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没试图分清过仁和善的差别,直到又看了遍这个片子。
在亚瑟王认清现实,寻求自我和归属感的过程中,他的仁体现得淋漓尽致,包括对自己同伴的友爱,包括对陌生的村民的不抛弃。
那个即使自己的速度被拖累,也不肯放弃平民的镜头,颇似三国中的刘备,不同的仅在于前者有湖上破碎的冰幸运地拦住追击者,后者靠的是长坂坡的断桥,甚至这唯一的不同也有相似处,都是猛男的杰作。
他们最大的相同是两位领袖心中的”仁“,亚瑟王的仁,是坚信人生来都是自由平等的,刘备的仁,是认为百姓应该过上平稳自足的日子。
不同的仁,但都是仁。
仁是一种爱,是有为而有所不为的爱,是坚韧的爱,仁绝不乱爱,如同亚瑟王不会爱萨克逊人,刘备亦不会爱曹贼,同时仁是该付出时,绝不吝惜,即使只有一个人,即使对手无比强大,实际上我认为“仁”是一种原则性,是对信念的不懈追逐,仁是有责任感的爱,有使命感的爱,所以说仁是一种人类领袖的爱,催生号召力,带来归属感。
虽说仁者无敌,但是仁这条路,因其原则性,即爱人,甚至爱义,远甚于爱己,也要求跟随的人如此,故而必遇阻力,必是难走的。
君不见,古来皇帝谥号为仁的,十分寥寥,也愈显其珍贵,我印象中似乎只有宋仁宗。
善,是无缘无故的爱,是广谱的爱,是人最本质的东西,失却善念,便不为人,善可以友爱身边的朋友,也可以关怀偶遇的陌生人,甚至可以宽恕长久的敌人。
善亦能感化和传递,但唯独不能被领导。
善是平民的修炼,善的本质实际上是爱自己,爱人也希望别人善待自己。
然而善亦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偶尔行善不难,可是在周围社会”河蟹“的背景下,如何平衡自己心中的善恶呢?
如果你善待人,周围却还你别的,你又能坚持多久?
如果说仁强调的是心志,亦强调资本,而善,可能更需要看透后的大智慧,才能再上层境界吧。
生在仁者的年代,就随之披坚执锐;如若不然,行善以待吧。
================== 吐槽的分割线========================阿凡达的造型是来源于片中的土著么?
话说在哈利波特中地位相当于“My God”的“Merlin's Beards”的梅林,怎么看起来之前就像是无恶不作的坏蛋呢,不是号称服侍亚瑟王爷爸孙三代么?
肩上有鹰的那哥们,砍人的时候很会摆造型么,我很喜欢。
看电影之前只是稍微了解了一下亚瑟王的背景,知道那是一个传说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
整部电影分三次看,最后决定放弃了,因为实在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主角亚瑟人物个性刻画的并不饱满,从他的行为表情和言语中我看不出他内心的想法和变化。
情节单调,战争发起的内在逻辑交代的足够模糊,完全没有代入感,场面也不算壮观。
标题是斯巴达克斯的话,也是电影讲述的时期人民发自内心的渴望。
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在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之前,统治者利用自己上帝使者的身份蒙蔽平民,在认知水平有限的背景上,平民很难打破自己的认知,慢慢的接受自己生而为奴的命运,所谓愚民。
亚瑟推崇这一理念,并且相信罗马就是这样一个国度,但在见识到罗马贵族压迫农人,排除异己丑恶嘴脸后,不禁产生怀疑;在教皇疼爱的学生告诉他那位伟大的思想家因为所宣传的思想危害统治而被杀害后,亚瑟心中的梦想大概也就随之破碎,最终决定留下来保卫自己的家园。
影片后来出现的女主很漂亮,令人眼前一亮。
第一次见到古罗马的长城,电影里面展现的跟长城是差不多的威武雄壮。
可惜作为史诗片,在赞扬历史人物的前提下,主角光环太强
此片似乎在以现代人的眼光探讨中世纪骑士的人生与战斗。
一个生活在中世纪的骑士说出“人人生而自由”的话总是不太令人信服,否则还要法国大革命前的那些启蒙思想家干什么?
以我的猜测,历史上真正的亚瑟(如果真有这个人的话),是一个在罗马人从大不列颠撤退后填补了权利的真空而成为了英国统治者的人,影片把他塑造成一个爱护人民的仁义之王,这样使这个人物看起来很有血有肉一点。
不过影片作为诗史大片,几场战斗的描写还是不错的,有一点儿像指环王,而通过电影,第一次见识了英格兰长弓兵的威力,果然名不虚传。
第一遍看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被电影里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所感动,第二遍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里的现实主义。
罗马方面的官僚作风和专制做法自然是一目了然,比较隐晦的是女主和亚瑟的政治联姻。
亚瑟和他的武士们的超群战斗力已为世人(尤其是女主所属的墙族人)所见证和公认。
通过主教让亚瑟带领他的武士去营救罗马望族这件事情,可以看到亚瑟在他的武士们心中的极高威望,即使是武士们不愿意的事情,只要亚瑟下命,他们也会誓死效命。
正是看到了这两点,女主为了保全自己民族不被撒克逊人所灭,决定说服亚瑟让他留下来帮助她的族人共同抵抗撒克逊人的侵略,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游说,意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然而直到撒克逊人兵临城下,女主的游说仍未见效,此时女主只能使出最后一招——性贿赂。
终于换来了亚瑟的助阵,使撒克逊人全军覆没。
然而女主真正爱的是亚瑟的武士兰斯洛,她在得救之后就与兰斯洛互生情愫。
但是兰斯洛是聪明人,当爱情遇上了政治,就注定要有牺牲,女主选择为政治牺牲爱情,兰斯洛选择了为爱情牺牲自己,聪明的他知道即使自己活下来也很可能会陷入政治、爱情与友情的复杂纠葛之中,导致不得善终。
出于对亚瑟的高尚情谊和对女主的伟大的爱,他选择了作为武士最为体面的终结。
最后结局是亚瑟与墙族之女女主联姻,登基称王。
一将功成万骨枯,无论是战场还是情场,该枯的就必须枯。
结婚典礼上万剑齐辉之时女主心里在想的是谁?
为王的亚瑟心里有没有愧对着谁?
很喜欢写古代欧洲的片子,比如较早前Mel Gibson的《勇敢的心》。
草地、森林、骑士、各式各样的武器,帐篷式的屋子,大家都穿着粗布衣服可是却和周围的自然很搭配。
《勇敢的心》据说是史诗类的片子,最后的那声freedom震撼心灵;《亚瑟王》却是一部传奇式的电影,结局也很好。
因为亚瑟本来就是英国诗歌里经常传唱的英雄,代表责任,命运,忠诚,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据说是他发明了圆桌会议,战斗时使用的迷彩,甚至米字旗都和他很有关系。
骑士们会因为是否应该信仰上帝而争论,也许是因为他们和罗马的关系就只有那么一个约定吧。
他们和普通人一样脆弱、敏感,并因时时遭受虚无感的侵袭而犹豫不定。
不过他们死心塌地地相信亚瑟。
而亚瑟幻想罗马是平等自由的城市,所以即使是主教要他去完成一项几乎送死的任务,他也只是愤怒,并没有怀疑自己的信仰。
觉得悲哀,主教扔碎那块亚瑟珍惜的牌子,被救的那一家人残酷折磨异教徒,亚瑟们拼命维护的信仰被所谓神的使者一点点玷污。
在没有自由平等的现实面前,罗马的那些信念看起来好可笑好没有道理。
所以信仰只是信仰,脆弱、单纯,不能有一点点的曲解,不能强加给生活。
喜欢亚瑟的话,一个人可以有所作为,但是个人的作为必须锁定更高的目标才会有意义。
梦想破灭的时候,他找到了锄强扶弱的正义感,追求自由平等的本能渴望。
他是fight for freedom的英雄,只是,他也不知道,信仰到底有多大的力量,为什么到最后,完美的神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嗯,他还是摆脱不了宗教力量的操纵。
所以看到他和他的骑士悲怆的战斗,并没有如看到《勇敢的心》时那样的感动,他们也为了自由,只是都不清楚,自由到底是什么。
电影很长,可还是觉得单薄,没有讲清楚很多事情,比如兰斯洛特对桂妮薇娅的感觉,亚瑟的心路历程,等等,情节有些快。
这样的电影也近娱乐化了,或者,娱乐的痕迹越来越明显,哎,有些失望。
No worth warJust for free,in our own heart.国家种族、宗教上帝、信仰伟大——都显得很苍白。
反倒是这些knights,在被迫作战的过程中,被英雄化之下的真实面孔,矛盾冲突,彰显出来有情有肉的一面。
现在真还想不出更多,希望以后,5年,10年,或者20年之后能再看一遍,或许能对里面的情节有更深的领悟。
还是比较老套的好莱坞式的大片……除了场面比较好看,其他的都没什么的,不过就冲着这个场面,还是可以忍受完无聊的编剧的
十五世纪的英国,被称为黑暗时代.乱世造英雄,被黑暗奴役的人们,寻求自由的灵魂,不断呐喊的抗争的民族,诞生了它伟大的领袖---亚瑟王骁勇善战的沙西米亚人的后裔,亚瑟天生就有一种英勇与谋略的气质,但不幸的是由于他的祖先被罗马人奴役,他未成年时就要为罗马效忠,长达15年之久.天真的亚瑟以为罗马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幻想着自己完成为罗马效忠的使命后能得到梦想的自由从而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然而,一切并非如他所想.罗马利用了他的天真,欺骗他的信仰,使他和他的勇士不得不为了得到梦想的自由而冒险去营救被残酷的萨克逊人围攻的罗马教皇的继承人.在那里,亚瑟解救了美丽的琼面人桂妮薇亚,同时也见识了罗马人所谓的上帝的圣地和上帝的使者, 那只不过是残酷统治的一种掩饰,亚瑟所虔诚信仰的上帝竟然称为了罗马统治者进行残酷的酷刑的旗号,他们假借上帝的名义,使用酷刑对待异教徒,迫害被统治的民众,欺骗他们那是上帝的旨意.亚瑟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光明与希望,但他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坚定的信仰竟然不存在,自己所想的自由有序的罗马根本就是一个一相情愿的幻想.这些都让他迷惑,自己的信仰在何处?家园在何处? 没有根的民族不能称为一个民族,而没有根的灵魂只有孤独.亚瑟带着千万手无寸铁的民众穿越雪山逃避萨克逊人的侵略,他和他的骑士对这群民众不离不弃,但终究躲不过撒旦设下的劫难.英勇机智的亚瑟仅以8人之力对抗了200人的进攻.那是一场旷世的战斗,在冰河之上,悬崖峭壁之间,八名勇士一字排开,富于谋略的掩饰利用冰河这一有利地势,迫使敌人向一处集中,重量超过了冰河的承受力,敌人不攻自败. 就连上天都为他这以少胜多的一战喝彩.惊心动魄的战役,鬼神都为之畏惧;如此浩瀚的海洋,也难以盛下勇士间至死不弃的情义.回到了罗马在大不列颠的属地,他和他的勇士终于完成了15年来最后的一次任务,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自由.然而,亚瑟陷入了前所为有的沉郁之中,他找不到他的根,他的灵魂无所依托,他的信仰,他的梦想,都被现实击碎,像打碎的琉璃盏,残酷却清醒.他的鲜血,不知再将为谁而抛洒.他的神剑,仿佛失去了光彩,找不到拔出它的理由.那些死去的英魂,失去了牺牲的意义.所有的一切在这个勇士眼中没有了它内在的追求,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这时,美丽的桂妮薇亚给了他心灵上的启迪,让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信仰.那就是解放受到奴役和侵略之害的英格兰民族,对抗残酷的萨克逊人.勇士此时的自由只是暂时的,如果不拿起剑去战斗,那么自由就失去了意义,勇士的存在只成了一种纯粹的象征.将整个民族从水深火热中彻底拯救出来,创建一个自由光明的天堂.那才是勇士与生俱来的使命,在那里有自由与理想,生长着一个民族的根,孤独的灵魂将不再漂泊.马革裹尸,流血漂橹,文明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战争的残酷.武士的鲜血在空中抛洒出美丽的弧线,浩瀚苍穹也为他们感动.浴血奋战加之过人的谋略,亚瑟领导的大不列颠人民战胜了嗜血成性的萨克逊人,赢得了自由王国.亚瑟王,英格兰的传奇,英雄的代名词,支撑着宇宙的力量,光荣而尊严的生命,告诉人们世代相传的自由的意义.那并不是一个虚无的梦境,而是实际存在舍命而战得来的现实存在.
这个电影是讲英国传奇国王亚瑟王的故事,说了亚瑟王带着自己的骑士对抗外租入侵。
起先亚瑟王也是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但是后来罗马帝国抛弃了他们。
而亚瑟王用自己的勇气带领人民和骑士,赢得最后的胜利。
电影是想拍出“史诗”的感觉,但是我个人觉得失败了。
有些地方蛮搞笑的,比如那一箭射死了藏在树里的叛徒。
还有原来见面如世仇的两拨人,最后在共同敌人面前握手言和,亚瑟的杀母之仇很快也就消化了。
当然,我不是说不能这样“感人”的场面,但这种剧烈的转变,需要剧烈的条件。
电影里给的背景太单薄,所以感觉转的太硬了。
还有亚瑟在最后大战前,对剩下的几个骑士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宣言,也显得太单薄了,就六个人,而且都是自家兄弟,还不如说一句:打他们老母!
来的实在。
这电影一直提“勇气”二字,这自然想起来同类型的电影:《勇敢的心》。
这两部电影的确差太多了,如果纯从看电影的角度上选,后者更好。
桂妮维亚在电影里时亚瑟救出来的女人,后来也成了妻子。
电影里他们是很恩爱的。
英雄陪美女。
但是在亚瑟王的传说中,就比较狗血了。
亚瑟王被另一个女人灌了迷药,发生婚外性,并有了私生子。
桂妮维亚知道这件事后,就给亚瑟王戴绿帽子。
选的谁呢?
就是选的亚瑟王手下的骑士兰斯洛特(电影里他为了救桂妮维亚而死),但是据说两个人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不过即便没有性,那个时候,也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亚瑟王并不想处死桂妮维亚,但是周围的人强迫他处理这件事。
最后就判了桂妮维亚火刑。
不过兰斯洛特最后突袭刑场,就走了桂妮维亚。
以后事情变来变去,两个人都出家了……
男神开会啊
呸
我只中意兰斯洛!
上映那年看的,对,当时就已经能看出来是一部烂片,今天回忆只记得凯拉的胴体...
了解历史
真是看不惯老外打架 这么几个人你们在打个什么劲啊....
他是绝对的王,但是不会孤独。
就是这种感觉
笼罩在神的迷雾中的是凡人悲惨的命运!一群英俊的小伙子,你们终于自由了!
就当动作片看看得了 英国人的祖先不就是安格鲁撒克逊人
跟同学讲到凯拉突然想起来这片,当年跟阿玛一起去电影院看的哦,还记得床戏哦。
[MSc] 不算装逼的小大片
141分钟导演剪辑版,比《勇敢的心》好看一万倍,新世纪最棒的史诗片之一。
使双剑的那家伙~!萌==
射箭很帥
本来是想对照一下人名的,可这片儿实在太难看了呀。
07年春季大三下学期
三到四星,心情好给4星
企圖將亞瑟王寫實化,卻因人物刻畫不足,成了莫名其妙的一部片。十人十色亞瑟王:http://hou26.org/zeta/kingarthur.htm
首先雷到我的是邋里邋遢的梅林,虽然我知道BBC拍的年轻时代帅气梅林只是一个幻想,但是亲眼看到幻想破灭还是有够呛。但是亚瑟王的气场明显比不上兰斯洛,亚瑟王感觉很中庸的说,而且就算桂妮维雅和兰斯洛有些暧昧的小细节,最后不交代清楚就结尾了,总感觉不厚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