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幻想过很多次这部片子要怎么拍,在如今花十二年去做一件事情太难得。
想到最里所应当的就是像翻日历一样一年又一年,没想到导演在剧情中刻意模糊了时间的痕迹,甚至没有任何的交代,一切都自然过渡,看开头时还觉得不知不觉中就好几年过去了。
后来才明白其实这就像人的回忆一样,没人会记得那件事究竟在哪年,只会记得几年级时有什么事发生。
所以与其把这部当作成长的纪录片,更不如把他当作一个十八岁少年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忆,事情一件接着一件。
自己很喜欢看这种用很平静的心态去表达生活的片子,因为如今的电影哪怕是都市电影也免不了浮夸,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相去甚远,而少年时代这样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让我们成为了现在独特的自己。
这个家庭中,mason,姐姐Samantha,加上父母四人,在这十二年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十二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不可忽视的成长。
Mason这十二年就是从他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是每个人生命中都会印象非常深刻的十二年,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每一个男孩的成长轨迹:从小时候的调皮,到偷看美女画册;从偷看母亲吵架,到看不懂母亲为什么和一个老师那么亲密;从第一次搬家时天真地问现在的小伙伴们怎么办,到第二次搬家时茫然地看着骑车追上来的好朋友,从被剪长发的默默哭泣,到后来打耳钉涂指甲油扮酷,从相互吹嘘自己不是处男,到和女朋友去姐姐的宿舍过夜,从小时候喜欢玩涂鸦,到长大后喜欢摄影……这些就像是每个男孩成长的片段,每个人似乎都经历过其中的几件事,看似平淡却能永远留在回忆中。
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把自己的旧车卖掉换了新车之后mason的表情,正处叛逆期装酷的他那时也能看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每个人都有几个从小就记在心里而大人早就忘光了的承诺,那种承诺没有被兑现时的失落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
我们终将摆脱青春期青涩的爱情,拜托掉之前种种的稚气,用更美好的心态迎接新生活。
Samantha姐姐是电影中的配角,但她也有自己完整的成长故事。
从小时候的小公主,第一次搬家时把管理童子军的重任交付给好朋友,到第二次搬家时很认真得和妈妈讨论一家人应该何去何从,从听爸爸给自己做性教育时的害羞到后来也成为了一个经常换男友的女生,从小时候和弟弟无时无刻不在打闹到长大后给弟弟毕业派对上祝词时竟语塞只说出一句good luck……这些细节同样抓住人的内心,从天真的小女孩到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女生,在她身上的种种细节变化同样令人唏嘘。
爸爸年轻时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有了两个孩子,虽然离婚但仍爱他们,竭尽全力尽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带着孩子玩耍,教孩子橄榄球运动,给孩子性教育,尽量让自己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给孩子成长以指导……人也从年轻时追求自由的无所事事到后来开始精算考试进入保险行业,再往后等自己准备好了便开始认真组建家庭,人也渐渐收敛起锋芒稳重起来,年轻时和儿子东扯西扯的父亲到儿子毕业派对上竟然也腼腆了起来,鬓角上也开始有了白发,不禁让人感慨。
不过他终究是幸福的,在对的时候遇见了对的人,最近越来越觉得时间和人这两点缺一不可。
妈妈结婚离婚再结再离,人生似乎太过坎坷,一个女人带两个孩子也确实不易,十分能理解妈妈最后说出“下件事就是自己的葬礼”时的心情,女人内心中总是希望有依靠的,有时候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是希望有依靠还是希望被爱,这或许就是一次次婚姻失败的原因。
但一次又一次希望又失望后她也渐渐习惯一个人生活,把两个孩子带大是她这些年来的全部动力,而两个孩子真正离开家的时候就会倍感空虚,其实她已经尽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接下来需要的是真正开始自己喜欢的生活,就像他们的爸爸一样。
160分钟小桥流水般划过,仿佛真的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以至于看到结尾时好像自己也记不清开头讲了些什么,就好像对儿时的记忆变得模糊一样。
影片里的男主角无疑是幸运的,从六岁起便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被记录下了自己的成长,不知道他最终看到这部影片时心里是什么感受,不过最神奇的是男主角最后在眉宇间竟然有些伊桑霍克的模样,不可思议。
虽然现在大家还在用输给白日焰火的这个梗调侃这部片子,但无疑它对生活表述的细腻是悄然无声的,最难的莫过于抓住了成长过程中很小却非常动人的一个个细节,看似琐碎,但如果不是一个热爱生活留意这些细节的人根本不可能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放到电影中。
在我写过的最长的一篇文章最后我用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结尾的结尾,不是后记的后记。
生活就是这样,从来没有起点和终点,问题叠着问题,我们就这样度过一天又一天,就好像爸爸刚出场时就说没想到你们已经这么大了,到高中毕业派对上还是会和妈妈发出同样的感慨,而影片最后两个人有关时间的讨论更是说出了电影的主题,这十二年只是一段生活,接下来还有青年时代,中年时代,老年时代,所以我们的故事不会有结局,一段生活的结束本身就是下一段生活的开始。
通过艺术攻占时间堡垒的事业实际上只是一个幻觉,这里面没有确定的成功者,只有短暂的骚动(无论它是热情的还是隐忍的)。
短暂,是时间的根本圈套。
理查德·林克莱特总是和时间对抗,“爱在”三部曲以七年为一个节点,描绘一条探讨爱情的生命线,这个做法的精彩,在于前两部中捕捉并呈现了爱情闪动的火光,这种精彩还是瞬时、偶然的,而只有瞬间的,才可能是永恒的(普遍性的永恒也许可行,时间线的永恒本不存在)。
实际上,到第三部的时候,他已无出路,为了故事与目的(或责任),只能进入到婚姻的主题里。
而这一点,是时间早已给出的、毫无新意的结论,已是林克莱特的意志所无法左右的。
他只能在婚姻俗常的主题里,凭借有限的才华,拼命投入细节,当然,活儿挺漂亮,但已经只是匠器,而非有创造力的作品了。
林克莱特落入了时间的圈套,后继无力。
《少年时代》无疑是他的另一个对抗时间的野心之作。
这一次,他采取的方法更加错误:在三部曲中,他仍在可控的虚构里进行构筑,但在《少年时代》里,野心使他触犯了真实与虚构的泾渭,电影试图做一种对两者的贯通与联接,但最终只是拍出了一片可疑的模糊地带,既没有真实的触动力,也没有虚构的表现力。
没错,很多人都被触动了,但是要分辨清楚,这个触动并非来自好作品对观众内心的深度搅扰,而是来自林克莱特的叙事技巧。
说的难听点,这触动是一种算计,从构思这个作品之初,这个算计就成立了,十二年的虚构故事以模拟真实的外衣挂出来,一定会造成廉价的、肤浅的、高效率的感动。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始终处于焦虑状态。
为作者的焦虑,我可以预想这个作品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出预想了,这只是一部已知的电影,已知的情节、已知的人物走向、已知的结局、已知的煽情点,甚至连音乐,也几乎是已知的。
果然,电影结束,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这部电影从构思之初就是失败的。
这个方法让作品丧失了留白和想象空间,就像你打算去无印良品买一只木碟,你还没有去,就知道你一定能买到一枚让你满意的木碟,你去买,只是在验证一种必然、满足一种需求。
也就是说,《少年时代》的叙事过程里,已经不再能发现偶然的闪光。
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看一部必然的电影呢?
我不知道林克莱特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试图放弃这个作品,我也不知道,除了隐匿的投机心理和懒惰的惯性,还有什么能促成他花费十二年去完成一件无趣的、冗长的、缺乏新意的作品。
在真实与虚构的暧昧处理之中,林克莱特不可避免地堕落着。
“爱在”三部曲以及《半梦半醒的人生》中精彩的对白、对白间溢出的才华,在《少年时代》里也所剩无几。
这部工整的电影,丧失了一个作者存在的必要,从好莱坞可以抓出一大把能做出同样工整效果的导演,只是他们更务实,不会去做这件乏味的事情。
也许支撑林克莱特完成这部作品的动力,还有他执拗的作者性的自负或者说天真的理想主义。
但是真的很不可取,他在这种自我认定里失去了理性。
把电影时间与现实时间进行等同处理,这件事的要义在于理性地把握好恰当的分寸。
贝拉·塔尔的方法是局部的对应,这种局部能够造成观众进入影像时空时,便适可而止。
而林克莱特,在更大跨度的、以年为刻度的对应里失控了。
前者利用了时间的属性,后者中了时间的圈套。
如果林克莱特不去反思并否定《少年时代》与《爱在午夜降临前》的话,这个导演也就不再值得被赋予期待。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成长历程的故事,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花了12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
片子仔细描画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可以让观众细致入微地体会到岁月流逝的痕迹。
十二年的漫长,记录着这波澜不惊的生活点滴,伴着时代流转和家庭变迁汇成一首成长的交响乐,一切琐碎的日常蜕变成不一样的音符。
从仰望天空的纯真少年到故友齐聚的毕业庆典,走过人来人往世事纷繁,能留下的陪伴不过寥寥。
离家远行的儿子奔驰在通往大学的光明大道上,青春昂扬投向未知的远方,一路跋涉的母亲面对着单身独守空巢的幽怨,生命步入等待坟墓的迟暮。
长大衰老生生不息的轮回中,颠簸平庸又不失希望的旅途中,时间流动的痕迹似曾相识。
影片清楚的传递着什么叫时间的凝视与岁月的静好。
导演与编剧在本片的理念极度接近电影的本质,从来不炫技和晒段子,电影的本质关注是人,也就是个体的状态,或情绪的流淌。
白描时间的凝视、岁月的静好,理念接近电影本质。
梅森从小就面临了父母离异,最美好的时光便是父亲用吉他弹奏着些许伤感与温暖的乡村音乐。
这是一种普遍遭遇的个体状态,热力学第二定律简单来说指的是事物总是从有用功向无用功发展,局面总是从有序向无序、混乱发展,熵的最大值总是在增加,《少年时代》描绘的正是这种颠扑不破的道理。
投射到婚姻中,换个讲法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最初的婚姻、最初的时光往往最令人怀念与感动。
梅森母亲后来多次结婚,却越来越艰难,人的一生与多舛的命运作抗争,带给观众的启发便是珍惜最初。
影片结局非常温暖与深刻,相视莞尔、活在当下。
《少年时代》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拍摄了12年,从2002年5月持续到2013年8月。
那么问题来了,当人们谈起如此《少年时代》时,你该谈点什么呢?
1、谈谈导演为何想拍摄这部神片在谈论这个话题之前,你首先要知道《少年时代》的导演是谁。
该片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是美国影坛知名的独立导演,当然他也拍过商业喜剧片,票房最高的就是《摇滚校园》,文艺搞笑,老少咸宜。
但作为一个独立导演,他的热情和才情更集中在被文艺青年们津津乐道的“爱在三部曲”,这三部曲前后跨越了18年,但故事的主角却是同一对男女。
第一部是1995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讲两人的初遇与定情;第二部是2004年的《爱在日落黄昏时》,讲述了两人9年后的重逢;第三部2013年的《爱在午夜降临前》则讲了9年的婚姻生活给两人带来的变化。
那么林克莱特为什么会拍摄《少年时代》呢?
那要从90年代末期说起,那时候林克莱特年近40,是一个父亲,他觉得自己有些话要说,但却找不到一部合适的电影。
“我无法让一个7岁的孩子在一瞬间长成一个14岁的少年,所以这件事就慢慢放下了。
在2001年,我开始写一部类似于实验性的小说一样的东西,就在这时我一下子就想通了——如果我每年都拍一小段——那么我就能把所有的想法都放进去了!
”这就是后来拍摄的《少年时代》。
2、谈谈拍摄这么一部神片的难度首先是如何说服制片人掏钱。
谁愿意出钱给一部跨越12年的电影呢?
制片人可不是慈善家,先不说12年后的回报能收回来多少,单是12年间的变数就多到没人想要出钱了。
最后是和林克莱特合作过《甜蜜的强暴我》、《半梦半醒的人生》两部片子的IFC公司选择了这个极具风险性的投资。
“他们比较有长远的眼光,不过,给的预算很低,我甚至有时候希望他们中途抛弃这个项目,这样我就能找其他的投资了。
当然了,他们从来没给我这个机会。
这么点钱拍这么一部电影,真是一个非常小概率的奇迹啊!
”第二个难度是如何寻找演员。
在美国,签订任何时效超过7年的合约都是违法的,所以12年的合约是没办法签的,每个演员能给导演的只有承诺。
换句话说,这12年间如果有人改主意了或者挂掉了,这部电影可能就不是现在的模样了。
导演甚至跟扮演孩子父亲的伊桑•霍克(也是“爱在三部曲”的男主角)说过,即使我死了,你也要继续演下去。
在片中饰演姐姐的罗蕾莱是林克莱特的亲闺女,6岁时,小丫头还很爱演戏呢,但拍到第三四年后,她就感到厌倦了,希望自己的角色消失。
她曾问过老爸:“我的角色会不会死呢?
”“这不是那种电影。
”导演老爸这样回答他。
寻找到电影的主角梅森是最难的,最后入选的是埃拉•科尔特兰,他最吸引林克莱特的是许多有意思的想法。
“他那时只有6岁,还不识字,但是他会思考,他至今也还是这样的年轻人,神秘又有灵气。
”埃拉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母亲是舞者,“一个6岁的男孩无法承担12年的承诺,所以得到家庭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为了不打扰埃拉的生活,拍摄都是在暑假期间完成的。
3、谈谈神片的主题当人们谈论这部影片讲了些什么的时候,你可以淡淡地说出下面这句话:“时间是影片最核心的角色。
”这句话是林克莱特谈到《少年时代》时说的。
在“爱在三部曲”中,观众就感受到了林克莱特对时间的偏爱,到了《少年时代》,导演将12年的光阴浓缩在一部电影。
跟其它有时间跨度的影片不同的是,《少年时代》真的是一部跨越12年拍摄而成的电影。
它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叫梅森的少年从6岁到18岁的生活,这12年间,世界在不知不觉中变化,当年把人萌翻的正太小男孩长成了下巴布满胡茬的18岁男孩;他的姐姐从鼓着小肚子唱布莱尼歌的活泼小女孩变成听LADYGAGA的叛逆少女;他的妈妈12年间换了3个不省心老公;他的生父也从一个开庞蒂亚克GTO的拉风男人变成了开着道奇MPV居家男人。
虽然“时间是影片最核心的角色”,但跟《阿甘正传》这种刻意强调时代感的电影不同,《少年时代》中的时间是含糊的,观众不知道屏幕上的故事具体是哪一年的。
因为林克莱特想要营造一种云淡风轻的感觉,“我想用摄影机记录一个关于成长的回忆,观众看到电影就可以回忆自己的过去那样。
那是一种云淡风轻的感觉,其实并非想说哪件具体的事,而是一种基调,时光对一个人的塑造,也是对时间的一种理解。
”有人或许会觉得《少年时代》是闷片,因为166分钟里并没有戏剧化的情节,全是平平淡淡的生活,仅有的冲突戏就是一个酒鬼后爹撒酒疯摔杯子和飙车。
但正像林克莱特所说:“这更加接近于真实的生活、我们感知的世界以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剧情只是吸引观众和叙事的工具,我一直认为只要电影的结构对了,有没有剧情电影都能够成立。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个彩蛋,还记得片中伊桑•霍克扮演的老爸送给梅森的生日礼物吧?
The Beatles Black Album,据说这张专辑是的Beatles粉儿伊桑送给生活中自己女儿的生日礼物哦,下面这张专辑中歌曲的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pJJou7L
重看了一遍《boyhood》,重看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我过了三年多suburb的生活,虽然德州澳洲还是有差别,但大体上感觉是相似的,尤其是孩子一天天长大,每一天都在考验父母的耐心和涵养。
片中再婚多次的Olivia带着两个孩子换了许多地方,许多学校。
我自己的童年是非常稳定的,虽然似乎一直生活在贫困中,但大部分时间都挺开心的,我几乎二十几年都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也因此希望我的孩子有同样的稳定环境度过童年。
大学时读罗素的《幸福之路》里说童年就像一棵小树,不要总是移来移去才能扎根稳固。
电影里孩子抱着自己心爱的布偶和旧居说拜拜的镜头令人心碎:他们只能带一个自己心爱的玩具,其它的都堆在街口扔掉了,女儿大哭大闹之后也不得不平静的面对失去童年好友,失去心爱的玩具。
她上车前对旧居说”拜拜,其实我不想和你说拜拜。
“我经常在英国电影里看到那些从小玩到大的小群体,那种友情的默契甚于亲情,比如《诺丁山》里那群每年都聚会的朋友,《yesterday》里那些在你车祸撞掉牙齿后送你假牙玩具和公交车模型的损友,我也因此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些从小不分开的玩伴,发展出这样的友情。
可惜这太难了,即便我自己,算是二十岁前没离开过故土,但大学毕业后我甚少回去,也没有多少类似的玩伴,这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在中国,几乎不可能了。
片中女儿长大了,妈妈又一次搬家(远离一个酒鬼丈夫),她非常生气,妈妈载她到新学校门口让她进去,她对妈妈发火说我一个人都不认识,你就让我自己走去这个陌生的学校,你太过分了,妈妈说你快下车走过去左转就是办公室,老师在等你,会介绍你给班里同学认识,你十几岁了,这些事你要自己处理,女儿骂骂咧咧下了车,她终于忍不住崩溃大叫:我已经尽力了,请你多少有点儿感激之心。
当然这话女儿听不见了,坐在后面的儿子则一言不发。
这种场景我也经常面对,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孩子觉得很糟糕,这可以是一场生日会,一顿晚餐,或者任何你遇到的生活中的困难,许多时候我内心也和片中的Olivia一样崩溃,但我总会提醒自己,她只是个孩子,她不知道生活的艰辛,最重要的是,这些抱怨是源自她对你的期望很高。
《boyhood》是导演林克莱特用十年拍摄完成的电影,拍了一个小男孩儿从六岁到十六岁的岁月,它可以是boyhood,parenthood,也可以是一个女孩儿的成长岁月,他拍了很丰富的生活,但看完又觉得不是平淡的流水,重点非常突出。
例如,他没有着墨于父母的生活,镜头对准的是一对儿女的喜悦与哀愁。
Olivia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结婚,看错人,逃开,最后自己生活。
梅森则继续他热爱的音乐事业,同时做着保险精算师的工作,最后和一个女孩儿在一起,又生了个孩子,他和新的伴侣之间还是求同存异的,他是民主党铁粉(带着孩子到处栽奥巴马拜登的牌子,偷偷拔掉麦凯恩的牌子),而女友一家显然是德州保守主义者家庭。
但这时他已经成熟到能非常好处理这些差异。
看得出梅森和Olivia都在努力的做好父母,尽管她们因为相遇时机不对而分开了,后来小梅森的毕业party上,梅森说虽然我答应付他州内大学学费,他跑那么远去读大学,我还是会付学费的。
之后他跑到厨房对收拾厨房的Olivia说,这个party很好,我不能让你自己破费,我也负担一些钱吧,Olivia想都没想说好啊。
梅森翻开钱包说,哎呀,我没现金,我去找XX拿(他的新太太)。
这些小小的细节,令人会心一笑。
电影基本都是由这些小故事组成的,梅森每两周和孩子们见面,带他们去过周末,有时看球,有时露营,问他们近况,让他的孩子们不会失去父爱。
他坦诚的和女儿谈避孕,和儿子谈如何应对失恋。
他带儿子去荒野露营,晨曦里起身,尿尿浇灭营火,他说这是古老的印第安传统。
这部电影打动人心的,正是这无边的,琐碎的成人生活(Oivia坐在餐桌前一遍遍的核对各种账单,最后不得不卖掉房子)和一派天真,毫不掩饰的童年,青少年生活的对比。
大人有大人的烦恼,孩子的烦恼不遑多让。
从这样的电影中,我想看到的是新一代不再重复上一代的不幸,这是人类唯一的进化和希望。
儿子长大后是个沉默忧郁的文艺青年,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失恋。
女儿则坚强而独立,远远的离开家庭过上了她向往的生活。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反思,养育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她们长大后就会离开你,统计数字说,孩子高中时,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已经度过了80%。
回望自己,的确如此,我初中就开始住校了,接下来高中,大学,毕业工作建立自己的家庭,真的每年可能就和父母度过十天半个月的时光。
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也许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丰富自己的人生改造自己的性格,所以不必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
片中的Olivia,在儿子高中毕业离开家时,她downsize了自己的房子,换成一个两房的公寓,女儿问,圣诞节我们回来了住哪儿?
她非常伤感,这伤感用愠怒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她不仅伤感,还夹杂着对自己前半生回望的五味杂陈:早早的结婚生了一对儿女,做辛苦的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嫁了一个又一个不靠谱的男的,同时攻读自己喜欢的学位,并如愿成为大学教授(虽然是社区大学),最后她擦干眼泪说,你们走的远远的吧,接下来就是我自己的人生,我终于可以安心写点东西,发点儿论文。
电影在小Masen的大学第一天生活中结束了,他告别了中学的puppy love(其实也不算puppy love),和大学女生擦出火花,感到爱情正打算再次降临,眼前属于他的无边的成年生活,缓缓拉开了帷幕。
Will I be handsome? Will I be rich?Qué será, será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受汪导的推荐,看了这部戏,即便是在波恩的一个小小的、且座位极其不舒服的剧院。
看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部戏拍了12年,只是在中途惊讶于如何找到这么些如此相像的演员。
因此,也在后半段一直在等待导演准备如何收场,更何况中途男主在高中时代评价人生的时候,说他的那位教心理学的母亲,也没有搞清楚。
不过,最后导演倒是给了一个答案:在大峡谷,Nicole问,到底是people seizes moment, 还是moment seizes us。
然后男主说了一句,we are always in the moment。
我想,便是如此吧。
整个片看起来的感觉,总让我想到《末路狂花》,一是大量公路片的镜头语言,二是一次次强调整个社会系统性地拧巴人性,比如说那个家暴的教授后爸,以及在监狱工作的第二个后爸。
而那个浪子天涯的亲爹,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付账单,也因而无法跟期待过正常生活的母亲相处下去,但他却是男主一生的梦想。
中途给母亲修水管的墨西哥工人,在很多年后成为一家餐馆的老板,他说这是因为当年母亲随口的一句:“你为什么不去社区大学学习,学学英文,你会有好工作。
”原本是个成功人生,但听到此时,母亲在餐馆里就表现出及其痛苦的表情。
我想,或许导演把自己内心对于人生的挣扎,就塑造成了母亲的角色吧,青年时期成为大家眼里的失足母亲,带着孩子生活在苦闷之中;为了更好的生活,回到大学,后来嫁给教授,就像所有人希望的那样,但是却遭遇老公家暴,在车库打滚。
所以看到水管工像自己一样通过读书,获得大家眼里更好的生活时,便及其痛苦,因为如果不按照社会期待的那样,就无法获得更好的生活。
但是,那样又如何呢?
社会早已在2个世纪前,就以加速度地把人异化,唯独留下让人不断痛苦的内心,随后,便开始寻找活着的意义,从而成为支撑自己活下去的信念。
但是,遭遇中年危机的两位继父,又有多少是自己选择了家暴呢?
每个人心里都在寻求Boyhood,但又有多少可以随人愿,既保持Boyhood,又能在这个社会如鱼得水?
就像那个高中摄影老师在暗室里说的那句,你觉得你有natural talent,但是比你有才华,比你努力的人多的是,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去学习你该学的科学去。
从启蒙运动时代就开始的理性主义,已经让文青们成为社会的亚文化,但或许,原本就是屌丝的文青在这个增生出来的社会里,本就应该是亚文化。
电影最后那句的德文翻译,颇为传神,因为把moment翻译成了Ausblick,就是你眼睛望出去的景色。
我想,这就是了,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只是当下这一秒钟心理活动对于意义的定义;便也是,活在当下。
真实的成长,这是本片最大的标识。
讨论这部影片,我们无法不提这个话题。
有一种声音,说本片顶多也就是这种真实的成长记录能够拿来当噱头,剩下的都是索然与平庸。
然而这部影片,绝非如此,理查德·林克莱特也绝不会如你(想得)那般无聊。
花12年时间拍一个流水账,未免太小看林克莱特了。
况且,退一万步讲,对成长的真实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创作,凝练出的这部影片更是经得起赞美。
《少年时代》展现的过程,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或者是对成长,或者是对时间,或者是对生命。
但纵然有165分钟的片长,在12年的成长面前,也会稍显得无力。
12年,该拍哪些,该留哪些,都是对制作者的挑战,而不同的结果,展现的是制作者对时间和成长的不同的态度。
在本片中,从场景和事件来看,确实都没有很惊心动魄的部分。
我欣赏这样的取舍,这不仅是制作者的态度,生活原本也是如此,大部分的风平浪静,只为承受住少数的波涛汹涌。
同时,影片在剪辑方面比较干练,从几岁的小梅森一路下来,没有间隔黑屏,没有时间提示,下一段紧靠上一段,对于上一段故事中可能遗留的未触及到的空间,影片不会再做留恋与解释,在时间上的空档,留给观者,这样的留白是送给观者的礼物,也是面对成长与时间的无可奈何。
虽然不惊心动魄,我们仍能看出,影片展现出来的每个事件段落,都是有选择的,或者说都是经过一定地提炼,在不经意间把一些可能发生在不同生命群体身上的故事,抽象到梅森这一个体身上,我们跟他一起经历这横跨12年的165分钟,多少都能找到曾经的自己,比如父母吵架、离异或再婚,比如兄妹间的怄气,比如恋爱,比如性启蒙,比如搬家换学校,当然还有升学,等等。
成长有时就是这样,你一回头,发现别人经历的很多,你也经历了,而且也许你还会觉得,经历了那些,也没什么。
本片还有很大一个特点,并非以过来人的视角去回顾少年的成长,而是以少年的视角对成长做出呈现。
比如梅森回到家里,发现妈妈躺在车库的地上哭,还有紧接着那场餐桌上的戏。
这种视角,会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对曾有过类似往事的人来说,那种痛苦和惶恐会再次充满全身。
本片从故事上来看,还是比较平和,或者说是阳光的,其实少年时代可能经历的,也许会黯淡,或者阴暗很多。
但是影片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些可能,而是以一种近乎歌颂的态度,向一段成长致敬。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种效果,当上一段故事可能留下一些茫然时,影片已经开始轻松的进行下一段了,比如母亲带着姐弟二人仓皇的离开家后,紧接着就是梅森跟姐姐还有随后过来的爸爸插奥巴马竞选宣传牌的段落,这种处理会让你在上一段落积压的负面情绪很快得以释放。
当你意识到,此时的梅森已又长大了几岁时,会深刻赞同所有的困境在时间面前都是随风往事。
少年时代也不仅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影片,它也是为人父母的酸楚记录,因为父母的爱恨情愁,让子女一起不可避免地牵连其中,虽然揪心,但是生活使然,无可抗拒。
用十几年的时光抚养,用几十年的时光等待子女回巢,想想真的很忧伤,所以,在梅森要离开家去往大学时,母亲突然痛哭出来,是啊,人生就这样了吗,没有“更多”了吗?
帕特丽夏·阿奎特饰演的母亲,同梅森一起,经历了12年的岁月,那种母亲的坚强、隐忍与伟大被帕特丽夏诠释的自然又真实。
还有伊桑·霍克,12年,他还是那个老样子,甚至可以说,还是“爱情三部曲”里的杰西的样子,玩世不恭、真情真性,只不过在三部曲中他对的是赛琳,在《少年时代》里他对的是儿女。
还有饰演梅森姐姐的罗蕾莱·林克莱特(本片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女儿),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角色,演员的表演都极其自然,生活化,不着表演的痕迹。
可以说,《少年时代》给出的,是时光雕琢下的群像。
所以,对成长的真实记录是本片所有结果的起始,但它带来的,是一群人对成长的铭刻。
我们根本抓不住时间,而是被时间裹挟着,赶着人生路,带着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畅想与怀疑,觉得满心充盈。
但其实,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你拥有的,“一直是现在”。
故事难有结局,成长也不会有答案。
影片在最后,梅森踏入大学校门还没多久,就认识了妮可,两人在醉人的落日余晖下,闲言细语,此时两人的年龄与梅森父母相遇的年龄已相差不多,整个故事在时间上基本构成了一个闭环。
我们都在这样的闭环中,循环往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起点上踏上少年之路,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
林克莱特的《boyhood》里伊桑·霍克写给梅森的歌。
看了一些访谈,也没找到英文原词(其实就是英语差啦),所以扒了汉化字幕,根据大意改了下。
标题《给生日的你》是我瞎起的。
如果有人录了英文,还找到了资源,又贴给我...那谢谢你啦。
---bangbangbang开始唱---我希望我们永远在一起但却流连在飘渺的目的地我想要让你轻松随意但仍把我留在了这里我想让你那样接近我却又选择保持神秘反复思量这一切仍无所畏惧登上山顶凭崖远眺赤脚在刀刃上舞蹈伸手去碰星星抓住老虎的尾巴如果我不试,永远也不会败如果你回家,你将孤注一掷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爱的太多,就变成恨永远不离家,就当然不会晚归吃的太多,就会变胖如果买条狗,就会惹怒你的猫深呼吸留意过往因为有聚就有散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少年时代》,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碎片得很生活。
空地林克萊特擅長將真摯的情感體驗置於復盤時觸手可及的創意靈感之上,拍攝出一代人都無法複製的電影項目。
George看到后面忘记前面 童年随之而逝Pincent戈达尔说电影就是生活的琐碎。
德克萨斯少年六岁到十八岁的记录史一桶猫没有过度煽情 影片真挚简单的表达却让人潸然泪下 喜欢每一个人物、每一段对话 它拍出了生活本身的样子 成长、时间、青春 - 才是人生最核心的主题Joeyside时间的痕迹与无痕迹的时间才是本片最大的精彩,难以想象以一种田野调查的方式跟随着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或许林克莱特最擅长在时间内融化人生。
最美妙的片段莫过于在继父家被赶出骑着自行车狂奔的时刻,仿佛时间在身旁起舞。
Run Erika Run拍了12年的电影,将12年压缩进不到三小时的时长里,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却不枯燥,不仅展现了一个小男孩成长的过程,也包括了男孩的父母、姐姐的苦与乐,以及美国在12年里的变迁。
我和片中的男孩年纪相仿,电影有许多时刻将我带回到过去的记忆中,那些记忆都很琐碎,就像大多数人的成长,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但那些转瞬即逝的日常本身就是最美的艺术。
约克纳帕塔法你看那日子,如此悠长。
我略知她一二"你知道大家一直怎么说,把握时间?
我不知道,我在想恰恰相反,就像时间把握了我们,时间是恒定的,就像它一直是现在。
"时间的流逝总是悄无声息,这份十二年的礼物无法不让人回忆起十八岁的自己,那时的向往迷惘与天真有邪不知道还留存有几分。
生活永远都不是流水账,你可以从中提取中你想要的好看精彩的碎片,但是无法将它变成荡气回肠的肥皂剧。
没有对时间的探讨反而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只有平平淡淡的流淌最能在细节处打动人心。
#FIFF26#第3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平淡絮叨家庭片,想着咋还不完呢,突然就结束了。
人生有啥意义?
爸爸说不知道。
男孩觉得妈妈可能也处在迷茫中。
没钱供房,男孩一考上大学,妈妈就赶着姐弟搬走东西换小房,望着儿子轻松地收拾,妈妈忽地哭起来:结婚生子、离婚又结婚,我觉得下一个就是我的葬礼了……半生埋没于家庭的妈妈失落了,男孩往后的人生会不会步父母的后尘,不过,至少他找到了终生的爱好——摄影,人培养点属于自己的嗜好,日子会好过点(真诚脸)
一口气看完,真喜欢,像看着邻家小孩一天天长大成人,从家长里短的日常窥见岁月履痕,人物的变与不变;导演用十二年时间心平气和拍一个男孩的成长,却没用某年某月那种笨拙的字幕,而通过细微的情境来暗示时间推移,比父母看护自己小孩还细心,很有纪录片导演的精神。五星推荐。
本片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并获最佳影片、导演、男配角、原创剧本和剪辑提名。导演用12年的时间拍出了一组家庭录影集锦。没有主题,没有重点,没有起承转合,一篇流水账,一堆的碎片,每个人都是配角,人物关系只能靠猜。艺术来源于生活,应高于生活。否则,我们只要翻看自己的照片即可,何必去影院看你的?
如果不是因为电影拍了12年,有多少人会打出五星力荐?抛开这一点谈别的都是扯淡,因为如果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演员在表演,这简直就是历史上最差的电影了。从什么时候起反高潮也成了优秀电影的标签了?
本来三星全给十二年的拍摄时间。剧情流水账~花了一星期断断续续看不下去。为了平衡,给一星吧
这样的人生,虽然难免有些忧伤,但是我还是想做我自己,虽然永远不能成为你的英雄,站在世界之巅,但是我还是想做我自己,这样一个安安静静的自己,也许懦弱,也许渺小,微不足道,但是这样也没关系。懦弱的人,是内心慈悲的人。我喜欢那个温柔的你。
觉得好闷呀,mj的脸能再像bj一点嘛,而且从小就是个...苦瓜脸...真的无爱..
不怎么吸引我
冲着12年而来,一件事件加入了时间的调剂,便开始特别,像久闻大名但尚未开始欣赏的Seven,能够坚持49年,已值得唏嘘。12年的家长里短,有不成功的婚姻,有并不极端冲突的叛逆,也许这就是生活,看着电影,忽然闪现出一些曾经生活的片段,曾经的梦想or愿望,虽然现在并无勇气去扭转现实,心却蠢蠢欲动
看到林克莱特说喜欢《四百击》,更觉得这是压缩版的安托万。一个可爱的小孩最终变成个毫无生气的少年,这是成长的悲哀。除了时间魔法,故事可谓一盘散沙。聚焦于一些琐碎的家庭、成长问题,很多问题刚展开就因为时间的过渡草草收场了。人物缺乏个性,台词喋喋不休,十二年的概念只是个噱头。
和想象的没有区别,过于取巧的影片。用同一帮演员拍了十二年,结果还不是纪录片,恨不得把所有想得到的家庭矛盾添加到同一个家庭,台词恨不得每秒钟抖个包袱,人物性格十二年几乎不变。耶拿唯一一场原声字幕版恰好赶上世界杯德国第一战,上座率大概五分之一。
最爱三段现场演奏。a. 爸爸留宿姐弟俩,唱妈妈有了新家庭,他很想关爱却不知如何是好 b. 爸爸在新妻子老家弹唱,家人一同合唱,真爱涌动 c. 爸爸带儿子去看老友演出,老友一曲献给已长大的男孩 C'est La Vie.
★看着睡着了
导演花费十二年只为浪费我仨小时。我要对普通男的琐碎成长经历有兴趣还不如听我大姨唠我表弟,还能嗑点瓜子。
妈妈送男主上大学的时候说,“我总以为人生会比这个多”。可是人生真的只有这么多,结婚生子,抚养他们成人再送他们离巢,一系列的里程碑罢了。不是我们扼住了岁月的喉咙,而是岁月把我们困牢。导演太聪明了,12年,还有谁比岁月本身来演岁月更有说服力呢。
耐心、耐心,雕刻时光的极大的耐心,对虚构影像之驾驭时间边界的重大突破。除了形式上的创新,故事本身也具超凡的细节之美,散中有聚,展现出了强大的真实的震撼之力。缺点在于有些情节呼应稍嫌刻意。
服了,家庭琐事和欧美青少年那些破事也值得拍成电影?
唉。美国少年的生活真的是不管怎么往深里拍,都一样显得如此浅薄。
2小时45分的话痨片,剪辑上却一刀都不拖沓,啥叫电影大师知道不?
除了时间有点长,几乎没有别的缺点。光明的趣味很奇怪
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