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经历着传统社会秩序的瓦解,新的个体正从中分化出来并觉醒一种叫做个人主义的东西。
对大多数的家庭来说,都在承受着这个世代的价值冲突,上一代传统的价值观与下一代个人主义的对立。
艾草这一代的母亲正面临着这样的转折点,选择接受或者拒绝的当下,开放一半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
是否每个母亲甚且每个人都会面临到自己人生的限制?
要如何勇敢的迎战呢?
吴艾草今年58岁,生长于保守排外的闽南村落,年轻时为了跟大她二十岁的外省籍老师谈恋爱,不顾她母亲的反对,嫁去台北。
38岁时丈夫过世,独自抚养一双儿女宋海和宋伶。
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艰苦的日子总算过去了。
已经做好了自己一双儿女结婚生子的准备,抽空会去看看适合三代同堂居住的房子。
艾草每隔些日子会去看望乡下唯利是图的母亲杨乖。
杨乖78岁,35岁时丈夫癌症死亡。
在北海岸的村落开杂货店,人生以赚钱和存钱为目的。
三个儿子都在大陆经商,雇用一外籍劳工照顾她。
杨乖觉得人生最可悲的是穷,远离贫穷是第一要件,名誉是其次,名誉不好可以靠钱补充。
整天都想着怎么能多贪点小便宜,数钱数好多遍,还每天都怀疑她的佣人偷她的钱。
艾草受不了母亲的价值观,常常意图教育杨乖,她认为自己独立坚强,让儿女受良好教育,对自己身为母亲的角色满意又骄傲。
直到发现一向乖巧孝顺的小儿子宋海是同性恋,在法国留学才艺纵横的女儿宋伶带回和黑人生的私生女,艾草长年建立的价值观,被迫瓦解。
她发现儿女跟她并不处于同一个世界,感到愤怒、孤独和无助。
剧中有这样一个对话让磊磊印象深刻,宋伶:“我知道你一定没办法接受,可是我生孩子并没有错吧?
婚姻是另外一件事情,人不一定需要结婚的。
”艾草:“给你读那么多书,是让你回来对付我,瞧不起我的是不是?
你做什么事都有道理,我就一定要接受吗?
”
两代之间永远必须透过艰难的沟通来取得谅解,正如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艾草看到母亲的保守封闭是与现实相抗衡的,自己与女儿的价值观冲突又何尝不是一种封闭呢?
最后她决定做个母亲战士带着孙女,一同面对人类生存永不停止的挑战。
此片非常地生活化,不做作,让人们从普通的生活场景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本片不仅适合同志人群观看,也适合普通人观看,磊磊想: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智慧,在人生旅途中变得更坚强。
“妈,你知道了?
”“你们都是我生的,有什么事我会不知道,我能怎么办,塞回去再生一次吗?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每一位母亲都带着一身的铠甲,而孩子就是她的软肋。
今天刚好就是母亲节,也祝天下所有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今天,你给妈妈打电话了吗?
也许人生很壮丽,但是生活却总是淡如白水。
无论是怎样的意外,也许会有内心的纠结,但却没有仇恨,没有无谓的冲突。
这就是生活,你会慢慢被它所融化。
有网友说,看那些XX之恋,不是嘴巴里出一口凉气就是屁股后出一股热气。
而看了这片后,大大方方从从容容从肺里呼出一股清气。
艾草是母亲的名字——这是围绕一个母亲去叙事的故事:是以一个早年也曾经是叛逆少女的中年母亲的视角去看待未婚产女的女儿和同性恋儿子而展开的、讨论当代家庭关系以及矛盾的社会背景的故事。
首先先说剪辑,本来因为拙劣的剪辑我是想给三星的,但是瑕不掩瑜,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所以私心多给一颗心。
剪辑放在现在来说确实十分一般,生硬的转场和基本没什么特色的调色看起来显得粗糙和低成本。
然后是摄影,摄影整体来说还是挺稳的,不过也就是这一个优点而已。
由于看的是资源,所以画质挺渣的,让我看不到任何摄影技术和摄影美感,当然,我也是个三流的编导生,最没资格说摄影了。
说完前期和后期。
接着就要说剧本、演员演技、整体完成度了。
《艾草》的剧本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接地气。
感觉台湾导演拍文艺片都很有感觉,很有家庭气息。
故事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平淡到极致 就连争吵都是轻声细语,台湾人说话真的很温柔!
故事以母亲(艾草)为主线,以儿子、女儿、阿嬷为副线。
艾草和艾草的母亲、艾草和儿子、艾草和女儿。
艾草其实是个思想开明的女人,从她和自己母亲的几段对话都可以得知。
不然她当年也不会和男人私奔;而她之所以会介意女儿没结婚生孩子则是因为她被世俗的眼光所牵绊,所以虽然她虽然生气最后还是接纳并疼爱着有黑人血统的孙女。
同样,儿子的性取向也曾经困扰她,但是她并没有任何怨言,只是默默接受。
不得不佩服这位母亲的开明,试问多少母亲能做到完全体谅自己的孩子;试问多少母亲能够做到该放手就放手,让孩子自由的高飞而不是让孩子变成自己要控制的机器,遵循自己规划的路线去走;试问多少母亲能够做到不在乎世俗的眼光而接纳自己孩子的不同——记住,和别人不同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每个人都是不同基因组成的,这就是物种的多样性,正因如此生命才丰富多彩。
演员演技部分:影片里每个人物塑造得都很立体、包括友情出演的演员——儿子的隐忍孝顺温柔体贴、女儿的倔强和坚强、阿嬷的刻薄封建爱面子典型的“刀子嘴刀子心”、艾草的大度 低调 善解人意以及地铁客串路人甲的阿姨刻画出的也栩栩如生,这个路人甲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导演想刻画主题——【关于这个社会的偏见对家庭的影响】其实这个电影已经有些年代感了,可是电影里体现的主题却一直没有过时。
生而为人,即使是普通人,存在于在这个社会里,永远无法避免来自社会的偏见自己家庭的压力。
更何况是特殊群体,比如性少数 比如未婚妈妈……他们面对的偏见和歧视,只会更多。
《艾草》,一部刻画母亲的电影。
一位完成养育儿女使命的母亲,面对一双儿女对生命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了释然与包容。
她也生气,她也狭隘,但在宽阔的大海边,这个老人心若止水的用太极诠释了所谓海纳百川。
这个世界,存在既是合理。
我们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能够取得那个致爱的人的认可,便可以光明的站在每一个角落。
所以,艾草可以牵着混血孙女,告诉邻里:这是我女儿的孩子,我的女儿没有结婚。
所以,姐姐可以对弟弟说:放开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不要让家庭给你带来的束缚捆绑住你。
任何时候,道德和世俗不应该成为快乐的阻挡。
道德是社会的产物,而快乐是灵魂的向往。
《艾草》是由姜秀琼执导,潘丽丽,莫子仪,唐振刚主演的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类电影,影片由真人真事改编,融入了“同性”、“未婚生育”等冲突元素,2009年于台湾上映,获得2009年旧金山影展最佳电视电影奖等多项国际奖项。
《艾草》讲述了一个名为艾草的单身母亲,她远离故土,只身来到台北发展的故事。
故事以“家”为核心,记录了一个平凡而深刻的家庭伦理故事。
艾草上有一位视钱如命的老母亲,膝下有一儿一女,一个留在台北从事教育相关工作,一个远赴法国求学,她梦想有着一个圆满的家庭,憧憬着儿孙满堂的美好场景,而上天却给她以最大的讽刺,儿子举止异常,被证实是一个同性恋,女儿则与黑人在法国未婚生育,漂洋过海带回来一个私生女。
作为一名母亲,长年建立起来的伦理观瞬间崩塌,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艾草的内心陷入苦苦的挣扎中。
纵观整部作品,影片的拍摄成本相对较低,没有酷炫的特技、没有高难度的镜头、也没有明星大腕的加盟,而是平淡记录了是一段真实生活的点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
某种程度上看,影片甚至存在一定拍摄角度和画面的缺失,就比如在八分钟左右,老母亲批评女佣的话音落下以后,没有适当给一个女佣的尴尬表情,还有就是宋海接到姐姐以后,他们在进入电梯的一刻,我认为在电梯门关闭的一刻可以适当给一个在场所有人的表情,突出不同人物角色的复杂心情。
此外,剧情设计还可以更为巧妙,比如艾草出现的次数可以更频繁,起到点题的作用;小女孩与宋伶一起吃早餐的时候,可以拍摄一个小女孩喂妈妈吃东西的照片;艾草带着小女孩去公园玩耍时,发现孩子不见的音乐旋律可以加重,艾草的情绪也可以更焦急;最后,艾草带着小女孩练太极的时候,天空中可以拍摄一个飞过的飞机,表示宋海和小凡已经远赴印度••••••当然,我们不能总拿大片与这样大众的文艺片相提并论,换句话说,《艾草》之所以获得肯定,很大程度原因是故事本身,导演提升了“家”作为整体的重要性,而不是单讲几段死去活来的爱情。
潘丽丽,莫子仪,唐振刚,李高阿女,周姮吟五位主演用其细腻的演技刻画了几段完全不同的人生,母亲先是透过“合影”、“换洗床单”、“花式内裤”、“喝剩的啤酒”、“儿子衣着的变化”以及“小凡对宋海家的熟悉”发现了儿子的同志情,之后又更直接的接到一份大洋彼岸的惊喜——“女儿的女儿”,真实风趣的电影对白、讲究的电影道具、充满寓意的剧情设计让作品立体且带有时代特色,就连两位男主人公的手机铃声的设计都极为用心,作品体现了当时的台湾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却又没有做到像国外一样的真正的开放。
“接受并承认每个决定都是值得,尊重才开始存在。
”《艾草》是我所见到的一部最文艺也最真实的同志电影,导演姜秀琼非常在意写实度,而不是靠特技、激情戏来博眼球,表达的所有的镜头都是自然而不造作的,整部电视电影看起来非常的贴近生活,演员也表演的很到位,作品获得了当时相当范围内电视电影观众的充分肯定。
话说虽然有gay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应该不算是同志片吧……我觉得主题很好……而且其实女儿的私生子,儿子的性取向以及妈妈的性格冲突都融合在了一起,反而主角应该是妈妈……就像《海南鸡饭》一样……只不过不同点在于,海南鸡饭里的3个儿子都是gay而已……然后艾草……主题应该不是为了宣扬“伟大而崇高的兄弟情义吧”(摘自CCTV10对BBM的评价……=_=),而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妈妈的存在着的价值与意义吧?
可是海报也好,介绍也好,即使对于电影中的切入点,都是以男主角为主的……虽然不得不说这孩子也是在矛盾中存在着的,要考虑到妈,要考虑到男朋友,可是这些也并不能代表他的最突出的那个点。
这个也就有点怀疑,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也许只是为了新闻点吧?
所以看完这部片子,在感慨男主角的幸福之外,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当妈的那一份欣慰……所以名叫《艾草》,才是关键的精髓,也觉得大家不要把这个重点都放在俩男主角的身上吧……(虽然我承认我也是因为这个才去Youku找来看的。。。。。
)所以,其实还是一部好片子……突然想到了CCTV-6的那些自拍数码电影……剧本什么的其实也都使这种,既生活,又充满了矛盾……还很特别……挺好的虽然也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这么着,也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拍一部电影……是不是也挺好的呢?
哈写个剧本吧……
我想我愿意,我希望我每天能在你起来之前,看着那束光在你脸上慢慢晕开成那道彩虹我想我喜欢,每天深夜在我突然醒来之后,看看月光下的你的睫毛,用自己的耳后感受你的鼻息,轻轻在你额头深深的吻下去我想,我很喜欢和你在路边摊好好坐下,看你点了无数的烧烤,帮你倒酒,看看你微醉的脸,傻傻的对你笑我想,我或许能在那个黑黑的夜晚,和你拉着手,穿越那条小路,我感谢月光没有照耀我们的角落,而没有被别人发现让你甩开我的手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和你像普通人一样拉着走,转街过巷,不会遭遇奇异的目光,或许我会真的很开心我想,有一天,你父母会真让我跟你回家,让我能叫他们一声:“爸爸,妈妈”,我一定会幸福的死掉我想,如果我能有机会,我或许可以在我的无名指上套上那枚闪闪亮的指环,然后疯狂的告诉全世界,我有戒指了我想,我可以每天都回家煮一点家常菜,然后等你回家,温暖的开饭,然后听你骂我笨蛋,今天煮得没有昨天好我想,我看电影的时候,黑暗之中那个个宽阔的肩膀会来承受我承受不了的泪水我想,如果我很认真的睁开我的眼睛,我的眼睛里面的银河可不可以让你情不自禁的亲下去我曾经想,我们那么不容易,会不会就这样平静的走下去我想,那个曾经在我之上喘息的气息,会不会依然可以回绕在我耳边我想,当你心烦的时候,我可以跑得远远的,让你一个人安静回来的时候,我还是可以有一个微笑来说爱你我想有一个我父母会发现,其实他们有两个儿子,生活或许会困难,但是他们两个儿子的生活是幸福的我想,你可以每天都是抱着我睡觉,早晨会搂着我死死得睡着,而我却面对你熟睡的脸,不忍叫醒我想,这一切都只是梦,我想这一切我或许一辈子都做不到,可是我真的不忍放弃我想,我真的没有做错,我只是爱上了一个好人,只是我或许爱的东西和别人的不一样我想,左撇子和别人有什么区别,或许就是我们和你们的区别我想,我会重新整装,挤出我的小酒窝,来面对你已经离开的世界我想,你说过你会好好爱我,绝对不是骗我的,只是这个世界的风太大,你承受不来我想,微笑不是这个世界的必需品,可是我还是无法对你坦然一笑,因为我真的太在乎我想,我来不及和你说对不起,可是我只能消失在人海中我想,我是真的爱你的亲爱的,你还可以对着我微笑吗?
很显然莫子仪不够出名。
因为搜狗这么强大的输入法居然没能打出他的全名。
不过这一点都不妨碍我越来越中意这个演员了。
《艾草》倒也不是多好的一部片子,可能是最近看的片子少了,越来越无感了。
这几年比较流行同性恋题材,所以看得多了也觉得有点呕了。
早之前的《蓝宇》还有点限制镜头,现在的GAY片居然都清一色走纯情路线了。
包括盛夏光年还有之前让所有师奶疯狂的暹罗之恋。。。
这实在是抹杀了看GAY片的一大乐趣。
GAY片如果没点帅哥没点好身材,再没点情节,守在电脑前一个半小时忍住看完,实在是*&……%¥。
没人想要看一群野兽的肥肉在你面前抖来抖去。
十七岁的天空里的DUNCAN、暹罗之恋里的两个小正太,盛夏光年里的张孝全,《艾草》里,当然是莫子仪。
不过,这部片显然是导演为了借GAY片横行之风打了个擦边球来扮嘢。
四个女人才是真正主角。
我完全是热爱帅哥的私心所以才这么大篇幅的给莫子仪。
其实片子的亮点应该是姐姐和女儿的出现。
姐姐是在影片后半段才出现的,(所以片子前头的铺陈有点长,十分不满),不过看姐姐和小朋友互动的那段,发现这个演员身材不是很好,若是换个身材稍微好点的演员,要冶艳辣妹式的大波浪豹纹窟窿网袜那就再完美不过啦。。。。
女儿的小演员也很强大,怯生生地叫人,但是一点都不怯生生的眼神让人真是想狂揉一把。。。
诶曾几何时,我也是顶着那样一头卷毛被我爸妈领上领下领出领进地被人玩弄啊 阿嬷的演员实在是太具喜感了。
他和艾妈这两个角色才是让这部片子的大大大亮点啊。
难道现在的片子都流行师奶当主角帅哥陪衬的咩 阿嬷这类型的角色必备的几个要点就是:粗口、嗓门大、保守、带金饰、掩饰情感、神神叨叨。
不过这部片子里的阿嬷不吃槟榔,这多多少少是个遗憾啊。
艾妈的哭戏稍稍地作了点,现在的妈妈都很坚忍了,很少会这么哭了。
标准正常老妈哭戏请参照《天水围的日与夜》的鲍起静。
不过艾妈打太极还是挺好的。
如果我是那样的老人,小孩出了一大堆破事,是需要做点什么体力活才能让自己不要崩溃的。
给莫子仪买很怂的内裤这个也很深得我心啊。
不过幸好,这是部没有什么结果的GAY片,没有拿父母知道他们的事之后发生的事情作为高潮,这事相当难得的。
没落入俗套,也没第三者插足,所以这也就姑且可以当做没有发生特别情节的弥补。
当宋伶与艾草同坐在餐桌前对峙时,宋海与母亲站在一起,用胳膊轻轻环着她的脖颈。
当母亲终于说了句狠话,沉默占领了整个桌面时,三人的眼神又是多么值得玩味。
姐姐求助得望着弟弟,但是弟弟却坚定地看着母亲,母亲目光的焦点早已不知飘到了哪里。
姐姐终于失望了,收回了目光。
因为宋伶已经明白,宋海做出了选择:为了母亲,他不会想姐姐那样唐突,他绝对不会出柜。
面对这样的弟弟,站在私自生女的立场上,姐姐又能说什么呢?
她对母亲的这份亏欠,毕竟是弟弟牺牲了自己才弥补的。
可是艾草真是个聪明的母亲,蛛丝马迹之间就看穿了儿子的性向。
怪不得她那么生硬地拒绝了儿子BF的汽车邀请。
可她终究拉起了Nina的小手,终究告诉全世界这是她的孙女,终究微笑着说女儿未婚先孕,终究放宋海去了印度。
她到底是为了谁这么做的?
是为了儿女,还是为了自己?
真希望是后者。
如果这份爱只为儿女,只是容忍,只是耐受,为子女的任性吃尽世上冷嘲热讽的苦,那又何必出柜。
真希望艾草能幸福,真正地幸福,为自己感到幸福。
因为她终于舍得放手,虽然带着叹息,带着遗憾,却也平静地承认了,那些诞生于自己的生命终究不是自己。
于是她更好地明白了自己是谁,明白什么才是幸福,明白自己是可以用阳关下的八段锦征服他人相机的灿烂生命。
“出柜”这两个字,对很多同性恋真是一辈子的纠葛。
有的时候,担心的真的不是父母,而是担心担忧本身。
我不是父母,我只能妄加猜测他们的想法。
我把最坏的结果运算出来,就像弗洛伊德笔下那些故意躲起来假装被父母遗弃的小孩子那样,享受自虐的快感和噩梦醒来的幸福感。
于是更加怯懦,更加犹豫,自己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可是,我实在是个同性恋,不是异性恋,不是双,绝对不能容忍欺骗女孩子。
不是我选择了此生,是此生选择了我。
种种不可测,除了因缘是没人能控制到的。
出柜了,父母精神恍惚也好,不能接受也好,扫地出门也好...这终究不是我能控制的。
我能做的,只有一直爱他们,照顾他们,包容他们,在他们面前哭,在他们面前笑,告诉他们我能生活得很好,告诉他们没有必要为世界的压力烦忧。
真希望父母能幸福。
母親艾草,早年也是衝破母親保守的思想枷鎖,與外省老教師私奔,走出鄉下到臺北紮根生活,然而好景不長,讓她背負喪夫之痛,含辛茹苦地帶大自己的兩個孩子,本以為可以踏踏實實地過下半生,卻又因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兒女們在各自情感的離經叛道、違反傳統社會道德價值觀的做法而陷入焦慮、無奈之中,然而她又不得不被迫接受這些現實,公眾的冷嘲熱諷,輿論招至的壓力,親人的不解,諸多矛盾猶如一波波大浪潮衝擊她多年建立起來對生活的動力和信心。
劇情在母親是如何判定兒子喜歡男生這方面並沒有給予明確的解答,只是通過幾個暗示性的畫面,比如換藍色被單、陽臺上曬衣服無意發現豹紋內褲以及喝過的空啤酒罐、見小凡頭一次來家做客,卻發現他對家里的佈局沒有感到陌生、兒子總是帶男生回家(媽媽提起兒子以前上學時候經常來家玩的已經結婚有兩個孩子的陳建國,兒子的臉色立刻就沉了下來)、還有去鄉下的途中,坐在她前排的兩個男生互相依偎著……種種跡象和經曆使她產生對兒子的疑慮和困惑。
面對徹底顛覆守舊思想的現代年輕人,她也無所適從,無可奈何,能夠做到的就是嘗試著去接受,轉變自己的人生態度,邁出那道隔閡。
女兒宋伶,在法國留學多年,受西方開放式思想教育影響,與一黑人未婚育女,兩人因性格不合而分手,帶上女兒踏上返回家鄉的歸途,給家人一個“驚喜”。
阿嬤,她的人生字典只有“錢”和“面子”兩個詞,唯利是圖,斤斤計較,任何事情都與它脫不開關係。
經常苛斥保姆做事不認真,懷疑她有偷錢的惡習;經營小賣部,竟干些類似往酒中兌水販賣這種under table的缺德生意。
兒子宋海和陳正凡是一對准同志情侶,宋海思想相對傳統,念及家人故一直隱瞞自己內心情感。
陳正凡早年便被父親抓包趕出家門,略顯叛逆的他骨子裏還是個孝順懂事的兒子,三不五時也會回家照顧爸爸,但對他而言,走出了這一步,也就迎來屬於自己的生活,同時他也想幫助宋海打開這扇門。
兒子趁媽媽到鄉下探望阿嬤的時間,把男友接到家中一起住,整個畫面都營造出曖昧、甜蜜、很生活化的氛圍,該是現實生活當中年輕同志應該有的生活,也會是一部分人嚮往的快楽的二人世界。
他倆有兩段對白很受打動:正凡開車送宋海回家,在車上:凡:「你遲早要讓你媽知道吧。
」海:「我們家情況跟你家不一樣。
」凡:「沒關係,我幫你。
不管怎麼樣,我們一起面對。
」海:「對不起……」宋海躺在正凡懷裡(很曖昧),後來宋海起身坐在正凡旁邊:「我想你應該試著跟她講講看,說不定他會接受。
」「我不會告訴我媽的,她已經承受太多了,只要她不要一直逼著我結婚就好了。
……你會不會覺得我沒有用?
」「慢慢來。
至少你沒有逃避你的性向。
」「曾經有想過,可是我沒有辦法逃避你。
」
这片比那些什么台湾烂偶像剧强百倍,这才是真实的台湾吧.莫子仪,我喜欢你
还行
伟大的母亲自然有伟大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happy ending为影片加分。PS:莫子仪长得还不错。
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她苛责你却又宽容你,她对你气愤却又理解你。当艾草说“你们是我生的,我又有什么不知道”时真的很难受。
五星是给母亲的。。。
“你们家还真新潮耶!”大妈的临场反应真是满分。
真挚而温暖人心。超赞的国片。
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只能慢慢接受。
好的不得了。
看到艾草终于坦然接受NINA的那瞬间,甚是感动。每个母亲面对儿女的错误,最终都是能够原谅和接受的。
大学时教现汉的老教授热衷于吐槽事业,有天提到“活了大半辈子结果发现儿子是gay女儿和黑人有了私生子”,原来出处是这里,老头儿课余爱好颇广嘛。主角们长相都好舒服、肉松罐里的豹纹内裤、圆滑的日式房推销员、打太极是个好习惯。
3.5。
可怜天下父母心……话说回来,这部所谓的电影唯一的作用就是耗时间…
好妈妈……
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社会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代沟,以及永远也无法磨灭的亲情……(题外话,人家怎么就能拍这么让人亲近的故事呢?)
浓浓的台味,接地气的场景,艾草是很传统的中国式家长,但虽然儿女虽然都没过上她想要的生活,她还是接受了,对于孩子来说,理解比自以为的“为你好”更重要。
没有结局
我喜欢妈妈,姐姐和男配~
淡淡的温情,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