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不让人出去,想到那部极有名的电影《地下》……为了自己之利,捆绑了村民,也不能离开……村长原来可能是投靠日本人的韩国人,所以,不能出去,出去就死……将麻风病人赶出去,然后老鼠回过头来都带了病菌,反噬全村……原来的巫婆救了他们一群人,但最后好像也是他们烧死的……为了生存的犯罪,不是犯罪。
还有这样的一套逻辑。
不过全片不太科学的,原来也有那么多的老鼠,为何不咬人。
也没人感染呢,后来魔笛吹响,带着老鼠进攻村落,开始咬人了……既然魔笛这么好使,又干嘛用烟攻呢……女主的变化也非常奇怪。
起初不承认,后来又突然附身救男主……不如,索性让女主反水,剧情冲突更激烈呢……结局太黑了。
连孩子都不留呀。
都不留呀。
全篇都是人恶之恶也……
客人,也可以是外来者。
外来父子是中国,跳大神的是韩国国内有识之士,日本人就是日本。
韩国历史上苦难重重,好不容易有了有识之士,结果失去信任被愚蠢的韩国人坑死。
外来父子提了点小要求,韩国人表面答应,却在度过危难后,被韩国人背叛甚至下毒手害死了小儿子,最终在大人复仇的怒火下灭亡。
这在历史上也是棒子们经常干的蠢事,在中国和棒子们的交往中,你常常能找到这样的事情印证。
日本人当然是邻居,日本也确实是韩国的邻居。
他们表面和善,目的却一直不明朗,部分韩国人甚至觉得他们是好人,直至后来这个邻居漏出魔鬼一般的獠牙杀死他们。
害,看起来荒唐可怖,可这比起历史,比起曾经死于这几个国家相交相伐的无数代人来说,远算不上沉重。
影片的故事,从一对父子赶路经过一个村子开始切入。
通过父子的经历,展现了外来者与村子原住居民由疏远——接纳——排斥——杀戮——复仇的故事。
作为外来者的父亲,身怀异能,吹笛驱使动物,这就使得影片带有浓厚的魔幻色彩。
吹笛驱鼠,是童话“花衣魔笛手”的故事,电影只是把场景由欧洲转换成朝鲜战争后的韩国。
村长的自私、狡诈、凶残,村民的愚昧、盲从,女孩的恐惧、懦弱,通过这部电影一一展现,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复杂人性的刻画是充满寓意的。
但诚如前面高赞文章所言,人物形象刻画的单薄,剧情的铺陈缺乏张力,好人的“善”,坏人的“恶”,复仇的“恨”,似乎总不那么充实给力,以至于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
虽然有最终大杀戮的高潮,却无法让人产生热血沸腾的快意。
这是电影的硬伤,可以说,一部题材非常好的电影,因为创作人员的功力不够,虽有实力派演员支撑,却奈何不了观影体验的大打折扣,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金光泰导演处女作,以一个德国民间黑童话为本改编出这么多东西,还有柳承龙、李星民出色的演技,这些无疑都是加分项。
最后小丑妆的柳承龙,配合上头皮发麻的笛声,大赞!
村长翻出军刀时,不禁想到果然是当过军人啊,那种感觉忽然对上号了。
老鼠食人,是饥饿作祟,它们没有道德观念,全凭本能行动。
人们可以将其尽皆剿灭,但无法将其以人类的法规定罪追责,他们终究是一群只知道吃和繁衍的畜生。
至于最后要不要放走孩子们,可以借用《狗镇》的话,有时候你的宽容和原谅,才是最为狂妄自大的表现,才是祸患的根源。
所谓复仇,并非仅是找到当年的罪魁祸首,对他施加制裁便了事,而是以牙还牙斩草除根,你选择复仇的那一刻便要有此准备。
另外,本片以吹笛人童话为本,而又有人吹笛人的童话是在反映黑死病之灾,杀猫,鼠疫,烧死巫女,确有道理。
看完后不禁想起《瘟疫传说》,将鼠灾外化到极致的游戏。
那无边无际的浪潮,无数老鼠回旋形成的食人旋涡,大背景里的英法百年战争,均和本片有相通之处。
14世纪,欧洲爆发了黑死病,欧罗巴变成了地狱,人们对那段历史刻骨铭心,称呼那场瘟疫为“上帝之鞭”。
无数的传说,神话,故事,段子也涌现了出来。
花衣魔笛手就是其中之一。
身着条纹花衣的魔笛手来到普鲁士的一个小镇,帮助人们消灭了老鼠,解除了鼠疫,镇长却反悔不给魔笛手报酬,于是魔笛手吹起了笛子,带走了镇上的小孩,因为这样一个不知道感恩的镇,不是孩子们应该生活的环境。
谁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孩子们大概被带到了一个充满爱,充满感恩,相互帮助的美好世界去了吧。
这部《客人》,号称韩版魔笛手,故事背景来到了50年代的韩国。
老鼠,瘟疫,魔笛,赖账,孩子。
这几个关键词全部都有体现。
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唯一的一个关键词服务的:复仇。
复仇题材,其实主线很简单,法国经典的复仇电影《老枪》,就是很好的模版,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暖——虐——干。
先是用暖心的美好场景把观众带入,然后立马开始虐,莎士比亚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砸烂给人看。
虐完以后,主角(复仇者)开始行动,于是大干一场。
几乎所有的复仇电影都是这个套路,并不新鲜。
但为什么屡试不爽呢,因为这个套路代入感极强,经过两次的转折之后,戏剧冲突非常大。
特别是在商业电影发展到今天,对于血腥暴力的视觉冲击是很多人都想要的,但是人们内心深处同时又排斥暴力,如何满足观众这种矛盾的心理呢?
复仇题材就完美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暖和虐的铺垫之后,主角被赋予了强大的正义性,观众也被带入其中,更不得立刻自己化身主角,让坏人去死。
于是当最后主角开始行动的时候,无论多血腥,多暴力,大家也不反感。
反而是主角越狠越“解气”。
这样观众欣赏了暴力的视觉效果,又没有产生到的抵触,两全其美。
所以现在复仇题材商业电影越来越多。
韩国影视作品对于复仇题材的痴迷程度,大概是全球之最。
在韩剧里,主角就常常以复仇者形象出场,如《人鱼小姐》。
而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老男孩》《亲切的金子》《我要复仇》。
更是让韩国复仇题材达到了顶峰的高度。
好了,废话了很多,我们单纯从复仇电影的套路出发说说这部电影本身吧。
在东莫村之后,柳大叔又一次在朝鲜战争期间来到了一个山村,不过这次带了一个儿子。
原著里魔笛手是一个人的,独来独往,充满了神秘感,而编剧给柳大叔安排了生病儿子,给了魔笛手一个父亲的角色定位。
表示这个韩国魔笛手是个普通的人,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是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就给这部电影定了调,这是一部讲人和人性的电影。
但是很可惜,谈人性的复仇电影,人物塑造是最关键的。
但是这部电影人物塑造只能用不及格来形容。
最失败的是儿子这个角色,我说过,复仇电影“暖”和“虐”是核心,必须要足够暖,才能足够虐。
儿子的演员就不萌(个人看法),而且也没有卖萌,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天真无邪,也没有足够的可怜。
台词都少得惊人。
这样,观众无法在“暖”这个环节里对这个儿子产生强烈的喜爱。
如没有铺垫的偷笔剧情让人觉得这个小孩确实有不对的地方。
这里要是处理成一开始是村民送了笔给儿子,后来又颠倒黑白的诬陷儿子偷笔,效果好很多。
儿子和女主的戏,本来想表达儿子渴望有个妈妈,但是由于不合适的配乐(这部电影配乐是个奇葩)和糟糕的演技,儿子变成了帮着爹把妹的熊孩子形象。
最关键的是父子情深没有充分表现,只有一段一起阻挡老鼠的戏显然不够。
父亲驱鼠拿报酬,是为了给孩子看病,但是儿子居然只在一开始进村的时候咳嗽了几声,后面的剧情就完全不咳嗽了。
这样观众不能体会父亲急需要钱去首尔看病的心态,没有被带入。
也就不能理解后面父亲深夜不顾劝住也要去拿钱的动机,反而觉得父亲是自找的。
要是在电影中更多表现儿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父亲的无助和焦急的话,观众的代入感就变强了。
由于父亲的感情戏戏份太多,亲情戏太少,儿子存在感太弱,观众在“暖”环节中儿子不够暖。
所以在儿子被害,也就是“虐”这个环节里,赚到的观众眼泪并不多,应为观众根本没有喜欢上这个小孩,对于角色的悲惨命运没有产生强烈的愤怒。
这个致命的缺陷使得接下来的“干”这个环节呈现的效果大打折扣。
然后是女主,一个萌妹寡妇,被村长安排当去女巫。
这个角色从复仇套路来看也是失败的。
原因还是观众没有被代入。
第一,铺垫的时候,女主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也就是没有强烈的想要离开这个村的愿望表达,日子过得也算平静。
并没有展现她在村里过得很凄惨,她当女巫做法的时候村民还鞠躬让路呢。
被村长体罚也是在她和柳大叔接触以后想跑想溜,不想当女巫了的时候发生的。
而且村长还说出了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个大道理。
所以在“暖”环节,当柳大叔说要带她走的时候,并没有那种王子拯救公主的既视感,观众会认为柳大叔只是在单纯把妹而已,城里人用发卡忽悠农村姑娘。
“暖”的失败必然导致“虐”的失败。
女主死的更可谓是莫名其妙,自杀。
自杀也是虐的手法,被迫害,被逼到绝境的自杀也是能引起强烈共鸣的。
但是由于表现手法问题:女主前前后后就只被人踩了一脚而已,最后的审判也是她自己跑过来的,慌不择言的自保了一通以后过几分钟就自杀了。
跟本没有引起观众的强烈愤怒。
如果处理成这样:女主在村里不受待见,愚昧的村民一边又需要女巫一边又害怕女巫,不敢和她接触,她没有朋友,十分渴望离开,村长又长期威胁虐待她,然后魔笛手来了,她渴望和这个男人一起离开。
最后的审判时候,她是被村民抓来的,一起受审判,她唯一离开的希望破灭了,最后突然夺过村长儿子的刀自杀。
这样的话“虐”效果好很多。
再说说村长,这个封闭社会的统治者,从末尾的军刀来看,应该是一个汉奸,帮日本人做事的,为了逃避清算,躲到山里,利用一些迷信控制村民,隐瞒真想。
当着土皇帝。
这个角色的塑造中规中矩,做为复仇电影的被复仇对象,要足够的恶。
村长独裁统治,出尔反尔,心狠手辣,下毒杀人。
这些都足够引起观众的恨了。
只是戏剧冲突不够,村长一出场就眼神诡异,,观众一开始就知道了他不是好人。
俗话说人面兽心的傢伙最可恶,而电影中村长在观众眼中兽面兽心,没有反转是一个遗憾。
尤其是有三个细节。
第一:村长一开始不想收留父子,是魔笛手主动拿美国香烟送礼才留下的。
村长也没叫魔笛手驱鼠而是叫他走,是魔笛手自己要驱鼠的。
第二:魔笛手自己酒后失言,煽动村民离开。
第三:最后的夜晚魔笛手有机会离开,村长没有叫人抓他,而是设了局,魔笛手自己去的。
这三个细节让我们觉得是魔笛手自己一步一步错误选择导致的,魔笛手自己也有责任。
俗称作死。
这个感觉大大降低了村长恶的程度。
还要说说群像,那个想要壮阳药的人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他受过魔笛手恩惠,和魔笛手走得最近。
所以在审判时候为了证明自己第一个跳出来,还动手打了魔笛手,这个一个人性展示的很成功细节。
村长儿子定位是村长的忠实打手,十分无脑,只知道跟着村长干坏事。
这个人物塑造也是没问题的。
其他村民都是集体无意识的,魔笛手说走吧,大家都想走,村长说不能走,都不走了,村长说魔笛手是间谍,都相信了。
一群麻木愚昧的形象。
也算到位。
只是由于村长过多的承担了恶,村民的旁观者的恶体现的比较有限。
最后是主角,魔笛手柳大叔。
关于有些人物塑造问题在刚才讨论女主和儿子的时候已经说到了。
柳大叔的精湛演技使得在“虐”的环节加分不少,弥补了很多剧情上的不如意之处。
最后夜幕下的竹林里化身恶魔小丑,带领老鼠大军的画面也算经典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很多人看完以后也在说:是不是报复过头了?
只杀村长和村长儿子就行了吧?
为什么村里小孩也不放过?
就像我在短评里说的:酣畅淋漓的复仇就该这样,复仇者在绝望中其实早已死去。
他已经化成恶魔,化身死神,没有怜悯,没有人性,只有怒火,只有杀戮。
复仇者痛恨仇人,痛恨这个世界,痛恨一切。
所以,电影想表现这样一种复仇。
这是可以的。
《弯刀》《杀死比尔》等电影主角也是无人性屠杀。
但为什么没有人有疑问呢。
原因第一点是由于电影人物塑造失败。
“暖”“虐”没有做好,导致了最后的“干”共鸣不强。
最后的“干”的环节,很多人还是看得很爽是由于老鼠吃人的震撼画面而已。
而不是由于通过复仇者的杀戮释放了观众心中的愤怒。
这样普通的B级片也能达到,不是复仇题材那种特殊的强烈的代入快感。
第二点也很重要,就是儿童。
对,任何国家,只要涉及伤害儿童的画面电影,一定是限制级,说不定还会被禁掉,因为直接伤害儿童的画面是电影的绝对禁区,你可曾看到过有直接拿刀砍下下小孩的头,或者小孩子肚子破了,肠子流了一地这种画面,除了极个别禁片,几乎没有。
而且绝大部分观众对于伤害儿童也是不能接受的。
美国的B级片里杀金发大波妹,杀黑人,杀亚裔,杀肌肉型男,这些都很平常,但不会杀小孩的。
这部电影最后柳大叔犹如老故事里的魔笛手一样,吹起笛子,带着小孩们离开了村子,画面一转,他把小孩带进了洞里,封住了洞,有一个细节是他还特意垫了块砖在石头下面。
表示他是决心不让小孩门出来了。
有人说那是出村的路,显然不是,主角进村没有经过洞,而且老鼠在洞里自相残杀,表示那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最后一个镜头神似《杀人回忆》,主角特写的脸对着观众,持续数秒。
在魔笛手给儿子火化的时候说过自己很快就来陪他,说明主角完成复仇以后是要自杀的。
这些处理都没有问题,把“花衣魔笛手”的结尾魔笛手带着孩子们离开这个结尾进行黑化,也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前面的“暖”和“虐”能做的再好一点,就算涉及一些伤害儿童题材,我想也是可以HOLD住的。
另外,电影引入了一些宗教神学元素,但是装神弄鬼,不值一提。
PS: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美国人小纸片这个梗,设计得很好,黑色幽默十足,这个较短告诉韩国人,不要相信美国爹是真心帮助咱们,那都是都咱们玩呢,当我们是猴子呢。
单这个桥段就值一星啊哈哈PPS:我在想主角用老鼠喜欢的粉末画引导线勾引老鼠入洞,那老鼠要是出来蹲在线上把粉末舔干净,然后就回去了该怎么样啊,我觉得这样才现实啊凌晨4:30写于成都
客人是外来者,客人的到来意味着改变,就像早期欧洲殖民者做客美洲,客人不仅是一个新的身份,更是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价值观。
第一个客人吹笛人带着儿子去首尔治疗肺结核,因为一个美国人曾经对他许诺会治好他儿子的病,还给了他一个英文地址。
对于吹笛人来说,美国人是客人,而且这个客人是带着善意而来,美国人帮助韩国扭转战争局面,帮助韩国结束战争,所以吹笛人是相信美国人的。
对于那个能够治疗好儿子病的美国人留下的地址,吹笛人不惜跋山涉水穿越丛林。
然而,这个客人实际上只对他开了一个玩笑,所谓的英文地址并不存在,那句话只是一句英语中的脏话——kiss my ass,monkey。
正如朝鲜战争,外来国家如美国的干预,才是造成朝鲜分裂的重要原因,然而韩国人却将美国客人视为救星。
美国人在此代表恶的起源。
然而,就是这一句话,却让吹笛人带着儿子闯入丛林,成为了另一个客人。
第二个客人吹笛人就是第二个客人。
他的闯入,为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子带来了希望,他懂一些医术,还能用笛子吹出神奇的音乐,正是凭借这一点,他帮助全村清除了鼠害。
然而,对于村长来说,他的医术,他的笛声,他从外面世界带来的战争结束的消息,都使他成为了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
独裁者往往用恐惧统治人们,老鼠和战争是村长的两大统治法宝,一旦失去,村长的地位也就不复存在,这个村子也将消失。
所以,这个客人尽管带来的都是宝贝,对于村长来说却是十足的祸害。
所以他注定被排挤清除。
最终吹笛人奋起报复,毁掉全村。
吹笛人代表的是由善变恶。
第三个客人村长和为虎作伥的愚昧村民。
这群人当初离开村子,抛弃了一群患有“麻风病(好像是,不确定)”的村民和巫女,后来外面战乱,这群人又重新回到村子,成为村子的客人。
村长为了使曾经被遗弃的村民接受他们,不惜以孩子为切入口,村民们动了恻隐之心,收留这群客人。
然而,这群客人,转眼变卦,反客为主,将患病村民和巫女关进洞内隔离,使他们葬身疾病,身体都为老鼠所啃食,并最终将尚存气息的巫女关进洞中烧死。
这群客人本身代表了纯粹的恶。
第四个客人第四个客人是天亮后回家的孩子(之前去哪儿了我也忘记了)。
吹笛人释放老鼠,干掉了全村的成人,成为了这个村子暂时的主人,等孩子回家,他们变成了一夜之间变成了新的客人。
这群客人本身并无善恶之分,然而,吹笛人已经不在乎善恶,对这个世界已经绝望,将孩子们诱骗至当年的山洞,然后用巨石封住了山洞的门。
这群孩子,可以理解为恶人的后代,或是未来之恶,也可以理解为吹笛人为了免去他们长大沾染恶的世界从而下手。
总之这部电影极度暗黑、悲观,集恐怖和悬疑为一体,揭示人性丑恶,反应了新旧观念间的巨大隔阂及其所带来的强烈刺痛。
表现手法不足,不够极致,整体观感一般。
标记:演村长的演员浑身弥漫着一股阴暗气息让人不寒而栗。
这部电影的人性让人窒息因为麻风病被村邻被亲人放弃甚至要杀死,却在村人遇难苦苦哀求的时候心软,毫无防备之心的救治收留了他们,究竟是自己太圣母太善心?
还是一直希望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中去生活?
蛇与农夫的故事重新上演。
这些善良的麻风病人被村人一个个残忍的杀害,是否后悔自己的亲信和仁善。
你诅咒村人会被外来者杀害,却也被无辜外来者的悲剧埋下了大坑。
在村人为鼠患焦头烂额的时候果然来了外来者,外来者善良的解救了村人的鼠患,却为自己和他的孩子带来了致命的危机。
外来人把自己献祭为儿子为自己报仇,仇报了 自己也被献祭了。
看完浑身都不舒服,是村长太贪婪狠毒,是村民太愚昧无情,还是善良的人太无力。
蛇与农夫,不去做蛇但也永远不要去做农服务。
很久没有看到这种题材的电影。
惊悚恐怖悬疑又新奇震撼!
有的时候,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多观察,多细心一些。
人善是好事,可是,不能总以为别人也如自己一般。
这个世界上,很不幸地总有一些我们无法想象的恶。
作为成人,是一群恶人,可是看似天真无辜的孩子就真的无辜吗?
在这样教育影响下的孩子只是大人的缩小版而已。
当他们惩罚客人的时候,那么小的孩子就像看表演一样地看着。
这是人命,不是一场演出,然而他们早已没有了辨别能力,习以为常。
最后,也许好多人幻想孩子活着,抱歉,真羡慕你这么天真。
他们最终人鼠一窝。
村长 —— 从他最后掏出日本刀的行为,很容易判断出他指代的是日据时代的幽灵;村民 —— 日本的信徒、傀儡与帮凶;德仁巫女和她的村民 —— 受苦受难的传统朝鲜族,他们是最后的根,遭受日本的侵略而奄奄一息,但催生出一群老鼠,即新韩国人;客人 —— 可能有人会说他象征的是美军,但更深一层,他象征的是西方科学及其附带的意识形态,他先是镇压住老鼠,最后又解放了老鼠;老鼠 —— 被(思想)解放的但却断了根的新韩国人,他们左冲右突上串下跳,充满能量但早已迷失了方向,它们攻击传统、攻击日本、攻击西方,但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
先让我吐槽一句:剧组是不是太穷了?
这个电影其实对花衣魔笛手的改编很完整,不止是情节。
如果对魔笛手很熟悉,以下可以跳过。
魔笛手故事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融合两个类型的恐怖故事——诅咒与附身。
在恐怖故事里,诅咒是无法根除并且不断流传的延续,但在故事中不定形的诅咒却必须以具体的方式固定下来,这类恐怖故事叙事的核心目标便是先解决这一叙事上的矛盾。
而在附身故事里,需要解决的基础是如何让祭品自我献祭,也就是所谓的“入魔”。
入魔总是有赖于仪式。
在电影叙事中,这一仪式还必须考虑到观众们的目光介入,因此仪式如何的布置,需要多少仪式物件让观众既能保持对祭品的“同情心”又起着间离的效果,便是讲述故事最基本的义务。
至于为什么要保证间离,这里不详细展开,只提到一点。
恐怖故事中的仪式,即游戏,需要邀请参与者,而除了故事的执行者们,被邀请的基本对象就是观众。
因此一个附身类的恐怖故事想要完成恐怖的确立,首先需要成功地邀请观众参与仪式——在 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因此“入魔”的是两个人,一个是主角-祭品,一个是观众。
故事中的主角只是观众在故事中的化身罢了。
但恐怖故事并不是真的为了咒杀某人,因此需要间离保证观众的安全,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故事中其实也不需要主角的存在。
魔笛手给出了一个两种故事融合的范例。
当“现实”因为诅咒而濒临灾难时,大人们投向外界的神秘诱惑,诱惑会以崇高的形式出现,并克服了诅咒。
但崇高也会同样的引起新的恐惧,哪怕这种恐惧会以类似的经验出现。
当大人们因惧怕而拒绝了这份经验时,孩子则会被其虏获,自愿成为祭品。
至此,虽然前一个诅咒被解除,但新的诅咒诞生。
灾难被暂时性的平息,现实等待着下一个魔笛手的到来。
这个故事中让人着迷或者无法直接理解的断裂性的谜团至少有两点。
1,大人们为何在魔笛手平息了灾难后却又拒绝了他。
所有恐怖故事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干扰和模糊人们的判断力,即便其方式是通过将未知的经验带入已知世界,即固定出那些鬼怪的形象,或者诅咒的具体形式。
判断力有赖于经验,而经验不止是对事物和事件的已知——那些属于“过去”的部分,也包含了未来。
在恐怖故事中,所谓经验,就是对过去和未来的同时的感知——诅咒已然发生过,诅咒还将再次发生。
大多数的恐怖故事通过经验的无效化来撼动判断力:要么是经验-判断的徒劳,即我们即便知道死人会复活,但也没有办法阻止——这往往是传统的,带有说教意义,又或者寓言式的恐怖故事,比如《凶兆》;要么是经验的-判断的失效,后者则为现代人所喜爱。
现代人经常使用尺度的失衡——譬如宇宙,或者阴谋化——譬如一切都是魔鬼的游戏,或经验-判断本身的虚无本质被揭露——譬如
大人们一开始接受了魔笛手,既是因为灾难的迫切性,也是因为魔笛手本身的不可知性。
“现实”在灾难的状态下已经离开了经验的地带。
而当魔笛手表现出平息灾难的魔力后,他立刻滑落到了经验的领域,他不再是全然未知了。
当英雄第一次救人们以苦难时,人们欢呼他;当英雄第二次救人们以苦难时,人们唾弃他。
崇高一旦出现两次,就会变为恐怖。
“报酬”意味着的交易,而交易代表着重复的可能。
大人们经验性的判断,魔笛手的魔力也可能是导致灾难的原因,魔笛手此时让大人们感到害怕了。
所以,很明显,在恐怖故事中,大人们拒绝魔笛手的原因,既是因为魔笛手让大人们的经验-判断变为了徒劳——当灾难再次发生时,他们无力阻止,除非再次救助魔笛手;也是因为魔笛手让他们的经验-判断失效,因为魔笛手既不是上帝派来的使者,也不是城中忽然具备天赋的某人,他是“意外来客”。
2.孩子们为什么会自愿跟随魔笛手。
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魔笛手具备诱惑的魔力,这种诱惑只对老鼠和孩子有效,而无法通过魔力来催眠大人们,让他们乖乖交出报酬。
所以这里在“入魔”的问题上也有两种同时存在的处理——其一为什么是动物和孩子能够被笛声诱惑,其二是为什么诱惑孩子。
为了让观众对祭品保持同理心,恐怖故事中常见性地让祭品处于“纯洁”的状态,纯洁的无罪总是能引发人们的怜悯,让人们觉得祭品不该遭受这种命运。
但纯洁并不能保证间离,因此孩子和动物便是讲故事的人最能直接用到的,保证听众既同情祭品,又根本地不会融入剧情的间离效果的保证。
其实很多故事的视角中,女性角色也是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女性、孩子、动物,在故事中被如此使用,都是因为它们在一个面相大多数男性的观众的故事中是天然异化的存在。
所以,为什么孩子会被诱惑,是因为孩子和老鼠是一样的,在故事中,二者在同一个位置上。
但这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孩子是故事的主角呢?
《来自新世界》基本就是以孩子为主角的,花衣魔笛手的翻版。
孩子的命运无法改变,他们还是会成为祭品,那要如何保证他们既服从于魔笛的魔力,又解决间离的问题?
就像上面说的,在附身故事中,既然入魔的其实既是观众也是主角,如果主角的身份本身无法保证间离,该怎么办?
恐怖故事中常常使用这样的手法诸如,制造大量的悬疑——主角一觉醒来发现妻子是陌生人,并开始调查;制造身份的混淆——告诉观众主角的目标和行为失真;制造剧情表面上的失控——让观众奇异地发现剧情从一种类型跳跃到了另一种类型,从而对主角的命运感到陌异,譬如《迷魂记》和《杀出个黎明》。
日本动画经常交叉地使用这些手法从而让以孩子为主角的故事保证叙事上的完整,表现为孩子们被未知的奇异引入到了异世界的迷茫,又或者世纪末的大恐慌下,孩子们遭遇着属于自己的恐怖。
之所以交叉使用,是因为单独任何一种似乎都不足以支撑,这是因为,故事只能继续深挖孩子本身陌异的原由在何处——当主角-祭品是孩子时,孩子作为尚未成熟的人,天然带着潜在的可能,这指向未来。
但是孩子的未来又被更强有力的东西支配着,被环境,大人,以及创作者所安排的情节。
因此,当孩子的陌异必须被揭露时,日本动画总是选择通过一个动态的运动去展示这一个漂浮不定的过程——冒险,以求达到效果上无限接近于“陌异”。
不过在事实上,孩子的陌异已经被一种古板的形而上学支配着诠释。
在非恐怖故事中,这一点的表现要么过于机械和抽象——孩子既是未来的弥赛亚,也是毁灭者;要么过于的令人炫目——孩子即是未来,而未来总是无限。
《来自新世界》既是从一种时空的跳脱与重复中处理这些——作品以主角的口吻向未来的“读者”讲述过去,但属于未来的故事,也是通过调整魔衣手的地位来完成形而上的确定———濒临灾厄的城市现在并不是由大人们支配了,而是由魔笛手本人,这样一来,孩子们终有一天会成为魔笛手,冒险从一开始就是闭合的,注定的。
回过头来。
关于在这里需要处理的“入魔”的第二关键,为什么诱惑孩子。
故事如何处理“为什么它是祭品”,关系到诠释一个恐怖故事内涵的真相。
简单点的做法,往往是因为祭品本身有罪行存在,又或者是罪行的受害者。
而更复杂一点,祭品的选取常常要么遵循着社会批判的目的,要么则是奇观式的。
二者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将现实世界转写成恐怖灾厄的版本。
所以,可以说,祭品为什么是祭品,它内涵着故事与现实之间的支点,是作者本人一个隐含的判断。
但是,若这个表现过于的合情合理,故事就不再恐怖,反而像一片古板的论文,情节只是以此成章的推动下去。
在恐怖故事里,创作者在选取祭品的判断中,必须包含着一个无法解释的艺术秘密,以至于祭品本身成为祭品的理由,既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又觉得恰如其实。
我们总有一个完美的备选方案,祭品为何是祭品,这取决于上帝的意志。
回到孩子身上,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却也更加显而易见——祭品必须是孩子,因为孩子还没有长大,但终有一天会长大。
之所以会献祭孩子,正是因为孩子与成人之间具有无法跨越沟壑,但却最终会抵达彼此。
这样一来,问题变为了总是会献祭孩子,但这一献祭的目的是什么。
在《来了》中,受献祭的孩子本身就是国土性质上的原罪,因此孩子注定会被献祭只是这一原罪创伤性地经验再现。
献祭本身既是对创伤的所带来的痛苦想要忘却,却再次加强的轮回。
共同体的崇高因此在反复的出现里坠落为恐怖。
而在《来自新世界》中,首献祭的孩子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中的牺牲品。
由于故事中,魔笛手带来了一个封闭的环境,所导致的经验-判断失去了赖以基准的尺度,但魔笛手同时也是城镇的建立者,是大人们。
这意味着他的魔力本身也是谎言。
作为谎言,迟早会有被揭穿的一刻。
孩子们并不是真的失去了尺度,而是无法接触到外界。
但同时,作为尺度的外界也是历史的残垣断壁。
我们前面说过,恐怖故事中,经验总是意味着过去与未来。
但是,一旦一开始的经验是谎言,过去和未来都是虚拟的童话。
真正的经验,便意味着“现在”,或者说,在故事中,能便是名为地狱的现实。
在魔笛手中,大人们通过谎言拒绝了魔笛手,避免魔笛手第二次的从崇高复现为恐怖,但恰是谎言导致了魔笛手带来了新的诅咒。
而当魔笛手即是大人时,由其谎言构造的魔力,而由其魔力构造了城镇——孩子们的家园。
这也就意味着,当孩子们离开天国的失去经验与判断的领域,走向了历史时,外界的残酷会将天国般的家园复现为真正的地狱。
而与之地狱的“现在”相比,残酷的外界,破损的现实,哪怕是失衡的宇宙,都只是这个家园地狱的稀释化的模拟。
在成双的模拟中便蕴含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与机器人舞蹈,必然只有一个被判断为真人。
因此,孩子便需要做出无知的抉择,“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现实”,哪一个是需要被留下的现实。
孩子因此在其中成为了祭品。
当孩子们做出抉择时,要么回到家园,要么流放于荒野——他们就不再是孩子,而继承了魔笛手的意志。
———————————————————————————————————————————累赘地讲述了这么多。
现在终于可以回到本片上了。
其实我觉得导演很有野心,也成功的保证了魔笛手故事的所有结构完整的改编。
这个故事甚至塑造了两个魔笛手,主角和村长,实际上是三个,主角,村长(伪),神女(真)。
这也涉及到了韩国民族历史片段本身的一次转写为恐怖故事的尝试。
一开始是韩国被日本侵略。
这是最原始地对魔笛手的转写。
由日军侵略、村长的投敌带来的灾难,导致(魔笛手)神女决定带走染病的村民(老鼠)。
但当灾难第二次降临,村长只能再次求助神女。
这果然引发了两方的冲突,导致了此地发生恐怖之事与诅咒的降临。
随后,为了避免诅咒发生。
村长充当了魔笛手的身份,他将村子置于“战争还未结束”的谎言中,保证着村子的封闭,并且还找来了一个代理者冒充神女。
他的“魔力”显然是一个谎言。
孩子们无辜地成为了老鼠口中的食物,成为了祭品。
最后, 才来到电影本身的内容。
这是第三次对魔笛手的转写。
为了给孩子治病的男主,被迫以“意外来客”的身份进入村子,并且为了让孩子在村子中得到良好的休息,而担起了解除诅咒的任务。
此时,他的身份尚且不是魔笛手,而是孩子。
不仅是因为他设定上的“纯洁”,也是因为他对村子历史的无知,并不知道这里历史上的,惨无人道的暴行。
所以,他的笛子尚且不具备魔力,只能通过绞尽脑汁地方式。
当他开始逐渐了解到村子的过去时,他便开始逐渐走向了从孩子向祭品并最终成为魔笛手的道路,并因此慢慢地获得了魔力。
也因此,村长,这名冒充魔笛手之人的孩子,与男主本身形成了另一种对抗。
而且村长还有一名自己的代理者,同样是无辜的,作为祭品的意外来客,假神女。
整个故事需要围绕两个注定成为魔笛手的候选者逐渐蜕变的方向展开。
这是本电影做出的尝试和努力,也是其价值之一。
正如《来自新世界》这样的故事,无论作为主角的孩子是一个还是一群,实际上都是一个形象。
所展示的每个孩子的命运,只是作为祭品的仪式之一,令他们一体的逐渐继承魔笛手的位置。
但是,在这部韩国电影中,孩子的形象却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
渴求先进技术治疗的男主,天生羸弱善良无知的孩子,被暴力裹挟但没有泯灭良心的假神女。
我觉得,男主和男主的孩子的设定,其实只是创作者的一次偷懒。
因为,男主其身份是祭品式的孩子,但他却同时是来自外界。
在这个谎言打造的天国里,他并没有“成长”的义务和任何可能,他只是旅客。
即便他听到此地有怪异的灾难笼罩,也不以为然。
因此,如何将男主留在村子,和如何强迫男主“成长”,背负此地的罪孽,并了解这份恐怖,就需要另一个确切具体的咒物——即诅咒的残骸,诅咒的证明。
所以,男主的孩子,相当于男主的伴生咒物。
他前往“先进医院”的冒险路途,本身就是一个来自外来者的诅咒。
故事里弱化为一个玩笑桥段,反而是为了加强这种诅咒性。
(因为失去判断的徒劳反复)而对于男主和假神女的一分为二,实际上这个现象在韩国模仿诸多好莱坞故事,或者其他类型故事中经常见到。
韩国电影经常把解决创伤的方案,同时地寄托在将来的更强大和过去的更原始。
但这里面显然有一个逻辑上的问题,如果原始和过去是强大的,那么创伤本身不会出现,如果(创伤导致的)将来是强大的,那么也就不需要回到(创伤之前的)过去,自然创伤本身不需要被克服。
这催生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展现。
譬如《破墓》中,强大成了一种殖民化的短暂,衰败是必然的。
因此,一度作为基石的咒墓便要重新被掘开,用回到古老的“传统”去解决。
又如《哭声》中,未来被拒绝,这种同时的寄托实际上是两种原始,在不同面貌下的对抗。
也就是说,解决创伤的方案,有赖于我们与我们之中的陌异者之间的对抗。
结合上面说过的内容,创伤本身被向内的理解成了一个虚构的天国,而孩子则需要在两种镜像之中无知地抉择出一种现实留存,即便我们预先地知道,其中只有一个是“活人”另一个是“活死人”。
韩国电影总是认为这是有关“信仰”问题的范本,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陈述屈服于诱惑笛声的恐怖故事。
男主和假神女代表电影中一分为二的两种力量的无辜。
前者是向未知再次开始流浪的无辜,而后者则是向过去意求安然的无辜。
在新的谎言再次产生和过去的谎言同时被戳破的时刻,当村长准备带着大家杀死男主,而男主也向假神女讲出战争已经结束的真相时,这两种力量便转化为对应地形式,如何表达这一形式内涵了作者隐秘的决断和秘密,这是本故事恐怖时刻的关键。
但很可惜,这个场面无比地廉价和粗制滥造。
假神女过于合情合理地以冒充神女附身的形式发出诅咒,而男主也过于合情合理地,在自己的孩子死亡后,正式成为了“村里”的成员之一(一种靠复仇的联系),并因此结构上的成为了魔笛手。
似乎是非常刻意地想要让这一关键情节具有不可言说的深度,导演选择了一些滑稽的场面与小丑的装扮,但无法掩盖故事到这里的颓然。
在故事一开始的讲述角度上,是以男主为重点,还是以假神女为重点,其实本身就值得考量和讲究。
如果导演能处理好轻重的问题,那么假神女“附身”的场次,至少能表现的足够“别开生面”。
但除了在画面上做一些低廉的恶心人效果,导演仿佛完全没有美术上的指导,剧情上也不够自然地在男主和假神女之间转移。
让人觉得,虽然对魔笛手的改写,虽然结构上已经趋于完整,并且有自己的尝试——诸如神女和村长的两分,石洞既指村子外的世界也指村子的罪行等等,但实际上的成片,远远超出了导演能驾驭的范围。
至于故事最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结局。
孩子们被引诱到石洞中的下场将是什么?
孩子们会不会遭遇厄运,取决于魔笛手的魔力由什么构成。
如果魔笛手的魔力是谎言,那么孩子们必须在一种名为家的地狱与名为荒野的地狱之间做一个选择,只有当孩子学会使用谎言让其中一个变为天国,让“活人”和“活死人”之中一个成为人类,他才能继承魔笛手的名称。
这里便是孩子们必须面临一次生死决斗的原因。
如果魔笛手的魔力是天然的,换言之他是货真价实的,来自经验外的诱惑。
无论其形式是崇高还是通过复现后恶化的恐怖,孩子们都能经过被笛声的诱惑而幸免于难,徒留下会不断遭受鼠疫危害的,童年时代所生活的家。
所以,在这个故事的最后,其实展示出了故事中安排了两个魔笛手形象,故事同时展示了,幸免于难的结局,和被迫通过生死决斗建立新村子的结局。
爱慕着假神女的男主,因为愤恨而诅咒在村子以外的世界,继续重复这个封闭之村的恐怖故事。
即便是怨恨,却是通过赦免的形式。
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传统,即便复现的传统本身,作为恐惧也罢崇高也罢,也只是一种伪装。
因此活着的孩子只能继续在外面的世界争斗,在不断掩盖“人吃人”惨剧的“石洞”中如老鼠般互相争斗,直到假神女的判词会变为无比的真实。
虽然导演到结尾突然的怨气大发,感觉更像是灵机一动,但不得不说还是很符合韩国电影一惯喜欢把问题留给观众的“检讨书”式的模式。
灭绝人性神棍大逼片!字幕渣不要紧,看剧情简介就行了
《客人杀了客人》
两次约定,一次和人,一次和鼠,多甜蜜的复仇,原样奉还的灾劫。花衣吹笛人的传说移植得还不错,神秘村似的故事背景和指涉政治格局却没好好用上,不清不楚的地方很多,恐怖效果也一般
盲从的奴性与极权的恶,封闭环境中谎言及洗脑的作用。来客的威胁与最后的代价。于是由恶引出恶,人性素朴的一面因此而狰狞。只是片子拍得实在单薄,搞得灵异惊悚寡淡水,特效生硬若国产,启人反思谈不上,异域改编虎类犬。
棒子传统
都怪美国人骗人去看病,一切责任全在美方。结尾不错。
这什么玩意
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部烂片。
前面铺垫太长后面正戏太短了看的不够过瘾
人物单薄了一定,但是这种深山孤村的背景设定大爱~
人心恶
看完电影豆瓣就有评分了,跳得真快,说回电影吧,首先,这是个不差的片子,但前面铺陈太长,故事走到快完结的时候突然跳出来的惊悚感觉有些嚼不烂。巫婆的设定似乎有些多余,为了活命的犯罪不应该受到惩罚就像村长儿子割坏的掉绳一样最终被推翻。
结尾的深意很好。
3.5
根据童话花衣魔笛手改编,比起童话中魔笛手因为村民反悔报酬而诱走孩子,这部现实版黑童话改编得更合乎情理,吹笛大叔为村民清除了鼠疫,而村长却恩将仇报害死了他的孩子,在村民被老鼠啃噬之后,吹笛大叔也用笛声让村民们的孩子走向死亡。吹笛人代表着客人。是会驱鼠会吹笛会制药能糊房顶会拐走妹纸的新势力,是封闭村庄闯入者,也是陈旧黑暗势力的终结者。【创意不错】
不好看也不难看,就是不喜欢
又是一部阴暗面的电影
自食其果的最好诠释。父亲这个角色诠释得很到位,从满怀希望到锐挫望绝,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一个善良之人是如何被逼到绝境的;除了儿子装可爱有点尴尬之外,其余角色也很耐人寻味,见风使舵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的主旋律。莫说孩子们无辜,这就是他们父辈种下的苦果,必须由后人来咽下。
两星都不想给真的,最后十分钟也挽救不了前一个半小时的拖沓无聊……
不恐怖的复仇爽片,看不明白想表达什么东西,里面的人都傻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