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很喜欢郑秀文。
她好像有好些年没拍戏了,这次一看,居然没怎么大变——她是72年的,然而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四十来岁的样子。
她还是那么瘦,也许人瘦一点就会显得比较年轻,任贤齐当年和她配戏的时候还能当同龄人看,现在就显出年龄差来了。
虽然为了配合角色,郑秀文在影片里打扮朴素表情阴郁,但还是很娟秀,任贤齐却是一副中年大叔样了。
当然,演爸爸的钟镇涛更老,不过B哥老归老,倒也不走样,也就是多点皱纹。
刘德华又跟郑秀文配戏了。
他们俩演情侣/夫妻好像有好几次了,不过之前大都是喜剧片,难得这次一起演正剧。
刘德华好像是胖了不少。
最让我意外的人是演二女儿的赖雅妍。
要不是演员表里见到她的名字,我大概根本都认不出她。
她的样子变了很多,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也许是因为我对她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战神》里的晴美。
隔了十五年,她从飞扬跳脱的少女变成了沉默的中年女子——不过也可能是当年她特别显年轻,《战神》时期她其实也有二十五六了,但是那份青春气息,演高中女生毫不勉强。
现在她比较符合她的年龄了。
她看起来还是很秀气的,但是她当年有一种神采飞扬的俏丽,而现在,整个人仿佛都平淡了。
不过演技倒是进步很多。
我记得她以前也就是演演偶像剧。
她的表情也淡下来静下来了,记得以前是比较夸张的那种。
输掉比赛时她的表情是一种深受打击又努力克制的样子,含着泪,要哭不哭的,最终还是没有哭。
这是个温馨走向的家庭剧,剧情很简单,拍得挺不错的,我这样没有耐性的人也看得有滋有味,并没有感觉厌烦。
虽然我对于她们的姐妹情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同父异母的三姐妹,成年后首次相见就相处融洽,有说有笑亲切友好,还一方有难另两方立刻支援——这种感情对我而言完全是盲区。
这感情是怎么产生的?
完全不懂。
作为独生子女的我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一向都是理解不能。
如果是一同成长起来的也许还好理解一点,像这种成年后才得知对方的存在,才见到对方的样子,若换成是我的话,大概也就当对方是个陌生人,客客气气对待罢了。
不过她们三个就跟自来熟一样,立刻就姐姐妹妹的喊上了,有说有笑起来。
而且三个人对爸爸钟镇涛似乎都很有感情。
真奇怪,他离开了郑秀文母女,又离开了赖雅妍母女,几乎没有照顾过三女儿——对于这样一个来来去去来了又去的父亲,她们是怎么产生的感情?
除了郑秀文,另外两个甚至都毫无怨怼。
赖雅妍母亲对钟镇涛的怨恨丝毫都不能影响赖雅妍,就因为他支持她打球?
或者,是因为赖雅妍母亲的控制欲太强,她在努力挣脱的同时不得不以父亲为情感寄托?
三女儿的母亲也很糟糕,她好像根本就没有认这个女儿。
所以她也只能以父亲为情感寄托了么?
在这么糟糕的家庭环境下,这两个女儿都没有什么恨意,不知道是不是一种理想化。
唯一有怨怼之意的倒是在父亲身边的郑秀文。
郑秀文的执念是父亲真正爱的不是她和她的母亲,他回来照顾他们只是出于责任感。
和刘德华离婚也是因为刘德华只是“可以”结婚,而不是“想”结婚。
刘德华对她说,“可以”和“想”有什么区别呢,重要的是“在一起”。
仿佛是说郑秀文太执着,太想不开,不懂得珍惜眼前人——最后影片里的郑秀文也仿佛是幡然醒悟的样子。
但“可以”和“想”的确是有区别的。
我完全能明白郑秀文的执念,“可以”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观选择。
“可以”就是“也行”,带着点儿勉强,而“想”才是一个人真正要的。
“可以”——对方只是接受你;而“想”——是对方会努力争取的。
谁会稀罕“可以”呢?
谁会甘心对方只是“可以和你在一起”呢?
不过我也能明白刘德华的意思。
所谓看开,所谓放下执念,就是不再强求你得不到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可以”和“想”真的没区别,也并不是“在一起”才是关键重点,而是,当你终于明白,就算你不稀罕“可以”,但是你也永远都得不到“想”的时候,你只能降低要求,接受“可以”。
对方是“可以”,那你也只能是“可以”,退而得其次,彼此都只是“其次”。
但总比没有强。
钟镇涛也许的确只是出于责任感才会来照顾郑秀文母女,可是,就算郑秀文再怎么不甘心,她也得不到一个真心想要回来的爸爸——她没的选。
如果她坚持不接受,那就是像她那样,对父亲怨怼多年,在父亲死后怀念他的点点滴滴。
所谓看开,其实就是一种妥协。
当你终于明白,你所能得到的只有次一等的时候,你就只能调整心态,甘心接受——因为你如果不接受,那就连次一等的也没有了。
人生在世,很多东西都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我们也就是在命运的给予中权衡选择——命运不给你A只给你B,那你也只能看开点,调整心态,把B当A那样来接受,就像刘德华说的那样告诉自己,“其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起””。
有一个出于责任感而回来的爸爸,总比像两个妹妹那样,有后爸或者没爸爸强,对吧?
也许人就是这样,看看CDEFG……,就会觉得自己的B也许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了。
电影故事改编自张小娴的小说《我的爱如此麻辣》。
我没有看过原著,看了梗概,感觉是通俗意义上的饮食男女的故事。
电影去掉了恋爱的部分,保留了一个爸爸三个女儿以及麻辣火锅的初始设定,变成了一个关于自我成长、自我疗愈、原生家庭还有姐妹情谊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女主角如树(郑秀文饰演)的爸爸突然去世,她从爸爸的遗物,一台手机上看到他跟另外两个名字为「如枝」(赖雅妍饰演)和「如果」(李晓峰饰演)的女生的聊天记录,这才得知,她那个一度跑到台湾又跑回来的爸爸,还有两个分别在台湾和内地的女儿。
故事从郑秀文与这两个素未谋面的妹妹相认开始,三个人、三个故事、三条线,讲述了女性成长的困扰、生存的困扰以及原生家庭的困扰。
郑秀文这几年演了好些这类型内敛又倔强的角色,是非常典型的香港女生的形象,没有什么违和感。
而与之相对的,是她两个「妹妹」的出场——太炸裂了。
先是中性感十足的赖雅妍,然后是染了一头橘色头发活泼俏皮的李晓峰。
两人一出场,立马让整部片的成色变得丰富起来。
正如电影中最重要的道具「麻辣」火锅一样,突然有了不一样的风味。
一个是外形的塑造,另一个是性格的塑造。
赖雅妍饰演的欧阳如枝,性格中性,外表中性,职业也很中性,是打撞球的职业运动员。
而李晓峰饰演的如果,是爹不管娘不爱,从小丢给外婆带大,依然乐观向上的重庆妹子,职业还是个网红。
一个台湾人,一个重庆人,加上郑秀文饰演的香港人,两岸三地,三种文化,三个年龄,三种性格,不同的碰撞立马让人联想出一百种不同的剧情走向。
但导演并没有将它变为小时代一样,三个女生互扯花头的故事,只是相对简单地处理她们之间的关系,将视点聚焦在三人的原生家庭上。
我很欣赏导演没有将故事矛盾设置在她们三人间,类似「父亲更爱谁」等的争执上,也没有将故事矛盾设置在三人各自的性缘关系上,而是专注在她们各自的挣扎、思考与成长上。
像是如枝一直很努力,想在撞球比赛中赢得自己的事业,又像是如树希望男人说「想和自己结婚」,仍没有受制于任何一段感情,反而接手了火锅店,专注搞事业。
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事业,有坚持、有挣扎、有创伤、有眷恋、有不舍……从三个女主角,到与她们关联的其他女性,母亲、外婆等等,每个女性在里面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有着与自己行为统一的逻辑线。
片子甚至通过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子间温暖的相处,通过女孩子与女性长辈的温柔和解,治愈了屏幕外的我们。
如此平和又直达主题核心的女性群像戏,非常难得。
我不好说原著的爱情故事好不好看,但至少在我看来,电影是超越原著的改编。
我是在课堂上看完的电影,观影后有导演访谈与互动的环节。
当被问及为什么没有按原著改编成爱情故事时,导演说:我认为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
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我不理解三个女儿对父亲的感情。
两个小女儿对父亲的感情明显超过母亲,而大女儿即便对父亲有怨恨,也依然心存敬爱。
这对于一个在两岸三地组了三个家庭的男人,并且是不辞而别的惯犯来说,多少有些过于宽容了。
毕竟即便他对每个女儿都关怀备至,那她们也是在三分之二的人生中处于父亲缺席的状态。
母亲去香港找她的时候,如枝说,父亲是唯一支持她事业让她坚持的人。
可你要知道,发条微信告诉你要坚持是件多么容易的事情。
如果要类比的话,如枝对父母的不同态度,就像瘫痪在床的老人对一周七天喂吃喂喝,把屎把尿的女儿,和一个月提一大堆东西来看一次的儿子的不同态度一样。
火锅店的员工基本上都是无用之人,萝卜的找到原谅你的人的言论,说明夏亮是用帮助别人来赎罪。
他用收留不被原谅人的方式,希冀自己的不负责任能被原谅。
但这难道不是逃避么。
他并没有对被自己辜负的女人和女儿进行补偿,而是转向了别人。
毕竟善行比补偿更容易产生满足感。
就像谋财害命后捐了个希望小学。
三姐妹的家庭都是从小缺失,甚至如果连母亲都弃她而去。
这种不幸的罪魁就是这个父亲,而最容易迁怒的就是另外的家庭。
所以三姐妹的性格都如此温和,甚至见面后能快速融洽,简直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这可能是19年为止我自己的最佳影片影片讲的是原生家庭下三姐妹在家庭、爱情、事业上的成长之路。
没有煽情的桥段,前面的插叙,铺垫都是生活的点滴。
三个女生在生活上的困扰、情绪,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把毫无防备的我带入进去,终于在最后父亲向如树招手的那一刻,自己所有的共情点瞬间爆发,第一次在影院失声痛哭。
像导演最后的寄语中说的,我有在影片中看到自己,虽然父爱有所缺失,可他却又无时不刻的影响自己。
我们无法改变的现状,只有努力的改变自己。
因为母亲的身体影响了父亲出于责任的选择,如树在爱和责任之间有些敏感且固执的选择,在“想”和“可以”之间有着偏执的态度。
刘德华的一句话道出爱的本意,想在一起,可以在一起,为什么纠结于“想”和“可以”的区别?
重要的不是“一起”吗?
那一刻我觉得他是爱如树的如枝的酷像极了你我,我们像她一样追求着自我,以为整个世界都不存在理解,母亲永远存在于对立的那面,可我们自己又何时了解过父母。
有一天我终于想知道父母年轻时是什么样子,我翻看家里的老照片,看着他们结婚时笑容中的青涩,我发现他们年轻时样子就是现在的自己。
而母亲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讲出自己的关心,我们也同样不知道如何在伤害了至亲过后讲出道歉,只有在故意踩到你之后,对自己之前所有的“不理解”说一句对不起。
你可能没法想象,没被爱“选择”的如果是最懂得如何表达爱的那一个,也许正是因为爱的缺失,让她知道爱对于他人是无比重要的。
我已经那么懂得如何表达爱,可他们为什么还会给我差评。
这不是你的错阿,终会有人懂得和接受,你永远不必担心只有自己。
那锅底料总是差着一味,原因是我们永远的画猫照虎,当有一日自己终于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时,缺的那味料,你会知啦。
人生的和解要么在于平白无奇的盐,要么在于痛苦后自我麻醉再流泪。
和解二字看似容易,实则费劲。
大团圆结局受人喜爱,却又让人诟病落伍老套,悲情结局成为时代新宠,事实如何便如何,事实如何又如何。
蔡康永说不恨了是算了,并不是原谅了,和解了,原谅是宽容,是大度,但不原谅的背后是倔强,是坚强,不也是一种优良品质。
失去共情的背后是各执一词的无奈和推脱。
有人说,辣是一种痛觉,嗜辣不过是靠一种痛去掩盖另一种痛,我却想说,如果辣是痛觉,那么麻就是延缓痛苦的无知觉,因为痛会流泪,而麻会止住眼泪。
在教科书式美食节目《风味人间》中利用微观摄影展示花椒生长成熟的过程,花胶破壳的画面一直萦绕着,因为花椒脱离之后才算成熟,花椒如此,人也如此,这也正是电影《花椒之味》里的主题之一。
最近另一部女性电影《送我上青云》与《花椒之味》同样关注的是女性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与和解,不过两者之间以一敌三,故事虽然简单,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对于女性议题的探讨角度也不同。
但主题不外乎关于家庭,父亲,母亲,工作,恋人,但解决方法却仅有一条:忍,以麻木之道来战胜精神胜利法,那也正是花椒之味的功能与作用。
真正的和解总是发生在设身处地,易地而处,是母亲知道盛男罹患癌症之时,是如树站在父亲炒料位置之时,是过去的父亲出现在如今如树的镜头中时,突然明白了。
并非父亲不在了而突然明白了,而是我在父亲的位置上突然明白了。
父亲需要的不是我陪他吃饭,需要的只是我。
《花椒之味》讲述了三段关于和解的故事,是寡言少语的父女矛盾,是相互亏欠的母女纠结,也是生死陪伴的婆孙关系,故事的和解在于情节矛盾的构建,如同每人将花椒含在嘴里,不吐不快,那是花椒壳黏在上颚的不适感,也是花椒痴缠在舌尖上的紧迫感,知其位却又难以分离。
这部电影如同喝了一碗加了花椒的广东煲汤,初初平淡无奇,但其中蕴含五味外加一味麻却难以忽略,层次分明,情节对比,道具呼应,六味杂陈。
记得家中煲冬瓜排骨汤爱加一味花椒之麻,每每我都会发出疑问,靓汤不应该追求顺喉,花椒之麻是多了层次但是却少了顺口,有些本末倒置。
但是多年的烹饪习惯早已养成,即使我每次抗议,都未曾奏效。
也许这就是家庭厨房多年能够继续营业的秘诀:我说了你当听过,你如此,我也如此,我们相互掩着耳朵听着对方的话,暗自较劲,我想,这正是家庭关系牢不可破的原因。
若哪天,我们打开了耳朵,理解了对方的话,那时我们的关系却自然降等为朋友,倒显可惜。
也许相互较劲正是维持亲人关系的最好凭证,相互较劲证明你我血缘不可破。
和解只是吹了那口气,便可上青云。
最后是麦曦茵导演面对近期沉浮,在微信这样对我说到:世情複雜🙏🏼願能夠幫忙口耳相傳,或在平台給個正評🙏🏼。
于是我想今晚要写这样一篇“花椒之味”,来暂缓痛觉。
“回头时忽然发现,错过的不止是时间。
” ——《花椒之味》主题曲《好好说》电影中,因父亲去世、措手不及举办葬礼而初次见面的三姐妹,身份、地域、背景、家庭、工作迥然不同。
她们面临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彼此相识、相认、相知。
当她们更进一步理解彼此,发现其实她们都在面临难以言说的、无法用金钱、权力解决的世代亲情关系困境。
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其实她们各自解不开的心结,分别是过去、现在与未来。
大姐如树,最为成熟。
父亲去世后包办后事的是她,放弃原本工作、挺身而出继承下火锅店的也是她。
她有一颗包容的心,也最具有责任感。
然而,也最迷惘。
她的心结,与父亲的过往密不可分。
出身于原生家庭的如树,自小看着父亲抛下母亲和自己去台湾,数年后又“浪子回头”,回到香港照顾生病的母亲。
期间发生了什么,父亲没跟自己说过一个字。
虽然和父亲同住在香港,来往却很少,更不要说心灵上的沟通交流。
父亲去世后,她困惑而恼怒:为什么父亲生病住院甚至生命垂危,都不和自己讲一个字?
为什么父亲到死也不告诉自己还有两个妹妹的秘密?
为什么自己还要通过他人之口,才能探寻到父亲生前的点滴经历?
在与麻醉医生、火锅店员、及两个妹妹的沟通中,父亲的形象逐渐从模糊到清晰,曾经久远的记忆也浮现在眼前。
自己曾欲随手丢弃的童年杂物,被父亲好好收集。
一张小小的磁带里,是父亲饱含歉意的深沉父爱。
中秋团圆之夜,如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万分愧疚,宣泄出压抑多年的情感,向那记忆中面带微笑的父亲喊出“我不怨了!
”。
弥补过往的遗憾,与父亲再次告别。
最后,如树把火锅店结业,学好了驾驶技术,开车离去。
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父亲“想做什么就去做”的忠告。
这是她献给父亲最好的礼物。
二姐如枝,最为坚强。
自小爱好打台球的她似乎始终不被母亲所理解、接受。
漂亮的奖杯奖状和微薄的奖金,无法体面地支撑她的日常开销。
是远在香港的父亲的鼓励让她能够坚持下来。
她知道,虽然父亲始终未能亲自到场看她比赛、为她加油,但父亲会通过电视直播与录像,一遍遍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在赛场上英姿飒爽的身影。
仅仅这样,便是对她内心最大的支持,是她在台球事业上苦苦支撑走下去最坚强的心理后盾。
如枝的心结,在于当下同自己的母亲长达半生的纠葛。
父亲离家出走后一去不归,母亲改嫁,自己也更名换姓为“欧阳如知”。
新家庭的气氛还算和睦,但她始终无法忍受母亲。
她怨恨,最该支持自己的至亲,却对自己心爱的台球事业冷嘲热讽。
母亲不请自来,到自己租住的小屋收拾一气,也让她恼怒不已,终于离家出走,来到香港投奔大姐。
父亲去世后,如枝母女二人才借由在香港碰面的机会真正交心相谈。
她才知道,原来母亲一直都有看她的比赛。
甚至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默默去现场观战,为女儿加油。
年轻时参加“青少杯”撞球比赛的纪念台球,母亲也一直好好收藏着。
其实,母亲关心女儿的经济状况、上门帮女儿收拾屋子,这些也都是母爱的体现。
自此,母女二人终于达成和解。
而如枝的母亲,经历这件事后,不仅与女儿和好,也通过麻辣锅底那神秘的“红酒秘方”,得知自己是那个“负心汉”最爱的女人。
这是父亲在去世后,留给爱人的无尽温暖。
三妹如果,最为活泼。
她最年轻时尚,把头发染成红色,自信大方地在社交平台上以直播的方式倒卖服装衣饰。
不同于两位姐姐纠结于究竟谁的母亲才是父亲的真爱。
如果内心非常清楚,父亲怎么选择,也不会伤害到自己。
因为自己从来就没有被父亲选择过。
甚至自己的亲生母亲,在移民到加拿大组建新家庭以后,也不再让女儿叫自己“妈妈”。
这是一种沉重的伤痛,在父亲的鼓励和婆婆的陪伴下,开朗的如果抛弃过去的包袱,坦然面对当下的生活。
如果的心结,在于未来。
年近八旬的婆婆年事已高,虽然身体还算硬朗,除了在家与朋友们打打麻将,还去公园相亲活动奔走,为自己外孙女的人生大事操心。
人老了,性格脾气就像小孩子一样任性。
即使不慎摔倒,也要和如果嘴硬几句,埋怨外孙女不理解自己一片苦心。
如果与婆婆相濡以沫地生活,彼此珍惜、相互照顾、相互关爱。
但如果心焦虑的阴影却越来越浓重,压得她喘不过气。
随着婆婆年纪越来越大,她害怕了,害怕未来的某一天,婆婆不在了,自己将如何面对那失去至亲的痛苦与彻底的孤独。
这种恐惧而不安的情绪始终萦绕在她内心,成为一种难以自我消磨的负担。
远在香港的亲生父亲猝然离世,却让如果多了两个相亲相爱的好姐姐。
原来死亡能够带来的,并非只有痛苦与悲伤,也有亲情与温暖,更让人珍惜身边的人,关注当下。
如果化负担为信念,与婆婆携手承诺,相守相爱,直至最后一刻。
面对未来,彻底释怀。
是父亲的去世,把三姐妹聚在一起,聚在这家小小的火锅店内。
让她们一一完成自我疗愈。
和过去道别、与现在和解,将未来释怀。
这是一家能够穿越时光、治愈人心的“解忧火锅店”。
电影最后,如树站在空荡荡的火锅店里,独自向镜子望去。
镜子里映照出的,是父女四人同桌吃火锅、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图景。
这一场景是虚幻而不真实的,就像卖火柴小女孩看到的神奇幻象一般,是一种带有遗憾的、残酷的美。
在片中父亲与三个女儿天人永隔、生死分离的剧情面前,这样的温馨愿景只能是镜中水月,永远无法实现。
电影落幕,人生不止。
从影厅走出,或许我们也该思考。
是否要赶在残忍的时间、病魔没有带走我们珍爱的亲人之前,去做些什么早就该做,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的事情。
“好好说吧,趁还有机会。
”
就骨架来说,是传统的文学母题,关于亲情,关于陪伴,关于守候,关于理解等等,这些有关传统东方家庭的故事,隐忍的父亲,不懂沟通的如枝母亲,过激的如果婆婆,纵向的代际沟通,横向的大陆、香港、台湾不同的观念冲突,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但总体而言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
镜头很棒,用到了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以凸显人物,而展现的生活图景更是让我忍不住回味那三座城市留下的记忆。
三姐妹真的都太酷了,基本上代表了东亚三地新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形象,独立、新潮、坚韧。
父亲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人物性格一直是朦胧,他的背景也朦胧,大陆、香港、台湾,他自己又该去向何处,他的情感飘在台北、身体栖息在香港然而忘不了是那一口麻辣味,非常建议配合《强尼凯克》 。
首尾呼应的镜头很棒,他在那时想说的话,她在那时没能说的话,越过时空相接了,终于,完成了前代漂泊人和当代人的认同和接续。
也算广义上的渣男呢?
当然这无碍他是个好人,既是男女关系混乱,专一性很差的渣男;也是谅解他人,担己责任,爱护亲人,乐于助人的好人。
人间也的确时常矛盾。
家庭的关系塑就了如树有些梆硬的性格,开局的接线一场戏,便是极其抓人的刻画。
父亲在片头便突然去世,此后的身影都是出现于各人的幻想或回忆中,最近看到不少这种把本来有严重道德缺陷的重要角色先在片头写死,然后再慢慢讲故事的片子。
这让人不好过多的去指责片中的父亲,也给剧情的发展留下了充足的包袱。
到影片结束,片中的每个人好像都在家庭中、在亲人间找到了人生的“救赎”,找到了某种“归宿”。
这是大家所乐见的,也是理想化的,我们知道,电影终究是电影,它美于生活太多。
从这种有些刻意的虚构美化上来看,似乎本片要被扣不少分才对。
种草了如枝的网格衣架,如枝演技很好,最后的道歉也是一语双关,妈妈也听懂了,俩人和解;如果把外婆的药品分装贴在阳台玻璃上太阳直射,八十几岁摔一跤还能正常走路这种脑残剧情编剧是怎么想出来的?
外婆演技不错,如果有些角度很郭采洁;电影画面的光线、配色、审美还可以,叙事简洁不累赘,台词也有内涵;“要是如果我们已经很努力,这世界还是没有变更好怎么办”“脚能走的地方都不算远”“我需要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多一点”“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如树最后的表白很真情实感,代入感比较强;三个女儿是好女儿,爸爸不是好人,父爱也没有特别伟大,真正伟大的父爱不会只管生不管养,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生这种事情,三个女儿一定不会和谐相处,也没有必要和谐相处,毕竟是爸爸辜负了她们和她们的妈妈,有怨恨不原谅才是正常的心理和三观。
结尾的歌还可以
片名和海报很泰式,但其实和花椒关系不大;如树爸爸“辛苦也是自己找的”,可以对废家伙们好就不是好丈夫好父亲,既然如枝妈是初恋,为什么还要和如树他妈如果他妈在一起?
这不是渣男滥情是什么,该!
爱如枝她妈爱到在火锅加她最爱的红酒,火锅底料的秘方不是花椒而是红酒,那片名直接叫波特之味就是了;天恩“不是喜欢,而是可以”“想”和“可以”有区别,不一样好嘛!
种草了如枝的网格衣架,如枝演技很好,最后的道歉也是一语双关,妈妈也听懂了,俩人和解;如果把外婆的药品分装贴在阳台玻璃上太阳直射,八十几岁摔一跤还能正常走路这种脑残剧情编剧是怎么想出来的?
外婆演技不错,如果有些角度很郭采洁;电影画面的光线、配色、审美还可以,叙事简洁不累赘,台词也有内涵;“要是如果我们已经很努力,这世界还是没有变更好怎么办”“脚能走的地方都不算远”“我需要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多一点”“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好像搬家,住到活的人的心里面;如树最后的表白很真情实感,代入感比较强;三个女儿是好女儿,爸爸不是好人,父爱也没有特别伟大,真正伟大的父爱不会只管生不管养,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生这种事情,三个女儿一定不会和谐相处,也没有必要和谐相处,毕竟是爸爸辜负了她们和她们的妈妈,有怨恨不原谅才是正常的心理和三观。
结尾的歌还可以。
有毒的剧本。恶心的编剧。恶臭的剧情。尴尬的表演。三观极歪的设定。令人生理不适
无论故事还是叙事表达,就连整体节奏都非常日影,具体地说就是非常海街日记。
这次麦曦茵一般哦~~
3.5吧,剧情挺俗的,胜在大小角色演技都在线,氛围也到位,让人勉强相信了这样的故事,台词写得很好,辣其实不是一种味觉而是痛觉,但这种痛怎么那么容易就被冲淡了呢?btw华仔你都识讲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想和可以真系差好远啊喂
鸡汤大作。
影院原因,滞后入场,错过了片头,观感变差。对(尤其)深影及same消磨了耐心。影片本身很有些感官力,定位女性电影,对标海街日记,叙事沉稳、恬淡,很有岁月揉搓后的光华色泽,演绎也不掉线,几乎(几乎!)做到了无懈可击。然而,然而影片在画面另一重世界的映照与敲击却失了位,缺少某种令人赞叹的登峰之叹。尤其当我们看到crew中的许鞍华,虽是制片,虽是许多年无佳作,我却依然抱着希望,希望看到比肩桃姐、天水围、男人四十、女人四十的作品。从这个角度看,花椒是遗憾的。7.7
没有想象中那般浓厚的象征意义和指代,反而是是女性角色们(不同年龄的单身女性、母亲、外婆)的形象鲜明而充满现实感,再添上一些不算现实的温柔包容关系。对“父亲”形象的另类解读甚至算带挑战和反叛的。如果用是枝裕和拍法是“花椒日记”,但食物的加入并没有带来猜想中的市井气息或东亚强行和解感,少许打动观众的地方可能都像是偶然。令人唏嘘感叹的是,虽然还有很多不完美,恐怕短期内不会有人再创作这种背景的故事了。
烟火气很足的电影,Sammi跟钟镇涛的演技太好了。我倒不认为最后Sammi是跟父亲握手言和了,她只是察觉到父亲不为人知的一面进而不怨了,跟埋藏在恨里的自己和解。任贤齐的线很无谓啦。
不是"會", 也不是"可以", 最緊要係"一齊". 驚喜是找來吳女士, 還有很型的賴小姐與李小姐, 我請看戲的老友也大讚這兩位很有氣質. 我最高興反而是見到最美的鄭秀文……淡雅的……可惜的是麥大導的很多好拍檔因劇情所限沒法出現.
没有利用好死亡这个纽带,三条线还是各自开展,显得哪哪都还没到位。港台陆其实可以再挖点隐喻出来的。
没想到居然从演技到剧情都搞得这么浮这么假,不是不讲大道理的鸡汤电影就是好电影,这么尴尬的表演这么无趣的故事这是要做乜嘢…
比想象好看,轻盈柔和。新派导演给老港片里的旧街坊带来了格外清新的美学与气象。女演员都鲜活迷人。镜头下的香港与重庆漂亮,有异乡感。赖雅妍帅到再也直不回来了,刘德华依然是香港最熨帖的男人,吴彦殊老奶奶,长在我的泪点上。
很一般
为郑秀文
片名中的「之味」似乎点明电影的精神内核承袭自日本,但这个《海街日记》式的故事其实相当中国。主场在香港,但三姐妹分属两岸三地,寥寥几笔便将各自的生活困境展露无疑。没在地域性上做太多文章,而把主要篇幅用于刻画人物关系。同属东亚含蓄的家庭文化,“有话好好说”是亘古不移的话题。最后反而是刘德华的支线最打动我:“想”或者“可以”,都不如“一起”重要——是一些男人朴实的处事哲学。尽管是麻辣火锅底,但还是有些过于浓郁的鸡汤味。在我这近期最催泪华语电影,还是《相爱相亲》。
辣,是一种痛觉。
没什么 就是不好看
可惜太假了,缺少很多提升质感的细节。
因为郑秀文,小时候真的看了许多她演的片子呀。/ 郑秀文,刘德华,让我想起了从前躲在被窝里偷偷看片子的日子~ 回归电影本身,温暖。失去是不可预测的,一瞬间的事情,但理解和原谅,需要更长久的时间和勇气,去修补回忆,和自己。那些闪回也曾时不时出现,一些熟悉的场景,一些不想去看的画面。泪流满面。不太喜欢两岸三地的设定,这只能让人觉得更加难以原谅,感觉老大老二的故事就足够了。原因给5星,因为是国内难得的安静温暖的电影,有一些直达人心的力量。
1.5 感动中国式的人物逻辑,公益广告式的拍摄手法。和解不是不好,但全剧表达的犯过错的父母降低一点姿态子女就必须前去为自己因为受到伤害而做出的反击道歉的态度和二十四孝本质也没什么分别。这位爹三个老婆三个女儿,让至少六个人的人生糟糕了那么多年,就别又当又立了。多半星给郑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