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第三集,也就是最后一集。
这部BBC出品英剧,直到最后一集的最后时刻,才基本揭露谜底,以及凶手的动机。
但过多的闪回,过多展示那些子女的一些细枝末节,并不能使得这个悬疑故事变得更悬疑,反而是显得有些故弄玄虚了。
看完了第二集,其实故事真的不算复杂,那个被认为是杀死母亲的养子应该是被冤枉的。
但是剩下的人,包括父亲,后妈,和其他子女,也都是神神叨叨的样子,让人猜不出谁是真正的凶手。
每集长达1个小时,两集下来基本没有解开任何谜底,剧情展开也是有些拖拉。
《无妄之灾》,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改编的英剧。
全剧一共3集,第一集,就讲述一个收养很多孤儿的夫人突然被杀。
大家认定杀她的就是其中一个养子。
养子送去监狱后不久就死了。
整个家庭内部勾心斗角,但显然这个杀人案没那么简单。
第一集基本理清这个大家庭的关系就够乱了,不要提发现什么新的线索了。
剧情推进缓慢,音乐倒是用的比较阴沉恐怖。
1945年的圣诞夜,美国投下原子弹后不久,女富豪瑞秋在家里被砸破了脑袋。
凶器是威士忌酒瓶,瓶身满是小儿子杰克的指纹,他恰在案发前后离开了家。
杰克坚称他有不在场证明;当晚他离家后拦了辆车去酒吧,案发时他正与穿条纹衫的司机在一起。
然而指纹证据确凿,也并没有找到什么条纹衫司机。
未及开庭,天性顽劣的杰克便死于一场狱中斗殴。
杰克的葬礼匆促地掩埋了这桩疑点重重的家庭谋杀。
一年半后,瑞秋的老公里奥即将迎娶性感秘书格温达,子女们颇为不满。
而一位自称刚从北极回来的物理博士到访,称刚看到新闻,他便是杰克的不在场证明……四个子女其实也各有杀母动机。
他们都是无法生育的瑞秋收养的。
瑞秋付出了全部,期望他们完美;孩子们却因她变态的控制欲备受折磨,都在心里憎恨这个不近人情、体面大过天的母亲。
大女儿玛丽可能是唯一一个爱母亲的人,她竭力取悦母亲却永远无法令其满意。
玛丽嫁给了英俊的空军上尉杜兰特,婚后杜兰特因赛车事故伤了脊柱,高位截瘫,圣诞夜刚刚出院。
轮椅上的杜兰特成了一个尖酸愤懑的男人,对于博士的到来颇为兴奋。
在博士因为没有说对“条纹衫”这个细节而被当成骗子赶走后,杜兰特仍邀请他回来,揭穿家族成员的虚伪。
大儿子迈克从小有自残的毛病,参加过越战。
母亲死后他独自搬去了伦敦,此次是来参加里奥的婚礼。
实际上迈克曾与二女儿克里斯蒂娜秘恋,克里斯蒂娜治愈了他的自残欲。
圣诞夜,杰克看见两人缠绵,告诉了瑞秋。
克里斯蒂娜是瑞秋最优秀的孩子,瑞秋痛苦又心碎,骂她乱伦婊子,浪费了她的爱;克里斯蒂娜羞愤自责,与迈克分了手。
迈克离家是为了离开伤心地。
小女儿海斯特天真烂漫,因受不了母亲的严苛离家出走,每周仅打一个电话报平安。
瑞秋偷看了她写给杰克的信,得知她已经结婚,崩溃。
平安夜早晨,她按信上的地址上了门,用五百英镑收买了海斯特的老公,让他消失,并在女儿的牛奶里下了药,去掉了她肚子里的“错误”。
晚上,她带着打胎后的海斯特回到家,令女仆克斯滕好好照顾,对外只说是流感。
随后她在里奥办公室发现了一条蕾丝内裤,循踪撞见了正在偷情的老公和格温达。
打了格温达一巴掌后,瑞秋体面地回到办公室与里奥谈话,决定离婚。
里奥并不害怕,他吃准了瑞秋受不了离婚这种名声;没想到她这回铁了心,羞辱他离婚后就得出去工作了,根本没人看他写的破书。
玛丽来为坐轮椅的杜兰特协调一楼的房间,被气头上的瑞秋无视。
玛丽痛苦地问,如果不准备爱她,为什么要领养她?
瑞秋冷酷道,“我当时不快乐,我以为你能给我带来快乐。
你没这能力不是你的错。
”小儿子杰克最无视规则,热衷挑动母亲脆弱的神经。
他戳破母亲在地下建了个核弹防空洞,希望她能揭掉假面,正视自己的焦虑与恐惧。
当他看到虚弱的海斯特后,气愤又心疼,说出了克里斯蒂与迈克相爱一事,故意刺激母亲;被激怒的瑞秋也毫不示弱,告诉了杰克他不过是女仆克斯滕的私生子。
伤心的克斯滕前去质问瑞秋为什么没有保守秘密,却发现瑞秋已经脑袋开花,几句话后便倒下死了。
杰克的死给了博士巨大打击,他不惜暴露自己的秘密,也要为杰克作证。
原来博士曾参与原子弹方程式的编写,因良心不安产生幻觉,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圣诞夜杰克拦车时,他身穿条纹病服,刚从精神病院逃出来。
这回他决定至少要做一件“good true thing”,洗清这个无辜年轻人的名声。
没想到报警后,局长贝拉米却要撞死他灭口,好在贝拉米自己发生意外翻车身亡。
博士回到庄园,提醒里奥警局不可信,里奥道出隐情;杰克曾与贝拉米的老婆偷情,还戳穿他的恋童癖,贝拉米确有可能因此栽赃杰克。
杜兰特是唯一没有嫌疑的人。
酒后的杜兰特产生了被害妄想,认为全家联手害死了瑞秋,要打电话报警,被里奥拦下后,更加恐惧,叫来博士;博士安慰杜兰特,警察确实不可信。
没想到第二天杜兰特因吗啡过量死在浴室。
然而玛丽回忆当晚并没有准备吗啡,轮椅高度也根本够不着吗啡。
四人和克斯滕这才决定说出各自的秘密,拼全当晚的图谱——凶器并非威士忌酒瓶,而是里奥书桌上的埃及猫纸镇,裂隙里还有瑞秋的血迹。
是里奥杀死了瑞秋。
貌似与子女们更亲近的父亲里奥才是真正虚伪的无耻之徒。
当年是他强奸了才15岁的克斯滕。
杀死瑞秋后,他栽赃给了亲儿子杰克。
没想到杰克在狱中想明白了自己是里奥的私生子,威胁他会在庭上说出一切,搞臭整个家族。
于是里奥串通贝拉米,在狱中杀死了杰克。
用吗啡杀死杜兰特后,他通知精神病院带走了博士。
得知真相后的子女们与克斯滕联手,对外制造了里奥因罪自杀投湖的假象,将他囚禁于地下室。
作为惩罚,里奥的余生将在瑞秋建造的核弹防空洞里度过。
这海报与《无人生还》的,异曲同工这部《无妄之灾》不能当作推理片来看。
推理片是会给观众各种线索的,循着各种蛛丝蚂迹,如谈话中不小心溜出口的那些话语,下意识的一个动作,某个反常的举动,观众有时候可以判断真凶,或真相。
这部3集剧,没有任何这种线索。
孩子们的种种不正常,可以归因于养母的控制欲,和她的语言暴力。
比如,当长女Mary哭着问养母,你为什么不爱我?
你收养我不就是为了给我爱吗?
养母冷酷地回答,我那个时候不开心,我以为你能给我带来快乐,但显然你没这个能力。
养母在发现长子Mickey和次女Tina之间的感情萌芽后,痛斥Tina她与他的所作所为是repugnant,是filth。
直接导致两人关系的迅速冷却。
剧终两人又情意绵绵,可以理解为摆脱原生家庭后的自由。
幼女Hester直接离家出走,并自行与他人结婚。
养母赶来,用500磅打发走对方——豪门通用手法。
给Hester下药,并打掉了她怀了三个月的身孕。
Mickey 自小就有伤害自己的倾向,某个男孩在发音上也有问题,如发不出Butter中的T。
养母也是冷暴力对待。
总之,观众自始至终没有看到养母的母爱,只看到她脱口而出的伤人话语,和雷霆手段。
也给了每个人一个作案的动机。
感觉养母被杀,大家都还蛮开心的。
而且Jack立刻就被当成真凶抓捕。
大家似乎可以有个happily after。
然而Dr Calgary出现,声称自己是Jack凶杀案当晚的alibi。
这下子伤疤重新打开,每个人都再次有了嫌疑。
Dr Calgary被逐出他们家。
又被警长谋杀未遂。
Jack与警长夫人有不伦之举。
警长上门声讨时,又有暗示警长似乎恋童。
长女婿身残志坚,想联合Dr Calgary敲诈富有的养父。
与Mary之间夫妻关系也欠调和。
强吻Hester一场来得突然,引得Mary暴走。
一是为他的死铺下伏笔,二也是让这桩凶杀案的真凶扑朔迷离——最后也不知是谁干的?
以上种种似乎是线索,观众却无法通过这些得出结论。
没有任何推理,第3集平铺直叙地还原了凶杀当夜的场景。
最后真凶。。。。
哦,原来是TA。。。
最后以为大家合伙把真凶杀了,结果囚禁在了地牢。
又倒吸一口凉气。
当个家庭伦理片看,还不错。
一如既往地,英剧外景永远那么美。
本片拍摄地是苏格兰的Inverkip
看完之后就觉得瑞秋很可怜,明明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却总是拒绝孩子们的亲近。
杰克说“母亲,只要你停止笑,我就停止”(大概是这个意思),瑞秋说“你是击溃不了我的”,但是就很着急,为什么瑞秋不能示弱呢,为什么不能说出来,为什么要自己承担一切呢?
看着瑞秋在防核室里捂着胸口痛哭就觉得,当一个女强人一点都不好,所有事情都自己承担,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如果她能和孩子们亲近一点,不那么强势,结局肯定会不同,她会是一个多么让人爱戴的母亲啊。
同为阿加莎的作品,《无妄之灾》的影视改编比《无人生还》难度要大很多,后者像猜谜一样主角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本身戏剧性就非常强,每一个死亡场景的细节都很值得在视觉上细细打磨。
但《无妄之灾》自始至终就只有一个两年前看似定案的凶杀案,随着 Dr. (Arthur) Calgary 的到来,所有人尘封的记忆才慢慢地重新开启。
整个故事几乎没有正面冲突的场面(当然除了最后的高潮戏),大部分剧情都是由主角们的心理独白和对其他人的猜测来进行推进的,这在影视改编上要求就非常高,一不小心就变成平铺直叙了。
无论是 1984 年的电影改编,还是 2007 版的电视剧,都没有办法得到观众的认可,这次似乎同样未能幸免。
**以下为结合原著小说和目前18年版 BBC 已出的两集电视剧进行对比分析,已补上 03 最终集的内容修订,后面会有清晰的剧透分割线**原著角色设定及电视版改动可以看出 BBC 是真的有在用心去制造冲突,电视剧版最明显的改动是 Argyle 一家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得到极大加强。
Micky 和 Tina 之间的感情被明显和外化,Hester 对 Micky 更为亲近(小说里几乎无交集)、 增加了 Marry 和 Micky 的互动、Micky 的语言障碍、扭转了 Mary 和她丈夫 Philip 之间感情的强弱地位、Hester 和 Philip 之间的暧昧升级(接吻在小说里倒是真实地有写到,这个在后面有详细分析)、原男主人的秘书现任未婚妻 Gwenda 尝试融入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如与 Marry 的对话、Kirsten 对她的无视)等。
年轻化的 Gwenda 和 Dr. Calgary(在小说里三十好几),相信是为了用美好颜值吸引年轻观众。
但从总体来说,这些小改动不仅对总体剧情毫无帮助,还削弱了原著小说中关于 Argyle 一家各兄弟姐妹的性格特征,而各个演员的表演过于用力,又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反感度。
甚至一些改动,显得非常莫名其妙,尤其是将原来 credibility 完全没有问题的 Dr. Calgary 硬生生改成了一个神经病,还强行加戏。
在小说里,Dr. Calgary 出现时就已经将自己的背景及为何事发两年之后才出现的原因解释得非常清晰,所涉及的地方、路名、时间,甚至南极(电视剧版将其改为北极,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请问)探险队的名称都确确切切地有迹可寻。
而他的科学家身份,更是进一步增强了他对细节记忆的可信度。
Dr. Calgary 出现之后、继续停留动机也很明显:因为他的出现,原来看似确切的凶案重新开案,凶手未定,无辜之人却遭受了新的煎熬。
所以他决定要继续探寻直到找到凶手,还无辜之人一个平静。
而在电视剧版本,这个动机被极大地弱化了,反而加强了 Calgary 和 Jacko 之间有着明显私人关系的暗示,希望在第三集有更令人信服的内容出现吧。
更令人不解的是,电视剧版本完全删除了 Jacko 妻子 Maureen (还有她的现任丈夫 Joe)的情节,但这个看似游离在主线之外的背景人物,对 Jacko 被捕入狱后病死于监狱、最后凶手的暴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Jacko 的死因也是电视剧与小说明显不同的一个地方,电视剧版本目前看来是死于暴力(还是真凶安排的?
),以前两集的暗示来说,希望会一个隐含着重大信息的细节。
还有与 Mr. Calgary 惺惺相识、基情四射(虽然只有短短一段描述)的警官 Huish 也在电视剧版本里不知所踪,起码在目前的两集里并没有出现。
而电视剧版为 Micky 和 Philip 增加的退役军人背景,又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原著小说的走向和推理虽然说影视改编难度有点大,但如果能够细读小说,就会发现,阿加莎是通过那些看似松散的心理活动和对白之间,细致地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清除嫌疑人”的超级通关游戏。
而本应成为推进剧情、吸引观众的这一点,并没有被编剧好好地利用上,反而希望通过强加不必要的角色冲突来吸引观众看下去。
虽然也是一条可行之路,但总觉得可以改编得更好。
这个“清除嫌疑人”游戏的通关钥匙(可能是刷《头号玩家》过火了)有两条,一是凶手的杀人动机,二是不在场证据。
电视剧版本之所以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即使编剧做了各式各样的角色设定变动,但大部分都没有帮助到推进杀人动机的明朗化和“合理化”各人不在场证据,更像是为了故弄玄虚而刻意制造的噱头。
小说版杀人动机在 Dr. Calgary 探寻各家庭成员杀人动机的过程中,逐渐在这个看似和谐的家庭挖出了一个个相爱相杀故事,而这个故事,当然全部围绕着组建起整个家庭的核心人物、也是案件的受害者 Rachel Argyle。
纯粹的金钱动机很早就被排除掉,因为 Mrs Argyle 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各个子女的独立基金,确认每个人都能够优厚地生活,而这并不受她的生死所左右。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并不代表,她的死和金钱毫无关系。
除了钱,另外一个经常导致谋杀的动机就是情。
身于富人家庭的 Rachel Argyle 从年轻时就是一个非常热忱的人,Leo Argyle 也是被她这种热情而吸引。
但自从她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怀孕时,内在的母性无法得到正常宣泄,从而转向专注于任何与儿童相关的慈善事业。
但随着她对小朋友的狂热慢慢上升到一个不可控制的地步,Leo Argyle 也渐渐地成为了她人生的背景板,向来性格沉稳和内敛的 Leo 也甘于(或被迫?
)将自己的时间再次放到学术上。
Marry Argyle 是她第一个、通过正式程序收养、来自纽约的小孩,但事情并没有因为 Marry 的领养而终结,反而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Rachel 希望给予这个可怜的小孩所有她可以提供的一切,好玩的玩具、良好的教育、好生伺候的工人,所有在她能力范围之内刷足了作为一个母亲的存在感。
但慢慢地,她发觉这还不够。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又为她这种近乎变态的母性提供了灵感,她在伦敦郊区、远离轰炸区的地方买下了一幢别墅,将其改建为临时的战争孤儿收容所。
与其说它是一所简单、普通的收容所,把它称作奢华级别的度假村可能会更合适一些。
Leo 警告过她说,在战争结束之后,这些困苦的小孩终归是要回到失散的亲人身边的,她在收容所所提供的条件,已远远超过了他们本来家庭能够提供的水平。
但当然的,Rachel 并没有能够听从 Leo 的劝说,所以才有了战后硬被她留下来的 Tina、Micky、Jack 和 Hester。
Rachel 觉得她在做正确的事情,为自己的儿女做最好的打算,而令所有人都生气的是,Rachel 常常是对的那个。
所以 Rachel 的死,极有可能是家庭关系恶化的后果,但当然了,最后的真相并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解释。
不在场证据当 Jacko 被定罪时,似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但 Dr. Calgary 的出现,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当中,因为若不是最坏、最讨人厌的 Jacko 所杀,那他们现在所有看似无辜的家庭成员中,就有一个(或两个?
)是真正的凶手。
在杀人动机不明朗、或者说杀人动机同等程度的时候,核实各人的不在场证据就成为了破案的另外一个方向。
所有人当中,Tina 和 Micky 的不在场证明是最弱的,Tina 坚称当晚自己在小镇的家里独自一人,Micky 说自己在无人证明的公路上试车(小说版的 Micky 只是简单的一个汽车销售而已)。
在别墅上的 6 个人里都有自己的不在场证明,或者说都有一个或两个证人去支持他/她的不在场。
Hester 和 Kirsten 互相证明(Hester后来出去和 Donald Craig见面了;Donald,又一个消失了的角色),Mary 和 Philip 互相证明(Mary中间出去一一会,有大嫌疑)Leo 和 Gwenda 互相证明(虽然 Gwenda 那时已经离开别墅)。
看起来没有人证明的 Tina 和 Micky 是最有嫌疑的,但认真地想,别墅里的三对,也极有可能是在包庇对方。
角色独白推动剧情Kirsten (Argyle 家的女佣)
小说中不多的内心独白中她的重点都在推敲 Mr. Calgary 证词是否属实,甚至她承认了 Mr. Calgary 讲的是真话,即 Jacko 确实是上了他的车,Mr. Calgary 成为了 Jacko 法律上铁证般的不在场证明,但对熟悉 Jacko 的 Kirsten 来说,她也相信这极有可能是狡猾的 Jacko 精心安排的不在场证明。
如果 Kirsten 就是凶手,这样的推敲就完全没有必要了,不过这也有可能是阿加莎故意设立的圈套。
从既定事实上来说,Kirsten 也是看似是最无辜,因为她是第一个发现死者的人,凶手又怎么会自投罗网做案发现场的第一人呢?
除非她坚信事后有非常明显的证据向警察证明自己的清白。
Tina(养女)
在整个 Argyle 家庭和律师 Marshall 之后(又一个缺失的角色)、警察 Huish 到访之前,Tina 一小段很简单的心理活动很容易引导读者从嫌疑人清单中划掉她的名字。
她是这么多孩子里面唯一一个真心爱着 Mrs Argyle 的,在 Jacko 还是被认为是凶手的时候,所有事情对她来说都感觉是尘埃落定,她所失去的,仅仅是一个她所尊重的母亲。
但现在发现 Jacko 不是凶手,那就意味着家里别的人是凶手,而这极很有可能是一个她非常关心的人(A.K.A. Micky/Michael),后来她在别墅附近和 Micky 散步谈话时表达的担心,又进一步加强了她不是凶手的可能性。
因为真相一旦被发现,她失去的就不仅仅是母亲,还有另外一个她非常爱的人。
损失 1+1>2,基本上就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数学问题,所以也解释了为什么 Tina 会保留她所知道的一些信息。
但究竟,Tina 知道了一些什么不能分享出来的信息呢?
Hester(养女)
从 Hester 和 Donald Craig (在电视剧版本里又没了)的对话当中看出来了她对于 Craig 在心底就认定她是凶手的想法非常失望。
作为一个戏精本精来说,Hester 非常热爱抓马之余头脑也非常简单,事情在她眼里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所以即使她对于“母亲总是对”这件事虽然心有不甘,也不可能会对母亲动手。
电视剧第二集 Hester 和 Philip 的吻来得突然又突兀,在小说里戏精本精 Hester 在 Phillip 面前表演了大半个钟头的自杀+内心戏,秉持着游戏玩家心态的 Philip 感觉不亲下去都对不住表演女主角,所以才有了接吻的这一段。
但这一段精彩的对白中,铺了一个对全剧非常重要的线索。
但电视剧所营造的他两一早有暧昧(甚至奸情)实在是多余,除了毫无根据地制造视听混谣之外别无意义。
Mary(养女)
Mary 是一个极其工于心计的人,还有着极强的面部表情控制能力,演技也是奥斯卡水平,和戏精 Hester 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即使还在她非常小的时候,她已经懂得利用 Rachel 对小孩的执着来达到成功脱离原生家庭的目的。
但即使她能力再强,Rachel 永远都比她要更强大和成熟,她似乎永远都没有办法摆脱养母的影响。
在 Marry 心中,Philip 似乎成为了一个她远离母亲声音的第一方(或者说唯一)净土,所以她尽可能地控制着 Philip,Philip 的瘫痪也正好给了她这个契机。
Mary 一生都在尽可能地逃离 Rachel,但最终也似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种人。
Leo Argyle(丈夫)
除了早期对 Gwenda 提前婚期的建议拒绝之外,小说后面 Leo 和 Phillip 在书房中的对话也透露出了他害怕最后确认的凶手就是他最爱的 Gwenda,才有了一反常态地向 Phillip 发了脾气。
Micky(养子)
从动机和不在场证据来说,Micky 的嫌疑是最大的,相对于 Tina 的安于接受 Rachel 的爱、Marry 想逃离养母影响、Hester 的摇摆不定,这个脾气暴躁的男人不仅对养母的关爱毫不动容,更对她强行将自己与原生家庭(他妈以 100 英磅就把他卖了)分离的行为怀有深深的恨意。
但他真正恨的是究竟是 Rachel,还是其实是那个抛弃自己的生母?
剧透分割线不想被剧透的同学,请停止滑动。
之前提及的全剧最大的剧透就是官方海报,后来也证明只是对小说粉丝的一种误导,电视剧版本结局另有一番天地。
不得不说,03集稍微为 BBC 扳回了一城,凶手、杀人动机和角色之间的关系都做了极大的调整,这需要勇气(因为很容易会被阿婆的粉丝攻击),但不得不承认,改动也算是合理和现代化了,为此我多加了一颗星。
在小说里,Rachel 的死是养子 Jacko 和保姆 Kirsten 联手炮制的好戏,但为什么 Jacko 会命丧监狱,一部分原因在于原来计算好的时间证人 Dr. Calgary 意外被车撞了失去短期记忆(两年后记起),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和 Jacko 苟合的 Kirsten 在策划谋杀的第二天,发现 Jacko 竟然是已婚,才醒悟到,原来她也只是 Jacko 这个天性就邪恶得不得了的小孩的其中一个棋子,所以对警方起诉 Jacko 谋杀之事保持沉默,让其自然发展,才最终导致 Jacko 在监狱里病死。
这就是为什么在小说里,看似对剧情无用的妻子 Maureen 之线但其实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扼杀了 Jacko 脱罪的最大可能性。
但电视剧版非常大胆地做了各种的调整,尤其配合凶手和杀人动机的合理化,将原来是苟合在一起的 Jacko 和 Kirsten 写成了母子关系。
虽然对小说粉丝来说略显恶心,但在电视剧版本中,也算合理。
关于这段关系改动,第一个问题应该就是究竟谁才是 Jacko 的父亲,而问题的答案又会直接明了地提示了这位男性的性格,从而为后面 Rachel 被谋杀铺就了深层的原因和动机。
这段关系不仅解释了凶手杀人的可能性,也解释了为什么 Jacko 在狱中被人殴打致死(而不是小说中的病死)。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 Jacko 他爸和凶手是谁了吧?
毕竟,能够当他爸的人,全剧角色里就只有一个。
当你看完 03 集结局之后,又会发觉,前面的那些迷惑观众的回闪镜头和各个角色的一惊一诧表情,好像又有点多余。
所有的这些关系都会在第 03 详细铺开,若没有小说版珠玉在前,这也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悬疑侦探类作品,但阿婆原作中那种对文字和语言的巧妙利用、对人性的挖掘,其实比那个明晃晃的杀人动机要更值得人一再细读。
《无妄之灾》据说是阿婆生平最爱的故事之一,逻辑和线索的铺就虽然不能算是阿婆作品系列中的顶尖水平,还有着明确的情节漏洞和部分转折生硬,甚至最后凶手也没有就法,但整个故事所探讨的家庭、人性虚伪和懦弱,却是她所有作品里下手最重的。
如《希伯来圣经》中《约伯记》所写的:IT WAS NOT JUSTICE THAT MATTERED, IT WAS WHAT HAPPENED TO THE INNOCENT. 正义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无辜之人所受的牵连。
如果你愿意欢迎移步到公众号 DramaMatters在这里,我们分享更多关于电影的细节分享和私密感受
《无妄之灾》的犯罪不算最离奇,推理不算最炫酷,甚至故事也不是最新颖,但它却实实在在,触动了我。
1958年11月9日晚,7∶00~7∶30间,雷切尔·阿盖尔太太在她家书房被拨火棍击中头部,悄无声息地死去了。
不久,她的养子杰克被逮捕。
他当晚早些时曾来过,问母亲要钱,但被拒绝,怒气冲冲地离去,声称他还会回来的。
家里有人听到了他们的争执声,以及杰克对母亲的威胁。
被捕时,在杰克身上搜到了书房内遗失的钱,凶器上也有他的指纹。
虽然证据确凿,杰克却坚持他有不在场证明:那半个小时他正在搭便车去Drymouth的路上。
然而无论怎样努力,警方也找不到他所说的人和车。
也许这又是杰克的谎言,他从小就是个令人头痛的孩子,长大后越发放肆,不务正业,偷蒙混骗,无所不为。
杰克被判终身监禁,6个月后因肺炎在狱中死去。
两年的时光流逝了,如果不是因为阿瑟·卡尔加里的出现,阿盖尔一家原本可以在平静中渐渐淡忘那幕惨剧。
阿瑟·卡尔加里就是当晚给杰克搭便车的人!
一场交通事故使他失去了对此事的记忆,所以没能挺身为杰克辩护。
直到不久前,他才看到报道此案的旧报纸,蓦然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愧疚之余,鼓起勇气找到阿盖尔一家说明了此事。
杰克的罪名虽然得以洗清,阿盖尔一家的反应却完全出乎卡尔加里的预料之外。
他原以为他们会惊喜,慨叹,不平,甚至怨恨,但多少也应该心怀感激!
但迎接他的却是怀疑,震惊,惶然和指责——---不是他准备听到的,对他未能及时出庭作证的谴责,而是责备他此刻为何出现,为何要掀起早已平息的事件。
他们对杰克的命运似乎非常冷漠:“如今他已经死了,这样做还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他们一家会有那样异常的反应?
难道他们不想让正义得到声张吗?
他们似乎都宁愿相信是杰克杀害了他的母亲,难道他们甘愿让杰克蒙受不白之冤?
原来,当晚前门是锁着的,凶手或是与雷切尔熟识,由她开门让进屋的,或是自己有钥匙。
换句话说,就是家中一员。
既然不是杰克,那是谁呢?
卡尔加里的到来在众人心中播下了惊惧的种子,恐慌就像黑色的潮水无声无息地缓缓涌起……他们在逃避着什么,又在隐瞒着什么呢?
推荐电影微米是认真的等了一年多,这部BBC三集悬疑剧终于完结。
看的过程中,小鱼就一直在猜:凶手到底是谁?
结果越看越一头雾水,越看越迷茫。
直到最后一秒,我都不敢相信:原来真相是这样!
截至发文前,豆瓣8432人评价,分数8.0。
和某些上映的影片相比,看过的人不算多。
这样的好剧没人看,很可惜啊!
现在就把它推荐给你们——《无妄之灾》Ordeal by Innocence
有句老话,小鱼已经不是第一次说了。
BBC出品,必属精品。
虽然前不久,才刚爆出过BBC纪录片造假新闻。
但这些年来,BBC也确实奉献过大量精品纪录片,以及大量优秀剧集。
就比如今天介绍的《无妄之灾》。
还有此前的《无人生还》、《控方证人》。
口碑皆不俗。
三部剧作,也都改编自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小鱼去年推过《无人生还》(点蓝字进入)。
也推过改编自阿婆小说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点蓝字进入)。
现在再看这一部,只能说:真的,太好看了!
剧情满分!
作为一部悬疑剧,谜底直到最后一刻才揭露。
剪辑满分!
正叙与倒叙穿插,信息如抽丝剥茧般一点点展现。
服装、布景满分!
从服饰到布景,无不精致美艳,一股浓浓英伦风扑面而来。
演员满分!
全明星阵容,每一位角色的颜和演都在线。
仔细看上图11个人的表情,看不到一个善类。
几乎注定了,这是一部不容易猜到谜底的剧。
圣诞节夜,养母瑞秋被人杀害在卧室,鲜血一滴一滴在地毯上开出花来。
第一发现人是女仆克里斯汀。
女仆尖叫着退出房间,养父利奥及时赶来安抚。
在警察的取证下,小儿子杰克被迅速指控为凶手。
然而没几天,杰克就因为在监狱里和别人打架,被打死了。
全家人,养父、女仆,老大玛丽,老二米奇,老三蒂娜,老四海斯特,为杰克举行了葬礼。
难道真是小儿子杀了养母?
经验告诉我们,故事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18个月后,养父正筹备和女秘书格温达的婚礼。
当全家人以为恐怖的经历已经过去,却横空冒出一个叫卡尔加里的人来,声称可以证明杰克是被冤枉的。
既然真凶不是杰克,那么凶手就是家里的另一个人。
于是,刚刚恢复平静的家庭,再次暗潮涌动。
凶手会是谁呢?
会是前凸后翘的女秘书格温达吗?
格温达原本只是父亲的秘书,养母死了,她就可以名正言顺成为这个家的女主人。
似乎,养母死,她是唯一的受益人。
而格温达还没有成为女主人之前,就已经开始对仆人颐指气使。
自己整天穿的骚里骚气的,仆人露个小腿都不行。
没人时,她会对着已逝女主人的画像,露出凶狠的表情。
可见这个女人不简单,人前美好,人后歹毒。
而且养母死的那个晚上,她脸上脖子上都有血迹。
这个家没有人喜欢她,女仆躲着她,老四海斯特躲着她,老大玛丽最讨厌她。
老二米奇刚从伦敦回来,就被玛丽带到一边商量着阻止养父和女秘书的婚礼。
似乎,玛丽是最爱养母的那个人,无法忍受养父另结新欢。
玛丽自己也说,她是长女,她爱母亲的时间最长。
真的如此吗?
就在前不久,她才被养母嫌弃过。
女秘书也说,她只是在扮演一个可爱心碎女儿的角色。
事实上,她比谁都更恨她。
因为玛丽的丈夫菲利普,是一个变态。
菲利普是名军官,但赛车出车祸伤了脊椎,成了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
车祸,让菲利普性情大变,也让曾经恩爱的夫妻渐行渐远。
这场婚姻,很大程度上是养母安排的,她是该恨养母。
是养母让她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前路没有光明。
玛丽结婚的时候,曾因跟弟弟妹妹们一起玩闹,被养母训斥。
养母死的那个晚上,她就在现场不远的地方。
杀害养母,她一样有嫌疑!
老二米奇一直有自虐倾向,小时候就会用工具刀割腕。
现在会用烟头烫自己,胳膊上都是伤疤,触目惊心。
因为有拼读障碍,小时候养母对他很严厉,所以他与养母的关系一直不和。
会不会是他一时兴起杀了养母?
他也有嫌疑。
老三蒂娜,表面看着温顺,也与养母争执过。
曾被养母骂作是渣滓!
从米奇和蒂娜两人的行为来看,他们之间似乎有过一段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他们现在却形同陌路,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
养母死的那个晚上,他们还见过面。
会不会是他们合伙杀了养母?
老四海斯特,在养母死的那天晚上,脸色苍白,睡衣上都是血。
没人时,镜子里的她又在愤恨什么?
真凶会不会是她?
还有这个家里尽职尽责的女仆,她是目击第一人。
那天晚上,她进入房间时,养母还没死。
她口中那句“你保证过的”又是什么意思?
很明显,养母答应过她什么,最后没有做到。
养母到底答应了她什么?
会不会因为养母没有做到对她的保证,她就杀了养母?
似乎,她和孩子们的关系也很好。
又会不会是她想取代养母,成为五个孩子的母亲呢?
还有养父,马上就要和年轻漂亮的女秘书结婚了。
又会不会是他想娶年轻漂亮的女秘书为妻?
从而杀了老婆?
可以看见,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心怀鬼胎。
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嫌疑,每一个人都有杀人动机。
这也是阿婆小说里的一大特色,真相没揭露之前,人人都像凶手,却又总差了一点直接的证据。
除悬疑外,人性里的黑暗和复杂也是这部剧的一大看点。
明明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养母好心收留五个孩子,怎么就养出了嫌隙,养出了怨恨?
最后还被家人的谁杀了?
揭开真正的谜底前,小鱼想过无数种可能,万万没想到会是这一种!
知道真相的我,倒抽一口凉气!
温馨提示:不用猜群杀了,结局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不一样。
阿婆的小说目前中英文版本合起来只看过二十余本,但对于阿婆笔下的本格推理特征还是相对有感触的。
把这部2018年的BBC最新改编三集迷你剧和2007年的《马普尔小姐探案》第三季第二集连在一起看,这种对比就更明显了。
巧的是,我暂时没读过《无妄之灾》的原著小说,所以对这个故事的了解仅从这些影像中获知。
我先看的是三集迷你剧。
没有了Marple小姐的介入,仅剩的局外人Calgary博士像个战五渣一样,除了重复Jack的不在场证明,便没有任何举措,还新增了“被精神病+逃出精神病院+被送回精神病院”的桥段,还不断回忆自己被扭送进精神病院的惨痛经历,以及对原子弹爆炸的恐惧。
我怀疑我开错了视频。
Sarah这个编剧要么是不认真读原著,要么就是故意毁原著。
她将一个推理案件改成了一出家庭伦理剧。
可能她看了太多肥皂剧,剧情在通往狗血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1)将老女佣调低了三十岁,变成了Jack的妈,Jack变成了Leo的私生子。
2)女秘书Gwenda从原来的真心相爱、互相慰藉的新情人变成了力求上位、贪图钱财的第三者,从出场到结尾都在高调卖骚。
3)大家长Leo也从规规矩矩的作家变成了婚内出轨、为钱杀妻的渣男。
4)为了让故事更狗血,这个编剧还“别出心裁”地让Hester离家出走、和一个渣男好上并怀胎三个月,养母Rachel追上门去,先是一张支票打发了那个渣男,随后在牛奶里下了三五片安眠药(真的不会降低药效?
),强行带走Hester并送往医院,在未经病人的同意下帮她打了胎。
5)为了制造警察局长在监狱里间接杀死Jack的合理动机,编剧让Jack变成一个小淫棍,对着来家里做客的警察局长夫人动手动脚、上下乱摸,随后在爸妈和局长面前坦白,他和局长夫人天天上床!
为了揭穿局长的恋童癖,Jack还将局长伸出的手指塞到嘴里强行爱抚,甚至不惜上演男男接吻的戏码!
局长和Leo为保声誉实施了杀人计划。
我承认我很喜欢那三个年轻的男配角(Anthony Boyle/Matthew Goode/Luke Treadaway),我也很欣赏BBC的大手笔,不管是豪华阵容,还是精致的服化道和摄影,但这个改编版本硬伤太多了,除了最致命的“本格推理氛围全无,尽是狗血家庭伦理”,Sarah改编的这个新故事也不能逻辑自洽。
以下仅举出其中几点。
1)第三集回忆中Rachel从Jack刚出生时就收养他了(Rachel说Jack从出生起一直和他母亲在一起),但第一集回忆中Rachel第一次把Jack领回家介绍给另外三个的时候,Jack已经好几岁了。
这不构成前后矛盾?
2)Leo杀死Philip的动机何在?
Leo如何杀死Philip?
当时Philip已经淡定转身,看见了Leo,还说出了一句“当然是你”,而第二天Philip被发现身亡原因是吗啡过量,试问这个性情暴躁、贪生怕死的空军中尉被Leo注射过量吗啡时忽然之间又不呼喊了吗?
3)当Rachel放置好烧火棍、站起身来、还没来得及看镜子的时候,被身后忽然出现的Leo锤了一记后脑勺、脑子不清醒地坐在地上缓一缓,Leo在不确定受害人是否死亡的前提下就先走一步?
而且他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这个傍晚九点的黄金时间不加掩护就提着凶器走过去谋杀?
4)女秘书Gwenda在案件发生当晚衣领上血迹斑斑这个作为混淆视听的编剧小把戏,在后来也完全不加解释。
5)局长意图开车撞死Calgary博士这个想法有点天真,谁知Calgary博士一个闪现(其实就是跳进了路边的小沟),这个局长可怜的驾驶技术就让自己撞上了石墙当场身亡。
这个局长的存在就是为了在狱中暗中弄死Jack的吧?
而且当地法庭也是腐败得很,犯罪嫌疑人在开庭前夕暴毙狱中,竟然不用找出凶手?
6)这三集的开头出现原子弹,中间提及Rachel修建防空洞,末了又有Calgary博士对爆炸导致人类死亡的恐惧,这有什么用意?
为了衬托作为写出原子弹方程的物理学家Calgary博士一直强调的“自己只想做一件真正的好事”吗?
7)Leo杀死Rachel的动机事实上细究起来,有些神奇。
第三集编剧才让我们知道,其实有钱的是Rachel,Leo一直在吃软饭,还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和女秘书在阁楼偷情,并且在案发当晚被Rachel捉奸在床,并收到离婚威胁。
Rachel直接挑出了离婚的后果,那就是Leo会变成penniless,一个身无分文的穷老头。
就为了这句威胁,Leo起了杀机。
请问,Rachel提到Leo此前多次和其他女下属风流,Leo要是害怕离婚,杀人还用等到现在?
8)第三集的结局也是令人发笑。
彻底抛弃了抽丝剥茧的推理桥段的编剧,让年幼时被Leo强暴产下Jack的女佣对四个养子养女和盘托出隐情,然而四人并未有任何质疑或反问,直接拍脑决定凶手就是爸爸,并且齐心合力将他软禁在防空洞里,真的是一点证据都不需要。
9)我知道有人会提出那个沾了血迹的凶器就是证据啊,谁跟你说上面有Leo的指纹?
而且Leo是个呆瓜,一块这么大的血迹竟然十八个月了都不清理?
10)强调了几遍Mickey喜欢在手臂上留疤痕,有什么作用吗?
我也承认,BBC这部迷你剧的剪辑比较特别,不断穿插的闪回一点点地将各种狗血的情节抛给观众。
但这些闪回实则违背了本格推理的准则,这些闪回就像是编剧开的外挂一样,她想知道哪一部分真相,大喊一声,“真相!
”,就忽然能不顾逻辑顺序、摆在你面前了。
而且从第一集开始,凶手是谁的答案就不断被旁敲侧击,其他人的嫌疑一个个在第一集就慢慢被排除。
我还以为这部剧能像电影《隐形人》那样故意在开篇就告诉真相、却能赢在后期的氛围制造上,但我错了。
这花了大价钱打造的华丽豪宅家庭伦理剧就像个空壳,编剧异想天开地以为抛出几个小孩子对母亲的强权关爱的厌恶就能制造迷雾,却不料这个编剧是个推理方面的门外汉,这些小厌恶完全推敲不出合理的杀人动机。
迷你剧的剪辑其实也是很有问题的,Rachel和Leo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直到最后20分钟才透露,这无疑等同于编剧作弊,利用信息完全不对称性地制造悬念。
另外,导演、编剧、剪辑该不会以为把很多镜头给了年轻女佣就能误导观众了吧?
Sarah去编恐怖片可能会很不错,但她的这个推理剧我想一票否决,这个华丽又黑暗的《无妄之灾》我考虑到BBC花了大钱请了众多明星演员给了及格分。
BBC这一版还有个优点,片头和片中穿插的动画很用心,但片头那种小纸人围成一圈、有个着火了其他小纸人都掉落下来、地面上无数纸片叠成的丧幡的创意,更适合阿婆那些“所有配角都心怀鬼胎”的小说,例如《葬礼之后》。
显然,Sarah改编之后的这个《无妄之灾》是不符合的。
相比之下,马普尔小姐探案中的《无妄之灾》,虽然也做了相应改编,但至少符合本格推理特点(观众与侦探拥有同样多的线索),Marple小姐和Calgary博士在一步步寻找蛛丝马迹和合并证据。
当然,这一版的结局也是稍显仓促,我不是很喜欢Marple小姐最终动之以情使凶手伏法,却拿不出实打实的证据。
经典的小说,经典的演绎手法。
总体其实是四星左右吧,以现在的眼光来看。
不过,就像第一句说的,这是阿加莎的经典之作,需要用复古的眼光来欣赏。
谈谈我觉得比较出彩的一幕:mother在被敲破头后,挣扎坐到化妆台前时,其实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却仍故作镇定地回答了Kirsten一声well。
下一秒,盔甲就崩溃了,数十年来的悔恨,愧疚,恐惧,瞬间喷涌而出,就如脑后伤口渗出的血液,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流尽。
这个结局,对这位mother来说,与其说特别戏剧化,不如说特别人性化。
因为,全剧都在表现她的坚定坚强坚硬,终于在她的生命流逝之前让她脱去脸谱,重新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想,上述这一幕就是本剧最经典或者说最复古的地方。
看过太多的我们,也许觉得这是常见套路了,其实,这不也正是复古或者说经典的魅力所在么?
瑞秋给了五个孩子一个家,把他们养大,教给他们知识和教养,按理说是非常伟大的母亲,但她的爱太令人窒息,孩子们失去了自我,也必然会产生反抗。
他们也爱瑞秋,但希望她能像个普通的母亲,有真实的喜怒哀乐,能允许孩子们做真实的自己。
杰克用各种手段破坏瑞秋努力维持的表面和睦,就希望看到真实的瑞秋,但瑞秋说,你永远也打不垮我!
瑞秋与丈夫之间也是带着面具,她只在克莉丝订面前、在地下室里展示自己的无助和痛苦。
但丈夫的再次出轨打垮了瑞秋,她第一次不顾教养,脏话连篇,痛骂他人,可惜她对丈夫的威胁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利奥才是最虚伪的人!
为了保全自己,连唯一的亲生儿子也不放过!
但我不知道菲利普是如果发觉自己有危险的,是早上利奥在餐厅说的话吗?
博士的塑造暗讽了原子弹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发明了原子弹,但也终将毁灭于原子弹!
看到仍然是同一为编剧就放不抱什么希望了,阴郁惊悚精神灰暗剧,默默回去啃书缓解。
剧情被改编得面目全非,推理基本没有,成了大型狗血家庭伦理剧,但是相比Sarah P之后改编的两部还是稍强一些,起码最后一集揭示真相的部分做得还可以,父母形象的反转比较意外。
结尾某人的笑容太恶心了,大概是编剧自己写到这里实在觉得自己太聪明忍不住在内心狂笑吧。这么厉害凶手结局随便改,怎么不上天呢???有本事自己写啊别顶着阿加莎的名字招摇撞骗。
看了两集不看了,瞎耽误功夫,所有人都往精神病路子上演,剧情非常拖沓,毫无进展
高下立判了,无人生还>无妄之灾>控方证人,台词与各种比喻契合很妙,而且没有为了悬疑而悬疑之嫌,因此不让人感到烦复相反还能引人入胜,这就是系列曲的大成功了。(马修古迪还是那个帅翻我天灵盖的马修古迪👋🏻
3.5。英国电视全明星阵容家庭伦理悬疑剧。Alice Eve这个绿茶婊式演技感觉在模仿Nicole Kidman,看久了甚至觉得两人的眉眼也有一丝丝像了。
2018.04.01 22:49: 第一个来评论。守在电视前看完了第一集首播,虽然还不知道后面两集结局会怎么改动,但就目前导演的剪辑和采用的叙述手法来看,原著中本格推理的魅力已经荡然无存。阿婆本人最爱的两本之一沦为回忆杀式家庭伦理剧,三星不能再多。
近几年bbc改阿婆怎么都是这种路线:画面精美至极,演员花容月貌,节奏缓慢冗长,试图深入刻画人性但流于表面(编剧明显力不从心,前面拖拖拖拖堆积压抑气氛,后面总不过就是马景涛式嘶吼,这种人性还不如不挖掘呢),然后乱改诡计(毫无推理可言)。实在是部华而不实的戏
剧情拖沓,我是来看悬疑推理的,不是各种插叙故弄玄虚,整一出家庭伦理闹剧,控制欲超强的母亲,但是她是爱你们的。不明白那些齿轮滴血和始终不断的插入有什么意义?
看完两集还不知道这部狗血家庭伦理剧的凶手是谁……
BBC这是改编阿婆上头了,但基本属于“买了版权了不起,留下人名其他瞎改一气”的节奏,终于这部连凶手都换人了。制作精良、卡司大牌,这些都是一贯的优势,不过一味地玩剪辑闪回,使得剧情上悬疑有余推理不足,再也没有一个足够理性的侦探式角色带着观众沉浸解密了;更何况自己挖的坑(女婿之死)剧终也没有填上。主创团队说“从来没读过小说”,BBC你们真的不介意嘛?
心疼马修古迪
马修古迪好帅。
无推理纯家庭狗血。为什么英国年轻一代的演员一个个面相都那么贱?
……哈?为啥和维基的剧情介绍不一样?这个结局倒是改得挺巧,但是前面太难过了吧,前两集哪有什么剧情推进啊……
虽然中间的过程略显无聊,但整部剧的水准还是一流的!
6.5/10
Christian Cooke真是适合军人形象;太多好看的人了呀呀呀
阿婆要是知道改编成这样会气死的
BBC這一波的克嬸改編,好像很沉溺於改狗血黑暗風,可以不要再讓Sarah Phelps寫劇本了嗎。像ITV版老實地拍小說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