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火焰

平原上的火焰,平原上的摩西,Fire on the Plain,Moses on the Plain

主演:周冬雨,刘昊然,梅婷,袁弘,唐曾,吕聿来,陈明昊,侯岩松,那聖岩,魏丽萍,韩文阁,薛宝鹤,于海,辛未,陈端,孙忠宏,孙鼎文,邹元清,张加怀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剧照

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1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2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3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4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5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6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13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14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15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16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17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18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19平原上的火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平原上的火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出租车司机接连遇害,人心惶惶;破败的东北小镇,绝望笼罩。渴望逃脱牢笼的李斐(周冬雨 饰)与游走犯罪边缘的庄树(刘昊然 饰)密谋“干票大的”。一场意外,计划崩盘,命运的齿轮把他们推向崩溃的边缘……八年后,李斐背负的惊天秘密压得她喘不过气,心思难测的庄树为查真相步步紧逼。烈焰灼心,命运捉弄,谁将坠入深渊? 电影改编自双雪涛百花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原上的摩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时间管理局第一季变种女狼归来精灵鼠小弟3上午的女人们我爸爸的小飞龙我老婆是学生会长OAD随波逐流好事坏事金丝雀我最喜欢的蛋糕古剑飘渺录匍匐爬行斑马逆行放学后战争活动第一季花招恋与偶像痛苦宝贝擎天无影脚黄麒英一江春水法律之心:重建生命的律师亲爱的匿名者当哒当:邪视灵魂的博弈往日无足可惜韦科惨案二流太傅侍女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第二季续卧底永远的姐妹

 长篇影评

 1 ) 没有人可以永在,却可以永远同在

今天聊聊新上映的这部电影,它原定于2021年12月24日——也就是平安夜上映,恰好是这部电影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但因为演员以及内容问题被雪藏了三年,才于2025年3月8日正式登上大银幕。

先说结论:我觉得它是为数不多原著优秀、影视化后也同样优秀的电影。

这部电影起源于一个西方的典故:摩西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却遇到了大海,摩西用神的力量分开了红海,摆脱了追兵。

如此带有魔幻色彩的神话,讲述希望与意念的故事,在电影中却很难找寻出什么希望的踪迹——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的东北,彼时国企改革,大批工人下岗,经济萧条天气严寒,杀人案频发,前四十分钟每个人都在无意义地絮叨,想要去南方,想要摆脱东北凋敝的生活,想要摆脱与死亡相关的沉重的呼吸,这样慢节奏的叙事一直持续到了影片最后,好像与摩西分海讲述的完全是两个故事。

我们接下来来探讨一下这部电影。

(以下涉及严重剧透) 故事很简单,二十世纪末的东北,庄树和李斐一家是邻居兼好友,儿时的李斐邀请庄树在平安夜去放火,却和父亲误被认作杀人凶手,随着一连串事件的发生,李斐和父亲最终过上了改名换姓的生活,李斐也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而小混混庄树则当了警察。

八年后,庄树再次调查这件案子,才发现原来李斐和这件案子息息相关……1. 平原上的摩西的隐喻2. 删减掉了哪些情节 大概是跟工人运动有关,不影响整体情节推动发展。

3. 与原著的不同、不足与升华之处 先说好的:加入了更多更戏剧化的情节,很好的运用到了周冬雨的情绪感染力和表现力(疯批式凄惨式演技)。

李斐用假肢切入孙天博动脉后,对着濒死的孙天博又哭又笑,看得笔者头皮发麻。

情绪张力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几乎你就是那个逃亡了八年、失去了一切、被命运凌辱得已经淡然的人。

以及暗喻恰当的运用。

用羊皮手套与塑料凉拖形成照应,一方面,李斐迫切地想逃出没有生机没有希望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命运的推动却又使她丧失了开始新生的权利。

(暗处,这是哪个情节我咋忘了) 再说不足:父辈的叙事并未具体展开描述,缺乏一定时代性。

原著中,双雪涛为庄德增、老李、傅东心各安排了一个背景。

庄德增是与时俱进的典型“有为“青年,在文革时争做红卫兵,在经济发展时开办工厂,在萧条时转行开烟厂,他是积极响应改革开放的头号人物,他也是粗暴蛮横的大男子主义者。

傅东心是上个世纪知识女性的缩影。

她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在得知自己丈夫曾经当红卫兵害死自己亲属时选择了疏远家庭,她从事一份职业谋生却更爱阅读绘画,遇到了跟她相似的李斐便将她当作亲生女儿对待。

最终她封闭自己沉浸在文学世界中,也是彼时知识女性应对包办婚姻的写照。

老李是没受过教育却正义感颇强的中年男子,他会为了弱小而大打出手,会为了帮助下岗工人去厂里闹事,穷困潦倒也要捐助孙氏诊所。

符合经典的小人物叙事,代表了一种被社会遗弃、忠厚老实却容易冲动过激的小人物形象。

这些在原著里丰满的人物形象,到了电影里却一笔带过,更着重讲述庄树李斐这一辈的故事,削弱了时代感,加强了共通情感的叙事。

但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体现父辈的纠葛,来更反映出一种命运无常的人生命题,以及时代变革下给小人物带来的巨大冲击。

4. 关于结尾 读过原著的朋友们知道,最大的不同是为原先的开放式结尾补上了一个结局,我们放到这里集中叙述。

笔者摘取《平原上的摩西》小说、《平原上的摩西》电视剧、以及电影版为大家比较。

这是原著的结尾,留下了开放式命题: 我把手伸进怀里,绕过我的手枪,掏出我的烟。

那是我们的平原。

上面的她,十一二岁,笑着,没穿袜子,看着半空。

烟盒在水上漂着,上面那层塑料在阳光底下泛着光芒,北方午后的微风吹着她,向着岸边走去。

剧版则是两人在公园划船,老李却害怕庄树警察的身份,所以携枪跟随,最后向船上开枪却击中了小斐。

最后结尾是儿时的庄树去平安夜赴约的画面。

电影版是李斐庄树二人相见,李斐向庄树右胳膊开了一枪,欲开枪自杀却又放弃,最终两人倚靠在出租车上,庄树打开手铐,将两人的手系在一起。

最后,李斐和庄树都受到了警方调查。

我认为三种结尾各有千秋,影版不会给我们一个杀人犯逍遥法外的结局,却也最大程度尊重了原著。

用依偎消解了孤独,用手铐弱化了悲剧,却用一个长镜头展现两人互相依靠的画面:李斐靠在庄树肩上,庄树望着远方,就像年少时心事重重。

结尾真的是李斐得到了救赎吗?

其实不然,这一段长镜头,就足以表现二人的迷茫与无力的哀叹。

从李斐买机票起,就隐约感到这注定是四张被闲置的机票。

电影中,除了李斐和傅东心,没有人想过要搬去南方,南方只是一个虚构的伪命题。

似乎在小城居民眼里,根本不存在一个春暖花开、亘古常新的乌托邦,能吞噬掉一切苦难与不幸为他们给予安宁的生活;而在儿时的李斐眼中,机票是可以买到的,新生活也是触手可及的,这难道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吗?

我们从一个细节可以发现:不是的。

儿时的李斐并未有小女孩一样的活力与憧憬,她始终是一个人出现在镜头里。

一次老李和别人在街上大打出手,去孙氏诊所包扎时,李斐哭了,她重复着诸如“离开这里”“不要这样”的话,用脚踹着父亲的凳子,等来的是什么?

是父亲的沉默。

李斐竭力想改变的,是这个已不再被社会需要的下岗家庭,是每天闹事死气沉沉的东北小城,她用力去撼动椅子,迎来的却是一段无疾而终的叙事。

也象征着抗争注定没有结果,“南方”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李斐比谁都心知肚明,却比谁都不愿意承认。

八年后,我们看到李斐家中,凉鞋被摆在窗台上,似乎依然喻示着希望与远方,但穿鞋之时寒冷,穿鞋之人无脚,这双鞋也注定不会再起作用。

人生似乎充满了错位。

平安夜未完成的赴约、出租车司机杀人犯的误会、警察向老李开枪前庄树没来得及喊出的“住手”……看完只会觉得密密麻麻的刺痛,没有人做错,却一步步走向了绝望。

但人生中似乎充满了必然。

庄树会变成警察,傅东心会脱离家庭,李斐会开枪杀人,蒋不凡会怀疑老李。

你会震撼却不会讶异,人物的活动都符合人物动机,一切悲剧行云流水般发生,让你搞不清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影片最后的最后,是一段插叙。

儿时的庄树赶去了稻草场,也真的放起了一把火,在熊熊火焰中,故事走向了尾声。

林清玄老先生的《煮雪》,我觉得特别适合用来做结尾:“等不到冰雪尽溶的时候,就放一把大火把雪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

” 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

水与火的暗喻结束了,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各位感受怎样,毕竟,没有人可以永在,却可以永远同在。

平原上的摩西 (2023)7.6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张大磊 / 董子健 海清

平原上的摩西8.1双雪涛 / 2021 / 北京日报出版社

平原上的火焰 (2021)5.32021 / 中国大陆 / 悬疑 犯罪 / 张骥 / 周冬雨 刘昊然

 2 ) 冰冷的光点不燃平原的火

文/梦里诗书 作为改编于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犯罪悬疑电影,《平原上的火焰》其实底子并不差,然而,电影将青春疼痛文学嫁接到犯罪悬疑电影的过程,却显得那么的尴尬。

从节奏掌控的失衡,到角色塑造的苍白,再到无从共鸣的情感,电影从始至终都只是流于了文艺爱情的表象,而从没有真正去展现出时代与人物。

电影最为明显的诟病,在于导演对非线性叙事掌控的力不从心。

这种叙事手法本就尤为苛求导演的能力,而从成片来看作为导演的张骥,显然并没有在这个上面去展现出自己的天赋,作为一场本就跨越了八年时间的案件,电影多线并行的结构没有抓住重心,导致主线模糊,次要角色的支线情节缺乏深度,又明显的能感受到删减对电影节奏的进一步破坏。

这就例如电影前半段的节奏本身是缓慢的,而到了后段的收尾,则越发的匆忙。

节奏的失控,在电影中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角色塑造的无力。

周冬雨饰演的李斐也好,刘昊然饰演的庄树也罢,这两个核心主演的人物,都没有给出多少情感铺垫的空间,女主李斐没有内心变化的挣扎,刘昊然的庄树,他所呈现的“平淡”,放在这部电影中,根本演不出庄树身上那种被宿命所困的沉重感,至于其他配角人物,如梅婷、袁弘等资深演员也能沦为了功能化配角,进一步暴露出了导演对群像刻画的乏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由此《平原上的火焰》想要作为卖点的冷峻风格,实则陷入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陷阱。

大量低照度镜头和暗色调画面,非但没有服务于剧情,刻意营造的压抑更进一步破坏了电影的整体观感。

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纠葛,也在这样的视觉处理下实则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刻意为之的风格体现,无异于刻舟求木,根本难以形成电影的美学表达,反受其累。

其实《平原上的火焰》,同《漫长的季节》一样,展示的同是经济浪潮背景下东北下岗潮的社会阵痛,本身都有很好的内在底蕴,本该都有着让人足够共鸣的时代情感,电影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创作野心与执行能力的错位。

它试图融合犯罪类型、青春疼痛、作者电影与社会寓言,但试问有几位大师级导演能将这么多的元素,驾驭的游刃有余?

贪多求全的改编丢失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迷失了自身的方向,最终只是将东北的衰败沦为了一场泛善可陈爱情的背景板,什么也讲不出,什么也讲不好。

一个好剧本诚然犹如基石,但更为关键的是导演如何去诠释与雕琢,《平原上的火焰》开始有着佳片的气质,最终呈现的却是一场杂乱无章的拼贴,内里空洞,缺乏灵魂,宛如一缕冰冷的虚光,点不燃平原的火。

 3 ) 平原上也得有爱情

看过《平原上的摩西》小说、看过《平原上的摩西》网剧,悬疑感十足,东北早年间的风貌展现的很有感觉,人物形象刻画的都很好。

没想到沉寂多年的电影版竟然把爱情当成了故事主线,什么时候能够不这么俗套,这片子可讲的东西很多,大可不必围绕着儿女情长。

傅东心刻板爱读书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没强调,小时候小树和李斐的故事也没说,最重要的两人湖心划船场面也没了。

 4 ) 以悬疑为切入点的集体创伤叙事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下岗潮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在近年来越来越多,或许是因为当一代放下了集体创伤,长大后的二代又开始向前追溯。

其中不乏在集体创伤的基础上加以类型化的优秀作品,在犯罪案件的悬疑表象之下,是无序的失业、家庭的离散、逐利的劣根引发了道德的堕落、秩序的崩坏,给人留下难以抹消、代际传递的心灵阴影,这是这些类型作品遵循的内在逻辑,也是它们被某种相似的忧郁气质贯穿的原因。

因为看过剧版《平原上的摩西》,所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两部作品在改编同一个文本时侧重各有不同。

剧版的时长更有余裕,铺陈了很多与主线关联度不高的细节,在刻画时代风物与人情的闲笔里,罪案真相不动声色地藏在其中。

在不追求叙事效率的前提下,剧版也使用了更契合的外聚焦叙事视角,以非人格化的态度叙述所见所闻,与所有人物保持冰冷的距离感。

相比之下,电影只能把讲好一个悬疑故事作为首要任务,在零聚焦的全知视角下,不再存在半遮半掩的冰山叙事,对时间线的处理更加通畅,对真相的袒露更加具体,对情绪的触达更加充分,对边角料的裁剪更加干净。

原作中象征挣扎和救赎的“摩西”意象被改编成更印象派的“火焰”,并在片中反复强化这种视觉提示,作为故事核心之一的“出走”话题也借由主人公之口反复提及,诸如“平原烟”等悬疑片的破题要素也被重点放大,这其实都是方便观众消化叙事的简单做法。

虽然让余韵散去了大半,但电影已经把故事的精华部分清除地保留了下来。

循规蹈矩的父亲李守廉误杀了急于立功的警察而东躲西藏,而一心逃离的女儿李斐在车祸之后断手断脚、饱受胁迫之苦,反倒是投机倒把的父亲庄德增过上了好日子,而同李斐青梅竹马的庄树从茫然的混混当上了警察。

一个社会共同体彻底没落的标志就是底层同底层之间彼此刁难甚至谋害,而过错只能让更底层的人去承受。

通过庄树和李斐更迭的主视角,在感受到庄树的平淡实则轻盈、放空实则蒙昧的心态之后,会更深切地感受到并没有任何过错的小人物李斐被城市抛弃的颓丧,以及被她的经历证实了的城市离心力。

虽然电影对人物形象和关系的刻画不如剧版,但比起将李斐完全客体化的剧版,电影给出了一个更丰满的李斐,身体残疾却依然被迫活着的她只能将痛苦深埋心底,捂住眼睛耳朵朝着已经被毁掉的前路前进,即便如此,仍然需要遭受永远错过的爱和穷追不舍的真相的夹击。

或许因为电影改编自东北衰落后年轻后代们的首批创作,拍摄的时间也比较早,电影里超脱于生活的文青气质的确太过缱绻浓郁,淹没了一些现实纹理和活人气息。

而单从文本来看,耐人寻味的程度并不比《老枪》逊色。

 5 ) 周冬雨很好,电影该更好

有人调侃说看《平原上的火焰》就是去给刘昊然和周冬雨送份子钱。

挺幽默。

但我想他们大概是不会缺这点份子钱。

还是回到电影。

《平原上的火焰》四年前就该上映了,天晓得怎么就拖到了现在,还被删减了11分钟的戏码。

十几分钟的删减,已足以切割到大动脉。

拿《声之形》举例,国际版IMDb 8.1分,是位列影史TOP 250级别的电影。

但在删减十几分钟之后,于国内上映时被喷成了筛子,豆瓣只有6.8分。

我不清楚《平原上的火焰》具体被删减了哪些桥段,但就目前公映的101分钟成片来说,虽然瑕疵明显,但整体的劲是足的,味是对的。

通篇看完,故事中的人物都被四个字包裹:时代创伤。

这也是双雪涛通过原著小说《平原上的摩西》这部有关东北的伤痕文学,想要表达的东西,社会转型的阵痛与个体命运的荒诞。

从瑕疵聊起。

主要是影片的前半段,叙事有点散乱。

因为导演把重心放在了塑造人物,而忽略了故事的推进。

前半段,给到观众的信息,就只有一个不着四六的迷茫少年庄树和一个一心想逃离这块土地的青春少女李斐。

虽然明面上,也有庄树的父母、李斐的父亲,包括警察蒋不凡以及他在调查的出租车司机连环被杀案,但实际上这些都只是草草带过,并没有形成一个连环的叙事推进,让观众感受不到沉浸式的体验,而只有一段一段的人物相关情节堆砌。

这样有人物而无故事,影片在观感上,自然就显得散乱了些,枯燥了些。

这是《平原上的火焰》叙事上较为可惜的一点。

因为就原著来说,可供发挥的地方其实有不少。

庄德增的往事、李守廉与傅东心的曾经等等,都大有可为。

不过一来《火焰》终究是被删减了十一分钟,二来从改编倾向来看,显然是将庄树和李斐做了主角,所以如今这局面也不好说到底是导演的问题还是什么不可说的原因。

另外,对李守廉结局的处理,称得上是糟糕。

李守廉去警局自首,说自己杀了人,来还枪,打开盒子发现枪不见了,转身就要走找女儿寻枪,与警察起了冲突,出门后被警察啪啪两枪打死了。

于情于理,警察这枪开得都相当不中国。

代入警察的视角,他可能是一个精神病患,可能是替人顶包,可能是嗑药喝蒙了来警局找乐子,当然也可能是真来自首的。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扯不上直接开枪击毙。

于观众角度而言,这太出戏了。

我毕竟看的不是美国电影,不是白人警察与无辜老黑。

这段改得,实在失败。

叙事上的不足之于,我对本片的美学风格也相当有意见。

谈美学风格都有些抬举了。

因为《火焰》在画面上显然是没什么可言的。

用大白话说就是拍得不漂亮。

失落东北,冰与火,黑夜和血浆······这些元素,不说交给罗杰·狄金斯了,哪怕是稍微有点审美的导演,都能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可《火焰》呈现出来的镜头与画面,确有些不尽人意。

构图不讲究,画面不干净,对比不强烈。

满目皆是平庸。

冰天雪地的肃杀感被拍成了农家乐雪景,血浆飞溅的暴力美学活脱脱杀猪现场。

结局刘昊然独自引燃玉米地的那把火,本该迸发的荷尔蒙张力,却被拍成了中学生篝火晚会。

好歹导演张骥还入围过金马最佳摄影,怎么自己执导长片出来就是这样的效果。

要命的是,偏偏影片又请来刘昊然和周冬雨,把故事往青春伤痛上引,按理说该剪出不少“CP美学”的片段来做宣传吸引小年轻。

这样的大前提下,还拍得这么不漂亮,实在有些不该。

我真诚地认为,应该把郭敬明拉过来在画面上给出出主意,毕竟这位深谙视觉符号的导演,至少能把冰雕拍得比钻石璀璨。

当然,审美这东西永远是主观性的,你可以认为它的画面很好,但真心建议看了剧版《平原上的摩西》再来发表意见。

“刺儿”到这,基本就挑的差不多了。

它的好也有不少。

《火焰》的戏眼,集中在李斐的一句台词上:“我犯错了?

是想跟你放场火我错了?

还是我想跟你去南方我错了?

”。

回看故事。

下岗潮袭来,本是模范工人的李守廉也逃不开,独自带着女儿李斐的日子不好过。

去市集摆摊还被人骂是卖假货,当街和人扭打起来,斯文扫地。

与此同时,城里是一起又一起的连环杀人案,惶惶不可终日。

漫长的冬季,望不到头的黑夜,看不见的未来,李斐想要逃离这片土地。

转折点发生在李斐和庄树约好平安夜里在玉米地放把火。

因为李斐喜欢火,更喜欢有庄树的日子。

她告诉庄母,她会说服庄树和她们一起去南方。

没有人知道,李斐在平安夜打算用什么方式说服庄树。

因为李斐和李守廉,当晚乘坐出租车时,阴差阳错被警察当成了杀人凶手。

那夜过后,李守廉成了逃犯,李斐少个胳膊少了腿。

从此销声匿迹。

紧接着,就到了八年后。

李守廉白天开黑车,晚上去澡堂给人搓澡。

李斐则整日摊在炕上,靠当电话陪聊度日。

出去放风的光景,就是去打吗啡,她知道要被那恶心的男人猥亵,但她一没办法,二是估摸着所谓的颜面早已被她从生命中舍去。

回到她那句台词。

她有错吗?

从剧中设定来看,她长得漂亮学习好,与工作稳定的父亲日子倒也和美。

可突然的,父亲下岗了,社会全乱了。

她想逃离这里,却在离开的前一夜,人生遭逢巨变。

成了残疾,用身体换取吗啡,日子过得人不人鬼不鬼。

她有错吗?

不止是她。

李守廉有错吗?

他是模范工人,兢兢业业,相信勤劳致富。

可换来的是下岗,摆摊被骂,被错认凶手,差点被打死,成了逃犯,在阴影中捱了八年。

李氏父女的人生,是个体命运的荒诞。

连环杀人案背后则蕴藏着社会转型的阵痛。

类似的有关东北工业衰败的影视作品太多。

我们没法去怪什么,更没资格去替故事里的他们叩问究竟是谁的错。

影片结局,李斐先向庄树开了枪,又啪啪两枪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是没子弹了。

他们的命运,连生死都在被捉弄。

庄树拷上李斐的那一刻,那手铐是警察的职责,更是如银手镯般,给青葱岁月里白月光的一个交代。

将故事重心,从时代创伤拉回至青春疼痛,我不好说是导演刻意如此,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总归,其中所传递出来人物与命运的悲剧性,已然切实传递给了观众。

所以结尾如何,其实并无大影响。

最后还想聊聊周冬雨的演技。

周冬雨近年来路人缘差了不少。

但这丝毫不妨碍她在《火焰》中表演的优秀。

尤其杀人后的那场戏。

影片中李斐杀人后那种因肾上腺素飙升的亢奋感,那种呼吸急促,大脑缺氧的激动状态,我是能切身感受到的。

我没目睹过杀人的场景。

但周冬雨的表演,给我的感觉是,杀人后就该是这个样子。

不夸张地说,单凭她这段表演,《火焰》就值得一看。

全片如何,我们终究是没机会看到了。

当片尾字幕亮起时,那被剪掉的 11 分钟,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真相。

 6 ) 年度最佳的银幕“破碎感”

钟爱火焰的李斐本就不属于这片一切都在崩塌的冰天雪地,她没有错,但偏偏她想带走的一样都带不走,连孤独的出逃都做不到。

戏外删改的片名与隐去的“摩西”极为讽刺地与李斐的命运产生联结,恰如那幅白纸上没能完成的“出埃及记”,她每一个试图出逃的举动仿佛都受到了命运无情的责罚。

信念的向上牵引终究拗不过个人与时代螺旋下坠的重力,眼看着李斐无辜的肉体与灵魂被撕扯着划出一道支离破碎的“血流星”。

在大片的留白中诠释这种令人无比心疼的破碎感,冬雨早已驾轻就熟,尤其是八年后隔着铁道从后视镜回望庄树的眼神,无言的几个眼神中仿佛有着平静海面下涌动的暗流,百感交集。

不过最震撼的还要数李斐手刃小人的一场,原本坐等腐烂的黯淡人生因为庄树的回归而不再平静,内心的躁动、兴奋、不甘与恐惧一并涌上心头,而同时又遭受着小人的肢体与精神暴力,接连被殴打、羞辱、侵犯和威胁,多年积压的情绪早已在命运一次又一次地重击下扭曲成了不堪的形状,最终爆发为一瞬间不计后果的反杀。

面带鲜血的李斐在短暂的时间里,呈现出了一瞬间的错愕、略带恍惚的恐惧、生理性的紧张、被复仇快感上身的兴奋以及艰难地迫使自己冷静下来的急促呼吸,层次的丰富程度令人发指,表达的精准度堪称完美。

我不清除删掉的11分钟包不包含这一场前后的戏,但目前呈现在大银幕上的已经是又一次超出期待的表演了。

不过相比原著,目前的版本过于简练,气质到位,但剧本略有缺憾,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但也有编剧的问题,在需要不小脑补量的情况下有些台词显得设计感过强,这就对主演自身所带的“故事感”有着极高的要求,万幸冬雨最不缺的就是这个。

除了几场重头戏外,例如坐上与滑下车机器盖子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也是一场比一场的妙。

可惜,庄树如同树桩,这傻小子一场戏都接不住。

 7 ) 平原上的这团火终究是没有燃起来

这部积压了很多年的电影终于在近期上映了,还被删减了较长的镜头。

本片的故事线分为八年前和八年后,并没有像一般悬疑片那样交叉叙事,完全就是先后叙述故事全过程,但同样具有很强烈的悬疑感。

全片在摄影和美术上做到了极具特色,将平原上的空旷和凄凉感呈现得极为出色,营造出一种压抑和萧瑟的氛围,也非常符合那个年代下东北地区人们生活的境遇。

本片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犯罪故事,还探讨了命运与救赎的话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无常,让人物情感上更具冲击力。

片中周冬雨饰演的李斐,既有少女的纯真,又有成年后的复杂情感,她的表演既细腻又富有层次感。

刘昊然饰演的庄树也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角色,他的表演也能让令人印象深刻。

但全片总得来看,前后故事的割裂感很严重,没有做到循序渐进,逻辑非常混乱。

另外全片对于人物情感表达也欠了不少火候,对于没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来说,很难理解清楚人物角色的情感动机,对各个小事件的突然发生充满疑惑。

 8 ) 命运大转轮里唯一一个正常人

浅评一下庄树,个人看法较多,涉及较多剧透,不喜勿喷首先想说,感谢刘昊然演出这么好的庄树,正如原著作者双雪涛的评价:“他在创作中不止会考虑他自己的角色,也会考虑整个电影的立意”,刘昊然对角色和剧情的理解和坚持,让庄树成为了电影里人设性格最完整最正常的角色,而当年才22岁的刘昊然已然称得上精湛自然的演技,为依附在文字里的思想与灵魂增添了血肉,让庄树这个角色彻彻底底活了过来,走到人们眼前。

接着细谈庄树,庄树从不是突然变好的,所以他成为警察并不突兀,他不是浪子回头,而是一个内心向善的迷茫小孩在一个路灯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那条路。

八年前的庄树,虽然看上去混,但还是会去做一些真正混混不会去做的好事:会偷父亲行贿的钱给需要这笔钱的朋友,会帮人捡掉落的东西。

他的混,更像是青春期小孩博取父母关注的方式,可他的父母并不在乎他,在警局,一起参与打架的孩子都有人带走,可庄树没有,当警察说他怎么没人领那一刻,他的眼神警惕戒备又受伤,又隐隐带着一丝恼羞成怒,所以他会去直接挑衅警察,不过他总归还是个孩子,在蒋不凡将他压在墙角的时候他也会心虚害怕,可能蒋不凡也看出了这点,所以并没有为难他,反而略带关心的问了他的情况。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庄树的性格很大层面受原生家庭影响,庄树母亲只在乎艺术和李斐父女,庄树父亲只在乎自己的事业和庄树母亲,而庄树,就变成了一个出了麻烦事想回家,发现家里没地方待,出去找他爸他爸也不关心他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多余的人,所以他渴求关注,渴求爱,他会打架一次次带着一身伤在父母面前转悠,会做一些他做了也不开心的所谓的坏事,或许他很想让父母能多问问他怎么了,多关注一下他,可惜,最后反倒是一个认识没多久的警察,会关注到他受了伤给他创可贴,会苦口婆心的劝他不能混下去,会因为他做了帮忙的好事顺着庄树那堪称任性的话同意请他吃烧卖,这是唯一一个对他表达关爱的大人,而这个大人却在还没有兑现请了吃烧卖的承诺时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草草下线,而害死他的凶手却毫无音讯,我们无从得知八年前的庄树得知那个唯一关心他的警察的死讯那一刻会想什么,可庄树在蒋不凡死后选择成为一名警察,已表明一切。

而庄树和李斐,我认为庄树对李斐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不像是爱情,不提一个人对一个从小夺走自己母爱的人到底会有什么想法,他对李斐的感情无疑是非常复杂的,他会因为母亲对李斐父女的亲近表现而直接冷脸,会在饭桌上不留情面的直接说出“择校费好几千我们给吗”这种听着就让人下不来台冷场的话,可他也会为李斐撒出一眼假的,钱是他主动给李斐的这种谎话,会注意李斐喜欢那个手套买下来送给她,会说出那句“你能不能别走”,他因母爱被夺走对李斐有怨气,因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因心中善意而帮助李斐,对李斐在意不舍,他还没有想着去分辨他对李斐到底什么想法,可这一切的复杂情感,一切的爱恨,都因平安夜那一晚都没等到人而独自燃放的那一把大火,焚烧殆尽。

而八年后的庄树,在经历堪称白月光的蒋不凡死去,青梅竹马的李斐一家没有遵守约定突然消失以后,从警校毕业成为警察没多久的他,比起八年前多了成熟稳重,可骨子里还是那个善良的孩子,会去经常探望蒋不凡的母亲,会怕蒋母生活困苦偷偷塞钱,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正式的警察,他终于有那个能力去为蒋不凡报仇。

虽然电影里对探案部分的细节描述不多,但庄树的查案流程其实是很精准的,细屡一下庄树的查案过程,从接下案子拿到特殊物证:与众不同的烟盒→找到烟盒设计者打探消息,得知特殊烟盒拥有者:李父→去工厂老员工聚会打探李父下落,获得线索开出租→直接上出租公司调查,排除一部分正规司机,蹲点出租车司机必去点:加油站,卖盒饭的小饭店…找到李父→中途得知出租车案凶手抓获,但不是杀害蒋不凡的凶手,将李父列为嫌疑人→不打草惊蛇,联系李父的直系亲属李斐,叙旧打好关系,趁机拿到血液样本→确定血迹来自李父在查案过程中庄树,或者说刘昊然的有几幕的眼神戏特别有感觉:追查李父行踪时如猎鹰般冷静锐利紧盯不放,开车追逐李斐时激动急迫与疑问,发现李父有重大嫌疑以后主动联系同李斐见面接吻中间睁眼时的愧疚复杂,撞车后一开始惊慌却在拿到血液样本后冷静还有最后,他同李斐对峙让李斐放下枪时眼中的审视,这些基本上能看出庄树在查这个案子时的整个思想变化。

虽然这个电影不算是专业的刑侦片,里面很多细节几乎经不起太多推敲,但庄树整个流程基本没有太大问题,其实在那之后庄树如果不因为心软直接上报警方进行抓获,这个案子基本可以直接结案。

他在看到那双凉鞋以后就彻底动摇了,他想到了曾经那个说南方暖和所以想去南方的李斐,李斐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落得那么惨的下场什么都没能实现,庄树骨子里的那颗善心,那份想救所有人的想法还在,所以他放水了,不止一次,身为警察他的职责不能放走罪犯,所以他用手铐拷住了那条他明明知道是假肢的手腕,放任自己陷入昏睡,他就这样把选择交给了李斐自己。

其实电影最后庄树在平安夜放火那一幕,特别有震撼感和宿命感,漫天飞雪,熊熊大火慢慢燃起,像火焰做的圣诞树,却又轰然倒塌,火光照亮庄树的脸,他看着那片火愣愣出神,不知道这个夜晚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约定的那个人为什么没来,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什么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约定,在一系列巧合的加成下,改变了好几个人的人生,最终导致了三个惨案,一切皆是阴差阳错,造化弄人。

 9 ) 刘昊然,这就是你天天跟着陈思诚混的报应

刘昊然!

你特么演得什么破玩意儿!

你对得起这么顶的故事和制作吗!

还特么天天跟着陈思诚混,rnm,退钱!

《平原上的摩西》影视化难度非常高,极为考验视听语言和演员功力。

需要导演用“雕刻时光”级别的能力,去讲述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人物的无法转变or变得扭曲。

需要处理非常多草灰蛇线的背景故事,以及幽微暧昧的人物情感。

在《摩西》故事中,人与人、人与时代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难以孤立去讲述。

视听层面,摄影出身的导演,在审美方面的把控很到位;叙事层面,只能说是尽力——关系确实太复杂,电影篇幅难以叙述完整。

结果一到演员:在这个路人群演张口都是东北大碴子味儿的环境里,几个主演满嘴京片子味儿的音调……嘛呢老几位?

真是绷不住。

重点说说刘昊然:天天跟着陈思诚混,刘昊然的表演,对复杂人物的心理动机处理相当吃力。

演不出不良少年的混子劲儿,演不出刑警的痞劲儿。

和小斐之间的感情戏……拜托,俩人是青梅竹马,怎么被你演成纯情霸道总裁了?

周冬雨也有问题:她演谁都是演自己。

唯独杀人那场戏是对的,杀人的冲动决绝——杀人后猛然的惶恐——走出第一步后的释然。

在这场戏中,周冬雨演出来了小斐“疯批”的心里变化:“杀人”是她郁郁多年,对这个困住自己的时代的报复。

(P.S.由于我不爱剧透说细节,所以导致很多评价显得空洞,所以这次相对细致用具体情节来说明)但周冬雨和刘昊然两个人的对手戏……惨不忍睹,住打一个“各演各的”,不想在浪费篇幅去吐槽了。

总之:剧版《平原上的摩西》的朋友,可以去重温剧版;没看过这个故事的朋友,也可以去看,毕竟视听确实很顶很舒服。

路子都是对的,单拎出来都还不错(除了刘昊然),结果拼在一起……唉,还是差点意思。

剧版珠玉在前,实在没办法不做对比。

所以,两星完全是出于对制作水平的认可。

至于刘昊然,你自求多福吧。

 10 ) 平原上的火焰

常去的电影院里有一张 平原上的火焰 海报,大概从22年就在那里了,上面写着12月24日上映,21年的圣诞档。

每次去都会看一眼,等到25年正式上映的时候,已经提不起去电影院看的兴趣了。

开篇的确非常惊艳,下岗潮背景的东北,人物和环境极为拧巴。

又是个青春片,青春被环境压抑到极限。

一度怀疑豆瓣评分被黑了或者是我老到不能和豆瓣的用户审美同频,这么好的电影怎么可能不到6分。

到47分钟的中场字幕出现,交代是八年后,刘昊然成了警察。

后面就符合评分了。

电影在中间改变主题改变风格,哪怕改变性别都行,但你得把事说圆了啊。

后半段变成了命运的掌控,刘昊然和周冬雨的角色松松垮垮,因为没了环境的压抑感。

不是所有电影都能拍成《三大队》或者《集结号》,想拍宿命,就把宿命勒紧了,让主角喘不了气。

人物一松,就得靠场面撑,显然这个电影的钱花在演员身上了,没有钱也没空间拍大场面。

难为刘晓世了,估计抠抠搜搜的剧组,还能把美术做的这么好。

 短评

不太行

6分钟前
  • 起名困难户
  • 较差

5.4.东北下岗潮伤痕叙事确实拍得差不多了,这部虽有原著小说打底,但能看出来改编实在不给力,外加上场外因素干预,使影片呈现出支离破碎、不知所云的观感。故事本身肯定是不错,有巧合、有离奇,但又比较合理。刁亦男监制加上御用摄影师导演保证了基本的视听质感,《钢的琴》《老枪》同款的场景美术啥的也没问题。然而剪辑和剪辑指导(应该是导演吧)要背锅,故事讲得乱七八糟,不如采用《漫长的季节》的叙事,从八年后讲起,跟前面穿插着讲。人物塑造也是想一出是一出,男主说当警察就当警察,虽然知道是受袁弘的影响,但直接字幕交代一点伏笔没有还是过分了,刘昊然演得也很平淡无奇,台词依旧成问题;女主则完全是前后不统一,杀人像变态一样,车祸致残和生活压力的刺激几乎没有展现,周冬雨的表演也有失水准。有愧于豆瓣年度最受期待华语片的称号。

8分钟前
  • 福雷斯特冈普
  • 较差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焰,或是猛烈释放,或是悄然熄灭,或是在燃烧时被人错过遗忘……燃过的没燃过的,一切都是关于宿命深深的叹息。演员都选得太合适了,俩主角简直开挂,庄树和李斐之间也真的是爱情啊……

10分钟前
  • 渃珏
  • 力荐

100分钟不长,却给我看焦虑了。难看不至于(毕竟小说的底子在),就是哪哪都不够意思。尤其剧版珠玉在前,衬托之下,更显得一无可取。剧版的完美,把我这个以往从不看国剧的人给收编进来,每每思及,还屡有“怎么可以好成这样?”的惊诧,对那帮原本不咋认识或不咋感冒的演员,也有了刮目之感。到现在我还记不住导演的名字,却记住了他的作品。影版则是反面对照组,原本觉得还算可爱的演员,在这里却格外牙碜,处处差点意思,像被集体安错了地方,拉进不属于他们的时空,不止表演漂浮没有分量,连台词都不及格。罪案本身并不重要,只是个切口,映照的社会生态,和人在其中的处境及人性,才是刻画的着眼。而这一版里,命运的翻弄,人的无力渺小,样样都语焉不详。关键是,那种“东北”特有的凋敝和年代的质感,也没有拍出来。

15分钟前
  • 匡不怕
  • 还行

东北拍得像河北

17分钟前
  • MY BMM
  • 还行

结尾看得我失望至极,在北陵公园,两个人最后的对话,竟然都没上船,在湖边两句话,电影就匆匆结束了。小说里铺垫那么久,就是为了两人在湖中心,聊到人心到底够不够诚,湖水到底分不分得开,平原烟盒承载了那么多回忆,电影就这么舍本逐末地结束了。

22分钟前
  • 堇灿
  • 较差

文艺电影里最没有想象力的那种改编方式,味同嚼蜡,也可能是那个最核心的历史创伤拍不了,其他都成了无病呻吟

23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依托90年代下岗潮和东北经济衰败的社会背景,男女主角和他们的亲人被卷入时代洪流之中。在众多东北黑色犯罪片中算不得太精彩,导演缺乏了些美学上的才气,故事(仅指电影)缺乏了些扣人心弦的宿命与救赎。

26分钟前
  • oDD-O-o
  • 还行

这是个啥啊,魔女李斐养成记?这种中间存在时间空白的结构模式,最关键的就是得让人感知到那个时间空白人们是如何度过的,否则养成记都算不上,只能算暴走记。

29分钟前
  • dellizheng
  • 很差

尽管能看出来有许多删改,但总体仍然是缺乏想象力的改编,给人的感觉像是把原著中的关键情节进行了粗暴的提炼和组合,叙事节奏非常奇怪,也没有任何能让人留下印象的场景和调度,相比之下,剧集版里的凝滞节奏所产生的宿命感反倒更容易让人动容。

32分钟前
  • 鱼剑
  • 较差

改编思路太感人,类似b站up主怕观众看不懂《记忆碎片》,于是上传时自作主张剪成了正序版

33分钟前
  • 渊野边小蛋挞
  • 很差

警察全责

36分钟前
  • 工凡
  • 推荐

从二十分钟过后,电影没有一秒钟有逻辑,徒有硬凹的风格,只有自己幻想里的东北文学,成片效果像想到哪拍到哪,很难想象每个人都做到了毫无人物性格转变逻辑,身份在这里像被突然赋予的标签和演员任务,人物动机诡异至极,制造不了一丁点悬念。两个故作深沉的青年,一个是无法交流随时随地发癫的恐怖分子,一个是披着复仇刑警外皮的恋爱脑。导演可能自认为被选为海报的最后一镜特别有feel,但一想到前面100分钟这俩人的翻天倒海,我就觉得自己真傻。

37分钟前
  • 小植野
  • 很差

电影不看也罢,小说和电视剧不可错过!

40分钟前
  • kingfish
  • 推荐

100分钟还是太短,但能在大荧幕看到已是幸事

42分钟前
  • Cherry
  • 力荐

三年又三年,火焰变火锅,火锅里的菜都煮烂了,才不冷不热端上桌,怎么下咽?

4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较差

这部能上已经是超预期了,我还以为要压到没了

48分钟前
  • 煎饼果子
  • 推荐

是命运揪心的玩笑,是时代无奈的注脚。荒芜的平原上,燃动的火焰就像是那个你。可错过与遗憾,便是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错?让那些爱恨、去留、生死都差强人意周冬雨和吕聿来演得太好了,昊然弟弟实在有点像装成大人的男大。只有那个吻,最是亮眼。原著还是需要电视剧的时长来展现,电影确实仓促

53分钟前
  • 心淡
  • 还行

我还蛮喜欢这样奇情的片子。燃冬三人组没了屈楚萧对比,那么刘昊然的演技看着还行。就是昊然弟弟太帅了,别人在演年代戏,他在演偶像剧。周冬雨演了一个天真有邪的少女,吕聿来死的那个段落,她在旁边爽,这个设计妙极了。袁弘太帅了,他死的时候,我真的太难过了,一瞬间有点儿粉丝心态了都。傅东心有点类似叶文洁,电影放弃了这条线有点可惜。昊然弟弟和周冬雨真的不是在公费谈恋爱吗?男主人公明明知道女主人公是凶手,还能亲亲,人设割裂(因为是他在执着追寻袁弘的死因)。最后男主人公拿出手铐将两人拷在一起,我真是笑出了声。全世界都颠覆了,就为你俩的爱情。第一次杀人不熟练,第二次杀人就好顺手,太癫了。电影用字幕代替剧情在中间,还是有点太扯了。平安夜未能相见,命运是没有逻辑的。

55分钟前
  • 石头纯
  • 推荐

不知道被删的那十分钟是什么,所以很难给出有效评价。仅就公映版而言,能理解为什么叙事聚焦于子一代。看过原著的话剧情不存在理解问题。但庄树父母的故事完全隐于背景感觉还是有点可惜。周冬雨这条线倒还不错。

58分钟前
  • Xieirs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