信还用QQ的年代;二是当时写了书的评论: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81867/再后来,顾小白老师的网剧上线并引起了轰动,心理罪的IP再次被炒起,一个买了多年的版权终于得到了落实。

8月9号的首映是一场奇妙的体验,至少对我个人来说,因为自己第一次经历这种剧本从文字变成大电影的过程。

你知道故事的走向,你知道结局,甚至知道谁会在哪里说出哪句台词,但是你不清楚画面的冲击,不清楚演员的张力。

我应该是在2016年春节期间,谢导的团队开始去厦门和青岛踩点后没有再继续跟进前期的工作,因此本文只从部分项目参与者角度解释一部分剧本角度,能够帮助大家理解影片的内容。

1、第一版预告片中有方木独自对着镜头的独白内容,当时的考虑是让方木演示心理入侵这一概念,也就是松明老师的绝活儿。

方木对着镜头,对着观众演示一段心理入侵,造成一种代入感,这个情节是在校园内,带有表演性质,表演的对象是陈希和其他女孩儿。

后来正片里把这一段都删掉,我想主要还是怕观众的代入感不好。

万一方木表演完了之后观众没有什么大的反应(这个设计又在开头),那可能会影响整个之后的观感,对方木的神奇就会产生质疑。

所以这个楔子只出现在了第一版预告中。

2、吸血鬼案在《画像》中只占了一部分,但是因为涉及到时长和容量的原因,因此第一部《心理罪》选择把吸血鬼案作为第一部的主线。

第一个案件解剖尸体,设计方木硬闯案发现场在现实中的确不大可能实现,这里考虑一是参考原著,方木来到强奸城市现场,二是考虑让方木和邰伟的矛盾一上来就激化:邰伟已经准备和李一曼控制现场进行抓捕,但是方木自己为是的捣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慢半拍的受伤。

3、萝莉的戏份被很大程度上削减了。

这可能是后期编辑时候的实际情况,按照原先的设计萝莉在拳击训练场、船坞打斗甚至后来最终对决都有很重要的内容,并且邰伟从不接受萝莉(因为不接受李一曼的受伤和殉职),到最后接受萝莉也是一条人物的情感线,但是这条线后来放弃了,应该是不想跟网剧一样再发展成邰伟和萝莉相爱,这样能够让邰伟的感情更干裂一点,同时也让观众把更多的爱情戏关注在方木和陈希身上。

遗憾的就是除了船坞打斗那一场戏之外萝莉这个角色没有其他亮点了,这不是创作阶段没有考虑,是后期牺牲掉了。

4、陈希为什么有跳舞的设定?

因为当时参考的就是SNH48(是不是这么叫)女团,动漫、二次元,但是又怕太脑残感所以折中了一下保持了一点玉女的形象。

但是谢导双子大厦那一场跳舞的戏真的拍的太好了,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当时心里特别怕真拍成SNH48……最后的效果大气性感,气氛上也恰到好处。

陈希为什么和方木滑滑板?

当时是为了给两人增加技能,小白老师提出《白日梦想家》里在冰岛那一段滑板戏非常释放,可以借鉴一下。

因为不安排这一场戏方木和陈希的感情戏就太少了,大家感觉不到两个人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如果光被案件推着,陈希的死对方木的触动就难放大。

5、BOSS为什么会出现在咖啡馆?

向原著致敬,呵呵。

逻辑上就是方木通过小视频和弹幕心理入侵了BOSS,BOSS不服,因此要公开向方木宣战,并且强调真正阻碍自己的实际是邰伟而不是方木,威胁方木放弃。

BOSS怎么知道方木在哪儿的?

他是BOSS啊哈哈。

最早的设定,这个BOSS实际上在第一场解剖案的医院就出现了,也就是说一上来邰伟方木和BOSS已经打过照面,BOSS就是第一个案子所在医院的医生。

后来考虑一是有些牵强,二是缺少悬念,万一观众认为这种设计过于刻意反而减分,三是从第一个案子到吸血鬼中间的时间段有些短,BOSS自己的病情发展没有时间空间了。

6、BOSS为什么要让所有人感染?

最初也不是这么设计的。

最初设计是BOSS父亲是患者,还有个哥哥,父亲和哥哥都病死了,但是自己没有发作,为了自救当了医生,当医生的目的是为了搞解药,因此绑架血源、拿小女孩做实验……但是卟啉症毕竟太小众了,如果医生家里人得过这个病,一查就查到了,最后林海女儿不就是这么发现的么,这个坎儿后来一直没有绕过去,因此医生就不能是遗传了,只能是被感染,继而黑化。

这中间剧本创作时有巨大的争论,漫长的讨论,我只能说,现在BOSS这个最终宣言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7、乔教授的戏少?

的确是少了,原著中乔教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至少在《画像》中是。

邰伟要向乔教授请教,方木更是,陈希的死,是方木的心理罪,方木的心理罪,应该是通过乔教授才意识到的。

但是最终的版本中乔教授后半段没有再出现。

按照剧本最初的设计,陈希死后方木在乔教授家用餐收到的陈希死亡的视频,这场戏乔兰和乔教授应该也在的。

乔教授的技能是什么?

催眠,或者叫心理入侵,也就是请松明来解决的部分。

《画像》中的选择是乔教授死亡,网剧中小白老师的选择是乔教授黑化为BOSS,为什么《心理罪》最后淡化乔教授?

你们注意到乔教授脖子上挂的那个东西了吗?

这是个伏笔,等到第二部的时候这个细节就圆满了,乔教授的故事也就能讲完了,记住,催眠。

8、结尾出乎我的意料,因为结尾做了巨大的改动。

原先的设计在杀死BOSS的过程中乌贼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乌贼直接把BOSS照死。

这个设定不能用逻辑思维去考虑,只能从僵尸片的角度去理解。

曾有一版讨论是由于台风+洞穴内的搏斗+乌贼的冲撞,洞穴部分坍塌,压死了BOSS,一版讨论是洞穴部分坍塌后阳光进来照死了BOSS。

但是这样设计就会有观众问BOSS去咖啡馆的时候也是大白天露面为什么没有事?

所以现在等于是针剂+强光的并列设计,乌贼怎么这么牛逼?

到底有多强的光?

这个细节大家就没有必要太纠结了。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个人的一些感受,我认为成功的:影片的氛围和美术,动作戏的处理和廖凡的台词。

略有缺憾的:整个影片的时长和容量,导致了故事线、逻辑线和情感线上必须要跳进,突进。

因为《画像》本身内容太多,案件也多,整个雷米老师的创作其实更适合作为连续剧改变,作为大电影的改造,谢导这次抓住了重点。

有人说看过了小说就知道了电影的内容,那肯定是大错特错了,毕竟是畅销书改编,又是悬疑片,怎么可能连BOSS都不给你改,让读过书的朋友都带着结果进来看?

我们甚至刻意修改的部分人物的小传,为的就是了解《画像》的人也猜不到部分人物的结局和功能。

如果第一部能够成功,接下来还涉及到的就是《城市之光》和邓超版本的竞争问题,以及往系列发展的可行性,毕竟李易峰的档期实在是……留下你的问题,看看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些什么。

 8 ) 开诚布公地讨论这部“魔幻”悬疑片的两个问题

《血之魅》故事本身更偏向于“猎奇”而非“推理”。

不要问为何方木有这样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天生如此,但是对喜爱严密逻辑论证的观众来说,看一个“神棍”断案恐怕很难忍受吧。

长久以来,我一直很期待荧幕上能出现现实题材的刑侦推理片。

事实证明,可能由于一些不可名状的原因,这个愿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

当我看到开头的俯拍的无人机时,看到方木的“思维宫殿”像盒子般展开时,看到在摩天大楼顶端开舞会时,我心里有点失落,因为知道这部电影的走向终究是“魔幻”的。

看一下近几年国产乃至世界热门电影的趋势,真实生活中的细节被慢慢磨去了。

在一个模糊的空间里,历经远离现实的事情,这样的设定,倾向于把观众往塑造的人物上引,而非对环境的反思。

我个人觉得是很遗憾的,原因太多,也不展开说了。

---回到电影本身,如何评判它好不好?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我想了很久,不谈学术上的各种标准,单纯感性地说,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看完之后我还记住了什么?

如果出门便忘,说明这片子烂得平庸。

如果过一阵子还能想起一两个镜头,这片子还是有闪光点的。

一周前我看了点映,现在最先想起的镜头:一是邰伟在泥地里干架(就是拍出来实在看不清廖凡的脸ORZ),二是方木割破左臂在玻璃上划出一道血印。

两个镜头都很显人物性格,前者凶猛而勇敢,后者机敏而自傲。

这也是《心理罪》让我比较满意的地方,至少故事是完整的,行为动机也是可以理解的,双男主的性格相对而言也比较立体,尽管推理相当孱弱。

但是另一方面,缺点真是太突出了:1. 双雄片是很难拍的。

一方面二人要彼此对照,成为对方的镜子,并在破案的过程中一起成长。

邰伟放下了内疚,方木放下了自恃,在一次次与对手的周旋中,回答了“我是谁”,并认清自己的“罪”。

《心理罪》花了大量笔墨在男主上,而忽视了配角的呈现。

本以为万茜会奉上非常精彩的表演,这不是万茜的原因,角色本身没有张力,真的太可惜了(不得不敬佩《绣春刀2》俩小时塑造十几个人物的能力)。

其余的配角也都像纸一样空洞而平乏。

2. 无助于情节推进的废镜头不少,比如方木和女友在公路上滑滑板,后面已经有二人在学校的互动,其实可以拼一下,两段于剧情和人物塑造作用相似(当然你也可以硬说是有递进关系,女友的存在主要是为了高潮的爆发和带给方木的启发,爱情的美好在前面能尽量精简地表现出来就行了,个人感觉没有必要反复出现。

)平台尬舞那段换一个环境可能更合适。

不管多魔幻,我真的很难想象警察平常是在这种地方这样放松的。

还有一个方木及其女友和邰伟相遇在充满帷幔的舞蹈房桥段,主要俩作用,一是老师把方木介绍给邰伟,二是表现方木与女主的相(gan)识(qing)。

这个场景充满一种微妙的尴尬,老师角色存在的必要性比较弱,布置又是如此得不接地气。

这个镜头就像是没有经过太多思考,为了承上启下的便利,把各种要素堆积在一起囫囵全拍了的结果。

(具体情节可能有不对的地方...实在记不清了)不论是网剧还是电影,《心理罪》系列都让我产生高考写命题作文的紧张感。

一定要在片中出现“心理罪”三个字,不然就好像要离题了...拍片能拍得自如是一种境界,难啊。

可能网剧的篇幅比较长,所以能够铺垫案件细节,详细描述人物的心路历程,电影版着实仓促,我不能说这片子烂,但也不能说好,就这么回事吧。

 9 ) 浓浓的套路的味道....

果然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把原著的精华全删了,把方木改成孤儿就算了,连推理过程也全删了,我爸还以为方木断案是靠心电感应(其实是心理侧写啊喂!

),也是醉醉的,不过电影和小说毕竟两码事,我是抱着“想看看能改的如何”的心态看的,人家拍电影的也得赚钱不是?剧情台词等套路到不能更套路,前10分钟的叙事乱到不能再乱,另外片头绝对是我见过最丑的片头,还放了好长时间尸体做的够恶心,这点算是用心了。

李易峰演技进步的确肉眼可见,一段心理崩溃的哭戏情绪相当到位了,然而某几个镜头可能没有认真拍,就显得很不自然,看得出离专业演员还差一大截个人觉得心理罪画像这一部还是适合文戏为主,武戏为辅,比较好,容易凸显心理画像的断案过程

 10 ) 一个相对于书中更加黑化的天才方木,种种细节伏笔你真的看懂了吗?

本篇详细分析下影版中一些看似BUG实则细思恐极的伏笔。

严重剧透,想保留神秘感的请右上角点X哦。

作为心理罪的老读者,对电影版一直很好奇。

小说中画像里的方木,PTSD,沉默寡言,却又是个善良的天才。

在法律无法惩治凶手的时候,他那猎食者设陷的一枪惊艳了我许久。

最初听闻影版方木的人设改为更阳光的大学生的时候,其实内心是有一丝失望的。

然而观影结束之后,我发现我迎接了一个距离黑暗深渊更近的方木。

正如电影中乔教授所言,这是一个走钢索的人!

首先我们来选一个最明显的切入点:非常诡异的,在咖啡厅中和孟阳的见面。

可是,他真的见到了真实的孟阳了吗?

我认为没有,这里完全是方木的画像!

时间上,这发生在乔教授对方木进行催眠之后,中间没有任何衔接;空间上,咖啡厅异常寂静,周围一个其他客人和服务员都没有,孟阳突然出现又突然失踪;故事线上,邰伟有询问过方木什么时候见到的孟阳,方木语焉不详回答不出,并且在陈曦遇害之后第二次去画像的时候使用的是心理画像式的描述外貌。

如果当时他确实亲眼见到了孟阳的相貌,应该会有更肯定更细节的描述。

此外,方木在岛上见到孟阳的时候孟阳对他说杀死陈希是对他的警告,丝毫没有提及咖啡厅的见面那么以与孟阳的会面完全是方木的想象为前提,他们之间的对话就非常有意思了。

首先孟阳说你激怒了我,这表明方木对自己视频的效果非常自信;然后在幻想中被割断动脉死去,表明方木清晰的认识到双方武力值的差距;而后孟阳对他说有人会因为你的鲁莽而死去,包括恰巧在此时收到的陈希的短信,表明方木其实在潜意识中已经预感到了孟阳会对陈希下手,然而这个感觉被他忽略了,因为下面这个非常有意思又细思恐极的对话:其实我的对手是邰伟,如果没有邰伟,我们会是朋友。

是的,这其实也是方木的潜意识。

他其实非常欣赏孟阳这种能够操纵他人于鼓掌之中的天才,孟阳为了治愈卟啉症,在自己身上做试验,方木为了抓罪犯,把自己代入画像,甚至以身作饵。

然而他现在是警察,他们立场对立,他们只能是敌人,而导致这些的是邰伟,所以方木会错误的以为孟阳的目标是邰伟。

这里明显的看出了影版方木黑化的偏向。

相对于小说,影版的方木说自己当警察是为了探寻人性中最黑暗的那一面。

在片头指认出护工为凶手时,方木得意的一笑;在慢半拍中刀倒下时,方木的表情没有丝毫的担心,只是有一丝丝懊恼;在以网红为诱饵时,他并不担心计划失败当事人或许会发生危险。

可以说在陈希死之前,一切对他来说就像是一场游戏,生或死只是一个概念,却并没有实感。

小说中方木有一对关心自己的父母,而影版方木被设定成了孤儿,因此更明晰的表现了对于情感和同感心的缺乏,他没用负担,只需对自己负责(题外话,我认为这其实是个弥补BUG的设定,不然书中方木双亲健在还总玩自己的命实在是有点对不起爸妈了)。

因此,当这个有点黑化的方木在被凶手邮寄了陈希被害现场的视频之后孤身上岛就很好理解了。

是的,他不是去抓犯人的,他是去报仇的,孟阳一眼看穿了他:打着正义的名义报私仇。

他的武力值不够,因此他选择以自己的鲜血为诱饵将那个跟强效兴奋剂似的“神秘化合物”注射进孟阳体内,这是孟阳这个追求名利的医生自己研究出的邪物,用这个结果他可谓最讽刺的结局。

对方木来说,反正你死定了,我方木活着就赚了,死了也有垫背的。

而邰伟孤身上岛没带支援也有了原因:他想要保护方木。

我们无从得知为了和谐最后那几句对不上口型的台词到底是啥,同样为了和谐邰伟和乔兰如何为方木打马虎眼大概把这一手搞成正当防卫也没有拍,总之,尽管有各种偏差,但是影版方木那一针隐约还原了我心目中书中的方木在画像结局的惊艳一枪。

这样的方木,仍有着善良的内心,却时时濒临堕落。

他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他。

这样的方木,有致命的吸引力。

感谢导演和编剧给了我一个这样可以细细思忖的故事,也感谢演员们超强的演绎能力让这些种种得以鲜活的实现。

还有许多细节没有写,希望能与大家一起讨论。

最后,期待续集!!!!!!!!

期待孙普!!!!!!!!

 短评

不能深究细探逻辑,没有什么逻辑。廖凡的演技配这个剧情,可惜了。李易峰的哭戏看着还不错,其它就一般般了。

10分钟前
  • 衣商
  • 还行

比李易峰的演技更尬的是他的台词

15分钟前
  • rainywalnut
  • 较差

李易峰不适合方木。

18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节奏控制很好 几乎没有浪费的画面 对书修改非常大 基本上是原著党无法剧透系列 但这样的修改极大丰富了邰伟这个人物 一直很遗憾书里方木只能一人面对一切 两人明明是对极其优秀的搭档 总得来说超出预期 还可以

23分钟前
  • negetive2
  • 还行

心理变态杀人狂连连看

26分钟前
  • 天台杀手
  • 还行

我要给这部电影爆灯了。影片开头到结尾音乐就带入了悬疑紧张气氛,全程打戏超级燃,看的起鸡皮疙瘩。两个主演一文一武配合的很完美。在陈希发生事情后,影片前后衔接的剧情紧张虐心,现场很多人都很揪心。不错,心理罪值得支持,值得二刷。

30分钟前
  • 青年人电影协会
  • 力荐

既吓人又勾人心的电影,方木的哭戏细节处理的非常到位,邰伟硬汉形象无疑……两人一起喝酒的时候,心里还想着,哎哟我去,还有兄弟(基)情呢……整部电影下来提心吊胆的,挺有力道的电影。

32分钟前
  • 爱吃馒头的宝宝
  • 力荐

比想象中的要好,廖凡不愧是影帝,李易峰表现还是可以的。

37分钟前
  • Columbium
  • 推荐

周末与朋友相伴看完对一些人和事有了新的解读,看完觉得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方木和孟阳都是天才,仍需懂得活了是为了什么。

42分钟前
  • 不懂相负
  • 推荐

硬是把一本经典的心理悬疑小说拍成了“变种人”题材的脑残动作片,而方木的犯罪心理画像被渲染成“神棍推理”(加上李易峰分分钟出戏),真是服了!两星给廖凡。。。(不知道一个月后的《城市之光》会是怎样?希望别也残了!)

45分钟前
  • 天蝎小猪
  • 较差

李易峰在里面就跟演了个哈士奇一样……表情太狗了……

48分钟前
  • 拽拽歪歪&YY
  • 还行

李易峰的角色就像灵媒一样,越来越离谱。这样的电影不仅不尊重推理逻辑,也不尊重科学,没有好好的浸淫在学科内写出好的剧本。男主之间的关系戏也是非常的理所当然,为了对立而对立,又为了和解而和解。

50分钟前
  • Morning
  • 很差

电影中规中矩,我还是比较喜欢剧版的,李易峰进步挺大的,哭戏超有感染力,看到时候被感动到了。

53分钟前
  • 柒柒♀
  • 推荐

节奏不错,剧本的文风是败笔,电影的魔幻感也和原作气质不搭。廖凡和万茜发挥不大,李易峰有进步但是进步不大还是天分问题吧,台词太差,爆发力有点弱。

58分钟前
  • Jamin
  • 还行

主打悬疑推理的一部,但却基本都能猜着,悬而不疑,可以说是这部最大的毛病,不过成片节奏把控不错,叙事流畅,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60分钟前
  • 鸟倦知还
  • 还行

节奏不错,演员选得也挺合适的,特效挺酷的。

1小时前
  • 有有
  • 推荐

这才是尬聊尬舞尬推理啊。患者不是没少见光吗?

1小时前
  • 七瞳
  • 较差

想在110分钟内把故事讲清,让心理画像有说服力,又要表现两位主角各自内心创伤的背景和彼此间从冲突对立到理解信任的过程,还要加入大量动作戏和制造惊悚效果,不易掌控,难免有点顾此失彼。廖凡文武双全,表现近乎完美。李易峰表演有亮点。4位杀人犯的演绎也都很到位。

1小时前
  • 圆小六
  • 推荐

哈哈哈,方木和邰伟这一言不合就干架的两人到底要怎样搭档才能把案子破了。

1小时前
  • Ace
  • 推荐

顾小白的毛病一如既往,台词尬到爆,再创作加工能力忒弱了。廖凡辛苦了,李易峰这次的人设挺沾光,大概是与他过往平板无趣角色相比最有突破的表演,但碍于底盘过低天资太差仍然够不上赞美。

1小时前
  • 土国全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