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结合盐津来说的话,这里以一条主路贯穿整个县城,正片开始的堵车其实也能暗喻一点主题。
作为当地人来看,盐津还有很多狭窄充满韵味的小道,如果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城市结构很好的运用起来,这部影片想表达的困惑或许能迎刃而解了。
最后母女三代人的大和解其实有点不太能立得住(虽然黄小蕾去亲吻洋子这个部分比较戳人)我的感觉是外婆这个人物描写得有些片面,稍微多一点戏份来刻画,让这三代女性之间的一些不可言说的问题得到链结。
就是说能在大荧幕上看盐津的体验感还是不错的,整部影片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盐津能越来越好,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这部电影,看到盐津。
是一部很好的片子,现场也夸夸了导演和小蕾老师,现在来说一些当时在现场没有说到的,其实里面的角色塑造的是温和善良的,包括前夫,小东北,但是从现场男士发言也看得出来,里面好的男性其实是导演镜头下,编剧笔下的,我们喜欢的是男性背后的那个女性灵魂。
美惠真的很好,很有勇气也很有生命力,她可以从不幸的婚姻中挣脱出来,她可以走出小东北带来的伤害,她是个坚韧的人,演员特别漂亮,是一种独有的风情,导演的镜头也很爱她。
小演员其实演的很好,她的敏感,她的困惑,还有她和美惠对峙的戏很有爆发力,现场点评的男性说她不好我是不认同的。
其他演员也演的很好,而且有的女性角色其实挺有魅力的,终于不是舍身一定要为家庭燃烧的母亲,为家庭付出的后妈。
美惠的困境也是很多女性的困境,她们有能力去做事业,但是家庭又需要,明明很独立的女人却总是被催着找对象,女人不一定要一个对象的,她自己也可以活的很好。
真的是女性导演的意义,希望中国有更多更好的女导演!
市区唯一一场点映,下周新电影还不少,能早看一部是一部。
总体还是很惊喜的,没想到年轻导演有这种生活的洞察力,也很会用镜头叙事,能用画面表现出来的剧情绝不浪费台词解释,构图也相当不错。
影片还是很真实地展现了女性困境(其实也不局限于女性,代沟、催婚这些话题都具有普世性),比如两姐妹刷盘子那场戏、酒桌上被催婚的戏,甚至小朋友间的很多戏,都非常真实。
虽然也有个别狗血桥段(比如被男人骗钱)。
窗帘这个意向选得很好,有很多女主在窗帘前的戏。
表面是她的生意,谋生的手段,却也是入睡安眠的保障,家庭隐私的一层遮羞布。
很喜欢结尾那场戏,没有这场戏我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平平无奇。
在氤氲冷冽的空气中她们对视,她困惑,她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有那么多问题还能把酒言欢;忽然她懂了,她和她一样,甚至她和她和她也一样。
三代女性的姓氏不会传承,但她们的困境确实在传承。
非要说哪里不太好,我觉得应该是女主黄小蕾的服化。
豆瓣上说她像个广场舞领舞我是不同意的,她这往街上一站,人群里一钻,怎么看都是大明星。
她闺蜜的感觉就刚好。
也许这并不只是洋子的困惑,这是一个女性群像的困惑。
祖孙三代,作为女性,这是一种被束缚的传承。
而每一个女儿,都比自己的母亲更想挣脱束缚。
婚姻是女性永远挣不脱的命题,虽然电影开头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可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外表光鲜,满脸疲惫又无可奈何的母亲。
婚姻是她一直思考的命题,从对爱情的向往,走入婚姻,然后又开始怀疑婚姻,直到如释重负的走出来。
女主一直在寻找一种自己跟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她不愿意被动的停留在不适合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她主动离开自己的婚姻。
可能这来源于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困惑,对自己的不自信让她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这并不代表自己不爱孩子,相反她的爱是一种隐忍,一种要让孩子去更好的地方的一种自我牺牲,一种默默守护。
一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又不全面,她不能理解母亲的行为,她只能认为这是一种单纯的遗弃。
因此,困惑产生了。
外婆的困惑来源于封建思想枷锁的捆绑,以及对男人的失望,“因为受过伤所以更喜欢独处”。
妈妈的困惑来源于渴望思想的自由,以及不得不因为爱着自己的孩子,自我捆绑,陷入极度的爱与自由的矛盾中。
洋子的困惑则更单纯,来源于对家庭的耳濡目染,从外婆观察到自己的两个家庭,她不理解,为什么外婆总喜欢一个人,性格逐渐孤僻。
为什么妈妈不要我,不能跟我生活在一起,而她的身边总有想跟她结婚的人。
对于孩子,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理解。
可是对于大人,又陷入到不知道如何解释,渴望被理解又没有恰当沟通方式的矛盾中。
最终,因为一次家庭聚会,电影用一种近似于荒诞的人际关系叠加的手法,通过酒精,让外婆放下了心防。
妈妈饱含深情的一个吻,让洋子接受了妈妈的爱。
理解没理解,还不知道。
一个点燃了60岁生日蜡烛的蛋糕,让祖孙三代最终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
电影最后,一个妈妈坐在车里的长镜头,妈妈丢掉了牵动整部电影线索的那本日记本,她放下了过去,生活继续前进。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不是不爱,只是不说”。
亲密关系中如何表达是我们都要去学习的课题,其实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甚至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了第一位,他们不善于表达出来,希望有机会下次带父母去看看。
整体来说:女性主义题材中等水准作品。
文化氛围塑造和核心情感问题勾勒不错,叙事节奏有点慢,但利于带入情感。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不要试图去了解女人,确实,女人太复杂多变,太多不确定因素,总是不按常理出牌,连心理学大师都捉摸不透,很多影视作品自然只能瞎子摸象浮于表面。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由李珏执导,黄小蕾、唐曾主演的女性题材电影《洋子的困惑》另辟蹊径,没有套路和口号,既不假装坚强,也不顾影自怜,而是通过富有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叙事手法,把困扰现代女性的诸多情感症结都梳开了讲透了,无论男女观众,看完都能有共情。
片中的主人公,黄小蕾饰演的于美惠,与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女士一样,穿着漂亮的大衣,妆容、搭配、家居、汽车,都谈不上华贵,却能看得出是精心搭配,大方得体,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女性魅力。
现实中的同龄人,或多或少都与美惠相近的经历,就算与自己毫不相关,身边也会有几个类似的姐妹。
离异,独居,没有抚养权,偶尔把女儿从前夫家接回来小住,经营一家小窗帘店,生意还比较不错,不忙的时候也会开着车回到乡下,分别看看已经离婚不相往来的父母,身边有一个比较钟意的帅气男友,却始终没想好是否再进一步,现实生活,无外如此。
《洋子的困惑》不仅准确的抓到了女性的共同经历,更透过表面,抓住了情感深处的共情,她对女儿的爱,对走入下一段婚姻又爱又怕的小纠结,在离异的父母、上一段婚姻和现任男友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都被展现得细致且微妙,许多没有明确言说的情绪,却能够在观众的心里形成强烈的共震。
这种共情除了横向的共同点,还有纵向的延展,透过美惠本人的成长,女儿阅读日记,以及身边亲友、闺蜜的多元视角,展开她的过去,基本上涵盖了女性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懵懂少女、初为人母,单亲妈妈,基本上尽在其中。
不止美惠,影片以点带面,由小见大,三代女性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洋子是典型重组家庭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很敏感,不想成为家庭的累赘,对亲情又渴望又抗拒,试图通过偷日记的方式,了解父母离异的真相。
洋子的姥姥则为上一代女性的婚姻观代言,离婚后一直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尊,拒绝与前夫和解,对儿女心怀愧疚。
从姥姥的拒绝和解,到美惠作为单亲妈妈,能够得体地处理失败婚姻遗留下的复杂矛盾,再到洋子试图通过日子了解妈妈,找到父母离婚的真实原因。
三代人,清晰地绘制出现代女性的成长历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她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也在悄然转变。
三代人各有各的困扰,重组家庭的多角关系看似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其中既有盐米油盐的津津有味,也有甘苦自知的人生百味,制造出不少快乐与忧伤交织的戏剧冲突,譬如因为孩子打架与前任一起去见老师,譬如带帅气的男友一起回乡上坟,却对长辈说是生意伙伴,通过这些极具现实质感的场景,相信每一位观众,无论男女,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由这些情节,《洋子的困惑》不仅解答了洋子的困惑,也解答了所有人的困惑,原来情感的真相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包容与理解。
这就是影片要传递给观众的女性态度,接受不完美的生活,努力让自己活得好一点。
有一个情节把这种态度讲得很明白,男友拿到钱之后一去无踪,美惠没哭没闹,不恨不怨,轻描淡写地告诉闺蜜,仿佛在说着别人的故事。
这样的反应非常真实,经过婚姻磨砺的现代女人,大抵都会有这样的气度,无论怎样,生活还得继续。
在影像语言方面,导演虽然年轻却有一颗慧心,惜镜如金,字字珠玑,既有现实的质感也有影像的诗意,琳琅满目的窗帘,喻示了每个家庭都有光鲜的外表,夜色中的灯火,蜿蜒的公路,随风散落的日记,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场景,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画面,就能把人物的内心变化呈现得清清楚楚,无需言语,却能让人感受到千言万语。
故事每一步进展,都能让观众距离人物更近一步,理解更深一点,共鸣共多几分,看完了《洋子的困惑》,就如同读懂了当下女性的情感世界。
影片中母女俩吵架那段很真实。
为人父母的都有体会,对你有怨气的孩子是听不进道理的。
其实,母女俩之间的误会也不大,洋子认为妈妈不要她了,她被妈妈遗弃了。
于是,怒斥妈妈:“你和外婆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两个人”这样的话说出口,就不是简单的困惑了,是绝对的痛苦,是洋子的痛苦!
所以,片名是否要改一改呢?
片名说是洋子的困惑。
叙事视角却是妈妈,是妈妈的故事。
洋子的困惑就是妈妈的困惑,妈妈的困惑也一定是外婆的困惑。
这样的困惑可以一代一代往上追溯。
也注定要代代往下相传。
所以,何止是三代女性的困惑。
影片应该就是这么个逻辑。
导演说,困惑女性的缘由,是她们不表达不沟通,但实际她们默默做了很多,坚持了很多…于是,妈妈悄悄亲了亲洋子,洋子就理解了妈妈,知道了妈妈在默默地爱着她。
然后,母女一起点蜡烛。
再然后,母女和外婆相依相偎,三代人一起吹蜡烛。
爱表达出来了,困惑就这样解决了。
如果是痛苦,解决起来没这么轻松吧。
片名改不了了!
题外话:这类片子太小众,喜欢看的人不多,在电影节拿个奖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票房不好不意外。
姐妹俩洗碗、上坟祭祖、寿日宴等场景很接地气,拍出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细节上的处理也不错。
开着车的黄小蕾很美。
能一路掌控自己的方向,心儿里美。
乡下小城的夜景也很美。
怪里怪气的广场舞音乐,和影片不搭调,大煞风景。
很不美!
我觉得哪里不对,有些镜头忒长了属实是,还有过生日那段好炸裂……想要树立不同于东方刻板印象的独立女性形象可以,别拿孩子开玩笑。
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去生,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对孩子的责任感或者说是“母性光辉”,就不要生啊!
孩子没惹任何人!
孩子的人生也是人生!
我真是讨厌一遍又一遍说着自己“是第一次做父母”的父母!
你们已经当过一次孩子了不是吗?
这部电影最后为了突出“没有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事”的“为了和解而和解”都让亲妈和后妈一起喝酒了!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最离谱的是导演映后对这种“和解”的态度,竟然是赞许并认为应该接受吗???
加缪的“带着伤痛活下去”竟然是这样用的吗?
刚看完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的我只能说实在是太高下立判了!
不过从导演的经历来看,大概率是个富二代!
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能拍出这样的底层了……你未曾经历就高高在上安排结局的样子真的很残忍,很居高临下。
以写实风格拍摄的电影。
描写西南小城中,普通人的普通烦恼。
风格有点像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 和 是枝裕和,这两位导演都是擅长拍摄家庭生活题材影片,细腻纪实、自然洗练的手法。
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等都是经典。
全程使用四川方言。
比起普通话(注意如果是纯北京话也是方言),方言往往可以更好地让剧本和场景融于一体,甚至里面的脏话都很有味道,比如「你个批婆娘。
」当然,前提是演员也必须是以方言为母语的。
本片演员都是四川或者云南人,所以这一条件满足了。
(以下小小剧透,不影响观影)五年级的洋子是美惠的女儿,美惠的妈妈早年离异。
两代母亲都有自己的执念。
美惠是有故事的女人。
她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年轻的时候曾远赴东京打工,在那里有她的初恋。
回到国内后,嫁给了前夫生下了孩子洋子。
生活打败了爱情,二人离婚了。
美惠对自己的婚姻充满遗憾,但是因为个性和工作繁忙,没能力(主观上也不太想)照顾洋子。
她向往爱情,哪怕遇到了杀猪盘 “睡了你哩人,骗了你哩钱” 。
洋子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不要她了,所以趁母亲接她来家里小住的几天,偷了母亲的日记,这就是所谓洋子的困惑。
洋子看完了日记,因为其中确认了是妈妈决定让洋子去与父亲生活,对母亲产生了怨恨。
同时,在父亲的家,她总是面临晚妈生的弟弟的竞争。
另外一方面,美惠的妈妈自从离婚后独居生活,也有自己的寂寞和执念。
直到她的前夫,也就是美惠的父亲决定帮她张罗六十岁生日。
两代人的前夫,两代子女,一起在院子里吃饭,当年的痛彻心扉,在时间和无法斩断的亲情面前都被消解了。
几位主演的演技都很在线。
这个大概要占2颗星。
另外1.5星给了故事中的人物设定——没有脸谱化地描写离异后的家庭关系。
例如,老父亲专门提醒儿女给孩子他妈摆酒祝寿,美惠的前夫在她新男朋友面前说尽好话,都是很温暖的地方。
写实的拍摄手法展示了西南小城的生活细节和日常风俗,同时又藏着导演内心的小魔幻——广场舞的桥段,用了日本的电音音乐。
镜头单个来看也都很有味道。
但是,剪辑和镜头组合欠缺火候。
有几个地方本来可以烘托起小高潮,比如小朋友发现洋子书包里的日志拿出来当众念,洋子进来前观众都在期待冲突——这种冲突不一定是打架,可以近景描写面部和细微动作。
再比如洋子因为看到日记后,不愿上妈妈的车那场戏。
机位太单一,如果能从车外先拍雨中的孩子,在拉进穿透进入车内妈妈的视角,会有更好的效果。
结尾的高潮部分,美惠亲吻装睡的洋子,镜头语言过于单一。
如果不是黄小蕾的演技在线,可能就要跳戏了。
这部戏里,如果洋子爸爸的戏份更多一些,表现的张力可能会更好。
结构很好很工整的小品。
切入点选在洋子但又不会多在情感上特别偏爱她而怨恨母亲,很好的一个视角。
或许我也可以讲我是洋子,但不太想讨论她。
一、当谈起美惠当我说想起很多关于我的人生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到太多的我被家庭关系所困扰的瞬间,看到美惠想起我妈,可能是更自私版的我妈。
照见了一些离异中年女性的独自寥落,国内电影讲离异中年单身男的太多了,讲县城离异中年女性的不太多见,这个维度上是确实非常值得一看。
但同样的爱恨纠葛,美惠倒是蛮像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包法利夫人”,美丽、超出县城的漂亮,和边缘县城格格不入的美,一种不甘于现状充满生命力的女人,不知名的复杂原因没读完高中,做世俗的生意,但会写日记也喜欢浪漫的爱情,曾经出国打工有过异国恋。
虽然对女儿不算太负责,但也起码给钱定期探望,好过百分八十的离异男。
(小姑娘还是年纪小,其实爱不爱要不要的都不重要,妈确实没义务爱小孩,责任而言,你妈比多少离异爹的负责多了)美惠闺蜜讲美惠除了窗帘其他一事无成,但我觉得也没有,明明是很勇敢和善良的人,人到中年还能如此,其实不太容易。
二、关于结尾导演对结尾的阐释比我想象的更开放,我说把不喜欢的男人带去家宴和丢掉日记看上去很妥协,是否是种彻底对过去的否定决议安心就那么过日子。
但导演谈丢日记其实只是一个外显的复杂行为,而带男人可能只是带男人,也未必代表一种美惠确定的选择。
定位在洋子是因为小孩的未来是更不确定的更有希望的。
好吧,在饭局可能长久也可能短暂的妥协里,让日子就这么平静地继续流过,就像影片中的江水。
希望美惠和更多的“美惠”能够找到自己的回答和人生道路,不止关于家庭和男人。
6.0 三代女性叙事,这个角色比重和篇幅都是有问题的,《怪物》的叙事技巧反而更适合用在这里,如果没有信心在常规的电影时长讲述完三代女性的家庭叙事那也可以采用短剧的形式,总之能力撑不起来
太消耗耐心了。明明可以过好的。
#17th First
这个方言是真听不懂,剧情是真不明白。
完成度不好,镜头语言过于学生气。导演的映后回答也让人哭笑不得。她也许是想利用直觉与灵光拍片,但最终呈现出的只是未上色的陶胚。
一部成熟的作品,从女性视角出发做到尊重女性,不趋之若鹜随波逐流,用平实的影调语言展现丰富的情感。
喜欢三个女人蛋糕蜡烛那个镜头
喜欢最后生日聚会那段,借着酒精的微醺,那些平时不说的胡话假话真心话都能找到宣泄的出口。洋子可以说出那两句话,让在座的所有大人都沉默了。
洋子哭着和妈妈撕破脸,一个人走入雨中,她走得很决绝,但我想她希望妈妈来追她。最后的饭桌,背景音是男人们聒噪的声音,在说着一些自以为是的话,而三位女性捧着蛋糕点燃蜡烛,共享了这个温情时刻。我要把这部电影搬上我的人生top10。
2023.10.21成都博纳环球中心旗舰店2号厅超前点映暨映后见面会,见了导演李珏、制片陈宏、主演郑雅匀小朋友。导演回答提问很真诚,说没钱,有什么资源就用,郑雅匀给我签名的时候还注意到了软头和硬头的区别。电影讲的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小女孩对父母和家庭、社会的困惑,主演母亲是闯关东的玉书,即黄小蕾。节奏很好,最后一场饭局戏简直要笑死我,哈哈,大家赶快去看,他们是真没钱,估计过两天就没排片了
不能写日记,真的会被偷看。
前面蛮枯燥的,但生日宴那场戏真好,三代女性在热闹的饭桌上默默承受着“凌迟”
打卡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第十五场。大概是本届藏龙单元未公映新片中最大的惊喜,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议题是当下非常热点的原生家庭伤痛,故事非常真实,烟火气十足,“丢失的日记本”通过儿童旁白的呈现方式简直绝妙,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的纯熟程度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观感引起强烈舒适,中国电影如果都这么拍的话,不会全部玩完,只会未来可期,预感本片今年院线公映后会成为口碑黑马,能进入23年个人年度十佳影片的级别,精彩、高级、牛逼!
好喜欢!剧情和视听都很细腻,向观众展现出洋子三代母女关系,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没有流于表面。看的时候有被狠狠击中。
《观众的死活》
从头到尾都在预料之内的电影
处女作可以打四星,对原生家庭的探讨还不够啊,别被映后那个男观众忽悠瘸了。
讲了三代人都不是原生家庭的家庭问题,这或许也是有些年轻人想不婚不育的原因,然而感觉拍的不够深刻
女性导演,三代女性主角。走进狭窄的县城,穿过蜿蜒的山路,一模一样的口音,母亲心里的烦恼,女儿心里的抑郁,婚姻里的琐事,上坟时放的鞭炮,班级里同学大声念出来的日记内容,同学的反应,翻滚的大油锅坝坝宴,什么年龄都逃不掉催婚,钱,房子,成绩,一家人的饭桌上永远都是那些话题。仿佛把我的生活一角也搬进了电影里。从洋子拿走妈妈的日记本开始,用她的视角看着这些大人,洋子烦恼妈妈不要自己,外婆烦恼年龄烦恼生命烦恼孩子的生活,舅舅盼望外婆能卖掉房子把钱给自己,妈妈烦恼自己究竟该不该再婚……盐津的街道风景也像我曾成长过的小城,两边都是高高的大山,中间一条河穿过,小城里匮乏的资源同样也有很多匮乏的精神状态。我喜欢洋子的直率和纯真,她会大胆打破大人对话里的表面关系,爱妈妈的同时又带着刀子嘴。
补录西宁电影节观看剧目。方言电影中小蕾老师真的完美代言重庆,将可盐可甜可飒可萌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像是给小蕾老师完美打造的一样,完美诠释了离异兼顾事业家庭的妈妈对待女儿洋子的那种小心翼翼想亲近又不知所措。全片感情浓度挺高的,三代母女的那种亲情、若有似无不浓烈但有点肝胆相照色彩的江湖爱情、琐碎生活出口的友情,细腻温婉,都演的很好。洋子角色小女孩能火,脸很洋气,演技也不错,我感觉唯一的情节bug是把自己家里翻乱成那个样子得是多大仇多大怨,也不是那种跋扈成性的不懂事小孩,只为了翻个日记本好像有点over,发现是女儿和女儿和解的过程还是有一丢丢突兀,整体还是很流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