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是讲最后一舞,但仍然把乔丹的整个职业生涯关键点过了一遍。
虽然老流氓有故意弱化别人作用之嫌,但他那些moment确实实打实的。
从NCAA决赛的压哨、3年翻过活塞大山、绝杀骑士的the shooting、半场6记三分后摊手、前三冠退役,i am back,45号换回23号,食物中毒之战,以及最后的跳投杀死爵士。
老流氓的篮球生涯,比任何龙傲天小说都要曲折离奇却又逼格满满。
He is not goat, he is god.想到一位自称goat的人,如果把他放到乔丹这6轮总决赛,他能赢几次呢?
大概率赢过92年的开拓者,可能赢过96年的超音速,其他的估计赢不了。
当某人以赢来队史唯一一冠詹詹自喜时,却忘了乔丹为公牛带来了6座冠军,之前和之后公牛都是0冠。
1、真•爽文,但这爽文属于神级王者,普通人力不能及,无论如何都没办法。
而被没办法的那些人叨逼叨,对神来说大概是最大的困扰。
谢谢你肯下凡表演打球,你实在是辛苦了!
2、乔丹确实是神级的,极度专注到可以屏蔽一切,极度专业到可以牺牲一切,极度强硬到可以得罪一切,极度好胜但输得起。
3、有一颗“输得起”的心在竞技体育上非常重要。
“输得起”指的是输了不逼逼,自己练更狠、站更稳、爬更高。
被打爆就躺平投敌、还开小号上网和凡人对骂那是神能干的事吗?
从入行就被联盟横捧、然后开创了超巨报团先河那是神能干的事吗?
不服就是干,输了在黑名单上记黑账,然后再上场干爆你,就算蹿稀也能干爆你。
4、还要够“独”,就是心理上够强硬,也要够担当。
在平时会让队员觉得不好处,上赛场那最后一球老子就是要自己搞定,传球?
不存在的。
你脑海里会有很多很多乔丹科比的绝杀画面,为什么不记得詹姆斯有那么多?
因为他选择的是传球啊。
所以科比最像乔丹,而威少最像科比(此处不论实绩和绝杀命中率,只是说脾性)。
在卡哇伊离开马刺之前,你也会听到乔丹那一辈老家伙对他的欣赏。
爵士和米勒也是配得上乔丹的对手,虽然乔丹估计是真恨他们哈哈哈。
但你有听过乔丹打心眼里欣赏那位“小皇帝”吗?
肉搏强硬的黄金九十年代过来的人,怎么可能看得上他(不否认詹姆斯人很好,以及他经纪人是真的强)。
不过从脾气的强硬度上来说,邓肯算特例,是自成一派的另一种真•大佬。
5、在百年难遇的疫情停摆期上线这部片真的搞事情,重开赛时只会让真球迷(不是赢球蜜的)、老球迷(见过黄金时代的)愈发感慨货比货得扔。
通常看联盟第一人或联盟前五人是谁,就能管中窥豹NBA当下的整体水准如何。
大卫·斯特恩在职时将NBA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最大化了(此处拉踩肖华),但如果不是同期天降乔丹,他的商业推进还会那样顺风顺水吗?
NBA还会是现在这样吗?
当然,时代变迁本身没毛病,社交媒体会带来更多嗡嗡声和干扰,钱色上也会有更多的诱惑。
球员追求商业价值也没毛病,“忠诚”是看缘分的事儿,更多的是难得一遇的情感,而非义务。
就像“快乐篮球”本身也没毛病(虽然我是赞同“三分球毁掉联盟”的),但得看你作为一个联盟领军人物时,是推动了这项运动的发展、还是开了历史的倒车,这也是关于审美的塑造以及人生观的体现,对球迷来说就是追星嘛,虎扑jrs除了不用打榜和粉圈没啥本质区别。
不过说到底最终还是会回到“专注、专业、强硬和是否有好胜心”上来,有历史地位的球员,每一个都要经得起这几条的洗礼。
哦对,还有时间的洗礼。
所以等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再来看詹姆斯和科比的历史地位会怎么变好了。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乔丹的历史地位怎么都不会变。
他让世界知道了篮球,并“逼”着你不得不、爱上你可能并不会爱上的篮球。
6、1998年6月,上初中的我们临近期末了。
因为乔丹,那时候不少男生自然是看球的,而女生则因为灌篮高手多少也会“知道”篮球。
我虽然是女孩,但早就被我爸带着看公牛和意甲。
G6的那个上午我到现在都记得,进班的第一句话,就是坐我后排的男生问我“谁会赢”,我说“不好说,那可是盐湖城啊。
”一上午都很焦躁,因为只能中午放学回家吃饭时才能看到结果。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等我真站到盐湖城的大雪山前面时,心底又冒出了那种焦躁:“啊,这就是曾经乔丹最难打的那个盐湖城啊。
”我是看过乔丹拿总冠军的人。
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荣耀的事。
7、单从纪录片的角度讲,后五集明显好于前五集。
最后吃个瓜,我们看见了米勒、斯托克顿和佩顿,你说为啥没马龙?
看的不是纪录片,是自己青葱岁月的美好回忆。
比起科比詹姆斯姚明这些伟大球员,他们是属于90后的青春回忆,而乔丹几乎是所有80后篮球迷心中的唯一英雄。
那时候90年代初,只有每周六上午10点钟才有一期20mins左右的NBA每周集锦和一场精选比赛的录像回放,直到90年代中期才有全明星赛的直播,那时候追星更多是买体育画报这些杂志来了解关于NBA和球星故事,到现在家里的角落里还有一大箱子的足球篮球杂志,这也许是属于所有80后也只有80后才会懂的一种心情吧。
随笔写一下自己观看完第一集后的心情吧,文采不佳各位看官包涵
97年6月,没有空调的高中教学楼里热气混杂着学生们的躁动。
第四节下课铃刚响,一群学生像疯子一样冲下一楼的收发室小屋,那里有一台给看门大爷打发时间的电视,透过十几寸的小屏幕,NBA 96-97赛季总决赛鏖战正酣,比赛刚好打到第四节,罗德曼用胯骨死死顶住卡尔马龙,斯托克顿不知道用谁做的掩护直接上篮得分,房间里响起淅淅沥沥的欢呼声。
那是个NBA群星闪耀的年代,有大猩猩尤因,有魔术师约翰逊,有大鸟拉里伯德,有滑翔机德雷克斯勒,有雷杰米勒,有肖恩巴克利,有太多今天的名人堂耋宿,但那个时代却被称为公牛王朝,房间内外也大多却是公牛球迷,实在是因为有一个超越时代的巨星——乔丹的存在。
彼时乔神在联盟的统治力无人能及,乔丹皮蓬罗德曼的铁三角在禅师菲尔杰克逊的雕琢下,锋芒并世无双,常规赛动辄六七十场的胜绩也确实有资格俾睨群豪。
要知道当时赛场的文明程度远非现在可比,奥本山宫殿球场曾让联盟任何一支球队望而生畏,邮差马龙的铁肘无时无刻不在震慑着对手,但这一切都挡不住乔丹季后赛恐怖的持续输出能力,满配的装备加上自带全场不息的红蓝buff,仿佛杀神临世。
虽然那时的我们根本不懂NBA复杂的战术体系(现在也不懂😂,别问),但单看乔丹的个人表演,就足以让我们热血沸腾。
小屋里的比赛还在继续,不断泵出的肾上腺素持续冲击着孩子们的大脑。
虽然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但我们每天的注意力依然毫无悬念的放在操场的篮球筐和电视里比赛里,似乎高考的压力并不存在。
屏幕里乔丹再次晃过霍纳塞克的防守,轻舒猿臂,在空中撕裂爵士的防线,爆喝声响彻楼宇。
......感觉我再写下去就要变成长篇了,就到这里吧,感谢乔神和公牛在那个青葱岁月的陪伴!
走过后才发现,这么多个过去都如此美好。
也是幸运。
拉塞尔防守时脚尖着力,一个头部或者肩膀的假动作就能过掉他。
过去的事物总是那么美,而且加了滤镜。
虽然是纪录片但也有滤镜,就很美。
罗德曼从球馆后门跑出来时外面飘的小雨,落在细草坪上。
第一集末那首Sirius响起来的时候我跳了起来,虽然没经历过却感同身受浑身颤抖。
第二赛季受伤的乔丹是怎么带着更强健的左脚归来的,对我帮助很大。
练力量的时候我一直在听最后一舞的ost,我的左脚踝也终于能支撑住我了。
少年时看乔丹教你打篮球,里面他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变成弹簧人,但是我相信只要多锻炼你的腿部肌肉就一定会有所提高,还有我经常骑自行车。
原来这个爱好是在北卡养成的。
哎。
想起我大学时买了就坏掉的自行车和被室友摔坏的吉他。
有些东西就这么错过了。
乔丹那段自白说的真好,科尔的故事线也很令人感动,没有姑娘喜欢,没有大学offer,从不被看好的小孩到最后绝杀比赛。
他讲这段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更多是释怀,乔丹对着摄影机,他对着乔丹,旁若无人的大喊我准备好了、我准备好了。
恍然间镜头又跳到他后来的夺冠游行,科尔在演讲上对大家说我又得在拯救乔丹一次了。
大家当然知道他在开玩笑,但真实已经无关紧要了。
就如同这部纪录片出来以后,以赛亚托马斯和马龙等等一众乔丹的老对手指责影片不真实一样,谁都没法把过去的每一个细节都复刻,最后留下来的,被你相信的,被人传颂的,你所经历的,还有你如何定义你自己的人生,才是真实。
所以我也可以把自己活成英雄主义,只要你相信。
这就是主观的力量。
很多人根本不了解97-98赛季神的最后一冠有多难,那一年常规赛60胜球队有4支,东决对手步行者也有58胜的成绩,爵士更是常规赛横扫了公牛,最终导致神失去了主场优势,90年代没有主场优势可以理解为判了死刑,再看队内,克劳斯这个矮胖子的独裁主义导致皮二爷的工资只有区区百万(你怎么不让二爷签十年),矛盾滋生不可避免,队内几乎所有人对克劳斯都有抵触,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禅师,以至于神至今在采访中都不愿提他,克劳斯曾换走过神最喜欢的奥克利,但是第二次三连冠之前他换来了罗德曼,库科奇,作为球队经理,这一次操作让人不得不承认克劳斯确实慧眼,除此之外不谈也罢。
回到球场97-98赛季季后赛,神那一年35岁,皮二爷33,罗德曼37,哈珀也有34的“高龄”球队平均年龄33岁。
东决与米勒带领的步行者鏖战7场让这支公牛彻底透支,反观爵士只有首轮打火箭稍显费力更是在西决横扫了湖人,以至于爵士有大量的时间去调养生息养精蓄锐,胜利的天枰无论当时谁去看可能都更加倾向于爵士复仇夺冠,但是篮球从来不是一个依靠这些客观因素才能取胜的运动,总决赛G5公牛主场,库科奇高效爆砍30分,皮蓬受背伤困扰手感冰凉仅拿到了6分,神也被爵士的压迫防守最终命中率不足4成,邮差那一场27中17砍下39分最终取胜。
总决赛G6回到盐湖城,这座NBA历史上最恐怖的主场,比赛三节大半爵士始终保持微弱优势,最后3分钟爵士81比79领先,哈珀左侧低位背身要球没有机会,随之分外线乔丹,三分出手短了!
霍纳塞克收下篮板想长传后场拉塞尔,对不起被神无情没收,这个抢断本应该是反扑的开始,没想到罗德曼被斯托克克顿造了一次进攻犯规浪费了这一次宝贵的球权,时间还有2分50秒,暂停后马龙命中一记中投比分来到83:79四分死亡分差,但是神依旧冷静溜底线制造了对方犯规两罚全中,随后两个回合双方都没有命中投篮,比赛进入白热化还有1:20秒。
此时斯托克顿也想造神一个进攻犯规可惜失败了,阻挡犯规神走上罚球线两罚稳稳命中,83平。
随后斯托克顿接到邮差长传命中一记右侧40度角三分,那个三分我现在还记得斯托克顿的脚尖几乎已经碰到三分线了但又刚刚好,篮球应声入网,爵士三分领先比赛还有42秒,这一记三分代表了爵士想拖入抢七的决心,但是暂停后神立刻抢了一个2分,那个上篮动作可能是神职业生涯中最难看的一个打板上篮,总比分来到86:85一分绝命分差,球迷的心已经提到嗓子眼最后时刻胜负难料, 下一个回合,邮差低位接球,神背后鬼魅切球,历史告诉我们机会都是从别人手里夺来的,神拖着沉重的双腿缓慢运球过半场,面对拉塞尔防守,时间还剩8.8秒启动持球右侧突破,随后做了一个急停crossover左手轻轻一推防守者,拉塞尔被晃出九霄云外,23号气定神闲眼神坚毅稳稳命中那记载入史册的Ths last shot !
86:87 准绝杀神的第六冠达成!
拉塞尔曾嘲讽过打完棒球的乔丹,他肯定没想过自己会做一辈子乔丹的背景,本场比赛乔丹砍下45分,库科奇不温不火15分,剩下所有球员最高只有8分入账,这是神的最后一舞,腿上绑着铅块完成的Last dance!
去年the last dance上线的时候推特上面一堆NBA球星在追捧goat,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乔丹退役这么久了,怎么又出来一个纪录片炒冷饭,后来了解背景了才知道这并不是冷饭,相反是因为疫情还提前放送出来了,ESPN在公牛王朝的最后一年跟着球队拍摄了一年然后把胶片封存在某个地方直到乔丹授权才开始这个纪录片的制作。
记得最早接触NBA大约就是98年看的央视转播的公牛与爵士的总决赛,当时眼见到乔丹成就了第二个三连冠,那个时候当然感觉很厉害的样子,但是并没有了解到整个NBA历史所以也就无从比较这个是不是历史最佳之类。
很多年以后,在各种公众号的普及下,终于对于NBA的历史有了一点点了解。
再去看这个纪录片里面那些遥远的有些模糊的经典画面,才能体会到伟大和不易。
整个纪录片的节奏和叙事是非常清晰的,以97-98赛季公牛王朝的赛季作为切入点,铺垫球队赛季初面临的各种困难,伤病,人员老化,球员和管理层的矛盾,以及动力的疲惫感。
禅师明白这是他们的最后一季,所以给球队的主题就是:last dance。
后面的推进当然就是随着赛季的进行,引出各个主角,乔丹主角光环自然不必说,皮蓬和罗德曼也分享了很多的时长,甚至科尔,库科奇这些也有属于自己的小小篇章。
另外一条线就是回溯了,在讲到某个人物的某个节点的时候就会触发回溯时间线,去讲这个人的早年经历,前三冠时期的交叉点等等。
所以虽然大家觉得这是乔帮主的吹捧大片,但应该立意寻求的是多角度的去讲公牛王朝,立足于最后一冠,但是想做的是全景式的回顾,毕竟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传奇了,今天的新一代看来就是遥远的历史书一样。
全片那些经典的比赛画面自然不新奇,我们在许多的回顾集锦里面大概都看到过,但是把他们剪辑到一个具体的故事里面,有着前后的铺垫,那些更衣室里面赛前的玩笑和动员,以及胜利或者失败后的兴奋和沮丧,就很让人身临其境了,在这些一个个场景里面,迈克尔乔丹,就不仅仅是一个篮球之神,更是一个具体化的人了,有着他的伟大也有着他的局限性(当然不可能批判的太多)。
比较有意思的是,全片大量的采访了队员教练和管理层,当时的记者媒体等等,但是也有许多是和乔丹一直不和的,比如微笑刺客,让他们去看彼此的采访视频,看看对于对方的评价,哪怕这个时候,乔丹也不会松口说出原谅之类,这就是他的执拗。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片段:乔丹总是live at the moment,很多人需要很多的方式去让自己沉静下来,不去忧虑未来或者懊悔过去,比如去做冥想,做各种心灵训练等等。
但是乔丹总是活在当下的,他不会去忧虑一个还没投出去的球,永远都是做好准备,投入到当前的比赛中。
好奇的是,乔丹最后一次复出的狗尾续貂,以及当上老板后的糟糕选秀眼光,会让他懊悔嘛。
前三冠后的第一次退役是一个很多故事的时期,那个时候他不算老,但是疲惫感却压垮了他,乔丹似乎陷入一种继续追求篮球也很没意思的疲倦期,当然父亲的不幸去世加上和媒体的糟糕关系,都让他身心俱疲,于是转向了棒球,一方面是他父亲对于他小时候的期望,也是他那可怕的好胜心里面自以为是的可以征服一切。
当然最终他还是回归了,并不容易,当1996年父亲节那天终于又再次夺冠时候,观众席上已经没有那个关注他的父亲,所以他也只能抱着篮球在地上哭泣:"I know he’s watching. ... This is for Daddy."最后一集揭示很多第六冠之后的故事,一般人的疑问肯定是已经六冠了为什么不去争取第七冠,当然我们可以说是人员老化薪资爆炸,所有王朝球队的结局。
但是公牛当年的老板也说,其实他后来问禅师要不要再来一年,但是被拒绝了,禅师觉得这就是最后一季(当然也和他与克劳斯的矛盾有关),而没有禅师,乔丹也不会回来,所以这就是结局,没有童话故事,最后的最后,当然是利益争斗不欢而散。
这大概也是乔丹最终的遗憾吧,没有去尝试过的失败:“It’s maddening because I think we could’ve won seven. I really believe that. We may not have, but man, to not be able to try, that’s something that I just can’t accept. For whatever reason I just can’t accept it.”
断断续续终于刷完《最后之舞》。
在媒体远没有今天发达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个人凭一己之力把一项运动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今天看来仍然感觉不可思议,乔老爷子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天赋,专注,意志力,好胜心……无一不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今日的NBA,群星闪耀,却总感觉失去了一些味道。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我们看见了满天繁星,却在为找不到月亮而感到叹息。
如今的似乎已经没有绝对的偶像,大家只是彼此喜欢着自己的喜欢,同时也在酸着别人的喜欢,仿佛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才是真的有眼光。
作为一个八零后,一直都好怀念后乔丹时代,那时候一个人就代表一座城,忠诚是理所应当,每个球星在场上都有一股怒气和冲劲,所表现出的精神力也在激励着学生时代的我们,让我们学会不屈学会抗争,也让我们保持专注保持真实。
而后乔丹时代球员的这些品质,无疑是篮球之神留下的宝贵遗产。
前总统的评价很到位,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优秀球员都有着漂亮的数据,但却无法超越真正的“神”。
一个人的影响力不光是实力非凡,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人格魅力。
一个伟大的人,必定是对自己甚至包括身边的人都是异常严格的。
并无时无刻给自己施加压力提供动力。
当你拥有异于常人的天赋时,还拥有异于常人的意志力和精神力,成功这件事自然是理所当然。
致敬永远的篮球之神
刚刚看完,有些还算是fresh的想法,还是决定先记录下来1、不管什么时代,对名人的道德绑架一直都在。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对于一件事情(zz立场,或者某公众关心的话题等等),一个名人必须要站队,如果表达模糊,或者干脆不表达,都会成为众矢之的。
乔丹的回答在我来看,是完美的。
我只是一个篮球运动员,我无意于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或者其他什么人(在某些人看来,这居然也是让公众失望的一点),把篮球打好就是我做人的原则,如果你喜欢这一点,你可以继续追随我,如果你不喜欢,也许我就不是那个你应该追随的人。
事实上,我对很多名人,尤其是运动员的看法也正是如此。
一个运动员带给大众的就应该是一种坚持不懈,勇于挑战自我,冲破人类极限的精神,这也是带给大众激励的核心。
他是否做善事,是否有自己的zz立场,对事情的任何看法,那都是他个人世界的部分,和职业无关,也和他对大众的激烈无关。
当然,如果他愿意扩大这个边界,那是个人自由,也将承担这个更大边界所带来的各种边际成本。
而在这个片段中,我看到的是,那时候的他选择了say no,宁愿被人误解或者作为谈资,也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
2、一旦一个人成为了神,大众的心理更愿意看到神仙跌落凡间,乃至地狱,而不是完美无瑕,高不可攀。
从第一集到第六集,或者说每个乔丹的球迷都知道他好胜心有多强,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这是他最大的动力,自我驱动力,不需要外人去施加的。
自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说赌博。
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套路就是,放在现在的商业社会也是如此,所谓黑点不会影响广告合同,不会影响粉丝的爱,当然也不会影响对比赛的控制力,只能成为记者一遍又一遍的车轱辘提问,一旦选择了不回答,直接就会被扣上各种帽子,和记者关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好在,一个伟大的运动员不会让这些场外的琐事影响到自己的场上表现。
但是,即便他拿下第三个总冠军的时候,旁人看到的更多是一种解脱,而不是喜悦。
他的内心独白是,一件事情重复太多,也就失去了饥饿感,那股子冲劲儿。
所以,还是人,不是神。
当一件你无比热爱的事情,终于也有了更多的负面评价,那种心累,任何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都会共情,还可以适当脑补,名人承受的压力更是千倍万倍。
同时,不可避免的的有自我怀疑,想逃离,想关闭自我,去寻找一个更有安全感的地方。
纪录片《最后的舞蹈》(The Last Dance)具有极高的娱乐价值,即使在中美关系跌入谷底的时候。
乔丹的职业生涯曲线与美国取得冷战胜利、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不乏重叠之处。
他的历史性成功既出自个人天才及努力,当然也由于美国文化的辐射力和美国制度的吸引力。
没有大卫·斯特恩这种杰出资本主义者的经营管理,乔丹和NBA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太可能迅猛扩张。
跟足球不同,欧美众多国家都有赢得世界杯的可能性,而篮球由非裔美国人绝对主导,其他类型的选手只能做陪衬,或者自己跟自己打联赛。
从民间交流的角度看,2002年姚明加盟NBA显然可以看作中美关系友善的里程碑事件,难以想象中国的青少年可以随口叫出如此之多的NBA明星的名字、如此踊跃地购买印有他们名字的T恤。
姚明时期就已经当上火箭队总经理的莫雷去年的推特事件当然也是中美关系出现严重问题的标志,短短一句话就能引发中国政府默许甚至鼓励的全方位制裁,庞大的NBA帝国不得不低头。
当美国资本主义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委曲求全的时候,华盛顿决策圈中累积的负面感受只能促成重大的战略调整。
原来两种制度的兼容性如此之低,竟然容不下一句推特?
姚明加盟之初曾引发美国社会的热烈反应。
在他的第一个赛季刚开始,我曾去休斯顿采访对纽约尼克斯的一场常规赛。
每当姚明出现,丰田中心里的观众都是欢呼声一片,更衣室里史蒂夫·弗朗西斯等主力对中国新人也表现得倍加关切。
谁能预想到现在被选中关闭的总领馆恰恰是休斯顿,更糟糕的是历史性的反差应该不会只有这一个例子。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和其他纪录片比,这真不行,要不是很多球迷的话,从纪录片角度来说,拍的是真差
我是个不关注篮球赛事的人,甚至于在观看此片第五集时才惊觉乔丹和科比是两个人,此前我一直把其当成同一个篮球顶端的符号。片子内核还是围绕乔丹个人展开的传记片,主要由采访对话穿插记录镜头构成,由于我对联盟赛事以及所有人物的无知,导致观看此片时专注度很差,因为其频繁的将视角转到别的人物中去,基本上每一集都是新的人物故事,但每个人就40分钟不到的呈现时间,加上还要花不少精力去记录双时间叙事线,构建赛事和当时格局的基本认知,最后的结果只是得到了一盘散沙,对所有人都毫无印象,完全没有记忆点。而构建和推动整个故事的所有人物的后采画面,都像极了精心组织的回答,表面而浮夸,我是不太能care这种由当事人事后自由的反溯事件而构成的所谓真实,无法避免的会避重就轻和自我美化。
改变了篮球这项运动精神内核的男人,永远且唯一的“篮球之神”。
怪不得纪录片出来后皮蓬要跟乔丹反目
乔丹是神。
波澜壮阔、荡气回肠!但我讨厌真话不说全的“纪录片”,跟篡改历史没有区别。
乔丹又一次拯救NBA,应该出科比纪录片,又缅怀,又救市!
从片子角度最后一集有些失望,不过从内容方面还是有所收获——原来MJ还想要第七冠。。。
乔丹纵使有再多的天才,没有类似的体育传记片,他也不可能成为神。看到球迷们的情绪奔涌,不禁想到,大众是多么渴望拥有一个上帝。有了乔丹,大家地生活又多了点精神源泉,似乎又充实了一些。在美国,大家会把乔丹想成一个上帝,若在中国,麦克大概会是个民族英雄吧。
等不到最后两集了,提前满分推荐。伟大的故事,伟大的叙述
还可以
好像拍伟大运动员的纪录片,都没有那么好
不知道不断穿插碎片采访这个纪录片形式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实际观感总是稀碎。此基础上这部刻意采用的时间双线更是破坏节奏。总体就很平庸,像完成任务一样的拍摄与剪辑。好像根本没什么新料。漫长的10集下来,不论球场上还是球场下也没有让乔丹显得更丰富立体。播出时引发球员争议倒是自然,确实有通过贬低他人来凸显乔丹之嫌,倾向性太明显反而不利于传记的效果。
如果字典里“篮球”这个词的一旁配有图片,那这个图片应该只能是迈克尔乔丹。
第三顺位 有菲儿杰克逊这样的历史第一主教练 有皮蓬有2届最佳防守球员罗德曼
毫无疑问是满分💯生活真美好,还有这么好的东西看👀
叙事结构混乱
不是太吸引我
解决了史上最伟大球员是谁的问题。的同时,有卖鞋嫌疑,看完以后谁不想要一双AJ1 Chicago
拖拖拉拉看了很久,其实提不太起劲来,有必要拍500分钟吗?都500分钟了为什么每个话题都还只是一带而过呢?MJ is such an asshole, 性格就在我最大的雷点上,但他和球队以及that kind of dominance是无可争议的GOAT。和乔丹同时代,被乔丹打败的人们,他们并不是巨星的配角,他们只是没赢而已,从我开始看竞技体育的第一天起我好像就更喜欢不那么完美的个人、团队和结局。 以及,我真的太讨厌Steve Kerr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