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昶同志1986年入行以来,担任广东电视台系列喜剧《万花筒》主要演员;曾出演广东电视台电视连续剧《乱世香港》、《情满荆途》、《情满珠江》、《宝贝老公娇娇妻》中的主要角色;2000年—2006年饰演广东电视台千集系列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主要角色“二哥——康祈宗”。
在《外来媳妇本地郎》中,郭昶扮演的“二哥”康祈宗是《外来媳妇本地郎》最搞笑的角色,虽然剧中的康祈宗市侩狡猾,追名逐利,郭昶本人则称自己对名利看得不重,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演员,拍戏空闲时,喜欢独处,潜心研究角色。
为了拍《外》剧,郭昶累出了胃癌。
《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的其他成员透露,虽然是病魔缠身,但郭昶都没有让自己休息下来,坚持带病演绎好观众心中所喜爱的“二哥”角色。
郭昶在二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业内的肯定,为广东电视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外来媳妇本地郎》创下中国电视剧的神话,被喻为广式幽默喜剧最牛的系列短剧,自2000年边拍边播至今已五年,今年元宵节当天更冲破1000集大关,收视创下“五连冠”。
这部国内最长的室内情景喜剧,可谓“五载耕耘创奇迹,一千硕果娱大众”。
随着《外》剧的走红,剧中康家大小,尤其是“光宗耀祖”四兄弟以及他们的外来媳妇,也成为广东平民百姓家喻户晓的喜剧人物。
原以为,喜欢看《外来媳妇本地郎》的人,可能是少数像我这样不怎么“现代”的人。
原来,很多80后90后和他们的父母,都觉得最初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很好看。
大致是“二哥”康祈宗病逝之前拍的那些,之后的这部剧就不好怎么看了。
后来我上了大学至今,我就不几乎不再看这部剧。
不仅仅广州人喜欢看,广东人也喜欢看,说粤语的广西人也喜欢看,甚至相当多说客家话、潮汕话的广东人也喜欢看,其中有些潮汕人是看这部剧学说粤语。
这部情景剧没有故事主线,情节不曲折,故事不新颖,演员也不是大明星,说的都是一个大家庭里各个成员发生的一些家庭琐屑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广州西关的一个“大户人家”康家,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普通家庭,特别的是,在大都市住着民国时候保留至今的大屋,普通的是,康家也不是富贵之家。
西关大屋,其中的脚门、趟栊门以及大门,门面上就极具特色。
槛窗、青砖石脚、麻石街巷、还有天井;木楼梯、阁楼。
还有各种传统装饰、雕刻。
荔湾还有很多有趟栊门、青砖石脚的民居,但并不就称得上是西关大屋。
取自西关大屋的布景,在画面上,显得极温馨和有特色。
家长康而寿康伯,希望四个儿子“光宗耀祖”都娶广州本地人媳妇,结果,都是是娶了外地的。
潮汕的、河南省的、上海的(后来的三嫂黄菲设定为四川人,但无四川人的特征,语言就不是)、美国的。
不同的地域的人,在西关大屋,三代同堂,围绕着康家作为核心人物,延伸到街坊、社区等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就展开了。
大佬的憨厚老实、大嫂的贤惠温柔;二佬的市侩滑头,二嫂的残鸡小气;阿三的老积正经;老幺的蛊惑浮滑,康伯的死要面和孤寒,康婶的慈祥和善;康天庥的鬼马顽皮;每个角色都相当鲜活。
几个字概括不了他们的性格特特征。
西关大屋里的文化差异、语言不通、观念冲突,外来媳妇融入康家的种种趣事、学粤菜、学粤语、学粤剧,以及其他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各种误会,啼笑皆非。
家庭内总会有“冲突”,免不了误会和争吵。
此剧的一大笑点便是语言诙谐,后来还加入了化州婆李彩娇,每一句化州话都会觉得好笑。
俗语说:相见好,同住难。
三代同堂的俩和家庭,家庭里也出现过婆媳矛盾、公媳矛盾,夫妻矛盾。
然而这个家庭,都是一直紧紧围绕在一起,能互相包容和关爱。
曾经儿子与媳妇与老人分灶,然而,不足一个月,儿子和媳妇们还是觉得,有老母亲为大家做饭,一家人一起吃饭好。
发现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过了两年,儿子和媳妇都觉得在现代化大都市的广州,西关大屋怎么能住的舒服?
他们都羡慕二人世界的生活。
树大分桠,仔大分家。
住出去后,有的背了债,有的上学上班远了,有的照顾不了自己一日三餐,。
康伯康婶都回乡下了。
西关大屋突然只剩下大佬大嫂这对穷夫妇守着。
最后大家都搬回来了,原来一家人在一起更开心,才有家的感觉大家需要原来的家。
尽管有代沟,但是一家人吃饭总是乐融融,家人有聊不尽的话题,有客人来到,总是热情招待,那个熟悉的社区,让家人都很有归属感!
康家还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紧密联系,中国“入世”、学英语热、世界杯热潮、毒大米、河南人名声问题、禁毒问题、亚健康问题、偷沙井盖问题、社保问题、、新羊城八景、企业员工的团队建设问题、······每一件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通过康家人的的遭遇、反应、处理来反映这些问题现状,让观众也获得欢笑之余,也了解更多社会热点问题。
康家的几兄弟有时也会打自己的小算盘,计较一些利益。
当家庭中出现的困难时候,大家都彼此分担,互相支持。
阿三和幸子离婚,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走出阴霾(实则是演员刘涛要拍其他电视剧,从此大红大紫,只好剧情安排离婚)。
二佬两夫妻的多次闹离婚,怀疑多次包二奶、汝好茶餐厅“掌柜”的变更,这对“奸夫淫妇”还是在一起,直到扮演二佬的演员病逝,不得不安排了离婚。
灵魂人物离开,剧集就逊色了很多。
这个家庭有些地方不太真实,但某些地方又很真实。
这个家庭可能是太好了,好到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
像康婶那样与四个儿媳的关系都很好的家婆,现实中有吗?
现实中一个儿媳就能让一个家的氛围很僵硬了。
像康伯那样本来很排斥外地人的,但却都很包容不同背景差异甚大的儿媳。
现实中的家公面对这样媳妇,恐怕都避之不及。
四兄弟都能感情深厚,不因为利益而翻脸,四个妯娌都能像姊妹班相处,不勾心斗角,为大家庭尽自己的力量,一起商量着解决问题。
而现实中,有很多不住在一起的兄弟,也会因为利益反目成仇,妯娌也会跟着站在自己丈夫的一边“狼狈为奸”。
或许,每个观众的家庭,都或多或少地面对过这些问题,然而,却很难能像康家那样的一家人总能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个家庭伴随了很多家庭长达近十年,后面的十年拍的,恐怕很多观众不再怎么看了。
她不再是围绕“外来媳妇”这些核心人物延伸的故事了,甚至有些与康家没什么关联了。
原来的三嫂刘涛已被钱莹代替一部剧拍了近二十年,康家的家庭生命周期,由扩展、稳定阶段开始,逐渐变为收缩、空巢,在拍下去,已是是解体阶段。
康家三个儿子都离过婚,尽管是因为演员的各种离开,康家反而更像真实的家庭。
像夫妻离婚、亲人病逝这些事件,现实中的一些家庭都发生过,现实中的家庭会有残缺,有裂痕,有隔阂,哪像康家那样依然像一个大家庭?
广州在变,那时康家全家10口人,伙食费2000元;康祈祖觉得月薪3000元的工作算很好;那时候天河去的房价准备上万;康祈宗从西关过到芳村做走鬼,康婶觉得很远;地铁才只有几条线···康家在变,康家人到最后也不会再是一个大家庭了,康天庥开枝散叶了,康天佑和康枝子也长大了;康伯康婶都80多了;最后留下的那些很平淡却很精彩的剧集在我们记忆了,那些剧集也让我们与家人联系在一起,同学们之间还会讨论好笑的剧情。
我们也在变,我们自己的家也在变,曾经的我们,有些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些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家庭,不变的是对这部剧的怀念,对家眷恋和依归。
我们陪伴康家一起发展,它与我们现实的家庭有距离,但康家,依然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家庭的样子,那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的。
在对照自己的家庭时,我们会想念康家,也会想念我们自己的家。
作为一个看着这个剧长大的人,平时周末回家肯定是看着这个剧下饭的。
这个剧伴随着一代人的长大,满满的回忆。
但是即便是这样有情怀的剧,不可避免地要与时俱进,而且面对的是一个观众对高质量的影视作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的时代。
但是就像很多人评论一样的,二哥走了之后这个剧就在走下坡路了,为什么,因为二哥在里面是一个很突出很有戏份的角色,更受大家欢迎,而他走了之后,其他人无法承担起他在剧中的作用,剧本创作难度更大。
当然我觉得这是这部剧衰落的一个原因,其实更多的原因包括:1.在以前物质短缺的年代,吃到一点好东西都觉得很幸福,在现在娱乐高度发达的时代,观众对作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外剧很明显让大家觉得,没有讲好一个故事;2.这部剧已经拍了很久了,真正能拍出来让大家觉得接地气,感同身受的故事已经拍得差不多了,后面就开始各种编造故事,制造误会,最后再消弭误会,然而只会让人觉得剧情设置很无聊甚至无脑;3.原来的主要演员都已经逐渐淡出,戏份减少,观众无法对新的角色建立认同,而新的角色又往往是以前的故事需要临时出场的,缺少角色的厚重感,必然导致观众更加不买账了;4.除了故事之外,本身的质量也是在下降,包括群众演员的演技分分钟让人出戏、各种广告植入,包括药、保健品、旅游景区等等,甚至变成教育片、宣传片等等,越加让人无语。
在现在电视台广告时间沦为各种简单重复的洗脑广告的阵地的时候,外剧也只能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时候看的剧了。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苛求外剧的剧组更多的东西了,或许这个剧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温馨大家庭、有误会也会解决问题的合家欢设定,确实带给很多家庭欢笑和回忆。
它是多少广东家庭晚饭时间的必备节目。
也许剧组的主创们也知道问题,继续下去的理由也许跟古天乐不停拍烂片的理由类似,我就是想为香港电影做点事情。
很多人都说啊宗之后就不好看了,我并不这样觉得,反而,我是觉得在他们搬出西关大屋之后各自成家,这个剧就再也没有以前哪个味道了,其实这个剧一开始就是围绕着一个大家庭展开的,现在分家了,这个大家庭散了,就像小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那种大家庭下成长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当突然有一天我们长大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长大了,工作的工作,读书的读书,结婚的结婚,我们分家了,各自都在忙各自的事情,已经回不去哪个大家庭了。
所以说,这就是成长,这部剧也一样,刚开始出的时候就像襁褓中的婴儿,很有趣,很有新意,但是阿宗走后就像进入了中年,有一种已经开始日薄西山的感觉,最后搬出西关大屋就等同于这部剧已经进入了垂暮的时刻。
记得曾经嘲讽过一个喜欢怀念高三生活的同学,装作一副智者的模样,用略带不屑地口吻说道:喜欢怀念过去的人,是因为现在过得不好。
别只沉浸在过去,要好好活在当下
现在自己回过头看看自己过去说的话,可能是最好的打脸了吧喜欢的作家去世了,装作不知道喜欢的主持人去世了,装作没看到新来的小师弟师妹们进群装作没发现当初那个一起长大的小胖子现在都到了结婚的年纪了看到越来越记不住台词的康伯走路已经需要搀扶着拐杖的康婶都不知道要怎么继续逃避,继续自我催眠下去了啊真不想承认自己真的老了
以前睇外剧会有好强的代入感,越看到后来,越不是滋味,现在我一集也看不完。
故事桥段很傻,譬如有个租客喜欢晚上出去,或者有些奇怪的生活习惯,然后这帮傻比就会联想是不是做小偷喇、杀人犯喇、黑社会喇等等,然后说出来竟然大家都会相信大家都会当真的去对待,然后弄一堆笑话,但不到时间结局他们又从不报警,这样的剧情太他妈牵强。
非常恶心,没以前好看,康天庥总是一副恶心得要命的样子,总喜欢炫耀他学历;祝师奶也非常恶心;还有,苏妙婵、苏贵元,一点都不会说我们潮汕话,就别冒充我们潮汕人,还经常穿帮无数次,一会他们说他们是潮州人,一会他们又说他们是汕头人,真是恶心;阿祖也特别讨人厌的样子;新加入的罗飞雁,刚出场镜头挺多的,后面,她跟康天庥结婚以后,就很少出现,成可有可无的角色,龙套角色;梁玉婷从新晋女二变成了龙套角色,比罗飞雁出场率,还要少;答应要让阿祖跟戴安娜复婚,结果到现在,他们都没有复婚;朱利娅,一副高学历,就瞧不起人的恶心模样;阿光真惨,跟他老婆香兰当快递员,快递只能放在路边的石桌上,连家店都没有,而且,现在送快递,还有快递员自己开店送快递吗?
有一集贵元减肥,阿光还不让他减,真可恶,阿光,你自己以前,不也是个大胖子吗?
;天佑、枝子现在也成龙套角色了,可有可无了,保罗偶尔出来一两次;牛哥和唐小姐把他们公司白白给了阿祖之后,也成了龙套角色,他们都不打算把他们公司给夺回去了?
;还有,苏妙婵开的旅馆“荔湾人家”的员工制服,又老又丑,难看死了,那个冰冰、圆圆,穿上以后,瞬间年龄老了好几十岁;冼师奶演了那么多年理发师,到现在还不会给人理发;列家诚是做什么的?
每天都不用上班,还有,那么多钱;里面还出现好几个龙套角色演员,同时演了几个龙套角色;包丁长得那么普通,是怎么从那么多龙套角色演员中,杀出重围的?
;阿蝶和孱仔明才是一对,都犯过罪,犯人CP;每个角色的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祝师奶家厨房和康家厨房是在同一个地方取景拍摄的吗?
康而寿和他老婆在顺德的家没有取景;CoCo她妈的家也没有取景。
看到热搜大半夜泪崩了,原来康祁宗已经离开我们十三年。
《外来媳妇本地郎》开播的时候是2000年,印象中是为了庆祝千禧年的到来。
那时候我念小学一年级,每个周末晚上7点,熟悉的片头曲就会在珠江台响起,大家围坐在一起看南腔北调、鸡同鸭讲、诈傻扮懵,各种家长里短,啼笑皆非。
郭昶因癌症离开的时候,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记得那时候广东电视台有一档《人在他乡》的节目,细数了他最后的日子,眼泪一直流个不停。
那时候我有一本很珍贵的软抄本,玫红色的,封皮上是穿着粉红裙子的Hellokitty ,因为太过喜欢,只舍得在第一页空白处写了名字,就锁进了柜子保护起来,爱惜得不行。
这么多年过去,那本本子早就不见了,但它唯一被使用过的一次,就是郭昶离开的时候。
那时候我踮着脚尖把它从柜子里拿出来,摁开封皮上的纽扣,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其余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其中有一句是“郭昶我们永远怀念你。
”他扮演的阿宗,一辈子嘻嘻哈哈,永远都在开玩笑,即使与病魔纠缠的最后日子,都坚持把欢笑带给大家,就连葬礼上的照片也是笑得满脸堆起皱纹。
他最后的生命都献给荧幕了。
由始至宗都想告诉观众:再痛苦,也要开怀大笑,幽默是面对不完美人生的,最好办法。
十三年前他离开的时候,媒体给他的称呼是表演艺术家郭昶先生,十三年后过去了,表演艺术家郭昶先生,大家依然没有忘记你。
只是那些快乐的日子,美好的时光,曾经压垮我们的小小烦恼,如今都似乎已经翩然走远。
但还想对拥有的已经逝去的说一声,感谢陪伴,温热常在。
《外来媳妇本地郎》毕竟是一部喜剧题材的小品电视剧,为了放大喜剧效果,人物特点被夸张地进行了丑化放大。
二是对上一代老一代的传统家庭进行了比较细粒度的还原,引人深思。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多数剧中角色都有表演“抠门”、“吝啬”的戏份,后面就不再敖述了。
八姑:非常成功的一个形象。
戴着一副厚重老年眼镜,眼神恍惚,“糊涂的”眼神演得太绝了。
一演的是糊涂愚昧,导演组经常把“传流言是非,听风是雨”的任务交给这个角色来完成,推进和放大剧情。
二演的是贪小便宜,对于占便宜的事情“闻风而来”,赶到“案发现场”。
三演的是围观群众、吃瓜群众。
对于别人的“丑事现场”、“糗事现场”进行观众补刀和观众丑化处理。
祝师奶:基本戏份同上八姑的,另外还有更加多的戏份。
一是再加演尖酸刻薄的形象。
二是加演为爱“挑事”、“生事端”,比八姑角色对生活和事件更有自己主观的看法和态度(虽然这些看法通常是庸俗而错误的),这样能够挑拨起一集内容所需要的题材。
显然角色戏份和饰演难度要比八姑的扮演者要更重。
但是八姑演得实在是太深刻了,还是力压祝师奶一头。
表哥炳夫妇:虽然首先对角色的人物“出身背景”的还原度不高,有点穿帮了,这点算是小小的瑕疵。
在整部剧中主要负责演“大男子主义家庭和其中的夫妻矛盾”。
影射效果很强烈。
在影响中,国内很少有电视剧能够这么细粒度地还原传统家庭中的“大男子主义”。
角色表哥炳常常令人咬牙切齿。
表哥炳“大男子主义”、“愚昧”、“无能”、“好吃懒做”,深入人心,引发思考。
挑毛病的是,表哥炳演得实在是有点浮夸不自然。
表哥炳夫妇在现实教育意义上,这两角色还是力压祝师奶一头。
“表哥炳嫂”娥姐,其角色全名很少在剧中被叫到,康家都是以“嫂”称之。
可见也是剧中定位为妇附属于夫。
剧组有意抬高“表哥炳嫂”的人物形象,也算是为了满足“政治正确”了,这样一来本身炳嫂娥姐的角色表达的确有点难处理,剧中强硬地“政治正确”在这个处理结果上有点令观众尴尬,角色有点不真实了。
贵元和阿美夫妇。
“为了赚钱肯吃苦”,这点不算是丑化的形象特征啦。
贵元夫妇角色总是想出一些不利于目标达成的烂点子,剧组强行加戏。
妻子阿美是一个女性角色,负责饰演“蠢钝憨憨”、“粗鲁莽撞”的“大番薯”形象——这点非常难得。
因为政治正确这点的阿美表演收敛了很多。
毕竟没必要再刻意中伤普罗大众女性的形象。
二是阿美“任劳任怨,夫唱妇随”,这点反映的是传统女性的形象,有没能褒能贬的地方,只是和现代新一代的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地位反映出明显的不同。
是比较客观地反映新旧时代家庭观念、男女地位的变化的。
通叔:专门负责演的是“斗气”、“攀比”、“顽固”的老者角色。
就是一个“挑事”没事找事的角色、表面上看自尊心强。
这个年龄的演员比较稀有,而且从演艺退役的居多,所以很多对于老者的还原和反映——重任都压到这个角色身上。
作家陈想妹:“作家”这个角色的职业,在传统社会中的确在人群中占的比例不高,所以笔者没有感受过现实中的这种人物,笔者不好评价。
后面的剧情中,作家陈想妹职业转型作为居委会的干事,也是为了拓宽这个角色单位的戏份和表演效果吧。
自从他们搬出了西关大屋之后,剧情比起以前一落千丈了,且不说阿宗死了以后一大堆人弃剧。
然而我每次回家都会看,算是带着感情滤镜在看吧。
现在的剧情偏向年轻人了,看了几天都没有出现过康伯康婶,不知道是不是回乡下了。
coco和天庥还有列家村的列有银开了一家咖啡厅叫“朋友圈”,对了coco和列有银在拍拖。
事实上从小我就特别看好coco觉得她漂亮一定会红的,然而编剧居然让她和列有银(那么丑)拍拖,瞎了一样。
阿祖和戴安娜离婚了,儿子好像给戴安娜了。
从他们结婚开始就料到是这种结果了,没意思。
贵元和阿美开了个小型超市,生了个女儿。
他们的戏份也越来越多,一会讲一下贵元女儿,一会讲一下他的爸妈,一会讲一下他的干爹(黄俊英演的富穿龙),再讲一下他老婆和朱莉娅(阿耀的上司)的闺蜜情,反正戏挺多。
同时间,冼师奶和翠红生了个儿子,翠红卖彩票,冼师奶开发廊。
反正现在也不说翠红土,不说冼师奶娘了,所以他们的戏份也不多。
牛哥和唐小姐结婚了,喜洋洋公司好像快倒闭了吧,我也不清楚。
香兰和阿光很久没出现了,也就那样吧,主要是天佑长大要高考了吧。
阿耀一家的话,也一样,枝子长大胖了好多,不好看了。
二嫂开了家旅馆,讲的都是她和住客之间的故事。
就那样吧,现在不再是讲康家的故事了,那份温情不再。
看吧
过年看家庭剧广州社会风情纪实
越拍越垃圾
自从二佬过身之后基本弃剧,刚看完昨晚最新一集哭成狗,天庥登记结婚,剧里也交待了二佬已经过身,这部剧基本算完结。这家人陪我度过了童年大部分时间,在我心里终于算是画上句号。怀念郭昶。
家里长辈天天放天天放....
每周六七点十五分准时收看。阿宗去世时还在上小学。周一会跟同桌讨论剧情。隔壁班的一个长相甜美(误)的小男孩去客串过一集。
越拍越烂!几年前就黔驴技穷了!把华女和老作凑一对就能看出编剧眼瞎!求求了别拍了放过广东人吧
传统落后观念太多,影响观看体验。但是人物塑造比较成功
只看了一集的观感,生理性厌恶
童年回忆,有条外来妹几靓女,记得
最近的情节强烈侮辱人的智商,不恶心人的吗?三观又歪,情节又烂。这还民生电视剧,这被当做当地文化还得了??
哈哈 睇到呢部劇都好開心 捻返以前中學個陣睇呢部劇學廣東話師傅!!你睇到未呀?@@
写不出故事可以不拍
最长的电视剧呢,天佑都长大了,而我变老咯
广东卫视放的广东家庭的故事
前期还蛮搞笑的,经典到底是经典
说实在的,这部片有点丑化广东人的形象。自从二佬去世后,整部剧的质量就开始每况愈下,甚至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极为经典的剧集,小时候经常看,里面还有不少美女,还走出了刘涛这样的美人。作为地方台的剧集,能有这样的成功应该是屈指可数的。二哥的离开是一个转折点,至今想起我都有点怅然,而且觉得之后的剧集质量都下降了,后来有时候看一两集觉得也不怎么精彩了。现在应该还在拍,但是不清楚演员们都怎么了,毕竟我都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了,物是人非啊。
借用豆瓣点评,"在广东没有看过这部剧,等于没吃过猪肉"。可惜的是,阿宗走了之后,"猪肉"再也不香了。
十年来,一如既往地支持这部本土短剧。虽然自从五年前宗哥离开后外剧已经没有过往的风味,但是依旧经典。公共台最近在重复十年前的旧剧集,让想起曾经每周六日守在电视机前的日子
三星半。童年回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