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我就生活在沙漠边上,对于主角的做法表示不能理解。
第一点06年的电话没有任何意义,救不了自己,只会浪费时间!
所以我可能会和老婆或者朋友打电话但会让他们去查逃生办法而不是去找自己。
第二点自救永远是危险时刻的第一选择!
我不会等什么救援也不会和恐怖份子有任何沟通,如果他有能力威胁我的妻儿那么没有必要还来威胁我!
说正题自救 说说沙漠里其实很难埋东西,沙子具有流动性,很难挖出完整的坑,除非挖的很深,但是我们看到主人公呼吸完全不是问题,说明其实并不是很深。
事实上就片中那种粗制滥造的棺材没有沙子漏进来就不科学,沙子很细,如果有缝隙又有压力就会流进棺材。
唯一的解释就是压力并不大。
看看主人公有的道具:刀一个 电话一个,打火机一个,磷灯2支,一支笔,一壶酒。
第一步看看自己被埋多深,敲敲木板,拿刀从缝隙捅一捅试试。
得知自己大概被埋多深,超过1米可以等死了。
第二步选择位置,最好就是角落的位置,找好位置a区域,选一个能让自己身体出去的位置开始削木板,画一条线,削到能一把拉断的程度。
再在a区域中找个位置,拿刀削木板,尽力往圆形扩。
多破坏一点位置,为破棺做准备。
别一开始就打穿,先削薄,这很难,也是最难的部分了,基本失误就是死。
第三步制作呼吸器,注意一下那两只磷灯,塑料外壳,里面是液体,在你有火的情况下意味着你可以把它们烧个口并连接在一起,只要不漏水就行。
两只连接起来有差不多1米的长度。
可以先做这个以防第二步失误就死了。
第二步失误就直接做第四步。
第四步保证活着,你这时候可以打穿木板了,快速打出个能穿过呼吸器的口子。
然后把呼吸器送出去,旋转着送并不会有太大阻力,如果到一米没有沙子从呼吸器能流下来,恭喜你基本可以活下去了,即使后面破棺失误被沙子埋了至少你还是有氧气的。
如果还是沙子,就算再给你更多工具也是死。
第五步,其实看到呼吸器剩在棺材里的距离你大概就知道你上方有多少沙子了。
这时候死命破坏你准备好的a区域,沙子开始往里流,会出现流沙,也就是漏进来的地方会出现低谷,别的地方的再往里填。
这时候摆好姿势,双手向上保护好呼吸器,蹲起来用力,往上钻,你只要一直动,流进来的沙子越多你就站的越高,就约靠近出口。
没实验过所以不知道有几成成功率,但是一定比主角那样活的有希望!
首先对主角没有自行逃出来一事深表遗憾,他有把刀,还有电筒,虽然在第40分钟才找出来。
一个人能笨到什么程度才会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遥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身上而在长达近三小时中不曾一次尝试自救?
就因为有了个破(其实是好)手机所以你的身家性命就都靠着他了?
所以现代人都他妈的脑子里装了什么?
如果你有杀死比尔里面乌玛瑟曼十分之一聪明你早他妈出来了。
一个人能笨到什么程度才在一个密闭箱子里不断地点着巨耗氧的打火机并且情绪激动地撞来撞去!?
连恐怖分子都知道为了保护人质安全要给他荧光棒!
就因为他是个(没有文化的?
)美籍司机所以不具备这种小学毕业生都具有的常识?
好吧,导演的目的就是不要他得救,我忍。
虽然看到后面出现了所谓“焦虑症”的解释,但并不足够缓解我的疑虑和对剧本的鄙视。
其实他没什么好急的,因为其实没人有义务来救你,虽然这话说上去很难以置信但其实就是事实。
他们没有义务来救你,所以没必要乱要求每个人都来营救你,与其对着俄亥俄那种牛仔州的接线员求救。。。
我操。。
不过它还是有亮点的,而亮点无疑是在对话上,好吧,整个片子就是由一串对话,乱撞乱吼,哭etc组成的.……(再次对猪脚的焦躁表示无语,SHIT寝室里女生又开始连环打屁了)继续,接电话的人展现出典型的“我帮你转接”(这事不归我管)做事程序,不过比某些发展中国家好的是最终还是会出现一个管事的,虽然仍然按照官僚的程序。
毕竟,要是你接到一个从越南打来的我被毒匪抓了的电话。。。。
而用人单位,遇难学生所属学校等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撇开关系,避免负责,不管用什么荒唐的理由,让人感到他们就真是a piece of shit最后放段对话(这不算剧透吧……)其他的譬如MARK WHITE的包袱很好啊之类的见其他评论。
快结束的时候we can still track down your signal(我们仍可以追踪你的信号)you've tried already(你已经试过了)we can try again(我们可以再试一次)其实我想说。。
what's the difference
buried,美国电影,西班牙导演 Rodrigo Cortes。
开片,一片漆黑,只有一段长时间的、沉重、急促不规律的喘息声伴随着一种粗糙的摩擦声让人感受到了喘息人的深度的惊恐和挣扎。
没有影像但是已足以使人感受到空间的封闭和情绪中几近崩溃的紧张。
从zippo打火机的火光亮起开始,整场电影, 94分钟,就是一个男人在一具棺木里的故事。
这是一个美国人,一个跨国公司的雇佣司机。
在伊拉克某地遭受劫持,被活埋在地下。
劫匪留给了他一个手电筒,一个手机,两根荧光棒和一把刀。
他自己还有一小壶酒,一瓶药和一个打火机。
劫匪要求他自己打电话联系筹措500万美金。
整个故事的背景并不是恐怖分子对于美国军人的袭击或报复行动,只是一个伊拉克人因为美国公司在伊拉克的扩张失去工作后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
在伊拉克的这个平民劫匪眼中,所有的美国人都是一样的。
他们不是什么意识形态的冲突或者任何现在政治斗争所宣传的一些所谓人权、思想的斗争。
只是最原始最基本的 要求,钱。
在这个劫匪眼里,美国人都是有钱的。
但是从整个人质自救的过程中,影片所表现的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他们同样贫穷,生活没有保障。
在整个挣扎自救的过程中,这个叫Paul的美国人拨打了911,FBI,自己服务的公司,家人,朋友等,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漠、责任推诿和机构的官僚作风。
影片让人心里倍感冲击和心酸的有三个情节。
打给911要求hold on,打给FBI要求明确部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桥端。
但是他打给朋友只要求对方报出现在他拨打的这个号码,却只因为他情绪激动,语气不够礼貌而遭到了拒绝。
透过这种嘲讽式的对话过程,让人在随着主人公感到深深绝望的同时感受到了无奈和愤慨。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多少次扮演着这两种角色。
第二个比较受冲击的就是,他的公司居然在他拨打电话求救并知悉他被埋在沙漠的一具棺木里后,没有积极想办法营救,而是要求他接受电话录音谈话,要求Paul承认自己违反了公司约定和公司内部员工有亲密关系,并就地解决他的劳工合同的续约, 这样在Paul 死后,他们就不需要给他的家庭支付保险费用。
这样一段对话,极端地反映了现在社会的公司,已完全为资本关系控制,没有任何人情和道义。
而最后导演博人 心跳的最后一击就是FBI在沙马上快溢满整个棺木时打电话 告诉Paul,他们马上要找到他了,让他坚持住。
让本来已经决定等死的Paul重新燃起了希望。
但是他们居然搞错了对象,找到的是另一个。
真是让Paul临死还调侃他一下。
最后片尾音就是FBI一句无奈的对不起,这样的对不起充斥着整个影片。
这种对不起有作为个人的同情,有作为机构的推诿,有共情的无奈。
多少误会,多少希望在”对不起”中烟消云散。
想起了不知谁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我谁都对不起。
他人、家人、自己,当自我都不能被自己掌控时,你哪有承担义务和兑现责任的权力和可能性。
影片通过这个过程,要表达的主旨也许就是反映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的孤独和无助。
和我在观看中猜测的结局不同的是,Paul拍的最后给他家庭的视频并没有传到劫匪手里,也没有因此感动他们,没有呈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的设想,没有留给人一丝希望就是现在世界和民族之间的各种纷争还有可能因为爱而化解。
导演所要表现的是对人类发展的彻底绝望。
个体生活在一群官僚、麻痹、丝毫没有责任感和道义之称的各种机构组织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超出了自我可以掌控的范围。
从任何一个个体的处境来说他们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他们之间形成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挽回也无法化解的地步。
人情冷漠已无法靠自我激励得到升温。
整部影片让人感受到的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绝望,就像在棺木里挣扎着的Paul。
世界对你来说狭小而黑暗,你不清楚外面到底怎样。
你依靠的生存手段就是科技。
科技的发展似乎带给了你无限的生机和可能。
但是它也是机构和他人统治你的工具。
劫匪就是通过这个手机控制他的行为,要求他拍摄自残视频来威胁美国政府。
他的公司也是通过手机让他在完全没有可以还击的情况下,中断了对他的义务。
各种你以为可以依靠的机构或者一直以来它们宣称可以让你信任、让你依赖、服务于你的机构,当你处在困境的时候,通过这几通电话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让你破灭了这种幻想。
所有这些 电话的对话场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如此熟悉。
但是只有通过导演设置的这种极端的危机场景中,才能让人感受到其实我们有多么无助和孤独。
夫妻关系,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在这样自我控制逐渐丧失又不断想找寻自我的这样一个过程里,总是敏感、脆弱和矫情。
也只有在人最基本的生存受到威胁时,才会回归到最平和的状态。
我们都理解,但是我们都摆脱不了。
这自然也是影片需要反映的社会生活关系内涵的一个重要部分。
同类的电影还有布拉德.皮特演的一个类似题材的电影BARBEL(中文名通天塔 )中也反映过。
影片巧妙地通过一具地下的棺木将现代人生活的困境极端化、符号化。
影片结尾,镜头从棺木上方无限拉长的时候,表现出了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就是一个狭小的深渊。
影片的结局,Paul在满怀希望的刹那被告知一切生机只是误会。
他失去的是身和心灵的希望。
这样的结局非常沉重。
但是还是那句话,悲剧才能发人深省。
世界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
民族之间的竞争和仇恨已经伴随着经济、资本、人口和资源的扩张不断加深。
不要相信任何所谓机构的承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你需要的是自我判断的能力。
(最先发布于时光网,当然是我自己:))
《活埋》是一部完全超出我期待的电影,本以为不过是又一部《一线声机》或者《阻击电话亭》,但其创造的惊悚和窒息感完全震撼了我,从影片第一秒开始到最后一秒,丝毫没有放松喘息的机会。
我不知道此片剧透会给观影感受造成多大的影响,至少我是因为在不知道结局的情况下情绪才完全被导演操控,因此建议观影前尽量避免相关信息。
观影前我担心电影会采用两条平行故事线,一边是被困的Ryan,一边是营救他的人,因为一旦如此电影则很难摆脱平庸和俗套。
值得庆幸的是,导演选了更为冒险不成功便成仁的做法,至始至终都将镜头对准棺材中的主角。
而影片最成功之处是让观众身临其境,不同于同类电影中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而是“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要将主角的心理感受传达给荧幕前的观众是极其困难,特别当场景和主角均是单一的情况下,但导演居然非常成功的做到了。
电影的“窒息程度”大致可以由两个突发事件分为三个递增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导演主要解决的是让男主角同时也让观众了解现状,他究竟是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在这里,要怎么做才能逃出去。
这个阶段中Ryan用手机给他能想到的所有人打去了电话,911,FBI,雇佣他的公司,一直未接电话的妻子,老年痴呆的母亲,驻伊拉克人质营救队,当然还有绑架他的恐怖分子。
在所有问题得到答案后他开始等待,期间他曾听到棺木外有奇怪诡异的声音,但因为本身患有焦虑症容易呼吸急促,而棺木中的氧气在不断减少,因此后来他吃了裤包中的镇静药沉睡过去。
而那个奇怪声音造成的第一个突发事件把观众的情绪带入到另一个级别的窒息快感。
在第二个阶段中,影片开始揭露导演想要传达的主题,即个体的生死在集体利益面前是如何的微不足道,Ryan在这一段中被他工作的公司遗弃,被口口声声说要营救他的国家机器背叛,由此陷入彻底的绝望,甚至企图自杀。
这时发生的第二个突发事件则彻底把电影的紧迫气氛推向高潮,死亡倒计时也由此升级。
在最后的阶段中,导演营造了多次反高潮,每一次都在尝试把观众紧绷压抑的情绪推向制高点。
而最后那不超过120秒的震撼结局利用无法分辨画外音来源的技巧完全带走了全场所有观众的呼吸。
剧情方面就这样点到为止吧。
由始至终观众都能体验到Ryan的情绪,甚至会觉得影院的氧气正逐渐被大银幕上的Ryan抢走而因此愈发感到窒息。
《活埋》是近年来我看过最出色的悬疑类惊悚片之一,建议尽量争取进电影院感受。
它几乎完美的操控了观众的情绪,除了紧绷窒息感我甚至两度被剧情被Ryan的表演触动。
影片在狭小空间内的摄影和剪辑更是大放异彩,Ryan的独角戏让人难以忘怀,配乐也是恰到好处。
而如果要挑不足也不少,例如部分对白设计有些过于夸张脱离现实,另外我对其中一场突发事件的剧情设置颇有微词,虽然这场戏仍然很惊悚,但是置于剧情后却显得有些刻意和做作。
当然这些都是导演选择此冒险方式必须而放弃的,因此也可以说是瑕不掩瑜。
PS:电影开头的字幕部分太赞了!!!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以为《爱在黎明破晓前》三部曲已经足够冒险,观众就盯着俊男美女聊天,盯了90分钟(记不清啦),但庆幸男女主角够漂亮,三部曲也算带着观众游览了三个城市的日常街景,顶重要的是,聊的内容也够有趣。
这三个要素使得电影成为经典。
而这部《活埋》,导演冷酷地骈弃这三大要素,没有美女,俊男狼狈到根本没法在乎他的外表;没有街景,只有狭窄到只能做平躺和蜷缩两个动作的棺材内景;没有活泼精致的聊天内容,有的是一通又一通欺骗的、冷漠的电话。
整个影片96分钟,我们就盯着男主角躺在棺材中打电话,还有比这做的更绝的事吗?
(《blue》不算,导演本身就没想鸟谁。
)影片开始,在伊拉克做卡车司机的美国男主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被关在封闭的棺材中,挣扎无效,焦虑症发作,崩溃、哀嚎,粗口,怨天怨地。
继而发现棺材中的手机,看到一线希望,稍稍理智下来,给能想到的一切人和有关部门打电话——911、家中座机、妻子手机、妻子闺蜜、FBI、国务院、自己所在的公司……这里有些缺陷,所有人在接到电话后,都表现出难以置信的愚蠢。
911一再不可思议地确认这是从伊拉克打来的求救电话(至于这么惊讶吗?
你们国家和伊拉克多么大的孽缘全世界都知道哇),在确认之后,表现出对繁复规章的木讷遵从,以及对受害者的冷漠态度。
其次是妻子的闺蜜,居然没有意识好朋友丈夫声音激动到嘶哑,依然对其态度斤斤计较。
不过反观他妻子90分钟都不接电话,最后居然回拨说自己没带手机,这种情商/智商倒是可以匹配闺蜜。
期间,将他埋在棺材中的恐怖分子打来电话,要求赎金,男主与他的国家负责人商议无果后,各方表演层第进行。
他的公司以莫须有的罪名及时解雇了他,国务院一再确保他没有通知媒体(看到这里觉得男主太老实),然后开始无尽的抚慰模式。
直到男主猜透了其深意,从狂躁、恐惧、崩溃、希望、失望、绝望、讽刺。
最后,他知道没人会来救他,录下了遗嘱,然后昏沉的睡去(晕过去?
)中间,我一度以为会有另一幕去展现掌权者的嘴脸,在整洁舒适安全的办公室里讨论下一步如何去蒙骗男主,直到他物理性地闭嘴。
但没有,这反而有更好的效果,掌权者遥远到只能从电话中得到一点他们的线索——名字、状态。
导演不让观众有一分钟的时间离开窒息的棺木,他要你与男主感同身受。
在这时,出现了影片最大的讽刺,mark white这个名字。
这个在人质营救队负责人口中被解救出的名字,是男主的全部希望,然而最后一刻,电话那头负责人口气愈发激昂,几乎像是在头顶上喊叫着解救他。
影片出现挖掘声、直升机的轰鸣、嘈杂的人声,棺木破裂的地方,沙子飞快地涌进来,向海水一样贪婪地侵吞他的身体,他移动着身体,让沙子尽量掉在他的身子下面,他的头与顶端的木板越挨越近。
电话那头激烈的鼓舞着他:“再撑三分钟!
”忽然妻子打来电话,表示自己出门没带手机,啰啰嗦嗦地讲着我爱你我爱你,一切忽然充满了希望。
眼看着男主的脸快要被沙子挤扁,电话那头,慷慨解救他的声音忽然变得冷静,那是在为自己的表演谢幕。
“对不起,挖出来的是mark white。
”
导演用一个男人和一个棺材拍出了一部超棒的电影。
原来听到有人说到95分钟似乎有点撑不住,可是看了之后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毫无冷场。
雷诺兹真是演技派,应该给他颁个棺材奖,也辛苦他每天要躲在一个小盒子里拍片了。
这部电影就像是前几天刚刚看完的《冷皮》一样,在绝境中探寻人类的内在,保罗和CRT主管对话的那段真是看的惊心,当你即将死去的时候,有人只想着自己的公司需不需要承担你死掉的责任,再告诉你,这全是你自己的错,还有你家人也拿不到保险金了,你就在棺材里等死吧。
事后假惺惺的和你说一句sorry,我们真的担心你,可是你死了我们也没办法。
你再打给政府机关,你家只是有的没得搭理你几句,问你几个问题再推到其他人手里,大概也只觉得你是个骗子,没事找事的到处取乐。
最后你终于找到了一个什么人质救援小组,你从那里知道了,至少他们还救了几个人,其中有个马克怀特。
渐渐地,你的希望在时间之中消耗掉。
这时有一段对话:“先知”“我希望结果会不一样,保罗”“我也是。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的时候眼泪突然就涌出来了,就是那种认命的绝望,对现实妥协的绝望。
接着就是和家人的催泪戏了,这部电影就是特能勾起我的共鸣,和生病的母亲通话,期待着她的一句“我爱你”,却只能听到文不对题的回答,她也无法理解最后一通电话的意义,甚至连自己的儿子是谁都不记得了。
生命最后一刻和妻子对话,只是满心愧疚的道歉,以及互相的表达爱意,保罗第一句带哭腔的“琳达”真是做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虽然早就知道他十之八九也出不去了,但是当时还有对他存有一丝希望,似乎真的就会像他曾经幻想的那样,眼前展开一片光亮,有人喊着“我们救出他了!
”可是却等来了一句“是马克怀特,他把我们带到了马克怀特埋的地方。
”好吧,感谢你还是给我们了一点虚假的希望。
他在一成不变的流和渐渐暗淡的打火机火光中被埋葬。
一个大活人被人装在棺材,埋在了坟墓中,然后他拚命地自救了数小时,最后的结果,为了避免剧透,我就不说了。
这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却成为最近一部轰动一时西班牙电影的主干。
这部影片的导演以前是拍短片的,这算他的首部长片,网上对此片评价颇佳。
不过看完影片,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故事很不真实,只是一个策划出来的无聊故事。
让我们来想像一下这部影片产生的流程吧。
导演应该是个有主意的年轻人,密室的故事让他兴奋。
然而,世界上关于各种密室的故事已是很多,难以出奇。
大概只有坟墓或者棺材这个最小的密室还没有人涉及。
这个昙花一现的想法让他激动,故事就有了个大致的基础。
但这只是个框架,还得给里面填充内容。
故事放在什么地方?
当然是伊拉克,那里天天发生绑架案,还可以涂上反战的色彩,再加上点资本主义的罪恶,那就更完美了。
只要和美军拉上关系,卖点肯定有。
故事太单调,撑不满一百分钟?
没关系,加些相关的元素,让情节变得曲折,一波三折。
于是,棺材里甚至出现了蛇,主角还有段与蛇斗智斗勇的故事。
坟墓里空间太小,无法施展开故事?
那也好办,用上手机,加入外界的声音。
最好电话还不时地出问题,要么找不到人,要么没信号,或者电池快用完了,增加故事的紧迫感。
光是电话本身就可以加很多的戏。
况且还可以加些感情戏来打动人,比如给痴呆的母亲去个电话聊聊,给总是不在家也不带手机的妻子说他爱她,等等诸如此类的事。
这样,故事倒是撑起来了,也能拖个一百分钟,但表演却是个大问题。
狭窄的坟墓里如何表演?
黑暗的棺材里如何拍摄?
呵呵,导演自有办法。
主角有ZIPPO打火机!
这可是名牌,主角衣兜里恰好就有,而且能够长用,永远不用担忧燃料不够,也不用担心它会消耗棺材里可怜的氧气,它会陪伴主人燃烧到生命之火熄灭。
有长明的打火机,自然坟墓里一片亮堂,演员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摄影机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棺材里也如百宝箱,东西应有尽有。
打火机、手机、小刀、铅笔、手电、酒壶,等等,不一而足,只要有需要,叫声芝麻开门,这些东西就会出来。
当然,导演可以说都是由恐怖分子安排好的,目的就是让主角能够求援,以勒索钱财。
但就是这点,导演仍在摇摆,让人最后都不清楚,绑架者究竟是为政治目的还是为了钱财?
拉上美军,拉上伊拉克,拉上恐怖分子,自然是为了政治勒索;但一会五百万,一会一百万,对于钱由谁出,绑架者似乎也不关心,这样看着又像是勒索钱财。
但不管为了什么,想出将人票放入坟墓之中,还得想尽各种办法来保证他不被发现,还有足够的胆识与智慧来报警求救,只能说这些恐怖分子是脑袋锈逗了。
绑架人质的目的,是用人质去勒索,将人质藏好,利用他去给被勒索者施加压力就行了。
伊拉克地广人稀,放在什么地方不行,非得给自己如此多的麻烦?
万一人质在坟墓中没能清醒,万一手机打不通,万一火机烧尽了空气让人质窒息而死,万一蛇咬死人质,万一人质没有那么聪明找不到被勒索者,或者万一人质连电话都不接……难道绑架者还得冒着轰炸,去挖开坟墓?
绑架者不会将自己的如意算盘放在人质的表现上,将人质放在身边,根据现场的情况随时临机应变,可能是任何一个绑架者的必然选择。
本来,在导演看来这是一部很紧张的影片,且能打动人。
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基础,却又难以抓住人,也无法打动人。
观众总在想,导演还会玩什么花招?
我们一点也不用担心打火机会耗尽氧气,手机的电池会用完,最后的时刻就快来到,等等这类小事,因为一切有导演安排,肯定会有个最终结局。
尽管演员演得很卖力,但能给他的空间太小,他除了发发脾气外,还能有多少的表演余地呢?
其实,这样的故事靠的就是机巧,如果导演心小一些,只是编个故事来做出广播剧,或者拍个短片什么的,倒也有些出人意料的效果。
但将此作为剧情片,那就有些过了。
127小时也是独角戏,但那是真实发生的事,有现实的基础。
且天广地阔,有昼夜交替,演员表演的空间很大,所以片子能打动人,也能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去关注人物的命运。
至于此剧,那只好让导演去表演去吧,反正摄影机永远也无法伸入坟墓之中,毕竟那是另外的世界。
灯关掉,沙发移正,端坐着看完这一部[活埋],即使一切预料之中也让人不断惊艳。
原来这部电影只属于两个人,一是唯一的主演瑞安·雷诺兹,二是电影长片“处子”导演罗德里格·科特斯。
绿灯侠瑞安·雷诺兹与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在本月正式宣布分手。
这样一来,黑寡妇便离“寡妇”又进了一步,虽然我们知道绿灯侠在他的故事中还没到领便当的时候,但是我们无法预料明年的绿灯侠雷诺兹会不会在与曾是霹雳火现化身为美国队长的克里斯·埃文斯和早在钢铁侠中彩蛋出脸的雷神托尔克里斯·海姆斯沃斯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希望谢耳朵同学最欣赏的这位超级英雄能在2011大展拳脚。
最早认识瑞安·雷诺兹是在[金刚狼]中他饰演的死侍,在片中人看来是叨逼叨的角色最后被缝上了嘴巴,成了无法言语的超能力野兽。
休·杰克曼您再狂野地炫耀金刚狼的钢爪也赶不上有着奶油脸的死侍随意卖萌来得惹人喜爱,就这样,雷诺兹在金刚狼自己的故事里成功抢掉了主角的风头,成了最具存在感的人物。
这不,[死侍]的个人秀早已提上日程。
[金刚狼]之后,翻出雷诺兹最早完整进入观众视野的电影[留级之王],雷诺兹在片中饰演校园万人迷范·维尔德,果然帅小子是有着一大堆青春片履历的……继续翻履历表,原来[刀锋战士3]中的三人组成员之一小白脸就是雷诺兹。
[九度空间]、[混沌科学]这些片已证明,帅小子已能独挑大梁。
去年历经和桑德拉·布洛克大妈从欢喜冤家到天命情侣的过程之后,加上[纸人]再过“超级英雄瘾”和[冒险乐园]里的小打小闹,迎来了今年的这部独角戏[活埋]。
(我们可以看做是[绿灯侠]的完美热身。
)观众会说[活埋]拍得很方便,因为除了几块木板的场地搭建,黑莓ZIPPO小刀荧光棒手电筒酒罐这些道具一股脑子丢进去,再把雷诺兹抹上血迹泥巴,灰头土脸地往里一躺,就可以开拍了——哦,还得抓条蛇。
其实不尽然,导演罗德里格·科特斯让几块木板发挥了它营造幽闭环境的最高能力,让那些个道具在故事里发挥了最大使用限度。
片中有一处木板的非现实表现——镜头拉高,主角四壁的木板却在黑暗中无限延伸,好似没有尽头。
此时的空间狭隘感原则上是被“无限高度”打破,实际却在突出主角无助感的同时被加深得更加狭隘了。
这种高明,并不是能随意拿捏的。
置于道具的使用——黑莓的超强待机、ZIPPO的超长燃时、两根荧光棒的不同损坏、酒精与火机合体驱蛇等等,以及本身就是道具一部分的棺材木板始终在推进着剧情前进。
这就事关聪明剧本了,不得不提到第三个人——编剧克里斯·斯帕林,我们无法断言此君看没看过[杀死比尔],也不知道此君是否知道世上有个叫白眉道长的传授一技叫“五雷穿心掌”,但是这样一个深谙观众心理走势的编剧,得赞。
实话实说,编剧的本子再好,整个故事也在走向我个人的预测之中,分毫不差。
或许对于大多烂俗翻转伎俩早已捻熟于心的观众来说,片中的数次翻转和片尾大翻盘已算不上什么,但是影片新鲜感却丝毫不会因此减弱。
第二个人罗德里格·科特斯,这是他所导的一部长片作品,这位西班牙佬在看完雷诺兹的[九度空间]之后激动不已,立马联系雷诺兹,没想到两人迅速合拍,催生这样一部以小搏大的创意电影。
不禁疑惑,西班牙导演怎么会有那么多如此可怕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还是憋屈而且扭曲的——[潘神的迷宫]中描述战争和幻想的作用力获得赞誉无数(墨西哥佬吉尔莫的西班牙技法大显),[死亡录像]翻拍、系列作依次上位,[灵异孤儿院]被过度诠释之余导演在暗地里偷笑,[魔岛迷踪]用惊悚气氛来捯饬母爱……(这里举例的都是近年的惊悚\恐怖电影,那些无法遗忘的老经典自然不必多说。
)我们或许应该给西班牙导演更多的期盼。
独角戏很考验人,它考验编剧,因为一个人在那里,你要制造戏剧性很有难度;它考验导演,因为一个人在那里,你要调度出戏剧感也难;它考验演员,我们常津津乐道什么“对手戏”、“飚戏”,一个人演怎么飚,飚个球啊?!
从这个角度看,《活埋》是部很棒的独角戏,它带着悬疑与惊悚,又充满了强烈抓人的戏剧性,让人紧紧为男主命运揪心,直到最后一刻。
《活埋》的剧情充满了悬疑色彩,同时带着些让人感觉“荒唐”的感觉,因为男主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男主不远万里来到伊拉克,想赚钱一笔,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谋生精神啊。
但是,不想却被抓活埋在一个密闭的,只能躺着的空间中,其实就是一口棺材,可怜啊,本来想赚一笔,却反倒被绑架要钱。
其实,一般的恐怖分子,绑匪本身也怂,他们绑架不了比尔盖茨这等巨富,只能拿小人物撒气撞大运。
片中男主的戏剧化遭遇其实跟《127小时》,或者《荒岛余生》主人公其实挺像,但是他更加不幸,因为那两位主要与天斗,他要与人斗,本片的特色正在于,在一个小小的棺材中,通过手机,让他与世界,与社会互联,从一口小小的棺材中反映出社会因素,有恐怖主义,有官僚主义,有真挚亲情,有冷漠人性,世态炎凉与世态动人之处皆在于此。
如果真的就只是一个角色,是很难拍出一部戏的,所以,《127》小时要以事发前主人公与两个女游客的互动表现他的性格,要以幻觉让他与不在身边的人互动产生戏剧性;《荒岛余生》除了结尾煽情的“放弃”制造戏剧感,主人公在岛上的戏也要用排球制造一个威尔森的“角色”,让它与主人公互动,拍“对手戏”。
而《活埋》则很现代的用上了电话,而且还有网络视频,倒是很能反映现代社会发达的通讯科技下,人们真的达到了随时与世界互联的程度。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悲剧性更加突出,与世界互联只是个形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并未因此发生变化,也并不必然美好。
于是,我们看到听到,主人公通过电话面对的都是谁?
是恼羞成怒的绑匪,不带一丝怜悯,只是把主人公当作一个道具一般,想让他干啥就干啥;是冷漠的公司管理层,当员工出事儿,他们首先做的是挖掘合同里面的条款,迫不及待的以免责条款让自己与这件事两清,你出事儿与我无关,深表遗憾,再见;是官僚主义机构下的政府人员,说起来工作人员也算态度很好,耐心很好,还不时给予主人公安慰,但问题就是死活不给力,其标准化的处理流程和语言本身就令人感到绝望。
小小的棺材中,依然透出社会百态,在这里,手机没有体现现代科技带给社会的福音,倒是更真实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端如何深入各个角落。
从逻辑和细节上,你可以说本片有不少漏洞,但是大体上,它达到了紧扣人心,以至于让大部分人来不及细想的地步。
从主人公陷入绝境,到他发现手机、小刀、蜡烛,活脱脱一个生存游戏,充满了悬疑与解谜味道。
接着,观众便被导入到导演精心设计的跌宕起伏的剧情中,简单的说就是,死,生,死,生,死,生......,我们就看到主人公在死定了和希望又起的过程中折腾。
导演这方面节奏拿捏很出色,总是在观众随着主人公陷入一种绝望或者希望时,突然来一个反转,而且整个流程充满了时间滴答滴答的紧张感,加之密闭空间形成的压迫感,整部影片的张力就已经非常强了。
影片最终的走向充满了无力感、宿命感和悲剧感,绝境中,一个人求生下的潜力常常得到最大激发,也因此让他的挣扎令人同情,也更感到悲哀;绝境中,一个人对生的留恋常常催生对亲人和朋友最真挚情感的抒发,也因此让他对家人的爱令人触动,也更感到伤感。
个体的挣扎在冷酷运转的社会机器中显得似乎毫无价值,这台机器碾压掉一个政权,催生一个吸引力的机会,又制造更多摧毁你的敌人,你的命运任他摆布,就如通常没有国家因为个体向敌人完全的妥协,在他们看来,向恐怖主义低头比个体的生命更危险,会催生更多危害个体的恐怖主义行动,所以,为了保护虚拟的未来的个体伤害,要眼看一个当前的生命消逝,这个逻辑看起来合理,但是又合理的让人感到无力。
影片结局的反转充满了黑色幽默,结局给我以无语的感觉,却倒也让主人公的挣扎显得并不是毫无意义。
至少,他努力了,让家人听到了最后的话语,也阴差阳错的催生了另一男孩的下落得以明晰,撑住了,总是存在一丝希望,至于结局,那就要看天看地看人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ebc3941667a77e45f2de322e.html
我觉得棺材真的是一个充满绝望的世界。
想看这部片,可能更多是源自我小时候对于封闭棺材的恐惧。
小时候看过一些“伪科学”的故事,说很多人会出现假死的现象,被封进棺材里后又突然醒过来,最后都因为窒息而重新死亡。
这样的想象成为我小时候的梦魇,想想自己如果有一天在一个狭窄的棺材盒里醒过来,周围是深深的泥土, 你想推,四周都是推不动的墙。
空气沉重而稀缺……当氧气耗尽,你的呼吸开始停顿——这样的绝望逼得人想索性不如死个干净。
所以,我小时候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我死了。
我一定留下遗嘱希望火葬,一把火烧个干净,骨灰总不至于有活转过来的一天。
慢慢长大了,觉得小时候的担心有点多余。
但这种绝望常常会在我脑海中流转。
看到这个片子的介绍时,就充满兴趣。
我想,导演是不是也曾和我一样,在小的时候有过幽闭在棺材中的恐惧想象。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场景,只有一个人。
从希望到绝望,又另一个希望又到另一个绝望……掘地三尺,只为了看一个人的绝望可以有多深,可以有多少层。
最后的结局无法用绝望来形容,火光在意味深长中熄灭,看完后的整颗心,都像灌满了沙,又塞上了土,难以呼吸。
封锁信息封锁信息
这电影成本估计一万多就够了吧观看的最佳方式是调成1.5倍速 有幽闭恐惧症的人看了一定很爽
有幽闭恐惧症的不建议观看此片.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的电影,拍摄空间我想也无法再小了.受条件所限,故事讲成这样实在难得,结尾还有点小惊喜,很不容易了.P.S.Zippo和黑莓的质量真是不错.
上当
7.5
没什么好压抑的,也不怎么好看
他真的是一个人在奋斗。
某些地方还是值得推敲的,有点不符合实际啊 ,最后结局杯具了。。。看得我憋得慌……
真想拿五万块翻拍了它,哈哈。
一个人的电影,实在看不下去。
结局太操蛋了
本片共耗费男猪脚一个,女猪脚照片一张,棺材一个,打火机、破手电筒、夜光棒各一,蛇一条、支持视频传输的手机一部。半麻袋沙子,超低成本加一星。
实验作品 不宜观看
zippo广告
好吧。。结局给多一颗星
我觉得我都要呼吸不畅了····
1箱子真大2工具真全,手机,火机,笔,刀,手电筒,发光棒和其他小东西3用zippo那么长时间,还烧了一次蛇,竟然还有氧气4都是标准size为什么他的zippo油那么多5告诉你铃声省电,你还改震动6你没别的朋友啊?!7这片真省成本8要是乌玛真的早出来了~推荐1988年的神秘失踪
片子倒是不错,但是看的太他妈难受了。
黑莓超长广告·故事挺好有些个小bug
在公司 朋友 政府都不靠谱的情况下,你该感谢的是一部续航能力强劲的BlackBerry,如果和你一起被扔进棺材里的是部Android或者iOS的话...消停的玩会愤怒的小鸟等着见上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