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街转角处的杂食铺,仍是几十年前的古旧模样,门庭寥落,寂静安详。
像是被施了暂停时间的魔法,于是,樱屋中的人们,永远不会长大。
三十多岁的太郎仍然在后院与朋友吃着零食晒着太阳,不去管乌克兰的人口贩卖和叙利亚的移民问题,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儿时的光景。
他固执着守着樱屋和奶奶,企图留住时间,也留住孩童一般的自己。
有点心、朋友、梦想,以及河童与天使的幻影。
正如奶奶所说,“樱屋是爷爷为父母双亡的太郎创造的没有孤独和寂寞的乐园。
”身价上亿的老同学武田武藏,不管他究竟是IT大亨还是商界恶徒,回到樱屋也同样是个简单的少年,热情地拥抱伙伴,依依不舍地道别。
看到武藏入狱的新闻,太郎说,“下次再见到武藏,我会喷很多香水,用力地拥抱他。
”只因他站在云端时未曾用俯视的姿态,即使跌落深渊后我也必以双手迎接,待之以诚则还之以真,小孩子的法则就是如此简单。
2、终究,时代的洪流会冲碎时间的魔法。
樱屋的消逝始于小刚的离开,意外且突然地去世,甚至没有来得及为前一天的争吵道歉、或者好好地道个别。
奶奶站在樱屋的门前望着来路,低声问,“小刚不会再来了吗?
”想到《东京家族》中,老先生在老伴离世的清晨,在医院天台对小儿子说的一句:“你妈妈没了呢。
”没有撕心裂肺和哭天抢地,那种平静底下巨大无比的悲痛与苍凉。
最后,太郎与奶奶分开,樱屋关了门。
3、礼子给儿子的睡前故事中讲到了浦岛太郎,她说,“我们的太郎不会这样,忘记了回家的路。
”失去樱屋的太郎的时光重新开始流逝,他渐渐地忘记了,那些曾经重要的东西。
如同三枝是为何开始写剧本。
如同太郎是为何要立志开一家西班牙料理店。
《蜂蜜与四叶草》中有一句台词,“最后,我们都会成为大人,就像从未有过孩提时代一样。
”像是终于长大后却忘记去看望奶奶的太郎。
成长中最为悲伤的事,便是成为了自己曾经所讨厌的那种大人。
4、太郎和三枝不记得他们小学时对若林清美的取笑,礼子说,“因为不在意,所以就会忘记。
”结尾太郎紧紧拥抱着成长中的春马,说,“希望你有一天能记起来。
”记起那些在夜晚安静沉睡着的粗点心,记起慈详的奶奶曾牵着他的手静静地守在樱屋的门前。
只希望,不要像龙宫中的浦岛太郎一样,当他终于想起家乡的时候,却早已失去了他的家乡。
5、片子的最后一幕,太郎和奶奶坐在樱屋前,一边说着“啊,今天也没什么客人呢”,一边悠闲地享受着慵懒的阳光。
仿佛时光流转中的一份永恒的宁静与安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一种始终如一的模样。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做成熟稳重的大人,而不是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孩子?
这是一间被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抛弃的粗点心店,剧里没说,我猜它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了最初的样子,时光流逝时,它强行把时间关进这间小店里,就像太郎的爷爷用布蒙住时钟一样。
于是太郎在这间时光停滞的食杂铺里过了一个长长的童年。
樱屋像一个魔法城堡,走进城堡是没有时光痕迹的儿童乐园,有色彩斑斓的糖果零食,有凌乱的后院、锈迹斑斑的长椅、穿墙而过的水渠。
以成人的眼光看,没有丝毫美感,可是谁的童年没有这样一个简陋的自由王国呢?
我们孩子的世界可不是依靠金钱建筑,我们用心建造那个有河童有天使的世界,大人贫乏的想象力哪里能够理解。
在这个锁住了时光的樱屋里,有一个精心呵护这个王国的奶奶,就像《佩小姐的魔法城堡》里的佩小姐,还有四个身体长大了,童年的灵魂不愿离开的大小孩,他们是外面世界里落魄失败的大人,在樱屋里,没有失败这种世俗的东西,他们还是吃着粗点心,东拉西扯假装成熟的小孩。
太郎的心里一直都清楚,这间点心铺迟早会关门,每月四万日元的营业额完全不足以维持太郎和奶奶的生活,所以太郎每天晚上打工白天开店,艰难维持着。
奶奶总是劝太郎关了樱屋,太郎坚持不肯,他说,关了这间小店奶奶会难过吧。
我想同时他也是死拉活拽企图留住童年吧,这叫情怀吧,是吗?
有一天,太郎童年的玩伴礼子突然造访,她像一把剪刀,把樱屋封锁时光的结界剪了一个口子,于是樱屋的时光开始流动,四个赖在童年的大小孩开始意识到樱屋无法一直保护他们,他们开始正视樱屋之外的世界,这个推迟了二十多年的成长过程迅猛且让人痛苦。
他们知道了自己年幼无知曾伤害过别人,见识了儿时伙伴由发达到阶下囚的命运转折,他们开始考虑未来那种东西。
最终,或是关了澡堂找工作,或是当编剧,或是做厨师,都真的变成大人了,最纯真的那一个为了救朋友死了,永远留在了樱屋的时代。
期间有个有趣的情节,一直立志做编剧的三枝,拿了自己的剧本给制作人看,制作人肯定了三枝的才华之后说,写的不真实,不可能见过河童这种东西吧。
三枝受挫后去向太郎求证“我们那时候是看到了河童吧?
”太郎给他了坚定的支持。
他们又在河边被“天使”咬了,第二天,他们发现自己能发出天使的声音,兴奋的太郎拉着三枝去给礼子表演天使音,结果被礼子斥责“你们是傻瓜吗?
”三枝和太郎第一次对自己见到的奇幻事件产生了怀疑,“童年”偷偷从他们身边溜走了。
那一只每集片头都会出现在墙头的流浪猫猫,成为终结樱屋时光的最后一刀,因为猫抓花汽车的纠纷,奶奶不得已卖掉了樱屋,去了养老院,与开始了成年人的正常生活。
失去樱屋的太郎始终找借口拒绝去探望奶奶,剧里没有给出理由,我猜,因为奶奶代表了樱屋的温暖,太郎大约是不愿去体验那种怀念的痛楚,害怕已经老年痴呆的奶奶忘记了自己,被奶奶忘记就像被樱屋抛弃一样让人心碎吧。
礼子结了婚的太郎开始了成年人的正常生活。
失去樱屋的太郎始终找借口拒绝去探望奶奶,剧里没有给出理由,我猜,因为奶奶代表了樱屋的温暖,太郎大约是不愿去体验那种怀念的痛楚,害怕已经老年痴呆的奶奶忘记了自己,被奶奶忘记就像被樱屋抛弃一样让人心碎吧。
为什么这剧会让那么多人万般感慨郁结于心呢?
分明剧中人都是现实中的废柴呀。
当这部剧触动你怀旧的神经时,你在怀念什么呢?
童年的纯真、快乐,自由?
可童年时为什么你总是盼着长大呢?
我理解的答案是,我们怀念的是那些无用的日子,不必被生活裹挟,不必考虑将来,不必为谁负责,有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不必用它换钱,没有金钱对比后的自惭形秽,一块糖果就可以填满一整天的时光……可是每个人都会被迫长大,一点点抛弃灵魂,这四个抗争了二十多年的大小孩也最终妥协转身离开了,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最终能做的只是怀念罢了。
有的时候会不由的问自己,看了十几年的オダギリジョー,从光明未来,心灵感应和beginner为起点,看到如今的点心之家。
故事的起点破破烂烂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在东京都内的故事,是不是这个该发生在四国的某个偏僻处更好呢。
每一个落后于时代的,毫无洒落可言的小杂铺,陈旧的后院,辛苦的バイト,无事的废柴看天,附近无人光顾的公共澡堂,还有一些有的没的,沉溺在遥远的小学时代的浅薄回忆。
这些人究竟想要如何,幼稚的逃避生活还是质朴的面对日常,起先,只是治愈。
然而生活是不治愈的,残酷的现实是致郁的,不得不挣扎在梦想不能实现的旅途中,荒诞到了一个关于少年质朴友情的剧本被现实碾轧,然后两个找不到梦想的少年试图寻找河童的足迹,却被疯癫的天使咬了,变出了爆笑的天使之音,这样的荒诞剧。
对于第六话左右的荒诞剧情,很多人无法理解。
然而,既然已经是深夜剧了,既然是オダギリジョー的剧了,这样的荒诞,既是乐趣和灵感的来源,更是对少年梦想和现实对立面的讽刺。
一个令人怀念的温柔乡并不在乎于财富的多少,更不在乎于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人情,而在于那种看似很淡,却能为对方付出所有的爱。
小春马问:米糠腌菜是什么?
三枝说:是爱吧。
太郎想了想,也意味深长的说:嗯,是爱吧。
小春马又问:爱是什么?
三枝说:爱嘛,少年啊,这不就是我们活着探寻的理由么。
残酷生活的变化,转折于小刚的事故,然后大叔去了北海道,太郎关了店铺,娶了礼子,太郎被告奶奶下定决心卖了房子,住进了老人院,太郎一家搬走。
生活渐渐的朝着“不再废柴”“不再底层”的美好未来走去,2020年,太郎有了自己的西班牙料理店,三枝的脚本上了电视。
然而,太郎和三枝似乎再也回不到两人的“废柴”过去了,回不到那个坐在后院里闲聊,研究世界危机,一起唱天使歌,疯疯癫癫像孩子一样的过去了。
寂寞之意油然而生。
然而尽管结局是暖心的,我们却不由得迷茫起来。
镜头切换到奶奶和太郎坐在店门口。
太郎说:おばあじゃん、今日も、客全然こないね。
奶奶说:そうね、こないわね。
太郎无奈一笑,说:お茶でも飲む?
祖孙相视一笑,咪酱叫了一声,音乐响起。
作为观众,我好想说一句:それは、十分幸せだな。
在这个严重雾霾的冬日,大结局了,虽然后面的剧情有些崩,但他真的是一部有欢乐,有感动,有治愈的零食店。
成长就是不断忘记的过程,我们都忘了童年也是痛苦的。
-第一集 其实痛苦的何止童年,大概我们都忘了吧,忘了好,想起来的都是快乐。
最终陪伴我们的,我们留恋的,都会离我们而去吗,那就好好珍惜拥有的那段时间吧。
-第四集迷之感动 离别是注定的,差别只是离别时怀着怎样的心情。
无论是鼓足勇气活在自己的幼稚世界里,还是鼓足勇气去追求梦想,无论如何都要鼓足勇气走下去。
-第六集 在自己的道路上勇敢走下去,他人的道路看似平坦不适合你。
阿刚不会再来了吧。
-第七集 阿刚再度出现,仍然乐呵呵的吃着零食,说没事,这都是天命,让人泪崩。
最后,奶奶把樱屋卖了,大家的秘密基地、世外桃源没有了,太郎和三枝都成了没有根的人,三枝忘了最初为什么要当编剧,太郎忘了去看奶奶,樱屋是大家的根。
虽然太郎的西班牙餐厅依然叫樱屋,哪怕开在原址,也不是那个loser天堂的樱屋,回不去的还是回不去了。
小田还真是热爱深夜剧的好演员啊,好久不见造型正常且帅的正常的小田切让了。
TBS2015年的深夜剧《小小杂食铺》,由《编舟记》的导演石井裕也开发(脚本兼导演)。
剧集和《深夜食堂》一样,每集以同样的独白开场,再加上温暖的色调和舒心的BGM,本以为会是常见的日式治愈风,看下来发现是常见的日式治愈兼致郁风。
在城市满是便利店的当下,一家旧时候的食杂铺开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太郎(小田切让饰)从爷爷手中继承了这家店铺,和奶奶(八千草薰 饰)一起过着平淡的日子。
每天,太郎都和三个废柴朋友一起,在后院吃零食,晒太阳,放空。
简单地说,混日子,一天又一天。
就像小学生一样,放学后,花着不多的零花钱,买一堆全是色素的小食品,大家嘻嘻哈哈吃得开心。
青梅竹马礼子(尾野真千子 饰)离婚后回来了,就在后院看到四个大男人一幅吃喝等死的样子,还要吐槽说她变老了。
太郎从小就害怕听到闹钟的声音,因为这会提醒他时间的流逝。
流逝的时间,代表着改变。
太郎的父母就随时间而去,之后是他的爷爷。
再之后,会不会是与太郎相依为命的奶奶?
太郎为了奶奶,选择让时间不再向前走,三十好几的人,还是过着孩子一样的生活。
既然最珍贵的奶奶在身边,还有什么值得努力打拼奋斗的呢?
就像功成名就的同班同学武藏(藤原龙也饰)说得那样:
武藏后来因为诈骗罪而锒铛入狱。
太郎的三位损友三枝(胜地凉 饰)、刚(前野朋哉 饰)、岛叔(岛田久作 饰)都有自己的过去,或不愿前进,或不能前进。
三枝想当编剧,刚因为之前的工作受了伤,大哥守着一天不一定有生意的旧式浴池。
和四人相对的是,礼子满是精力。
她要送孩子去幼儿园,要打工,还要抽空做便当给太郎。
午休时,蹬着自行车去和太郎约会,到公园吃便当,吃完了,立刻风风火火地蹬着自行车会去工作。
礼子累了,会来到后院,和大家一起废一废,放空着啥也不想。
然后,回去接着工作到晕倒。
礼子和太郎,谁的生活更幸福?
当然,这不是礼子选择的生活方式,她只是被生活推着不断往前走。
而在后院躲避生活的废柴四人组,或许活得更真。
但总有人会选择再出发,或主动,或被动。
岛叔的澡堂没能撑下去,被时代轰轰烈烈的前进步伐碾压了。
三枝的剧本终于受了赏识。
在四人中,最有上进心的刚受了感染,拉着岛叔去就业中心重新开始。
因为年纪的原因,岛叔没能找到工作。
心灰意冷的他,站在路中央准备自杀,却在最后一刻被刚救下。
刚替他死了。
后院只剩三个人了,岛叔只能对着想象出来的刚道歉。
时间还是往前走了。
岛叔在北海道找到了工作,离开了。
三枝越来越少在后院出现,他更常出现在电视台。
之后,奶奶出现了阿兹海默症的征兆。
她不记得太郎了。
太郎留在这间小小食杂铺的唯一目的也没了。
奶奶极力劝说太郎把食杂铺卖掉,因为人不应该被过去束缚住,因为人无法同时间抗争。
太郎的生活也渐渐开始变化。
他和礼子结婚了,去西班牙餐厅学厨。
而在奶奶的坚持下,太郎把奶奶送到了养老院。
终于,还是长大了。
当你开始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成功而打拼,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时,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太郎为了能把奶奶从养老院接回来而努力工作开餐馆,可当餐馆生意红火起来,他却不再去养老院了。
甚至到了奶奶病重要离世之时,差点仍选择无视与逃避。
就像卖掉杂货铺之后,太郎和礼子买了一套公寓。
当时,太郎还有些忐忑,说这是自己第一次睡床,而不是榻榻米。
后来,还不是习惯了。
没什么是不会习惯的,没什么是不会忘记的。
让叔演这种角色,必须是驾轻就熟,那股废柴劲儿都要从屏幕内溢出来了。
胜地凉的表演真的相当惊艳,眼神里全是戏,以前没觉得他演技如此过硬。
不知道为啥,著名的电影导演们没事儿都喜欢到电视剧圈里玩一把,是枝裕和是这样,石井裕也也是这样。
也许是因为电视剧发挥的空间更大吧。
石井裕也的《编舟记》我以前看过(也是让叔演的),看完后再看电视剧,会觉得电影的原著(三浦紫苑同名小说)把石井裕也限制住了。
他的才华和脑洞完全没得到真正施展的空间。
反而在电视剧里,石井裕也显得更加游刃有余,玩得起来,也沉得下去。
比如说,太郎和三枝这两个好基友曾在剧集中段被一位腿毛茂盛的男天使咬了一口,然后便拥有了天使般的嗓音,唱起歌剧来感天动地。
当然,还没来得及向周围人炫耀,便失去了美妙的嗓音,所以,也没人相信两人的说辞。
是否拥有只属于两个人的小秘密,是检测友情是否真挚的标识之一。
有时候,只有好朋友才知道你在说什么,在笑什么, 在把什么当成梗。
这也是小孩子能拥有的奢侈品之一——纯粹的友情。
这个小桥段让我想起来之前看过的动画,金敏导演唯一一部非电影动画作品《妄想代理人》。
中间也有一集游离在主线外,喷了一回动画产业的制作体制。
这种特别个人的东西,只有篇幅够长才能展现出来。
这部影片,在致郁中治愈,非常值得推荐。
日式小品,20分钟x10集,也就一部电影的长度,前几集很日常,很舒缓,像静静流淌的小溪,慵懒午后的一杯红茶,以为时间就这样匆匆到结束。
结果后面峰回路转,小刚的故去,奶奶突然记不起大郎的名字,让人泪目。
合久必分的樱屋四人组,大家各奔东西,奶奶为了大郎一家,卖了房子,独自去了养老院。
大郎和三枝开始了各自的事业,融入了俗世洪流。
最后醍醐灌顶,大郎找到了初心,去看望奶奶,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平静和美好!
小田还是一如既往的帅,那种与世无争,吊儿郎当的帅!
9分
小田切让真的是深夜剧的良心。
就是那种看上去无所事事,平淡如水的深夜剧。
讲着波澜不惊的日子,以及日子里遇到的平常的人,发生的平常的事情。
看的时候觉得岁月悠闲,时光静好。
回想的时候又会心有戚戚,温暖又让人回味唏嘘。
而小田切让最适合这样的剧集不过。
从之前仿佛要和沙发厮守终生的侦探社职员到现在这个寻常巷陌里小小杂货铺的店主,他身上浑然天成的气质仿佛就是为了在深夜里讲一个无所事事的故事,过程中陪伴你,讲完后温暖你,回想起来的时候治愈你。
《小小食杂铺》里切叔留起了蘑菇头打上了小清新的柔光,但是拖鞋、络腮胡以及标志性的睡眼惺忪仍旧还在,所以故事的内核就不会变。
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长大的太郎继承了爷爷的糖果杂货铺,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艰难的经营着,为了维持当下与奶奶的日常生活,甚至还要打一份辛苦的夜间零工。
日子过得不好,当然也不坏,尽管辛苦,但是每日里和好朋友聊聊天,逗一逗光顾店里的小孩子,与奶奶一起洗菜做饭,每一日也是平安度过。
然而这样的平静因为当年的同学现在的单亲妈妈礼子的回来而被打破,原本简单的日子忽然变得生动起来,太郎开始面对人生从未有之的选择。
这选择说到底就是改变。
奶奶说,既然店铺经营困难,不如就把房子买了吧,这样你就可以过你的生活了;礼子说,你是好人,这是我的儿子,既然你能正常的说话,不如我们....在突如其来的可能变故面前,太郎平静如水的生活忽然变得波澜起来。
在这样的波澜面前,太郎难免不知所措,难免慌乱。
因为人啊,说到底,是害怕改变的,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剧中太郎面对奶奶劝他关掉店铺的建议时说起了小时候自己害怕座钟走动时候的声音的记忆,因为那些滴答声在提醒着自己,时光飞逝,生命里挚爱的人和物都会离去,新的人和事物也会到来,如同早逝的父母,一去不回,如同长大的日子,无法逃避。
而这些离去和到来的,无不意味着手足无措的变化,我们恰恰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带来的不安定和未知。
其实不光是太郎,剧中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忐忑度日,即使是离开又回来见过外面世界的礼子,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感情时,也是不断提醒自己:你是单亲母亲,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为了逃避变化,剧集中的每个人都努力的维持着当下的生活,维持着已经拥有的平淡和其中的快乐,即使澡堂生意清淡,即使日日无所事事晒着太阳,即使这样,也很好。
好过颠沛流离的变化无常。
但是,生活怎么可能一成不变的,时间带来,时间带走,时间唯独不会停止。
最无常的便是变化着的生活。
于是礼子出现了,于是杂货店是关是开,都成了无法回避的现实生活。
而我们和生活的对决以及妥协,便是接受这些变化。
如同剧集里面的太郎对奶奶说的那样,我已经 不害怕钟表的滴答声了。
因为知道无法回避,所以虽然有万千的困难仍旧要面对。
这就是人生。
终其全部,每个人无非就是学会能够坦然或者假装坦然的面对生命里面的那些变化。
然后祈祷着,或许有一天,能够将滴答声听成一首动听的歌。
———————————————————————————————————————————看完最后一集,真的哭了。
成长的代价永远都是这样吗?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确是人生。
我们一边恐惧着变化,一边又在变化中失去了曾经.....
昨天发布会结束去地铁的路上,渴的不行,三元桥那边摩登大厦间有一条快餐小街,中间有一个超市,我在门口拿了瓶水进去结账,店里一个60岁上下的阿姨坐在柜台里面,她看着我说,小姑娘,拿那边架子上的水,外面的水太凉。
我乖乖去架子上拿了瓶苏打水,阿姨说,这个有点甜哦。
我付完钱拧开水瓶盖,阿姨说现在喝,外面凉。
我说太渴哦,阿姨说你们走路走得多。
喝完水,阿姨说,把水放书包里,拿在手里冷。
我把后面的书包拽到前面来,把水放进书包里。
出门继续走去地铁站。
晚上回来,辞职了。
今天没去上班,几个小时把这部剧看完了,看着就上起了昨天的那位阿姨。
小城里也许走哪都会遇到熟人,在北京的冬天也可以遇到这个暖心的阿姨真是温暖。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些职业免不了被淘汰,老人在这些事情上有时候比年轻人更看得远,看得开。
听说一个词,社会性断奶,太郎在奶奶卖掉店之前,是不是一直躲在爷爷为他建造的这个小花园、小王国里呢。
而奶奶住进了养老院,太郎认真做菜,成为被社会接受并认可的人,却忘记去看奶奶,得到的失落在他们得知奶奶病重的清晨将他们淹没,他们又开始回想在店里的时光。
童年一起见过河童,成年后又一起抓过天使的玩伴,以为对方永远不会老,却也在醉酒后说出,都会忘记的,以前以为特别珍重的,以后都会忘记的,就像你忘了去看奶奶,我忘了我为什么要写剧本。
得到的失落。
生活困难,却安然自得。
生活快起来了、好起来了,又开始怀念。
其实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想太多总会让事情变得复杂,而复杂是有人在作怪,而不是整个社会怎么样了。
比起生活的水深火热中的乌克兰人民,小学同学的遭遇更会让我们流泪和忏悔。
比起奥运会,好朋友的电视剧更重要。
这就是人性的可爱,也是人性的美好。
关心可以关心的人,感谢可以感谢的人,努力可以努力的事,生活就是一直走,别回头。
接受一切,感激一切,而后忘掉一切。
首先恭喜小田切夫婦再度添丁(或女兒?
)!
終於從傷痛走出來了。
(不用擔心他會為了收視不再接劇了吧?!
孩子的生活費比他個人的介意更重要🙊) 湊著五百旗頭熱未散,終於看完了《糖果之家》。
得承認《糖果之家》一股濃濃的文青味道,是個人去年看了兩集之後放生的原因,但一口氣看完之後,又覺得回甘味很重,值得一口氣去看。
這劇的主要角色不多,兩位男角(小田切讓及勝地涼)又不剃鬚「污糟辣蹋」,幾個人不是在後院「Hea」住吃糖果,就是在完全沒有人的澡堂裡「吹水」,無所事事又無所牽掛,雖然當中的日常生活感很迷人,但有時又會覺得會不會太不真實呢?
沒想到經歷了最不真實的「天使」第6集之後,劇情急轉直下,真實得令人心痛。
求職失敗、朋友吵架後意外橫死、失智症、無故惹官非⋯現實有很多無奈的事,而且通常會聚在一起,看似很有戲劇性,但在《字裡人間》導演石井裕也的掌鏡下,顯得很淡淡然,有種「這就是人生」的無奈,看罷後心中的重壓感揮之不去⋯就算看到長大後的春馬如此欠扁,卻始終沒有怪責他的理由,因為自己某程度上,跟他沒兩樣喔。
或者小田切讓在演繹「太郎」接納人生的過程中,也在接納自己的人生,算是一種被治癒的過程?
即便在以平淡著称的日剧里,这部剧也显得格外慢。
民谣一般的音乐始终不徐不疾,演员几乎从来不大声说话。
比起后半段,我更喜欢前半段。
什么都不改变,剧情一点起伏都没也好。
就连遇上天使这样超自然事件也不发生都好。
就那样平平淡淡的,活在一个时间仿佛都停止的空间里。
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变老。
以为大伙儿悠哉闲哉的生活一定是有什么意义的,虽然都说不出来这意义是什么。
这更像是猫的生活。
太阳出来了,就伸展身子享受阳光;倦了,就小睡一会;到了吃饭的时间,就去吃饭。
这种生活对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魔力。
看《三丁目的夕阳》的时候,也对龙之介开着破破烂烂的杂货店,挣扎着写小说的生活很向往。
他的生活就像那间店一样破烂,但总觉得很温暖。
从那个时候开始,也萌生了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开一家书店的想法,最好是海边的小镇,养一只拉布拉多,傍晚牵着他一起享受夕阳和海风。
如果身边还能有老婆和孩子那就更好不过了。
读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冲动。
说起来,应该是在我明白了人生本质上就是一个从来都没存在过的东西的时候,便有了这种,与其急迫,不如慢悠悠死去的想法。
在那个晴朗的午后,太郎和三枝终于想通了非洲饥荒和中东战争和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就算可以理解,但因为太远了,也不可能感同身受。
说的宽一点,生活其实和我们也没有太多关系。
所有要紧的事情,只是因为你觉得要紧而已。
同样的,所有的爱,恨,苦,乐和我们的关系,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近。
人近中年的时候,如果不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东西里去,这种恍惚感就会很快膨胀起来。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种东西叫做家庭与事业。
什么不甘心,什么悔恨,等你埋怨自己是个笨蛋一千遍以后,就会明白,所有痛苦根源都是欲求不满。
所以,好想有一个樱之屋这样的地方。
不但可以寄存儿时的回忆,还可以安置当下的生活。
噢,差点忘了说了。
龙也的出现真是好大的惊喜。
喜欢藤原龙也本人自然不用说,他出演的角色也好有力。
坚持了他永远不演正常人的作风。
对人生怀疑的时候,龙也的那句话可以作为一个评判:“过了30岁的时候,不是会回顾自己的人生吗?
然后我震惊地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
”对于这个年入一亿的人来说,他说的当然不是钱。
每当灰心丧气的时候,就用这句话来评判一下吧,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力量呢。
天使那段也太中二了吧哈哈哈哈哈
边缘、怀旧的氛围很好,但主题暧昧不明。
比我想象的无趣得多啊!可能是和我的心境不符合吧!
竟然看过像西瓜一样被我忘记了
有个弹幕说,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美剧教我们追逐人生,日剧给我们看人生吧。
前段:特别喜欢这样的恋爱,每天他们一起吃饭的时候我都觉得特别甜;后段:从他们被天使咬了之后,我觉得我就看不懂了。。结束:最后的强转折,对人生好悲哀的感觉
有小田切让还要什么自行车。但是最后几集节奏真的莫名其妙,感情戏也很奇怪
如果就只是每天围绕食杂铺的缓慢日常,或许我会更喜欢
有点说教气
看的第一部日剧小田切让是真的有风格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家和亲情。努力拼搏,告别废柴,功成名就,回首望去,可能当年最为珍惜的时光,渐渐遗忘,一去不返,覆水难收。
男神小田切让+尾野真千子 !!!看了三集已经有当初《深夜食堂》第一季给我的惊艳了!\(≧▽≦)/ *看完最后一集了,完全没想到结局是这样。以前觉得很重要的东西,渐渐都会忘记的。根本不是温情治愈的故事。我哭了,想起刚刚去世的奶奶。*
开头原本是无聊的怪怪的那路子,2/3左右急转直下,各种恶俗悲剧轮番上映,日剧典型的温情体贴狗血大桶大桶地泼,真够了。对小田切让路人转黑。
说是治愈,结局比什么都残忍
有略显神棍的展开,本质还是如想象中的那样的治愈系温情日剧,也许碍于时长,剧情编排稍欠稳妥铺展与深入挖掘,不过虽未有大风大浪,却几度泪眼,一如生活本来的面目。奶奶面对孙辈百感交集的眼神流转,演技绝不是素的。最后定格的镜头隽永绵长,再念念不忘,也不复我们当初的模样啊。
比起被天使咬了,最后西装革履的阶级跃升和幸福生活更像是都市童话。成长、成功的代价一定是付出些什么,但割舍那些并不代表一定会换来成功。以为治愈,其实致郁。#还是颓废邋遢的小田切让比较小田切让
表示没有看懂。感觉自己已经开始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
太厉害了
打着治愈的旗号,结果完全是致郁剧嘛!从小住到大的房子,为了冤案卖了;相依为命的奶奶,不得不分开生活了;相识多年的伙伴,出车祸死了;一直被欺负的女同学,好不容易找到真爱,又得绝症了;最后虽然发了财,可那是2020年的事,怎么看也是幻想啊……
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