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

벌새,我们与爱的距离(台),House of Hummingbird,Beol-sae

主演:朴持厚,金玺碧,郑仁基,李胜妍,朴秀妍,薛惠茵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8

 剧照

蜂鸟 剧照 NO.1蜂鸟 剧照 NO.2蜂鸟 剧照 NO.3蜂鸟 剧照 NO.4蜂鸟 剧照 NO.5蜂鸟 剧照 NO.6蜂鸟 剧照 NO.13蜂鸟 剧照 NO.14蜂鸟 剧照 NO.15蜂鸟 剧照 NO.16蜂鸟 剧照 NO.17蜂鸟 剧照 NO.18蜂鸟 剧照 NO.19蜂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令人回味的處子作

很驚艷,但不是那種用力過猛的驚豔,細膩平緩,極簡寡淡的美學踐行得非常成功。

空氣裡流淌著不可訴說的黑暗,在風吹過的葉子、窗簾、母親的衣角上,悉悉簌簌。

自我懷疑與厭惡以及自我為中心的青春時期,短暫萌芽又無法嚴肅訴說的情感,無能且施暴成性的哥哥與父親,軟弱寡言的母親,令人羨慕的也許是每個人都想要在成長時期也能擁有的溫柔年輕女老師,個人與更廣闊社會政治議題的連結。

导演對東亞特有的住宅樓宇、學校、菜場的空間展示做得非常不錯且很有耐心,尤其是最重要的家庭內部空間,美術的細節精準真實,在片子的不同時間進行同一空間的不同視聽語言詮釋,而且,有文本意義的廚房與陽台藏到了幾乎片子末尾才進行展示,太有耐心了。

幾場情緒爆發的戲也安排得恰到好處,既有情緒的鋪墊又通過細節的設計而不至於使演員露怯而顯得尷尬。

美中不足的是對光線的運用稍差,而且濫用大光圈(一種我很反感的東亞影像審美)。

作為處子作非常令人刮目相看,期待後作。

 2 ) 蜂鸟啊蜂鸟

非影评,一点儿感想。

本片大多数时候都是冷色温的白光,那是一种素净又略带感伤的基调,那位汉文女老师的气质如出一辙。

昨天看完已经有很大触动但还没有触及心底,今日坐在图书馆里写作业时回想起一些往事,那些抽丝剥茧的记忆混杂着电影的影像,再次向我袭来。

我头脑中时常会出现一种意象,那是杨德昌、是枝裕和、小津安二郎这些东亚导演镜头的具体化。

我作为一个半睡半醒的旁观者在角落,昏暗的厅堂,因为单元楼的互相遮蔽,午后的阳光挤破脑袋才从阳台投射进一点,可能是高处的鱼缸或者玻璃水杯,反射在地板上的光芒幽幽地闪动。

作为家庭成员的父母不知道是否在这小小房子里,但依稀可以看见摇晃的人影、细碎的絮语和厨房传来叮叮咚咚做菜的声音以及油烟气息。

恩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韩国女学生,我,新世纪一十年代的中国男学生,一个是受东亚文化浸淫已久的国家,另一个传统儒文化生生不息,我们有如此多可以互通的地方。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是时代的潮流从来没有停歇,我们像是巨浪前的小舟,只因我们年龄尚幼,那些电视台滚动播放的新闻,发生在这个世界上某些地方的巨大事迹,都只是我们成长的背景幕板。

恩熙在医院的时候,恰逢朝鲜领导人去世,周围的成年人纷纷感慨议论,她却无动于衷。

我也是这样,那个时候我们所渴望的不过是一段友情或者爱情、希望爸爸妈妈更爱自己一点、认真学习可以考一个更好的学校,没有闲暇去顾及这些时事新闻。

但是当我们长大后,回头却发现这些事件早已成为镶嵌在成长历程的一颗无法拔除的铁钉,我们像是在看自己的一张童年照,这些带着血和泪的历史变革就在我们的身后,无法磨灭。

我在刚才刻意强调了我们的学生身份,每当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学校和学生身份都是重要一环。

人类进化至此,幼年的教育已经自发建立公众场所,由统一具有资格的长辈进行各方面指导,直系血亲的教化功能被不断削弱。

还是小孩子的我们,把学校和老师都视为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东西,如果遵守一点规则和秩序,我们都会去好好读书避免惹老师生气。

但本质上这些和我们的天性是违背的,幼体的生命具有很强的活力,讨厌社会性的拘束。

正如恩熙和朋友会在课堂上写字聊天,会开老师的玩笑,谁没有做过这样调皮的事呢。

恩熙有一点是和我不一样的,她不是常规的学生。

她打扮时髦,和朋友一起吸烟,去蹦迪,已经尝过恋爱的果实,还会因为好玩做出格的行为——偷窃。

但这样反而让我们存在共性,我们都是少数个体。

不被大众接纳,这点从恩熙被评选为飞蛾可以看出,我们秉持个性,情感饱满,性格早熟——原生家庭的漠视不理解让我们更早接触社会、姐姐和男友共处一室不避嫌的亲密行为、爱侣在情感中的不忠幼稚行为——这些都促使我们想要更加独立,想要向外部世界呐喊。

这个时候,恩熙遇到了灵魂契合的人——温和寡言的汉文老师,作为一个同样偏离社会轨道的人、一个成年人,恩熙产生了亲近感。

细数我生命中每一个过客,也存在过那么几个重要的人,他们为我的价值观塑造和人生选择都起到了重大影响。

老师教恩熙汉文、安抚她的心灵、谈论路边的标语、送给她的书和写生簿,两人之间的每一次谈话、甚至每一次凝望都是介质的交换,直到最后老师必然性的消逝。

她从未批判评价,也不会给予希望和压力,我们生命的天平终于达到了一次平衡。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淡忘掉老师,但是我们的行为和抉择都会带着死去的影子,有些东西只会历久弥新,回到那一天,瘦削的汉文老师还是会趴在窗口一人抽着烟。

回到家庭,恩熙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样普通,像是从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随便拉出来的两个人。

不能说他们是不爱我们的,生病了他们会送我们去医院、犯了错(被评为飞蛾和偷窃被抓)他们会淡忘、受到伤害(被哥哥掴耳光)他们也会呵斥施害人,但是这些究竟是爱还是亲缘之间的相互扶持难以下定义。

毕竟我们受到伤害他们给予的关怀不是立刻的,给妈妈诉说病痛却麻木不理睬,给爸爸打电话却要交付警察局,两个像是臆想的误会冲突最能反应,恩熙在回家路上呼喊母亲和因为走错房子连续敲门。

当婴儿的啼哭得不到母亲的回应,当教化功能失去后连血缘联系也在不断被割裂,我们仿佛都成为了世界上最孤立的个体,像是渺小的蜂鸟。

作为子女对待父母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态度,一方面我们承受着与生俱来犹如神性的畏惧,接受着某种程度的“剥削”——无条件的服从命令、接受父权的霸凌和延续。

有的时候我们也能体谅这其中的难言之隐,父母矛盾的爱(打碎花瓶割伤手臂的事),所谓的为家着想,给长子投入最大的精力可以为家族带来最大的回报。

但这种传统的家情怀,在现时代以牺牲个体为前提下,是否还有存续的必要值得斟酌损益。

汉文老师教我们不能一味软弱要反抗,可是蜂鸟翅膀扇起的风儿又能多猛烈?

教科书里不会讲我们的故事,我们的青春挽歌不尽相同,每个人的身体都出现了形状不一病根深浅不一的肿瘤,这在现代文明的人类社会秩序中无法规避,但为何连消弱的勇气都不曾有过。

无论是历史的遗留,文化圈的滋养,都不能让这毒刺在阳光下肆意生长。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是最后三人站在江边注视着坍塌的圣水大桥,大桥触目惊心的断口就好像我们生命成长缺失的一环、现代规则伦理的罅隙,该怎样弥补影片最后没有给出答案,我同样也不知道。

 3 ) 狗血与典型

如何区分“狗血”与“典型”?

不妨以《过春天》和《蜂鸟》为例说明。

两部电影有诸多相似性:青春、家庭和社会,但从创作方式看,却遵循相反路径。

《过春天》从社会问题入手,建构起青春故事。

也就是说,青春只是幌子,来呈现“水客”这一社会现象。

《蜂鸟》从恩熙这个人物发展家庭和社会,本身是青春片,额外承载了温和的性别批判和社会意义。

这导致了在情节设计上,两者本质的不同。

《过春天》的女主角“佩佩”来自普通单亲家庭,有一位有钱闺蜜,闺蜜的男友帅气又有魅力,佩佩对其萌生爱意,误会,撕逼……整个剧情是俗套的三角爱情剧的套路。

《蜂鸟》的女主角恩熙同样遇到了爱情和背叛,但导演巧妙加入同性与异性爱意萌动间的对比,来说明青春期模糊的性别意识,这是着力刻画人物内心复杂暧昧的状态。

“狗血”是小概率事件,像《过春天》那样。

单亲家庭、港陆两栖、有钱闺蜜、帅气男友……这些都是小概率的事件,一旦都堆叠到一起,结果就是让人感到“狗血”。

不过导演聪明之处在于将观众的注意力从设定中走出来,引向“水客”这一社会事件,并用精致的视听语言进行包装。

相反,“典型”来自于大概率事件。

如《蜂鸟》这般,一幅90年代韩国家庭画像: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矛盾爆发的生活日常,迷茫无助的青春岁月……这些都是普遍现象,不只限于韩国社会,在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共通性。

狗血产生隔应,典型引致共鸣。

 4 ) 关于蜂鸟的片段

韩国青年女导演金宝拉拍了这部关于青春的电影:蜂鸟。

蜂鸟把青春的困境拍的非常有质感,那种青春的迷茫,是有社会和家庭落点的迷茫。

相比之下日本的青春片更倾向于把青春置于社会文化和家庭情景之外,提纯个体间的心理历程和精神体验,展示出一种更加虚无感的迷茫。

韩国和日本的青春片气质太不一样。

蜂鸟前半段讲初二女生恩熙在面对家庭人和同学时陷入的困境和迷茫;后半段讲她在辅导班遇到一个教中文的名校高材生女老师,在学习之外老师还给了她更多的精神指引,恩熙因此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困境,并自己走出困境和迷茫。

有条件的爱家庭是有条件的爱,还是无条件的爱?成绩好会有额外的关爱奖励,比如哥哥; 成绩不好会有额外的惩罚,比如姐姐;成绩一般就被忽略,只要有吃住,能看病,活着就行。

住院了最脆弱时,最需要爱的时候,恩熙也没有家人的关心慰问和陪护。

孤独无助时,她需要的无论是心灵的陪伴,还是身体的陪伴,这种爱都已经超出了有条件的爱,超出了家人能想到的给予。

而这时,和她并无直接利益相关的老师和同学,却能给予她没有条件的爱……社会的毒打老师说在遇到不公的时候,不能默默忍受,要反抗。

恩熙确实做到了。

因为辅导班的主任随口说的错误时间,导致她没能和老师当面告别见最后一面,还被主任说是恩熙自己记错了。

她在门口心理建设了一下,估计是想起了老师的话,就再次进门怒怼了主任,指出不是自己的错是她的错。

敢挑衅反抗主任?然后她就被开除了!辅导班通知家里恩熙被开除了,她一回家就被全家人指责围攻,这时她彻底爆发了,歇斯底里的乱跳怒吼道:被开除不是自己的错,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错,然后就被她哥一个巴掌呼到耳膜穿孔。

她反抗了,她立即遭到了社会的毒打,学校和家庭,二连暴击!手指在动当你盯着自己的手指看的时候,会发现手指在不由自主的活动,这个意象成了电影后半段的母题。

恩熙迷茫的时候找老师,老师陪她坐在路边,恩熙问如何摆脱自我厌弃。

老师说她自己在自我否定的时候,会观察自己,才知道原来自己也有这样的情绪。

这段对话其实是老师在告诉恩熙面对自我否定、厌弃和抑郁的时候,需要暂时跳出自我,不能深陷自我意识。

把自己抽离出来,把自己的思维当做他人去审视,会看到她原来是这样的,然后才能试着去理解她,去以朋友的角度接受她,而不是厌弃。

然后老师告诉恩熙,在自我否定的时候,她还会观察自己双手的手指,手指在不由自主的动。

你的手指属于你,却有它自己的运动。

观察他们,就像在审视自己,接受自己。

眼睛直接看自己的手指,比从精神上观察自己的情绪更直观,更容易领悟。

恩熙在以后会逐渐明白这些深意,并实践老师指引她的方法……

 5 ) 那些也正是我暗自涌动汹涌澎湃的青春啊

似乎每个人在经历自己的青春是都有一种自己叛逆无恶不作与作恶多端的窃喜感,嚣张而又自卑,敏感又脆弱,但在此后长大的某一天突然回想起来时,便都成为了乏善可陈,没有用力去做任何一件事,却又不得不承认那是曾经历过的最好最好的时光,但却没有勇气重来,甚至只是回忆,都变成了无尽的伤感。

这似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却似乎又不是,小团体女孩子的窃窃私语总会不由自主传到耳中,想去和每一个看不爽的人起冲突最后却都成了翻白眼与不了了之、以为家中没有人时无端的嘶吼与被世界抛弃的无尽的孤独感、最叛逆的事情也无过于偷偷跑去地下酒吧故作老成点一杯酒、与喜欢男孩子的小心翼翼的亲密、冷眼看待家中的冲突,仿佛对于一切都只是一个局外人的“哀莫大于心死”,我们本以为自己看透了世界,却连自己都不了解、会因为无端的原因得一些奇怪而罕见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疑难杂症,然后会试图幻想最坏的结局,自己在某一天突然就消失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就可以脱离这个世界的痛苦....少年时代的种种无病呻吟,显得那么的真实。

但也羡慕于那时的极端自我,恨不得世界都只围着自己转,世界上仿佛也只有自己一人,有着最好的状态,无尽的精力,都用在了与世界做斗争上,找不到几个人能理解自己,但又没有独处的勇气,会无故自怨自艾“为什么只有我们家会这样呢?

为什么只有我会这样呢?

”蹦床上的青春与对话,都已不记得了,只知道当初的我,对错、好坏、是非都是懵懂。

看着被摄影机怼着面孔的恩熙,似乎看到的也是自己,脸上细小的绒毛,干净的皮肤,似乎再也回不来了,是那个干净、可爱、纯净、乖巧的女孩子,即使是成为被全班公认的游手好闲不务学习的“飞蛾”恩熙,我也会永远相信她,因为她那耷拉着钝感的眼神是不会说谎的,看到她每每犯错沮丧,我只想去拥抱她,就当是给当初孤独的我的拥抱一样,只是永远永远都只是一种奢念。

女主恩熙 女教师英智是我最欣赏的一类女性,她遗世独立、有思想、气质清冷、削瘦、有着一种他人勿近的病态美、像是不会融化的坚冰、但却有着最温柔的力量,只能承认,不管在哪个年龄段,有这样一个人出现,便会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住我。

是这种人会说出的话“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这世界存在着许多不可理喻的事情”。

这种人的神奇之处在于她有着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理解、尊重与认同关怀。

看似最冷漠,实则是最有共情力的人,也是我最想成为但又遥不可及的那种人。

女老师金英智 影片全篇带有一种清冷的气质,用冷色调低饱和度去描绘了一场夏日的画面,就连OST都是淡淡的循序渐进,和缓中带着力量,如同影片的名字“蜂鸟”一样“house of hummingbird”有人给出了我很认同的答案——“要不间断挥舞翅膀,才能装载自己的世界。

需要窥视、留心,裂缝中幸存的小世界”。

生活依旧平静如常,但总有人会落泪,其实它早已千疮百孔,但我却无能为力。

 6 ) 我的生命什麼時候會發光呢?

(2019 台北電影節)先說導演映後,主持人提的兩個問題,導演回答非常詳細(女生,當時記錯29歲,實際為81年39歲),對電影的每個細節都非常有想法,口條很好,用詞精準(以我微薄的韓文聽力來說),另外有一位觀眾提了問題,並說導演如此年輕就有這樣的格局,很厲害,也問了是否有參考一一這部電影,結果導演超喜歡,還提到她來台北像粉絲一樣去一一的拍攝地踩點。

這次的映後很棒,解答許多(對我來說有用的)問題。

歷年來北影都會選部韓片,但選的每部都好長好想睡,以為這次又是這樣了,結果沒有!

我超有精神!

看完很喜歡!

從開頭就留下很多細節,劇情很流暢,家庭部分的矛盾很寫實。

導演談到一一時說了,她看電影裡繞著洋洋連接到其他家人的故事,而她的電影裡也是靠著恩熙連結到周邊人物。

看到後面某一幕我就開始止不住的落淚,是恩熙從老師家回來後趴在桌是叫媽媽,並問她「你不想舅舅嗎」,媽媽回「感覺很怪,很不真實的感覺」(大略意思)我對離別也是這樣的想法,回想起來感受不到離別,卻也在那當下得知離別的感覺。

最後是恩熙在陽台坐著打開老師寄來的信,聽著聽著就哭了,我的生命什麼時候會開始發光呢?

 7 ) 短评写不下了

所有的事情啊,都是那么平静地就发生了。

相比《伯德小姐》和《狗十三》,这部电影更让我有代入感。

生长在普通家庭,长相、成绩、社交等各方面都不出众,回想起少年时代做过最出格的事情,也只有上课传传小纸条、偷偷去网吧ktv、还有早恋这么简单。

面对自我成长,家庭矛盾,社会大环境的变革,即使看得到也无能为力。

听话,顺从,乖巧,是我们的代名词,遇到事的情第一反应是不想给别人添乱,而是选择自己扛。

平庸的生活在继续着。

曾有人想刻意接近我们,喜欢的女孩子送来玫瑰花,看到家人争吵打闹,和最好的朋友发生争执,在老师面前大哭特哭。

这个时候才发现,真正的自我,甚至连自己都不曾了解。

生活给了我们若有似无的一刀,刀印刻在每次崩溃前夕脆弱的内心上。

但是就这样吧,随它去吧,让它继续吧。

来日方长,改变不了的时候,做随波逐流的一滴水也很好。

因为只要有太阳,从我们的侧影里总能反射出光。

顺便一提,小女主朴持厚长得好像赵今麦,很喜欢这种气质的长相,舒舒服服。

 8 ) 希望你像蜂鸟一样 娇小但勇敢地飞

这种电影完全击中我的喜好 节奏缓慢 没有过多情节堆叠 眼神和思想丰富 像一本年代久远却又经久不衰的书 又像一杯爷爷亲手泡出来的清茶 在女主恩熙的生活里 家庭生活有矛盾 哥哥的暴力霸道 父母的偏爱 都像我想起《82年的金智英》里的种种例子 姐姐的脱离感 以及她自己的自私 友情磕磕绊绊 和好朋友一起上文学院 在本子上写字条 传来传去 偷笑 分享彼此的秘密 在一起去文具店偷东西之后 被好朋友供出父母的工作地址 她难以置信看着对方 而对方却连句对不起也不肯说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里有句话是:背叛有很多种 但背叛永远是背叛 无论何时何地 我想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事情吧 我们或许被背叛 也或许背叛他人爱情上的懵懂 恩熙和那个男孩相爱 偷偷牵手 去没人的地方接吻 在家里一起躺在地上 看着彼此的眼睛 他背叛她 和其他女生相爱 又回来找她 再次抛弃她 恩熙最后对他说“我从来都没喜欢过你” 不是没喜欢过 120天纪念日的时候 她写了信 录了磁带 在送出去之前 被对方母亲撞到 就这么分开来 那个女生的爱也让我似曾相识 买花送恩熙 在恩熙住院的时候去看望她 她们躲在帘子后互亲脸颊 最后却依然不欢而散恩熙身上发生了我们成长期间常发生的事情 有时候无力 有时候开心 有时候仇恨 有时候甜蜜 她遇到了英智 那个在文学院走廊里抽烟的女老师 她告诉恩熙如果不喜欢自己 就把双手伸出来 轻轻动动每根手指 你会发现 啊 原来我这么不喜欢自己 但是手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她告诉恩熙不要再一味受哥哥的暴力 她们拉钩约定 后来恩熙出院 老师辞职离开 她连句再见都没机会说 在这期间 大桥塌了 那座她姐姐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的大桥 恩熙发了疯的打电话让爸爸确认姐姐的位置 之后得知没事儿才松了口气 但那次事故 却要了英智的命 是恩熙收到英智的包裹后根据地址找到家里才得知的悲剧 她们两个没有过多的感情线 没有触碰 没有甜言蜜语 只有短短的 希望你一切都好起来的眼神 最后恩熙去看那座大桥的缺口 闭着眼哭的时候 我也跟着哭了 喜欢的人却已经不在人间 原来是这种痛苦不已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 过段时间还会再看一次

 9 ) 也许这就是让人绝望又心安样子

好久没有看那么细腻的电影了,女性视角真的好舒服。

今年下半年看过的最印象深刻的电影都是青春片《伯德小姐》《生锈》的第一部,还有这部《蜂鸟》。

青春期的女孩子好像都跟鸟有关,孱弱,独个,如同一颗小小脏,还不能飞的太高但总归想飞。

很喜欢的片段,女孩的耳朵上长了一个肿瘤,切除伴随着面瘫或者聋掉的可能,但女孩全然不管,她在饭桌上低下头偷偷笑,因为一家人第一次把所有关切聚集在她身上。

看医生是一个人,住院出院也是。

爸爸和妈妈打架,妈妈抄起花瓶砸伤了爸爸的手臂,但第二天她拉开门看见爸爸和妈妈坐在沙发上一起看喜剧,平常的家庭布置,简陋,冷色调,好像每天都没有什么区别。

恋人另有新欢,表白的学妹突然冷漠,好朋友出卖,喜欢的女老师不辞而别,留下一本空白的素描本之后意外去世。

十四岁的少女日子并不好过。

她在女老师的卧室,面无表情,把手伸到眼前,看手指一个一个翘起又落下。

因为女老师曾经说过,在最无力的时候看着自己的手指一个一个动起来就觉得还没有那么糟糕,还可以抗争。

还很喜欢姐姐幸免于那次灾难,一家人平静的在桌上吃饭,一向对妹妹们拳脚相加的哥哥突然哭了起来。

镜头一直对准哥哥的背影,起伏,抽动。

没有人讲话。

还很喜欢三个少年站在失事的大桥,天微明,河水什么都不知道,仿佛数百年都是同一个样子。

但小女孩心中第一次划过“生命”这个有重量的概念。

还有妈妈坐在餐桌边不发一言看着女孩吃饭,眉头上痕迹很重,总是一副若有所虑的模样。

她抬眼看着女孩,又垂下长长的睫毛,那大概是她为数不多放下浓重的时刻。

还有之前女孩给妈妈贴膏药的镜头,都很喜欢。

女老师长着很让人羡慕的模样,说实话她并不算美,但现在窗边微微浅笑的样子就是很美,她不讨好任何人,也不憎恨,眉目带着云雾,隔着这个世界很远。

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幻想过遇到这样的懂得自己的长辈吧。

人是孤独的,从它很小的时候就这样。

想起姐姐家的小孩。

虽然外婆很疼爱,总归不能跟他一起玩幼稚的游戏。

我是个会讲故事的阿姨让他开心但很快我就不耐烦了。

有次他突然跟我说“姨姨你可以紧紧抱住我吗。

”我紧紧抱住他,又松开看他,他笑得很开心,说你可不可再紧紧抱住他。

我又抱紧他。

但我也只能紧紧抱住他,抱住总是要松开,我也总是会离开。

不能陪伴,不能感同身受。

小孩子其实也很孤独,他们甚至搞不清自己为什么有情绪。

大人们看不懂,不耐烦,轻视,他们只能接受大人们给予的,作为自己成长养料,不论好坏。

想想每次闹别扭他总是说,我想回家。

他只是想要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生活环境吧。

回到《蜂鸟》,女孩是幸运的,尽管她的生活有太多困惑不解,麻烦事一大堆,但是女老师总是会闯入她的生活。

也许不是女老师,也会有其他人,比如最好的朋友,靠在墙角歪头对她笑但又像风一样突然离去的男孩,或是姐姐的幸运的意外。

这些事情悬浮在她的生活里,只靠一个搅拌棒,让它们全部融进生活,成为她成长的养料。

某一刻,仿佛没有什么飓风一样的变动,但就是有什么就不同了。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吧,不算好也不算坏,每次以为过不下去了但修修补补又是那个样子。

老样子,真是让人绝望又让人觉得心安。

 10 ) 感受一种渗透性

感受是很重要的,体验也是。

我想,《蜂鸟》,大概就是这么一部电影。

而我觉得,艺术,大概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直觉性、需要感受力的存在,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对它的喜爱远远超过《寄生虫》。

很难说,电影里的意向都具有什么含义:年糕、蹦床、树林、街道、楼梯,它们反复出现,或许存在某种指向,但是电影不该被消减成文本或者内容,并被不断对其内容进行阐释。

它是一个整体。

就像影片开头那个靠得很近的长镜头,一半是少女头部的左后侧,一半是紧闭的湖蓝色的门,在因为身体动作而晃动的头发和她的央求开门的语气里,你可以感受到她的无助和边缘化,纵使没有见到她的脸,不知道她是怎样的肢体动作。

那种压抑感不是单靠构图或者配乐或者演员的神态展现的,它变成了一种基调和情绪,充斥着整个画面,传达着一种信息。

就像伍迪艾伦絮絮叨叨的台词,台词本身可能很重要,而密集的台词所营造出来的感觉以及说话者的语气同样十分重要。

第一幕的蹦床,是远观。

两个少女在群体性沉闷的宣誓后进行发泄。

最后的蹦床,是仰视。

人变得很高大,在阳光下,做着向上蹦的动作。

运动是一种青春的活力吗?

或许,因为孩子总是想要长大。

还有好多次,银姬清晰的样子与身后模糊的背景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抗。

以声音、焦距、言语和姿态等不同形式拉开与混沌自我的距离,综合的视听语言描述着少女14岁经历着的压抑与冷漠,希望与微光。

日常,是被渗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会在微观中被感知。

金日成死亡的消息实则只是电视里的一则新闻和叔叔阿姨们的一阵议论,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日常还是日常,被大事件渗透其中。

如果说大事件对日常的渗透究竟拥有何种力量,那么圣水大桥坍塌的事件是一个直接的伤痛——家庭、友情、爱情与疾病,最后都是死亡。

渗透是渐进的,死亡,或许是最具有冲击力的那个。

第一层,在家里一直被关注被纵容的哥哥突然在餐桌上大哭,食物和哭泣被置于同一个空间,生的要素和死带来的伤痛在光与影形成渐变对比的空间里,共情。

第二层,银姬收到中文老师的礼物,那是一个与她有着直接交往的人,一个亦师亦友与之生命相联系的一个人,在她去找老师回礼的时候得知老师也在圣水大桥的坍塌中永远离开,撞击。

第三层,那座名为“韩国”的大桥的坍塌伴之以银姬一行人在岸边听力与视觉上的定格,大概暗示了这个14岁的少女开始与世界疏离,自我在渐渐觉醒——促成这觉醒的,除了唯一能理解她的人,还有冷漠的家人、懦弱的男友、背叛的闺蜜,反对者终成帮助者。

没有指望在一部处女作里就看到《新桥恋人》里那种使人从阐释/描述的欲望中全然摆脱出来的直率;也没指望看到布列松、小津和雷诺阿的那种体验事物本身的那种明晰。

所以期待不高,(越来越意识到期待对于观影感受的限制)所以,作为一部处女作,它,已经很好了。

 短评

李沧东后继有人)不是

5分钟前
  • 海泊河潜艇
  • 很差

晚上还打架吵架又流血的父母,包扎好伤口第二天就能坐一起看新闻,劈腿的男孩子没过几天又会跑回来说喜欢你,明明是闺蜜却在关键时刻出卖你,之前还说喜欢你的女生突然可以在路上对你视而不见,这世界真是既神奇又美丽,还有各种意外,谁都不知道意外和幸福哪一个来的会更早,哪一个会更好。用豁然开朗的眼睛看着身边的人,用珍惜的眼睛看亲近的人,用满怀深情的眼睛看喜欢的人,用流泪的眼睛看逝去的人,要相信,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你,知心的人一定会在身边。电影太高级了,用琐事来游离漂移不定的心,关键时刻一记重拳锁定。

8分钟前
  • 倚风帘
  • 推荐

为什么要叫蜂鸟?因为要不间断挥舞翅膀,才能装载自己的世界。需要窥视、留心,裂缝中幸存的小世界。很像是一部《82年金智英》版的《狗十三》。这样细腻的感情表达,其实更让我一度想起另一部韩国电影《我们的世界》,「晚上还打架吵架又流血的父母,包扎好伤口第二天就能坐一起看新闻,劈腿的男孩子没过几天又会跑回来说喜欢你,明明是闺蜜却在关键时刻出卖你,之前还说喜欢你的女生突然可以在路上对你视而不见」。这些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小事,都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过的事。电影里面有一段上中文课,老师在黑板上用中文写下「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太容易就让我想起我闷闷不乐的初中,那时候的我既缺乏足够的智慧明辨是非、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说不。

13分钟前
  • 曼靑
  • 还行

17分钟前
  • Dr.no
  • 较差

女主好,女主好。显然有很不韩国主流的部分,但《竖笛考试》升起的好感还是悄悄流走了,属于具体操作的问题。

22分钟前
  • Ocap
  • 还行

成长故事,作为过来人来看,逆境太少

26分钟前
  • 旭哥
  • 很差

【2019年4月18日-北京电影学院-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标准放映厅-评委场】蜂鸟: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类。它灵动、脆弱、坚强。整部影片贯穿主旨,丝毫没有脱离,女主人设精准细腻,女性导演对这类题材有着天生的敏锐度。作为处女作,节奏把握恰当,情绪节点消声并加以配乐的进入非常讨巧。她所倾注心血建构的所有情感,都悄无声息、毫无征兆的离去,但这只小小的“蜂鸟”依旧扇着艳丽的翅膀飞去。在韩国完善的工业水准下,视听语言沿袭了一如既往的高标准,色调、构图都是标准商业片的风格。(韩国小女孩真的可爱,惹人心疼,神似佟丽娅)

30分钟前
  •  
  • 推荐

由一个少女的生活展开韩国特定年代的记忆,正片几乎无配乐,结合片长,的确多生乏味。

34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还行

3.5,比较扣分的是那个老师最后大桥上领盒饭了,就有点太过为了煽情而狗血了。别的地方都还行,有点台湾电影的感觉

37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我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个人完全无法入戏,与我相距太远,缺乏共鸣!

39分钟前
  • 菜根
  • 很差

霸凌者最好是會反省

41分钟前
  • sintiger
  • 较差

从《我们的世界》就能发现,韩国人很能描绘其实是“不可名状”的少女情绪,也因此,它们选择的情节也是我们平日根本不会在意的,反倒是这些情节,构织出了文学性,构织出了少女纷繁复杂的情绪本身

46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推荐

世界啊,怎么这样神奇又美丽。要在你身上留疤又不得不割去的肿块,就是没人陪你度过的青春。细数不尽的琐碎里,极速撕裂又愈合,时而被给些微微光亮,一觉醒来,孤独才是常态。“宥利呀,你不是说喜欢我么?”“姐姐,那是上个学期的事情了。”今年的好电影真多

48分钟前
  • sss
  • 力荐

2.5。戲感挺好,很喜歡小女孩的存在感,不過組織上真的偏冗也過長,或許反映了導演不知還有沒有下一片而塞得滿滿滿的侷促感。餐桌上的哥哥哭泣,女主角擔心姊姊意外,這兩場的反應是否太激烈了?末段節奏尤其不解,好像很多時候都可以收了,讀信那段異常溫暖也非常直白,有種「得獎致詞」的錯覺XD,也有點不那麼高超地把前面的散葉收起。小鹿斑比的眼睛。摸頭。為什麼1994年的首爾要上漢字課?而且那些內容,感覺並不實用啊,像是一種文化薰陶。

50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除了老师去世得太一杆进洞了之外,其他的种种段落(以开头找妈妈、中间找妈妈和末尾空房间跳舞尤甚)基本就是东亚青少年miserable teenage life的回转拼盘,这种微妙的活字印刷感堪比东北严肃文学。然而,在看到类似“我喜欢你不是上学期的事了吗”这种台词的时候,心中的矫情还是纷纷涌现…

54分钟前
  • 701
  • 推荐

异性、同性、姐妹、师生、父母…如今少年们的“花季”已经大不同了,丰富太多了,最深刻的一场戏,是初吻后还好吐个口水啊~

55分钟前
  • 旺仔流奶
  • 还行

中學少女成長記,劇本很扎實,情感细腻觸人,家庭矛盾部分很有共鳴。中文補習班部分據說有導演自傳性質。小女主美得令我出戲。可惜服裝和美術完全沒有說服力,並非真正90年代感覺,若不是電視和文字的提醒,真會以為是這個時代的故事呢。金璽碧看起來還是種性冷淡的美。😂2018BIFF1006중극장

59分钟前
  • 看守煙霧的人
  • 还行

我们就是在这些琐碎的小事里慢慢长大的。

1小时前
  • 小楼。
  • 还行

围绕着女主角,父母、哥哥、姐姐、男朋友、闺蜜、喜欢自己的学妹、与自己谈心的老师悉数登场,普通的日常,普通的对话,勾勒出一个女孩最真实的青春。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竟然是处女作。最喜欢女主角的小学妹,女老师的魅力反而没有波及到我。

1小时前
  • Syfann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