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方

Desde allá,天地禁恋(港),远方禁恋(台),俯瞰(台),远观,无法碰触的性,From Afar

主演: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路易斯·席尔瓦,杰里科·蒙蒂利亚,卡特琳娜·卡多佐,豪尔赫·路易斯·博斯克,格美尔·阿科斯塔,阿佛尔·卡马乔,伊万·培尼亚,乔塔

类型:电影地区:委内瑞拉,墨西哥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5

 剧照

来自远方 剧照 NO.1来自远方 剧照 NO.2来自远方 剧照 NO.3来自远方 剧照 NO.4来自远方 剧照 NO.5来自远方 剧照 NO.6来自远方 剧照 NO.13来自远方 剧照 NO.14来自远方 剧照 NO.15来自远方 剧照 NO.16来自远方 剧照 NO.17来自远方 剧照 NO.18来自远方 剧照 NO.19来自远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来自远方的影像

在2015年的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委内瑞拉同志题材影片《来自远方》击败了亚历山大·索科洛夫、马可·贝罗奇奥、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以及查理·考夫曼等老牌名导的新作,斩获水城影展最高荣誉——金狮奖。

这也是继十年前李安的《断背山》以后又一部以男性情愫为视点的擒狮之作。

而在今年四月份北京电影节上的展映,我发现观众反应和电影本身一样精彩微妙——很多人在映后立即掏出手机,或百度,或豆瓣,以期平息疑惑:这货是金狮奖?

其实,单看“委内瑞拉”“男同”等标签,就很容易让人对本片产生“现实主义”美学倾向的错误预判。

就像很多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的第三世界国家参赛作品一样(例如提到中东,绕不开战争与伊斯兰,像《自由之路》;提到东亚,绕不开民生与政治,像《天注定》;提到东欧,绕不开纳粹与红色政权的历史创伤,像《索尔之子》),即使这位南美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聚焦的是时下充满噱头的禁忌之恋,也很容易陷入群体、社会与信仰之间多重冲突这样老生常谈、论文议题般的陈词滥调,这似乎也是此类地域性明显的电影在面对欧美主流话语权所应保持的创作姿态。

但难能可贵的是,《来自远方》并没有借着话题之便来卖萌、卖丑或者卖惨,而是尽可能地屏蔽掉了现实符号的渗入与干扰,避免了空泛的社会化论断。

观众似乎看不到时代的蛛丝马迹,导演甚至还使用了《索尔之子》的背景虚焦来处理摄影空间,缩减观众的视阈范围,让影像的焦点更大程度集中在“人的身体”,架空“人”以外的宏观视角,并把其从“整体”与“秩序”拉低至“个体”与“非理性”的表现维度。

因此,这个得以纯净化的故事既可能发生在当下的委内瑞拉,也可能发生在过去的法国或者明天的日本,具备普世的价值语境。

电影放映结束后,观众对这个奇观式故事表现出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主要人物的行事动机充满疑惑。

有说中年对少年表达的仅仅是父爱,有说中年在利用少年弑父,最简单粗暴却貌似有几分道理的概括即:男主角是变态。

导演似乎无能于建立一套理性的叙事秩序,男主角行为链条段段脱节,心理动机处处缺失,摆明了是在拒绝观众介入这种被预先默认需要进行认可与代入的情绪。

但之于观众,我们不妨从被侵犯的尴尬困境中解脱出来,将计就计,甩开经验的包袱,用另一种思维去理解这恰如远方的影像,理解统计学里的少数,理解“归纳”与“概括”行为在此处的赘余。

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数学里的一元函数,每一个因变量对应一个函数值,那么观众所处外部现实世界的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一帧图像,连续下来则形成电影。

但显然电影里的时间与现实的时间机制不同,影像内部所对应的因变量也就有着多种可能性。

大多数好莱坞电影的因变量是因果逻辑,意即影像随着“因为所以”的动作而输出,这是大多数人对电影逻辑理解的“不言自明”。

除此之外,像窥视性长镜头影像的因变量则是流逝的时间,例如香特尔·阿克曼的《让娜·迪尔曼》;有些移步换景的超现实主义影像的横坐标是空间场景,例如《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戈达尔早期电影里的人物随着激情和欲望而肆动,而布努埃尔、大卫·林奇的影像骨架则来自意识深渊,绝妙却绝不可言;让·鲁什或者诹访敦彦的“真实电影”则依托演员的即兴表演。

这些新影像的奥义不在于把电影看作一道理科题目去智性求解,而需要观众调动感知的触角,去洞察“无法言说”之丰富性。

就像阿伦·雷乃所说:我们从未想使影片妥协于什么明确的意义,我们永远希望它带点暧昧。

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实中复杂的事物到了银幕上就必须要清晰起来。

《来自远方》的简约性让情欲、父权和杀欲三者的文本交待含混不清,更不足以形成中年男子行为动态的诱因。

如果强硬地把男主角们怪异无常、不可捉摸的精神根源(也是本片影像的因变量)做以俄狄浦斯式推断,或者戏剧演变式考察,从而对这种复杂的男性心理面貌进行某种社会症结或者心理学寓意的归属,这部片也就无异于那些高考命题模式、等待观众总结与升华的古旧情节剧了。

此片的难得之处亦在于其对“阐释”的背叛。

观众需要体验的,超越于理智与语言之外,一如《狐狸捕手》的貌合神离,《索尔之子》的精神执意,抑或《一九五一年的欧洲》里英格丽·褒曼的情绪突变,是直袭观众身体(而非头脑)的木然,是理性无法统领的禁区,更是超验化的直觉运动,我们可以不用明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这样做的意义,一切始于存在,止于感受。

区别于“因为所以”的逻辑拼图,这种摆脱了高屋建瓴与全知视角的现代影像直击个体的存在限度,微言却显大义。

此外,让男性拥有与女性一样微妙、神秘、无常,却又真实、难言的直觉体验,真是让人惊叹。

 2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仅从剧情本身出发而言,A作为一个深柜老gay一辈子孤单寂寞冷,只能花钱寻找安慰,这是他的可怜之处;E作为一个街头混混,为了金钱迷失原本的自我,无头无脑,任人摆布,这也是他的可怜之处;有句古话说的好,本是天涯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年过半百的A碰到这样一个对自己动真情的小伙子,不仅不懂得珍惜,反而亲手毁掉原本可能幸福的生活(结局E去买两个人的早餐),活该一辈子孤单到死,下了地狱也一个人孤零零。

E为何不单纯的只是为了钱呢,为什么要对一个年老色衰的糟老头👴🏻动情,最后落得和自己父亲一样的下场,所以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们的可怜并不值得人同情,可谓活该。

 3 ) 来自中产阶级的孤独和冷漠

这个片子整个的基调是克制,有很多镜头是记录男主独具的环境,干净,整洁,中产情调,侧面也看出一种冷峻的氛围。

男主基本整个电影都没有什么表情,除去必要的打招呼礼貌的微笑,几乎看不出男主的情绪变化,即便在男主与父亲同一个电梯未被父亲认出,近乎冷漠的习惯性克制,所以到最后举报男配并看着男配被捕,就成了一种必然的结局底层代表的男配,是片子里唯一暖色,强烈的感情表达,一部分因为物质的诱惑,一部分是来自父爱的缺失,导致男配最终对男主的依赖,同时也成了必然的牺牲品,贵族代表的男主的父亲,西装革履,出入现代化的CBD大厦,基本是高不可攀的,即便是身为儿子的中产男主,也只能远远的看看着父亲电影基本所有的信息,都是表层展现,但意境深远,贵族高不可攀,只能远观,中产冷漠自私,底层只能挣扎求存,

 4 ) 无法抹除的童年阴影

2015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是属于拉美电影的。

银狮最佳导演给的是阿根廷帕布洛·查比罗的[犯罪家族],金狮给的则是洛伦佐·维加斯的处女作[来自远方]。

有趣的是,在前者从宏观上把阿根廷臭名昭著的犯罪家搬上银幕的同时,后者也从微观的角度揭露了家庭的丑恶。

[犯罪家族]的表现手法相当张扬,甚或有影评人称其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而与之形成有趣对照的[来自远方]则表现出令人惊奇的克制,大量的留白加之人物之间感情的淡漠,亦让人从生理层面感受到强烈不适。

从表面上看,[来自远方]讲的是一对男同志的故事。

中产的老男人包养了街头小混混,两人的关系从对立到同一,再到彻底分裂。

如果单看这个爱情故事,[来自远方]并没有讲好。

因为两位演员的极度克制的“无表演”,两人感情的每一次转折都没有足够的细节去支撑,感情硬邦邦,也很廉价。

但[来自远方]的出彩在于它并没有明说的地方。

先看看两个人的差异,阿曼多已人过中年,从来不缺钱花,独身很久,是个同志。

而艾德不过十几岁,家境贫苦,只能靠敲诈度日,他有个女友,性取向很“正常”。

他们遇见彼此时应有的碰撞,洛伦佐·维加斯点到为止,只要艾德一句“基佬”和忍不住撇阿曼多手里的一叠钱的眼神就足以。

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擦出了并不意外的戏剧效果,而他们的相同之处却是故事继续讲下去的推力。

他们的童年都不快乐,这不幸都是父亲所赐。

阿曼多的童年阴影表现得很直白,从故事开端就一吐为快。

我们从他与姐妹的对话中知道那种“宁愿父亲死了”的恨,这种恨里也带着畏惧。

自始自终,镜头都没能让观众哪怕是看一眼这位父亲的正脸,我们仿佛是与胆怯的阿曼多站在一起,用他的眼睛只远远地看着父亲的侧脸与背影。

而艾德的父亲则着墨较少,我们只能从他对阿曼多的抱怨里略知一二,他用混混的话语模式好让观众更能感受到父子关系的紧张。

有了父爱的缺失,才能进一步解释艾德的“被掰弯”。

阿曼多之所以恨父亲是因为幼时被父亲性侵,这直接导致了他对性的极度冷漠,在艾德不惧世人眼光大胆示爱时,阿曼多却给了艾德一记耳光。

在性冷淡的背后还有阿曼多对爱情的不信任,这种冷漠激怒了开始依赖阿曼多的艾德。

他做出了杀害阿曼多父亲的举动,至此整个故事像是一个“俄狄浦斯”悲剧,只有扫除了横跨在他俩感情之间的障碍,这段难得的同志之恋才能得以继续维系,这个障碍最直接的来源就是阿曼多的父亲。

影片结尾道出洛伦佐·维加斯的真正用意,在艾德蛮以为障碍扫除后终于可以收获爱情时,他爱的对象阿曼多却给警方打了举报电话,而此时艾德的呼喊声响起,阿曼多回过头来,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

哀的倒不仅仅是被背叛的艾德,而是艾德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对于阿曼多来说,父亲性侵对他一生的影响绝不是杀死父亲就能抹除的,他依旧用冷漠将真爱挡在外面。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文 调反唱唱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5 ) 我在远方,伤心倚栏杆,等到人断肠

看完了这部电影,还可以,节奏太慢,整体看的人很压抑,人的一生要历经多少渡劫,才能够得偿所爱,如果可以,我愿意等待那份值得的远方!

想起了一首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曲:《远方》:怎奈黎明不懂哀伤 双人成单谁能忘记那段时光离别容易再见难风吹不动沧桑雨轻弹在眼眶这世界还有谁温暖我在远方盼到心慌山海苍茫 触景情伤我在远方 相思更漏短泪湿白衣裳我在远方 花落心残生亦何欢 死也难安我在远方 伤心倚栏杆等到人断肠你在远方我在远方想起过往心薄裘寒泪眼凝霜我在远方 最是情难忘忍不住惆怅我在远方 惜君如常天上人间蝶舞成双我在远方魂与梦为伴千古共向晚你在远方

 6 ) 一幅男性性心理奇观

两天前,看《来自远方》首映,身旁正好坐着主创的几位演员,有幸和年轻的主演小鲜肉握了握手。

两天后的昨晚,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闭幕,这部电影拿到了最佳电影金狮奖,大爆冷门出人意料,要知道这部电影的场刊评分排在了倒数第五位(二十一部主竞赛电影),谁也没想到它会得奖。

原本大热的《拉宾,最后的一天》、《玛格丽特》等颗粒无收,就连索科洛夫《德军占领的卢浮宫》、贝洛奇奥《吾血之血》这样的大师作品也成了炮灰。

在场的中国媒体都在喝倒彩,欧洲的媒体却是一片叫好和鼓掌。

威尼斯电影节这次乌龙真的玩嗨了。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细听一一讲来。

当然,以下理解只是个人的体验,还有诸多问题没有答案可循,比如并不能想明白“来自远方”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涉及剧透,阅读谨慎,观点仅是个人理解。

1、故事发生在委内瑞拉,在那里,同志的生活异常艰难,不仅要面对来自家人、朋友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激进者和陌生人的敌意。

这在片中体现颇多。

比如:电影里人们常常会对同性恋者出言不逊,骂出Faggot、cocksucker等带有侮辱性的词语。

再比如,当一位同性恋者深陷一段同志情感被亲友发现时,不仅家人将其赶出家门,连多年的好朋友都变成陌路人躲得远远的。

电影用丰富的细节说明了身为一名同性恋者,在委内瑞拉会遭遇怎样的生存境况。

2、《来自远方》两个人物主角的身份非常有趣,电影重点强调了二者身份的对立,一老一少,一富一贫,一“嫖”客一站街。

(年轻的男主不是MB,是会修车、组装车的街头少年)中年男主角阿曼多是一名单身很久的假牙制作商,家境富裕,不缺钱花。

但在他身上却有一个设定有趣的:他虽然会用钱找一些男孩子缓解性压力,但是他和他们之间并不会发生直接的肉体关系。

电影刚开始的情节,就直接展现了他的性癖好,他用钱让少年背对着自己脱衣服,先脱上衣,然后裤子只脱到大腿。

他坐在少年的背后看着PP自慰。

只远观,不触摸,仅此而已。

这样一来,中年男主的性格被鲜明地具象化了:保守、多疑、冷漠、自私。

少年男主角艾德则是一名家境贫穷的街头混混,在他身上有明显的青年人才有的雄性味道,看不出任何同志的痕迹,电影借着一场他和女孩子间的床戏表现出他性取向的不稳定性。

所以,他刚见到中年人阿曼多时甚至表现出一副敌对、恐同的状态,装作自己很强大,却只是表面强硬、凶狠,但内心怯弱、自卑,这体现出他的单纯、鲁莽的性情。

3、故事从这位中年男性用钱诱惑年轻、家贫的街头少年来家中开始,原本稳定的生态,在阿曼多遭遇上我们的帅气少年主角开始就被打破,二人之间通过金钱产生了深入的情感羁绊。

可别觉得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廉价的忘年恋故事,剧情最大的趣味点在于,他们之间的情感付出量始终处于一个极不平衡的状态,就像是一个跷跷板,此起彼伏,中间也曾平衡过,可是一旦有某一方加重的情感的砝码,冲突就会接踵而来。

故事有点像两年前的电影《东欧少年》,但这种“情感拉锯”的冲突设置要比《东欧少年》高级很多。

4、首先是第一场拉锯,付出者是中年男主阿曼多。

在故事的前半段,阿曼多被少年的青春所诱惑,面对来自对方的辱骂和攻击始终处于一种坚韧、冷静的状态,直到他被对方一击倒地并被抢走了钱包、ID卡之后,他依然沉着地应对,帮对方付清欠款,请对方喝酒吃饭。

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这样的暴力已不是第一次遭遇了,他已经习以为常。

进一步说明第二个问题,阿曼多和少年艾德的关系与他和他付钱买到的其他男孩的的关系并无二致。

这不是爱,而是一种赤裸裸地性吸引和变相性交易。

其次是第二场拉锯,付出者是少年艾德。

艾德慢慢依赖上对方,这时单纯的他带着阿曼多去拜访他在街头的朋友们,还介绍其认识他的母亲。

艾德动了真情,忍不住欲火,在洗手间强吻阿曼多,遭到了对方的强烈反抗(中年人冷漠、自私不想玩感情负责任的一面再次被展现了出来)。

更糟糕的是,一切还被人看到。

艾德被妈妈赶出家门,朋友不再理他。

他只剩下阿曼多可以求助、依靠。

此时,少年男主的心慢慢打开,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了中年男主。

第三场拉锯便是高潮了,付出者依旧是少年艾德,但人物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一场激情戏后,阿曼多叫来警察抓走了艾德(艾德暗示自己帮阿曼多杀了他父亲)。

此时,被警察押解的艾德再次回到开头那种出言不逊的“仇同(性恋)”状态,破口大骂Faggot、cocksucker等,而阿曼多躲在人群里,冷漠地看着少年被抓走,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

5、这场中年男人和少年男人之间的拉锯战其实更像是一场与人性有关的实验。

中年阿曼多对少年艾德是爱吗?

不是,因为这份感情掺杂了太多欲望和私心。

少年艾德对中年阿曼多是爱吗?

也不能算是,因为他更像是把对方当作长辈一样依靠。

“独立者”冰冷的情感和过于自我保护的姿态与“依赖者”慢慢将心打开的炽热交织成了一幅男性性心理奇观,二人都是性心理发育不成熟的典型。

6、电影对这两种人格的形成做了一定的探讨。

电影后半段基本笼罩在“父亲缺失”的氛围里。

“父亲”在少年男主的成长过程里缺席以及“父亲”对中年男主心理上的压迫和取向上的厌恶和排斥,加深了两人内心深深的“弑父情结”。

所以,我们的少年男主听到对方诉说来自父亲的糟糕过去时,他会轻松地说出一句,“我帮你把你父亲杀了”。

这些侧面揭示了“父亲”角色在男性成长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7、所以,《来自远方》是一部同志电影,却又不是纯粹的同志电影。

电影虽然讲述的是男性和男性间的情感,但是其根本却是在探讨男性心理相关主题。

倘若这是一部平常的男女电影,男性投射在女性身上的心理矛盾远不如男性和男性之间的情感张力来得更加激烈。

所以,同志题材只是表征,或者说它只是创作者用来深化主题,制造戏剧冲突的手段。

8、整个电影的表演非常棒,感情线非常真诚,一波三折,并不掺杂其它支线或者杂质,制作工艺也非常精致,比如声音的运用,靠画外音辅助剧情的铺垫,比如镜头的恰当处理,定焦镜头放大了个体生命身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价值和细微变化,虽然有些刻意却可圈可点。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实在难能可贵。

9、其实不得不加一句话,它能拿金狮,大约还是70%靠的是天时、地利和人和吧。

 7 ) 一半明朗一半模糊

很久没有看同志电影了,这部剧标记了好久,今天晚上像是完成作业般的看了一遍。

看电影的过程中感触颇多,看完大脑一片空白似乎是这部电影留给我的最大印象。

大概看了一眼大多数影评,写的都是父亲这个角色的影响和父辈关系的探讨。

我不太想把这部电影归结为这个层面的内容,于我来说,它就是完完全全的对感情,哦不,对爱情的探讨(虽然这段感情来的有些莫名其妙)。

毕竟,这个故事换做两个同龄人,同样是非常合理的。

它探讨了一个核心内容,爱他应该给他自由还是缚在身边?

应该包容错误还是纠正偏差?

我想阿曼多似乎一直在做一个抉择之后的行为,不论是为他疗伤治病还是为他买车,甚至用伤害自己给elder警告,都是阿曼多自己的价值观引导下对喜欢的人的付出。

而对于elder,我本人一直抱有一种同情态度,我理解,这段感情对他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一段无妄之灾,本来自己混混的日子过得挺好,莫名其妙的被一个父辈级的金主看上,然后纠缠,然后付出,然后毁灭。

elder这个角色秉持了年轻特征下的所有爱情行为:冲动、盲目、不顾一切。

但是回过头再想想,爱情的发生是一件不可预料的命运概率事件,它发生了,那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合不合理。

就像我一开始一直质疑为什么阿曼多要做这些,付出这么多去啃一块所谓的硬骨头,影片既没有交代也没有什么合理设定,因为爱情的随机性,反而是不需要什么交代了。

至于大家都在探讨的父辈情结,我倒是觉得,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去拍阿曼多和elder我们称之为追逐其实是跟踪对方的背影,跟随这个行为似乎是在延续着一种传承,一种来自父辈影响的下的行为传承。

影片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转折,一直到 最后给了一个意外的结局,让我觉得突兀又合理,突兀是因为阿曼多亲手毁灭了这段自己亲手经营起来的感情,合理是因为,这样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的设定,难道还能有别的更好的结局吗?

 8 ) FIFF16丨DAY1《来自远方》:引爆真相的,既来自远方,却又近在眼前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来自远方》,下面请看前线小青年面对老辣之人们束手就擒的评价了!

Prometheus:这片子结尾后劲还挺大的,姜还是老的辣啊。

Polaris.J:文本很好,出乎意料,虽然是伦理片但是好喜欢掰弯的情节!

给艾德林的诗:也是留白到让人尴尬症发作的片,而且全无什么留白的必要,真是苦了赵亮的《悲/兮/魔/兽》。

George:王家卫跑去阿根廷、毕赣直接抄标题也没整出来的拉美小说味道——那种沉着地将人物玩弄于股掌中的作者的劲。

Pincent:“1.0构思”的同性题材拍法,也不喜欢从开头到结尾的过度drama,唯一有趣的是对超宽画幅景深镜头的试用,仅此而已了,相信金狮是赵亮的。

盆满钵满赵+:过度冷静地拍摄了一个戏剧性很强的故事。

你为我弥补了内心中的无数空洞,我却没办法猜透你的心思,在孩子的视角中太难过了。

结尾中阿曼达的眼神也过于怜悯了,一个镜头仿佛讲了另一部电影的内容。

果树:平心而论人物和情节惯常出现的对立关系,在这里边处理得挺平衡的,但这也只能让它成为不错的电影,很难让人打从心底喜爱。

我想这和零配乐以及过于冷静的镜头有关系,它或许不是展现这么个有点拧巴的剧本的最佳视听方案。

苍山古井空对月:中年大叔掰弯少男记。

主角二人关系的变化如同一场博弈,看似埃尔德从阿曼多身上薅羊毛,实则自身逐渐被套牢。

影像方面,实焦与虚焦、画外元素、画框运动的限定都传递着隔阂感,但也正因这种冷淡处理方式,情绪方面不够抓人。

RIVER:文本简洁而不简单,故事拍得耐人寻味,重点还是借由同性之爱解构父权社会,男主父亲对其挥之不去的阴影,年轻人重走父亲的老路、对跟和自己父亲一样大的恋人近乎狂热的爱,乃至于男主一夜缱绻后的失魂,都是对父权体制的不自觉的投降。

莫扎特仑苏:无产青年终是韭菜,再暴戾凶狠也敌不过阶级和权利碾压,这是一部关于男性的电影,电影看似简洁,实则却把人格简单化,最终重蹈父亲覆辙的结局让悲剧归结为无法打破的阶级和父爱缺失,对于电影节参赛作品这种笼统的取巧命题显得有些功利。

可能金狮就好这口吧。

我们敏熙:令人震惊,处女作便有了此种掌控能力。

在短篇幅,弱叙事的条件下,以精妙的导演掌控力轻松化解了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看了看当年威尼斯评委阵容,果然是以导演为主导,阿方索·卡隆、侯孝贤、锡兰、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和琳恩·拉姆塞的豪华导演阵容这批人会选这部当金狮真是毫不意外,他们的作品不也正是追求着要达到这种效果么?

子夜无人:因为欲望而相遇的两人,临近尾声性事才真正发生,并不是因为理智一度战胜了本能,那种小火慢炖的煎熬一直在燃烧;也不是因为人最终还是要服从于蒸烤的体温,反而恰恰在于他们磨平了各自心头的余孽,肉体相亲的时刻才可以换来安宁。

当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精神上的父亲,他又在想象中补全了自己曾作为儿子的身份;他站在道路另一边目睹他被捕,命运的盘扣到此打为死结,车水马龙的街道形同曝尸的荒野。

Hethang:电影跟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一样,都不能走极端。

你既不能在自己根本就无力支撑的内容里塞进一大堆内容,也不能把去繁就简做成这种极致样子吧。

导演利用了有限的镜头处理和绝对冷静的场景刻画这种一眼望得到头的处理方法,结果不仅没有让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得到一种有机呈现,反倒是加重了故事的支离破碎感。

更气愤的是当你好不容易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之后,却发现竟是个看了一眼倒觉得还不如把它砸碎的情节,不仅没能让观众有清晰之感,反而更有一种闯入迷雾的感觉。

连带着男主角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真诚质朴但是过于隐忍的表演和没头没尾完全通过气质传递的整体设计理念,这简直就是对“大袈裟”的最好诠释。

然而这样一块破布,没人关心,也没人留念,无非抽过来擤个鼻涕,然后扔掉,事了拂衣去罢了。

我略知她一二:"深情若是一桩悲剧,必定以死来句读。

"有些故事你从开头就可以预见结尾,而你却心甘情愿的任由飞蛾扑火,是因为火焰的炫丽而让你目不转睛吗?

其实你的内心也不敢承认,你只是想让那只傻傻的飞蛾靠近你,就算只是自私地靠近一会,就像你会亲手结束飞蛾的生命一样,这难道就是爱吗?

我向来不认为简洁是评价一部好电影的标准,但是《来自远方》让我觉得或许这种无声的白描才是这个故事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屏幕外的焦急和疑惑从头到尾都没有等来一个解释,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目的的侵略,一场没有理由的战争,你从受害者变成独裁者,他从侵犯者变成情迷者。

细微的变化却带来了雷霆万钧的连锁反应,没有人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因为这段关系早已渐渐失控了。

爱情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而是不敢触碰,因为你知道有些东西一碰就碎了,而你的东西本来就是碎的,它不能再碎了。

你给了他最想要的欲望,然后亲手打碎了他。

毁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爱上你,就算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结局,就算你最后也变得支离破碎,就算是屏幕外的人过度解读,但是我承认你赢了,你让我在这段扭曲的感情中窥探到自己的情感轨迹,我和你一样,都在不知不觉中红了眼眶,变成了一个压抑的野兽,狂怒而无法释怀。

不管你是否承认,影像的力量都是无穷无尽的,你可以因为一次欢爱而目瞪口呆,那种感觉就和你第一次和你爱的人做爱时那种情不自禁的生理反应一样,羞怯而珍贵,美好而铭记;你可以因为绝望的凝视而痛哭流涕,那种感觉就像洪水终于决堤、大坝终被冲垮一样,你不用再掩饰和忍耐任何情感,因为终于把它们释放出来了,你不再是一个懦弱的人了,你开始正视回忆的尸体,然后亲手把他埋葬。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9 ) 乱七八糟的影评

老头的手段确实高明,一开始你对我爱答不理,那就用金钱来建立这种联系,毕竟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更何况是一个小混混,Elder尝到了金钱的滋味后,开始慢慢中计,Armando也展开了攻势,开始对他关心照顾。

接着,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碰撞交流甚至争吵,在这个过程中Armando得逞了,那就是Elder开始从心底里接受同性恋了。

而之后的下一步就是,借着酒精的作用,Elder把控不住自己,开始投怀送抱,而Armando开始由攻转为守,欲情故纵,一直不肯跟Elder发生关系,时间久了无非就是想让Elder发现自己的心结所在,Elder看他一直闷闷不乐的样子决定义无反顾地为他走上了杀人的路。

这才是Armando的最终目的。

你说Armando不是gay吗?

他当然是,你说他对Elder有爱吗?

不见得。

如果是真对他有爱的话,从一开始就应该好好地“劝妓从良”,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装作没看见他的小偷小摸的行为,所以Armando一开始就是想利用他的这种不良缺陷。

最后Armando看着Elder被警察带走,红着的眼眶湿润了,那也不是出自对他的爱,而且一种惋惜,或者对父亲的悼念,终于能跟过去告别的兴奋,亦或是对自己犯下的错的忏悔。

另:1.Elder把钱包退回来让Armando找到了突破口,他觉得这位青年内心深处还是存有良知在的。

2.Elder为什么不是top?

因为他从小被父亲打惯了,比较“服老”。

这应该是我目前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同影。

3.为何如此肯定Armando对他没有爱?

他心里深知像牙医这么高贵的职业,不可能跟底层人民的有任何情感上的联系,活了一把年纪了,打破阶级的界限是多么天真可笑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10 ) [Film Review] From Afar (2015) 8.2/10

Propitiously won Venice’s Golden Lion in 2015, FROM AFAR, the debut feature of Venezuelan filmmaker Lorenzo Vigas, ostensibly purports as a queer relationship drama exploring the class discrepancy in a sink neighborhood of Caracas, when a middle-aged, well-off denture manufacturer Armando (Castro) pays a street yob Élder (Silva) to quench his libido. But Armando has an unorthodox proclivity, physical contract is strictly off limits, he is perfectly satisfied by a distanced wank, echoing the title “from afar” (even no need of visual genital aids from a youthful body), as if he is both aroused and repulsed by a young man’s body, which underlines his own troubled past, it is a transaction solely thrived on monetary terms. But Élder appears different from his usual biddable commodities, he is more recalcitrant, incandescent and restive, which challenges and intrigues Armando to take a different approach aiming to tame this beast, ergo, go-arounds of earning one-upmanship pan out in Vigas’ self-contained narrative with staggering restraint and unrelieved elisions, for instance, the missing father is an obvious vacuum in both men’s lives, but Vigas has no intention to expound what happened between Armando and his estranged father (sexual abuse?), without even a medium shot of the latter, what we see is only the action of Armando dogs him relentlessly, and coolly articulates that he wishes him dead. Eventually, it is Élder’s bruised dignity, inherent impressionability and have-nots status altogether that puts him on the back foot, after Armando’s munificent gesture of rescuing him from bovver, paying off his debts and contest of superior manliness, Élder avails himself of physical capital (the only thing he possesses) to show his gratitude, but is rebuff with a slap in the face. At that point the balance tips towards Armando, he now has Élder completely at his beck and call, who finally find a father figure to fill that missing hole, yet to Armando, Élder is nothing but a perfect executioner of his long-gestated vengeance. After that, Armando vouchsafes Élder the physical satisfaction the latter hankers for as a thank you, then throws him as a spent sidearm to the mercy of police force in the gritty finale (like father, like son, Élder ends up exactly like his own father), which even triggers viewers to second-guess the verity of the man we assume as Armando’s father, a telltale shot of both men in an elevator shows no apparent recognition from a father to his son might suggest the older man could be a target Armando is assigned to rub out, a theory supported by him being the same killer from Pablo Larraín’s TONY MANERO, also played by Alfredo Castro with a peculiar gusto of perversity, and this time, he cunningly finds him a perfect whipping boy. Castro gives an unforgiving, enigmatic impression as a victim-turned-victimizer out of a vicious cycle passing from fathers to sons, who is capable of projecting a soul-searching gaze that is smolderingly pregnant with manifold rays of emotions. Youngster Luis Silva, on the contrary, invests a throbbing directness that salts the masculine tug-of-war with his own macho swagger, perplex and conflict, vividly. Habitually playing up with his in focus/out of focus perspective, Vigas makes a big splash with FROM AFAR by intelligently excoriating the core of a cankerous male mentality concerning what constitutes the masculinity as we know it today, a scope well above his genderqueer front and accomplished with a refined difference. referential entries: Pablo Larraín’s TONY MANERO (2008, 7.2/10); Sebastián Lelio’s A FANTASTIC WOMAN (2017, 7.7/10).

 短评

4分钟前
  • oddo
  • 较差

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总有强大的演员整容,剧情合理,镜头拍摄好,好评!

9分钟前
  • 龚舡邱
  • 较差

看完过两天还会想起来并琢磨的电影就是好电影。一遍遍梳理因果关系。想要瓦解人性的脆弱。这部电影的台词很珍贵,每一句都有意义,没有浪费。用以心理学研究不错。

11分钟前
  • 十豆川饰物所
  • 推荐

爱与骨气、掰弯直男的故事。别以为老了会更好,孤独终老是常态,相伴是可遇不可求的生活悬念。

1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你狮药丸。

17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较差

有些话,我一直想和你说。 遇你,是我此生之幸。话说威尼斯电影节的影片水平似乎有所下降

22分钟前
  • 杏仁露
  • 较差

这个爱情产生的莫名其妙...

27分钟前
  • 诗意宁静
  • 还行

你们开心就好...

28分钟前
  • kalcium
  • 还行

极简叙事+大量留白,那种渗到骨子里的绝望让人看完之后不敢再有任何回想。

32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from afar 可以是Armando与Elder之间情欲角力但刻意保持的距离 也可以是Armando和他的父亲爱恨交织却无法摆脱的远远凝视 但最远的还是身份地位和整个社会阶级的撕裂 禁忌 弑父 冲突和张力在克制的镜头下显形

37分钟前
  • Citric acid
  • 推荐

叙事极简之后,留下一堆符号,电影节系艺术电影的标准拍法,完全的很漂亮。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47分钟前
  • akv98
  • 很差

6.2 同性恋和恋老总是离不开父权这一命题,真正深柜的还是老人

50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还行

苍蓝色调。深深的沉默,有力的留白。紧跟在人物身后穿过城镇的大街小巷。一部非常「经济」的影片,剧情没有多余枝节,人物没有庞杂背景,对白没有情感宣泄,叙事上的减法把两位主角的心理角力与精神接近表现得简练锐利。大叔男主漠然眼神里那忧郁的火焰令人印象深刻,堪比《钢琴教师》里的于佩尔。

51分钟前
  • Rottwitz
  • 力荐

蔡明亮很棒

56分钟前
  • Oxygène
  • 较差

威尼斯电影节越来越会开玩笑了。女孩生日舞会那场戏挺棒的。

58分钟前
  • 小猪大侠
  • 较差

喜欢这片的摄影,以及片头片尾安静出字幕的素净。但还是感觉威尼斯药丸。

60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5/10)比同是中产老男人和小混混的[东方男孩]差远了……什么跟什么嘛,从头别扭到尾,你简化叙事可以但是不能让人物的逻辑这么难于理解吧。唯一的亮点大概是大光圈下后景奇妙的虚化效果(是特殊镜头吗?)。感觉威尼斯药丸。

1小时前
  • 胤祥
  • 较差

变态不要紧,关键拍得又无聊,一副硬撑欧洲伦理片的讨厌劲儿

1小时前
  • 啦啦啦
  • 较差

最终赢的还是苦难的经历

1小时前
  • Duolake Yi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