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非得已这个名字或多或少有点庸俗的偶像剧成分,如果你还记得那部曾经风靡的流星花园主题曲的话。
电影原本是叫《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起因是一次几个台湾电影圈老男人的喝酒扯谈,片名随着钮承泽夹着对目前台湾政局不满的无数国骂和IPOD的音乐诞生。
这次扯谈还简单的交代了一下这些老男人的出处,比如那个被称为“台湾偶像剧之父”的胖子冯家瑞,大辣出版社总编辑黄健和,还有古惑仔台湾方执行制片陈希圣(出演过《一一》的阿弟,本片中还出演了钮承泽团队的制片人)。
当然,对于台湾政治并不了解的我,没能看懂他们关于那年台北市长选举的讨论,也无法了解不同的政治立场可以让当年豆子(钮承泽)奶奶对豆子支持陈水扁的痛心疾首。
豆导(钮承泽)原本是要策划一场社会风暴似的伪纪录片。
“武昌街起义”或多或少引起了我的一点敏感神经,不过后来一查,才知道这里说的武昌街其实就是台北武昌街和中华路转角处的“鸭肉扁”店。
陈水扁引火烧身时,因为谐音相通,他也被唤作“鸭肉扁”,意思是可以随吃随骂。
而搜“武昌街”的时候无意也看到《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确实作为一个拍摄计划真实存在过,在06年底还一度造过一些新闻声势,不过后来没见成果,不知是不是因为本片提示的一些辅导金、投资以及演员等问题。
总之政治风暴没见到,到是上演了一部以豆导作为原型的剧情伪纪录片。
虽然是伪纪录片,但给人感觉还是比较真实的。
关于豆导那段爱烟、爱酒、爱毒品、爱马麻、爱女人、电影难产的昏暗过去。
确实很像低谷时期的豆子。
包括豆导在片中为了找投资,节约成本,不得不结交两岸许多三教九流,请亲友出镜和合作,东拼西凑、卖房卖车,甚至找自己的妈妈借钱,应该都是很多台湾导演(或许不只台湾)都曾做过的。
面对真实的自己,绝非容易的事,对于豆导的勇敢自嘲和揭露,值得赞赏。
勇敢自嘲的,还有屈中恒在片中讲起某某吸毒被抓去勒戒蹲牢房,其实他调侃的正是他自己。
片中有一句我认为比较经典的对话,马麻对豆子说:“你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做爱。
”而豆子很无辜的回答:“我到底做错什么?
”马麻应该是钮承泽逝去的一段感情,由张钧宁饰演,她在新晋台湾女演员中算是气质出众的一位,和桂纶镁一样,让人可以嗅出文艺而清新的味道。
而简单总结一下我看这段感情戏的感想,男人若不管好自己的下半身,失去的不只有一段真爱,而是更多东西。
混乱终将蔓延到事业和生活中的每一个隙缝。
值得一提的还有片头关于“你快乐吗?
”,片尾“如何看待钮承泽”的群访。
你可以看到蔡康永、郑元畅、小S、ELLA、西门町路人甲乙丙丁的种种答案,这个时候你才发现,豆子导演为什么要感叹What On Earth Have I Done Wrong?(片子的英文名,大概可以翻译成:我他妈到底做错什么了?
)生存之上才有快乐,情非得已为生存,这也许就是许多人对于生存与快乐的理解。
看完本片之后,时间已过零点。
眼睛终于扫到摆在眼前的这本XX资格考试的教材书,这本书对于我有无比强大的催眠效果,每次即使有更强大的愧疚感作祟让我去看,我还是无法坚持看完2P。
此时脑中还不断回荡片中乌龟哥的那句话:“你他妈还想做李安,你以为我他妈就想做黑社会吗?
”这就是生存啊。
它让你快乐吗?
在这部片之前,对于演艺圈,对于电影圈,对于一部电影的成型,对于资金的筹集,我本就没有太美好的幻想。
甚至,在《情》之前,也已经有人表达过类似的愤怒,不甚新奇。
《情》更像是一部片子流产之后,将计就计下包装成的纪录片。
他玩弄的只是一个概念。
本来还担心在辅导金骨牌效应下,豆导也搭上青春小爱小同失意放逐的潮流,现在证实是我多虑了。
为了摆脱之前成功的偶像剧形象,对于这部处女作,他可是做了相当明显的区隔。
他对现状的不满甚至舍弃惯用的纯情的外衣,而选择实打实将计就计地记录一部愤青式影片濒临流产,导演兼编剧兼男猪的40岁男人如何巴着金主灯红酒绿挨过金钱荒;如何剖析自己面对过去的荒唐厘清爱情;如何将一部从头到尾轮廓不完整只知道要捉弄政治人物为爆点的剧本实际上是一个男人从愤怒到力不从心到冷静的剧情片,美其名曰伪纪录片。
一个剧本外的年已不惑的男人完成个人处女作的圣战,也是一个剧本中的中年男人对工作对潜规则对爱情对自己的圣战。
《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的片名一出来,豆导对政治的失望和对社会冷漠的感慨昭然若晓。
以中间选民的政治立场投了扁一票之后,满腔热血的期待只换来凌迟般的慢慢绝望。
邱毅说,08年大选,台湾民众不是选择马英九,而是选择不投给被阿 扁拖累的民进党。
我以为,00年,台湾民众不是投给阿 扁,而是投给了年轻没有黑金负累很会喊民主口号的民进党。
因此,后来发现,阿扁的民主只是个不断炒作的口号,阿 扁挂在嘴边的拼经济也只拼了他陈家的经济而已,台湾的民众的幸福感瞬间降到历史新低。
你快乐吗?
于是有许多人不快乐了。
人们高喊着,生活成本高,就业率低,薪水不涨,油价乱涨,爱情很速食,社会很冷漠,政治很综艺,生活很没力。
可是,生活总是充满挑战不是吗?
大多数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有着高难度的绝对性要求,和已经部署好的规划设定,他们只要快乐,不要不快乐,只要好情绪,不要坏心情。
于是,有许多的祝愿出现,生日快乐,中秋快乐,国庆快乐,新年快乐。。。
可是在我看来,不管正面的负面的,不管是开心还是失望,总归是自己的感受,好好享受,也算是认真面对自己的人生。
一路追逐着别人设定的成功快乐的人生兢兢业业的过,有什么好玩的?!
豆导对于快乐的定义到底是大多数人的想太多所以不快乐,还是蔡康永的认真感受不快乐的负面情绪,我还是不清楚,事实上,片头片尾对于明星和路人对快乐的访问和剧情本身甚至没有很好的润滑。
确切的说,噱头的成分更多一些。
所以我还是不清楚豆导未来的电影方向到底是思辨式的,还是人物刻画式的。
我更好奇的是拿到辅导金的《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除了恶搞之外,他还有什么更实质的想法。
我不是要温柔,我只是希望你在我的世界里,我在你的世界里,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同步感受外部世界与彼此内心,因为你是我最爱的人,因为我在这个世上孤立无依,因为你和我在一起。
如果我表达得不正确,请帮助我,和我一起探求更好的方式,不要用对抗的方式,不要回我以冷漠,因为不管社会与你怎么要求我,我的心原本那么脆弱。
我有我丰富的精神星空,我有我的梦想,我想把它献给你,我想我们一起分享。
如果我的理想碰了壁,我想我还有你,我想光灿灿的舞台与掌声,都比不上你的千金一笑,你就是我最纯真不为岁月染尘的精神圣地,你就是比理想更重大的人生意义。
你之于我,就是这样。
是的,我想要温柔,因为我也想给人温柔,因为不能给你温柔,会让我憋闷压抑,会让我崩溃到悬崖边缘,会让我奄奄一息。
索要温情的两种方式:小鸟依人和歇斯底里,也许在你这里都是错误的,可是在你冷漠的面孔下,我已不会别的。
如果你能以温柔怜惜的眼神给我鼓励,也许我不必走那么弯路,也许我们总可以找到最适合的方式。
你来到我身边,是上天的赐予,我们都应该努力珍惜。
因为,我情非得已。
泡妞是假,车震是假,嗑药是假,性狂躁是假浪子回头金不换是假,情非得已更是假幌子和境遇相守相克,一边是露骨的楚楚奈何,而另一边则哭天喊地的渴望着过火的膨胀以假治假,唯有坦诚相见你知道,台湾一思考,社会就会被阅读成一个花枝招展的少妇,无法掩饰的一颦一笑让人抓心又骚动 而她,无暇追随者的头破血流,只为唯一的悦己者打开幽幽的那扇门当初的《一一》如此,而今的《情非得已》也如此。
你知道,男人一思考,雄性族群便成为了一个怀揣软弱倾向的失败者,他们在七情六欲中裸奔,癫狂的伤痕累累,四处投靠他们寻找救世的教主,或争相成为独占鳌头的率领者,可每每总在一无所有之时才了若命理的真谛曾今的杨德昌如此,当下的钮承泽也如此。
如果说这是篇观后感,那我会大张旗鼓的颂扬坦诚相见如果说这是台综艺,那我佩服钮承泽无畏的自嘲和丑化如果说这是堂解剖课,那旁听的你愿意也宽衣解带让我继续往下看吗
以哈林的流行歌曲为名的这部电影用剧中两句话可以形容,一句是:“一部打手枪的电影”,另一句就是“伪纪录片”尽管本片在“打手枪”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手枪”打的很精彩,导演主演集于一身的钮成泽钮成泽是台湾娱乐界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毕业于致力培养台湾艺术人才的国光艺校,年届不惑,其貌不扬,熟悉台湾电影的人一定曾经在一些电影中见过这位靠新浪潮电影崛起,之后一直出任配角。
近年又以偶像剧新锐导演的身份崛起的怪才。
按理说已届不惑的他应该安于现状太对,没想到这一回他坐不住了,要来一次有创作的,小成本的,有内容他喜欢的东西。
于是乎影片就在哥几个把酒议政中伊始,和所有把酒议政的结果一样,他们终于在政治情况混乱的议题上达成一致。
骂之余还不过瘾,他们决定要拍一部酷的,有力量的电影。
他本身很诚实,从头到尾都在讲他想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通过一些看似普通但显得很真实的事情来讲他自己的爱情,亲情,友情,同时也在影射着我们每个人的友情,亲情,爱情。
而“伪记录片”是指剧中每个人看似没有角色,好似符合纪录片的一些特点,但如果你认为他在拍纪录片,那你大错特错了,他们都在演自己,在用活生生的生活来给我们演戏。
即: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而戏中很多事情又分明不是真的,他就是在这真真假假的氛围中在说他自己,他,一个职业是导演的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女朋友,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工作,每天和我么一样地生活在这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斥又互相需要的世界里,他也有一切男人或者干脆说是人的缺点,他怕失败,他怕压力,他想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又不想付出什么。
不爽了他会骂娘,他好色,容易被各种事物诱惑,他的出轨经历使的和女友之间的关系变得无比糟糕。
他亲眼目睹曾经一起混社会的朋友现在成了帮会大哥又忽然死掉,待到风景看透,他幡然醒悟。
一切地一切,不过是来自心魔,而一切的一切,又都是如此让人觉得似曾相识,这部电影在看了之后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么相似,相似的快乐,相似的悲伤,相似的生活。
而他分明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在影片最后终于告诉我们了搞定事情的先决条件,那就是得先搞定自己。
可搞定自己之后呢?
影片的结尾于是就这样好好的幽了我们一默。
你想当李安,我还不想当黑社会呢,人生哪那么简单文_谢长留我觉得这部伪-纪录片真的没有白看,不管钮承泽私下是不是个拽人,不管他和张钧宁的关系到底有没有描述的那么惟妙惟肖,我还是要承认,这片子对我来说很受用。
鬼才知道这社会到底怎么了,我到底怎么了,我的人生怎么了,反正我不知道。
说个最俗喇最无聊的例子。
我大学毕业之后体重飙升20斤,20斤哦,不是小数目,这二十斤肉均匀的分布在我从脸开始到脚底这段空间里,陪伴我起居、工作学习、混吃等死的每一天。
其实我早就想把这些肉让它哪来的哪回去,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终于有一天,我一周没拉屎,导致大便郁结,医生说,这些和我暴饮暴食也有关系,还有就是生活不规律,好,为了革命的本钱着想,我下定决心减肥。
我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进食标准和合理的饮食搭配。
包括早中晚的各种安排都尽然有序,我还在几个我十分爱吃但是又得忍痛割爱的食物旁边用彩色马克笔注明:吃必死。
还用ps制作了吃必死的桌面。
结果嘞,咔了。
周一上班第一天就胎死腹中。
部门来了新员工,晚上大家一定要出去聚餐庆祝,庆祝什么啊。
今天他来,明天她走,可能今天他来,明天他就不来了。
谁说他来了,我就得陪吃陪喝啊。
我不去,好,所有人都说我搞独立,不合群,还有人非说我不去,她也不去。
我叫你去死,你去不去啊!
最后,得,怨不了别人,还是我自己立场不坚定,没原则。
去吧。
好,点菜,都是鸭血旺、辣子鸡、水煮肉啊这种油大的菜,还非得喝酒,没办法啊,头儿也在,大家都喝,我也喝,反正我来也来了,就好比什么,既然你无法反抗,就只能选择享受。
那我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
好,我减肥的决心是百折不挠的。
周一不能开始,我周二开始。
周二不会再来新人了吧。
嗯,周二客户请吃饭,晚上七点半,我给自己规定晚上五点以后不吃东西。
嗯,歇了。
周三,晚上赶稿,凌晨两点多的时候实在饿得饥肠辘辘,两眼发绿,头皮发麻,大腿都情不自禁的乱抖。
看字儿都是双影。
打开冰箱门,里面只有几枚鸡蛋,我心里洼凉洼凉的。
回到电脑前继续奋战,打算用精神胜利法克己制胜。
最终没能抗拒荷包蛋的诱惑,一边在脑海中憧憬油黄的荷包蛋,一边想象它的美味,垂涎欲滴。
而且,我不光吃,还吃了三个。
这就是我的现状。
我想说什么?
我就想说,你觉得很容易的事情,往往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阻力,包括内在的外在的,你觉得就那样啊,没问题啊,ok啊,你就去做好了的简单的事情,其实根本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如果你觉得简单,我只能说是你的脑子很简单。
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影片最后,钮导貌似听从了商咨女的建议,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了。
而且他也改头换面获得了心声,可是最后呢?
还不是要被迫出来卖。
卖自己卖别人。
你真的离得开吗?
任我行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你想退出江湖?
怎么退啊!
你有种就去做陶渊明,你就算去做唐伯虎,你还得种桃花换酒钱呢。
别傻了。
就像电影里乌龟对钮导说的:你想当李安?
我还不想当黑社会呢。
人生哪那么简单!
昨天老飘说钮承泽出了片子,我问谁是钮承泽?
就是演《风柜来的人》啊!
我死活想不起来他长什么样子。
看到片子的时候,原来是他啊,谁会忘记这张苦瓜脸呢?我一直有点奇怪,在自己看过的影片中,第一次让我觉得亲近、勇敢、坦诚的片子是台湾片,好象是从《独立时代》开始的,后来陆陆续续出现的片子也一直是台湾片,国外的片子就算了,可能语言和生活背景是天然的屏障,那为什么不是大陆的片子呢?
为什么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就从来没有让我觉得特别亲近,就像和最亲近的人交流,那层隔,那些翻译的层是最少的,有的时候甚至没有,为什么大陆的片子从来就没有那种感觉呢?
即使是贾樟柯的片子,震动归震动,可还是觉得隔了几层,难道仅仅是那些脏话产生的效果?
记得曾经在台湾公司呆过,台湾人的腔调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就在若干年前,还不喜欢台湾话(虽然自己的方言和它很像),拒绝听唱闽南歌曲,直到看了侯孝贤的片子,这种过敏才得以治疗,就像从陈果的片子才开始能“忍受”广东话。
然后到赖声川的戏剧,那像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说话。
可能隔着距离,更能从台湾的作品中看清自己,走进自己,不,我固执的认为他们具备那种胆量和能量,把很多东西摊开说的勇气,甚至是一种技巧,当我们“含蓄”多了,到后面就丧失了说实话的能力,即使想说也说不了。
恰巧有一个朋友也在同一天看完这个片子,问她觉得如何?
她说满真实的.我说我的感觉是恐慌。
是的,是恐慌,或者说坐立不安。
当有人说出了你想说而不敢说的话,想做而不敢做或不知道如何做的事情时,自己就会有一种谎言被揭穿的感觉,就像影片的海报,一丝不挂的尴尬。
看的时候,头一个念头是费里尼的《八部半》(做这种对比是不是要谨慎一点?
),同样是现实生活和艺术构思之间的困惑和迷茫,同样是一种蜕变。
这里我们无须比较哪部片子更高明,只是看出发点,看过程。
前一段时间曾被朋友嘲笑说成天陷于自己的小痛苦之中,缺乏大的博爱。
自己也曾一度怀疑过,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自恋,过于夸大所谓的痛苦,过于怜悯自己?
是不是真的要放下这种小痛苦,投身到大之中呢?
直到有一天看到小川绅介说:人们在自己的窄小空间里不停地纵横无尽,一边需要不停地向深处,更深处挖掘。
只有当你向深处挖掘的时候,才会联想到他人,才会获得这种想象力。
如果自己的小痛苦都无法真切地认识,无法深切地体会,那么,那种所谓的大博爱便是一种空洞和虚幻。
但是,沉陷于自己的小痛苦之中,又往往容易陷入另一个陷阱:自恋。
如何区别呢?
坦诚地说,不容易。
或者可以这么说,可能这个比喻不太恰当:当你不断和别人说你多喜欢喝某种茶,品尝那个品牌的茶有多么细致,多么与众不同,多么细微的感受时,这更像是自恋,因为我只要说我不喝这个牌子,甚至连茶都不喝,那么你的那些个与众不同便一文不值。
但是,如果你传递的是饥渴,难以忍受的饥渴感,或者是克服那种饥渴感的爽快淋漓,这个你懂,我懂,他也懂。
个中差别和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上次看到一个采访节目,采访一个年轻设计师,她说她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每天都是充满爱,和谐和感恩之中。
我对别人的生活没有任何意见,但是对她的艺术设计,持怀疑态度,因为处于一贯的“居心不良”,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创作,或者说有力度的东西出来之前,一定是经过了痛苦的蜕变,那种剥层皮之后黑暗和痛苦,才有可能到达某种深度,采出闪闪发光的东西,那种光芒才可能横空出世,才可能照到别人的心里。
就像前面提到的《八部半》,我丝毫不怀疑费里尼当时的困惑在影片中的呈现的真实度。
就像前面那个朋友收到我的消息后,她回说:他(钮承泽)只是说说的。
而我则固执的认为片中呈现出来的困顿不仅仅是说说那么简单,我无法简单说那张苦瓜脸呈现出的痛苦是一种精彩的演技,而是固执地相信自己的感同身受,心甘情愿地上当。
私下认为具有文艺倾向或者搞艺术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而且乐于自我挖掘。
一般人说说自己的琐事就算了,他们不,他们是自我剖析,而且不断挑衅世俗,甚至是无视常规的存在,更要命的是他们还是“暴露狂”,剖析完毕还不过瘾,一定要通过某种途径传播出去。
对于把自己都交出去的人(在某种层度上和佛家的无我有点接近),作为看客,你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
这种剖析包括一些奇思妙想,一些狂妄,一些无所顾忌。
同时,纵观影史,剖析得精彩的成为大家的不在少数。
所以我觉得影片应该从豆子和马麻最后在餐厅的约会开始,谅解,然后一步步地揭开伤疤,很痛,之后却很爽,很亮堂。
对他们来说,需要勇气,把自己交出去之后便能恣意妄为,而那种蜕变的感觉其实是一件很爽的事。
还是后面蔡康永的话在理:反正已经不快乐了,那起码要捞回一点本,就做一个有深度的人就好了。
是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追求快乐。
就在上次看完《当我们同在一起》,开始倾向于这种“近”的时候,看完维克多.艾里斯《蜂巢的幽灵》和《南方》之后,又觉得这种充满想象和感受空间的距离感应该是更好的。
所以每次被人问起最喜欢的片子时,一开始脑子里会飞快的闪出很多片子,现在,会简单地说:不知道。
因为说出名字后,说不定两个小时之后就会推翻自己原有的一切想法。
就像问一个时刻反省自己的人将来要做什么,他一定会告诉你:不知道。
虽然喜欢这个片子,但还是忍不住要说其中的不足。
挖掘的不够,看的时候很痛快,但是缺乏一种思辨的深度,当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想杨德昌那么猛,但是应该有更多东西可以挖掘的,看第二遍的时候,就感觉一切都太快了,包括其中的痛苦,尤其是最后的解决方式,有点太快的感觉,龟哥的突然死亡(不知道这是伪还是真),有点刻意。
而且最后悟出来的东西,有点浅,有点简单化的去寻求一个答案的嫌疑。
电影只有一百分钟,而我们的日子却有很多个一百分钟。
如果一个人一件事十年之后能够原谅,那么我们是十年之后原谅,还是现在就和解呢?
是时候翻身一跃了。
感觉文字和想法之间的差别又远了,就此打住。
jude_chen2008-9-14 上海
2009年看了一些关于电影理论的书了解了一个 电影后期的趋势 —— 迈向“反身指代”这个词,在文学里是有的,意思是。。。。
举个例子“比如说“死”,在“他死了”中词义是失去生命,在“他做事很死”是不灵活的意思,在“这是死胡同”中是没有出路的意思。
而在“死是一个动词”、“我不喜欢用死这个词”中,就没有涉及到词义问题,就属于词的反身用法,指代的是词自身。
”而电影的反身指代性是什么呢。。。
看这部电影 就像一个特别具体 特别亲切的例子,当然关于台湾时局也许我们还有些生疏。
反身指代性 其实 是一种反思。。
就是 将电影的镜头对准电影本身,而所谓的电影本身。。
可以是 钮承泽导演个人的情非得已的事业和生活,可以是拍制电影本身的恶劣环境,也可以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引起的大家一起精神肉体分裂吧……早先在欧美艺术电影中 出现的这个趋势呢,其实是在对纪录片的反思,也就是影片开头所谓的“伪纪录片”。。
在关注了太多的外界事物以后,人们开始反思 电影的真实,“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就像片子里宁宁痛苦的疑问。
纪录片 用剧本拍 当然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那不用剧本拍的直接电影呢?
依然无法摆脱 导演 摄像 剪辑 的主观性啊。
再来,纪录片试图在生活中捕捉,又是不是在捕风捉影呢?
用故事片的方式讲述真实又能信多少?
问题一大堆。。
但总体上,就是为了反映观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并且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另一些观者深信罢了。。
钮承泽先生,以“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作为引子,拖出一大堆烦恼和问题,直白的表现着他的不快乐,和想要得到快乐。。。
于是,他也开始反省,改过自新,做了一切自己可以做的改变,企图用一种神圣的精神获得救赎,找到真我啦。
从把台湾社会,台湾娱乐圈,台湾电影的状况热络展现以后,又进一步把自己也丢上了手术台,自己解剖自己给我们看。
看到有人说他太爱现了,本来做这样的反身性动作,就得要敢啊。。
不爱现又怎么给我们看呢。。
只是最后 他那一声呐喊。。。
那一片“情非得已”的卡通字幕,外加那首耳熟能详的“情非得已”。
当然 还有 他最后那献给“妈妈和马麻”,不得不让我心生,难道这只是导演在用一个庞大的工程在给自己做一个巨大的解释吗?
并以此证明,,我如果堕落了,我如果又喝酒了,我如果又泡妞了,我如果又车震了,我如果又找妈要钱了,都不是我的问题哟。。。。
是不是有点逃避的嫌疑呢?
呵呵。。。
当然 人逃不脱环境的禁锢,但抱怨永远没得用吧, 钮导的努力 值得肯定,值得了解,也让我如此这般进行了学习。。
以上内容 纯属个人看法,,求同存异:)
文/十一月的雨我是慢热的人,不喜欢一拥而上的激烈。
大家都去追捧的时候我选择背道而驰,因为疯狂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群众热情的蛊惑,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独立而精准的感觉。
所以门庭若市的时候我会敬而远之,门可罗雀的时候我才信步而来。
在看电影的时候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
在《海角七号》被捧上天的那一年,台湾地区涌现出了一批亲民的草根电影,钮承泽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是其中不大不小的一分子。
那时候的钮承泽还没有因为现今的《艋舺》红透,但是机缘巧合和部分精英的高度评价还是让我有意记下了这部电影,准备有时间看看,没想到这一放就是两年。
所以当《艋舺》以迅雷不及掩耳到铃响叮当之势迅速蹿红的时候,我的视线并非立即聚焦于此,而是转回了那部尘封已久的作品之上。
没想到的是,这偶然的开封让我不可抑止地陷了进去。
我一直在寻找,也一直在等待,能够描摹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辈人的的影像作品。
不论微小还是宏大,只要真诚而且精确。
这是一个让你眼花缭乱表面华丽内里空虚的时代,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收获一轮又一轮外国大片的震撼或者廉价感动,也能在一波又一波的内地大片中俘获谈资和说教快感。
但外国电影拍摄得再华美那也只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内地大片崛起得再迅速那也是老一辈既得利益者掘金的商品砝码,即便时不时会出现一两部儿时的动画重新制作上映,那也是投机者打着集体回忆的温情幌子,粗糙而令人发指的榨取着剩余价值。
我们没有经历过曾经那么沉重的历史,所以没有前辈们那般深沉和愤懑。
可即便明白我们曾身处于不同的年代,但没想到是心灵之间的鸿沟却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只能远远观摩,心从未交接过。
当我历数着这么多年来,能够用触动我内心的语言讲述属于我们这一辈伤与痛的电影时,脑海中跳出的竟然只有曹保平的《李米的猜想》。
而仅存的这部作品中丰厚的感情,也因为在先天不足的思想体制中苟且生存而显得七零八落。
但是,已经四十过半的豆导(钮承泽的昵称),却用他的真诚体悟,让我这二十过半的小伙子,摸到了自己情感脉搏的真实跳动。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最吸引人的一点是,导演用伪记录片的方式拍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你知道它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导演带领一帮主创人员几乎都扮演的是真实的自己。
这种模糊真实与虚构的手法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也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随着这种窥探欲的指引你会不自觉地想随之深入其中。
进入他的生活和内心之才会发现,原来所有的形式都是次要的,那些琐碎、无奈、痛苦、失望、恶性循环之后的不断轮回,是我们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遇到的困境。
我们被围在其中左冲右撞直到千疮百孔才知道腾挪转移,到底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寻到那个出路呢?
片中豆导年逾四十仍然被困其中,周转于资金和艺术之间焦头烂额。
在内心的伤痛与渴望不能言及时,他又转而以肉身陈述。
用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浇灭欲望,也因愈浇愈烈的欲望而不断伤害着深爱的人。
豆导没有一味的展示伤痛、或者自怨自艾、或者干脆陶醉于这种看似虚无的痛苦中。
他去心理咨询师那里寻求答案,他也会面对母亲泣不成声,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向女友坦白了一切。
尝试着将这种内心的痛表达出来是迈出的第一步,剩下的是艰难的寻求解决方式。
人人都有切肤的伤痛,这不是最难的;如何进行内心的革命,重新构建自己,这才是导演要展现给我们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最崎岖最难渡过的关口。
前几天看《玩具总动员3》,最后一段一群玩具在面临即将进入焚化炉时,默默但坚定的互相拉起了手。
看着他们被火光映红的坚毅的脸,我整个人都被震了一下。
这比哪部灾难大片差一点半点呢?
即使现实中真切的感情也不过如此吧!
皮克斯每年都让你笑着哭着,然后温暖的期待下一次,是什么让这些创作者们一直保持着这样的魔力呢?
曾经看过他们工作的环境,那是一个极为朴素和低调的地方,不如想象的迪斯尼乐园那般的繁华。
他们工作的状态也是以保持单纯简单且激发灵感为首要原则的。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状态之中,那些类似于古典手工作坊的工作者们才会不时迸发出最精彩的火花。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出,关于资本运作和艺术创作两者之间天然不可调和的冲突,从来都不会成为这样一帮人需要日夜焦灼的问题。
把二者分开,是一个市场良性发展的制度上需要解决的第一步。
其实豆导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的面临的大部分困境正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他想告别过去重新来过,但有些事情并非他能左右的。
正如结尾的那声仰天长啸,是愤懑,是痛苦,更多的是无奈。
把它看做豆导对当时台湾恶劣的电影市场状况的一声控诉,也未尝不可。
也许真的是否极泰来,电影中的钮承泽依然困惑,现实中的台湾电影市场却迎来了中兴。
告别了他的老师侯孝贤那一辈大师的轨迹,新一辈的台湾电影人用一批风格迥异的作品昭告天下,他们正在崛起。
侯孝贤曾经告诉钮承泽,大意是他最近的《艋舺》拍得还是太放,演得也不够内敛。
我倒觉得侯孝贤对弟子太过苛刻,大师忘了当年的自己也曾经是野人么?
只是因为环境和时代的巨大影响,他们那一辈的电影人很多都选择了背对观众的创作。
但是,现在,钮承泽们终于抛下了父辈的桎梏,毅然决然的转身,敞开自己的内心,真诚地走向观众。
台湾电影改朝换代的时候已经初露端倪。
虽然觉得前路渺茫,但依然抱着一线希望,愿这股清风能够吹过海峡,到达彼案。
以潜移默化之势慢慢撩动内地电影那根钝化已久的神经。
2010年6月21日
前段日子,导演钮承泽被爆性侵。
骇人听闻的是,因为一度无法勃起,他最后竟以“指交”的方式侵犯了被害人。
后来,钮承泽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自己一定会承担起责任,绝不逃避。
而事情发展到今天,钮承泽给出的答案是——他承认自己做了越轨的事,但前提是,他以为对方与自己互有好感,这才有了进一步的行动。
当然,这一说法很快便遭到了女方的否认。
法律究竟会如何判处钮承泽,现在还未可知。
但有一部电影,早在十多年前就预示了今天这件事——《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很多人知道钮承泽,大多都是通过电视剧。
他既是导演,也是演员。
尤其在偶像剧方面,他造诣不浅。
2004年执导电视剧《求婚事务所》▼
然而实际上,钮承泽是个电影咖。
他从9岁就参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之后还凭借《小毕的故事》被提名为金马奖的最佳男配。
包括今天要说的这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它是钮承泽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也是台湾当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故事要从“伪纪录片”的形式说起。
那时候,台湾政局动荡,钮承泽与他的圈内好友打算拍一部相关的纪实片。
比如男主角在总统府前自焚。
又或者,在摄影机前拔下政治要员的假发。
简单来说,他是想搞一出行为艺术。
目的就是要以这种“以假乱真”的方法引起民众们的剧烈反应。
老实说,这样的想法,真的很炸。
几乎人人都说好,也都给予了钮承泽最高的肯定。
于是乎,豆导膨胀了。
而真实的情况却是——除了他以外,大家都觉得这个作品相当难做。
毕竟资金不到位。
投资人也迟迟不肯点头。
可以说是典型的理想很丰满,现实超骨感了。
所以该怎么办呢?
这就要放弃吗?
当然不。
为了这部作品,钮承泽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搞钱。
这其中包括取悦投资人。
以及,用本金去买股票的方式。
总之,台湾最真实的业内生存状况都被钮承泽给安排的明明白白。
除此之外,他将感情生活中最常见的“欺骗”与“背叛”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就比如在影片中,他明明有一个相爱多年的女友,可当面临诱惑,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绿色。
并且是大绿特绿。
睡了女友的闺蜜了解一下▼
后来,钮承泽将这些事坦诚告诉了女友。
他以为,只要他解释清楚,对方就能给他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渣男语录,小本本记下!
▼
如若不能,那就硬上。
只可惜结果是——霸王硬上弓这出戏失败了。
戏中想要表现的是钮承泽“不举”,所以之后再对应现实中所发生过的事……小影只觉得震惊。
总之,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钮承泽最后都一无所获。
如电影里面的台词所说——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不快乐负责。
你在乎的越多,便越容易不快乐。
从始至终,电影都游走在真假之间,很真实的呈现出了生命中的挣扎,包括台湾当代社会许多光怪陆离的社会乱象。
看到最后,究竟是生活还是电影,观众早已分不清楚了。
对,这就是钮承泽的电影王道——敢于表达, 并且个人情结主义超重。
关于“敢”,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
但小影想说,那只是电影中的一小部分。
还有潜规则、吸毒、全片飚脏话什么的,尺度大到不得不让人怀疑台湾电影的审查制度。
包括车震后的公关,也是莫名的让小影想到了某件在娱乐圈真实发生过的事……▼
想当初他的《艋舺》和《军中乐园》也是这样。
尤其是《军中乐园》,之前在拍摄的时候,他带着大陆籍摄影师曹郁进入军事基地勘景,严重违反了国防部的规定,他这种情况,其实可处以五年徒刑。
爱碰红线的他,只沉浸在自己的电影世界里。
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说,他的电影,表现的就是极度逼真的他自己。
钮承泽真实的童年经历:小时候,有一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很需要她抱我一下,然后我就跑去抱她,结果她很用力把我推开,叫我不要烦,但是她手里当时正抱着我弟弟。
在当今社会,敢于表现真实的人很少,所以像钮承泽这样的“本我”,才会让人忍不住的喜欢。
但是,做自己就可以伤害别人了吗?
套用电影中的话来说——我们的生存之道,都是情非得已,人不快乐,只是因为期待太多。
可若为了快乐就让别人痛苦,那便不是命的锅,而是你太不道德。
想看VIP电影?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有惊喜喔
最后变成大社会下你为什么不快乐的心理寻求片。要看大胆玩弄全社会的就去看吴彦祖的《四大天王》吧
红色饱和度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6.9;采访部分疑似跑题,还好结尾收的可以圈点
怎么说,虽然钮承泽是个挺有才华的人,与此同时,那高扬的傲气却一刻无法从头顶上卸下来,这是属于他的一个小发泄,理所当然,夸张和美化也放大了不少,同时还有对自己的放任。情非得已有另一种解释叫作放我一马……
快乐和不快乐只是一念之间,所以还是好好的选择快乐,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台湾电影中很有诚意的一部作品。加上艋舺,钮承泽算是地地道道的文艺青年范,游走在资本市场和文艺坚守的纠结边缘。另,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当年没有考电影学院的方向正确性。以上。
实在受不了这类型的所谓低成本独立电影,制作之粗糙,演员演技之拙劣,仿佛整部片都是在为其制作之粗来找借口,还玩什么mocumentary概念。吴彦祖的四大天王比这强多了!只不过吴彦祖是偶像派,没拍过侯孝贤的电影,片里也没有杨德昌的制片人等可以让资深影迷发挥的余地。说回此片说到底就一八卦电影,还是最老套的,其中的那些所谓黑幕估计也就只能唬一下在校学生。评分高的人,应该都在觉得自己是“豆导”,觉得整个片都在跟自己共鸣,要不就是一跑业务的。 这个叫钮承泽的,拍了那么多当红的偶像剧,会没钱吗?诚意在哪里?
完全看不懂
得到越多,越嫌不够,非常典型的出身优越妈宝男,一辈子的纠结就是一个为啥你抱弟弟不抱我的Mama issue……豆导倒是挺坦诚地把自己这点小心思都展示出来了……
拍电影是如此艰难苦涩。
太文艺了,看不懂
越到后面越变味
喜欢最后蔡康永的一句话,你在乎的事情越多,越不容易快乐。
好做作的伪纪录片
迎合, 也不用做的这么明显吧
也许钮承泽的经历,代表着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某些点,总能引起共鸣。虽然豆导的演技真的很不怎样,但是本片真的是部佳片。
其实许多道理都懂,可是就是没有勇气去改变。当然,还有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妈,我40岁了,我不能老拍偶像剧,我要创作!创作!!!”
这是个什么鬼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负责!~" 豆导,赞!
happy?从艋舺才认识豆导,现在翻出来他以前的电影来看下,电影拍的都还蛮好的~~~即使是这部伪纪录片~~想成功,就得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