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布劳恩因为在纳粹统治下研究火箭,而受到责备。
难道整个登月计划不是在冯布劳恩的帮助下完成的?
有骨气就废掉整个工程。
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装什么高尚。
在黑人身上实验梅毒的也是美国政府。
2 进步需要牺牲,横穿北美,跨过大西洋的那艘小船代表着进步的力量。
这句话有多么的无耻。
这两件事背后是整个北美印第安人的灭绝。
现在还有人辩解说在北美没有发生大屠杀。
这帮人连搜索一下都不愿意。
当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手绢、毛巾、枕巾等送给印第安人当礼物,他们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吗?
3 为了全人类,应该改名为了盈格鲁撒克逊人。
谁给你的权利代表全人类?
美国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这种自大。
4 其实,能够拍出这些东西已经不错了,起码国内还能吐槽一下。
也许,都是导演故意的。
真实的历史走向中,苏联在载人航空上遥遥领先,但在登月时功亏一篑,最终美国人率先登上月球,太空争霸结束,完全转向毫无意义的军备竞赛,人类太空探索几乎止步半个多世纪。
而本片假设的就是苏联赢得了太空竞赛,美国人开始发起第二轮,然后是第三轮,第四轮。
这几乎是全世界所有科幻粉丝,太空迷都会幻想过的事情,假如太空竞赛没有停止,人类现在飞到了哪里?
苏联不过是作为一个背景板提供一个动机而已,全篇就是"领先“”领先“”领先“。
某些走到哪都非要大谈特谈意识形态,屁股一坐就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反抗帝国主义的我只能说简直蛇精病。
正好看了相关书籍,了解得比较浅薄,望方家指正。
1、关于NASA的官僚主义编剧对此应该是相当了解的,无论主角在酒吧里那句“这个机构自从飞行事故(可能是隐喻历史上的几次航天飞机亡人事故)后,就失去了guts,所以我们输了”,还是大家对这个机构的批评,都折射出现实中NASA已经成为如何的庞然大物,以及编剧(事实上也是很多科学家)对阿波罗计划终止的失望。
阿波罗计划最终并未全部完成——原定目标是要在月球设立永久基地,而最主要的放弃原因是实在耗资巨大,失去了美苏争霸这个最大动力后,大家都无力承担。
而巨大的投入,其中不少是官僚主义带来的。
甚至有人指出,投在研发制造以外的钱超出了研发制造本身——这是个参与者众多的庞大计划,而NASA低效又谨慎的合作方式大大增加了成本。
以至于SpaceX早期主要的工作就是与NASA设立的各种基于安全考虑的条条框框作斗争——要更便宜意味着承担更多风险,意味着突破更多规定限制。
2、关于几个关键人物尼克松:剧中尼克松表示决不能让别人认为阿波罗计划烂在了自己手里。
莫大的讽刺,现实中,正是尼克松终结了阿波罗计划。
冯布劳恩:剧中冯布劳恩表示因为美国的失利,他要砍掉阿波罗11号以后的项目。
现实中冯布劳恩远没有这么大的决策权,而且他恰恰是最不可能这么做的。
他写了本书《火星计划》,写出了前往火星所需的材料乃至宇航员生活等细节,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人类登上火星,他又怎么会取消刚进入正轨的阿波罗计划。
有个盛传的故事,他设计的土星五号火箭体量和推动力惊人,因为本意并非为月球、而是为火星设计的。
(未完待续)
本剧其中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力图塑造开阔体验的同时又想塑造一种封闭体验,然而又无法让两种体验完美融合在一起,因而造成观感上的割裂。
事实上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语法,而这两种语法是存在矛盾的 - 我们可以把前者看作第三人称的叙事语法,它允许观众在许多角色之间周转,像观察展品一样审视每一个角色,同时又能观察到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言之是机制的运作,它是以事件为中心的叙事语法,我们称之为「间离语法」;后者显然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语法,它要求观众深入角色的内心,探求角色一举一动背后的动机,在此基础上与角色发生移情,观众在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在相同的经验中找到了现实生活的答案,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语法,我们称之为「沉浸语法」。
间离语法的代表作,比如《权力的游戏》《火线》《大西洋帝国》等一系列HBO自家的历史/架空题材剧集;沉浸语法的代表作,伯格曼的大多数电影都使用了沉浸语法。
火线 第一季 (2002)9.42002 / 美国 / 剧情 惊悚 犯罪 / 克拉克·约翰森 彼得·梅达克 克莱门·维果 艾德·比安奇 乔·施佩尔 格洛里亚·马齐奥 米尔科·曼彻夫斯基 布拉德·安德森 史蒂夫·希尔 蒂莫西·范·帕腾 / 多米尼克·韦斯特 约翰·道曼
野草莓 (1957)8.81957 / 瑞典 / 剧情 爱情 家庭 / 英格玛·伯格曼 /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毕比·安德松我们能看到HBO一贯的语法特色,那就是通过均匀展现每个社会阶层/集团的代表人物,来窥见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揭示一定的社会规律,以及生活智慧。
伯格曼的电影就无意追求这种宏大的格局,他的视线总是聚焦在有限的几个人物上,探求小群体的运作,然而这不意味着他所传达的思想意志就弱于HBO,事实上伯格曼电影中关于个体存在的思考是很多宏大叙事的电影无法企及的。
为了清楚比较两种语法的异同,我们列举同一题材下的两部影片,《登月第一人》与《阿波罗11号》,刚好他们与本剧也非常契合。
登月第一人 (2018)7.72018 / 美国 日本 / 剧情 传记 历史 / 达米恩·查泽雷 / 瑞恩·高斯林 克莱尔·芙伊
阿波罗11号 (2019)8.82019 / 美国 / 纪录片 历史 / 托德·道格拉斯·米勒 / 尼尔·阿姆斯特朗 迈克尔·柯林斯《登月第一人》运用大量浅焦、特写镜头来展现主角的精神状态,通过大量的室内对话/场景来展现主角的所思所想,他对航天、太空以及家庭的看法,他如何面对失去,如何面对潜在的风险。
整部影片着力塑造[尼尔 阿姆斯特朗]一人,登月第一人,其他人都是尼尔的映射,都是代表观众向尼尔发出疑问的“提词机器”。
最终我们在尼尔身上看到了自己,我们看到作为登月第一人的阿姆斯特朗,也有一个与我们无比相像的本我,一个普通人,却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超我 - 或者说品质。
《登月第一人》的巧妙之处在于,她放弃了同题材影片中常见的宏大叙事,放弃了冷战背景的展现,放弃了对NASA管理层的展现,放弃了登月这一举动对世界的影响,而聚焦于登月对主角本人的影响 - 站在月球上的尼尔得到了宽慰,他治愈了自己。
最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故事,而主角本人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影片想要传达的,是一个人该如何面对过往和失去,如何平复伤痛 - 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母题。
在有限的场景中,我们得到了无限的视野。
而在《阿波罗11号》中,我们无法看到上文所说的盖亚式的人文关怀,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宙斯式的奥林匹亚精神,冰冷,直接,粗暴,向每一个胆敢直视他的人展现自己的骄傲 - 这并不是否认《阿波罗11号》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事实上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的观感的原因就在于,本片忠实地呈现了登月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一部纪录片他甚至不需要还原,观众看到的都是百分百的真实,由此带来的冲击力是其他类型的影片所无法给予的。
另一方面,我们无法在《阿波罗11号》中看到立体的人物,而且影片无意对此做过多展现。
影片对准的是“登月”这一事件,而非登月的人物。
我们无需对人物的家庭、背景、性格做过多了解,这些细节无益于对整个事件的构建。
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物在事件中的即刻反应,而不是他们对事件的所思所想 - 事实上他们对“登月”的唯一看法来自于返航途中的一小段对话。
对比《登月第一人》,《阿波罗11号》的叙事语法明显是以事件为中心的,由此造成了第三人称叙事特有的疏离感,抑或冷眼旁观的质感 - 更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在目睹一项人造奇观,而非真的参与其中,我们是观察者,而非参与者 - 这与《登月第一人》的观感完全是相反的,后者用各种方式让我们产生参与其中的幻觉,以此消磨银幕的存在,让我们与角色产生共情。
一部架空历史题材的美剧,完全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但能如此大气磅礴鼓舞奋进,真是出乎意料。
在这里先说一下剧中推动阿波罗计划前进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月球上发现了水,这一点已经在现实的观测中得到了证实,而月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球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则是推动当下人类社会重启探月计划的最大动因,如果从这一角度考虑这个故事的合理性,可以看出历史在几十年的进程中虽然有相当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是如果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尺度上来看,则是一种必然结果。
那么我们再聚焦一下剧中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因素,就是苏联在“登月竞赛”中抢先一步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出舱,这对于正处在冷战中的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在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竞争已经白热化且完全扭曲的社会中,美国必然需要更进一步的登月探索才能在这场竞争中扳回一局,对此苏联同样存在这样的压力——这一点对于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在现实中,美国实现首次登月之后,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就因为内部分裂、技术不稳定和投入巨大而破产。
这其中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假如N-1火箭没有失败,假如苏联探月工程分包没有内讧,假如苏联最高层没有优柔寡断等等……以上几项假设,其中只要任意一项没有发生,那苏联的登月计划最终都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同样的假设如果进一步做推理,如果当时阿波罗计划真的在第一阶段的任务中就发现了水,那苏联也肯定不会轻易放弃登月,进而里根的星球大战也绝对不会是虚晃一枪,美苏双方一旦有一方提前落败,那另一方的竞争也就到了终点,巨大的投入对应的应该是更为巨量的回报,而在当年的月球表面,美国除了收获无数的阴谋论和上百公斤的月壤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获,所以在得到这一轮的技术积累之后,阿波罗计划也寿终正寝,美国也同苏联一样转回了近地轨道的探索。
但历史就是没有如果,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即将消磨殆尽,当年从美苏探月计划中获得长足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如今也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人类社会已经很多年没有获得过突破性的技术革命,而当下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所谓“新技术”探索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并一步步侵蚀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不再关注外部世界的探索,转而躲进内心世界无底线地逃避矛重重地现实世界,这绝非人类社会的未来。
所以回想当年百花齐放的太空,那真是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年代,而这部剧恰好满足了我们这样的美好幻想——至少人类存在过这样一种可能,让遥远的太空不再是无法企及的远方,也不是中断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能重启的星际探险,至少我们不用通过彼此内耗来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真正实现为全体人类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这部剧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点就是对各种少数群体的关注(毕竟苹果出品),这似乎也是对美国上世纪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与弥补,尤其是女性的力量。
如果对比中美苏三国首位女航天员上天距离各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时间,苏联用了2年,中国用了9年,而美国则用了22年!
你很难不怀疑这其中有多大的性别偏见和社会阻力在其中作祟,尤其是在当下如此强调女性权益的美国,这似乎很难和他的历史对应起来,所以剧中特意安排了美国女航天员初登场就直接执行美国的首次载人登月,多少有点欲盖弥彰了。
历史的发展从来就没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后人在总结历史的时候却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多少人的理想主义在其中默默推动。
所以即便是一部架空历史的题材,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崇高的理想,虽然这是以NASA为背景的故事,但是其表现的人道主义和冒险精神绝对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人类,因为这是印刻在人类本能中的天性和冲动,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很庆幸这部剧能够把充分的时长聚焦在这些伟大的瞬间,他们也曾在真实的航天事业发展中出现过,并将激励一代代人奔向宇宙,成就伟大的事业,于此,这部剧担得起《为全人类》这个名字。
冷战,越战,二战,种权,女权,同性恋,也的的确确为了全人类😂一个都不能落人在moon,家在崩,还响应了社会主义主旋律。
女性作为从创世纪起就存在的一个物种,跟种权比更有其特殊性。
怎么就低人一等了呢?
女性觉得自己不行▶️男性觉得女性不行▶️女性觉得我还行▶️男性觉得女性也行?
从为了航天事业隐忍付出的妻子们,到怀揣梦想万里奔赴NASA的贫穷墨西哥父女,到为了不让同事职业生涯终止弄断自己手臂的女航天员,到儿子出事妻子坚强扛下隐瞒滞留月球的丈夫……太太太太太主旋律了,还有一些意识形态上的私货,看得不是很愉快。
看到女宇航员计划那一集的时候还是有惊喜的,特殊事件带来女性地位上升,看似公平到来背后的种种不公平,真实有层次。
越到后面反而越落窠臼了。
属于怀旧科幻,前一两年还挺流行。
美国大萧条前的黄金时代、罗斯福当政时期、冷战前中期,这几个时间节点的美国挺迷人的。
看第一集我以为是高堡奇人或者是升天号的路数,估计自己不会太喜欢,结果看到一半发现这个剧想表达的内核和小山宙哉的宇宙兄弟一样,都是致敬空间探索先驱无畏,和鼓励后来者勇往直前,算是一部合格的登月50周年献礼影片编剧野心不小,感觉这部片子可以拍至少三到四季。
我是上豆瓣看影评才发现片子还有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血统。
里面政治正确元素不少,没办法,灯塔国国情如此。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务实”的太空题材,或是近未来题材的剧,这一部不要错过。
最后,有没有60-70年代中国航天的架空小说呀?
比如曙光计划没有下马,中国把国旗和毛选带上月球;或者苏联老大哥走得早,中国接手了冷战接力棒,开始和美国太空竞赛之类的,有的话给推荐下。
这两天不能出门闲着,才一口气看完了【For All Mankind】两季,一部科幻结合真实历史的剧情片。
讲述了美国在70-90年代间一系列的航天进程,以美苏之间的太空争霸为主线,各个航天人之间的爱情,家庭,个人追求为支线展开。
看这个剧的初衷是好奇和学习的心态,看完有一些小惊喜…首先,惊喜地发现一系列的美国太空项目名字都有在之前大学时期看文献时看到过并且还记忆犹新,剧中的一些学术解释桥段还唤起了之前学习过的一些知识点,脑子里会闪过“哈!
我居然还记得这些诶。
” 感觉挺好。
第二,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到一部让我落泪的电视剧了,【For All Mankind】两季中有三场让我忍不住落泪的戏:第一场是男主单独在月球执行任务时,儿子在地球意外死亡他无能为力,只能在冰冷的月球一人嘶吼痛哭;第二场是多年后男主和妻子还有他们后来领养的一个女儿之间的一段对话戏;第三场是一对宇航员夫妻离婚多年后再一起执行任务,在月球上与苏联的一场冲突中为了救大家而牺牲,死在了一起。
每一个哭点都是不是单纯的亲情,爱情或是悲壮感,而是柔和无痕地结合了三者,所以才会让我忍不住。
看一部剧发现自己还能被某些场景感动落泪的感觉挺好。
第三,这部剧描述了一段陈旧的过去和一些已经过时的态度与大环境。
但是,又给了观众一个比较现代的视野去看他所描绘的一切。
虽然这部剧有在参考美国航天的真实历史,但是剧里想要表达的有太多其他更为重要的东西,那些历史就变得不怎么重要了。
(本来还惊喜的等待他们会不会在剧中把挑战者号放进去,然后让一个角色在此次事故中意外牺牲,后来发现并没有。
他们只是用了一些台词把挑战者号里面的一个失误给带过了。
)艺术作品,修改隐藏一些历史也挺好。
《为全人类》倘若太空竞赛从未结束,我们这个世界又会如何?
我是从killingTV播客听到推荐这部剧的,推荐的播主姐妹说自己论文写的太空能源之类的内容,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感觉这个推荐有专业知识背书,满可靠的样子。
剧情以60年代的NASA登月计划开始,阿波罗10号没有降落,痛失第一。
苏联人抢先登月,且第一个登月的是苏联女性。
只用3、5集的功夫,70年代发射一来到阿波罗25号,苏、美都已经多次登月,女、男、不同种族、肤色的宇航员都出现了(暂时还没有黄种人),在月球找到了冰(水),建立了轮值基地。
冰(水)有可能转换成太空燃料(氢etc.),而且据播主姐妹介绍,火箭的大部分动力是为了挣脱地球引力,如果从月球基地发射能节省绝大部分燃料,大大延长可探索范围。
简称”太空/月球电梯派“。
非常的有趣对吧!
之前的太空背景片大多是灾难故事,比如《太阳浩劫》《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战里的星球毁灭与逃亡等等,这部就完全不一样,讲的是科技探索与发展的故事。
说实话我在看前几集的时候一直担心火箭会炸,苏美间谍互害导致重大挫败退缩等等,但剧情就是没有,或者说至少没有拖住探索与发展的脚步。
似乎胆子也可以稍稍膨胀些了,可以多相信一些人类可以走出地球,人类可以探索宇宙,不再恐惧麻木于人类注定像桶子里的螃蟹互害到灭亡了。
ps60年代故事又出现了麦卡锡主义的反共反同性恋审查剧情。
过去半年看的美剧快给我讲完一轮美国历史了。
摊手。
自从知道这是一个大骗局就觉得NASA再也不是心里那个超英级别的神秘组织了,1集,弃。
虚拟现实的结合,过去未来的递进,展示了对太空探索的各种层面带来的深远意义,其中的科学态度和人性魅力值得称道,难得的不留科幻痕迹的剧集。
假设了另一条时间线,可是就不告诉你真象,最早的德国分离文明在3040年代有了反重力技术,50年代的回形针计划引进了漂亮国
渐入佳境,越来越好看。就是要讲政治,要讲性别、性取向、种族和意识形态等等,并力求超越。想想人类都登月了,如果先进文明社会还只有顺直白男那点眼界,才是极大的讽刺。
完全看不进去…2集弃了
恶心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太空没讲多少,磨磨唧唧像是宫斗剧。看了前几集就看不下去了。
最后一集,水下发射!核动力火箭!整个期待值拉满!
太空竞赛版高堡奇人 也算好看的美式主旋律
男主老婆演员跟Meghan Markle长得一模一样??
好棒啊!看就对了!搭配《高堡奇人》《浩瀚苍穹》《银河英雄传说》《cowboy bebop》就更香了
美国古典科幻巨著?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道德情感还是爱国主义都充满了浓浓的年代感,配上男主那张怎么看都看不够的脸,我已经彻底忘了真正的历史是什么了……
第一位女性宇航员,第一位女性总指挥,第一位女同性恋宇航员,平权修订案的通过…女性地位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共同进步,望周知
Sacrifice is a part of any journey when pushing ourselves to the limits of what's possible. 最后一集接住燃料的瞬間真的十分觸動,這就是人類極限突破時刻的感動。雖然科學無國界,但是它真的有。
都tm宇航员了,还抽烟、喝酒、滥交?
到目前为止,看过的 Apple 的片子都特点一致:概念有点高,但都完成得平平无奇
这部美剧并不是那种不需要背景知识就能看懂的美剧。我们这个时代距离登月那个年代已经过去50年了,现在上网的人中已经很少有人真正亲历过那个年代了。如果你感觉很无聊,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办法在你心中引起共鸣。但如果你看过《阿波罗11号》和《阿波罗13号》,了解过从水星计划到阿波罗计划,亲身去参观过华盛顿的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你会有完全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刚听说这个架空历史题材的时候,原本是很担心它的史诗感的,毕竟真实的历史都很少有人在意了,有几个人会严肃思考可能发生的另一个世界呢。但是看完第一集,我表示很欣慰和感激。苹果这次做得非常好,他们对历史和人类的思考足够严肃严谨,对那段历史有着感同身受般的表述,从剧本到音乐到表演都非常出色。如果你不想误解这部佳作,我建议你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再回来
真的看完之后不知所云,剧情非常混乱,Apple应该去请一位好编剧,再回来拍一遍
很多历史镜头
For all mankind, except for those who are different from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