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0722:极右挪威(台),7月22日:当挪威不再挪威(港),7月22日:挪威爆炸枪击案,7月22日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乔纳斯·斯特兰德·格利,乔恩·奥伊登,玛丽亚·波克,托尔比约恩·哈尔,乌里克·汉森·多维根,托恩·丹尼尔森,安尼克·冯·德·利佩,拉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冰岛,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剧照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7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8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9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中,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菲利普船长》《93 航班》)讲述了挪威最致命的恐怖袭击之后发生的真实故事。2011 年 7 月 22 日,一名极右翼极端分子在奥斯陆引爆了一枚汽车炸弹,随后在一个青少年领袖训练营发动大规模枪击,造成 77 人死亡。《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从一位幸存者的身体和情感历程视角描绘了这个国家的治愈与和解之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德古拉同志城外猎人骇客交锋007大战猪肉王子天命玄女最佳前男友之月老下凡来爱你生之欲告别摩门跳舞吧!爸爸攻略陛下100次猫头鹰的哭泣交响情人梦OAD将军在上之极乐净土动物狂想曲第一季大导归来恶魔来搭讪过境移情高手仙剑云之凡假面骑士时王伊娃·贝隆数码宝贝4:无限地带少年歌德之烦恼阿洛伊斯消失爱人赤足姐姐立正向前走避暑山庄大传奇未来是一个孤独的地方9号秘事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挪威的法律依据不能保护这个国家了

新纳粹是怎么来的?

片中罪犯说反对多元化,反对移民。

为什么要反对?

就是因为这些移民破坏了原先白人的价值观。

有人选择忍耐,有人选择妥协。

而关键是有人选择反抗。

而当有人选择反抗后,杀了77个人竟然只是无期徒刑。

在监狱内甚至还能有不错的生活,21年后还有机会假释。

魔幻不魔幻?

神奇不神奇?

简直就是极大的讽刺,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都活得不错。

反而伤害最大的是那些中间派。

而中间派是社会上最大的派系,当他们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那这个社会会怎么样?

挪威甚至现在整个欧洲的政治氛围已经严重扭曲,对待难民问题极端妥协,极左派不断煽动难民往欧洲跑,中间派被政治正确压得不敢发声。

而极右从而有了生存的土壤。

当极右行动的时候,那受伤最大的反而却是中间派的普通老百姓。

这位新纳粹如果不是杀自己的同胞,而是专挑新移民杀,我反而敬他是条汉子,可惜他也只是一味把怒气发泄在自己同胞的“懦夫”而已。

问题搞到最后还是白人之间的内斗,而新移民毫发无损,该去欧洲的依然继续,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 ) 有感于北欧人处事的冷静与克制

#7月22日#★★★★,根据2011年7月22日发生在挪威的真实事件改编,是二战后挪威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造成了77人死亡。

北欧电影向来冗长冷峻,难免会给人枯燥的感觉,即便是一些影史佳作。

但没想到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在第13分钟开始到30分钟的段落就极尽高能,一名右翼极端分子在首都奥斯陆政府办公大楼外引爆了一颗杀伤力巨大的汽车炸弹,随后又到40公里外的于特岛上对正在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的人群进行疯狂射杀,随着镜头的推进,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那种恐惧的气氛,触目惊心,包括爆炸、行凶以及外科手术救治的场面都十分真实,但片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北欧人超乎常理的处理问题时的冷静和克制,这不等于木讷或冷漠,而是头脑的清醒和行为的从容,从首相到罪犯,从冷岸群岛市长同时也是受害者之一维亚的母亲到罪犯指定的辩护律师等等,从没看到过如此自然、不急不躁不夸张也毫不做作的“有血有肉”。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曾执导过《血腥星期天》、《93航班》、《菲利普船长》这三部分别反映北爱人民反英游行、911恐袭和索马里海盗问题的现实主义优秀电影,同时也是三部《谍影重重》系列的导演,可谓对政治纪实题材偏爱有加也驾轻就熟。

他对本片节奏的掌控极其出色,虽然不是用引人入胜的方式,也没有悬念的设置,故事就那么顺着一点一点讲却并未让人感觉乏味,台词精炼,也没有拖沓余赘的情节,不错的观影体验。

——九戒影评

 3 ) 一个北欧民主国家遭遇恐袭后逐渐疗愈的痛苦过程

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依然钟情于政治性的表达,当然在这部信息量庞杂的作品中,还灌注了道德伦理、人性与法律,以及对当下欧洲时局尤其是难民问题的见解。

看之前以为画面上会充斥不少血腥冷酷的杀人场面,结果大屠杀的段落只占了影片开头半个小时不到的篇幅,而且表现手法相对比较克制,并没有过分渲染杀手的残忍行径。

剧本重心反而是悲剧之后幸存者心灵重建、恐袭者接受审判,以及辩护律师和首相控制局面多条线索彼此交错,逐渐编织出一个北欧民主国家遭遇恐袭后逐渐疗愈的痛苦过程。

由于故事线索繁多,影片给我的感觉更像是电视剧集的浓缩版。

幸好有导演一如既往的摄影和剪辑技术奠定视听基础,令影片不至于沦为平庸的电视电影。

其实可以对比去年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的《凭空而来》来看,同样是表现新纳粹主义给欧洲社会带来的负面冲击,但比起法提赫·阿金“以暴制暴”导致无解的处理手段,格林格拉斯显然要理性得多。

恐怖分子的辩护律师这条线索无疑让观众有更多的思考点,不仅局限在这个民主国家的法律制度,还有更多关于人权以及道德上的复杂问题。

处理得最出色的莫过于让恐袭幸存者最后在法庭上与恐袭者对峙的段落,巧妙地将两条主要线索融汇一起,更暗示着这个国家经历惨剧后恢复昂扬的斗志来面对艰难险阻,乐观睿智的姿态让人看得动容。

 4 ) 该如何对待那些极端恐怖分子?

本片的重点不是重现右翼极端分子主人公如何独自策划实施了2011年7月22日的奥斯陆双重恐怖袭击,造成77人死亡的惨案,而是着重展现恐怖分子的审判过程,当恐怖分子泰然自若的放弃以精神病人身份躲开法律制裁,带着胜利者的微笑接受无期徒刑的判决时,当他最后跟律师说,如果再次选择,我还会再做一次时,确实让人沮丧和悲哀,也强烈的感觉到,究竟该如何对待那些极端恐怖分子?

影片的真正开场应该是主人公顺利完成汽车炸弹爆炸和血洗夏令营后,平静地让特警抓捕,在警局,他微笑着对警察说;我需要医生,我的手在射杀学生时被杀死学生溅出的头骨刺伤了,不处理,会感染的!

他冷血的提要求时,木屋外正躺着66具被他枪杀的血淋淋的学生尸体。

这个开场的确令人震撼,每个观众都会想;最终他是否会伏法和忏悔?

影片的结局让人遗憾,虽然着重展现了挪威总统和法院对屠夫的公平公正理性,最后幸存男孩也在法庭上动情讲述的爱、希望之类,显然,这些东西对那个极端屠夫毛用都没有。

而且,影片又增加了一条平行主线,一个幸存学生的身心康复和抗争之类,这让影片节奏立即拖沓了起来。

其实,影片可以重点讲述审判过程,法律与民意、人权司法公正与极端主义的激烈斗争,中间穿插极端分子的冷酷残忍和养成之路,深入探讨这个全世界面临的问题。

至于幸存者的身心康复和回归社会,完全可以单拍一部励志鸡汤电影。

看完片子,忽然想起了美国的被他国指责的关塔那摩、美国反恐的以眼还眼作风,还有那部《美国刺客》的台词;对待恐怖分子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听到你的名字就感到恐惧。

也许,对待这种极端恐怖分子,爱和希望、法律和道德,确实是然并卵!

 5 ) 《7月22日》:用挪威屠杀事件为例,探讨恐袭的原因和后果

恐袭、枪杀题材在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不可忽视,《孟买酒店》(Hotel Mumbai)之后又看到了发生在挪威的真实枪杀事件电影《7月22日》,由我最愛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自编自导,不仅还原了残酷的现场,更是探讨了这起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更多问题,及人们是如何勇敢面对和处理伤痛的。

影片根据挪威真实屠杀事件改编。

2011年7月22日,极右翼恐怖分子Anders Behring Breivik在奥斯陆市中心政府办公大楼前及郊区于特岛上的工党夏令营里分别以爆破、枪击杀死共77人。

如果《孟买酒店》从头到尾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俨然变成了一部残忍的恐怖片,那么这部《7月22日》则更多侧重讲述事后影响和后续发展上。

这样的处理方式相对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也能更全面地展示事件前因后果,更加丰富、全面,也具有了更多人性化的内容。

但短短十分钟的恐袭现场依然只能展示得十分真实,就像他指导的《United 93》一样,会让人有亲临现场的感受,惊吓程度也不亚于《孟买酒店》导演在片中着重关注了袭击幸存者、挪威的政治领袖及枪手三个部分,三条线并行展示事件的后续。

而凶手与律师讲出的内容可能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因为我们都希望知道究竟是什么造成他们屠杀无辜人们。

大部分恐袭的枪手都被击毙或自杀,而这部里的却自己投降,还毫不掩饰地说出一切目的,与政府谈判,算是非常典型又值得推敲的案例。

导演对整个审判过程展示得很仔细,特别关注了一个受伤青年的康复和出庭作证,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恐袭对这些年轻人的影响,及借助这位受害者的嘴,讲出他希望表达的内容: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

特别是伤者是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枪手却是孤立无援的。

这番话确实也戳中要害,是比子弹更加有力的回击,也是影片中升华的部分。

导演在首映上表示,促成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目前很多类似的右翼分子依然活跃,如果不做出行动,十年内类似的恐袭还会在发生。

讽刺的是,这些右翼分子这样做就是因为911之后,他们开始对外来的难民,其他种族和教派产生抵触、排外情绪,打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安慰的旗号,做出的却是与恐怖分子一样的事。

暴力屠杀永远的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多伦多观影)

 6 )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的真实感受

该电影是以挪威恐怖袭击事件为背景,毫无疑问,在观影的过程中是非常揪心的,尤其是当极端分子举起手中的枪射向每个学生的时候,那种冷静与毫无人性的眼神,就像手中的枪射向的是动物一样,每个学生纷纷倒下,学生们无助与惊恐的眼神,这一幕太令人震撼了,在观影当中,我心里一直在想,为什么警察会来得这么慢,为什么速度不快点,当警察好不容易赶到时,却没有出现我希望的所有警察一起朝极端分子开枪的一幕,虽然大多数人都希望这样,那种严惩极端恶徒的快感,但归于理性,他们是警察。

极端分子不管是有什么样的理由,向手无寸铁的人开枪,都是不可饶恕的。

 7 ) 77死,151人伤,凶手却只判了21年

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看完《7月22日》是件挺艰难的事儿,因为内心总有股子激愤萦绕。

尤其是在看完导演“良苦用心”营造的前30分钟屠杀戏后。

心里就有股劲儿绷着。

爆炸还只是震撼的话,那屠杀就彻底令人暴怒之后,每当看见凶徒那一脸小人得志的卑劣嘴脸,每当看见受害者痛苦地恢复正常,心中的愤怒便增多一分。

看受害者如此,就想对这孙子上各种古代私刑而现实中,这人渣居然在监狱里潇洒了七年。

顿时觉得惩罚还是太“温柔”了。

我还是喜欢一个快意恩仇、以牙还牙的世界!

22 July01恐袭现场邪恶的虐杀嚎叫本片是一反“常规”设计的电影,因为我们常理解的“嗨点”在开头,前武后文,最震撼的就在前三十分钟的恐袭复原(当然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也不能在结尾改出个花)。

这一部分恐袭戏,首先得益于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一贯写实的影像风格,直接将观众拉入整个事件当中,从制作炸药,到屠杀青年,整个过程一览无余。

开篇俯拍将观众拉近至事件本身,之后这种俯拍也作为全景视角多次使用

接着依旧手持摄影,偷窥的角度,特别有代入感

时不时的拉近镜头,更能调动观众情绪

拍摄受害者时更是如此,镜头夹杂在人群里,仿佛观众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注视着一切当然,为了保证全局观,也为了照顾视野,镜头也会时不时地拉远再迁回,但关注点始终在主角身上,不曾远离。

无论是远焦还是近景,视角始终对准一处而近距离的拍摄下,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生活的真实质感被无限放大。

像烟尘这样细小的点都被刻画为了之后的正邪交锋,导演在震撼的屠杀环节,就将善恶的对比打造、暗示。

像光影的使用,屠杀者多在暗处,而青年们,多是明处。

光与影,正与邪一目了然剧情上也有有所对比。

理想与极端,对与错同样可见而在爆炸和屠杀的一刻,导演的手持功底,牛逼到让人瞬间感受恐袭究竟有多恐怖。

欢迎回到7.22特大恐怖袭击现场除了导演的功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与恐怖分子的参演者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的出色演绎。

小哥正经很帅,假如不演变态的话他在电影前面成功将一名老谋深算、冰冷至极的杀手完美刻画。

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冷酷、克制。

从制作炸药、调制枪械到写宣言、点燃汽车炸弹、登岛杀人,一步步一丝不苟、毫无纰漏,全部成功实施。

之后即便是爆炸成功,他都不苟一笑。

杀人也仅仅是呼喊,没有疯狂、没有喜悦,冷静地像台机器。

冷漠,更多是对生命的蔑视

哪怕被警察逮捕,都还是一脸淡定从容当然假如仅仅把他当做是“面瘫”表演,那就大错特错了,后来与善良的交锋,更看得出他表演的张力。

02罪与罚善良的懦弱反击前三十岁分钟的恐袭,现实中最终造成77人死亡,151人受伤。

就如同“龟兔赛跑”,当暴恐分子用突然袭击大肆领先时,正义和善如同慢吞的“龟”,虽迟但到。

在后半段,电影详细展现了暴恐事件处理、判决的过程。

用两大阵营(正义、邪恶)、三个方向(凶手、幸存小哥、首相)、五个主要人物(凶手、凶手律师、幸存小哥、小哥家属、首相),近乎全景呈现。

电影更多地还是聚焦在凶手和幸存小哥的对比上但在[7月22日]的后半段,所谓正邪的较量,却以邪恶屡屡占上风,正义最终只能以虚弱呐喊告终。

片中很明显地感受到凶徒占据着主导。

对于他的审判,不是简单的定罪,高度文明的挪威为他配备了律师。

律师从职业角度为他脱罪,但凶徒竟多达三次改变想法,影响案件的发展。

从找为新纳粹辩护的律师,接受自己精神病的诊断;到突然要求在法庭发言,审问幸存者;之后竟全部推翻精神病脱罪理由,以刽子手形象出现法庭。

几乎每一次要求都视为一次改变自己地位的主动出击。

就如同一开始策划袭击一样,找律师是在计划内,审问幸存者也是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最后一刽子手形象出现也符合这一切行为的动机:屠杀、法庭发言,都为了宣扬自己的极端主义。

他每一次的嘴角上扬,似乎都在证明他是这场审判角逐最后的赢家再看看幸存者小哥,与凶徒三次转变相对的是,小哥的一次次手术、拆线;回家后承受不住心灵创伤,野外狂奔;是痛苦地一次次做着康复训练。

与凶徒的轻快对比的是幸存者小哥一直痛苦的脸再看看凶徒审问时有饮料、披萨吃;为了让自己减少惩罚,把和受害者一样的身份的律师当做例外(又神经质威胁律师)。

太舒坦,太无底线,根本不是所谓的狗屁战士只是垃圾而当一切尘埃落定,幸存者小哥英勇出席法庭作证,战胜了凶徒所谓的“第三次”袭击,让他获罪(电影中是无期,现实是21年)。

但相比受害者一生的痛楚,凶徒付出的代价真是太小。

尤其是当梳理现实新闻后,发现,这货在监狱中,还是三居室,一个卧室,一个健身室,一个书房,过得比北漂还好时。

尤其是得知他居然控告政府“受到不公正对待”,还获得高达4万美元赔偿金时(待政府上诉)。

尤其是他上法院再行纳粹礼时。

善良、正义赢来的胜利,就看着相当渺小。

我们会战胜你的,可用什么呢?

爱吗?

03谁来保护善良如何保护善良看完本片,最大的愤慨,大概就在于受害者要痛苦一辈子,而施虐者则可以在监狱“潇洒”。

这难道就很高级了么?

艾尔琳,胃部、手臂、右膝和右腋窝中弹

崔西莉亚在枪击中失去了一只胳膊,肩膀和下巴也中弹,后来子弹打在智齿上,救了她

哈米德被射中左肩、左腿和胸部,被迫截肢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些疯狂的渣碎?

不禁想起军事圈的一个段子:1985年,恐怖组织“伊斯兰解放组织”绑架了四名苏联外交官。

扬言完成他们的要求,不然就处死全部人质。

最开始莫斯科试图沟通,但效果不佳,一名人质被杀害。

不过,没过多久,人质竟全部放回。

后来流传的消息说:特种部队绑架了恐怖组织头目的亲属,虐待他们,并放出消息不放人质,你们的亲属下场比人质还惨。

而结局自然是恐怖分子妥协了。

这不禁又想起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名言:“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我更想起子曰的:“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文:LOGO李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8 ) 惨烈的死亡 无言的痛苦 到底是谁的错-《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

影片真实还原了在2011年7月22日那天,挪威极端分子布雷维克在政府办公大楼前引爆一颗巨大威力的汽车炸弹,然后赶往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冷静而又疯狂的枪杀了69名夏令营的学生,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可怕灾难。

只是政见不同,于是罪犯制造了“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罪犯的意思就是说,“我代表圣殿骑士团反对国家目前的移民政策,采取暴力手段达到我需要的效果,我从事的事业非常崇高”。

面对这种情况,相信任何国家都非常棘手,所以挪威这种国家发生的这种事情,我个人认为,无解。

也许只有关塔那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吧。

电影一开始就是罪犯布雷维克有条不紊的在家中制造了一颗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 ,同时仔细、冷静的准备了枪支弹药,不慌不忙的把炸弹车停在了政府办公楼的楼下,在警卫人员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一声巨响,造成8人死亡,办公楼大面积损毁,爆炸后又伪装成警察有条不紊的赶往奥斯陆西北40多公里的于特岛,骗取岛上老师的信任,冲入岛上正在夏令营活动的青年人群,冷酷的追杀参加活动的人群。

现场一片惨叫和哀鸣,死亡的大多数是14岁到18岁的青少年,学生威亚带着弟弟躲入海滩岸边及时的通过家人报警,躲过一劫,而凶手布雷维克一看到警方赶到立即极为配合的放下武器投降了,这种人也只能对孩子下手了,怂包。

惨案发生后,布雷维克竟然可以为自己指定律师,而且盖尔律师还不能推卸责任必须为他辩护,那些幸存的身心受到重创孩子们只能默默疗伤在家舔伤口,全程面带微笑没有一点内疚之心的凶手布雷维克,却可以以行凶时别人的骨头渣子蹦伤了手要求伤口的治疗,甚至在法庭上行纳粹礼,宣讲自己的政治态度。

这时律师盖尔的律师团竟然打算为凶手申请精神鉴定,让布雷维克逃脱法律的惩罚,不然无法解释凶手的疯狂举动,无法给受到伤害国民交代,看到这里发现只有凶手的权利得到最彻底的保障。

这时受到重伤的青年威亚和他的家庭却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虽然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挣脱了死亡的魔爪,在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帮助下,慢慢学会了重新控制自己的身体,装上了义眼,学会了走路,生活似乎又缓慢地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但是自己知道心灵的创伤很长时间都不可能恢复,还没有走出痛苦的泥潭。

在法庭上布雷维克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竟然放弃了精神鉴定,强烈要求在法庭上慷概激昂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他自认为自己是右翼的领导者,是精神上的胜利,但事实上并不被政见党派的带头人认同,也不为律师和他自己的母亲认同,原因就是右翼党派也是想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得政权,不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暴力表达政治态度,更不会通过夺走别人的生命而实现。

受害者的亲属和凶手的律师团无法相互妥协,布雷维克又与政府谈判较劲,审判进入漫长的拉锯战,这时受伤青年威亚终于走出创伤阴影,身体在自己的努力下也慢慢的康复了,同意出庭作证,通过法庭的陈述让大家看到恐袭对年轻人的影响,说出所有受害者无法表达的内容,那就是: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

我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你却是孤立无援的,什么都没有。

杀人诛心,也使影片表达的思想得到升华。

影片结束时布雷维克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会再来一次,而律师盖尔说你永远没有机会了,并且没有选择与他握手告别,转身扬长而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些极端分子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排外,说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而做的事却和恐怖分子一样。

最终只能在监狱里孤独死去。

 9 ) 故事之外

没有做什么铺垫直接在开场30min内完全展示了7.22的恐袭而把重点放在了事件后社会的震荡。

叙事克制冷静,除了主角外受难者都只做中景的描绘,但是从一家人在事后的挣扎又很容易联想到同样的情绪还发生在77个死者200多位伤者的家庭身上。

观感不仅止于事件的本身,把时间往回拉到公元八 九世纪,那时骁勇野蛮的维京人用长船和斧子把欧洲折腾的死去活来,在此过程中维京人在整个欧亚开枝散叶繁衍不息,留在英国的成为现在的英国人,留在法国的成为现在的法国人。

时间过去千年,作为地球最富裕的北欧国家,诞生了最为中坚的左派知识分子。

他们的眼光绝不仅限于自己的国家甚至所在大陆,环顾五大洲七大洋以人类的命运为思考起点。

即使这在我们看来显得空洞可笑,并冠以“白左”的称号。

恐袭的实施者有错吗?

现在的我们当然异口同声。

但是1000多年前,持有此意见的绝对是“爱国者”,本来人类的早期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争夺,封建时期是族群的争夺,近代是国家的势力划分,而现在以大洲为基本单位都显得遥遥无期的时候,北欧人的思想却早已跨入人类命运体之类了。

有错吗?

看对谁,对这个蓝色星球来说无疑是勇往直前的暖流,而对于挪威人来说,未必。

近些年欧洲的排外浪潮此起彼伏,右翼政党粉墨登场,我们的古语说“仓禀足而知礼节”从人类顶峰回归历史常态的过程中欧洲这个创造出灿烂文化和工业的大洲必然还要经历一阵一阵磨砺,最终会如何,无人知道。

 10 ) 恐怖袭击

7.22恐怖袭击事件背景在于犯罪者及其团伙为反对国家多元化,争取挪威主权,领土,而引发的一系列案件,往往恶势力难以压制正面势力,在欧洲首相所倡导的极右思想,民众争取利益,国家长治久安。

而另一个主角光环乃是维亚,在此事件中受到的重创却在家人,朋友的扶持下最终走出阴暗,道出“表现出软弱并不代表不坚强”。

 短评

一部电影2个小时的时长,15分钟内没有共鸣点,找不到感觉,不要再浪费时间和流量了,果断放弃。除非你特别文艺

5分钟前
  • 我是被你逼死的
  • 较差

7分。

7分钟前
  • 此去经年
  • 还行

枪杀精英阶级孩子,炸政府大楼,77人遇害,200多人受伤。反对移民,呼吁平等,法庭上,纳粹军礼,为自己辩护,

11分钟前
  • jensen
  • 很差

北欧毕竟是高度文明,身在美国都感慨当事人各方的高度civilization,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15分钟前
  • anonymous
  • 推荐

“表现出软弱也不代表不坚强”。“我还有选择,因为我依然有家人、朋友、回忆、梦想、希望、爱,但他没有,他完全孤身一人将会烂在监狱,而我幸存了,而且我选择去生活。”我想以上就是我们面对极端主义的人性光辉吧。

20分钟前
  • 戴老板
  • 推荐

不尴不尬

23分钟前
  • 红中是个科学家
  • 较差

还记得很多年前的那部93号航班带来的震撼 这次绿草回归真实事件改编题材 依然冷静 克制的令人发指 前三十分钟把谍影系列的凌厉作风都搬过来了 甚至真实的有些冷血了 接着分三条线展现灾难过后从各人到政府的应对方式 这才是真正高文明世界的模样 自由 平等 文明 🤔

24分钟前
  • doherty
  • 推荐

太冰冷了,如挪威天气,没有看完

28分钟前
  • 夏可可
  • 较差

我就不懂 都几几年了 用挪威卡司重现一个发生在挪威的真实事件 为什么还让演员说全英语对白啊

29分钟前
  • 水包酱
  • 还行

兇手洋洋得意,听到判21年,还笑了。2017年起訴挪威政府虐待他,因為獄中只有PS2玩,要求升級到PS4 。

31分钟前
  • 身是客
  • 推荐

高度文明,就是死亡迟早会出现,罪恶也不会消失,容忍他,然后活下去。

36分钟前
  • 基本是我
  • 推荐

feeble.

37分钟前
  • 狸奴·波赫修斯
  • 较差

对这样的敏感事件,处理有些面面俱到,这么做很保险,但也出不了彩。

4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看完全片,又是真实事件,只能说北欧或者挪威的人权真的是到位...即便是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人,也能指定律师,也能尽情表达,也能在判处之后享受监狱单间...另外影片中是判处无期徒刑,但实际上似乎挪威最严厉的惩罚——监禁21年?

43分钟前
  • All about you
  • 还行

复仇?一个国家对复仇的态度显示它的文明程度?

46分钟前
  • 木·才
  • 还行

拍得太冷静了,极右分子和少年都演得非常好。

48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Rule of law", instead of "rule by law".西方民主、司法的完美典范。尽管各种出于人权、法治的尊重的行为让人(绝大多数人,尤其是非法治国家)觉得“不够痛快”,但面对这种残忍的恐怖袭击仍能保持从始至终的有序理性克制真是人类文明civilization的最高展现。美国天生就是移民国家,具有种族多元主义,但是其他国家,欧亚大陆的这些国家,是否有必要迎合种族多元的潮流?即使以人权为由?(难民潮真是棘手啊)也许还是应该由民众决定。运行良好的民主政体下的政府无法忽视广泛的民众声音,为了选票,政党倾向于选择中左或中右立场,保证了温和性,极左极右分子几乎不可能获得权力。这需要经济发展创造一定数量的坚实的中产阶级和多元意识形态的教育作为基础。

53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一直在试图理解但到最后也没有说服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这是一部英文电影。仅仅因为是英国导演,还是希望通过一种更广泛使用的语言把事件及其意义扩大化?全景式的描述牵涉许多人物和角度,或许希望能够带给更广泛的观众群更多思考。但我总感觉这种目标显得越来越天真了。

54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作为电影,有点平淡;取材自真实事件,还是很震撼。

59分钟前
  • 一只影迷
  • 还行

三星半

1小时前
  • 向上游的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