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多瓦的悬疑片,但还是一部女性电影,关于女性的坚强和爱的伟大。
Raimunda的酒鬼丈夫不找工作,家里很穷,还想要强暴女儿(虽然说不是亲生的),结果发生了意外。
在这种情况下,Raimunda不仅背锅、和朋友们一起处理、自己冷藏尸体然后埋葬,还冒险偷偷开餐馆赚钱,而她背负着沉重的过往——结尾揭示的被父亲强暴、生下Paula,她因此沉默寡言、和母亲不和,可谁又理解她?
而母亲Irene在丈夫外遇、强暴女儿后,忍无可忍放火谋杀,永远离开、装死,四年见不到女儿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她也独自承受,和Paula婶婶相依为命。
而Sole在丈夫失踪的情况下独自开发廊营生,和母亲重聚,最终家人团聚回忆往昔也令人感动,终于多年的误会和痛苦解开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是Augustine,她在母亲失踪的情况下仍然帮助照顾了Paula,最终得到Irene照顾,也算是弥补了她。
全片基本都是女性角色,背后的坚强令人感叹。
(剛在樓下跑步機上重看這部片子,還是感動-又將這篇舊文翻將出來)Volver 重歸-阿尔莫多瓦的片子.在戞納众望所归地获得最佳剧作和最佳女演员奖.一开始,,大风天里,,一群女子拂洗墓穴上的尘埃。
(后来听成长于法国南部的A说,他小时也常去墓场给祖母的坟上漆,清扫,是风俗。
) 大声理直气壮的对白。
问候是一叠亲吻, 鸟鸣般悦耳的声响。
彼此的昵称是love和pet.世俗热闹,看得人会心地笑。
Penelope Cruz到好莱坞之后成了不少二三流片子的花瓶,至多让人记得她曾是阿汤哥所爱,为了她与Nicole离异。
在阿尔莫多瓦的片子里她却被赋予灵魂,带着地气, 率性热烈强悍,敢于担当, 一举一动让你的视线无法离开。
情节一波三折。
回过头来看又不出人意料。
西班牙这个出产橄榄树的阳光国度,强悍的母性,浓烈的佛拉明哥舞,哥雅和毕加索,天主教,灵魂附身,骨子里对世俗生活的贪恋,机关枪速度的方言对白。
尤其在阿尔莫多瓦的片子里,每个女子都那么美,那么有灵魂。
不完美,有小小的心机和自私。
但不论清扫女工或者为生活所迫的街头妓女,都理直气壮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天塌下来,,一力承担,泰然自若。
记得Penelope Cruz暗夜里的泪滴流下微微扭曲的脸。
身边的男人求欢不成,恼羞成怒,示威一般的动作和本能的呻吟。
她没有爱过他。
为了女儿与他一起。
女儿误杀了这个动物般的男人后在公车站等她,浑身湿透。
她发觉事情原委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叫女儿去换衣服,别患上肺炎,还有,任何时候都要记得是我杀了他,不是你。
清扫女工的她,本能地用纸巾和拖把清扫血迹,一个人挣扎着抱起沉重的尸身塞进冰箱。
后来又沉着地租车,叫上一个邻居,开去河边,趁着暗夜,将那个冷藏箱和所有记忆埋入地下。
看过去仿佛理智到失了人性。
却不然。
影片末尾,她与女儿,妹妹,和重又团圆的母亲开车来到河边,她指着那棵树(上面刻着那个男人的生卒年月),告诉女儿说,这儿是那个男人最喜欢的地方,有他最爱的景物。
-对最不值得的人,她还是一样悲悯,有情有义。
她的母亲,得知禽兽般的父亲玷污她,又与邻居的女人有染之后,一把火烧死了狗男女,自己诈死隐居,照料患病的姐妹,几十年甘心隐姓埋名,也是个人物。
是典型的西班牙女子.。
也有生活所迫的挣扎,但看得很开,也不叫苦。
天赋的苦中作乐。
一转身,又是一条好汉。
啜着sangria 或者margrita,急雨般的吉它声中跳起了佛拉明哥,风情万种。
(Penelope Cruz在片中造型,靈感源自Sophia Loren1961年的Two Women,一樣剛毅決絕地讓人看得落下淚來。
)在凤凰城住的时候,爱喝margrita,龙舌兰烈酒兑着水果味道,杯沿是一圈盐。
生命本身也是这样的吧,尝了盐的苦咸,才品出余下的甘美,并且让人心怀感激。
实在是能让人笑让人落泪的好片。
(又: 她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穿一条香槟色的露肩长裙,下摆云朵一般,神色自若。
真是动人。
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
)
这是一部群像电影,它的主角几乎都是女性;这是一部悬疑电影,它的悬疑全部来自女性;这是一个犯罪电影,它的凶手都是女性。
影片的魅力在于,当一切都集中在女性身上的时候,这一切都变得那么柔软、温和,没有那么跌宕起伏,没有那么暴力,没有那么血腥。
扫完墓之后姐妹俩拜访了姨妈,姐姐Sole疑惑,痴呆独居的姨妈家为什么会被整理的井井有条、干净整洁,房子里为什么会有自行车,这是电影的第一次悬疑;在和邻居Augustine聊天中又带出了一个悬疑,Augustine始终没有放弃追寻消失的母亲,她的母亲为什么会消失;女儿Pola误杀继父后女主Raimunda为什么可以这么冷静的处理尸体,把尸体拖到快餐店后为什么又不急着处理掉。
这一切都没有警察的出现,仿佛就像平常生活一样,于是观众会好奇,观众会想要看下去一探究竟,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慢慢了解到这些处于漩涡中的女人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姨妈家住着原本在火灾中死去的母亲,姐姐Sole胆小怕鬼却在家里藏着那个“还阳”的母亲,Augustine上节目诉说母亲消失的故事是为了获取经费去治病,女主Raimunda不急着处理冰箱里的尸体是为了赚钱养家。
可是,这一切又带出了一系列疑问,没死的母亲为什么会找胆小的姐姐而不是大胆的妹妹女主,Augustine都已经在录制现场了为什么又要不惜惹怒自己的亲妹妹而离去,女主Raimunda为什么愿意为自己的女儿背锅。
她们似乎都在有意隐瞒着一些不为外人知道的真相,她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一些秘密。
原来,当年被烧死的男人是父亲不假,但那个女人并不是母亲,相反母亲是凶手,母亲为了躲藏而住在姨妈家。
Augustine没有在电视台揭露当年的真相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女主Raimunda父亲的情妇,破坏了别人的家庭,自己的母亲也有过错。
女主Raimunda庇护的不仅仅是她的女儿,也是她的妹妹,她之所以那么冷静是因为当年她被自己的父亲玷污过,面对同样的情况,自己的丈夫想要玷污自己的女儿,她才可以这么镇定的处理一切。
这些女人,在面对暴行时他们指望不上男人,因为那些施害者就是充满力量的男人。
Raimunda被自己的亲生父亲玷污,她没法向自己的母亲解释,所以逃走了,背井离乡,与亲人隔绝通信;面对丈夫的一次次出轨,母亲Irene忍让了一次又一次,可是这样的忍让最终换来的却是自己的女儿被玷污,于是她只能自己动手亲手烧死了她的丈夫和情敌。
除了自己,能帮助这些女人的也只能是女人,帮助女主Raimunda搬尸的是女儿,帮助女主埋尸的是邻居女友,帮助母亲Irene藏匿的是痴呆姨妈,就连那个患上癌症的Augustine也能理解Irene放弃了向她复仇。
这些原本柔弱的女人,在面对男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摧残,变得愈加坚强、冷静、充满韧劲。
我想导演是偏爱、尊重女性的,在阿莫多瓦的镜头下,美丽性感的Raimunda不再负责男人的荷尔蒙躁动,胆小可爱的Sole能够泰然面对“死而复生”的母亲,隐忍沉默的母亲能够为了女儿铤而走险,善良理智的Augustine能够理解接受同为弱者的女人,面对人生路上的困难与障碍,她们不再选择沉默、隐忍、克制,她们愤然反击,她们在尘埃中像火焰般燃烧着。
如果感性已经变为弱势,那就只能拿起理智的武器。
整个家庭里的女子组成了“杀夫弑父”的联盟:雷蒙黛的母亲在得悉女儿被丈夫强奸并发现丈夫出轨后,放火烧死了他;雷蒙黛的女儿在她的养父企图性侵她时同样失手捅死了对方。
这已经涉及到了许多家庭伦理问题:强奸亲生女儿、生下父亲的孩子、出轨女邻居、杀死丈夫、企图强奸养女、杀死养父……三代女性中的每一位均等同于犯下杀人的刑事案件并承受着道德压力,既是受害者也是谋杀者。
通过另一位家庭成员索尔(雷蒙黛的姐姐)的加入,秘密开始在不同的成员间共享:雷蒙黛被父亲强奸诞下一女的事情,只有雷蒙黛和她母亲知道,索尔和雷蒙黛的女儿雷拉并不知情;母亲还没有死去并一直躲在姨妈家偷偷照顾她,是索尔和母亲在姨妈死后共享的一件事情,雷蒙黛和女儿一开始并不知道,后来女儿率先知道了,最后才是雷蒙黛从母亲嘴里知道所有往事。
整个故事的推进便是通过这些秘密的建构,让家庭成员两两组成“秘密联盟”来将整个故事推进。
原本作为一个深具女性悲剧色彩的故事,因为这些叙事的技巧的加入变得趣味盎然,并能不时引发观众的笑声。
阿莫多瓦丝毫没有想去延展故事背后涉及的社会议题,这其实是非常可以做文章的:比如杀父弑父、强奸女儿涉及的家庭伦理、女性普遍的生存境况……但阿莫多瓦显然对此无甚兴趣,他只想发挥自己高超的叙事能力来让观众看见一幅生动的女性群像,对他来说这就够了。
而这与阿莫多瓦向来关怀女性、关怀LGBT群体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
表现在《回归》这部电影中,是阿莫多瓦通过“隐与显”的叙事手法,不断地激发情节本身具有的戏剧性和可看度:隐无非是为了最后的显,电影最后向观众揭开了谜底——然后以此消解掉故事背后的道德指涉。
难道不是这样吗?
整个故事越具戏剧性和观赏性,故事的现实意味和道德考量(弑父、杀夫)等就会显得越加淡漠,因为电影将自己变成了构筑在一个影像空间内部的独特世界,而不再与现实发生直接的关系。
观众只是在看一部电影罢了,因而无论电影里的情节多么凶残和沦丧,还是能发出欢快的笑声。
电影若能进一步引发他们对女性群体生存状况的思考,这自然更好了。
甫开场就是一大群寡妇在欢快的曲调中擦拭坟墓,经常刮大风的家乡曼查(La Mancha)有很多寡妇,并且有一个风俗,人们在生时就给自己买好坟墓(这就和我们的老奶奶喜欢一点一点地添置寿衣寿鞋一样),所以大家对于死亡抱持着平常心。
平静地和传说中的鬼魂幽灵和谐生活。
这里全部是女人,寡妇,少女,男人是绝对的缺失。
在艾慕杜华的回归谱系中,只有母亲-女儿这样的关系,父亲-女儿这层关系是令人厌恶的噩梦。
雷曼达(Raimunda)被父亲强奸,生下了自己的女儿/妹妹;而她的女儿/妹妹也差点被继父强奸,母女二人的经历惊人地相似。
但她们只有通过杀死男人,才能真正回归到理想的女性关系中。
雷曼达通过重复她母亲做过的事情,杀死丈夫(虽然实际动手人是她的女儿,但她将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而她女儿杀死继父,仿佛是她杀死父亲),之后才能与疏远多年,从”阴间回归人世”的母亲重归于好,当清除了男人这一障碍后,她们的交流毫无阻碍,说出如此尴尬的事情时态度也非常坚决和自然。
邻居奥古斯蒂妮(Augustine)想弄清她母亲的死活,可是她要不断地强调:这是我们自己的事。
雷曼达,她的母亲伊莱娜(Irene),妹妹索莱(Sole),女儿宝拉(Pola),还有家乡邻居奥古斯蒂妮以及马德里的邻居们,所有这些女人,组成了一个紧密的共同体,互相扶持,互相理解。
她两次搬运藏有丈夫尸体的冰箱,都是找女人们帮忙,虽然要女人们搬运这么沉重的东西很艰难,但终于她们成功了,她们不必依靠男人。
所以唯一一个略有戏分的男人帕高(Paco)出场2分钟就死了。
另一个稍有戏分的男人是前来寻找食堂的摄制组成员。
有一度,他显然被雷曼达吸引住了,可惜他就如那个来租餐馆的可怜男人一样,徘徊在那孤零零的房子外不得其门而入。
这是我唯一猜测错误的一段,本以为他们会发生一些暧昧,可显然低估了艾慕杜华在此片中对男女之情的排斥。
小潘潘在此片中显得惊人地美丽。
据说艾幕杜华特意要求化妆师夸张她的臀部,永远穿着低胸针织衫和短窄裙的小潘潘身材如地母般丰满壮硕,艳丽得几乎具有侵略性。
难怪她那胖妓女邻居说,凭你的低领口和我的***(一种饮料,具体名字不详),我们是黄金搭档。
唱歌也十分好听,虽然声音有点沙哑,那首歌应该也是点题之作。
但更出色的应该是扮演母亲的Carmen Maura,因为,难得见到这样聪明幽默的演员!
当假扮成俄罗斯人的她(本来还想假扮成中国人-_-|||)听到女儿高声通知她雷曼达来了,放下满头泡沫的女客人躲进房间时,她的表演几乎有一种默片时代的风采。
Carmen的眼睛非常漂亮,灵活,又显示出无穷的慈爱。
和这个温情脉脉却经常抽风来一段幽默的片子天衣无缝。
一个女人。
亲生父亲强暴了自己。
亲生女儿是自己的亲生妹妹。
亲生母亲杀了自己的父亲。
亲生母亲死而复生。
丈夫强暴自己的女儿未遂。
女儿杀了自己的丈夫。
然而所有人都很坚强。
救赎,责任,永劫轮回,回忆。
这些沉重的词语在三代人的生命中重复着回归的步伐。
三代人的轮回。
然而宿命并非沉重,她们用自己的勇敢撑起了完全不规则的规律下和谐的生命。
风车,电视等等视觉和象征意义上的符号的运用和内含其中的隐喻恰到好处。
三一律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中完美无瑕。
阿莫多瓦,这个名字就是这部电影的保证。
很感叹在平和冷静的节奏中,将如此紧凑而矛盾的悖论表现得如此唯美。
也许,正在失落的人们——如我一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勇气,无论是事业,是感情,还是生活本身。
很棒的电影。
推荐。
Volver,回归。
浮花大概是音译,倒也贴切。
第一次看到海报就喜欢,一如既往的西班牙似的浓烈。
阿莫多瓦的电影从来都只有两个Icon,女人,西班牙。
而在经历了两部看似以男人为主角的《对她说》和《不良教育》之后,阿莫多瓦终于“回归”了——媒体上都这么说,并且这一来就是六个。
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这六个。
从小到老三代人,性格各异,之间的关系更是复杂。
但即便是戏份最少的角色也能让你留下些印象,阿莫多瓦确实比女人还了解女人。
Cruz让人惊艳,一是时时刻刻的紧身衣乳沟短裙,还有大概就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她在好莱坞电影中的生活感,粗放而又细腻敏感。
但最漂亮的演出属于母亲,这个老太婆倒是时刻散发出孩子般的机灵。
装成鬼魂照顾阿姨,躲在汽车后备箱里跟女儿回家,染头发装个俄罗斯老太太。
她的眼睛又时刻流露出母亲的温暖,不管是躲在床下听到女儿谈起自己,还是远远的聆听女儿的歌声。
Cruz的演出还够不上最佳,因为我觉得在电影里,她实在是太忙了。
但似乎跟靓汤分了就会有好运一样,今年嘎纳偷懒的把最佳女演员给了《回归》的六个女人,身为女主角的Cruz当然最为耀眼。
阿莫多瓦有多了解女人,他大概就有多憎恶男人。
父亲强暴Cruz生下了女儿or妹妹,丈夫又想侵犯女儿。
所以母亲可以一把火烧掉父亲和情人,而整个电影唯一有点戏份的男人Cruz的丈夫,女儿的继父,也在出场几分钟之后被杀死。
开店帮忙的是女人,搬东西是女人,杀了人挖个大坑埋掉也都是女人,就连在打扫坟墓以及阿姨的葬礼上也看不见一个男人。
而即使是杀了人的女人,也一样是天使;即使她杀了你的母亲,也一样可以原谅。
想想前两部以男人为主角的戏就应该知道,有一个正常的吗。
刚买的LP欧洲就这样介绍西班牙的著名之处。
阳光,长夜,唐吉柯德,阿莫多瓦的电影。
而一开始,他的电影吸引我,大概也是这些西班牙的味道。
浓烈的色彩,热情而忧伤的音乐,以及最真实的西班牙女人的生活,这个传统一直延续着。
片子里Cruz唱了一首歌,不完美但很动听,可惜没有字幕,不知道它的意思。
阿莫多瓦绝对是个好的编剧,那些稀奇古怪的情节荒诞却又让你相信它确实发生。
所以他的片子也绝不会闷。
这可是件好事。
鉴于对老阿同志的感情不甚深厚,实在难以对《回归》作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何况各路朋友对西班牙神童的研究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再多说也是赘言。
前几日看到师兄使用国粹扑克牌玩了一下中国贺岁片,颇为称奇。
而片中人物鱼贯而出的出场又相互牵制的关系,实在值得玩味。
借鉴于此,起码也是博自己一笑。
规则:普通扑克牌玩法,3最小,摸到红心3可以先出牌,大王最大,小王其次,3管2,2炸A,A可以A老K,依次排序降下来。
对手:《回归》中的男性阵营(老阿前段时间说要男女平等,但在这里还是女人一统天下。
所以,男人们,谁叫你们和阿莫多瓦一个性别呢)父亲( 红心2)丈夫帕克(黑桃5)餐厅老板(梅花10)摄制组男(黑桃9)女人军团:王牌对王牌女儿(红心3)胖妓女(红心7) 宝娜阿姨(方片J)索里亚(黑桃A) 奥古斯汀那(黑桃Q)雷蒙达(小王)妈妈艾琳(大王) 女儿保拉(红心3)女儿的出场就如同洛莉塔,尚未发育成熟的身体,隐藏在妈妈那具有侵略性诱惑的身体后面。
但是年轻就是她足够的本钱。
红心3是最小的一张牌,对全局的走势看似没有什么作用,但谁拿到了红心3谁就拿到了先出牌的权力。
正是这个最年轻的女性,在片中第一个发起了对男性霸权的奋起反抗。
在面对着门后觊觎她年轻身体她所视为父亲的男性的性的入侵时,她发出了第一张牌。
正是这张牌,具有无穷的核反应力。
丈夫帕克(黑桃5) 这应该是影片的第二张牌。
所不同于第一张牌的意义,红心3是引发一连串反应的导火索,而色欲攻心的帕克代表的却总是牺牲的毫无意义的炮灰。
毕竟他确实不是保拉的亲生父亲,这也使第一场谋杀蒙上了误杀的嫌疑。
然而他确实是如此的猥琐无能,甚至令妻子都失去性趣。
在一群强悍的女人中间,这样一个缺乏控制力的男人必然会提早被处理掉。
至于最后的那个尸体,谁还会管他呢。
胖妓女(红心7) 红7的幸运属性是不容置疑的,哪怕它是被放置在一个妓女的身上。
正是她那种不刨根问底的“职业素养”帮了势单力薄的雷蒙达大忙。
其实妓女所取的是最少的,只要以基本的人际之间的善意与平等,一个道歉就怨念全消。
女性之间的情谊,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而温暖。
摄制组男(黑桃9) 这个本来被我寄予厚望的角色,却一如他的牌性,堕落为无名小卒,至多成为雷蒙达处于非常情感状态下的潜在调情对象而已。
餐厅老板(梅花10) 我以为,这个餐厅老板可以构成叙事发展的另一线索,起码在这个张扬的女性世界里确立一点男性存在的意义。
毕竟,看上去这是一个足够雄性的男人。
然而实际上他不过是机缘巧合地为雷蒙达提供了一个掩人耳目的条件,况且执着而坚韧的女人们丝毫没有给他施展男性魅力的空间。
宝娜阿姨(方片J) 阿姨这个身份,本来就是连接母亲与女儿,邻居与亲戚,人间与鬼魂的纽带。
而且在雷蒙达逃避家庭时她是唯一的诺亚方舟。
然而精神失常的设置却让人更容易忽略她的生活,因此到最后也只是作为妈妈与女儿的契机而存在。
奥古斯汀那(黑桃Q) 前半部影片中,奥古斯汀那的形象是神秘的。
墓地,吸食大麻,头巾,让人不自觉将她与女巫联想起来。
而有些雌雄莫辨的外表,令人费解的行事动机使得我坚定地认为她才是幽灵。
不然为什么会毫无缘由的对一个已到生命暮年的老人如此周到照顾,甚至安排了家属们都会感到头疼的葬礼。
直到后来答案一步步揭晓,不过又是一个因为失去而渴望母亲温暖的女人。
在她得知来日无多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想到自己需要的回报——拜托雷蒙达寻求自己母亲的下落。
虽然未果,但直到生命尽头这些女人也不肯做出伤害彼此的事情。
索里亚(黑桃A)索里亚身上有一种纯洁的巫气。
往往她的谎言总是那么拙劣,但还是发挥了老A的功效可以抵挡一段时间。
比如把自己母亲乔装成俄罗斯女人,简直令人忍俊不禁又不得不信服。
同时,A作为王牌之一也是出牌的一个临界点。
而索里亚与小王妹妹雷蒙达的区别就在于,她连自己妈妈是人是鬼都无法分辨出来。
父亲( 红心2) 根据现在流行的说法,作为唯一没有出面的人物,父亲才是隐藏大boss。
直到最后关于雷蒙达谜底的揭晓才让人意识到这个幕后黑手的存在。
此间,男人的罪恶与缺席虽然对女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却不能影响到女人继续生活的决心。
尽管因为他的原因造成了三场悲剧,但最后女人们的互相理解使他只能收起阴魂的威风黯然退席。
雷蒙达(小王) 女性成为叙事的中心,并且是以这种理所应当的姿态用自己的方式独立而坚韧地存在着,并且成功地让人误以为这不再是一个男权世界,也只有在阿莫多瓦的电影中才有幸得见。
女儿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她必须处变不惊。
因为这种轮回决定了她必须要保护女儿来维护与女儿的关系,同时克服自己的创伤。
虽然当年逃避了家庭,如今却必须撑起女儿的世界。
丈夫的尸体在冷柜里却丝毫不受影响的接了大生意并认真地与邻居计价。
影片中女性的小宇宙显然凌驾于男性世界之上。
妈妈艾琳(大王)妈妈艾琳“幽灵”的存在方式,非常符合“大王”通常不必出场便能掌控全局的作风。
这场牌局,只有当亲情觉醒才能宣告结束。
这就像武功的最高境界已经不是依靠招式而是情感或意念的专注,只有当妈妈回家了才是女性意义的真正回归。
阿莫多瓦在《回归》中通过解构父权制社会结构,构建了女性主义乌托邦的寓言性实验场域。
倘若存在一个科幻的设想,即这个世界全然没有男性的存在,这样的世界将会是何等的景象。
依据《芭比》的设定,假设男性代表弱小,而女性则代表强大,这样的设定似乎也并未引领我们走向一个理想中的完美状态。
均等,这个看似简单却难以实现的目标,它要求我们在看待男性和女性时,能够摒弃一切差别,视若无睹。
然而,这种无视性别的态度,实则等同于否定了性别的存在,它消除了分工与分类,让一切变得千篇一律。
然而,正是这些差异,使得人们往往将众多问题的根源归结于此。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尽管这样的表述可能略显奇异,但我确实曾无数次地幻想过,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男性,那该有多好。
当然,我是个男性。
弑夫背后是对强者的怜悯《回归》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今日,我观看了阿莫多瓦于2006年执导的《回归》,影片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框架,通过环形叙事与悬疑类型元素的嫁接,完成对传统家庭伦理剧的颠覆性改写。
其御用女主角克鲁兹在片中饰演了一个经历复杂的女性角色。
她不仅亲身经历了来自父亲的创伤,更目睹了女儿所遭受的来自她丈夫的苦难。
影片最为震撼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没有男性的世界,一个充满幸福与和谐的世界。
观影之后,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在哲学理论上构想的那个场景,一个人人平等、无差别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女孩可以展现出坚强果敢的一面,就像片中那位身患癌症却剃着短发的女性角色;而有的女孩,则可以保持温柔细腻的本性。
反观当下社会,我们却对男性的性格有着刻板的要求,认为他们必须阳刚,而女性则应当温婉。
这种分类与要求,实则将性别议题的矛盾指向了差异本身,更指向了那些利用差异来制造矛盾的人。
1. 超越性别对立观看此片时,我内心充满了感慨。
影片所触及的题材极为复杂且尺度颇大,众多画面的呈现无疑会面临传播层面的挑战,但导演却处理得极为出色。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未简单地将故事推向非黑即白的极端。
在影片接近尾声时,我曾以为整个小镇都会沉浸在一种默认的、对“杀夫”行为的认可氛围中,仿佛男性在这里被视作孩童般的存在,需要共同“解决”。
这种解读在网络平台的评论中也颇为常见,人们纷纷表示终于看到了一部“爽快”的作品。
然而,影片的最终走向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角色弧光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倒置中完成蜕变,从受害客体转向行动主体。
克鲁兹饰演的妹妹,将丈夫生前最喜爱的河边作为了其安息之地,而她的女儿最终也原谅了父亲。
影片中,女性对男性的怜悯之情被细腻地刻画出来,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导演采用现象学还原法,将性别矛盾悬置于存在论层面的人文关怀。
导演超越简单的男女平等追求,触及人性深处的共鸣,体现了深刻的情感深度与叙事智慧。
导演甚至对人性中的某些“言不由衷”表示了理解,比如因荷尔蒙分泌或意外情境导致的行为失控。
这种对男性的怜悯,远远超越了字面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追求,它触及了人性更深层次的共鸣。
因此,我认为《回归》这部2006年的作品确实难能可贵,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探讨了性别议题,展现了深刻的情感深度与叙事智慧。
2. 超越时代议题今日,正值2024年10月17日,我观看了电影《回归》。
在撰写这篇电影日记时,我力求言简意赅,以更加精炼的方式表达我的观影感受。
回想起在制作《坠落的审判》时,我在潘家园录制了大量内容,显得有些冗长,因此我正在努力调整我的视频结构。
其实,我与《回归》这部电影的渊源颇深。
早在2006年我读初中时,一本名为《看电影》的杂志封面就是这部电影的主海报——黑眼圈妆容与红色花朵铺满整个封面,它成为了我当时最想观看的电影。
然而,由于当时对电影内容了解不多,直到上大学后使用绿色影评平台,我才开始标记这部电影为“想看”,但始终未能找到观看的途径。
如今,国内流媒体平台已上线这部电影,但据观众反映,部分段落被剪辑,流媒体时代的审查机制干预,完整呈现跨国别影像流通中的意义损耗。
对于阿莫多瓦,我早已熟知他的作品,如《吾栖之肤》以及讲述两个男孩故事的《不良教育》等。
他以多线叙事和隐藏悬念见长,且能将异常观念巧妙地植入故事中。
观看他的作品,就像欣赏贾樟柯的电影一样,朴实无华,没有炫耀之嫌。
与贾樟柯的纪实美学不同,其作品更注重布列松式"电影书写"的精确性,在编剧阶段即预设麦格芬机制的递归结构,实现叙事经济学与视觉修辞学的完美共振。
这得益于他既是编剧又是导演的身份,使得他在编剧阶段就能对故事的呈现有着清晰的规划。
他的作品在编剧层面和影视化的视听语言结合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
近年来,我开始尝试利用现有的AI技术,将语言转化为声音,再将声音转化为文字,以便对我的内容进行书面化校正,制作电影日记变得高效。
在这样的平台上,我突然想起了十几年前就想看的电影《回归》。
当时,我对这部电影的传奇性并不了解,且对阿莫多瓦个人的传奇性也知之甚少。
后来,《回归》的评价褒贬不一,包括它角逐奥斯卡未获奖项,甚至被冠以“跌落神坛”的称号。
回想起那时年轻的我,特别在乎外界对导演的认可和评价。
但现在看来,奥斯卡、金棕榈等奖项又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不过是轮流评选出的优秀员工罢了,并无实际意义。
当我再次观看《回归》时,我惊讶于这部电影如此早就描述了这些现象。
在影片中,当男人被杀掉后,女人们互相帮助做饭、分享冰激凌等日常琐事,展现了她们之间的互助与友爱。
而影片中女人晚上要埋自己丈夫时,她的邻居朋友虽然从事皮肉生意,但她们之间并没有相互歧视。
厨房场景的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实践、皮肉工作者去污名化的福柯生存美学展示,共同构成德塞托的"战术抵抗"图景。
这种怜悯和包容性让我深受感动。
当剧情发展到原来一切并没有那么严肃时,我更加觉得这部电影真是“回归”了——它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探讨了深刻的性别议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3. 情感与悬念交织接下来的部分可能会涉及一些关于剧情的探讨,包含剧透内容。
在未来的视频中,我会提前进行提示。
如果你仍然打算观看《回归》,并且不介意听到剧透内容,可以继续听下去。
我特别感慨于母亲回归这一线索的巧妙铺设。
影片一开始通过一些超自然元素和闹鬼情节,成功地营造了悬念,让观众信以为真。
母亲并没有突然出现,而是通过一系列悬疑的场景逐渐揭示,如在房间走廊中现身,接着在空荡荡的停车场从后备箱爬出,再以外国人的身份帮助大女儿打理理发店。
在帮助经营理发店的过程中,观众会逐步接受并认可母亲确实没有死去的事实。
这种处理避免了突兀的反转,而是通过有序的剧情推进,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接受真相。
阿莫多瓦完美实现拉康"实在界回归"的视觉转喻,在观众认知图式的渐进式重构中,完成家庭伦理剧的认知论革新。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敦刻尔克》。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剧本层面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
他讲述了三个不同时间段的故事,分别是一个月、一周和一天内发生的事情,通过剪辑将这些故事压缩并交织在一起,让观众误以为它们是同时发生的。
这种叙事手法虽然匠气十足,但在当时观看时,我有些不满,认为这种处理并非必要。
然而,这种尝试确实对剧本结构和观众情绪进行了探索。
《敦刻尔克》虽然不被认为是诺兰的经典之作,但也不至于像《信条》那样受到批评。
《信条》通过正序和倒序的叙事结构,营造的紧张氛围并不明显。
相反阿莫多瓦在《回归》里,剧作结构拒绝好莱坞因果律霸权,通过现象学时间体验的并置,重建观众对创伤记忆的具身化感知。
阿莫多瓦在《回归》中也采用了多条主要故事线。
其中一条是母亲试图祈求女儿原谅的故事线。
实际上,母亲并非只是祈求女儿原谅,而是对自己未能及时发现父亲对女儿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悔,不敢面对女儿。
她经历了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同时,女儿在经历了丈夫的背叛后,也逐渐从错愕中走出。
阿莫多瓦在剧本创作时,特别考虑了观众的情绪。
导演通过情感认知的梯度引导,实施观众道德判断的认知图式重构,在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框架下,实现从规训社会到控制社会的过渡性伦理方案。
这两条线索在结尾汇聚时,显得非常合理。
最后,包括我前面提到的母亲怜悯丈夫的段落,以及母亲回到误杀父亲和情妇的小屋的场景揭露,都让人印象深刻。
特别是当那个被误杀的女人的孩子得了癌症,母亲突然回去照顾她,表示自己杀了她的母亲,想要弥补。
整个剧作在中间部分,大约一个小时左右,观众就能猜到结局。
然而,结局过早暴露后,影片仍然通过许多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小细节,保持了趣味性,直到结尾。
在记忆拓扑学中完成对暴力起源的谱系学解构。
以上就是我对电影《回归》的日记。
大师阿莫多瓦女性主题的作品从《崩溃边缘的女人》《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到《对她说》再到最近的作品《回归》一步步为他叙述手法和引申内涵而鼓掌女性主题电影很难拍摄一方面需要不凡的题材剧本一方面要把握好各元素的搭配西班牙影片波兰影片在世界影坛放彩脱离不开平淡中的真情生活和浓郁的音乐当在《回归》(VOLVER)中佩尼罗普泪盈满眶撕裂般唱着歌曲时就好像葡萄牙女歌手Mariza般 唱得观者也跟着感伤不已西班牙是忧伤的 越发如此感受 弗拉明戈舞和民歌都在诉说着哀愁和孤独阿莫多瓦能在新千年呈上这部作品佩尼罗普能越发投入真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作品
阿莫多瓦的电影都在赞颂女性,尤其是母亲。不管男人们多么的不堪一击、折磨女性,女人们依旧坚强、伟大····
这个套路已经用了好多回了,个人认为不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主题依旧禁忌得很阿莫多瓦,但在不伦之外同样能窥得一丝美感,华美的色彩,病态的香醇。三代人间的恩怨情仇伦理道德,在及其吊诡的氛围下逐渐抽丝剥茧,隔阂分崩瓦解,见得苦命女人各有各的苦衷,但结局殊途同归,一场轮回复刻得宿命又绵长,佩内洛普的出演无疑在艳丽之外又多出了那别样的西班牙风情。
1.再一次感慨阿莫多瓦讲故事的能力与技巧;2.音乐很棒;3.秘密在火焰中燃尽,在土壤中深埋,一切忧伤在东风中消散。
好像就这个名字有意思点~
阿莫多瓦电影中的独立坚强的女性们。
马尔克斯般的轮回,不伦之父VS杀夫之母。正如西谚所言,家果然不是build on the land,而是build on a woman.——西班牙妇女太牛B了,shane都惹不起,我还是算了。PC姐姐魅力夺命!!!
最喜欢Cruz唱歌那段儿。欧版电影的叙事方式还是要另外接受一下……
角色剧情设置的挺巧妙,但还是更喜欢暗流涌动的电影
喜欢
4+
额 一般有点乱
女主角很美,没有太多感觉,大概是源于文化差异。
总是可以把2小时的电影看3,4个小时....在国外杀人好方便。
女主演赞技
阿莫多瓦的编剧与色彩搭配能力令人叹服。影片不仅是一幅真正的女性主义群像谱,将女性的酸楚、隐忍、坚强与独立呈现得淋漓尽致,还使苦涩哀伤与幽默喜剧无缝融合,并巧设悬疑,故布疑阵,让观者体味到犯罪片的紧张感,连恐怖鬼片的元素也不放过。另外,整出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恰是对古老的俄狄浦斯神话的倒转,并通过男性的死亡与女性的回归(与贯穿始终的双线——犯罪-埋藏与赎罪-挖掘卓然贴合)书写出一曲温情与讽喻交织的悲歌。(9.0/10)
相当喜欢!!
抱歉,实在get不到电影里的点,也许是我的问题吧,这一星是给女主的美貌
8.0 阿莫多瓦电影里面这些聪明独立与坚强的女人们啊。他依然把这种夹带复杂情感的犯罪题材讲得这么深情却平静如水。
Chicago的西班牙心酸伦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