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找电影院看了。
再仔细一瞅,才发现是19年的电影,天呐。
回来听了一期对导演黄朝亮和郑人硕的采访,才知道这部电影是当年台湾电影的本土票房冠军,但是呢,导演说即使这样也是亏钱的。
导演为拍这部电影也是先花了两年时间做功课,拍摄了相关纪录片。
说回电影本身。
观看过程中,到小酒馆调停那场戏,我脑海中冒出的词是江湖。
这就是江湖啊,属于这个小镇的武侠叙事。
小镇江湖,故事虽小,应有尽有。
在这个距离台北要坐七个小时的偏远台东,保留着炸寒单的传统民俗,同时也是一个小小的江湖,自有其运行规则与秩序。
收破烂也要守一方规矩。
正昆和阿义做着回收废品这一门生意,但因为收了一些违法得来的废品,被母亲训斥罚跪。
同时,也得罪了当地的回收大王豪哥。
两方互不相让,寻仇打架。
还惊动了警察(正昆匿名举报,嫁祸豪哥贩毒)。
当我正在为故事如何落幕而苦恼的时候,小镇江湖自有其运行规则。
就像堂主所说的,生命自己会找到出路。
风月场作江湖的谈判桌。
玄武堂堂主出面居中调停,就在那家几乎“唯一”的小酒馆里,几方坐下来,泡茶话事。
江湖事,江湖了。
最后不一定是你死我活哦。
豪哥抛出橄榄枝,欲收正昆于麾下。
正昆不弃阿义于不顾,歃血为盟,表其心。
没谈成,但是旧事不再提。
双方偃旗息鼓。
事情落幕。
这个江湖上当然也有爱恨情仇。
围观的风尘女子们,自然也在吃瓜。
旁观中,苏奈看中了正昆的义气。
非为救赎,只是心动。
苏奈自贬自己已经烂了,自甘堕落,不奢求其他。
正昆和阿义现在是兄弟,但这关系的最初动机是脆弱的。
正昆当初把阿义从鬼拉回人形,出于愧疚?
还是其他?
没有其他的感情,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但导演似乎没有想讨论更多。
自待观众自行脑补完全。
(尤其让我在意的细节是苏奈为正昆剥的虾,正昆为什么给了阿义!!
导演,你是故意的吗?
)无意中得知真相的阿义,把自己的一半股权卖给豪哥。
豪哥故事线回收。
就等这一天看看这份义气值多少钱。
大笑扬长而去。
阿义用这些钱,所有的一百万,买了炮。
这几年的所有积累,为自己,为萱萱,也为了正昆。
这炮炸完,大家两清。
正昆和阿义的结局如何?
我理解是阿义是为正昆向萱萱赎罪。
自意外发生萱萱死后,正昆每年都去参加炸寒单。
炸寒单,或为求财,或为还愿,或为赎罪。
正昆之意,自不用言表。
导演的解释也解答了我的疑问。
他和郑人硕都讲,一百万的炮不会炸死正昆。
阿义作为参加过炸寒单的人,他知道这些是炸不死人的。
而且炮的威力还要看扔炮的人的手法。
但阿义只能如此作为一个交代,对自己的交代。
也是对萱萱的交代。
阿义通过这种方式也救赎了正昆,两清之后,你或许少些心理负担,你每年的炸寒单赎罪,罪过或许减轻一些。
阿义在为正昆减轻罪恶,剩下的,正昆自己去面对。
阿义在片尾带着萱萱骨灰坐上了去台北的火车。
首尾呼应,开头萱萱为他而回来,结尾阿义对萱萱有个交代。
导演说,火车是一种情感的桥梁。
而正昆自首,留在了台东。
他要继续承担责任,为了母亲,为了苏奈,为了他们的孩子。
阿义仁至义尽,一双球鞋表心意。
一百万的炮,告别过去。
还有最后,炸寒单遍落的花瓣是莲花。
导演说其实删了蛮多正昆这个角色的设计,比如正昆总爱在阿义背后自言自语,以此表现他内心的挣扎,或许伴随多重人格特质。
本来送球鞋之后,正昆要说其实我的脚比你小。
所以,这样的自言自语在最后车玻璃上的被发现会合理一些。
但导演为了不让正昆这个角色更复杂,做了取舍。
播客节目:麦高芬➡️散场通道//胡宇威演技有待加强。
我自己的脑补的故事版本,可以这么拍呀:林正昆爱着黄明义,但阿义有一个深爱的女朋友萱萱。
林正昆欲暗中破坏却因意外害死了萱萱,阿义也受了重伤。
从此阿义一蹶不振、生无可恋、糟蹋自己。
林正昆怀着巨大的愧疚悔恨以及对阿义未曾磨灭的爱,再次插手了阿义的人生,把他从鬼拉回人形。
两人相依为命,歃血为盟,互称兄弟,但林正昆一直怀有心结,不敢说出真相,阿义因萱萱的死也一直自责。
作为直男的阿义从来没想过、也不可能回应林正昆的感情。
两人感情越深,林正昆愧疚之情愈浓,他在一次自白中道出了真相,被阿义偶然发现。
得知真相同时得知林正昆对自己的感情,阿义在萤火虫满天的露天水池游泳,最后还是卖掉了自己的一半股权,换得一百万鞭炮,为林正昆向萱萱赔罪。
一百万,是生是死,看你造化。
出身清寒,灵魂孤单,于你于我皆如此。
最后,阿义找到了被炸成重伤的正昆,一起回了回收站。
自卑、懦弱,明明有喜欢的人却不敢说出来,看见萱萱和别人在一起又什么都做不了,爱情开始的很美好时光,结束的很悲剧收场,于是,他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拆散他们,人心难测啊,可惜拆散他们,并不能让萱萱和自己在一起,用卑劣的手段报复情敌,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人物形象的描述一样,心里的秘密,费劲心思的再想,煞费苦心拆散别人,不如让她知道你的真实想法,
看了这部电影一周有余,忙七忙八,都没空写影评。
最近雨季,窝在家里看电影,也是一段时间没有那种安安静静、心无旁骛、没有快进地正常倍数看电影了。
这部电影很早就在台湾上映了,如果没有记错,今年元宵节期间,这部电影才在大陆上映,没有资本的支持和运作,排片率不说大家也是知道的。
这电影的炮炸寒单爷倒是跟“咚咚咚”的元宵节挺应景的。
本来是觉得炮炸寒单爷应该是如同永春达埔那边的炸佛一样的,看了电影才知道是炸僮身王爷,而电影也是从这炸僮身单刀直入地开启。
印象深刻的还是台湾人从骨子里的敬神风俗,这倒还好,因为这在我们福建这边也不赖,说到底还是台湾台东乡间的风景,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有的的如稻香MV中的那种蛙鸣稻香的田野以及从那片满屏郁郁葱葱的满眼绿,还有副热带高压下的酷暑,以及男主那一身的好身材,这些终究是为电影服务,还有不幸的是奶奶,还有她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
剩下的是演技不错,情节也可以,大家可以自己去看,自我感受。
231229导演映后场…关于爱情与赎罪…月球表面与地平线的相互抚慰,虽然伤痕累累但还能互相取暖,是电影所保有的温暖基调,并且影片中某些闽南语带来的黑色幽默看着也倍感亲切。
影片在展现炸寒单的民俗之下聚焦在两位男性角色的故事,故事设定略俗套,情节发展简单直白但呈现的心路历程充满纠结与挣扎。
相较之下,郑人硕的角色表演复杂度与丰富度更胜胡宇威一筹,在我看来胡宇威的行为动机还是太单薄了,因为嫉妒与遭受阿义的言语侮辱就丢炮仗伤害对方,动机太单薄了…另外全片的女性角色境地太悲惨也太无力反抗了,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摆弄,没有自我救赎与反抗的机会,奶奶自杀,妈妈在一旁着急观望,萱萱为救阿义惨死,苏奈悲惨的命运拜继父所赐。
特别是萱萱这个角色,悲惨工具人,是两个男主爱恨纠葛的对象,两个男人自我救赎然后再自我满足的符号,可于她而言,丧失的是鲜活的生命和人生自我实现的希望。
而两男主一个自罚,一个自毁,未免也太一厢情愿…影片末段正昆的肉身承受着阿义的一百万炮仗惩罚,莲花的花瓣意象表达我不太喜欢,能理解导演想表达正昆的罪恶与愧疚的最终释放,终于放下多年未说出口的真相的痛苦直面自己的罪恶,但罪恶终究是罪恶,不能妄图通过一次炸寒单就两清,这不仅是他和阿义的恩怨,更是他需要用一生对萱萱的赎罪,一次意气用事造成的后果需要用一生来偿还。
映后导演说距离能冲淡恨,却可能使爱更浓烈,所以正昆直面错误入狱赎罪,阿义坐上去往台北的火车来践行未实现的诺言,结尾的表达还是挺温情的。
从我的老家德州到河北邯郸不过200多公里,我却从不知道“寒单爷”。
从邯郸到台湾超过1800公里,但在台东,“炸寒单”的风俗民情却保留至今。
今天,我刚刚从台湾电影《寒单》中了解了这一传统民俗。
不知为什么,感觉有点惭愧。
偌大的放映厅里就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完,2个小时,但情绪久久转不出来。
我觉得这个导演在拍这部片子时,一定也是平静的,有悲悯,有无奈,就像俯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在痛苦中挣扎。
不煽情,不褒贬,不刻意,只是展示给你看,从元宵节的传统民俗中让你窥见人性。
所谓民俗一定是众人约定俗成认可的事情,而能跨越岁月让无数人一代代认可的事情,一定是人性。
嫉妒、冲动、犯罪、悔恨、赎罪,影片的主人公就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轮回。
传说“寒单爷”源自于流氓神,是犯罪之人的赎罪方式。
其实,从今天的人性看,愿意赤身裸体承受鞭炮轰击之痛的人,一定是某种牺牲的象征。
这种牺牲的缘由和目的,也许只有意愿者自己知道,但这种牺牲的形式无疑是对自身肉体极大的惩罚的:寒冬的冷和火药的灼。
而对于观众,尤其是买鞭炮点鞭炮扔鞭炮的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我觉得正像阿义最后把100万都买成鞭炮,“这一百五的鞭炮放完,咱们俩就两清了“,多多少少是有着报复的心理的:鞭炮代替了拳头和刀枪,合法地砸向寒单爷,生死由命。
在某种程度上,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人性的恶吗?
看到寒单爷肉身的烫伤烧伤,观众难道不会悔恨不会赎罪吗?
我祈愿今天的“炸寒单“能够换成无火药的鞭炮,不要伤及演员的身体。
当然,我也知道,那样就只是表演了。
而民俗是真实存在的,是因为有需求。
只要人间还有仇恨,只要人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而犯下难以弥补的错(罪),这种惩罚自己以求赎罪的仪式就会存在。
有现代法律能够管的了的,也有法律鞭长莫及的所在。
人性深处的恶,只能靠人自我救赎才能解脱。
就像影片中的苏奈对恋人正昆说出当年继父性侵自己的事后,才获得了“这么多年来睡的最踏实的一次“。
求的心安,默默地赎罪是不够的,是要真正地把自己解脱出心牢。
苏奈如此,正昆最后在监狱中那心安的笑也是如此。
郑人硕演得真好,尤其是毒瘾发作那一段,我几乎忘了这是演员了,完全是一个十分痛苦的难以自拔自控的瘾君子的形象。
记住你了。
台东离邯郸很远,但传统民俗却比我们保护的好。
我们离邯郸很近,但对人性的观察还远远不够深入。
已经断了很多天,当时很怕出现很大的反转,今天早上才看完了。
最后,林正昆继续寒单,黄明义说完话转头走了。
最后,林正昆自首服刑,黄明义坐上去台北的列车。
我们或是他们,想都没想过,最后的天亮到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最初的那个人在身边了。
萱萱缓缓出现在啊义的身边,其实那才是萱萱录音带里所说的希望。
林正昆的老婆和妈妈都等着他回来吧。
林正昆每年寒单,带阿义重新做人,结拜兄弟,深夜听故人的录音带,他的心好像也不是他自己的心了。
没想到已经是2019年的老片了,虽然刚在大陆上映,虽然排片很少,不过口碑还不错。
全员演技炸裂!
尤其是郑人硕饰演的阿义,将地痞流氓的坏、替兄弟出头的义、毒瘾发作和戒毒时的痛苦、看到阿嬷自尽后的绝望和无助诠释的淋漓尽致,在影片结束后依然停留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胡宇崴饰演的正坤表现出了细腻、粗犷、外放等几种不同的帅,太吸睛了!
故事也很吸引人。
爱恨纠葛、嫉妒心、失足、赎罪,以及用穷苦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和台湾民俗作为背景,情节跌宕起伏,神秘感十足。
据说大陆上映被删减了几分钟,要去网上补一下了~
寒单 (2019)7.32019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黄朝亮 / 郑人硕 胡宇威
台湾元宵有“北天灯,南蜂炮、东寒单”的传统,所谓的“东寒单”,即指台东的“炸寒单爷”活动。
相传邯郸爷又称玄壇爷,本名赵公明,俗称“武财神”,是一道教神祇,早期因为拜的人多为角头流氓,故“邯郸”慢慢演化成更易书写的“寒单”。
寒单爷怕冷,每年农历正月除祭拜外,还会通过燃鞭炮炸寒单爷的方式为其驱寒。
具体的操作方式,电影《寒单》做了很好的呈现:头戴布巾、身着红短裤、赤裸上身的男子站在多人扶撑的轿子上,接受鞭炮的“洗礼”,中途可拿树枝驱散烟雾。
导演黄朝亮说,真正的炸寒单现场是完全被浓烟笼罩的,旁观者很难看清肉身寒单爷与鞭炮“交战”的细节,因此片中我们多次看到的皮开肉绽特写慢动作,都动用了电脑技术,这种可视化的痛感对观众来说颇为震撼。
《寒单》剧本筹备多年,导演是正港台东人,一直想写一个与“寒单习俗”相牵连的故事,可以说是先有了目的,进而再去饱满架构和完满细节。
这种导向有“牵强附会”的风险,处理不好会让人觉得“硬搭关系”;好在,在《寒单》里,“寒单爷”这一意向超越了单纯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身份追求:街头仔阿义不只是外人眼里的“俗辣”,担当起成为真身寒单爷重任的那一刻,他是荣耀加持的。
后来他痛失女友后嗑毒成瘾,却还是回到庙里,渴望再度成为肉身寒单爷,即代表着他尚未完全自暴自弃;更是一种百倍煎熬的补过和赎罪:在炮火缠身的刹那,阿昆是否无数次想要逆转那个时间点,让一切重新来过?
它不是该隐式的放逐,阿昆并未远离暴风地带,只是不断被裹挟着,带着秘密对自己造成的苦难保持静默。
响亮的鞭炮声如同所犯之罪在大声咆哮,物质上带给肉体的阵痛再强烈,怎敌得过心绞痛,后者与时间为伍,如同站在海岸边看海,不着边际,被汹涌的无尽感缓慢吞噬。
阿义和萱萱是一对情侣,萱萱北上打拼,希望有朝一日能出自己的唱片,成为当红歌手,阿义则呆在乡下跟人家混兄弟争角头。
阿昆,将来要当老师的人,一直暗恋萱萱,同时也是阿义的眼中钉,后者从小欺负阿昆到大,“捡破烂的,口水擦一下嘛。
”萱萱台北归来,阿昆目睹了萱萱和阿义暗巷亲热,之后又被阿义羞辱一番,早已扎根的仇恨被彻底点燃。
在阿义担任寒单爷的那一夜,阿昆再度目睹两人你侬我侬,这一次,他拿炸药想炸死阿昆,没想到失手炸死扑身营救的萱萱。
这是三个人的人生分割线,从此,有人化作了阴间的鬼,有人苟延残喘蝇营狗苟,成了人间的鬼。
阿昆为了弥补愧疚,拯救阿义于水火之中。
但当阿昆最终说出真相,一切再度面临分崩离析。
数度想到英国片《赎罪》,那是西方基督教式的atonement,讲的是一个少女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信口开河一桩从未发生的犯罪,间接“杀死”一对情人的幸福,此后余生带着这一秘密和满腔自责过活,每一个醒着的时刻都在赎罪。
《寒单》亦是,一个男人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悔不当初,从此日夜在赎罪的征程上“磕头忏悔”。
从这个意义上,赎罪是人类良心驱使下的相通之举,东西方并无本质区别。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阿昆对萱萱的死要付“故意杀人””的责任(即使他的“主观故意”对象”是阿义);《赎罪》同样也有着这样的“主观故意”,比《寒单》更甚的是,她的故意和犯罪对象之间是可以画等号的:少女布里奥尼虚构了罗比的罪行,导致后者入狱,进而在历史滚滚车轮的推波助澜下,引发了一连串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也是为什么,《赎罪》很难引起观众对布里奥尼赎的同情,即使她后来真正意识到错误并努力去赎罪;而对《寒单》中的阿昆,观者始终抱有不忍。
天人永隔、阴阳两界的既成事实,早已给“自我救赎”判了死刑,无论如何弥补,都无法将死人变活人,而阿昆对活人的赎罪,譬如帮助阿义戒毒,和阿义合开回收场,把阿义当真兄弟对待(尽管曾经他们水火不容)等等,看起来更像是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式的无意义活动,必须承认,在他尚未告知活人真相前,一切都不过是自欺欺人,因为最重的那颗石头并未落下。
这就是人类几千年进化史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遇到危机,我们可以决绝逃避,就像《噬罪者》中的王杰,自我麻痹后大脑启动防卫程序,屏蔽一切敏感字眼、事件、记忆,过上“干净无忧”的生活;再者,即是阿昆这样的,看起来好像在面对,实则也是一种闪烁其词,他无法转身或是跳过,只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维持某种不被拆穿的平衡,说出真相又如何?
似乎也只是给黑暗加上一个更长远的期限,但你给无穷加再多的数字,还是无穷。
这就是他们的逻辑,与其加速毁灭,不如在毁灭前的痛苦作停留。
说到底,不还是自私和孬种吗?
承担不起自我毁灭的代价,就寄希望于通过拯救别人完成救赎,这样的救赎根本经不起推敲,也剥夺了受害者做选择的权利。
导演做的最棒的部分,不是对阿昆“救赎”举动的自相矛盾做批驳,正是对这种矛盾做了最刻骨、最写实的呈现,残酷到没有喘息的余地。
阿昆不是鲁迅笔下“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或者说,99%的我们都不是。
人性就像月球的阴暗面,而建立在其上的悲欢离合,必然是复杂多变的。
我们大可以对他者做道德是非的评断,只是当这样的事情降临在自身头上,评断总会显得软弱,因为那就是人性,通透了道理,也考虑到后果,仍然会犯同样不可饶恕的错误。
阿昆一方面压抑着情绪,这些年积蓄着的悲痛、愧疚,一方面却又在遇见苏奈后情不自禁宣泄,这样的宣泄谈不上百分百,总会有一条界限提醒着,他和正常人的距离,做爱带着防备,满足欲望就好,幸福就算有也没资格追求;好心情随时被突如其来的警报打断,磁带里萱萱的声音如诅咒般时刻提醒阿昆不配拥有幸福;放弃大好前途开回收场,反正人生再坏也坏不过失手杀死最爱的女人这样惨烈的结果。
留下的人,注定煎熬,注定临渊而舞。
《寒单》过分明亮的色调提醒着我们,生活是如此绚烂,台东无限延伸的海岸线,大片大片绿到睁不开眼的田地,那明亮的篝火,五光十色的夜生活,无一不在宣示着人对万事万物的主权和掌控力。
只是当导演的镜头一次次对准呼啸而过的列车,仿佛对开头的呼应,满怀希望的萱萱乘坐着开往台东的火车,准备与恋人相聚,导演的残酷让人类建立起的对命运的把控度瞬间瓦解。
把美好的事物毁灭掉,这才是最无解的宿命,也是让观众最绝望的。
片尾,阿昆还是说出了真相,阿义为了报复阿昆,把公司的一半股份卖给高捷饰演的地方大佬,然后买了一百万的鞭炮报仇。
电影至此被推至高潮,人声鼎沸中,原谅的和被原谅的,彼此交火,像默片般,行动推进着,却因开不了口陷入死寂。
(电影开场真的遭遇了“默片”事故…)原来罪过像被火吻过的伤疤,即使用纹身贴合,也无法一笔勾销。
后来,阿昆去蹲监狱,阿义则去了他一直没能动身前往的台北,脱轨的生活慢慢归位,不晓得,这究竟是真正的黑暗之光,还是泡水的阿斯匹林,不过短暂缓解了生活的痛楚罢了。
———————————ps #写在2019金鸡奖放映后见到了一直很欣赏的郑人硕,从《醉生梦死》后就一直很喜欢他,他自称“方法派”演员,为了达到片中阿义半人不鬼的状态,曾经三天没睡,“只有这样我的眼神才能是涣散的”,郑人硕如是说。
导演说下一部片子会来厦门取景,好赞!
刚下“小三通”的他,为什么感觉有点恍惚...可能是还没从戏中走出来...ps2这部片其实缺点也蛮多的,譬如闪回部分可以去掉,音乐可以再弱化一点,情节也可以再紧凑一些,等等,但瑕不掩瑜。
ps3第一次看,觉得导演浪费了一个这么有张力的故事,太拖沓,然后中间有一些桥段很刻意,感觉像是编剧在自说自话,这次在电影院看,我很想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脸打得这么响,可能是真的有被这部电影的诚意感动到?
也可能是电影院看电影这一古老的形式起了作用?
所以,个人口味实在是太私人的东西了,不仅是每个人不一样,连自己的口味也会人格分裂....
本以为是个枯燥无聊打着民俗噱头的硬汉情怀电影。
但没想到两个男主把这种民俗迸发出的故事演绎的那么好!
以为在郑人硕这个老戏骨和硬汉形象面前,胡宇威会显得很弱,但是没想到胡宇威的力量更强大,英俊书生气的脸加上伤疤,有着一股落寞的味道。
寒单民俗融入的真好,炸肉身,身体在疼,证明自己还活着,正昆帮助阿义从鬼变成人,不仅是救赎阿义,也是在救赎自己。
最后两人虽然分道扬镳,但是沉浸在各自内心的石头也都放下了。
古龙的《流星蝴蝶剑》有一句:人们若懂得像宽恕自己一样去宽恕别人,这世界一定更可爱得多。
可惜,大多数需要宽恕的世界都不怎么可爱,人类有自私的基因,人性总是很容易为自己的过失开脱,又握紧别人的罪恶不放。
宽恕是《寒单》贯穿始终的主题,电影没有丝毫惺惺作态的说教。
真正的奸恶之徒是游离在宽恕之域之外的,有资格谈宽恕的人,是不是值得宽恕和被宽恕,构成了它的吸引力。
电影的主线始于一个失控的报复,失控本身很幸运或者很不幸地,被混乱所掩盖。
但我们都清楚,没有道破的真相,就像挂在墙上的枪,迟早要射出致命的一击。
电影把那次射击延迟,把他和他丢进那个把人变成野兽,或者说是释放出人内心野兽的世界,那个头顶烈日灼烤却仿佛屏蔽了一切希望之光的世界,让他为了宽恕自己,用近乎自毁的方式积攒着理由。
我们看着他就那么不离不弃,就那么两肋插刀,就那么歃血为盟,终于跟另一个他胆肝相照,互相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
然后一遍遍抛出那个问题,或者对电影来说,悬念:这一切,够不够换一个宽恕?
不是宽恕自己,而是宽恕别人的那种宽恕?
终于,灵魂黑暗时刻如约而至,或许有人觉得,假如换一种更磊落的揭晓方式,后果可能截然不同。
这当然是个天真的幻想。
让另一个他怒火中烧的,不是他做了什么,隐瞒了什么,也不是他弥补的够不够,而是他做这一切竟然另有目的。
我们总是希望有一种高贵的东西值得无条件信任,无法接受崇高的背后是一颗赎罪的灵魂,无法接受巨大的牺牲发自卑微的动机。
那种高贵的破碎会撕碎理智。
但那毕竟是许许多多的血泪和牺牲,是许许多多原本绝不能再体会的欢乐,是没有他就没有那一切的许许多多。
于是要最后一次诉诸、求助寒单,最至关重要的一次。
电影一开头就浓墨重彩科普了寒单的意义,中途也不断为它的郑重留足时间,这一发源自大陆又在台湾开花的仪式,有着璀璨炽烈的外观。
演员赤身裸体抵御周身炸裂的爆竹,还借助电脑特效来强化皮开肉绽的痛楚。
残酷的民俗会让胆小者不敢直视,但正因为残酷,所以有主持人间公道的威信,有救赎罪恶的功效。
这符合人对自然和神祗的想象,总是一触碰就惊心动魄,总是要考验肉体的承受极限。
以民俗(或者任何文化遗产)为创作出发点拍一个商业片是危险的,一是容易沦为记录和展示,二是容易迷失在故事本身。
庆幸且难得的是,在《寒单》里,这两件事都没有发生。
“很痛吧?”“痛表示还活着,不是吗?”心魔作祟,因爱生罪,人鬼殊途,随烟轻去,嗟悔无及,黯然伤神,似人非人,行尸走肉,神魂难聚,跌宕人生,心牢不破,罪孽不赎。“如果可以重来,宁愿变成恨那个人,也不要恨自己。”一边是救赎,一边是放下,然而寒单寒单,终究出身清寒,注定灵魂孤单,唯有各奔东西。影片以台湾民俗“炸寒单”为切入点,出乎意料的狗血开挂爱恨情仇佳作。故事节奏行云流水,情感饱满,表现细腻,剪辑和摄影均属一流,郑人硕此次爆发高水准演技。“一百万的炮炸完,我们就两清了。”抬头三尺有神明,低头三寸现良心。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余味绵长的好片,梁静茹演唱主题曲《想都没想过》赞绝加持。
无法想象最爱的人因自己而死,但言语的侮辱带来的累积愤怒日久天长就会爆发,当地的民俗炸在身上没有了疼痛,只是一场赎罪。郑人硕演的很好,吸毒和见证自己阿嫲死去的绝望,胡宇威的隐忍藏在面无表情之后,梁静茹的歌声响起时很唏嘘。
工整、俗气、淹死我的男人味;男人别动情,我会笑
便幼稚 也是近些年台湾电影的通病。格局很小,很日式
情节剧融合台东民俗文化,把重心放在两个角色心境的变化上,一边是救赎,另一边是放下。再次见到硕哥对表演的追求极致,不仅要充当肉身“炸寒单”,面对生理上的威慑。又有“方法派表演”对角色的揣摩,这个后天听障、手残人士在剧作上丰满完整,整个心境变化都有层次,硕哥的表演又处处见细节,人物跃然纸上。诸如观察他人口型和手上的小动作都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有时甚至会觉得那是人物自然而然的神经质举动。毒瘾部分据说是研究了很多材料以及彻夜不眠进入的状态,火场戏更是凌空飞落,演出一刹那的临场反应。
太惨烈了
赎罪的惨烈方式,人真的不能做亏心事。整体偏闷,看完很累。这种题材需要抓马,内敛的表达会削弱看点和虐心程度,参考《赎罪》。
北影节去晚了,看了个尾巴,能感觉到是个好电影,很感人。片尾曲特煽情。郑人硕好帅,还给我签名了。黄朝亮导演的老婆真可爱啊,上台大方亲吻自己老公,请大家支持我先生黄朝亮导演。她亲他的时候,我也想起了我爱的人,果然晚上他就联系了我,大半个月都没讲话了哈哈哈哈也是有趣。北京有望上映,会重看。
几乎是这个风格用国语可能拍出来最好的东西。
负分。浪漫化犯罪行为。这还能做兄弟不愧是…
啊?你这样不太好吧,这么整别人。。。还炸死了女神。然后两个人又一起共患难?啥玩意。。。
题材新颖,但是总感觉情绪渲染欠着火候
被男主滿屋做墻的書羨慕慘了,他的前後轉變都駕馭得很好阿義的三個層面的人物表現得很生動,不論是一開始的拽樣,遇劫後吸毒的頹態,被拯救後的義氣…電影院看電影的差別我終於找到了,就是在一些有意境的鏡頭暫留時,可以認真欣賞。這部片很多無意義鏡頭就特別美。很有台灣味,和我生活的台灣看起來不一樣。台灣的廟宇文化真的特別,媽祖繞境一悟,至此方知。看完後還有一個感悟,不要想要窺探男朋友的秘密,留點空間。有些事還是不問的好,聽完又會有心理負擔。不過我這種好奇心強烈的人,要從現在開始消磨自己的好奇心吧。如果可以重來,寧願讓自己恨那個人,也不要恨自己。
不搞基已经不能算台片了😄
驚人的愚蠢
很早的片子,内地突然引进也是没想到。这部片子在我看过的台影里面不算出彩,但是已经可以吊打很多内地片儿了
美术和摄影的确很有特色,导演果真之前是拍偶像剧的,台词和故事一度崩坏,配乐纯粹就是瞎用了,最后两首烘气氛的歌让我魂穿台式小言。硕哥真的没话说,为了演吸毒的状态,熬夜外加灌酒,这么拼的演员还能哪里找!胡宇崴太帅了吧,我全程内心疯狂鸡叫,今晚我就是哥哥身上的一块疤(当然哥哥台词还是偶像剧模式有待加强啦)!
剧情又弱又牵强 除了普及一下台湾传统文化 再没别的了
旧、土、乏,圣女和妓女,清纯学霸和地痞小子,很像世纪初的台剧,连抒情配乐也充满浓浓乡村风,老套的故事链还算完整,但老得实在拉不动观众的情绪,台北电影节被剃光头不是没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