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还算不错的电视剧,看到第六第七集就无法往下看了。
我不明白编剧是出于什么目的,不知道是不是思维惯式,还是迎合观众,要将南方来的知识分子(女主的姐姐和姐夫)描绘成这样的形象,却无限放大男主角没知识却高大全的形象。
说了这么多年的重视科学重视知识,可是为什么我们的电视里还是要放着这样轻蔑得表达对知识分子感想的电视剧,大家往往还乐此不比,觉得知识分子的形象就该是那样的。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影片中男主第三次换家(一位局级干部,换了这么多次房子,房间这么大,这个我们暂且不去说它。
)时说,“人家老季也分了大房子?
”“是啊,好歹别人也是个局级干部。
”看来,这位极为不想当官的老季医生要不是托得自己是位局级干部,估计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也赶不上那趟福利分房。
看来编剧希望将有知识的人就和磨叽划上等号,希望将没知识但“大气”的干部就划为应该和崇尚的目标。
其实这样刻画的国内电视剧作品不算少数了,就不一一举例了。
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往往将知识分子尤其是南方知识分子刻画成“小气磨叽的小资产阶级”成了惯例。
但是问题就是都这么多年了,我们的编剧们能不能有所改变呢?
有所突破呢?
电视媒体的传播不是应该传送主旋律吗?
为什么我们尊重知识分子的主旋律的电视剧却很少在我们的荧屏中看见呢?
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分子们的故事们不够精彩吗?
我想不是的,比如医届的裘法祖先生的德国生活(夫人是德国人,相濡以沫一生),国学届的季老先生德国生活也尤其精彩。
为什么我们的荧屏上没有见不到苏步青先生的故事,李国豪先生的故事,童第周先生的故事。。。
这么多知识界文化界名人的故事,这么多的资源,却没有编剧愿意去改编呢?
反复得使用着老题材,反复得改拍已经拍过的作品,反复使用着已经用得烂得让人乏味的桥段和理念,为什么却没有编剧愿意有些突破呢?
打着金婚2的旗号,因为喜欢金婚,所以当年也是坚持看完了,也还可以,比金婚整体感觉差了很多,有东拼西凑的嫌疑,最过分的就是植入广告了,简直不能更露骨了,广告涵盖了花生油,酱油,酒等等,这么多年我还记得有一集亲家上门居然送了几代某某某某牌速冻水饺,然后两家人对着这盒速冻水饺进行了好几分钟的肉麻讨论,导致我现在在超市看见这个牌子的速冻水饺仍然绕着走。
看到24集了,二确实不如一。
一的故事着力处都比较小,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居多。
编导很注意控制大时代的动荡对小家庭的冲击,像文革那几年的戏,举重若轻,简单地来了一番荒诞闹剧,不动刀不见血。
说起来,金婚虽然有五十年的时代变迁,但故事的背景却集中发生在一个工厂里,算是比较封闭,也方便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夫妻吵吵,邻里关系,婆媳斗争,子女教育之类的小事上。
所以一是一个家庭的五十年,时代背景若隐若现的在那里,这鸡毛蒜皮的零碎故事积攒起来,很平实,加上戏味较浓,反而更耐看。
二的故事来的激烈一些,耿直和舒曼两口子出身上的,文化上的,观念上的种种差距都更大,隔三差五的就要搞搞大动静。
如此一来,一集一年的问题就来了,因为这个时间设定,一个事件往往很难在一集的容量里就把情绪积攒起来,结果没煽风就点火,只能那么直愣愣地爆发起来。
每一次两口子掏心掏肺往死里爱来爱去,就像是高海拔烧开水,看上去咕嘟嘟地冒热气儿,其实温度并不高。
所以能想象二走到老年,八成像是吃了一肚子夹生饭,一年一集下来,不是酒足饭饱,更像是吃完了胃胀气不消化。
另外,两部金婚里,男主都被设定的尽量完美,一味的低姿态。
考虑到家庭剧的主要观众是女性,能理解。
我倒是想起一桩现实生活中的老夫妻。
我有一位长辈,老爷子是位医生,一辈子经历坎坷,历次政治斗争都被少倒霉,老来因为业务上不错,退休后待遇还行。
有次我们上门做客,老爷子神气活现说起自己在历次动荡中的惨淡遭遇,说他这辈子每次运动都倒霉,还从来都是一个原因:“老子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就是爱搞个破鞋。
”老太太坐旁边儿笑嘻嘻把削好的苹果往他手里塞。
那一幕,又把两部戏又都比下去了。
《金婚风雨情》原名叫《金婚2》,这个原名的确有些不太合适,既然描写的是原配夫妻的金婚岁月,怎么又加了个“2”,这岂不是成了“二婚”?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制片方赶紧把名字改了过来,可这名字虽然改了,通篇却还是给人以“二婚”的感觉。
其实也难怪,这原本就是在前作的剧情架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前作《金婚》的矛盾冲突由几种显著差别的要素构成,而这些要素全部延续到了《金婚风雨情》当中。
其一是地域的差别。
《金婚》里面的蒋雯丽是北方人,张国立是四川人,到了《金婚风雨情》,这个“南北差异”的婚姻关系掉了个,周韵成了杭州人,胡军成了唐山人。
其二是“城乡差别”。
《金婚》里面,张国立出身农民,胡军也是农民出身,蒋雯丽家里是城市小知识分子,周韵则是资本家的女儿。
其三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差别,是男性女性身份地位学历背景的差别,分别是小学教师VS车间主任、军人大老粗VS医院儿科大夫。
很显然,制片方试图延续一种成功的模式,可这也正是问题所在。
因为影视作品不是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
对于创作者而言,简单地、机械的重复还会有多少激情可言呢?
没了激情就如同是“二婚”中的男女,如果双方都拼命在对方身上去找自己前妻或者前夫的影子,这日子想过好恐怕也太难了。
具体到《金婚风雨情》还存在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就是这部剧的结构方式。
《金婚》当中是以一对夫妇的金婚岁月去映照共和国从建立到成长的整个成程,每一年既是一集。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结构,人们看得不仅仅只是一对夫妇的风雨人生,更重要的还是能够从这一对夫妇身上体味这个国家的风雨历程,如果说个人的生活就如同树叶一般“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那么作为一个更大的集体——一个国家却不存在类似的状况,历史是已经写就的历史,黑纸白字摆在那里,第一次读跟第二次读,如果不懂得转换角度,也没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理解,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并且也是很无聊的。
而我们这个国家六十多年的历史,能够放在台面上的那一部分原本就是极少可以用来转换角度和重新审视的可能性,那么把说过的话重说一遍又有多少价值可言呢?
约稿勿转有句俗话说的好,“冷饭难温,温热烫心”,说的是冷透的稀饭很难再加热,因为稀饭做熟之后会成为粘稠的胶状物,一旦冷却再加热的时候就会受热不均产生“糊锅底”的现象。
婚姻也是如此,第一次婚姻无论幸福与否,都会相伴以灼热的激情,可随着年龄增长,第一次婚姻结束之后若想再度加热就必须慎重小心,必须要时刻注意,分为小心才不至于糊掉锅底。
可这样的热法,一旦成功就是“温热烫心”,有可能比新饭还要好吃。
创作也是如此,续集之作貌似有成功经验和前车之鉴,但如果仅仅如此就以为可以坐收渔利,简单复制,而不像“热冷饭”应该做的那样“倍加小心,努力经营”,就一定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搞不好还会把锅底搞糊。
前几天刚看完的50集巨片,说巨片因为篇幅实在是太长了,金婚50年,足足50集,原计划一天看2-3集,最多1个月看完,后来拖拖拉拉地看了2个多月,能让我追着看了50集又毫无悬疑情节的电视这年头还真不多了,也许现实生活真像剧中那样是平淡多于激情的,看完此片再次感叹,平平淡淡才是真,洗洗涮涮中又大了一岁,平平淡淡中就那样执子之手地过了一辈子。
一年一个故事,每年都发生一些意义重大的事,原来这就是生活,本以为会是阿姨妈妈之辈上年纪的人看的电视剧,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追完了全片,正如耿直和舒曼50年处变不惊的生活一样平淡之中见真情。
曾有人和我说,比起平淡地过日子更喜欢追求整日折腾的那份激情,我默许了,生活需要小精彩和小折腾,但试问谁又真能经的起折腾一辈子呢?
为什么年少时代大家都被教育要努力学习,不就为了走出校门找个好工作嘛,找工作的时候大家潜意识中都想找个旱涝保收的安稳活,可为什么呢,不就为了多挣几个钱,为什么要挣那么多钱呢,还不为了生活的更快乐吗,什么又是快乐的生活呢,和心爱的人安居乐业,儿女成全膝下围绕算是吗?
能一直问下去的问题太多了,但个人认为人最终追求的还是一份过平常日子的安稳。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共享天伦等句子的经典不也正说明了绝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吗?
我一直在想,剧中的那些女角放到现实生活中,哪个才是最幸福的呢,大部分人会说舒曼当然是最幸福的女人,可再好的婚姻不也有过迷惘和濒临危机的时候吗,耿直是个重情义负责任的好男人,可不也有过对小桃花,小铁梅动心的时候吗?
从此剧中学到一点,当面对第三者插足,单靠歇斯底里是没用的,也许有时无声胜有声更为妙笔。
那么除了舒曼呢,谁最幸福,一直觉得舒露也很不错,尽管风风火火大小姐,可终究生活一直没很艰辛,索性是因为我当中跳过了一些片段,据说舒露最终还是和丈夫离婚了,从舒露身上悟到,男人女人都要知足,正所谓阿Q精神知足常乐,一直拿自己跟别人比就永远觉得比不上别人,永远也幸福不起来,那样的日子过的太作太累太悔当初。
再说说耿玲,铁姑娘假小子,也曾为了爱情傻乎乎地跟着门不当户不对的乡下庄稼汉,后来又选择了当兵的彪子,到头来呢,累的成了个干瘪小老太,过早地将生命结束在本该安享天伦的年纪,那份苦涩是很难耐的吧,姑娘再铁也有被柔情和爱情融化的那刻,突然想起一位好友的话,婚前睁大眼,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谁都会说的话,可真的让你睁大眼的时候,又有几人能看的清清楚楚呢?
小乔,绝对配角人物,从头到底就没出过几次场,但我始终觉得,除了舒曼,小乔是最幸福的女人,其实当年如果小乔嫁给了耿直,未必是幸福的,小乔是军长侄女免不了有点大小姐的脾气,也唯独找楚健这样的男人每天哄着才能心里跟吃了蜜一样甜。
嫁给楚健以后,小乔再也没想过和耿直的那一出,一直安安稳稳地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让人不由得就开始羡慕起老楚的幸福日子,那样饥荒的年代,家里不愁吃喝,耿直为工作发愁的时候,他一路平步青云,舒曼是好,可不会做北方饭菜,小乔是没舒曼高雅气质,但至少下得厨房,把老楚的胃一直照顾的服服帖帖。
所以小乔去世后,老楚裹着被子躺沙发上老泪纵横的那个场景,很能理解那份感情。
很多人也许觉得舒曼和耿直是此片主角,他们爱的很经典,我却更喜欢小乔和老楚的轨迹。
当然还要提一下石菲菲和季城这对,其实也是幸福的,大风大浪大磨难后的真情,石菲菲是挺闹的一个角色,也许并不讨喜,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人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人拉扯孩子,大半辈子都在怀疑和嫉妒,等真正享受到那点小幸福的时候也已晚年,自己丈夫对别的女人殷勤一辈子,对自己却总是冷冰冰的,哪个女人能忍一辈子呢,一直觉得石菲菲是个很好的女人,真的。
说说那几个配角:胡可演的小铁梅,水灵灵的大姑娘,人见人爱,却怎么也让人想不明白怎么就被军长儿子抛弃了,最后跟了个半老的首长,心里却一直爱着耿直。
当那些小孩管仍然年轻的她叫奶奶的时候,脸上再甜,心里也是酸的吧。
王艳演的小桃花,机灵好学善解人意的样子,貌似王艳演绎的角色总是这感觉,怎么就触动了耿直那颗忠贞不二的心呢,是美貌吗,是学识吗,闹最后我都没明白耿直为啥就和小桃花一见钟情了,因为在小桃花身上找到了男人的尊严,那种能在女人面前讲课讲大道理的大男子尊严?
也许,女人让男人觉得自己崇拜他是最聪明的做法吧。
张延演的马丽丽,风风火火的一个角色,怎么就那么冲动地在耿直家里一下抱住人家了呢,经历文革后,整个换了种性格,整个一女强人,最后混的比耿直还好,好像完全撇清了当年那份感情,也许做女人该如她那样珍惜自己的事业,把不该发生的那些孽缘都及时斩断才最明智吧。
何琳演的小白菜,苦命的农村小媳妇,因为无知因为想报答就肯献身的旧时代女性,多年以后,抱着儿子来医院找舒曼治病的那些场景,让人突然想到那句话:"跟谁过不是过呢", 结婚以后,丈夫比不上孩子的重要,不该如此想法但现实就如此,她之所以一直牵动着耿直的心,一有危难就能让耿直挺身而出,除了年轻时做过的那些善举,更多的是受点委屈就马上躲后面抹点小眼泪的小女人姿态,也许男人都是喜欢能激发自己大男子保护弱小的那些小女人的吧,不管是装可怜还是真可怜,要得!
耿家大儿媳,牛牛的老婆,挺叽叽喳喳的一个人,但这样的女人活的潇洒自在,一根肠子直到底,有啥说啥,那份率性率的真率的好,傻其实不是真傻,会装傻才最聪明。
耿家二儿媳,季静,和耿家两儿子青梅竹马,犹豫过到底是和老大还是老二,最终还是选了更有男人味的虎子,年轻时的那些打打闹闹对生活的不满,正是年轻女子最不该犯的忌讳,待到成熟时,幸好蓦然回首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季静回国治病在病床上看到虎子的那刻,捶着虎子说自己受了很多委屈的时候,看的叫人心疼,每段爱情都是缘分,要学会要珍惜!
耿直舒曼的女儿耿耿,老现实老fashion的新一代,终究磨不过传统观念,放弃异国恋和乡下狗蛋走到一起,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缘呢,狗蛋的那句:“我从2岁就想和耿耿妹妹结婚了”。
让人忍俊的同时又感叹这样的好男人真少真少。
不知不觉写了那么多,基本把剧中人物都回味了一遍,此剧尽管婆婆妈妈,但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让人学习之处,推荐有时间的年轻朋友看一下,演员都演的很不错!
每一集都是设一个梗,雷声大雨点小的,到下一集梗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耿直老家亲戚来让耿直找工作,闹得正慌,两个人一副没工作不罢休的样子,外加耿直妈一口一句不给找好工作就是找了媳妇没了娘的架势。
下一集跟没这回事似的,风平浪静,舒曼一句:“找不到工作,回去了呗!
”就没了。
要不要这么虎头蛇尾啊?
耿直被怀疑外遇,舒曼哭了一晚上,上一集耿直正在头疼,下一集就啥事没有了两口子倍儿和谐。
拜托,你设个梗,好歹也给解了吧?
淡化得也太突然了吧?
给我个逻辑理由让他俩和好很难吗?!
现实生活里你试试跟别的女人搂搂抱抱然后你啥也不做你老婆会原谅你?
你以为你是一集一故事那种情景剧啊?
情景剧也不能这么不靠谱啊!
这剧全靠对白撑起,其他真没什么有意思的。
两主角横看竖看,不如楚主任一家和谐,不如菲菲可爱。
尤其是舒曼,结了婚,明知季诚对她有意,还不放过人家。
表面上好像自己一副解救世人不能对不起人家人家不幸福她内疚的样子,其实就是怕医院的人说是她害了季诚。
等季诚回国,她又装好人拉拢季诚和菲菲,其实就是想在耿直面前显摆自己有多受欢迎,季诚多忘不了她。
如果她真心想拉拢人家,那菲菲给喜糖的时候,她又干嘛摆出一副不爽的样子?
有资格不爽吗她?
自己一不开心就去找季诚吐苦水,不见她跟菲菲吐?
爽了就在菲菲面前显摆。
风骚得要死不要脸的那个是她自己才对。
真想不明白这种男人一味迁就女人可怜巴巴,女人结了婚还死发骚不要脸的夫妻有什么好值得拿出来拍的。
丢人。
胡军的角色也许很多人觉得讨喜,也想找个这样的老公。
但他真让人气啊,一味的迁就不是对对方好,搞不好就是害了对方。
如果他能在适时的时候拿出男人的样子,他老婆也不会放肆成这样。
对老婆好是值得赞许,但一味迁就真要不得,又一个爱之适足害之的经典范例。
90年代前还可以,过了90年代简直就是广告大串烧!
光植入商品还嫌不够突出主题,非要在里面说几句广告词才够本!
什么湾仔码头的饺子就是好吃,新飞冰箱就是质量好,还有什么果汁、奶粉……受不了,越看越没劲,看到他们在里面演广告就换台!
《金婚风雨情》拍摄时已颇受争议,已经有了《金婚》为什么还要拍再拍一个?
从宣传的时候,制片方就反复强调上一部是“吵吵闹闹五十年”,这一部是“风风雨雨五十年”,得承认,这个说法还是挺忽悠人的。
因为上一部《金婚》虽然好看,但是毕竟有这个缺憾。
《金婚》故事背景的五十年,也是中国的社会剧变的五十年,这剧变对每个家庭都有影响巨大,因此当年观众看《金婚》时不免总是提心吊胆地等着这影响袭来,结果没啥影响就过去了。
有了这点缺憾,当宣传说,这部金婚是“风风雨雨五十年”的时候,确实提起了观众的胃口。
既然是“风雨情”时代感就是第一位的,但是全剧看下来,除了文革十年有点时代感,其它的阶段很难看到时代的影响,尤其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除了人老了,都看不出时代有什么变化。
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饥荒,留给大家多么深的印象?
那样一个铁锅都买不到的年代,舒曼和耿直碰到的问题却仅仅是一个想解决两地分居的女人的纠缠。
至于60年,很多不同年龄的男女老幼去看水肿病,年轻女孩子闭经,这些都是作为医生的舒曼、作为卫生局干部的耿直能直接碰到的问题,但是剧中完全看不到。
八十年代的主旋律是改革开放,是一个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微笑的年代。
从排着大队,才能买到芝麻酱,到有自由市场,可以买菜、买肉、甚至卖鱼,各家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置东西”:买自行车、买电扇、买黑白电视、买冰箱、买彩色电视机、买双开门冰箱……这些都是家长里短,但是这就是八十年代,谁家买了冰箱电视都会引来围观和热议的时代。
还有女主角的头发,舒曼在八十年代竟然盘个发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时候,大家开始烫头,开始有流行时装,流行歌曲,流行电视剧……时尚的萌芽和批评时尚的声音成为每个家庭吵架的话题。
时代感的素材遍地都是,观众一定会记得《活着》里面征集钢铁时,要拆被富贵依靠为性命的皮影上的铜钉时富贵的紧张,而当高炉里终于炼出一个大铁坨子,人们敲锣打鼓庆祝的时候,富贵夫妻眼中的迷茫。
也会记得《庐山恋》中张瑜的那些花衣服,而一个国民党军官的女儿和一个中共干部子弟的感情也同时折射出一个解冻的充满活力的时代。
产生时代感并不困难,我们的父辈、祖父辈都是风风雨雨五十年、六十年的过来的!
人的一生有多少风雨是和所处时代有关的?
谁能从时代中逃跑?
谁也不能!
这是观众对“风雨情”充满期待的原因,也是对《风雨情》失望的原因。
前一段时间在论坛里面有统计的,好像删掉了?
重新统计如下,欢迎补充:湾仔码头平安保险金龙鱼食用油某金店?
新飞冰箱立白洗衣粉蒙牛
前20集看着还算是不错的连续剧。
可是随着年代越来越接近当下,广告也就一点点开始渗透进来。
到后来这广告多得都起了反作用了,金龙鱼广告一集就要出十几次!
我发誓看完这部连续剧我打死都不会再买金龙鱼的食用油了,因为被它的广告恶心到了。
还什么新飞电器、湾仔码头、天士利、平安保险,连蒙牛的亲子下令营的广告都做。
到最后这广告简直是铺天盖地,从剧作到台词再到场景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为广告服务的,什么萃华金店、立白洗洁精、牵手果汁……整个一广告时段插播连续剧!!!
对于一些喜欢恶搞的观众或者网友倒是完全可以把这部剧的后十几集给改变成猜猜猜之类的娱乐节目,那就是说出每一集都出现了多少个广告,分别是哪些品牌的广告。
带着这个问题观看电视剧也许会开发出一个连续剧的全新功能。
要说金婚2的一大贡献那就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电视剧新类型——广告植入式连续剧。
它的剧作中心不再是故事,而是广告、产品、销售。
等到最后一集这广告已经完全做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了。
要说那些植入广告是为了经济利益还能勉强说是碍于市场生存法则的压力迫于无奈。
可是这最后一集就是一次编剧、导演加制片人的集体自恋行为,金婚的姊妹篇为金婚1做广告。
真是王婆卖瓜啊!
好歹都是文艺工作者,不说按着艺术家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多少也得把自己当成个知识分子来要求吧。
结果个比个把自己往王婆的层次上捣饬。
金婚1都播出那么久了,现在还做广告经济意义是不可能有了,明摆着就在这集体自恋呢。
在金婚2里面大说、特说金婚1好。
本来,这金婚1、2都挺好,可是被这么一搞,到最后就全变味了,那就只能有一种生理反应,反胃。
好好的一部剧集就这样被毁得一塌糊涂,这种露骨和直白的广告植入,这力度,这广度,这深度,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令人发指。
做为一名普通的电视剧观众我表示强烈的抗议!
我们这些电视观众为了看一集连续剧已经不可避免地看了剧前、剧中、剧尾的那么多广告了,到了正剧当中还得时时刻刻地接受广告的植入和轰炸,真真是没有一刻被放过的啊!
好好一个本子,好好的一批演员,好好的一个故事,就这样被毁到到最后一点观看的情趣都没有啦!
电视剧要是都这么做下去,那中国观众就没活路了,最后只能导致中国电视也就没活路了!!
男同志道德品行教育指定材料= =
还是金婚好看
在金婚之后还能有这样一部讲述金婚的电视剧,实属不易。虽然后20集几乎是完全为植入性广告服务,但这样绵长而又浓厚的情感的确令人羡慕不已。
一般,廣告太多,抄襲太多,演技不自然。
一直记得男主是张国立,搞混了,这部更好,另一部有点幼稚
我老婆天天看的《金龙鱼婚风雨情》今天终于大结局了,有时真觉得这电视剧为了赢得女性观众,就想方设法迎合她们的价值观,搞得女人觉得男人就该像电视剧里的男人一样如何如何,这不是逼着男人成为弱智的傻逼嘛……
妈妈爱看的作品
这个比张国立那个好多了,张国立和蒋雯丽,永远那副要死不活的模样,看了就转台,讨厌!
我爸妈爱看
可爱的老耿。
广告太多了!!
1.女主的确不如金婚1里的蒋雯丽,男主也有不足2.导演心目中对于美好女人的形象有所浅薄,善良、温柔不是女主白莲花的理由,思想有误,总停留在旧时年代中女人老实本分善良大度中,建议可以多看些女人戏做参考3.现实中的生活元素采取太强化,都是明显突出的表现
广告太多
吸引我陪老爸老妈一起看了~
前半部份很有愛
我靠,这么多广告,导演没有这么流氓的吧,看的人都恶心了,导演是觉得他可以店大欺客了么???!!!
跟着爸妈看的...
俩人真挚的爱是最打动人的 风风雨雨相伴到老 尤其是到了老年儿孙满堂 好不幸福
耿耿找老外那段 我爸就说你以后要是找 就把我们丢下了 老外绝对不行
对话很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