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凛冽的寒风似乎永远在横行,而漫漫长夜也裹挟于此。
阴郁冷峻,孤独疏离,海水的笞打,树丛的抽搐,荒野的漫无不尽,暗红色的深夜,喘息声和黑暗交织,让我们无法断定,是黑夜吞噬了我们,还是我们抽离了黑夜。
而在这空旷的暗白色和青紫色里,我们看到了少年间觉醒的爱,看到了不可言说的美和痛。
影片开场,透明的日光和海浪,光影背后的沉默少年,因为一群突然出现的鱼而兴奋不已。
却不知,一条与众不同的石鱼的出现,我们看到了北欧少年的蛮荒之力和内心抵触。
这是一道无形的围墙,尽管荒野无垠,海风恣意,导演已然在这条被踩的浸透鲜血的石鱼身上倾注了太多遐思。
电影中,导演用细腻的手法克制地表现克里斯蒂安情感的渗透,爱的蔓延。
在废弃的车里,我们看到了克里斯蒂安的试探。
两个少年的嬉笑打闹,对于克里斯蒂安来说,这也许是唯一可以亲近的方式。
克里斯蒂安爱索尔,但他无法言说,这悄然匿藏在心底的爱,像是一道蓝色的线,流淌在他的每一根血管里,推挤着他而又按捺着他。
塞林格在他的短篇小说《破碎故事之心》里面说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多么真切!
爱一个人,你希望他快乐。
他紧紧抱住索尔,在他耳边说道,相信我,我会为你做任何事情。
他愿意为了索尔,去帮他追求心仪的女孩。
爱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是一场认真的仪式。
在一起玩大冒险时,索尔随意地亲了他一下,克里斯蒂安推开了他,夺门而出。
但这深沉而又沉默的爱啊,几乎要吞噬了他。
他站在悬崖边,呼啸的风从耳旁吹过,他想要跳下去,结束这了不着边际的痛苦。
他赤身走进绿草萋萋的水塘,把头埋进水中,无声地呐喊,撕裂般宣泄。
他躺在荒草丛中,任凭自己沉沦。
他躲在马厩里,放声哭泣,这一刻他歇斯底里,不再沉寂。
而他又是如此孤独,不会有人关切,也没有人能共情,除了屏幕外的我们。
克里斯蒂安的爱是纯粹的。
柔和的灯光下,画像前,他与索尔依偎在一起,肌肤的碰触,眼神的对接,克制而又浓烈。
悬崖边上,当他终于奋力拉索尔上来,以为会失去索尔的克里斯蒂安紧紧拥住索尔,泣不成声。
索尔或许此刻终于明白,这早已超越了友情,眼前充斥的爱是何种概念。
“今晚我想一个人,克里斯蒂安,别再这么怪怪的。
” 静谧而忧伤的镜头,压抑的色调,短短两句话,那道蓝色的线,仿佛撕开了一道裂谷。
可是爱不能强求,所以克里斯蒂安选择从这个世界消失,留下最后一抹尊严。
而当这一切开始退后,索尔似乎失去了一切,坚若磐石的友谊,懵懂稚嫩的爱情。
他哭泣,被殴打,他孤身一人,可他又得到了一切,醒彻的爱,来得刚好。
最后,克里斯蒂安成功获救,索尔半夜偷偷潜入克里斯蒂安的卧室,彼此的对视和沉默,逐渐饱和的色调,临走前在他的额头轻轻地一吻,有抱歉,有理解,也有接受。
而这似乎达成了一种和解,对过去,对现在。
此刻,两个沉默少年之间的情感,如同冰蓝色的海域,透彻而又沉郁。
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说过,电影院就像一个暗箱,观众的位置就像被固定在暗箱上的一个小孔,银幕上的故事就像是另一个秘密世界,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像是从一个小孔窥视他人的世界,黑暗的放映条件和圆熟的叙事成规给我们一种窥视他人隐秘生活的安全幻觉。
屏幕外的我们,体察着两位少年的爱的觉醒和困惑,爱的痴迷和挣扎。
克里斯蒂安,正如电影开场那条被少年们嫌弃踩踏的石鱼,那只宁愿折翼也要挣脱绳索的飞鸟,无声倾诉着这不得为人知的爱。
影片最后,索尔望着那只不讨人喜欢的石鱼被一少年扔进大海,镜头久久定格。
不久,那条似乎已经死去的石鱼抖动了尾巴,向幽暗海底深处游去。
这里,我们看到了新生,看到了挣脱于枷锁之外的自在呼吸。
此时的克里斯蒂安,似乎也不再如困兽之斗,那颗心之石也已石沉大海,找到归处。
回望关于同性之爱的电影,千般细腻,万般柔情,不仅不止于情,更超然于物外。
我自己的爱达荷里,“我爱你,而你不用付我钱”。
断背山里,“把你的牛仔服放到我的牛仔服里面,我想这样守护你”。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莫里斯里,“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
故园风雨后里,“爱是为了你,对抗全世界”。
春光乍泄里,“不如我们从头来过”。
蓝宇里,“你知道么,你的一切一切,我都喜欢”。
是啊,在爱情里,我们都一样。
结尾奉上一句情话:如果我是索尔,我会好好爱你,克里斯蒂安。
刚看完了《心之石》,北欧风,静谧又冷峻,一群青春期萌动的孩子,绝美。
影片从片头的一群男孩钓鱼开始,片尾又以一个小男孩钓鱼结束,而两次钓上来的石斑鱼却有着不同的命运,片头的它被男孩们踩死后被Thor丢进海里,片尾的它被小男孩骂了几句后被丢入海里获得重生。
Christian便是那石斑鱼,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不被人们接受,加上父母长期的吵架,公开出柜后的事例带来的恐惧,Thor不理解并与其他女孩在一起,他绝望了,他歇斯底里地哭,却无人理解。
他对Thor的喜欢从一开始的调侃打闹,过渡到默默注视Thor与其他女孩的互动,最后以认真的一个吻结束么,这份情感应该会一直延续下去,至于它是什么形式,已然不重要了。
影片中的Christian应该是自杀过三次,第一次在帐篷过夜后,独自一人走到那小湖边,然后慢慢走进湖中心,把头扎进湖中,泥沙涌起,污浊翻腾,直到最后,他才猛地从湖中仰起了头。
第二次是在悬崖边,面对父亲的施压,和周围人异样的态度,他走向悬崖,闭上了眼,呼吸短促,忽的一声,被父亲拦下才终了。
第三次,是在马厩里放声大哭后,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做了什么,之后再次出现是以一个在异地医院里的病人这种台词穿插在影片中的。
Christian无疑是我最心疼的人,相比Thor,他承受的要多得多。
Thor,他倔强又害羞,对于性这种陌生的东西,他充满了青春期男孩的好奇和兴奋。
然而这种冲动,造成的一系列事情,却给Christian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面对家庭的破碎,好友的奇怪举动,他困惑又恼怒,凭什么,他要承受这一切,凭什么他不能安安静静地抱得美人归。
结束Christian和Thor,再来看影片本身,影片中很多人不解的是,有些片段,或者说,大部分片段,着色基调是很深又很暗的,有些就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得到或急促或扬长的低语,有时候只能听到在床上翻身所引起的被褥摩擦的声响。
影片本身就不是喜剧片,加上同性恋这根线由始至终贯穿,基调是哀伤的,甚至是悲痛的。
整体很协调,拍摄风格极美,有些场景截图完全可以说是摄影作品。
不过,两个小时的片子,对于我来说有点长,中间断了一段时间,并没有连续完整地看下去,或许一开始就知道是悲剧,所以才不忍心看下去吧。
最后,表白结尾Thor给Christian的额头吻,以及颜值爆表的Christian。
心中若有石,方知其轻重。
作为2017年台北金马影展的影片之一,在台北的新光影城上映。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时长表现出了很多东西。
但影片所要展示的最大的元素应该还是青春,同性。
影片中的索尔和克里斯汀是正在青春期中的好兄弟,索尔为自己迟缓的发育暗暗羞恼,并且还暗恋着一个女孩——贝丝,而克里斯汀也在悄悄地喜欢着自己的好兄弟。
克里斯汀的举动让我伤心,他悄悄地喜欢着索尔,并且不余遗力地帮助索尔赢得贝丝的芳心,当他们住在同一个帐篷里,贝丝与索尔睡在一起时,他早上悄悄地醒来把自己沉在水里放声大哭,爱得隐忍而悲哀,当他发现索尔与贝丝过夜时,他独自跑到马厩里痛哭,并且在绝望的时刻里开枪自杀。
主要的故事情节并不是靠同性之爱抓住观众的眼球,电影也在有意得去呈现客观的环境,克里斯汀的爸爸大伤了朋友的爸爸,因为那个人是个同性恋,这就间接表明了克里斯汀艰难的处境,其他的孩子也经常嘲笑他和索尔,虽然他们脱口而出,但是给敏感的克里斯汀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尤其是索尔也察觉到这种感情因此疏远他,这都成为压垮他的稻草。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而胆怯,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关怀,无论是索尔还是克里斯汀,他们都成长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里,索尔缺失父亲,母亲因为同其他男人处在一次也让他们姐弟三人抬不起头来,克里斯汀的爸爸脾气暴躁,母亲软弱善良,毫无疑问父母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是却不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让他们如同自然界中的动物一样自由生长,只要成长为一个身体健康,充满力量的男子汉就可以了。
这让这些孩子们虽然看似健康,但内心却充满躁动与不安。
影片的最后索尔悄悄看望自杀未遂的克里斯汀,并且轻吻了他的额头,我想这个吻里可能包含着太多意义,有友情,有爱情?
青春期里本来就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当索尔飞跑到海边,看见一个孩子钓起了丑陋的鱼,没有像故事开头那样残忍地把鱼踩死,而是放归大海,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戛然而止,我也不知道索尔在想些什么,但是我相信克里斯汀和索尔德未来一定会比现在好,这就足够了。
十几岁的孩子,私处的毛还没有长,可青春的萌动就这么来了。
C是个先天的同性恋者,性向明确。
T是个直男。
两个人就像鸟和鱼,本不同属一个世界。
所以,C把头埋入水中大叫,深夜在马厩里哭泣…..每一次都让人心疼。
两人被T的姐姐当做模特画画的那刻,T从悬崖被拉上来两人拥抱的那一刻和最后的额头一吻,或许是能让C满足和快乐的时刻。
人们对基佬的厌恶,让C永远不敢表白。
T毕竟是一个孩子,一个还把心思放在女孩子身上的直男,怎么能够理解C的感情。
即便T是懂的,这无疑也只会是T的烦恼。
所以,T对C的感情永远只会视而不见。
所以,对C而言,他的青春永远是无望的期待和逃不开的压抑。
全片风景和空镜头很美,空气冷冽,但有炙热的体温。
大段的全黑场景,黑到屏幕上只有自己的脸,黑到看得眼瞎。
情绪全靠在黑色里想象。
没有正式的离别和再见,会有一天,人们不再把钓上岸的石头鱼乱脚踩死,而是让他们回归海洋……
怎么说呢!
经历过的都会懂吧!
那种内心深处的震荡,无人看到的痛哭。
影片的里好几处场景黑屏上映照出自己的脸,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起来那些自己曾做过的同样的事,也曾有着同样的心情。
最后的那条石鱼我原以为它同样死去了,看了评论之后又重新回去看了一遍,的确,到了最后,石鱼翻了个身,鱼肚子上的白色闪了一下,游向了深海。
没什么,无论如何,所有的心终有一天石沉大海,跌到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再也记不起从前的斑斓……
1之前看过冰岛导演谷德蒙松的15分钟短片《鲸之谷》,跟北欧大多数电影很像,走的是阴冷致郁风。
后来在2016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有了《心之石》,这是导演基于《鲸之谷》所创作的长片。
北欧导演拍的电影,无论主题多奇异,多变态,多纯爱,都喜欢采用干净的画风,极端的构图下是充满隔阂感的一种变相温柔。
《心之石》一开头,是几个少年在码头捕鱼的镜头,湛蓝的海水吸附着难得的阳光,这里的少年给人一种多愁善感、忧郁的气质。
男主角克里斯蒂安和比他小的索尔陆续登场,在导演有意的特写镜头下,两个男孩之间若隐若现的暧昧关系浮出水面。
很明显,克里斯蒂安暗恋着索尔,但索尔却喜欢贝丝。
你爱他,他爱她,这样的爱情链是同志感情生活的常态。
这让我想起《蓝色大门》里的桂纶镁和陈柏霖,同样也是一个弯,一个直。
2对于克里斯蒂安如困兽之斗的情感,导演设计了很多伏笔或是暗喻,开场那只被少年们嫌弃的石鱼,那只宁愿折翼也要忍痛挣脱绳索的飞鸟,都在诉说着同性之爱的不被认同。
这在《鲸之谷》也有过呼应,那只搁浅在海滩上的鲸鱼,暗示困境无处不在,压抑,崩溃在所难免。
作为同性恋的克里斯蒂安,他爱索尔,但他说不出口,反倒去帮他追贝丝。
爱一个人,就希望他快乐,那快乐是谁制造的,重要吗?
不重要。
他对索尔的爱纯粹得叫人心碎。
常常觉得人类很奇怪,热衷于分类游戏,譬如要把爱情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把它们打上标签,再区别对待。
可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爱,都是一个不断产生多巴胺的化学反应,在科学层面上,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人类总是将精力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反而失去对爱情真谛的领悟。
电影中,导演小心翼翼地用克制的手法表现克里斯蒂安情感的细微变化,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同志的情感世界。
戳中我的点在于,克里斯蒂安消化感情的方式。
在玩大冒险时索尔随意地亲了他一下,他感到生气,对克里斯蒂安来说,那是一种伤害,如果你是在认真地爱一个人。
他站在悬崖边,我理解,那种想要跳下去的冲动,在那一刻,这是唯一不伤心的方法。
克里斯蒂安喜欢用潜水来逃避,喜欢砸车发泄,这样的暴力是孤独,静寂的,不会有人关怀,也没有人能感应得到。
我想到那只拥有52兹声波的鲸鱼,最后孤独地死去。
同志就像拥有独立频道的巨鲸,要找到相符的伴侣可能需要花费一生,与异性恋相比,他们的追爱过程更纯粹,更简单,但辛苦也是成倍增加。
3克里斯蒂安最后试图自杀,《鲸之谷》里的男孩也在一开头就打算自我了结,自杀这件事比起陷进一段没结果的感情来得简单。
我们都会笑那种怯于大胆求爱的人,但,如果曝光自己的性取向只会造成更多的伤害呢?
我们都太自以为是了,哪里知道,同性恋的自杀不只是为了逃避,更多是为了保护所爱之人。
索尔或许终于明白,那样的爱是何种概念。
可是爱不能强求,所以克里斯蒂安选择消失,剩下最后一点尊严。
杜鲁门卡波特说:“爱,因为不识地理,所以没有边界。
”同性之爱永远等于放逐之爱,不在规定的边界内,只好钻进逼仄的空间里寻找喘息的机会。
静谧而忧伤的镜头,压抑的色调,仿佛随时都会撕开一道裂谷。
无论是《断背山》和《卡罗尔》,还是《我自己的爱达荷》和《心之石》,里面描述的同性之爱都细腻到不行。
任何爱情都会附随着代价,可在同性之爱中,代价尤为沉重。
电影的最后镜头,那只不讨人喜欢的石鱼被一个少年嫌弃地摔入大海,镜头久久定格在下坠的石鱼。
过了不知多少秒,那条似乎已经死掉的石鱼抖了抖尾巴,向着光亮处游去。
两个钟头的压抑总算迎来了一个还算温暖的结局,克里斯蒂安也成功获救。
索尔半夜偷偷潜入克里斯蒂安的寝室,在他额头轻轻地一吻,有人说索尔被掰弯了,但我觉得,有没有被掰弯并不是重点。
那一吻,更多的是对他情感的感应和接收,有抱歉,也有理解。
少年之间的情感如同冰岛冰蓝色的海域,偶尔会飘过几只海鸥,带着忧伤和纯洁。
情感的渲染和片名成功匹配,那颗心中的石头不断地坠落,下方是未知的领域,是绝境,也可能是涅槃。
ps:我的公众号:filmpublic
这个月初在冰岛旅行时,本打算在雷克雅未克一间艺术电影院观看这片子,结果却因为时间安排不当而错过。
作为残酷青春题材再加上同性话题,这部导演处女作长片本可以有许多噱头,然而导演基本摒弃了好莱坞式的戏剧冲突手法,整个剧本像是无数个生活琐碎细节拼贴而成,观感上缺乏所谓的高潮,也没有赚人热泪的突出场景,除了在悬崖边上惊险的一段。
剪辑似乎存在一些问题,没能将角色情绪连贯起来。
不少场景前后衔接过于随意,看不出任何戏剧发展的脉络,太过琐碎稍显冗长的篇幅(全片近两个小时),呈现出生活流的真实感,当然这也是欧洲艺术电影的风格。
可惜导演没能展现出任何突出的作者风格来,如果动物的场景拍得更丰满些的话,隐喻味道就自然出来了。
另外,在这个冰岛小镇上,民众对于性倾向和作风大胆的女性竟然抱着如此态度,这是令我最诧异的一点。
因为我刚刚游历完冰岛回来,我从没觉得冰岛人的思想会如此保守,也许是导演在编写剧本时有意而为之。
至于让我感同身受的莫过于剧中对冰岛自然地貌和荒凉风景的描绘,山峦、河流、湖泊、草地的模样,全都跟我在旅行时亲历的丝毫不差。
而这些自然风景倒是跟剧中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变化契合得不错。
这算得上是影片给我最大的满足。
黑,真TM黑,虽然这种几乎全场黄昏/黎明的末日余晖采光对角色的塑造蛮带感的,但是对观众的忍耐力也是不小的挑战,我分分钟都有撕开屏幕的冲动于是在这种暗戳戳得冰岛鸟不生蛋的背景中,一群熊孩子的青春期探索以一种野生的状态呈现,仿佛末日的挣扎,又仿佛初生的无畏,至于小克到底是不是gay并不重要。
说冰岛鸟不生蛋是因为真的太黑了,小克自杀后的那段短暂的阳光中的渔村是真的很“原生态”,蓝天白云清水绿山的冷冽北欧,我突然想天天都生活在自然保护区里果然不是我滴菜啊
一如既往的北欧片,清新,冷峻,两个小时略显冗长,摄影很棒,优美的风景令人迷醉,漆黑的场景惹人遐想,编导通过内敛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两个男孩的性觉醒和性取向,从友情到暗恋,最终走向了一个沉重的结局,看完后心里就像压着块石头难受,当真是片如其名《心之石》!
上一次让我疼的电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
因为丑陋而被践踏毁灭的石鱼,咬断自己被束缚的脚而飞走的海鸟,还有经历着阵痛的青春期,那阴郁冰冷的镜头下的残酷青春。
当我们和这个世界的规定动作格格不入,当我们逐渐被这个世界孤立、抛弃…做一只不再被钓上岸的石鱼可好?
偏见造就悲剧,片头男主角和小伙伴因为钓到的石鱼外观长得丑就往死里打,不给它放生的机会。
石鱼作为另类的象征,深柜男二因为心里压力自杀未遂,作为铁友的男主角为男二的处境感到无助,片尾当男主角见到别的小孩因为嫌弃钓到石鱼长到丑之后,心里却涌起了不一样的感受,那应该就是心之石的沉重感。
男主看起来就像是个十二岁的小朋友,但片中应该也没有多大,所以啊我觉得冰岛的小朋友太孤独了吧,那种冰冷黑暗的色调,让我不得不拉上窗帘,有的镜头还是还是看不清,冰岛好美,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冷感
冰岛真的好美我只在世界地图上看见过并记住过雷克雅未克,好像以前也看过冰岛的电影,这是第一部想写点什么的片子北欧性观念开放,家庭婚姻关系淡薄,离婚率很高,所以孩子们显得太孤独了,经常看北欧的片子的少年都是单亲家庭,有父母要么父亲会打人,要么母亲是醉鬼
索尔开开心心钓上来的鱼给母亲,结果母亲把它放臭让他扔掉
他沉入湖里哭的时候太揪心了克里斯蒂安沉入湖里哭的时候,还有他父母打架他跑到索尔家里找他却发现他去了喜欢的姑娘家里然后在黑暗中痛哭的时候,都太让我心疼这个男孩了。
这是有的短评写的,真的写的很好"克里斯蒂安是那条因为与众不同而被打死的石鱼,是被豺狗咬死的温柔无辜的绵羊,但也是那只咬断双脚逃走的海鸟,也是最后那条被丢进海后,翻转过来,尾巴一摆,最后游向幽暗海底深处的与众不同的石鱼。
非常喜欢片中与世隔绝暗无天日的北欧小渔村,极寒极夜的高纬度环境,少年们性觉醒的美和痛,阴郁冷峻"
索尔就像他生命里唯一的阳光"石鱼是鱼中的异类,不是被伤害就是被孤立,其它生物都不敢冒险与之亲密,像极了克里斯蒂安,也像极了我们。
""就只看到了爱…看到了我最喜欢的画面,看到了美和痛,看到了光影背后的沉默少年,躲在阴影里的阿多尼斯……逆光的反射,空荡的白色和青紫色,暗红色的深夜,喘息声和黑暗交织,深色的海浪不断拍打,一种别离,被丢回水中的石鱼,游向深处……"
我觉得,也许是克里斯蒂安的爱太强烈,所以索尔也动摇了,他会去偷偷看那副画,他会打回去辱骂克里斯蒂安的红毛小子,会在知道克里斯蒂安自杀怅然若失,会在他父母不让他见他的时候发疯,也会用小计谋偷偷爬上他家的窗子,坐在床边握着他的手,会在逃离前,温柔的吻他的额头
只可惜结局也许克里斯蒂安真的要搬去雷克雅未克也许不会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再见面这都是未知的了P.S 这种冷感的片子太戳我
有机会想去世界各地看看啊
三星半,越来越低龄也是最初的性意识,大概影片最大缺点是黑整体调亮一度一些地方也需要打光并且这样也完全不会影响摄影的美和影片的北欧气场。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好黑!好黑!真心是想看剧情发展让我勉强熬过去的,也不知道为啥这么高分!
配不上封面 全片一半靠猜 眼已瞎
十几岁的孩子,私处的毛还没有长,可青春的萌动就这么来了。C是个先天的同性恋者,性向明确。T是个直男。两个人就像鸟和鱼,本不同属一个世界。所以,C把头埋入水中大叫,深夜在马厩里哭泣…..每一次都让人心疼。
Why did I watch this??
冰岛是不是缺电啊,乌漆嘛黑的。
青灰色的一切 白色的细浪 凛冽的寒风 似有似无无限延伸的音乐 情绪在不知不觉中积蓄 最后为什么落泪 已经分不清了
冰岛太美了又美又孤独,c把头埋在水里大叫和在马骝里哭泣都非常让人心疼黑屏时间太长了…
7/10。两个少年青春不同的觉醒,阴冷残忍。缺点是画面太暗。
过于去情节化了,需要合适的心情才能看进去。当然气氛渲染是极好的。
过家家。《亲密》与此片相比,确实要真诚很多。以这个年纪的小朋友,即便性觉醒,恐怕更多的是无尽的困惑,从而演变成一些暴力问题。这部片子导演似乎在诉说的是成年或者近成年阶段的故事,但套在没长毛的小孩子身上,而且整个故事是闭环的,这是有问题的。至于克里斯蒂安那一枪为什么不死,究竟咋了,有什么可掩藏的?视点本来已经跑出去了,但最后又要坚守一个视点了,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勉强自我说服。只不过是将成年人的故事套在了小孩子身上而已,故事本身没什么新鲜。走到威尼斯,靠的是议题的红利和影像的基本功罢了,文本无甚价值。 还有,冰岛小孩不用上学吗?不用做功课吗?怎么全是操着大人的口气,做着大人的模样,那些乱七八糟的成年人问题,毛都没长,关心得着吗?
冰岛的冷峻在这部电影里更多地呈现为阴暗,成长意志伴随着性意识的觉醒,暧昧又生猛。
冰岛,一个极度缺电的国家。很难接受小朋友们演情感这么丰富的电影,对海峡风光也无感,一般。
演员太小了
看着抑郁,灰色的情绪真的适合冰岛。
2016威尼斯日-酷儿狮奖,虽说冰岛新浪潮这个概念这么多年做不实,不过这部片也至少有几个所谓关键元素吧(比如“风景”)。单说作为小镇片/青少年片还是蛮不错的(男主索尔仿佛是从达内片场过来的,故事放到美国小镇几乎也能成立……),不过有点拖沓。
灰暗的画面可能就是这个故事的基调。
用两个男孩的性觉醒意识来表现青春期的一体两面,男孩的成长不是借助于对自身和对异性的认识,而是同性之间的差异给予心灵的成长。拥有北欧电影一贯的清新脱俗和冷峻残酷。
「I can go and visit you in Reykjaví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