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第一次出问题时在巴黎玩儿呢,只能被朋友架到附近的酒店躺着。
那天刚好全巴黎出租车司机罢工还没法去医院,酒店就给我叫了一上门的大夫。
来了一老头给我打了一针,开了止疼药。
连阿司匹林都不吃的我吃完那个真是一秒起飞。
当然也立刻吐成👑🎱🥚。
回到德国去后学校教授问起来都大惊失色:“哪儿来的大夫那么好!
腰疼就给开可待因?!
” 后来在德国做手术前跟麻醉师见面时,大夫问我药物过敏史,我跟他说了在巴黎那个大夫给我开可待因的事儿。
麻醉师高冷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屑,淡淡地说:“哦没事儿。
那谁吃都吐。
”第二次腰椎出问题时在德国。
躺在家里哪儿也去不了,疼到说胡话发烧。
那时候的男朋友是私立医保,他求他的GP给我开止疼药。
拿回来时我差点儿哭了:口服扶他林。
当然did the trick起到了一些作用至少人的神智恢复了。
但从术前检查到术后恢复阶段,大夫给开的止疼药基本上就是个让你不想死但还是一直都在疼的效果。
要求大夫下狠药,得到的回答都是这就是治这类疼痛的止疼药别的不能开。
绝望时我一度试图在癌症患者朋友家偷止疼药。
但当我翻出一抽屉的布洛芬1200mg时我真是彻底绝望了。
所以看到剧中Richie Sackler想进军德国时,我的麻醉师的脸真是第一时刻就浮现在我眼前。
哲学。
哲学。
德国遍地都是tmd哲学。
作为英雄牌止咳糖浆的发源地,对待阿片类止疼药的态度是这样的,也挺让人感到唏嘘的。
有点儿像他们对WW2的态度,你也不知道是真心的还是矫枉过正因为怕被人骂,其实心里还是挺不服气的。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国那种aggressive的销售模式是在德国没有栖息之地的。
哪怕是在今天遍地都是start-up的柏林,照搬美国商业模式的公司也不是很招人待见的。
如果当初去得是美国,在美国做了同样的手术,大夫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会给开Oxy的。
最终会怎么样不知道,但在德国没吃到够劲儿的止疼药,我的体会是:长期在忍受疼痛中生活真的会对性格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
所以pain management真的很有必要。
但那就是个fine line。
看完《成瘾剂量》Dopesick这个美剧,每一集,我都是内心WTF和震惊中看完。。。
从剧作人的社会责任感角度,这是我年度第一美剧——让我非常直观的看到和彻底明白了过去十几年来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火车回家就迫不及待,刚好前两天下单的新书《梦瘾》,也是看了介绍就买了,刚好跟这个美剧内容无缝对接,前因后果都说明白了。。。
两年前我凑热闹追看“美国大选”时才知道用药过度死亡已经成了美国第一大意外死亡原因,超过自杀和车祸,2020年美国用药过度死亡就达到98000人。。。
在看这个美剧之前,以上对我一直是数字概念,怎么就阿片用药过度了?
不就是止疼药吗?
上次嗑药太狠的影视角色就是《豪斯医生》里的House。。。
原来赛克勒家族从50年代就是医药推广奇才,80年一个医生不经意不严谨内容很短的信件,刊登在顶级医学期刊,作者自己都忘了。。。
6年后,被另外的医生作为注脚引用发表在《疼痛》杂志上,再到2001年《科学美国人》等顶级期刊都反复引用其实没人看的80年的那个短信,认为阿片类药物在止疼方面不到1%患者会上瘾。。。
赛克勒家族的普渡制药的奥施康定横空出世了,由此引发的后来数百万人的家庭灾难揭开了序幕,过去20多年,普渡制药的奥施康定直接引发的用药过度死亡在20多万,相关类阿片药物过度使用引发死亡超过40万人。。。
关键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戒断反应(就是片名Dopesick的意思)没法治,大脑额叶神经已被破坏,是否能完整恢复现在也未知。。。
第一季美剧只讲到2007年州检察官对普渡制药三个高管刑事诉讼的不完整胜利,但也拉开了后续十几年更艰难斗争的序幕——的确阿片滥用是美国整个社会和政治体系系统性腐败的悲剧。。。
目前Hulu还没有说预订第二季哦,所以第一季最后一集首尾直接跳到2019年-2020年普渡制药的命运,整个赛克勒家族用80多亿美元赔款换来无罪开脱,但罚款其实都不需要家族出钱,太孙子了。。。
但这个家族在各大艺术馆捐赠、大学捐赠的名望也彻底结束了,整个家族穷得只剩下了钱,不知道1987年去世的家族第一代老大亚瑟·赛克勒会怎么想。。。
这个普渡制药在海外开了公司,也进了中国,也在狂推奥施康定,一度也卖得不错,好在中国对这类麻醉剂药品严格监管,并没有引发像美国这样跨世纪的药物滥用悲剧。。。
总之,这个美剧+这本书《梦瘾》应该很好地让你了解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的这段历史,其实此刻美国依然深陷在这个问题当中,更多的人通过零售价很高的阿片类药物,最终转向了低价格的海洛因,最后大多家破人亡为结局。。。
很多人真的不是瘾君子,只是偶然止疼用了奥施康定,然后一辈子就毁了,所以这种真实的悲剧,也极大地改变了我对美国影视剧传统“瘾君子”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这类瘾君子更多是无奈的受害者。。。
剧中主角医生是个虚构角色,其他大多都是真人真事,很多原型人物直接站出来支持这部限定剧,这部剧的叙事是1996、2002和2006三个时空交替向前推进,医生、患者、医药公司、销售员、检察官、FDA官僚、DEA探员、政客(朱利安尼)一锅炖,非常全面地批判了陷入泥潭的医药领域。。。
每一集看得都很心痛,拍得好,完全没快进,感谢麻绳的朋友圈推荐,差点就错过了。。。
其实最让我思考的是:疼痛到底是什么?
——这是过去十年,因为极限运动,我思考和学习最多的一件事,所以这个剧对我共情的点特别不一样。。。
刚把《梦瘾》也看完了,最后一段,真是振聋发聩啊。。。
看了评论,很多人都因为看了这部剧而对止痛药望而却步,怕上瘾。
我想说的是,但凡有家人得了晚期癌症,就知道止痛对于病人来说,是地狱和天堂的分界线。
在这些癌症患者中,癌痛发生率高达51%-62%。
百分之七十的晚期癌症患者表示,癌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剩下百分之三十的患者同样也面临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多数癌症患者,都熬不过癌痛,医生坦言:面对癌痛不要硬扛美国的问题是麻醉制品的滥用导致嗑药的人越来越多,不止是奥施康定,芬太尼也是泛滥的药物之一,懂王在毛衣战时就制裁了中国的制药公司,现在瞌睡王上台依然制裁,可见这是顽疾了。
因美国芬太尼等药物滥用成瘾,拜登下令制裁 4 家中国药企数据:疫情期间美国过量用麻醉药品死亡人数增28.5%中国的问题是,在癌症晚期能做到不折腾,愿意姑息治疗的人太少了,癌痛被认为是正常的,止痛的理念很少有人普及。
在预期寿命不到一年的时候,你忍心看到家人每天被癌痛折磨的死去活来,失去生活的动力吗,哪怕真的上瘾了,能微笑着离开才是最大的意义啊。
2018年我父亲得了肺癌之后,我加了多个微信病友群,也经常在各类论坛上查阅最新信息。
当时,国内对止痛的理解很肤浅,也没有专门的医生。
有个“与癌共舞”论坛,里面止痛板块的版主“雅颖”提出了三阶段止痛的方法,她自己也是晚期病人,通过判断自己的状态和严格控制服药时间来止痛,提高了生活质量,造福了很多病友,现在她也走了,但她在天堂一定是笑着的,看着自己的草根止痛理念能被很多人接受和运用,她做到了绝大多数专家都做不到的事。
这两年,国内的医疗环境和国外的差距变小,PD1等新药上市时间大大缩短,部分国产PD1还进入了医保,大城市也开通了止痛门诊,对疼痛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
但同时,像片中那种,使手段通过FDA的审批也国内也常见啊,君不见那些中成药的说明书,没有临床试验没有不良反应数据,全是各类莫名其妙的中医术语,今年就更离谱了,论文造假没有通过临床的老年痴呆“神药”进医保了。
“老年痴呆神药”刚进医保,就被传裁撤医保谈判团队,绿谷制药怎么了?
①良心医生用后半辈子赎罪并自赎,开校车拉着一车年轻人前往救赎之路的场景让人泪目。
——“弥补给别人造成的痛苦,有个办法是回报社会,你能做的就是治愈他人。
”②DEA女警和检察官三剑客,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不惜牺牲自己的家庭与生活,即使千难万阻也要扳倒出卖无数人性命换取利益的商业巨头普渡制药。
——“敬那些身先士卒的勇士,即使他们没有赢得战争。
”③可怜的矿工女孩,辜负了父母的爱,代表无数因奥施康定被毁灭的家庭。
衰老的母亲为了女儿的死一直奔走呼号,躺在一片宣传页的地上那一幕让人心碎。
④良心发现的丑萌销售小哥,辞职的销售代表和发邮件的秘书助理,还有发现血腥资本背后赤裸真相的无数人,他们在犹豫之间还残存一丝人性和良心的发现。
⑤最后,正如首尾呼应的对疼痛的定义是什么,不是普渡制药大BOSS说的“疼痛会毁灭一个人思考生活与爱的能力,会让人变得不是自己”,而是康复后的医生最后揭示的:“痛苦就是痛苦,是人的一部分,痛苦也能给人带来收获,只要我们足够勇敢,挖掘得更深,体会它,学习它,努力克服它,我们可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
医生看到伊丽莎白的第一眼,就想起了贝琪吧。
贝琪也没想到在即将迎来新生活希望的时候,听到爱人电话里婴儿哭啼声的最后一晚,安眠在医生带来所谓希望的欢送仪式里吧。
doc:我总是在伊丽莎白的身上看见你的影子,除了忏悔能减轻我内心的痛苦让我每晚能多睡几个小时,别无他法。
所以,让伊丽莎白带着也许本该属于你的幸福生活,在如愿以偿上了大学,交了新朋友,组建了新的家庭后,让我重新看见你身上的希望吧。
真是没有想到,第一集最不看好的家庭和gl竟然成了整部剧里我最大的意难平。
成瘾剂量 (2021)9.32021 / 美国 / 剧情 / 巴瑞·莱文森 迈克尔·科斯塔 派翠西亚·里根 丹尼·斯特朗 / 迈克尔·基顿 彼得·萨斯加德
19年年底,在即将离澳回国的前两个月,为了饱览墨尔本风土人情,我决定充实自我,几乎是一天不落地出门闲逛。
恰逢那时租处门口的电车改道,为节约消费,我决定步行1.2km左右前往另一处免费电车站。
本是死宅的我开始日日步行一万八千步,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可牛。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一万八千步不过小菜一碟,但对我来说确实是平生没几次。
已是记不清我是第几天开始,屁股开始疼痛,类似抽筋一般的疼痛。
我以为是运动(走路走多了)过度拉伤了肌肉,没有在意。
睡了一觉,没好。
又睡了几觉,还是没好。
疼痛开始加剧,我走路开始瘸,坐下之后尤其疼痛。
妈妈抵澳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及环澳旅行,那时候我已经不能安然坐在短程飞机上,屁股如同抽筋一样剧烈疼痛。
两小时的飞机对我来说如同上刑。
很快,我毕业回国了,我依然以为是走路走多了,拉伤了肌肉,本着伤筋动骨一百天的祖训,我决定慢慢修养。
很快疫情开始,我顺理成章地没去工作开始修养。
但是情况越来越糟,我越来越疼,步行三百米就开始剧烈疼痛,像一只无形的手扭着我的肌肉,旋转。
我也没办法坐下,噬骨钻心。
我当然意识到不对,去了医院疼痛科,医生短暂地诊断之后判断我是腰突,让我拍片,之后转诊骨科。
结果骨科医生说我腰突影像学上不明显,无法做手术治疗,也就是说除了修养别无二路。
我几乎是哀求地告诉医生我没有办法走三百米,我太痛了。
结果那个主任只是蔑我一眼说:“那你就别走三百米啊!
”我是决计没有想到,我以为的“走路走多了”会成为可能这辈子的噩梦。
我实在是太疼了,每天早上起床开始离开“躺”的这个体位,我就开始疼。
基本上就是永远感激肌肉在痉挛。
我的右腿慢慢不能受力,不能站直,我走路很勉强地支撑。
这也极大的影响了我的工作,我根本疼得不想工作,但求一个躺。
没办法,生活得继续,于是我找了个小公司的前台干。
大部分的时候,我只需要朝九晚五地坐在那就可以。
但是谁能想到呢?
光是坐着就耗费我所有的气力。
九点上班,九点半我就开始疼痛,疼得一分钟没有停止。
每当下班,坐在公交车上我甚至直不起身只能蜷缩着,回家之后也只能歪歪地躺在床上。
曾经我不是一个多阳光多有活力的多有灿烂生活的人,但是我也保持着一周一部电影的习惯。
可坐在电影院的椅子上,我甚至没有办法看完一部电影。
电影院的椅子是刑凳,我忍耐着不离场,直到脸色都变了。
从此我再也不去看电影。
这个疼痛不仅摧毁了我对工作的期待,也开始摧毁我的生活。
我不想出门,也不能出门。
上班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对我来说没有除了躺着以外的娱乐。
我能且只能半躺在床上打游戏。
我的生活仅剩这个了。
21年,我彻底崩溃了。
我忍无可忍了,我活不下去了。
我没有变好,一点都没有,我的下肢都开始无力,我觉得好累。
我活不下去了,我对所有生活的热情都消失了。
如果人生是一场疼痛的刑罚,那我为什么要勉强自己活着?
我难以想象还要这样疼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我但求速死,却又不敢,日日挣扎,失眠抑郁全部找上了我。
在看这部电视剧的开场,理查德说的那段,疼痛摧毁了人们的生活,我只想流着泪说是的。
在这几年中,我不是没有求医。
我一直被误诊为腰突,但是腰突的病理指征轻到没有一个医生重视我!
尽管我的人生都要被摧毁了,却没有人能帮助我。
直到我终于遇到一个好医生,来自疼痛科,提示我可能患上了骶髂关节炎。
我已浪费大量笔力和字数去描绘我的疼痛。
那么,现在进入到pain medicine的环节。
我国对麻醉类药物的管制严格,所以我并没有接触到片中的阿片类药物,我吃的其实都是最基础的药:塞来昔布和芬必得。
是的,其实就这俩。
就像片中说的,德国人认为疼痛是一种修炼,在遇到这个医生之前没有任何医生提示我可以去吃止痛药(我对天发誓这是真的,我已尝试过针灸推拿理疗艾灸拔罐正骨膏药等等)。
医生看到我的核磁报告同情地跟我说:骨髓水肿这么严重,你一定很痛吧。
那一刻,我真的想流泪。
塞来昔布其实是开给我消炎的,止痛当然也是它的作用。
它也没有任何上瘾性。
吃了止痛药我第一次发现不疼了。
像每一个饱受的老中子一样,我当然很谨慎地遵医嘱认真吃着。
不疼的感觉太好了,我观察到很多剧评不理解为什么有些药吃着晕乎乎但是依旧会有人上瘾,(塞来昔布不晕哈)因为不疼的感觉太好了,它让我不精神不萎靡,让我觉得生活有希望。
很快我发现,2颗药显然不能让我度过漫长的17个小时(躺着尽管背疼,但我已经可以忽略)。
我复诊,医生说那就吃三颗吧,最多是四颗。
三颗很快也达不到我的要求了。
我不能忍受疼痛的去而复返,去而复返的痛苦和落差让我陷入崩溃。
我还是一次三颗,但是开始四小时一次,三小时一次。
我没有隐瞒我的情况,因为需要长期调理,我换了个中医,我跟他相熟已经很多年,他很惊讶,也叫我不能这样干。
塞来昔布我吃太多了,尽管现在无灾无难,但是这么大的剂量极有可能对我的肝肾胃产生影响。
他说医院已经没有能帮助我的地方了(除了小针刀,我确实已经试过所有方法包括打封闭),他建议我去运动康复。
后面不表,谢天谢地,运动康复终于把我从深渊捞起。
但是这段塞来昔布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原来疼痛值得重视,止痛药也没有我想象的可怖,我在澳求学时不也见过一面墙都卖扑热息痛的壮观场面吗?
我开始滥用芬必得。
也许塞来昔布还让我有所忌惮,芬必得则让我无所畏惧。
不疼的感觉太好了。
腿疼、屁股疼、背疼、腰疼、头疼、脖子疼、肚子疼、痛经只要疼,我绝不忍,一粒芬必得到肚,如果没效果,那就两颗好了。
不疼的感觉太美妙了,它甚至让我感觉high!
它只是一片小小的芬必得啊,可是我每次吃了芬必得都感觉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浑身轻松,上下舒坦。
当我感觉不太舒服、疲劳的时候,我鬼使神差地也开始吃芬必得,那显然布洛芬没有这些缓解疲劳提神的效果。
但是我觉得吃了有劲,我称之为“预防性的吃一片”。
显然芬必得确实不具有成瘾性,但是我好依赖他,一盒12片我可以一周不到就吃完了。
它简直就是我的万能药,那些我觉得芬必得不应该有效的疼痛(如肠痉挛),在我这他也有效。
我开始怀疑这些疼痛是由于我的焦虑抑郁幻想出来的症状。
鉴于它确实没有成瘾成分,我也很轻松地停下了我这种行为。
不是我刻意隐瞒,它确实就没有戒断反应...跟我的助眠类精神药物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我只要克服我心理上的依赖就行。
这部剧,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分。
从患者的角度,其实我很认可塞克勒家族对疼痛的看法,疼痛真的太毁灭人了。
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片中的人物如Betsy为什么会这么上瘾,相信我,疼痛的去而复返会让人绝望,会让人崩溃而疯狂地去寻找止痛药。
我这篇影评并不是想唤起各位看官对止痛药的警惕而远离,恰恰相反,我认为合理的吃止痛药是对抗疼痛的最好方法,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过度恐慌,遵医嘱地服用止痛药是正确的行为。
(强调,遵医嘱)另外一方面,我想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各位,剧中那些确实是因为疼痛而服用oxy的人不应该去指责或批判他们。
对于长期疼痛的人来说,疼痛可以摧毁他们的人生;而药效过去,疼痛的去而复返会让人重新堕入深渊,陷入更深的绝望。
现在,我的老毛病屁股疼还在继续着。
其实我至今不知道自己确切是何种疾病引起的疼痛。
尽管普拉提这种运动使我康复不少,但是病根犹在。
疼痛变轻、变缓,我可以忍受。
也可以继续生活。
我是一个很喜欢大海的人,但是现在我很喜欢看山上的风景。
因为我知道我的病,可能这辈子都不能攀登五岳,一览众山。
祝大家身体健康,远离疼痛和疾病。
2022/12/09
补充一个剧中没有提到的站在Purdue Pharma背后的另一推手——麦肯锡。
假如一个人从来没有接触过战略/管理咨询,那在业界所有公司当中,ta最有可能听说过的就是麦肯锡了。
成立于1926年,全球有超过三万名员工,麦肯锡一直稳坐MBB (Mckinsey, Bain, BCG; 至于Bain和BCG谁前谁后就没有定论了) 的第一把交椅。
这是一张很好用的通行证,各大公司高层都充斥着ex-Mckinsey的身影,而许多ex-Mckinsey在离职以后也常常让人觉得他们总有一天会把这个标签刻在墓志铭上。
咨询公司的一大业务板块是帮助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转型。
一部分咨询公司只负责制定计划,也就是大家常说的pure strategy;而另一些公司会在制定完计划后跟进卖出二期项目来帮助将计划落地。
由于咨询公司按时长收费,很多企业往往会在制定战略期间(通常为期1-3个月)找收费较贵的战略咨询公司,而落地期间(一般一年以上)找相对更便宜的管理咨询公司。
而在和Purdue Pharma的合作当中,麦肯锡就参与到了战略规划以及后期执行当中(一定程度上解释了Richard Sackler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在目前揭露出来的报告细节当中,麦肯锡曾建议管理层多销高剂量药片来增加利润(在剧集中一次会议里就有人提到了20mg和40mg的药片成本与10mg药片几乎一样,但是价格却会翻倍);销售人员应该对高频开麻醉药物的医生进行定点销售(剧集里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是时借Richard Sackler的嘴说出来的);并且Purdue应当与其他售卖鸦片类药物的药厂(例如大家熟知的强生,以及也许不那么熟知的Endo 远藤制药、Mallinckrodt 万灵科制药。
无独有偶,这三家药厂也是麦肯锡的客户)合作来转移美国药监局更为严格的监管注意。
证据显示,麦肯锡与Purdue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4年,并一直延续到2019年。
换句话说,在Purdue 2007年认罪(也就是本片的故事结尾)以后,麦肯锡依然与他们保持了12年的合作,直到他们自己被各州提起诉讼。
最令人震惊的一个细节是,2017年他们的presentation中计算出,到2019年,大约会有2484名CVS(一家连锁药店)顾客过度吸食或对Oxy成瘾。
2018年麻州的诉讼文件中提到,为了提高销量,麦肯锡建议同管理层一同寻求方法来反驳那些滥用Oxy的青少年们的母亲的情绪化发言。
虽然很难想象,但事实就是有一些人最终会视人如草芥。
经过了两年的刑事诉讼以后,麦肯锡在2021年与多个州达成协议,总计赔偿近六亿美元。
但是官方口径依然是说:所有与Purdue的合作都是为了有正当医学需求的病人能够合法的到药物,他们的赔偿只是出于对没有及时意识到这场全国性的药物滥用浪潮、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合法工作产生的负面连带效应的抱歉。
你很难相信一个计算出仅一家连锁药房就会有约2500人滥用药物或成瘾的公司,没有意识到这种药物正在被滥用。
("As we look back at our client service during the opioid crisis, we recognize that we did not adequately acknowledge the epidemic unfolding in our communities or the terrible impact of opioid misuse and addiction on millions of families across the country. That is why last year we stopped doing any work on opioid-specific business, anywhere in the world.Our work with Purdue was designed to support the legal prescription and use of opioids for patients with legitimate medical needs, and any suggestion that our work sought to increase overdoses or misuse and worsen a public health crisis is wrong. That said, we recognize that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broader context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work that we do. Our work for Purdue fell short of that standard.")这次赔偿除了金额巨大以外,另一重要性在于,战略咨询公司通常所讲的“我们只提供建议,客户的最终行动与我们没有直接联系“这一保护性的论点开始瓦解。
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越来越多的战略咨询公司宁愿降价也要介入到落地阶段的项目。
这样一来可以长期维持和战略客户的关系,二来合伙人也更能够保证手上一直有项目。
而这也同时使得咨询公司和客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它不仅使得咨询公司有着丧失独立性、成为客户管理层喉舌的风险,同时也意味着咨询公司将为自己的建议承担起前所未有的真正责任。
在这个行业里工作的人,还是应当时刻提醒自己,并不是把Profit = Revenue - cost拆解成各个drivers就大功告成,因为等号的两边都是实实在在的、本可以拥有大好人生的人。
写了很多,结果没保存。
在看完大结局之前,我很好奇报道三聚氰胺的记者的结局。
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
我们一直在强调ZHIDU的优越性,强调民族的复兴,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过错都不愿意提及更加去掩饰,我们拿什么去战胜美帝?
没有批评的赞美又有何意义?
借用Doc 说的话: Pain is just pain,not good,not bad,just part of being a human being.And some times,good can come out of it.And if we have brave enough and willing to go a little dipper,work our way through it and try to overcome it,well we just might find our better selves.
《鱿鱼游戏》火了。
但也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质疑,有观众说它的故事套路化严重,也有观众说它讲述的主题太肤浅。
想看点深刻的、复杂的?
那么Hulu的这部新剧你不能错过。
《成瘾剂量》Dopesi
共8集《成瘾剂量》,Hulu近期上线的8集限定剧。
讲述了美国史上最严重毒品流行,也是本世纪最大医药丑闻。
主角便是有“乡村海洛因”之称的奥施康定。
奥施康定,它曾是市面上最畅销的止痛药,用于缓解治疗中度到重度疼痛,产自普渡制药厂。
普渡制药是一家家族式企业。
1981年,普渡成功研发出可代替静脉滴注的口服长效缓释型吗啡,取名MS Contin,可以用来治疗癌症患者的痛症。
MS Contin先是在英国上市,后又在美国流行,并迅速称为癌症患者口服止痛剂的黄金标准。
但是,MS Contin的专利马上到期,想要食药行业中继续占据大片江山,普渡就需要研发出和MS Contin一样成功的后续产品。
这次,普渡把目光转移到了另一个领域——非癌症类慢性痛症。
经过研发后,他们便推出了新药——奥施康定。
当时的医疗界,也正掀起了一场重视疼痛的新时代。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生命体征。
免除疼痛,也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医学界普遍呼吁重视和扩大对于疼痛治疗的研究。
普渡的新药奥施康定也应运而生。
而且带着其他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高度以及光环。
首先,卖点1,奥施康定是长效药,每天只需服用两次,24小时无疼痛。
卖点2,成瘾性低,仅有不到1%的人会对奥施康定上瘾。
而且关于这一点,美国药监局FDA也为其背书,为其批准了一项特别标签,写着这样一句话: 奥施康定片的延迟吸收被认为可以减少药物滥用的可能性。
普渡制药背后的萨克勒家族,也为奥施康定展开了如火如荼的疯狂营销,医药销售代表几乎与医生进行1对1模式的沟通,还有1个月试用剂装、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让这款药物迅速火了起来。
可是结果呢?
监狱里突然人满为患、暴力犯罪泛滥成灾、遗弃儿童数量增加、未成年少女卖淫日益严重、虐童案频发,上市不到三年的时候,奥施康定就成为了整个地区的罪恶之源。
这是一场由普渡制药精心设计的巨大骗局,《成瘾剂量》便为观众还原了事件来龙去脉,用最严肃最冷酷的方式。
上个镜头还是矿工们在黑暗逼仄的井道里满脸煤灰地工作,年纪尚轻的小姑娘一个不小心还弄伤了后背。
下个镜头则是萨克勒家族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喝着香槟,争论着新药奥施康定的制作。
对比太强烈了,强烈的让人无法直视。
那些优美的、高级的、珍贵的艺术品,反复地以各种角度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是工人们永远都不能企及的地方,却由他们买单。
他们的血汗泪,最终创造了萨克勒家族的造富神话。
目前《成瘾剂量》已经播出了前5集,共8集。
豆瓣上拿到9.0的评分,制作质量上乘,不敢称神但也有足够的优秀,入坑没问题的。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梳理了从营销角度看,药品的推广手段,而绝大多数的手段,各大药品公司仍然在沿用重金聘请前政客为公司服务,重金游说相关部门使用非论文性质的观点,说服相关部门批准“不易上瘾“的标签初始客户定位在偏远地区的重体力劳动人群,利用低认知和高需求的特点创造产品需求场景和概念,比如“突发性疼痛”初始产品定位10mg,降低入门门槛,待市场需求稳定 不断加倍单片剂量聘请行业知名专家,资助相关各类协会组织医生论坛,旅游胜地五星级酒店,现场专家+资料洗脑以公益名义拍摄产品宣传片,后期加产品的字幕制作物料工具,比如疼痛程度表,帮诊所更容易引导新客户数据表格弄虚作假,比如为了使波动曲线平缓,压缩纵轴的相关数值强大的销售团队,定期培训,高奖金回报资助学校和艺术机构,洗白公司名声to be continued...
“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拍得很常规
主线部分不是很有感觉,偏温情,制度性、社会性的问题都只能算是蜻蜓点水,就连针对药厂都不敢重炮猛击,把症结仅仅归结于药厂家族里个别人没有人性过于贪婪扭曲,其他地方麽当然问题也是有的也有人被买通,但是多数人还是正直善良的所以最后才能“成功”呀对吧;然而对于阿巴拉契亚山区煤矿小镇里的生活和人物,那种深切的共情和关爱非常动人,还没成年就在矿场干活的小小姑娘,小镇医生有别于大城市里的,曾接生的小孩等于看着他们长大仿佛自己的孩子,最后基顿老师开着校车接送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去治疗,为本不用他来承担的罪愆赎罪高能催泪;正因为如此,才更觉得剖析的深度和力度远远不够,虽然这样说对一部电视剧而言未免肩负的责任太重了点
节奏拉胯,信息密度太低,太多可以预见的俗套转折,那个女销售最后咋样了呢?黑人女也是莫名其妙就失踪了…
年度最佳,也许这才是真的“美剧”:真正的中下层人民生活,真正的制度缺陷与优点,真正的黑暗与光明。而我对于社会历史题材和多线条叙事真的有偏爱。其实几年前听到Sackler家族案子的时候就很吃惊,毕竟对于我来说他们一直有一个“正面”的“金主”形象。也许对于中国艺术的兴趣是真的,但人性弱点和资本带来的贪婪更是真的。以前经常对美国人对于疼痛的“脆弱”嗤之以鼻,现在想想又何尝不可能是一个无法选择的圈套。犹如很多博弈与斗争,正义尚未完全到来,但庆幸与钦佩有人从不放弃。
冗长 无聊。感觉拍成电影两个小时都用不到。很拖沓,你拍了那么长的电视剧也没见你表达出个啥。来回倒腾时间的拍摄手法,导演,你脑瘫?
剧构精良,多人物视角,多时间线,层层剥开资本家为了逐利制造“黑药”,任虚假宣传横行,任无辜生命惨遭谋害,无助的正义,嚣张的黑暗,难得的掷地有声的现实主义佳作。
看看核酸? 人家可以爆出來是因為有無數勇敢的人和組織在努力拯救無法發聲的人群,並且,得到了重視。( 最後一集的母親拿出兒子骨灰那一刻,真的無法不感到觸動...
医生打销售那一拳打得我也精神了
看完觉得得慎用止痛药…
害人不浅的万恶资本
通过加大止疼片剂量让深陷疼痛折磨的患者上瘾,制药机构为了赚钱无视生命,以及成瘾者各种惨状。 打破时间线开始看着挺乱,最后到不影响理解,也串成一股线。 同类题材也挺多,并不觉得这部有评分的那么优秀。
一条龙展现整个药物网络:纵向从资本家在会议室里拍板定下的目标,到销售代表们口口相传的伟大奇迹,再到医生不忍病人忍受疼痛写下处方,食物链底端是无数上瘾的患者,求药无门,无数破碎的家庭;横向有来自FDA的背书,被钱收买路演巡讲包装成人模狗样的疼痛学专家,奉承小镇医生走进聚光灯,假意收买实则利己,一篇五句话的投稿来信被包装成学术界顶尖研究成果。永远要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被多么大的恶意包围,保持正直和善良至少能换得良心安宁
人物脸谱化
一开始,是个非常有蛋蛋的新老板上任,一拍手说:Good,让我们来搞这个惊天动地的大case吧!而后铁肩担道义,憨人行义事,小人物耗费漫长时间,突破重重阻碍,最终扳倒了黑心巨头。让我想起《聚焦》《黑水》。医生这个角色是希望大家明白:天使也会沉沦于毒瘾,与意志、人品无关。好人们总在痛苦、忏悔、尝试救赎。恶人们却一向围坐在肉锅旁边,嘻笑地数着钞票。资本巨头、萨克勒家族,固然邪恶至极,但整个事件里药监局、司法部,这些美国公职部门的袒护、阻挠与不作为也难辞其咎。
最近我在《亢奋》中看到女主角吸食OxyContin,突然回想起今年一月份看完的《成瘾剂量》,坦白讲《成瘾剂量》对我冲击巨大,这部剧集直接改变了我的某些习惯——对某种物品的依赖。尽管《成瘾剂量》讲述的是药物滥用的故事,但我开始联想并反思自己物品依赖的习惯,对此深感恐慌。看完剧集后,我开始并最终顺利地戒掉了曾试图戒掉却始终以失败告终的奶茶,并且两个月来我努力控制每日咖啡的摄入量。另外,沉迷刷各种APP和对OxyContin上瘾是一回事,它只会让荒芜侵蚀思想,戒掉它可比戒奶茶难多了,不过转念一想,越是难的事做起来越有意思不是吗?
自己做,还能自己拍。更想看药品纪录片,现在有一点“意思”的题材都要拍成剧了,过些年,如果能有关于疫苗的,会更有经历感。
0🌟
“德国人不信阿片类药物 他们觉得受苦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联想到了黑水。看的时候绝望到胃痛。剧里为受害者们斗争的检察官们让我想到了张桂梅,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好浓,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把千万人的生命扛在肩上。有段时间狂看韩国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多次看到类似于“拍了播了,然后呢?现实依旧没有改变”的评论,这个事件的结局也不尽人意,赛克勒家族的人依旧花着沾满人血的钱享受着上层生活,那么这部剧也没有意义了吗?那么没有达到目的的抗争、发声就没有意义了吗?如果连表达都被回避,那么又有什么会发生改变吗?和引颈受戮有什么区别呢?就像Bridget说的“致第一批抗争的人”,如果没有他们后来的人不会继承这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