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剧王朔很喜欢,近来在不同场合多有吹捧。
于是找来熬了几个晚上,但最终还是没看全。
太长了,太贫了,机位都不动一下,几个无聊的家伙可以侃上十来分钟,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我算是领教了北京侃爷的贫嘴功夫!
他们侃些什么呢?
无非是把文革时期深深留在他们记忆中的那几部电影的台词,如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以及《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等,镶嵌到八十年代初的日常对话中,换着不同的方式一个劲儿地瞎贫。
开始还觉得有点意思,越看越觉得忒他妈无聊!
重复得让人只好按快进键。
最后我干脆把最后一集的最后部分先看了,知道了人物的最后结局,完事!
这样一部冗长的电视剧,不过是写了在动乱年代里一群没正经读过几天书的孩子无拘无束、打架斗殴、近乎小混混的生活,以及在开放初年,当社会现实和价值标准发生急剧变化后,他们内心的慌乱燥动与茫然无措。
剪掉一半不会影响其完整性。
很多人从中看出的“微言大义”,无疑是过度阐释的结果。
其实它远不是那么好看,也远不是那么有意思。
是年代差异还是怎样。
整部片子断断续续终于看完。
只觉得神马青春。
都他妈一个劲的在怀念童年怀念那所谓的该死的狗屁的“偷向日葵、吐痰”的日子。
真是搞不懂那两句破台词为什么要絮絮叨叨重复那么多遍!!!!
纵然童年多么美好,被如此絮叨个没完没了,也早就不美好了!
整部片子52集。
看的真他妈的累!
其实也就一二流片子,可以放到电视台里,每天播两集,茶余饭后的时候看看。
也许这样,就不会觉得看的这么痛苦这么摧残了。
什么狗屁的与青春有关!
有毛关系!
有很多人说不喜欢广州的那段,反倒回来,我也没觉得北京那段有多好。
最好的恐怕只有前几集吧。
反应了无忧无虑的时光。
真他妈搞不懂的是,一群屌人没事做,整天混吃混喝,不务正业,究竟是哪里来的钱!
没屁事做还干耗着,成天的空想与不切实际,整个一个云里雾里的日子。
整部片子就描述了一群屌人烂耗在广州,混吃等死,没屁事做还不愿回老家的故事。
有人说喜欢卓越。
是的,卓越是里面最纯净的一个孩子。
但我其实更喜欢汪若海。
人家是最早觉悟不能这么暗无天日的活下去的人。
所以人家最后也过的最滋润!
最不喜欢的就是方言!
也验证了我不喜欢佟大为。
的确,鸟人佟先生在这里还真挺适合方言这角色的。
一副无赖的样子爱谁谁的。
活在过去,没有未来,还一副自命不凡的狗屁样子。
也许我说的不准确。
但你们自己看的更准确!
看到45集以后我就是快进着看的了。
反正高潮基本过去了。
剩下些陈词滥调的交代与结尾。
废话太多。
我看演员背台词估计都挺累的!
演完这出,得练出多少嘴上功夫啊!
难怪能给排上52集呢!
都在说话了。
实际情节真没多少!
这两天在看《那些有关青春的日子》,挺好的一片子,有点像《血色浪漫》的。
讲的是那些生于五十年代末只来得及抓住文革尾巴的北京军区大院的坏小子的故事:打假、拍婆子、当兵、做倒爷,反正那会儿能倒腾的一个也没落下。
没体会什么中心思想,全当逗乐了。
只是特想早出生三十年,加入他们的队伍,镇西单,镇北展,镇动物园,用板砖打架,用臭嘴皮子调戏姑娘。
看,我又忘了自己也是个姑娘了,只能等着被调戏了。
在看到第四十四集时,我最爱的男人死于一场群殴中。
昨天和段段姐姐说到这个事的时候她问我要怎么办,我无所谓的说那就把第二顺位喜欢的男人提到第一。
可是今天看完,我决定关电视睡觉。
原来到头来青春不过是场不欢而散。
为什么我不能把第二顺位喜欢的男人转正成第一呢?这实在是因为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再熟悉不过的影子,其实不只他,整部戏所有的男人在对待感情为题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唯一我最爱的这位比较单纯善良执著专一,结果还死于非命。
让我不禁抱怨,这导演叶京真他妈不是东西。
我说不体会中心思想,但是架不住自己在过程中逐步反省,长久以来我们固执追寻的东西往往最是不堪一击。
不只是被千万痴情怨妇鄙弃的操蛋爱情,还有被无数文艺青年过于高估的神圣友情。
我知道我又阶级立场不坚定了,被一部无根无据的左倾主义路线严重的电视剧颠覆了理想信念。
请组织批判教育我。
爱情万岁,友情万岁,青春万岁,尽管他们到头来不过是一场不欢而散。
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
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
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前段时间这部非主流电视剧很火,很多人都是一看就放不下,卯足劲死磕52集一口气把它磕完。
记得一年前在网吧看过一集,那时新出不久,打着《血色浪漫2》的旗号。
心想:得了吧!
真恶心,看人家发财就想来分杯羹,还血色浪漫2,真他妈二!
完全带着偏见看了一集,而且存心找碴的。
然后就带着偏见嚼了会齟,懒得看下去了。
其实,这完全是个误会,导演叶京知道发片商喊了个血色浪漫2的口号,怒了,血色浪漫什么东西,也配?!
对血色浪漫简直是鄙视的平方。
但没法,谁有钱,听谁的。
在钱面前咱还得装孙子,只能由它去。
前段时间,舍友拿了碟来看,跟个禽兽似的在屏幕前笑得鬼哭狼嚎。
大家隐忍不发,走进屏幕打算来个一棍子打死拖出去喂隔壁楼男生。
而结果呢,却变成了4只母狼在那里笑得鬼哭狼嚎。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也就是王朔,叶京,王中军,冯小刚,这群牛逼人年轻那段日子的那些事。
看的时候我们当做80%真事看。
所以对里面的冯裤子(冯小刚)侧目,都成斜视了。
作为故事人物刻画得太成功,但如果真的是冯小刚,这丫当年也太孙子了。
前部分戏很轻松,很有意思。
那个年代确实让人心驰神往。
好像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在挥霍,挥霍青春,挥霍热情,挥霍血液,挥霍感情。
似乎很容易爱上一个人。
揸架,揸琴,拍婆子,耍嘴皮,跳舞。
生活像跳大神,充满着戏剧性,让人眼花瞭乱,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干出什么事。
这真是段奢侈的青春,灿烂的青春,也是残酷的青春!
再说说这部剧。
叶京,把他的感情连渣都投入到这里面。
在片场又哭又笑,跟疯子似的。
抛开技术与故事层面来讲,冲着导演这份真诚与激情,都是很难能可贵的。
他不是在拍,他是把自己扔到戏中重新把那段时光又活了一回。
所以,这部戏他都精益求精,要求很苛刻。
拍出来效果自然很好。
比如里面的老歌,很多,首首精彩。
也是他煞费苦心找自己找的。
说到这,我要特别提一下,里面揸琴那段,冯裤子唱的:第一次我去你家,你不在,你们家的大黄狗咬了我肉一块···这歌。
那小眼神,那小嗓子,那小身板,真他妈的演得叫绝了!
至于几段揸琴的场面,都是很多看过的人心头大好。
再说演员,我认为,除了佟大为演得勉强凑合和李白玲的扮演者比较失败外,其他演员都很到位。
高洋和高晋,冯裤子,卓越,夏红,很出彩。
再次提一下李白玲,前部分还可以,到了后面的就太失败了。
把这角色演的面目可憎,看一眼就想她抽一嘴巴。
不错,后面的李白玲确实是变了,但不应该演成那样,应该让人又爱又恨,就算做了很欠抽的事也让人厌恶不起,为什么?
因为她是李白玲,依然能让高洋和方言着迷的李白玲!
就演那德行,早有几个蹬几个了。
其实,压根不该找那演员,模样不够漂亮,演技不够好,气质也不符合,一败笔啊!
但总算瑕不掩瑜,整部戏并不因此失了水准的!
难得的好片!
题外话:有次关于王朔和他母亲的访谈,说到他和他母亲的感情。
他情绪激动地质问他母亲:我想知道,如果现在我是个杀人犯强奸犯,您,还会爱我吗?
两人都禁不住流下老泪。
其实,他只不过是个渴望有个可以无条件全心爱他的人。
而此时的他,也只是一个渴望爱的孩子。
闻者心酸啊!
最先知道这部片子的,是从老白那里而来。
老白似乎很钟情,起初没在意,还说各大媒体还炒的挺热乎的,我倒是没有见。
后来在DBA那里,有见了一回。
于是,在电驴那里,先下了五集,看了一集,挺让我捧腹,所以决定继续看下去,现在看到第六集,还真蛮有意思。
我不是70年代出生的,这部片子其中的妙处,恐怕不能深刻体会, 不过人性相通,用我80年代的眼睛看70年代的故事,还凑合。
还挺感谢这片子,这让我回想了我高中时光,其实两代人都差不多。
一样的青春、一样的迷茫、一样的憧憬、一样的恋爱,一样的友谊,等等了。
北京话,听他们的对白,有趣。
我感觉,我花在讲话的功夫、智慧太少了,跟她们的谈话比起来,好像我将的都不是人话了。
我是说,我说的太乏味了,没那么情趣,没那么生动。
赶上那水平,也是叫欣慰。
但是,人各不同,性情不一、风格别样,取精华去糟粕,那也算是进步。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血色浪漫的第二部,一样年代,还扯得上边。
第一部我就看几集,没什么好讲的,只是惊讶--出第二部了,呵呵。
朔爷《橡皮人》《玩得就是心跳》改编。
叶京拍出了原著的味道。
缅怀我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那时的我己经死去。
那时我们呼朋唤友,彻夜狂欢。
所有人都拼命装作有文化,看一本书到处给人推荐。
喜欢王朔,王小波,石康,喜欢语出惊人,喜欢聚在一起看黄片,喜欢诗歌,喜欢崔健,黑豹,唐朝,指南针,呼吸,眼镜蛇等中国摇滚。
喜欢女孩子,羞于启囗,装作混帐。
打牌,喝酒,醉了一群,睡了一地。
不知道未来,不知道失去,少年不知愁滋味。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想起曾经的笑脸我陪着讪笑世界安静有人脑海中浮出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留存梦里现在的我是另一个人
据说是叶京的心血之作,青春回忆录,既是王朔的发小,当然也有一脉相承的王朔人物气质,都是一个圈子的人么。
我猜,故事有很大真实生活的影子,基本就是他们过去共同生活的情景再造吧。
高中叛逆青春,曾一度迷恋王朔小说,为了要钱买他的一套文集,向老妈央告过很久...当然现在不了,但残余情感尚在,而且,对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一向有兴趣,加上自己也是北方部队大院儿长大的孩子,所以什么〈血色浪漫〉〈梦开始的地方〉,连上这部,统统也都没拉下。
先说音乐,里面出现了大量老歌曲,好听,过瘾!
甚至碴琴的那些片断我很多次回放反复欣赏,就一句话,还是过去的歌好听呀。
倒叙的手法,很透彻地描绘了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京城高干子弟在时代变幻的浪潮中的迷失。
到最后,扑腾了半天,损兵折将,强奸了理想,摧残了心灵,也拉拉扯扯地告别了不愿长大的“美好的童年”。
人物,多。
先谈男生:第一人物,方言(王朔小说中常用主人公名),据说影射王朔的,中心人物,一众人等高洋最看得起的人也是最别着劲儿的对手。
老是玩世不恭,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儿,喜欢过李白玲,对乔乔动过心,勾引过金燕,最后还跟百珊玩儿暧昧...真心假意,欲盖弥障,怅惘追寻,自己把自己当回事儿,又最喜欢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高洋,众人的核心,基本大家醉生梦死地吃喝玩乐都是跟他混着。
虽然卓越因为他葬送了性命,但我不十分厌恶他,因为他比较真实。
实际上在这些人里面心态也最成熟和稳定,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就是他,没那么多废话,一门心思地膨胀着自己的发财发家梦。
他对金燕,象扔块抹布;对李白玲,大约是喜欢的,但两个人勾结起来做买卖以后,那感情也霉变扭曲了。
卓越,我最喜欢。
其实他不是“顽主”,他是个理想的美好存在,长得招人喜欢,始终暗恋姐姐“百珊”,纯粹美好情意深长,一见钟情不曾改变。
哥们义气葬送了性命却心甘情愿,还起到了唤醒救赎众人的作用。
但看的时候,还是遗憾,凭什么要他付出代价?
高晋,高洋的弟弟,挺平凡可亲的,就爱过夏红一人,但没有能力承担这份感情,卓越死后回归主流生活。
许逊,羽凡演,平庸卤莽缺乏智慧,牢狱之灾一再光顾,一直和乔乔厮混着,却没有真正了解并得到过乔乔,最大的贡献是唱了不少歌。
汪若海,据说是影射海岩,大陆琼瑶,这个人具有世俗智慧,觉醒早,抽身快,对哥们也还过得去,不象他们找不着北的迷惘。
冯裤子,听说是讽刺冯小刚的(那可真够促狭的),演员长的还真有几分象,气质委琐,剧中常被践踏欺负,爱哭,不讲卫生,心理阴暗,贪生怕死。
不过我倒还有几分同情他,他其实在这群人里面最聪明,就是怯懦,但他能忍,他知道他们踩他还要使唤他,他总有机会。
最后他事业有成,方言之流再看不起他他也成了出息。
再看女生:夏红,是我觉得剧中性格最好也最正常的一个女孩子。
开始和冯裤子,多少让人觉得鲜花插在牛粪上,后来,她一直爱着卓越。
没有滥情过,善良真诚乐于助人。
最难得的是,对冯裤子具有女性的宽容和同情心,挺体谅他也为他打抱不平,比其他人的刻薄倒更可贵。
导演真够讨厌的,中间给她配的男朋友,最后给她配的老公,都有挖苦讥笑他人的嫌疑,好象除了他们那伙儿人,别的男人都恶心,自我感觉良好心态昭然若揭。
百珊,卓越至死渴求一吻心心惦记的姐姐,端的奇怪。
人物很苍白,有时侯她那样一本正经地无辜地认真地看着卓越说话,我都疑心她是不是在装傻。
如果是真的单纯,那么无语惊诧;如果是装,真的有点儿烦她,为什么这样?
享受着卓越的深情又道貌岸然地一意声称永远维持二人的姐弟关系。
最后,对方言,她真动了心?
那对卓越呢,算什么?
方言一伙人不断嘲笑她的老公葛南征,她开始容忍,最后有些愤怒抵触,我的选择干你们什么事儿?
眼中含泪地质问说。
问题是,葛南征是什么人?
她还挺一心追求这样的幸福婚姻...这个人物如果真的是导演弄出来的理想女性形象,真的没什么意思。
乔乔,很喜欢她的长相,清纯。
但实际上,无论感情还是物质,她都精力充沛欲望强烈野心勃勃自私贪婪干脆。
和许逊在一起,惦着汪若海,忘不了方言,什么都想要,什么时候都冠冕堂皇,永远有理活得自我。
李白玲,女主角,爱方言爱疯了,想发财想疯了,一股子泼辣牛皮煽煽的不服气劲儿,折腾,自以为是,典型的北京女孩性格,眼神儿中全是疯狂和占有,不喜欢她,甚至她的长相,一激动那神情居然透着扭曲和狰狞。
金燕,这角色设计得很可怜,爱到卑贱得毫无尊严,最后还让她嫁给了吴胖子...真够恶心人的。
头一回亮相,她穿着军装跳舞,手插口袋笑着瞅人,多美好的女孩儿,可怜在她实在不适合跟这些顽主打交道,玩儿不起。
......应该说,这片子看的时候挺过瘾,除去有个别段落贫嘴调侃时间实在过长让我丧失了耐心只好用快跳过。
看完了以后,五味陈杂,仿佛也耗尽了力气和情感......
一共52集呀,一不留神就会看到12点以后。
昨天晚上,终于看完了。
越到结尾处,越是感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虽然这部剧集有点太拖沓,在很多细节方面太过琐碎和零散,语言方面容易陷入耍贫和絮叨之嫌,但总体的感觉很真实很感人,把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弱点揭示地淋漓尽致。
先说导演叶京,见到过他在报纸上的照片,比冯导顾导看着顺眼,有些沧桑,但没有张导的猥琐。
看来他是一个有点自恋的人,剧本里的台词颇似琼瑶阿婆的风范,都是一长串地成语或者大量的形容词;还好演员的普通话都很过关,说得速度快频率高却也听的很清楚,尤其是那句“小时候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儿.....”从每个演员嘴里说出来,几乎都变成顺口溜了。
再说演员。
佟大为是人人皆知,演技不俗;还有歌手陈羽凡的亮相,可以给个高分。
除此之外的演员虽然没有什么名气,但个个基本功扎实,很有话剧演员的功底。
演的很逼真,不做作不刻意。
然后是剧情。
四个女人,分别是李白玲,乔乔,百珊和夏红。
七个男人,方言(佟大为演),高洋,高晋,卓越,许逊(陈羽凡演),汪若海,冯裤子(此演员忒象冯大导演)。
在原著里,李白玲是个美丽妖娆有着致命吸引力的女人,几乎见过她的男人都想占有她;在电视剧里,演她的齐襄虽然不漂亮不风情万种,但是演很有味有个性,聪明直爽豪情仗义果断,却又痴心控制欲强。
高洋冯裤子垂涎与她,葛南征捞仔王诓林都在打她的注意,但她依然深爱着方言。
直至最后患了绝症,才听到方言那一句苍白无力地三个字,可惜太晚了好日子不多了。
乔乔这个角色,要一分为二地看;一半代表了那一代人的某种共性,读书时正赶上“文革”,不学无术;改革开放初期又很盲从,想发财却没有经商的头脑;端着高干子弟的身份又放不下架子;另一半才是乔乔这个人,情窦初开时被汪若海和许逊同时追求,许逊为了她蹲了监狱;当她决定等待许逊时却忽然又被方言深深吸引,并且义无反顾的爱上了方言,多次怂恿方言跟她一起私奔却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心里一直是郁郁寡欢的。
百珊是李白玲的表姐,在我看来她虽然很善良,但也是太没有自己原则的一个人,由于她的优柔寡断顾虑重重和不明事理,间接地造成了卓越的死亡。
她喜欢卓越,却又固执地嫁给了葛南征那个龌龊的小人;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偶尔会被方言的多情弄得心烦意乱。
还好,她的善良最后有了个好的回报。
夏红是个单纯心肠好又多情的姑娘。
冯裤子拿她寻开心,高晋很喜欢她却不会好好珍惜,她心底里最爱的人是卓越。
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卓越的死,她伤心的程度不亚于百珊。
她最后嫁了个很平庸却对她死心塌地的男人,却没有孩子。
所有的男人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卓越,真诚友善,有责任心善解人意,很执著专一会尊重他人。
让我觉得讨厌的人是冯裤子,喜欢动小脑筋算计别人,心里有些阴暗还会装可怜。
高洋是个要充老大玩世不恭的人,他狡猾多疑自私,所以最后需要他来做忏悔,忏悔他对卓越的亏欠。
许逊汪若海还有高晋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批人,迷茫,盲从,不甘心,不会珍惜却又不得不受命运的摆布。
觉得最应该欠扁的人是方言,他真是一个矛盾体,自我感觉良好却又不自信,心地善良却又不敢承担责任,总是顾忌着自己的想法,假清高又虚伪,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李白玲对他是掏心掏肺,乔乔对他一往情深,百珊对他关怀有加,谭丽对他在所不惜。
可是他就那么端着,好像自己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并一直声称自己从来不会为女人伤心掉泪过。
故事的结局并不是一个圆满的回答,李白玲去世了,方言并没有跟她结婚,许逊和乔乔有了个孩子但是离了,被高洋弄得寻死不成的金燕和吴胖子离了婚,夏红因为身体的原因而不能有孩子,只有百珊,后来嫁给了一个军官,过着平静的日子。
在结尾处,方言见到了形容憔悴的李白玲,他们都知道属于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两人抱头痛哭,一个说:为什么美好的东西那么短暂;另一个说“其实美好的东西是永远的,它会一直留在心里。
我想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尊重自己的情感,尊重了自己才能够体会到他人的感情,才可以有资格尊重他人的情感;在拥有真心实意两情相悦的时候,千万要懂得好好珍惜,感谢上苍赐予你们的机会。
该剧以低俗的格调、拙劣的叙事手法、矫情的对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小众人的青春。
这一小众人群就是今天在中国最吃得开的一群人,所谓的红色贵族,高干子弟。
这群人今天仍左右着中国的绝大多数资源,包括喉舌。
说中国就是给这些孙子开的国也不为过。
无论导演、编剧如何费尽心机,仍无法粉饰那一群人的苍白与蹉跎。
场面无法宏大,但确实能反映出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糜烂——其一直存在于昨天,今天。
有非常有限的历史参考作用,但无多少艺术价值。
做工较细致,这可能是该剧唯一值得称道之处。
昨天李一勺买回来一套电视剧,叫做《血色浪漫二》。
这在我们家很出奇:因为李一勺大哥从来不买任何音像制品,除了带色儿的。
众多人称赞我的神奇力量,比如大厨如今在看安东尼奥尼,我都是谦虚的说:“熏陶的力量也不是最大的!
主要看自身。
你看李一勺,我怎么熏也没用!
”午后,李一勺大哥就歪在我的床上,开始看。
第一场戏,就把我吸引住了。
久违的王朔那股京味,以及动物凶猛阳光灿烂的感觉,扑面而来。
一看编剧导演,叶京,顿时很惊喜。
我超级喜欢叶京弄的《贻笑大方》,还以为他消失了呢!
看了一会儿,我就明白了,这就是最近著名的《和青春有关的日子》。
最近我们一群同学吃饭,发出的感慨有两条,一条是:“眼下的电视剧越来越像电影,而电影越来越像电视剧。
”一条是:“冯小刚没有赵宝刚聪明,后者不碰电影。
”《和青春有关的日子》,基本上印证了我们的话:拍得很像电影。
而且,假如冯小刚不拍电影的话……也许他也能这么招我们喜爱吧。
不可多得 不可多得 不可多得能让我和我爸先后熬夜看完的电视剧我向往的青春
陪家人看这部剧,恶心到让人想翻白眼的程度。王朔只能一地鸡毛的把所有男性刻画成精虫上脑见女人就想上;所有女人都是男人就爱撩每一个都暧昧,所有人物本质上都是一个形象,鸡毛蒜皮就是互相乱搞。故事情节完全没有,人物成长完全没有。所谓的时代啊青春啊躁动啊都是牵强附会,怎么能有这么恶心的剧。
还是拖沓了。不过坚持看下来觉得还是有料。或许换了方式就感觉不到那种岁月的感觉?
看第一集时,喜欢的不得了,没想到越往后越乱、越无聊。
通篇自恋,毫无才华。
卓越的死预示着当年的纯真美好和青春理想的彻底毁灭,一切都是千帆过尽,一切都会物是人非。兄弟哥们的分崩离析众叛亲离一向是我的哭点,再也不想看这样的故事了。
喜欢那个年代的感觉,随性而冲动,就是感觉那个年代的女孩子好开放啊,跟谁都能说好就好呢?
前面挺好的,中间开始很多地方就开始扯蛋了,要不然就是五星。
不看了,长。。。。。
感觉是在嚼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剩饭。原著文笔也不怎么样,相当勉强。
就看了十集,每集都有性,女性角色就好似玩物,谁都可以玩,还可以换着玩,父母看到了也不说什么,感觉理所当然似的,比现在都开放,欣赏不来
青春就像手纸,用着用着就没了。那时候就看过头五集,现在为了看自家演员的戏又翻过去重看了。作为一个北京二环里大杂院儿长大的姑娘,我的青春似乎过于单调了。
前20集能看,后面就扯得蛋疼。拧巴、矫情和臭贫的极致,不能说没有意思,据说是扯了王朔不止一本书的内容糅杂的剧本,“疯狂地石头”情节拉得过长,反复出现的台词令人抓狂(从小一起偷幼儿园的……)准备看一下书。
闹事儿比较少 都小捣去了
这样没有是非观的电视剧怎么过审的,主角基本都是一群禽兽。
我看的简介说是什么什么版的血色浪漫,我才看的。真是差到一定境界了。
那年闷在家里看完了这部剧,结尾哭的一塌糊涂。转眼这么多年,我还在荒废青春的尾巴。干!
???这是部什么鬼片子???一群流氓拍给自己自high的吧????再回过头看冯小刚的老炮儿也很恶心,是流氓变老了之后还在自恋……真是做作到了恶心的程度!
爸妈的那个时代,总会有无限的向往与好奇
一群妄人的青春挽歌。时代环境只是催化剂,欲望才是原罪,在精神残废的浇灌下,开出虚妄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