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路过影院,一看表差五分钟恰好能赶上看中午的一场。
我总喜欢一些充满正义之气的片子,比起一些只有视觉冲击力的影片来,我想它们更值得让人走进剧院。
电影如果越来越多地只作为一种给视觉带来刺激效果的工具,等同于游乐场里的摩天轮,那真是有些亵渎电影二字了。
当然我也不反对它如果同时可以给人带来这种刺激的感受,如果这种感受确实是快乐的话。
有些历史注定是要被拂去尘埃显露出它的一点点真相来的,象我的1918,象这部东京审判。
但这样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任何一部影片,一个半多钟头的镜头语言又是远远无法承载它的,实际上,它象一把钢刀一刀刺进了历史,拔出来的时候竟鲜血淋淋。
没有想到,虽然很详细地知道这段历史的细节,以前读到约瑟夫季南的总结陈词的时候曾经满目泪盈,今天再来看这熟悉的一幕却还是叫人眼泪在眼眶里直转,我想我的承受力是过于脆弱了。
而令我很匪夷所思的是后座有个年轻的母亲能够顾左而言他始终喋喋不休,纯粹把它当作是个跟自己无关的故事在看么?
这种超脱旁观让人感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恐惧。
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伤痛都已经愈合了么,还是从来未曾记得?
二十一世纪的阳光底下,来看看二十世纪中国人的血曾经怎样流着,中国人的躯体怎样被践踏着,中国人的精神怎样被拷打着,而中国人又怎样在压力下保持尊严。
一个半多小时,里面有人类历史上最无耻的、最邪恶的、最彷徨的、最伤痛的、最正义的、最艰难的、包括着死亡与生命,统统都在里面。
在日本大概是彻底没有勇气去拾起这段历史了,在中国每提起一次伤就越痛一次,对于那在日本人的恶行下几百万枉死的中国人的亲人们。
那么就在五十多年之后,能够找回一点勇气和承受起一些痛苦的回忆之后,应该是时候再来把那段真相展开来看看了。
季南:“你认为作为首相发动战争,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没有错吗?
”东条英机左手撑在桌子上,挺起胸膛,对着季南强硬地:”完全没有任何过错!
以前、现在还有将来,我都认为那都是正当的!
“法庭一片喧哗……季南:”那么如果你无罪释放的话,你还准备和同僚们一起重复过去做过的事吗?
你还会让日本继续发动侵略发动战争吗?!
“他压抑着自己的愤怒……东条英机梗着脖子,毫不示弱的盯着季南:“会!
”季南:“被日本军队杀死的中国人有多少?
”东条英机:“不清楚。
”季南拿起一份文件:“这是日本大本营所发表,据年鉴上载明,自1937年7月开始至1941年6月间,中国方面死伤约二百零一万五千人…”他停了下:“杀戮二百万以上的中国人,你是否想过,这将引起中国人的愤怒?
”东条英机沉默着。
季南:“请回答!
”东条英机:“我对此深感不幸。
”---有没有一种无耻可以抵达这种境地,有没有一种人性可以被泯灭到这个程度?!
在历时了两年多的审判后,中国大法官代表梅汝傲搞不懂为什么在对人类历史最残暴的罪犯进行审判,在大量的证据和事实面前,这场最正义的审判却如此的困难重重,一直到认定犯罪的事实后,在死刑的判决前面,反对这群最没有人道的,对中国犯下不可饶恕的恶魔进行死刑的仍旧占了多数,他在极度的愤恨与失望下做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备。
他重重地念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代中国学人,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阐述这样的悲壮!
他一度想用自己的死亡来向法官团明志,这确实是符合中国一代具有尊严与气节的中国学者的最为个人的反应。
“捍卫尊严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出你的行动来,让身边人世间人都看到你的努力与决心。
”最后这番话点醒了差点留下一页悲壮的梅汝璈,历史上才有了后面几段非常精彩绝伦的辩词,有了将最后的死刑犯送上绞刑台的一幕。
其实直面那人性里最为黑暗的地方的斗争从来就不曾停止过,那块地方不曾消失,这一幕就永远在继续着,仅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是不足以照亮它的,几十年前在远东法庭上的那一幕带来了一个最好的启示,我们需要比死更多十倍的勇气与智慧。
这个题材非常好,可看过之后,说实话我觉得拍的并不很好。
影片设了两条线,庭审为主线,另有一条中国记者与其日本同学关系之间的附线,很明显这是在模仿好莱坞同类电影的叙事手法,也就是宏大之外以平凡的人物事件来彰显影片的多面性。
可惜这条线选的非常不好。
这条线的目的是想以日本人自己所遭受的战争痛苦来谴责他们的侵略战争,可是叙事手法不但简单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特别是在影片尚不能保证主线叙事完美的前提下,这条附线也让人有简单、仓促、苍白的感觉。
而其中肖南这个角色,朱孝天演技的稚弱就不用多说了,肖南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最失败的,几乎没有什么语言,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也让人觉得奇怪,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中国战地记者,在刚刚结束战争之后,对于日本人的可耻指责平静得出奇,这尚可以解释为性格问题。
可最后当那个日本人开枪打死那个日本女人(不好意思都不记得名字了)之后的爆发,是不是可以提前一点,这个爆发应该在开枪大死日本老兵就有了,因为那个日本人说的很清楚接下来要死的就是肖南。
他居然可以那么平静的挡着那个女人我真是觉得很奇怪,最后的结局证明他不是没有能力反抗,这种牵强到极点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齿冷,悲剧的确是很有感染力的,但是悲剧的感染力更多的来自悲剧的真实性。
总之我认为这条线是完全失败的,而肖南这个人物更是失败中的失败。
而主线呢,在自身尚不能完美解决的前提下又被附线耽误了那么多时间,结果可想而知。
我不知道为什么导演不把这部片子的时间延长为两个小时或者更长一些,而仅仅只有一百零五分钟。
要知道这场审判持续了三年,其中有无数的戏剧化场面,有无数的风波都是可以做大力的艺术渲染的。
在这条主线的内部,甚至没有再细分的主次关系,而只是一种平淡无奇的庭审记录极简删节版,其实溥仪的做证,中国检查组方面的取证和对被告自辩的反驳反证都有很多文章可以做,但全部忽略了,这部片子的名字叫《东京审判》,可庭审方面的苍白简略简直让人气愤,要知道中国检查组在日本是做了大量极艰苦的取证工作的,而且两位主要检查官的戏份少的可怜。
其实以这样的题材,拍个三部曲根本不成问题。
当然我也知道国内方面对影片拍摄的支持是让国人觉得可耻的少。
真是很可惜一个这么好的题材就这么浪费掉了。
影片还在给我们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把所谓的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截然分开,也就是日本人民是好的,是爱和平的,作恶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这也许是现在中国的政治环境导致不得不如此,但我要说的是这是对中国人的一种欺骗。
日本的对外侵略,决不是一个政府的疯狂,而是日本整个民族的疯狂。
我不否认当时的日本人中有一些反战人士,但占多数的还是对这场战争的支持者,日本这场侵略战争得到的是当时日本社会多数人狂热的支持。
日本人民绝对没有电影中说的那么无辜。
如果对这段历史真的感兴趣的话,我建议大家还是去看看中央电视台做的那套记录片《末日审判》,就可以知道这部片子漏掉了多少宝贵的材料。
那套记录片虽然也受现代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其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和胶片记录。
我们现在觉得这部片子很沉重,可真正对那段历史有些了解之后,就会知道这部片子是多么的轻描淡写了。
题材是好的,可惜浪费掉了。
导演想学美国风格,可惜的是这片子就失败在导演这种极低级的死学上。
哦,另外对几个角色也有些想法,肖南已经说过了。
溥仪和历史中的溥仪完全不同,同样是气愤,差距却很大。
倪征燠的那段也是,太简单了。
而日本战犯出庭时表情也没那么神气,而是猥琐的多,这都是有真实胶片记录的。
至于那个日本老兵会杀掉同是日本人的弘二,这是打死我都不信的,我不知道这是在通过日本老兵向中国人道歉,还是美化日本侵略者。
《东京审判》这部电影,我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的。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审判中,中国是作为原告和胜利者出席的,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取得与胜利者的身份相匹配的成功。
在影片中,1946年3月20日,大法官梅汝璈代表中国飞抵东京(刘松仁非常适合扮演这一角色,从张丹枫到陈近南再到股神方进新,他总是一身正气)。
在宴会上,负责报道的记者肖南就预感到梅汝璈此行必定艰难……大审判终于开庭了,中国的审判团遭受到了种种挑战和挫折。
在审判过程中,东条英机、板垣真四郎等说,“我们出于同情和友谊”,“我们是热爱和平的日本人”,“我们是自卫战争,不违反国际法的战争”,“日本没有侵略满洲的任何行为”. 以广濑一郎为首的日本辩护团,疯狂向法庭叫嚣,力图改变法庭审判方向,将法庭引入圈套。
为此,法庭不得不一次次维持秩序和休庭。
在法庭外,日本民众真的以为日本是在帮助中国,宣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伪造的!
”“法庭纯粹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报复!
”影片中的小酒馆出现的狂热的日本爱国分子,就是一个缩影。
日本右翼势力还派刺客行刺梅汝璈,肖南得知后,立即赶往告知,最终挫败了刺杀计划。
梅汝璈力主对这些死不改悔的甲级战犯处以死刑,却遭到了各国法官们的偏见与刁难,印度法官反对判处死刑的原因居然是他是信佛的。
长达两年半,共开庭817次,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七名战犯最终被处以绞刑。
然而,这意味着中国的胜利吗?
影片回避了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
先不说发动侵略战争的裕仁天皇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依然享受皇室待遇。
就连七三一部队因为向美国提供生化武器技术而受到豁免。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因为帮助蒋介石对付共产党,而成为了蒋的座上宾。
雄一们还活着,象朱孝天这样的小哥们是对付不了的。
1946年10月国民政府编制的《中国抗战时期财产损失统计》指出,仅从“七七事变”到日本投降这八年间,中国因日本侵略造成伤亡平民8420898人,军人3211000人,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
直接经济损失就相当于国民政府277年的财政收入,26年的工业总产值,是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所索要赔偿总数的数十倍。
蒋介石却宣布实施孔圣人的以德报怨的政策(实际上孔子说的意思恰恰相反: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
这种做法,不完全是基于宽大的道德情怀,更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
因为在蒋看来,当时他最大的敌人,已经不是日本而是共产党。
为了实现反共产党的目的,战败的日本,不但没有付出任何的赔偿,反而还能得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琉球群岛,作为日本发动侵略的“奖励”。
当时战胜的中国,之所以不能合理的获得日本的赔偿,也是因为中国已经面临来自盟国的侵略与出卖的阴谋。
这时美国感觉到苏联全面扩张的压力,因此美国立刻摆出一付日本保护国的架势,准备先全面的稳住日本,以抵抗苏联在太平洋的扩张,美国要求中国立刻以第一优先的方式,将所有在中国战区投降的日军与日本侨民,可以携带个人财产,并且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回日本,以充实日本空虚的国力。
非常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这种优先运送日本军民回国的政策,竟然是运用美国援助中国的美援拨款项目支用,总数高达三亿三千万美元(美国整个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的全部军事援助,帐面统计也只有十亿美元而已)。
同时为了稳住日本的政局,美国政府也对处理日本战犯,采取空前宽大的态度,不但保留了日皇的制度,对于特别是有日本的皇族成员的战犯,几乎全都无罪开释。
在一九五一年的旧金山和约规定日本放弃台湾、澎湖、南沙与西沙群岛的主权,但是却没有说明这些领土的主权,在日本放弃之后,应该归属于那个国家。
留下了台湾主权归属不明的模糊空间,给台海分裂的台独势力,找到一个否定台澎原属中国的借口。
这在严格的法理上没有任何基础。
因为依照开罗宣言,明白指出这些领土是必须在战后归还中华民国的(另外开罗宣言还明列东北四省主权属于中国,与列出日本凭暴力侵略的地方,其中包括琉球群岛等地)。
开罗宣言的领土主张,又被波兹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所肯定;在波兹坦宣言的第八条中,重申开罗宣言的领土主张,必须实现。
美国还给予日本大量的经济援助以及国防保护,使得日本迅速的从战后的废墟中复兴,成为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后勤基地。
尤有甚者,美国在一九七二年,又擅自将所托管的琉球群岛“交给”日本,日本俨然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太平洋最为重要的战略伙伴,从而为今后连续数十年的钓鱼岛之争埋下了伏笔。
一九五二年,台北与东京完成中日和约,正式宣布放弃日本的战争赔偿。
此时日本有美国做为靠山,摆出一付无赖的嘴脸,事事都要占了便宜还卖乖。
一九七八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也完成了另外一份的中日和平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同样的放弃对日本的赔偿与道歉要求,但载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在这份和约上,也正式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周总理曾经解释主席为何不向日本索赔:其实战后的日本赔给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战争赔款,全都是一些实物赔偿,是没有现金的。
都是拿一些旧的、不要的东西涂涂刷刷、修修补补赔偿的。
比如说赔的那条铁路,就是旧东西重新刷了一刷,修补了一下,都不是最先进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看,赔的东西都是日本不要的,那我们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
所以主席才决定不要日本的战争赔款了。
在当时,除台北外,美国、英国、苏联、荷兰、澳大利亚等都放弃了赔款。
中国大陆跟日本建交后,不但大大缓解了局势危机,还可以获得日本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巨额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与那堆破铜烂铁相比,孰轻孰重自然是一目了然。
但是,就算是总理本人也从未放弃民间赔款要求。
日本侵华前夕,中国船王陈顺通两艘巨轮被日本公司租借不还。
此后家族四代接力追讨,成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胜诉第一案。
1972年周恩来曾亲自指示有关部门支持船王家族,并称在必要时可作为“人民外交”处理。
周恩来还表示民间赔偿诉讼不能停,因为从这个案子可以看出“在日本谁真心对我们好”。
每次我看《东京审判》还有其它抗战题材的作品,我都深深感到,尽管审判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是中日战争还没有完全划上句号,影片中东条英机说,“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是正确的,我们还会继续发动战争”。
你以为只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吗?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几个日本人冲着梅傲汝大喊:“日本人是被美国人打败的,其他人滚出日本。
”在我看来这一句话反应了当时日本国民的心态,日本人只崇拜强者。
日本没有被中国打疼,他们还在等待,等着中美为了台湾开战,日本又可以在背后捡便宜。
所以,中国人民也不需要给日本人脸色了,1800亿美元的国民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在任何场合都没有宣布予以放弃,我们普通老百姓,还用得着替日本人省这笔钱吗?
(欢迎批评指正[email protected])
这是我完全没有概念的一次审判。
电影拍的出奇的平和。
在当今中国普遍浮躁功利的电影界里真是十分难得。
影片重现了很多审判中和幕后的精彩对白片断,其中溥仪出庭那段很有意思。
另外电影还加入了一个日本家庭的悲剧,他们在战争中和战争后所受的苦难。
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苦难。
东条英机在法庭上阐述的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坚定信念,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和对自己暴行的理所当然都让我不寒而栗。
这是一个典型的恃强凌弱的国家。
他们对用了原子弹的美国没有任何抱怨,反而尊敬有加,他们对自己凌辱过的中国没有任何愧疚,反而是强烈地不甘心。
这是一个只认识胜利者的民族。
只要日本有可能再建立自己的军队,下一场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而且如果下一次中国不能让他们输得心服口服,他们有朝一日还会卷土重来。
令我无法置信的是美国居然放过了天皇不审。
这不等于是审讯德国二战战犯,但是不审希特勒一样么?
为什么会这样?
Google 搜索找到这篇纽约时报的文章,评论这本书的: THE OTHER NUREMBERG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Tokyo War Crimes Trials. By Arnold C. Brackman.The Price of Conquest: New York Times: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B0DEFDE1131F936A35757C0A961948260&sec=&pagewanted=print“二战期间,美国民众心中裕仁(昭和天皇)和希特勒是一个等级的。
有些美国政客认为应该完全废除日本皇族体系,裕仁受审应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一部分。
但是另一派美国政客认为保留日本的皇族体系和裕仁的无罪才能保证日本不陷入混乱,这里'混乱'这个词在1945年之后很快的变成'共产主义'的代名词。
英国外交部长 Ernest Bevin 用一战后的德国来做例子,说是因为盟军将威廉皇帝流放并且威胁将要审讯和正法他,才使得德国被剥夺了统治阶级的威信,纳粹集团才有机可乘。
“Bevin 的观点得到了认可。
天皇被剥夺了政治全力和所谓的神圣,但是没有受审,也不用出庭作证。
被默认无罪。
虽然在东京审判过程中,无数线索都把最终责任指向天皇,但是因为审判和辩护双方以及法官们的默契,没有人去追究这些线索的下落。
大家都觉得一旦走上这条审判天皇的不归路,将会给战后的日本带来无法想象的民族心理和政治上的破坏。
”原文:"During the war Hirohito and Hitler were linked in the popular American mind. Some American politicians thought the imperial institution should be extinguished and Hirohito tried as part of the policy of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Others said that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imperial institution and of Hirohito was essential as a means of keeping order and blocking Japan’s descent into chaos - and ‘’chaos'’ came rather quickly after 1945 to mean Communism. It was British Foreign Secretary Ernest Bevin who recalled that by driving Kaiser Wilhelm into exile in 1918 and threatening to try and execute him, the Allies of World War I had deprived Germany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opened the door to Nazism."Bevin’s view prevailed. The Emperor was stripped of divinity and direct political power. But he was protected from indictment, and from giving evidence. He was exonerated through silence. The Tokyo trial was full of leads pointing directly to the Emperor, but by unspoken agreement among the defendants, the prosecution and the bench, these leads were never pursued. The prospect of trying and convicting the embodiment of the Japanese nation was psychologically and politically too disruptive to contemplate. "多么冠冕堂皇的谬论。
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变成美国、西方最方便的借口。
从东京审判到越战。
就像现在美国政府随时随地都在使用的“恐怖主义”这个词一样。
Herman Wouk那本《战争风云》里面说,战争结束后都是战胜者在写历史,只有战胜者才有权力写下判决。
如果日本对中国的不服是因为他们觉得战胜者是美国不是中国,东京审判的过程和结果也是这个原因吧。
(写于2009年11月17日)在一片喧嚣中看完了《东京审判》,激动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电影中对日军侵华战争历史的详细阐述,以及真实的影片资料,让人不得不因为这段惨痛的历史而深深震撼。
影片真实且尖锐地批判了日军侵华的罪行,更以最直观的手法再现了东京审判这一历史上鲜有人知的长达两年多的,关于正义和邪恶、法律与宗教的审判历史。
这是一部历史片,更是一部道德片。
梅汝璈这个角色的成功饰演,为这部影片增添了不少光彩。
从审判一开始梅汝璈在座次问题的强硬态度,便注定了这部影片要向人灌输的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关于爱国主义,我觉得,爱国不是靠说出来的,爱国是靠做出来的,只有行动,只有身体力行,才能真正的体现出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节,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将祖国永存心间。
“只要你打不死老子,老子就会站起来!
”,这一句粗话深深地震撼了我,是啊,爱国主义,需要的不正是这种顽强的,只要还有一口气,打倒了还要站起来的精神吗?
行动,才是说明一切的力量,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再来具体说说影片。
对于一开始远东军事法庭座次安排上梅汝璈的据理力争,最初我是不理解的,一个座位而已,又能说明什么,又有什么必要将这样一件小事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联系起来?
我疑惑。
但在真正仔细看完了影片之后,我才真正能够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维护自己祖国的尊严是多么重要的事,一个座位,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一次世界瞩目的庭审,座次的安排,绝不是一件小事。
当老卫以中美关系问题向梅汝璈威胁时,他断然的拒绝令人敬佩;当老卫再次要他妥协时,他激动地说:“如果我那样做的话,所有中国人都会指责我的软弱,我的无能,如果我答应了这样的座次安排,那我就侮辱了我的国家,我就侮辱了所有中国人为抗击日本侵略所付出的代价、努力、牺牲和坚持”,一段话,说出的是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的气概,是中华民族的倔强与不屈,这也正是这部影片震撼人心的关键所在。
有人说这部影片要演绎和表达的,是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我觉得不尽然,影片中对日本平民的描写也深刻的反应了日本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谢君豪饰演的北野弘一可谓是本片的一个亮点,一个战败的国家,一个战败国的子民,面对战胜国来的人,那种失意和落魄,可想而知。
阴暗的房间,落魄的人,空空的酒瓶,愤怒的情绪,所有的一切,给人的感觉只有压抑,在这样的压抑里,所有的愤怒与不满都毫无掩饰的展现了出来。
当收到弟弟的死讯时,弘一对中国人的仇恨,因为弟弟的死而加剧,如果说战争给国家带来了灾难,那战争对无辜百姓造成的伤害就绝不仅仅是灾难那么简单,战争所带来的,是人性的堕落,是爱的消亡。
正如影片所讲:“战争这个怪兽,吞噬着生命.荣誉.国土,也在吞噬着热血和理想”。
酒馆老板娘的死,那唯美的舞蹈里真实而残酷的一声枪响,真正让我抖了一下,不是因为恐惧,是因为惊讶,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因为对一个美好生命瞬间消逝的悲哀,那一刻,我完全忘记了这是一部影片,我不会忘记酒店老板娘临死前的那一笑,如此唯美,却如此凄凉,那样的舞姿,那样的笑,那样突如其来的死亡,真实地揭示和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影片中,作为日本人,正夫是清醒的,他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性。
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让纯洁的弘二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虽然这个角色从来没有出现过,但正夫所表现的一切,让人可以想象得到弘二的形象。
正夫是清醒的,他没有被侵略带来的利益所迷惑,为了拯救这个孩子的灵魂,他毅然选择了结束这个孩子的生命,哪怕将要面对的所有人的谴责。
我相信,正夫是矛盾的,一面是妹妹朋友的弟弟,一面是自己的道德和良心,但他最终选择了后者,酒馆里正夫面对肖南那充满男人尊严的一跪,让我感动了很久,不得不佩服曾志伟的演技,能够将这种悔恨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一跪,并没有跪掉一个男人的尊严,相反的,那一跪,跪出的是一种气概,在那一庄严的一跪里,我看到的,是善良的力量。
还有芳子。
影片中庭审时多次打到了她的镜头,或许导演想要表现的,是从一个日本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
从一开始听到日本战犯对中国的种种罪行时的不相信,到最后对日本罪行的深刻认识,这样一个从不信到信的过程,体现的,是日本平民对于战争的认知。
战争的残酷,以及日本国刻意掩饰罪行的行为,让人深感愤怒,而在这种刻意的愚民和掩饰下,日本民族仍然还有这样一些明智的人,能清楚认识到国家与尊严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如果犯了错,如果还刻意的去袒护去爱戴,这便是最大的愚昧,北野弘一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北野是爱国的,但他的爱国主义完全是没有理智的,完全属于服从性的爱国,没有一点的主观性,在他的眼里,爱国就是完全相信自己的国家,完全相信自己国家所做的一切,从而忽视历史,忽视事实。
这样的爱国,注定了最后的悲剧,正太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被北野弘一打死,北野仇恨芳子爱上中国人,这种盲目地爱国情绪和仇视战胜国的行为,又使得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心爱的女人,最后一刻,肖南也失去了理智,愤怒地杀死了北野。
因为战败国对战胜国盲目地仇恨,短短的时间,三条人命,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战争滋长了仇恨,而仇恨又衍生出新的战争,尽管这样的战争并不是战场上真枪实弹的拼杀,但它所造成的灾难,却远比那样的战争更加可怕。
这样的恶性循环,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也是人民与人民之间的问题,国家的仇恨造成了人民的仇恨,人民是无辜的,但因为这种仇恨而衍生出来的杀戮,却是血淋淋的真实。
这部电影从法庭审判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太精彩的,充其量只不过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一种认知;然而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法庭外的平民生活,却真实而深刻的揭露了战争的本质。
日本人是爱国的,却是愚昧的,法庭上,当那个日本人指出东条英机等人的罪行,日本律师愤怒地质问他“你是日本人吗?
”时,我觉得这样的质问是无力且可笑的,越是这种盲目的爱国,越是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讽刺。
另外一个剧情,当东条英机面对世界的质问,公然的对自己当年的罪行毫不否认却又丝毫不愿认罪时,我实在不明白,这到底是一种巧妙的政治目的,还是东条英机本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在这样近似疯狂的爱国主义里,在这样一些近似疯狂的人眼里,自己国家所做的一切就都成为了绝对正确的真理,尽管,那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罪恶,和最荒谬的谬论。
在影片的最后,梅汝璈的行为又一次展现了中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是否对日本战犯处以死刑的问题,在梅的眼里,只有死刑才能真正对得起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英雄和那些因为战争而失去生命的无辜百姓。
我很欣赏梅汝璈对于一个国家尊严和地位据理力争的精神,更欣赏他对于宽恕和惩罚的明确认识,一种正视历史,抛却主观个人主义的态度,其实也正是明确的爱国主义精神。
热爱一个国家,就要热爱这个国家的一切,爱国之所爱,恨国之所恨。
因此在这方面,影片中所反应的日本平民的盲目爱国主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却也是没有错的。
只是关于盲目爱国主义和真正意义爱国主义的区别,却又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观整部影片,所强调的正是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影片中对真实历史的回顾,还是所反映的平民生活,都说明了这样一点。
梅汝璈是中国爱国主义的典型代表,而北野弘一则是日本爱国主义的典型代表。
两种截然不同的爱国主义,所代表的也是两种不同是思想观点,文化背景,对历史的刻意扭曲和否认,造成了日本平民的盲目爱国主义,同样,对于历史和战争的清醒认识,也早就了梅汝璈的伟大爱国主义,还有正夫,他的爱国是清醒的,是在日本盲目爱国主义下体现出来的个别代表。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国家强大与否的精神动力,影片中梅汝璈随时随地维护祖国利益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夫清醒地爱国主义认识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个人爱恨、国家尊严,这些都一定要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去认识,从民族的角度去认识,梅汝璈和正夫所做的一切,正是基于这样的高度,从而有了这样高尚的觉醒。
盲目的爱国,最终只会导致悲剧,而高尚而伟大的爱国主义,则会衍生出高尚而伟大的民族。
世事复杂,对于爱国主义,需要说的还有太多太多,然而正如我前面所说,爱国主义最需要的是行动。
生活中,时刻关注自己的国家,时刻维护自己祖国的利益,这才是最重要的行动。
而面对最终的结果,无论怎样,都可以用影片结尾的那一句话,平静地说一声“我已经尽力了”。
而只要做到了这样,自己也就无愧于一名中国人了。
我对日本一直有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感觉,一方面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日本是一个不知悔改死不认错不正视历史还企图是掩饰的国家。
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受到日本的影响实在太大,无论是日本电器、日本汽车、日本漫画、日本歌曲, MADE IN JAPAN一度是品质的保证。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于双重标准去看待日本?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愤青们上街罢买日货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亚洲杯中国足球队不敌日本队与冠军失之交臂;日本企业在华投资超过多少亿;丰田汽车在中国新一季销量再创新高……这一条条新闻就是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日本民族一直是一个崇拜强者的国家,就如电影中他们认为战胜他们的是美国,只有美国才有资格审判他们。
他们的强者逻辑使他们谦虚面对强者,而对于弱者他们是从来不放在眼里的。
唐朝的时候日本就有拍使者来中国学习,日本古代文化也受到大唐深刻的影响。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没有感受到战争的切肤之痛,但是我们同样渴望和平。
在一个民主意识没有觉醒,民主制度没有建立的国家,由个人崇拜发展而来狂热是很危险的,日本是这样,中国何尝不是深受其害。
在动乱年代一个人命令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影响整个世界。
我相信有善良的日本人,就如我不敢否认中国人的丑恶。
只能说面对历史,我愿意抽身事外以全人类全世界的普遍善良价值来看待。
复仇或者憎恨只会距离和平越来越远。
战争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我们全是输家。
我暗暗希望《东京审判》能在日本有好票房,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正确面对未来。
关于东审的拍摄实际上是在一种愤怒和不平中产生的。
其一是,国际普遍对东方日本的二战侵略战争的关注远不如对西方纳粹德国的关注;其二是,电影创作者也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尤其是侵华战争,除了在国内的主流影片,真正形成国际影响力并引人关注的却很少。
《屠城血证》等纯粹为回忆血腥、提醒人们勿忘国耻的国产片除了政治宣传之外,在国内的收视率也是微乎其微。
而与此同时,西方具有影响力的二战反思电影,却层出不穷,每次出品都能够引起世界的关注,《辛德勒名单》《索菲选择》的讲述民族伤痛的作品受到的全球的关注,并一度引起轩然大波。
可以说是这样的注意力上的差异刺激了电影人创作的决心。
影片《东京审判》讲述的是一个众人皆知而又陌生的历史。
1945年,日本战败,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日本战犯被送往远东军事法庭进行审判,梅汝璈作为中国法官,同各国法官一道来到东京进行审判。
肖南是大公报的记者,尾随梅汝璈来到东京,与失散多年的日本情人芳子重逢。
战争使芳子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哥阵亡在中国,大哥从战场上返回,一言不发。
妹妹缨子参加了女子报国队,却受骗沦为军妓。
而弟弟北野却因此对中国愈加仇视。
审判异常困难,战犯一方不仅否定自己的罪行而且为之辩护的日本代表团阵容庞大,不断制造事端影响审判进程。
但是中国代表团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对战犯的罪行进行揭露,终于在以一连串的坎坷后检查团将战犯的谎言一一揭穿。
芳子二哥的死讯使北野近乎丧失理智,并且筹备着进行谋杀,在得知二哥正是因为自己的兽行而被大哥击毙时,疯狂的北野枪杀了大哥,随后又把枪对准了肖南,不料却误将芳子打死,愤怒的肖南杀死北野后,抱着奄奄一息的芳子痛哭,死一般沉寂的哭声回荡在整个房间中。
日本战犯的罪行已经暴露给世人,但11国法官在量刑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在决定战犯是否应被处以死刑的会议上,中国法官梅汝璈慷慨陈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终以6名法官赞成5名法官反对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东条英机等 名战犯判处死刑的决定。
从以上叙述不难看出,影片是两段故事交替进行的。
一段是主线东京审判以中国法官为主人公进行叙述,而另一段是肖南所引出的日本恋人及其家庭的故事。
两个故事交叉叙述本不是一种突破,尤其是对于叙述单一历史事件的影片,电影不会也不可能老老实实做到维持原形,电影有区别于纪录片的情感追求。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影片即便是辛德勒名单这样严肃的影片也没有脱离情感进行生硬的叙述。
虽然这类影片的主要目的是让观者铭记历史,并通过胶片将人类的苦难和无知更透彻的展现在眼前,让我们产生情感的冲动。
融入故事是电影能够比纪录片更能触动人的神经的关键。
然而,与此同时,在这样严肃的审判题材当中进行对审判以外的故事叙述本身是一种冒险,虽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导演进行过尝试。
一,加入额外情节是以牺牲主线叙述为代价的,国产影片的时间限制更为明显,所以这点会更突出。
二,额外情节的有限时间对故事本身的叙述提高了要求,因为短就要求效果,惊鸿一瞥。
这样才可以避免观众不被这种额外的插入而感到突兀。
这不仅需要编剧的写作功底,同时也更加要求导演的掌控能力。
因为稍有不慎,影片就会失去连贯性,比单纯叙述主线的后果还要糟糕。
(这也是为什么蒙太奇的叙述手法很难取得成功的原因,撞车,通天塔的遭遇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对于这一点在进行举例之后会具体分析。
因为分析这个分段叙述,是我们近一步分析影片效果,进而分析影片的根本。
因为看过影片,用心的观众可以明显感到这种突兀。
反映历史的影片多见,尤其是反映战争和战役的影片曾出不穷,是因为战役本身就是一段自成一体的故事。
而反映审判,谈判的影片相对较少,是因为审判本身的内容过于书面,可以唤起的矛盾并不多,这就让影片的力度大大降低。
在这种现存矛盾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要使影片具有生命力,导演首先要做的就是刻画人物。
我们暂且不对比国外电影,最明显的就是反映重庆谈判的电影《重庆谈判》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对人物的刻画可以很有效的使相对较死的故事活起来。
影片不单对互为对手的毛泽东和蒋介石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刻画,让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同时就连最不起眼的国民党官员,记者等也毫不含糊。
对于优秀的编剧来说,刻画一个人物只需要几个情节甚至是几个对白,很有效地让观众透过对白拉近对人物的距离,同时人物本身的存在可以和影片更加有机的形成化学反应,然而如果少掉几个对白,后果可能就是人物生命力的降低,人物是生硬的,甚至和电影是脱离的。
《纽伦堡》不但对控方律师进行描述,甚至安排情节表现罪人的情感和内心,尤其是对戈林的情感刻画给观众带来了震撼性的效果。
然而,《东京审判》这部电影非但没有进一步刻画被审判者的形象,正面的形象除了主人公梅汝敖之外,甚至是肖南这样的角色都只是轻描淡写,出场的几个主人公的情感单一,让这些人物的存在缺乏新鲜的血液。
对战犯刻画的忽视,让他们成了僵硬的摆设,可以发现,很多的日本演员除了坐在审判席上,基本没有任何多余动作。
这种忽视细节使得影片在反映历史的力度上和表现力上都明显的逊色于同类型影片。
此外,从表现的角度来说,审判本身所赋予审判题材的东西更多,感情上,甚至是民族心理上的。
在审判这样的复杂过程当中,血醒和非人性的东西回荡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并且随着审判的进行,这些层面重新被公布,更加的撕心裂肺。
无论从什么层面来讲,审判题材影片决定了其本身要表现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内容,然而,在影片当中,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作为一个弱国的法官在艰难而坚强的寻找着自尊和正义。
这样的叙述方式可以明显地追寻到更早的类型,《我的1919》同样是以一个国家官员的角度来看待整个巴黎和会,同样也是以爱国和自尊为主旋律的电影。
我们甚至可以说,东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这种叙述方式,在法庭戏外,也加入了小人物的视角,使得影片更加的具体而生动。
然而不同的是,《1919》的小人物和《东审》所要表现的精神内涵基本不同,前者的表现意图基本和影片内容一致,表现作为弱国的自尊(虽然可以理解为更为激进而血性不是无声而悲愤的自尊,因为他们感情的一致我们把他视为归结为一类)。
然而,《东审》这一类影片看似是要表现战争对人的迫害,所以,除了法庭的审判之外,导演同样希望以小人物的生活来观测战争对普通人的伤害(虽然因为剪辑的原因,使得本来想另辟蹊径的导演又步了1919的老路),这样的创作想法是十分合理的,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片中要表现的是中日两国普通人间的情感,更确切的说是反映日本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灾难,从中国人的角度来描述日本普通人的战争心态本身就是很冒险的,同时也更需要更多地叙述空间来加强故事的合理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的原版是4个小时而不是后来我们所看到的不到两个小时。
从片中的很多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导演在体现这种复杂情感上是下了很大功夫,同时也很有思想的。
当发酒疯的日本醉汉袭击法官的车被击毙,亲人愤怒而绝望的抱着他们痛哭时,当酒吧的老板娘看着落魄的日本老兵发出令人颤抖的大笑时,当日本老兵咆哮着说出狗日的日本鬼子时,全场感到一种别样的震撼,导演原本有更多的机会来进一步展示这些事物,记录这些的内容是否被剪掉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就影片本身看来,这些细节浅尝辄止,甚至是以法官的口吻匆匆叙述而过,连深入思考的作用都没有起到。
而芳子一家和肖南原本也是中日之间复杂感情的具体体现,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
片中没有一处有力的让观众感受到芳子和肖南的情感,反倒是更加着重的描写大哥和田正夫,弟弟北野两个人的故事居多,大哥从战场归来,一言不发整日酗酒度日,从他的颓废之中,不难想象出战争对人精神世界的摧残,北野的极端可以体现战后日本人的极端和不平衡,所赋予这段故事的叙述使命越多,故事本身的叙述也更加的模糊,在需要片段剪辑处理的基础之上,也需要一个能够支撑起这个复杂故事的具体矛盾,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明白导演为什么要肖南和芳子设为一对恋人的原因了,然而这段感情戏的缺席(可以确切的说是被无理的剪掉了)使得这个占有很大分量的剧情看上去更零乱,最明显的一点是从不解、仇视、和杀戮不仅降低了分析的深度,同时也让这个故事因为缺乏连贯性而断裂。
所幸的是,法庭戏的节奏和力度控制的很好,使得这部影片在主线上并没有脱节,然而额外情节以及额外思考的不完美,始终是影片的一大缺憾。
关于这点的补偿也许只能等影片的加长版了。
《东京审判》是一部严肃的对历史进行反思的电影,拍片的过程中导演严令法庭戏的台词不准错一个字(然而实际上,很多情节也有出入,影片采用的叙事者是梅汝敖使得这种出入更为明显。
)不客气地说,这其实是很多国产同类型电影不可能产生新突破的真正原因,电影作为艺术作品不会也不可能对历史有多少遵从,它更多的是站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利用自己的视角讲述一个自己的故事,如果仅单纯的叙述历史,或者被这种历史的情节束缚住,电影就很难站在自己的角度焕发生命力,所以说东审一类影片在短暂的通过一系列的宣传,诸如东京审判第一次被搬上银幕,日本人顶住何等压力来出演战犯,给予人的震撼是多么大,给人以短暂的新鲜感,以至于前期拥有颇高的人气外,到后来在影碟等后产品阶段就没有他的延续生命力,以至于只能单薄到给学生作政治教育的范片,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同类型历史题材影片想取得突破,中国当代导演在复杂的矛盾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当初YOUTUBE有一个评论说的好,这片子就是个垃圾,唯一所谓‘亮点’就是说的是东京审判战犯那件事。
看过之后深以为然,这部片子豆瓣能给到7点几分太高了,要我看这片子最多4分。
梅汝璈辩论座次花了十几分钟,最后跟几个大法官钦定死刑又花了几十分钟,中间插播的是身在日本的儿女情长,这都讲的是什么狗屁玩意儿?
审判中,那个和尚被逼强奸少女你不细讲,溥仪上庭作证你一略而过,吉田出来作证你不加故事详细讲。
这些都是可以单独拿出来做故事,好让作品升华的手段,可这编剧是怎么做的?
导演是怎么做的?
光在与审判无关的儿女情长上做功夫。
东京审判,你倒是根据审判的内容讲故事给人以启迪呀!
给人以震撼呀!
说实话,光看审判我甚至都觉得东条首相讲话更有气魄了!
我为什么过来挑这个刺儿?
因为你的故事叫‘东京审判’,而你没有围绕审判这个核心来讲故事。
反倒是把时间浪费在了别的地方,从这一点上讲,只是披着历史事件的外衣讲了儿女情长的故事。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这部片子的主旨何在?
一开始所宣传的教育意义何在?!
烂片
作者:赫连定我怀着极高的期待,看了《东京审判》,结果是,我再一次见证了中国电影人的弱智。
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就这样被糟蹋了。
看完这部烂片,你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比中国足球更令人厌恶。
中国足球至少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可以让你在茶余饭后发泄一下,而且基本上是还是较具娱乐性的。
但中国电影,却使你感到一种深切的失望。
这个电影的问题在哪里?
整个影片在概念上是模糊的,是非上是模糊的,对抗上也是模糊的。
它反映的是法律,但是却是对法律的一种侮辱。
中国法律同仁究竟是在和日本战犯交锋,还是在和其他国家的法官对抗?
电影一开始就似乎给出了答案:中国人是在和盟国的法官对抗。
梅法官的全部精力都是在与美、英、法等帝国主义法官斗智斗勇。
给所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对日本人的审判是一个假象,全片反映的是一个中国法官如何在合议庭(或者叫盟国审判委员会)内部争取主导地位,它要表达的主题不是控诉日本侵略,好像是在控诉美英帝国主义的排挤和压迫——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毛时代了。
真的很荒唐,我们可以把这个电影的故事精华,缩小到一个具体的案件上来:一个罪犯要被判死刑了,合议庭(审判委员会)内部意见不一致,其中一个法官,也就是我们伟大的梅大法官,非常希望把被告判处死刑。
于是他不余欲力地说服其他法官,甚至采取了逼宫似的手法要挟其他法官。
且不说这在法律上是荒诞的(负责说服法官的是律师或检察官,是经法庭调查而被采纳的证据,而不是某一个法官),即便东京审判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事件,审判结果代表的不是法官个人的意见而是其所属国家的利益。
中国法官只是十一个法官之一,事实上他无法主导本次审判。
而他的理念及其出发点,似乎是没有悬念的,那就是为了国家利益一定要使用死刑。
这个信念,并不是随着审判的进行而逐渐产生的,而是一开始就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中。
从真正的法律意义上说,即便罪大恶极如东条英机和松井石根,在未经审理并宣判前依旧是无罪的,法官绝不应当有那种事先的倾向性,而我们伟大的中国法官,却抱着一种“严惩”的固定思维而来。
这种预先存在于头脑中的判决结果,最后“果然”影响到了刑罚的适用——你能说这个审判是很伟大的吗?
庭上的戏,虽然从时间上来说足够充足,但却是一个浮肿的典型案例。
检方对日本战犯进行着一种机械的盘问,不是用证据,而是用感性词汇来控诉。
出庭作证的证人只有三个,非常单薄,而且该三证人的证词均不被被告承认。
除此之外,法庭没有出示任何证据以证明战犯们违反了国家法或是日内瓦公约(甚至都没有出现这些名词),比如说政府文件、往来电文、其他的证人证言、其他日本罪犯的有罪供述等等。
法庭戏一直是美国这种法制国家的电影的热门题材。
对我们这种五千年悠久人治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说,既遥远又过瘾。
我们中国导演大概是受到了美国类似电影的影响,力图把整个法庭戏拍得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但是问题是,导演只学到人家美国电影的皮毛,精髓没有学到。
因为作为一个专制国家的愚民来说,显然他既不懂法制的精髓,也不懂电影的精髓。
所以整个电影始终沉浸在一种刻意营造出来的空洞无力的“紧张”气氛中。
作为被告的战犯,几乎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完全是一些木偶。
除了用弱智的语言回答一些弱智的提问外,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性格特征,没有任何的机会让观众了解。
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些罪该万死的人,经过了多余的审判,居然还有人不愿意使用死刑,结果终于被来自中国的梅法官摆平了,OVER!
更使人忍无可忍的是,导演意想不到地安排了一段无聊到极点的感情戏桥段。
就这个愚蠢桥段本身来说,无论如何去蔑视和攻击它,都不过分。
就好像一个拼凑出来的廉价肥皂剧。
中国导演的低劣素质和低级趣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中国导演导演看来,莫名其妙的三角恋好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少的。
中国人拍了三个版本的《南京大屠杀》,除了一个基本没有故事情节类似记录片风格的外,另外两个都搀杂了大量的感情戏,而且谈恋爱的都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好象如果不这样,就没法交代南京大屠杀的来龙去脉一样。
中国的导演永远不懂的,在这种题材中,加入爱情戏桥段,是多么的突兀怪异,多么的令人反胃。
有工夫去写三角恋,却没有时间去表现那些战犯的历史罪恶——他们无疑罪大恶极,但他们是东京审判的主角,他们的内心究竟是怎么样的?
面对由战胜国组成的法庭,他们究竟有怎么样的感受?
面对人类良知的拷问,他们又有怎样的震撼或冷漠?
面对无可辩驳的证据,他们又有怎样的内心世界?
面对最后可能的极刑,他们又有怎样的忏悔或顽固不化?
面对不仅仅是亚洲其他国家而且包括日本国民在内因为战争而造成的巨大损失,他们又有怎样的真实感受?
这一切的一切,电影都没有丝毫的表现。
对比一下美国人在四十年前怕的《纽伦堡审判》,看看人家严肃和娴熟的表现手法,中国导演难道不应该羞愧吗?
一部烂片,就这样对法律、对历史、对电影艺术,来了一个极大的侮辱。
原文:http://www.bullog.cn/blogs/JACKYzhang/archives/144648.aspx
东京审判,是二战后的一段重要历史,这确实是电影的好题材,但可惜的是,这部备受赞誉的电影并没有给我们过于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它不过是又一部平平的国产片。
我们先仅仅从电影的角度来看《东京审判》。
双线式的结构,主线是梅法官等人在法庭上的抗辩,支线是小记者的同学一干人为代表的日本普通民众对战争态度的差异。
前者是表述的重点,后者嘛,主要起点升华主题上升人性之类大家耳熟能详的作用。
但效果如何呢?
副线对主线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如果我一剪子将所有副线情节全部咔嚓了,只要再找个能让梅向二人喝酒唠嗑的地方,对影片主题没有丝毫损伤,相反,还能使情节更加紧凑,更加突出。
然而加上这段后呢?
导演想要表达的所谓人性和所谓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云云,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根本就表现不出来,或者说表现得非常片面,这部分中,没有一个人,全都是导演按照自己的臆测在那捏出来的符号:你,就是一极端分子,专门使坏;你,就是天真善良;你,就是要痛心疾首……每个人都彻底单向了。
纯粹单向了还不行啊,却还想表现复杂人性,又只有那么短的篇幅,导演本来意图的讨巧,结果完全成了败笔,别说摊上个完全不会演戏的某人,就算找来年轻演员中比较会演的刘烨,照挂不误。
这段即使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会承认是败笔,那么我们看看主线,主线就真的那么完美吗?
主线的视角是梅法官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推进。
我承认,虽然东京审判题材很好,但其真实过程并不比我们听到的结果令人畅快多少,其繁杂反复是不太好表现于影象之上的,而影片表现得也确实只能用中规中矩形容,没算有太多纰漏,但几乎找不到什么出彩的段落。
先是开庭前排座次,然后是开庭,接着就是一个一个部分,战争开始时间,溥仪对质,南京大屠杀,vs板垣,vs东条,死刑辩论,我记性不好,应该没有大的疏漏,糖葫芦式的叙事确实应该,但现在的糖葫芦,上面有的是山楂有的是葡萄有的是苹果,而这部电影,显然还停留在平均分配阶段,除了最后的死刑辩论给予了一定的重量外,其他段落几乎是平均分配,一两个回合倒还可以忍受,4、5个回合完全如此,就有点平庸的味道。
再看片中的表现,进入审判阶段后,几乎每个场面的模式就是提出指控,鬼子发难,我军联合友军力挽狂澜,这跟事实是否一致令人怀疑尚且不说,即使场面表现我军失分,导演也必在稍后的观众表现(审问板垣一段)和判决结果(南京大屠杀一段)为国人扳回来,不过这一扳再结合前面的劣势,反倒给人感觉是逻辑混乱。
更重要的是,无论哪一段的审判,剧本都没办法给人以激烈的对垒感,往往是刚刚拉开个架势,这颗糖葫芦就吃完了,得,收工,咱们赶下一颗,我倒不是说时间不够,我都怀疑,即使给他足够的时间写一场戏,他能否将戏写得引人入胜。
该高潮的地方,没快感,无所谓的地方瞎煽情。
OK,看到这里,必有板砖飞来,高帽落下:这不仅是一部电影!
这是历史!
无论电影拍得怎样,我们都应该去赞美之!
对不起,这样的论调我看得多了,既然不愿意从电影角度讨论,OK,那么我们来看看电影之外的东京审判。
可以说,如果从电影之外来看,这片子就更糟糕了。
从我已经掌握的史料来看,东京审判尽管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一次胜利,但实际上在麦克阿瑟不愿意过分削弱日本实力的考虑下,大批在战争中犯下重罪(我眼中的的战争罪一是策划战争,二是对平民和非武装人员的杀戮)日本军人逃过了起诉,而这些,在电影中仅仅一笔带过。
整个审判过程,远不像上面我写的电影中那样总是力挽狂澜,相反,中国屡屡因为国力弱小、法律经验不足以及最重要的证人不足而困难重重,电影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困难,但电影中所表现的梅法官所承受的压力与其实际表现得内容之比,实在令人莫名,实际上,我觉得梅法官现实中的压力比电影里只多不少,但电影的表现太乏力,为了在电影上长劲,即使局面不利也要表现成我们反败为胜,即使欧美法官皆有对日本人的袒护,但在片中也成了和我们的铁板一块,这,使影片看起来相当的幼稚。
梅法官是一个爱国者,但更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智商的法律人士,但编剧的功力使其变得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
开头戏中的争座次,我不懂具体的国际法规定,但至少从后来影片表现的法律审判过程中来看,座次和审判时候影响力的大小并没有直接联系,这样来看,梅未免过于意气用事。
不答应就不玩了,这样的表现不仅不能体现梅的智慧,反而有可能会助长国人不按规则做事且引之为豪的作风——看,大律师也是如此。
有人要提到巴黎和会时候顾维钧的不签字,但麻烦您比一下,两者利益可比吗?
万一因为梅的意气用事而中国人不得占据大法官之位,其对结果的影响和这座次之争比,孰轻孰重呢?
另一个就是结尾,梅对同僚的死刑辩论。
这一段本来是显示一个编剧笔头的最好机会,可惜,不仅平淡如水,而且还有个大bug:印度纵然是佛教发源地,但众所周知,进入20世纪的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怕是连在中国的零头都不如,可编剧居然让梅和印度法官大谈佛教,虽然印度教中也有转世的观念,但两教分野实在不小,编剧大人,你别拿自己的智商来侮辱梅先生的智商好不好?
哪怕你将纽伦堡审判对纳粹的严办和这次的宽松比也好啊。
我承认我的话讲得比较刻薄,但这是因为有人坚持要用这电影当成严肃史料来看,拜托,想看通过看这部电影了解东京审判,您还不如多读读西祠上冰冷雨天的文章呢。
如果抛开这些,电影本身还是可以一看的,只是题材给它带来的血统优越并不能让它本身的质量上乘多少,不过还是无数水平线之上的国产片中平庸的一部。
不要怪我苛刻,美国人仅仅一起谋杀案,就可以带给我们震撼至今的“JFK”,而跟这部题材类似的《纽伦堡审判》也拍得非常精彩,我们的苦难远比他们深重,我们只是要求不低于他们的反思,有错吗?
拜托。。别再质问“你到底是不是xx人了”!
高中看很感动,刘松仁的戏真的是很好啊,梅汝璈的法庭辩论真的是很精彩很见功底。
成王败寇从来都是这个世界的法则,泥碰居然可以狡辩2年也够厉害的。蕾蕾姐好不容易演了个还能看下去的片子,戏份就这么少,我真不容易。
2021.08.15 / 日本投降76周年。东京审判的意义是为让日本承认曾经对他国犯下的罪行并为此付出代价,而今天靖国神社外聚集了大批冒雨前来参拜的日本民众,看来军国主义的幽灵确实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日本年轻一代。一个骨子里慕强且文艺作品里暗搓搓宣扬“反战败”思想的民族,篡改历史否认侵略行径甩锅一流,永远是那么刚愎自用不知自省。国耻不可忘,华夏当自强,没人能替战争里无辜牺牲的平民和革命先烈说原谅。
这不是电影,更不是历史,而是宣传。
那几个老外的外语讲得不赖。
仅仅是想感谢导演和演员们,足够强大才能够保护自己,没有能力的正义是软弱
那时候因为我们疲弱,只能任人宰割,连最终审判时,因为是美国人打下的,也无太大的发言权。这是历史的教训,这笔血债会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这段历史越是了解,越明白什么叫做“深仇大恨”。只有国家富强,中国人才有尊严,正因为我们遭受了许多苦难,才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如今日本首相菅义伟上台后又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人也从未向中国道歉,所谓的中日友善不过是利益交换,是假道德,日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野心、冷血、凶残从未改变。如果说美国人是流氓的本性,那么日本人则是禽兽的本性。铭记历史,努力奋斗,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欺压,只有强大才能立于不败。
支持一下爱国主义热情,不过觉得手法不够真实~
只能说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
2006的电影,居然只找得到高糊画质。不过看完全片,就明白这部电影确实没有修复的必要。在历史还原层面,做得太浅了,重点讲了部分庭审情况,庭下各国博弈,基本没提;中国律师团、证人团,都只有蜻蜓点水;国内的国民zf、新闻媒体对此有何反馈,一点没有。日本军民家庭那条线,有啥必要?给谁洗白呢。尽管讲得很浅,但还是见识到了鬼子究竟有多不要脸。抵死不认,真是chusheng的出厂设定。另外,港台演员含量太高了。
演员逊色
还是很客观的反映了真实的历史
讲述历史,在这9.18的日子。
审判部分么想像的精彩,还要突然跳出来个英达………………
读高中的时候,某天晚自习老师放给全班同学一起看的,片尾字幕时有掌声响起来。那时候大家的世界观、民族意识都还是比较纯粹的状态,所以多多少少能有热血沸腾之感。至于说现在么...
比想象中的要差很多,比《纽伦堡大审判》悬殊很大。背景音乐没个完的响,音效疯狂的飞,镜头渐黑的切换极为低幼,且屡试不爽。没有分量,没有直指人心,完全是流水账。
買了碟還沒看 林熙蕾 高群書 劉松仁 7/10
拍得沒勁,演得沒勁
无论电影本身如何,只是能让我们现在的一代了解过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