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我感觉到了mini的寂寞。
”一个双胞胎环境下长大的人也会说出这句话,有点震惊。
寂寞不是身边有了陪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是不管身边有多少人可是还是只能与自己交流?
这话描述的不够好,还是要等到感觉到寂寞的时候捕捉一下自己的内心。
(保持记录,感受到的说不出来是不好的,学着表达自己,才能学会去交流,说清自己本身也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吧。
)“故事背后的故事,说不完也理不清。
结束之后就是另一个开始。
虽然已经不再是同一场比赛了。
昨天和今天的你肯定也不是同一个你,但我一定要一天比一天更像自己。
”结尾是:献给那些认真对待自己的你。
for those who are true to themselves。
姐姐是主角,整体的叙事也是从姐姐的角度出发。
通常来说,从旁观者的角度总是认为双胞胎是一件很幸运很幸福的事情,本片反其道而行,告诉了我们双胞胎的困扰。
一对双胞胎姐妹的酸酸甜甜。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做独一无二的那一个自己,对于双胞胎而言就成了更大的挑战,因为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分身存在,被身边的人自觉不自觉的比较更是难免的。
姐姐显然更加在意自己的独特性,讨厌被误解被混淆,但偏偏淘气的作者把她喜欢的人(徐永平)设计成了一个混淆姐妹俩的呆呆男。
认真踏实,但有自己的小算盘,想活出自己的风格。
妹妹更洒脱一些,(似乎这也是符合现实的,姐姐认真,妹妹洒脱)但妹妹也有自己的矛盾,如何解决自己与优果的问题。
关于两个男孩子的设定,还有青春里的爱情也是一条线。
优果,十分优秀的男孩子,但在喜欢的人上却完全是个loser。
让我想起了那些年里面的柯景藤,应该是典型的青春爱情男主角的样子吧。
喜欢他说得一段话:说不清为什么喜欢mini,但是就是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真棒!
而且他永远可以分得清姐妹俩,这也是很温暖的一个安排。
我相信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说优果是真爱,而徐永平不是。
这点我还想不清楚,等等去挖影评。
徐永平,呆呆的男孩子(不喜欢。。。
)搞不清自己喜欢的到底是谁,但是对喜欢的人真心而且绝对体贴。
其实也是很棒的男孩子!
这样的台湾电影永远有自己的样子。
简单的故事主线安排,温暖的主题,清新的画面背景,细腻的表演。
好想去台湾看一看。
挖评论去了~
纪念一下南京疫情期间小旅馆生活。
没有窗的房间里,时间变得模糊不清,开着电视才能感觉到没有那么孤独。
总觉得小旅馆的电视就应该放些内地的老电影或者台湾的一些电影才更适合。
《宝米恰恰》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经典的台湾青春片的味道,青涩、日常到好像生活中真的会发生,虽然感觉有一丢丢狗血(为什么会有人不好意思开口讲自己是双胞胎啦)。
后来想想每个人都会想要自己是独特的,喜欢的人居然会分不清自己和妹妹确实很尴尬,会很想问究竟喜欢的是外貌还是相似外表下不同的个体。
说实在话啦,虽然在这两段珍珠奶茶和菠萝面包不同的爱情里,优果看起来更像是学生时代会喜欢的男孩子,长得帅、在社团闪闪发光、笑起来也很好看,骑单车的时候就是那种少年的感觉。
但他就像珍珠奶茶一样,很好看很喜欢但是会给人带来很多烦恼,两个人待在一起的时候并不自在,只能一直走一直走。
永平大家都觉得他不好看,傻大个一样,留级两年成绩还不好,但是他看起来凶凶的其实很善良很有礼貌,待人很好也很尊重女孩子啊,而且哪有不帅,憨憨的很可爱啊,家里虽然是混黑道的但是他依旧单纯善良很不容易了。
永平就像菠萝面包一样可爱又实用!
感觉现实生活中好难遇到哦...
宝米恰恰 (2012)7.12012 / 中国台湾 / 喜剧 爱情 / 杨贻茜 王传宗 / 黄姵嘉 姜康哲
其实每个人成长,都有一个人格树立的过程,一般人的人格树立虽然受到父母、兄弟、姐妹的影响,但主导人格树立的还是自我认知的完善。
导演使用相同外表特征,相同生活环境,大致的生活习惯,甚至思维感知能相通(比如米妮的寂寞,宝妮就能有强烈的感觉)双胞胎女主角。
突出了自我认知,激化了个人人格建立的过程。
在一部109分钟的电影里将宝妮、米妮的人格逐步建立丰满起来!
刚开始的30分钟,我还分不清谁是宝妮、谁是米妮,但之后的60分钟里,根本就不会弄错。
因为她们就是两个人,拥有不同人格的两个人。
只是电影里两个女主角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在电影快完结的时候,两个人终于完整的独立。
因为她们都有了不同的男朋友,因此也会拥有完全不同的生活,可以说她们已经有了成长,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人格,完善了自我意识。
结尾主角宝妮看照片,发现出生照片她都分不清谁是谁,而其他照片她都能分清楚。
联系整个剧本,导演的理念出来了:人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随着成长,个人人格也会逐步树立。
从出生开始,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就算是双胞胎,名字也不同,没有必要特立独行来彰显自己的不同,那样只会伤害关心你的人。
当然,青涩的爱情也是电影的一个卖点,能引起绝大部分人的共鸣,不过卖点是卖点,理念是理念。
我力荐是因为对导演的理念更加认同!
台湾的青春校园小清新的影片总是能演入人心谁没有那个单纯美好的高中时代以及放在心上的那个人呢喜欢到每天心甘情愿送早餐和奶茶喜欢到看到他心里冒泡眼神闪亮喜欢到球场上没有他就心不在焉喜欢到平时伶牙俐齿面对他却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说……我们热爱这些电影无非是能让我们回忆过去总能在细枝末节中找到曾经的自己那个总喜欢穿白T的男生校服也穿的很好看笑起来咪咪的眼睛和可爱的酒窝而现在对面坐着的男子西装革履礼貌微笑举止合理却再也没让你有心动的感觉再也不来电最喜欢电影中宝妮站在优果的单车后面在大街上游来荡去毫无顾忌无拘无束地嘶叫呐喊随心随意地说着自己的烦恼和欢乐又默契又合拍可惜不来电爱情的模样 最难猜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推荐 是在伊周上我想这种小清新的校园电影 或许更能赢得大家的共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在这部电影上 我们似乎找到了属于青春的痕迹比如追女孩的方式---送奶茶 送菠萝面包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收到奶茶的那一刻 尽管对那男生并无多大好感但内心仍然存在一丝惊喜并开始记住这个男生是谁印象最为深刻的 依然是优果与米妮相处在一起的时候恋爱中的男女 脸上总是充满着无尽的羞涩想要说出口的话总是戛然而止 在一起哪怕不说话依旧心跳加速每次都是回到家之后,心才开始砰砰乱跳,下次再见了面,却仍是默默不言。
{哪怕我是辩论社的 就算我口才有多好但是在见到你的那一刻 我仿佛像个傻子 一句话也说不出害怕讲错话 害怕让你反感 }我想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只是看到这一段 从前的回忆却涌上心头开始怀念这种感觉 怀念见到心仪的人的每一次悸动现在生活中的校园恋爱 却完完全全失去了这种味道{误会那么深 却无法脱口而出}倘若我是宝妮 我想那种心痛的感觉是无法忍受的自己心仪的人却把自己认成了妹妹并每天不断地送菠萝面包给妹妹想要解释 却终究无法说出口在听到永平打电话到米妮手机的那一刻换做我是宝妮 早已心碎他喜欢的到底是我 还是我的妹妹?
带着这种疑问 却无法开口解释误会生活中 我们常常被许多误会隔绝了与他人的交往谁也不愿意开口解释 以致误会越来越深其实只要勇敢的踏出一步 让一切误会烟飞灰灭 终究海阔天空{我只想成为独一无二的我}谁不愿意独一无二 我们憎恨被他们模仿 只因不想在他们身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气息相比米妮 其实我更喜欢宝妮毕竟宝妮有想法 拥有秘密才是成长的开始谁没有秘密?
谁都需要保留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哪怕你是我最亲近最爱的朋友或亲人我们之间仍会存在着秘密在片尾 宝妮剪了短发我想 这也是她勇敢的一步选择这意味着 她将与妹妹区分开 她只是她 不再是别人成长中的我们 多希望被他们铭记自己的特点唯有这样 在他人心中 我们才会存在一席之位整部电影 每个角落都存在着青春的痕迹它让我们感同身受 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代这样也好 一部普通的电影却能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在在通勤时间里在手机上看完的电影,还蛮合适紧张的工作前后来放松精神的。
看了演员表,原来宝妮和米妮是同一个人演啊,一起出现的镜头要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讲述双胞胎的电影啦,还有初恋,还有初恋之后想要变得独立离开双胞胎身份而更像自己。
台湾天气真是好啊,这样的青春电影嗅一嗅青春的味道也提神。
放学后的路边摊,挥洒汗水的篮球场,不戳破比较好的暗恋,一些秘密和放不开,等等等等。
青春没有什么大事,就像青春滋味也浓厚的另一部电影the 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这些故事大概你我他都有过,大概爸妈有过,将来的小孩也要有。
他们之所以crazy和对自己这么珍贵是因为我们因为这些事……发现了自己。
早上洗漱看到自己有时候会发愣,这个就是我啊,很奇怪的跟印象不太一致。
自己是个很多时候都看不到的亲密伙伴,我们大概需要一些事来确定自己是怎样的。
还有一件事——因为被追而到来的爱情,初恋的话这对被追的人很不公平哎。
这个对以米妮为代表的少女们是很容易混淆的时刻,我一贯以为是付出的人在享受着爱情,如果不小心一味接受而养成了爱情里的坏习惯要怪谁去。
就是这样。
在培养自己成为话唠的进程中,评了3星的电影也要来吐槽。
宝米恰恰依然延续的是台湾小清新片的纠结,青涩,成长,爱情。
下午傍晚比较适宜,上午看可能真的会犯困。
长大了就开始难以理解为什么就是那么一句话,就是不去讲明白。
好多人一起纠结啊纠结。
看的肝颤。
其实曾经花样年华,又有多少恋爱在秘密进行,多少暗恋变为一生的内心珍藏。
就那么一句,我喜欢你。
那么简单又那么难以讲出。
演员没有太惊艳的,角色却都很清晰,很深刻。
姐妹虽然都是同一个人演的,但是个性表达很鲜明。
姐姐纠结内敛,妹妹傲娇直接。
2个男孩子同样个性迥异,却同样为青春的爱情狂热躁动,却难以表达。
黑社会姐姐是亮点,恰到的冷艳,适度的对弟弟关爱,很有味道。
关于双胞胎的被比较。
这是非常正常和难以避免的。
青春期的孩子都想要树立自己独立的个性和形象,在开始在乎外貌和别人看法的时期,同样的面孔的确是很大的障碍。
于是2姐妹开始暗中互相斗气比较,米妮不想参加篮球队,宝妮拼命的打球。
喜欢这种慢慢的纠结调调,可以在微微笑的同时回忆那渴求认同的青春年华。
一部足够清新、足够能一起共鸣的影片。
对于偏爱台湾小清新电影的我,也许会被许多画面纠葛,米妮和优果在阴霾的天桥走过、徐永平的小眼睛、宝妮和米妮在晒衣时候的小脾气等等。
学生时代的爱情多数是没有结果的,但又是最美好的,它的美好可能在于一次次的小脾气、几句看似可以不说的话、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动作,一些琐碎的画面,也许你我的画面不尽相同,但彼此的心意却相同,这部电影的感觉就会让你的感觉与导演的感觉相同,至于能否共鸣,就要看各自的经历了。
在宝妮心里,嫉妒着米妮,如果优果能像对米妮那样对着宝妮,我想,宝妮也一样会喜欢优果的,一直够执着、有耐心却又有着17、8大男孩的羞涩。
永平的爱多数是一种感觉的爱,他会觉得宝妮的手绢如此重要,那一次足够意外的交集,身上的气息都相互吸引,正是这样的一见钟情,让永平久久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
学生时代的恋爱就是这样,够小孩子气、又够平淡,却能打动每个人的心。
虽然节奏上有一点点拖的感觉,但给我的感觉非常不错,我的学生时代也是足够漫长、足够的纠结,让感觉走。
对于这个故事的评论似乎得从姐姐暗恋的那个男生傻大个儿徐永平说起。
几乎是他一出场,坐在我左边的同事就脱口而出,这货是林永健吗。
右侧的同事则说,嗯,或者说是脑残版黄立行。
显然徐永平这个人物的设定是比妹妹的小男朋友优果层次更丰富更多彩更值得大书特书的,同时也是更能说明《宝米恰恰》这个片子本身的。
不但丑,而且傻,留过两次级,还白瞎了一个黑道背景。
仿佛故意使观众的心看得碎掉,如花的青春,姐姐的恋爱居然只是献给了这样的一个家伙。
《宝米恰恰》中含混了很多元素,台湾电影中常见的元素,运动场、黑社会,电影却始终没有被拍成《翻滚吧,阿信》或者《艋舺》。
它似乎有很多个时候可以变成其他的电影,只要其中的某一个因素得到强化并贯彻,似乎只要是一个不小心。
但《宝米恰恰》看似散漫的背后,却掩藏着步步小心的避免成为某一种类型化熟知化了的台湾电影的用心。
不然最简单的一个转换,就是把姐姐宝妮的追求者徐永平换掉。
只需要一个帅哥,片子就换一副面目。
而在事实上,《宝米恰恰》它不是一个青春偶像片,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青春片。
是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讲述的一个确实是有过认真思索的成长的故事,是少女的烦恼。
戴锦华在评论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时曾区分过这一组概念,她说,“青春片和青春偶像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谓‘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
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
‘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残酷物语’,近似于意大利作家莫里亚克的表述,‘你以为年轻是好事么?
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
’”(戴锦华《电影批评》p163,《精神分析的视野与现代人的自我寓言:<情书>》)《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后,追妹子这个老生常谈的事儿突然被赋予了年轻“热血”的气质。
《宝米恰恰》中有成双的追求女孩子的桥段,于是百度上说,它被调侃为《那些年,我们追错的女孩》,或者《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追错版。
或许《宝米恰恰》该甩掉这种看似不错的噱头捆绑。
或许《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视金庸为人生第一偶像的九把刀的现代版武侠故事,但《宝米恰恰》却一定不是一个女性视野下的言情故事。
《那些年》是怀着重塑青春的企图之下的某种意淫,这一点似乎从九把刀的猥琐与饰演他的男演员柯震东浑身井喷式的荷尔蒙的对比中可见一斑。
《宝米恰恰》却是一种对青春的还原,是一份更为扎实的青春感,和青春的微微疼痛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宝米恰恰》也是一部“青春片”,是一部虽则涉及了“热血”追妹子却仍没有“一不小心”“堕落”成《那些年》的青春片。
片中的“姐妹花”可以说是脱胎于“双生花”这样一个屡见不鲜的母题。
长得一模一样却互不相识,比如上文提到的岩井俊二的《情书》、也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长得不见得很相像却相依成长的,比如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或者还可以比如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又或者《NANA》干脆就直截点题又名为《世上的另一个我》。
《宝米恰恰》似乎是对这两者的一个调和,既长得一模一样又相伴相生。
这种“镜像”的画面似乎在做着另一番的诉说,它是一个女孩子的两个面,既是妹妹的不懂恋爱不会表达,又是姐姐的对恋爱怀抱憧憬,既是妹妹的不认为有必要与姐姐分开,又是姐姐的渴望被区分渴望找寻独立的自我。
突然产生一个不太切合的联想,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东邪西毒》里的慕容嫣。
影片最后,姐妹二人在医院病房外的走廊里做着透露心扉、摆脱对方追逐自我的小剖白。
罗嗦,又乏趣。
有些电影是为了拍给别人看,而有些电影或者说有些电影中的有些时刻却只是为了拍给自己。
这种情绪是茨维塔耶娃的诗,“吹笛者倚着窗牖,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只是在看到姐姐急切的表白着要与妹妹划清界限时,已逾越青春期久矣的我心中一阵抽搐,腾起难言的感伤,几乎要马上站起身以一个阿姨大妈般的姿态冲上前教育她们一番,人生在世真是该时时处处懂得珍惜。
忆起此前看过的一则新闻报道,一对知名的连体双胞胎在连体很多年以后坚决选择做分离手术,然后在手术中双双去世,也许是自由无价吧,但这则新闻最后的评论说,有些人为了能在一起花费了一生,有些人却为了要分开而失去生命。
于是不忍唏嘘。
如果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那得多深厚的福缘,才能成就一对同卵双生的孪生女?
一起出生,一起成长,一样的容貌,一样的体型,一样的生理周期,一样的校女篮队员,不可避免的比较,无法隐瞒的心意,宝妮是姐姐,米妮是妹妹,她们二位一体,最远的距离不过屋内两张床之间的空间。
直到米妮遇到优果,宝妮遇到永平。
优果是天才辩手,赛场上滔滔不绝,无往不胜,跟在米妮身后却变得笨嘴拙舌,挥霍着两人相处的时光,只能不断向宝妮求救。
宝妮看在眼里,突然萌生一个念头,不要再和妹妹一模一样,她想做与众不同的自己,至少在恋爱上对永平好一点。
永平出身黑道,人高马大,可温柔友善,喜欢宝妮,又阴差阳错误把米妮当成姐姐。
青春永远值得追忆,成长永远值得感慨。
那些年历经的懵懂、阵痛、尴尬、迷惘,以及一张张模糊却鲜活的面孔,总能被莫名勾起,在心头的角落巧遇。
宝妮渴望成熟,或许出于年纪增长的灵光乍现,或许单纯厌倦了形影不离的双胞胎身份,所以她必须与妹妹不一样,保守自己的秘密,实践真实的自己。
她很努力,努力制定处世的计划,努力平衡身边人的关系,努力摆脱球场上与生俱来的搭档。
然而,自负使她疏远米妮,自卑使她无法向永平启齿,最后不择手段押上一切的篮球,也不得不因伤认输。
成熟的冲动,不成熟的举动,这大概是公认的成长悖论。
宝妮嫉妒米妮的男朋友,却忽略了优果为什么从来都不会认错姐妹俩,因为她俩之间其实早就有了区别。
宝妮一直埋怨心上人总以貌取人,分不清谁是谁,却忘记了永平性格腼腆、反应迟钝,始终抓不住两人关系的重心。
她为自己设了一个圈套,越陷越深,最后逼得米妮一声棒喝:“即使分开,我们也是姐妹啊!
”我想姐姐应该学到了点什么。
成长固然离不开对自己的认同,但无须刻意,无须假想敌,无须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
心有所悟的不止宝妮、永平,优果勇敢地将米妮揽入怀中的时候,相信他们也成长了不少呢!
当米妮质问宝妮为什么不告诉她心里的秘密,姐姐哭着说:“如果他喜欢的是你,那我该怎么办?
”原来即使两张床的距离不过一米,成长中的两颗心却可能已经远隔千山万水。
最近很少看到不错的青春片了
它很简单,但是有一种魔力,我喜欢这种感觉的故事,台湾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惯用话外音来做人物独白,总能让你被人物所吸引,因为那一刻,他就是你,你就是他,他的故事就是你的故事。所以它也总显得那么亲切。
唉呀,整集都只顾着看徐大姐和菠萝包了。
认真对待每一个自己。
真的 看不来 这种青春片了。因为还有大把时间,可以去误会、浪费,大不了重来一次。真让人羡慕。
我已经过了看校园剧的年纪。。
一段美好的青春故事,被我连续3个中午,一边端着盒饭,一边看完了。好电影,不能端着盒饭看啊。
小姑娘真可爱呀,可是为什么要把事情搞那么复杂呀,年轻的时候好好放开去谈恋爱就好了嘛!好强的自传体气息,很亲切很小清新,寻找自我的主题设置很讨巧,但少了那么一点点感动和回味。
跟兔子先生。
没劲
台湾腔笑爆
一人分饰双胞胎要怎么剪辑!?
小女生的小暧昧的小情感,就是这样的吧。之前有宣传说这部电影堪比“那些年”,我觉得差了很多。至少,这个不足以让我产生那么多的共鸣。台湾电影的小调调,倒是很浓的。
剧情稍有拖沓。
节奏实在太慢了。通过关于男孩的秘密来完成女孩的成长倒是不错的。
青春片无非看个回忆,这么小众的题材是要怎样啦,这部片子有种加了糖精的甜腻感,类似于台湾宅男女神的气质。
献给认真对待自己的你。青春期最宝贵的情感。
合起来就是青春的矛盾
不好看
類末日天還去看電影。誤會牽強,不足以撐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