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面拍得不算差,床戏也不赖,但为什么看着总有一种吃苍蝇的感觉?
原因很简单,台上台下大家目的都很明确,直奔出轨的主题。
诗意的场景,历史的背景,历史的事件,汉堡这个北方工业城市的文化,所有这些顾念全部都可以抛下。
就连片酬都是明码实价,实至名归。
完全是露点价。
都向kk和帅哥建筑师的脸看去了。
——那座房子和里面优雅的陈设和装置也是主角之一。
当然还包括那一架古董级别的斯坦威钢琴,声音好极了。
刚看的新片《女指挥家》也与此城有关,她的老师是汉堡爱乐乐团指挥卡尔·穆克。
Muck也许是出于历史学家的习惯吧,我对45年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城市里面出现了一些间谍破坏等行为比较感兴趣。
和中国可以类比。
kk的老公就是搞艰苦的反间谍工作的,面临的压力极大,还必须忍受老婆出轨的痛苦。
K这个角色真是不省油的灯啊。
不过谁不爱看呢?
一笑。
在盟军胜利背景下,失去儿子的英国军官夫妇占领失去妻子的德国设计师父女之家的故事。
全篇都在民族矛盾和情感依靠之中穿梭,在反差和矛盾中扭曲着人性,带着一种隐忍冰冷的清醒,温度冷却不凉。
有大量的近景刻画人物内心的细腻变化。
视觉和情节极佳。
故事在三个矛盾中发展:首先是军官丈夫,没有战争带给军官们纵欲和暴戾之气,开篇一句“汉堡昨天扔下得炸弹比整个战争中对伦敦投放要多得多!
”就感觉到了他与其他军人的不同,面对饥民的态度、挽留了德国人一家、面对居住的德国人是否为纳粹也不关心的态度,富含同情心和人为关怀,有别于军中官僚。
其次是夫妻俩对战争伤疤的认知和处理反差。
军官太太的冷漠无情,强烈的界限意识、对德国人的排斥,源于与德国的战争杀死了她儿子!
她对痛失儿子有深深的内疚,对战争无比憎恨,却因为丈夫是军官,这种愤怒无处安放,她痛苦,却始终没能治愈。
渴望前来德国与丈夫一起疗伤,却又得不到,日日隐忍着、疼痛着。
军官对丧失儿子不是不心疼,是想通过对工作的极度投入,麻木自己,忘记失去的痛苦,他甚至逃避夫妻感情,遁入工作之中。
两口子没有情感的支撑,甚至吵都吵不起来,这婚姻如同被轰炸的汉堡一样,废墟一般。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同一屋檐下两个家庭的冲突和畸恋。
德国建筑师一家对生活品质(绘画、钢琴、阅览室)、设计理念(各种设计大师作品)、生活乐观态度(从建筑师沦为钢铁浇筑员也保有风度)、对孩子叛逆的包容心态(“我只是他的爸爸而已”),甚至妻子被炸死,这些都没有被炸弹或者战争摧毁,疼着、茹血隐忍。
战争让两家人住到了“一起”,“痛失家人”让两家人联系在了一起,钢琴成为了开启两家人沟通的桥梁,男主的女儿成了军官夫人对孩子的情感寄托和治愈内心的良药,德国建筑师像丈夫一样的呵护、支援,好似弥补了军官夫人婚姻中两个重要角色的“精神空缺”,德国建筑师也把对妻子的情感需要投射向军官夫人。
双方的不伦情感因彼此需要而越燃越烈。
但,正如电影开篇所说,深藏在下面的彼此仇恨,并没有因为战争结束而停止。
二人的不端关系终还是露出马脚,被军官发现,战争胜利了,妻子婚姻中自己却输给了德国人,在这情绪错综复杂时,一颗子弹,让人们从粉色的婚姻战争中扇回到冰冷的嗜血现实。
军官知道妻子留不住了,干脆爱她就让她走。
在这场婚姻战后的废墟中,妻子可以率先赢得治愈的阳光,那就去吧。
到此已是完满。
结局返回是有些刻意了,反而掩盖了军官情绪变化的光泽。
一开始电影就把强烈冲突的双方放置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让我平添多了几分的期待和兴奋~剧情开场是OK的,作为前段的铺垫也做得很好!
可突然间,剧情就在娜塔莉问了男主那里崩了!
之前埋下的许多亮点到最后都是烂尾了!
本来女主跟德国小女生之间的故事线就是很好的素材,却没有去展开!
非要把一段感情戏如此生硬的加进来,说好的男主对前妻的爱呢?
大轰炸才过去几个月哦!
所有反战的思考都在这里戛然而止,真的是非常可惜!
主角家庭的悲剧是由于十一岁孩子的意外身亡。
孩子在这么大的时候离开,对任何父母都是极其巨大的伤害。
二战的时候幼儿的夭折率还很高,如果孩子只有两三岁,虽然孩子死去父母会很伤心,但是毕竟孩子还不能和父母有太多的交互,而且这是父母尚年轻,有了下一个孩子,悲伤总是可以淡忘的。
但是如果孩子十几岁的时候离开,父母已经投入很多,有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而且父母年纪大了,再有孩子也比较难,没有新的慰籍,悲伤的延续就会一直下去。
这就是本片的矛盾的起源。
一开始夫妻两人的见面就感觉到两人很生疏,因为彼此都在埋怨对方,应该为孩子的死负责。
而且越是亲密关系反而很多话还就说不出来了。
男主人公经常为了紧急事务跑出去,不能说没有不想面对妻子,而想起孩子的离世的念头。
这个节打不开,生活就出问题。
二号男的魅力我是没太看出来,不知道他们都彼此喜欢什么。
还是想起李连杰在中南海保镖里的好,女人是需要陪的。
自己的女人要看住了,每个人都有不想说出来的心里话,都可能会一时冲动,要防微杜渐,多陪伴。
出了问题不要只是互相埋怨,这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生活更加艰难。
导演詹姆斯·肯特在捕捉绝美场景的同时,更巧妙地将这些整合到主题之下。
电影的场景设计制作值得称赞,创建了一个颇具信服力的战后城市德国汉堡,还有斯蒂芬先生宅邸的室内设计也十分考究,尤其是三角钢琴的摆设与弹奏,与人物情节密不可分。
导演很好地平衡和处理了影片中关于种族的主题,但不会影响推动情节发展的故事线。
导演将蕾切尔和斯蒂芬之间的场景处理得非常完美。
杰森·克拉克完美诠释了角色的内心情感 !
英国电影《余波》,从故事背景看,发生在二战德国战败后,英军接管几乎是一片废墟的柏林,进行铁腕般的肃反,以维持刚刚建立起的新政权,战争的余波远未平息。
从人物心理看,战争的创伤,所造成的伤害仍在剧烈发作,消除余波是长期、艰巨的过程。
这是一个充满冲突,而且一触即发的时期。
战败者与占领者之间,英国人与德国人之间,英国家庭内部,在外面忙于工作的丈夫,与仍沉浸在失去儿子痛苦中的妻子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正是这些矛盾释放,发生碰撞的结果。
都是战争惹的祸。
敌对国相互轰炸,这边被炸身亡的是妻子,那边是儿子;丈夫与敌国作战,前方打了胜仗但却保护不了后方的儿子;……这些都不是一起弹奏一首月光曲就能化解仇恨,不是女主人公最后回到丈夫身边就能平安无事的。
战争,无论是所谓的正义还是非正义,遭受灾难和痛苦的都是百姓。
战争使人的私欲和丑陋本性得到最大的彰显,使不同种族,甚至同一种族、同一家庭的矛盾产生激化。
战争是冲突的最高形式,前后所发生的一切,对于有过艰辛阅历的成人都很难,更不用说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一个少女。
战争不能练就宽厚包容的男人,更不可能造就天使般的慈母,其结果只能是人间灾难,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颗颗变态的心。
《余波》并不是一个激情四溢的故事,英国人和德国人在表达情感方面都算得上内敛。
战后这些男男女女的心理惶惑,一瞬间的爆发,又回到原来状态,这种艰难的疗伤过程,这般困惑,这般纠结,就是处在余波中的状态。
《余波》。
6分。
詹姆斯·肯特导演,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凯拉·奈特莉、杰森·克拉克主演作品。
英国人对待爱情的我猜可能反而是整个欧洲最开放的。
法国和意大利的电影大多是胡来糟蹋演员,很少见正经爱情故事,但英国的正经爱情故事不少,但部分很奇怪,都是女性出轨,出轨也就罢了,还搞得挺惊天动地。
未去考证是否《余波》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在我这儿,是失败的,我不能接受这种出轨的方式。
1946年战后重建,英军上尉刘易斯带着凯拉·奈特莉饰演的太太瑞秋前往德国,征住在德国建筑师史蒂芬的庄园里,和史蒂芬还有他的女儿住在一起。
彼时,纳粹在德国尚未清除干净。
这令瑞秋极不舒适,他们的儿子就死于德国人的炮弹。
不仅如此,因刘易斯忙于工作,对瑞秋也疏于照顾。
于是史蒂芬就这样未经铺垫的在短短几个接触之后强吻了瑞秋,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我严重怀疑这个故事的编剧是德国人……凯拉·奈特莉身材果然没得说啊……
其实这个故事发生在任何时代都合理,明明是想突出时代背景,但我觉得并没有。
刘易斯蕾切尔是一对英国夫妇,他们儿子死于二战,处于丧子之痛的他们少了夫妻之间交流,刘易斯是英国陆军上校,他们住进了德国人斯蒂芬家里,善良的刘易斯并没有把本来应该离开的斯蒂芬和他女儿赶走,而选择了共用这个房子。
故事实在缺少合理性,刘易斯善良的过分,从一开始的选择共用房子,到后来得知妻子出轨,甚至没有过激反应,实在不能理解。
有人说心疼刘易斯,我并不觉得他值得被心疼,他对妻子有过关心吗?
军人是辛苦和忙碌,他心疼单纯的德国小孩,心疼房子里的德国人,我实在不理解他为什么不心疼失去儿子的蕾切尔?
沉溺于丧子之痛的蕾切尔,她们的儿子死于二战,她不是军人,她也不像刘易斯那么善良,她只是一个母亲,她眼里只有可爱的小儿子,对德国当然憎恨,她恨这场战争失去儿子,可是刘易斯却一意孤行选择和德国人一起生活,试问,他真的考虑过妻子吗?
失去儿子,失去丈夫的关心,难道蕾切尔不可怜吗?
她只是需要有个人拥抱她而已。
丈夫甚至不认为自己出去六天留妻子一个人和陌生男人在家有什么不妥,丈夫的眼里除了工作真的有妻子吗?
婚外情是从一个莫名其妙的吻开始的,不得不说,斯蒂芬实在太帅了,我想任何女人都无法拒绝,两个失去至爱的人,两个需要拥抱和温暖的人凑到了一起。
忽略了国籍,忽略了战争,只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钢琴曲《月光》让蕾切尔和斯蒂芬的女儿有了共鸣。
在这个房子里,他们短暂的快乐使他们暂时忘记了战争,刻意地挑拨,期蒂芬不经意划过肩颈,刻意将留声机对着蕾切尔,甚至让我觉得有一丝甜蜜。
比起刘易斯,我真的更喜欢斯蒂芬,不光是他英俊,他甚至设想了他们的未来,他告诉了她自己的房产,他在设计房子,希望和她同往,那些美丽的憧憬,刘易斯给过妻子吗?
不得不说,结局实在太平淡了。
或许另一层含义是,刚结束战争的国家,还是无法完完全全走到一起?
其实说完全不心疼也不尽然,因为最后那一幕确实心疼了,最起码斯蒂芬还有女儿,而如果蕾切尔离开,刘易斯真的只剩自己了。
儿子或许是他们婚姻最主要的支撑,失去儿子让他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其实妻子一直都在等丈夫不是吗?
渴望和丈夫独处,希望能陪他一起出去,可惜男人都是大猪蹄子。
哦对了还有人说最后斯蒂芬没有太挽留?
他女儿已经在火车上了,他有什么办法啊?
抛弃女儿吗?
他是多么诧异,多么难过,他需要她,可惜她不止有他。
电影内容实在单调,感觉跟战争没什么实质联系,故事太过于平淡,斯蒂芬太帅了,斯蒂芬太帅了,斯蒂芬太帅了。
我想和斯蒂芬走,我想和斯蒂芬一起滑雪,看着他设计草图时戴着眼镜英俊的侧脸,想和他在那个简约的小房子里开心地听着女儿弹琴,想在事后抱着他谈明天吃什么早餐。
梦里什么都有,我爱斯蒂芬。
情人节快乐。
2020.2.14 19:24
剧情好尬,奈特利好壮。
老公太好了。
导演偏心小三男。
虽然帅,我还是喜欢老公。
剧情好尬,奈特利好壮。
老公太好了。
导演偏心小三男。
虽然帅,我还是喜欢老公。
剧情好尬,奈特利好壮。
老公太好了。
导演偏心小三男。
虽然帅,我还是喜欢老公。
剧情好尬,奈特利好壮。
老公太好了。
导演偏心小三男。
虽然帅,我还是喜欢老公。
其实前半段,一直到英军总部门前的骚乱,真是不错的。
稀缺的反映二战余绪的片子。
试图向被占领的德国平民表达同情和尊重的英国军官,他因为丧子之痛而痛恨所有德国人的妻子,没有积极抵抗亦无大恶苟且活过战争并努力忘记过去回归常态的德国建筑师,以及他仇恨一切外国占领军并与残余的希特勒少年团来往的女儿,重重矛盾,有足够的细腻复杂和真实感。
但是解决这些矛盾就靠孤男寡女的荷尔蒙冲动?
女主在投向德国建筑师怀抱的时候有没有同时对战败国平民的境遇有所同情?
男主在外反复体会来自普通德国人的仇恨,在内面临妻子与德国人出轨后,对自己试图善待德国平民的立场有没有怀疑和幻灭?
后半段的解决实在太潦草了,辜负了前半段的开局。
另,贝多芬真是德国文化软实力的担当啊,以占领军军官与被征用的民房内的平民纠葛为主线的二战片好像都要弹弹钢琴?
可以和海的沉默对照看。
又另,终于充分理解了为何过去和懂中文的德国朋友聊天结束说88把他吓到了,原来88在德国语境中真是heil hitler的隐语啊(字母表第八个字母)。
大愛,用光講究,別有質感,完全是喜歡的畫面和節奏!丈夫有紳士的魅力,情人有情感的魅力。都是極好的模板
我感觉我看不了这种片儿了……虽然每一帧都是一幅画,但是,看到22min的时候,就知道之后发生什么事情。以及我想说,每个人都经历了同样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别人,不要以为天下的人都和你一样沉浸在痛苦与回忆中。而且大家都是平等的。好好的二战题材,明明在枪打德国年轻人的时候还很好,之后就被诡异的爱情片搞得乌烟瘴气……
理解她为什么和情人走,理解她为什么回来。也理解丈夫,理解情人,理解女儿,理解烙上88的人。但世界不会因为理解而变得更好,它只是就会这样。像德国的冬天,树干上白雪的痕迹,破碎的湖面,被重建在废墟之上的城。
题材不错,但是整个叙事太矫情了。那个德国男人可真不要脸。英国丈夫的人设好到不真实,一看就是英国人拍的。
颜控。喜欢剧中的房子和密斯的椅子。结尾太仓促且落入俗套。观于MU5128航班,北京—上海
不知所云!
为了e大我就是那么肤浅地喜欢这部电影:) keira真舍得。。送给我多好
4深入探讨客观世界与战后人性的电影。夫妻最重要的是要沟通和互相信任与理解,男人不陪伴妻子,就会有别人来陪是真理。不陪伴彼此就没必要结婚。婚后不是就稳定了,而是要为彼此付出更多。女主的选择是对的。
看评论已经调低了期待,很吃男女主的颜,可结局实在是无力吐槽,既然都忘不了刻骨伤痛就各自别过move on呗。KK依然是美艳不可方物,E大确实帅~
冲着卡司来结果是部狗血剧
kk真的好美 丧子之痛需要夫妻两个人共同感受 只有一方痛苦 就会导致婚姻的离散 所以kk短暂出轨了德国鳏夫 结局揭秘了kk丈夫埋头工作的原因是逃避丧子之痛 所以kk又回去找她丈夫了,这个结局让我如鲠在喉,但又在情理之中。
一个重建的故事,显然这个剧本撑不起来。
两星都给E大的脸,要不是这张脸我绝不会浪费这一两个小时看这破玩意。
年度婊现剧,没有之一。人之所以是人,表现在人性的伟大不会因为环境,遭遇,身份,地域的改变而泯灭。战争与创伤不是你放任自流的借口,在炸塌四壁的图书馆,绅士们依然是保持鸦雀无声的看书。而这部片子宣扬的是,女人做任何事只要找到理由就是对的:可以颐指气使仗势欺人,可以寻求权势不顾一切,可以为了慰藉心灵肉帛相见,可以爽完反悔鸳梦重温~什么?你说老公不同意?那一定是他不够爱你。女人需要勇气。(如果不是套个二战的壳,这片子得有多难看,金莲在天有灵,异国后继有人。)
最近简直持续承受北欧男演员的暴击,这种眼睛换谁都坚持不住啊。
女主老公真的很好啊,女主婚内出轨,激情过后感觉一下子就没意思了…
影片提出了两个严肃的问题:如何治疗战后心理创伤(失去亲人之痛)?彼此敌对的国家如何化解仇恨?影片给出的答案堪称粗鄙和下作:婚内出轨,和昔日的敌人上床。当问题摆在两个男人之间(英国军官和德国少年)时,因为都是直男,无法上床,于是只能你死我活。这种粗暴的回答还不如把问题就放在那,不去解决,毕竟这世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
凯拉每套衣服都好好看啊!男主太帅了!尤其是穿大衣!女主老公咋想的,让老婆和那么帅的房东同处一室,白天上班,回家又吵,俩人孩子还死了,这感情简直好不了啊。出轨的部分值得一看,其他剧情好敷衍,没有足够说服力,其实现实中死了孩子的多半没法继续过了,这部戏中出轨帮助两口子找回了感情,房东表示很郁闷
这个结局不喜欢,一切都太突兀了。
应该是出差时候在ugc看的 赏心悦目的服化道 A大强吻keira时影院爆发出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