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没有枪林弹雨,虽然说也是比较的惊心动魄,但是却一点都不沉闷,非常的幽默,看完之后我相信许多的人应该都是哈哈大笑,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小日本和两个小孩,一个大叔还有一个女同事,在刚开始的时候日本侵入了我国先后遇到了游击队之后又打了起来,具体的事情就不用说了吧,然后小日本发现了一个金雕像,就去叫司令把他给抢过来,但是却很不幸他们又遇上了游击队。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大概有几个剧情,其中有一个就是他们有一个小日本被牛给撞了之后,又遇到了两个老奶奶,把黄豆撒在了地上,小日本在爬坡的时候,真的是摔的四脚朝天,还有一个剧情就是他们遇到了两个小孩,把小日本喝的水换成了酒精,在小日本把酒精喝到嘴里之后,两个小孩放了一个鞭炮,让那个小日本直接表演了一个口喷火的表演。
战争喜剧的本质是悲剧,但很多人只看到了喜剧,于是就成了神剧。
你看到的是1944年装傻充愣的鬼子,但是你看不到村里即使只剩老弱妇孺依旧在和鬼子周旋。
看不到为了不当亡国奴,大叔即使怕得要死,看见“鬼子”依旧对着城里的女学生说,闺女,他们来了咱们就跳。
看不到大叔为了掩护队长和学生撤退,独自一人在社台上唱戏。
看不到即使大叔被封在窑里,马上就要被活活熏死,依旧在破口大骂“你们全都是贼”。
所以才会问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紫日》导演冯小宁也能拍出《举起手来》?
转载于知乎
这部电影在侮辱敌人智商的同时也侮辱了自己的智商,很难想像孩子看到片里的日本人会作何感想。。
日本凭着弹丸之地而能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军事强国不是靠装傻卖萌,而是奋发图强的精神虽然当时的侵华日军犯下了滔天罪行,但他们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本剧就是一部打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旗号的商业片,和美国的屎尿屁喜剧没有什么区别,跪求导演不要再拍第三部了。
我去看了一眼虎口脱险的评论几乎全是好评,恶搞德国就是经典,举起手来恶搞日本就被骂的狗屁不是,还有狗逼腆着逼脸说当初逗得哈哈大笑现在翻脸就开始骂起来。
这些脑残们生怕别人不知道抗战打了十四年,打的多艰难。
拿喜剧片和纪录片比,把喜剧片当抗日神剧。
神剧看多了,似乎骂恶搞日本的片子变成了政治正确,阿猫阿狗都过来凑凑热闹骂两句。
这些弱质们有那闲功夫去治治脑残吧,别他娘一天天在那装大尾巴狼了,让人恶心
第一次看是小学1年级左右,第二次三次看还是小学,每每看都笑得前俯后仰。
有一种主题和特殊对象,笑就完事了,那个时候8,9 岁的我反正知道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评论里有篇说什么误导几代人,各种分析,忧国忧民的心操的,那时候谁会在乎国党共党,美化丑化,连我都骗不到,其他人安全的很
原文作者自己说:欢迎转载、讨论。
我就放心的转贴过来了。
原文作者:吃葡萄不吐核桃皮原文地址:http://club.news.sohu.com/r-wordplay-556336-0-10-0.html前言:落后就要挨打,战争并不是人多、聪明就能以一敌十,“喜剧化”的抗战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抗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14年,中国军民的伤亡人数高达3000多万。
其实承认我们以前的落后并不可耻。
两三名游击队员就抢劫了鬼子重兵押运的军火列车,举起机关枪朝天上的飞机扫两下就能打下飞机,这些都是最近上演的冯小宁导演的战争喜剧大片《举起手来》里的"喜剧"场景,这些情节都有助于证明冯导"不笑可以退票"的水平,但我不得不说,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胜胜利60周年,以及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类似的喜剧化抗战的影片,不但达不到抗战纪念初衷,反而有误导青少年之嫌!
也许有人认为喜剧就是夸张,谁会去当真呢?
但是很"巧合"的是,当我们看电视、电影、小说,看到的最多的却是胜利大捷、全歼和侵略者的不堪一击,是看到英雄人物以一当十、当百,敌人成排成片的倒下,英雄却刀枪不如的巍然屹立,或者赚了几十倍的敌人的命"够本"的倒下。
其实从逻辑、甚至常识上我们已经能发现问题,我军的一颗手榴弹就能爆炸出“蘑菇云”,敌人的大炮也只能打出小坑坑,如果仅仅为了电影电视的视觉效果,这已经说不过去了,因为西方的电影电视作品同样场面宏大,但并没有张冠李戴。
可以发现的是,而与中国影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许多二战影片在展示胜利的同时,更注重展示战争的恐怖、血腥,让人们了解到,每一次的胜利都来之不易,是用不菲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那里,敌人也是顽强的,正义的一方几乎不可能能占到几倍甚至几十倍便宜的。
导演更需要说明的是,战争就是战争,不管哪一方胜利都是悲剧。
艺术家们强调的是:文学作品里的夸张有它的理由,但让国人不得不注意的是,这种只谈辉煌战果,不提己方损失的不敢正视历史做法甚至弥漫到了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
比如对于敌我双方的伤亡却常常语焉不详,比如最常用的语句是,**大捷取得胜利,歼灭敌人**人,但自己一方的伤亡却不提。
而战争中其实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己方伤亡的人数与敌方持平,甚至数倍。
毕竟以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与日军差距太大,何来以一当十,如果日本人都是豆腐渣、纸糊的,何至于大半个中国都沦陷入敌手,几亿中国人沦为亡国奴?
看一段历史回忆录:举个例子,就连鬼子中了“埋伏”(特别强调是埋伏,我军是有备而战)的平型关大捷,敌人伤亡1000人左右,八路军伤亡也约为900人。
(因为敌人死不缴械,千余日军全部被击毙,我军伤亡也很严重。
据阮受贤回忆,115师约有900人伤亡,《抗战以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书认为:我团营干部五人负伤,以下近千人伤亡。
第5连百名壮士,凯旋时只剩30多人,连长曾贤生壮烈牺牲。
战斗极为残酷,独8旅3个团一个补充营5000多人,损失一个团。
(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才更加认清,在装备水平不如日本侵略者的时候,八路军首先不是搞短兵相接、硬碰硬的阵地战,而是进行发动人民群众的游击战。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现在我们的青少年们更多耳濡目染的却是一些夸张的文学作品,他们从这些影视甚至历史作品中得到这样的错误印象:鬼子侵略有什么了不起,他们那么笨,咱中国人那么聪明,以一敌十轻容易就把他们打败了,他们甚至还会天真的认为打仗其实很好玩的!
但这不是真实的抗日战争的情况,如果真的这么容易,中国的抗日战争就不会艰苦卓绝的长达8年(如果从1931年开始算,长达14年),中国军民的伤亡人数高达3000多万。
就连我们一直信以为真的地道战、地雷战,其实已经有人指出,很大的夸张成分,据说地雷战中炸死的百姓远远多余日军,地道战也没有那么神奇!
(欢迎大家提供资料证明)对于冯小宁导演其他很多片子,都不错,笔者并不是对他有何过节,包括他拍摄的的战争喜剧大片《举起手来》,的确给老百姓带来久违的笑声,(毕竟在压力特别大的现代社会,要笑越来越难了),但是,如果都抱着对历史不严肃态度,抱着戏说的态度,甚至演变成为不敢正视历史,不敢正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那么我们是否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历史重演,我们重新“盼望”变成亡国奴,喜剧的去抗争?
而那时等待我们的将是战争残酷的流血和惊恐。
需要提醒的是,不敢正视历史的"喜剧化"抗战的后果,很可能造成青少年的"好战"和对战争的"游戏化"心态,这不但不利于青少年认识战争的残酷,而且也不利于让他们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和维护者。
欢迎转贴,讨论,引用。
作废言论:http://shawnj.blogone.net早听说有这么一部抗日战争喜剧电影,惹得一帮傻X爱国青年竞相观看。
对这类题材我基本不太感兴趣,一方面源于小时候所受爱国主义教育过多,产生了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鬼子来了》所达到的空前高度,使其他充斥假、大、空三元素的抗日影片变得虚妄空洞,不值一提。
但我还是看了这部影片,某晚上无意中转到中央6,恰巧赶上后半集。
我想说在看到演职员表之前,任谁威逼利诱我也不会承认这是冯小宁的作品。
自来抗日影片有个臭毛病,尤其爱把正面人物塑造的无比高大,把日本鬼子则塑造成十恶不赦却又外强中干的形象。
这种人物设定误导了至少三代人,使国人总认为我们是靠着聪明才智和团结一心才战胜侵略者的。
如果这样的话你们觉得是否八年抗战有点儿长了呢?
最最恶心的是日本人的弱智化处理,不堪一击一推即倒,好像他妈的日本关东军都是一群废物,而让废物所奴役压迫的民族其智商便有待商榷了。
我无意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事实摆在眼前,无论遭受侵略还是抗战胜利都有其深厚及复杂的历史原因。
而自来所强加于你我的教育都一再表明抗战胜利和国民党、美国人、苏联人没有半毛钱关系,全是靠中国人小米加步枪生生打下来的。
这样的思想很危险,它一定程度上是“天朝上国”的优渥感的变种。
我们缺乏一种批判和自省精神,一味沉湎于泱泱大国的旧梦之中,鲜少剖析自己的灵魂。
“一百鬼子,两百伪军”,正式有哪部影片去正式探讨研究一下为何在国难当头之际有那么多的国人充当侵略者的走狗,将屠刀砍向同胞的脖颈呢?
当然这里伪军的成分更加复杂,其中有朝鲜人,还有一部分台湾人,从比例来讲中国告密者和叛徒的比例又远远低于二战期间的巴黎。
但话必须两说,影片不能只强调汉奸的罪有应得,而避开从自身上寻找症结。
看病不找病因,这病如何也是无法根治的。
似乎像我这种常看日本片的人没啥资格说些症结根治什么的话,不过我一向强调政治、艺术要分开,但冯小宁这部喜剧我觉得倒很难分开讨论。
从艺术来讲《举起手来》难有可取之处,据说它是向《虎口脱险》致敬的作品,这有点儿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致敬却拿不出与之相匹配的东西,反倒暴露出自己的短来。
《虎口脱险》虽然也有将德国兵弱智化的趋势,但毕竟不是一杆子打傻,而且靠着两个老顽童精湛的演技让影片妙趣横生。
《举起手来》又怎样?
合着裕仁派了一群横路敬二侵略中国,小日本们比着犯傻,潘长江演的日本兵更是唯恐别人不拿丫当傻比。
让傻比们侵略还跟丫死磕八年,究竟谁脑子有问题?
降低对手的智商以彰显自己的睿智是最最弱智的行为。
而且冯小宁的这部喜剧(与其说喜剧,不如说闹剧)严重缺乏新意,且不说其中大段模仿地雷战、地道战等经典影片的桥段,单就整部影片的构思也和多年前陈佩斯和姚二嘎主演的一部片子类似,说穿了无非资金的二次浪费。
另外从我所看的部分中发现,影片有不下四处以下三路为对象的搞笑桥段,其中一处更将镜头对准了驴的生殖器。
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喜剧影片,势必将面向广大小学生播放,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下三路搞笑是否有待商榷。
从政治而言,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让人担忧。
当年拍过《红河谷》、《紫日》这样经典影片的冯小宁似乎在以当愤青为流行的社会里迷失了自己,他强加了诸多一相情愿在影片之中,“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信息无非一次武士道狂热精神的异地而生。
在歌舞升平的快乐生活中,我们渐渐忘却了历史遗留下来的痛,将辛苦得来的胜利归为理所应当,完全忽视了周遭潜在的威胁。
抗日战争胜利60年之际,我们需要的是深刻的反省,而绝非举起手来的集体手淫。
手淫自己无非把一个爽字摆在脸上,却把好端端的身子淘空了。
等到别人卷土重来的时刻,恐怕早已手无缚鸡之力等着让人强暴,那时写在脸上的怕就不是那个“爽”了。
剧情毫无逻辑,演技浮夸弱智,给低端观影人群的“喜剧大餐”,其实就是一坨屎💩 看见各种恶心人的低俗的屎尿屁雷点,我是真的笑不出来,还特别费解笑得出来的人,如此低俗拙劣的片子能在过审,在CCTV6放,被大众认同,而在当下世界(除个别国家地区)政治正确的lgbt题材却成为院线电影不可触及的痛,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讽刺,这也可以看出国民素质还需提升。
也许我现在是小学二年级(再大不行了)我会很喜欢这部片子吧,毕竟可以无知无罪地像个zz一样,满怀民族自豪地笑。
举起手来 中的日军形象和《地道战》《小兵张嘎》里的日军形象有何两样?
皆是夸大的猥琐。
如果说当时那种极端拔高正面人物、丑化侵略者的形象是出于鼓舞民族自信心的考虑,那么半个世纪过去,是不是该有点变化了?
只愿意表现光明的一面,虚妄的高、大、全和不符合实际的贬低对手,本质上就是出于一种自卑和不自信。
满是通过埋汰敌人而抬高自己的潜意识美化,这种无形中的价值观更使角色虚空,进而逼剧情走向荒诞。
这般丑陋经年累月,如毒素在经脉中流淌,逐渐变得可以接受甚至合理,不应是本土电影所呈现的态度。
冯小宁的《举起手来》,通过羞辱日本人无下限的表现而搏观众的笑声,这种自我强大的意淫之法终究无法使本土电影真正强大,而只能沦为妇孺口中的浮云之谈。
南方人,许多年看感到小时候没有看是幸福的。
我看到了电影里面的轻蔑感,那种感觉不是给日本人的,全没有我小时候看到片段时的那种“抗日的轻松”。
日本人是有运气的,中国有许多军士兵直接或简介的受到日本的军事教育印象,在近代日本人渗透进我国上层建筑的现象也非常多(浅显地看《觉醒年代》里日方的交涉理解的)(《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讲述国共之间组织上的差别,貌似也谈到当时中国将领对日本部队的抗拒心情),尤其是松山战役给我对日本人的认识有了更血腥的理解(材料仅仅是余戈的《松山战役笔记》)。
再看到《举起手来》女大学生误打误撞来到根据地,根据地的人轻而易举地打下飞机和屠杀日军。
罗翔老师讲刑法的时候我记得一个说法:出动这么多警察不仅仅是保护执法者的安全,同时也是保障施害者的安全。
那个时期的日本军国分子固然可恨,但就那个年代日本也有共产党,日本人长期以来也有左翼思潮;在人物的处理上也不免粗俗,在村口的两个小儿,给太君灌尿喝而沾沾自喜,不也很阿Q吗?
以佛像作为一个线索,最后以日本人的子孙来中国佛前参拜为这位孙女记者的结束语,在电影的叙述上是否太敷衍,斗争、体验、土窑、地道、农村的艰辛,像大冒险一样一穿而去,顷刻这位女大学生就要去淫靡的都市里吧。
近期看到一个旧闻,谈到原国立河南大学南迁最后滞留在苏浙,现在地位低于郑州大学的历史原因。
也许反过来看,正是有了一些“永远在正确道路上的人”,才会使得这种夜郎自大的电影得以宣传出来,使得一个不在行的观众也看不起的一个故事,损害了抗日电影的生态。
一群小丑。
很完整的一部片子,模型特效做的也不错
导演是冯小宁,却整出来了这么一部电影
2.9
祖国好牲口,笨鬼子一箩筐。荒诞好笑,喜剧和神剧得区别看待。
搞笑功夫还行
我们都是弱智
就看了一丁点……
每次坐长途汽车都会放这部片子,看腻了都
花姑娘
我们能够给《虎口脱险》很高的评价,却对《举起手来》那么刻薄。冯小宁导演的本意就是娱乐娱乐,却被认为不真实不客观,只能说观众想要的太多了。要看严肃题材的大可看冯小宁导演的《战争子午线》、《紫日》以及《黄河绝恋》
经典喜剧,各种梗到现在都还能用,看的时候还挺心疼潘长江饰演的那个,一心只想回家的日本兵的
....挺无语的
这个真是神剧,只想说打仗一点不好玩,小日本真那么蠢还用打那么久,虽然是喜剧也够雷的!
创造出许多并不存在的笑料, 特别是潘长江的罗圈腿, 简直就是一场个人show
大小品
我笑了。
闹剧,脑残。
不一样的抗日神剧,很搞笑
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它大概是我小时候看的几部电影之一。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以及它的剧情和笑点,也是我和我哥的童年的一小部分,比现在尬演流量电影好的多,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吹不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