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我给了四星,感到有点对不起,因为出于这部剧的题材,我是真的想给五星的。
刚看这剧的时候难免与原电影做对比,总觉得选角节奏都不如前作。
但不能否认电视剧也是有其优势的,因为篇幅,很多配角的形象也更丰满了。
后半段的节奏就很棒,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能虐得人狠狠哭一场。
两位主角,张嘉译和宋佳,都有些超出我的预料。
这就是演技派吧,因为特意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版的,印象也过于深刻,所以开始张嘉译和宋佳真都不是我心里的那两个人物,尤其是赵玉墨。
但越往后越觉得,法比和赵玉墨就应该是这样的。
胡歌也是让我刮目相看啊,以前看他演偶像剧挺多的,虽然我没看几部。
但他以后能不能多演几部这种题材,真的演得很棒啊!
戴教官死得好惨,我当时看哭了。
黄志忠也不错,终于摆脱了新亮剑时候的模式化,本剧的这位父亲的塑造得还是很到位的。
另外,剧里几个小孩儿的演技都不错,书娟角色虽作但演的真好。
感觉小妹子要红!
可是妹妹的名字又让我啊啊啊啊糊涂了,为什么大家的名字都差不多!
最后一说吧,因为前面有点拖沓我给了四星,但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看看这部电视剧。
跟几个朋友聊过,很多人觉得南京题材实在是太虐了,内心受不住看不了,也是能理解,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推荐!
这部电视剧我看完很震撼,震撼的是这部电视剧拍地真的很用心,很努力!
我从来没有看别的影视作品像看这部作品这样关注过尸体,我在想演尸体的演员们,他们没有露过脸,也看不清楚一个真正的表情,可在电视剧里一幕幕一帧帧,或残破,或焦黑,或被成堆叠放,或难以启齿部位的污秽被他们那样不顾一切的放大了,我在想这些演员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需要多大的勇气,才给我们呈现出刻骨的画面,他们是微弱渺小的,甚至是画面模糊的,可就像真实历史带着那三十多万冤魂穿过厚重的时间长河,只害怕人们遗忘了曾经的伤害与残暴。
演浦生的小演员,演到在教堂外被迫害,在被雨水冲刷下清醒过来爬着去安全区看豆蔻那段,我看到的是满满的震撼!
在泥水、黑水、血水混合的肮脏路面,他奋勇的爬行着,为了活下去,他喝脏水,吃路旁黑黑的混合着烂草叶的泥土,为了使身体前行,五指在地上抠出深深的痕迹——所有这些,要那么小的少年演出来,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怎样的勇气才能把黑乎乎的泥土放在嘴巴里嚼,这样的动作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就放下恶心、拼尽一切就可以了,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人!
在长篇的电视剧里,或许这不过是微小的再不能小的一幕,可就是这一幕撼动了我,即使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也想给他献上最美的花!
他真的很无畏,很勇敢,很了不起!
突然觉得这种很像天上的星星,我们眼中看到最闪亮的在遥远的太空里未必是最大的。
我想我们有这样好的影视作品,有这么多努力的小人物,有些事情是永远不会失控的。
就像资助、策划和导演了这部作品的人们,他们在幕后,远到看不见,远到他们付出了多少根本看不清,可他们一定比“浦生”更努力,更勇敢,更坚定!
还有那个让人纪念、为记录南京大屠杀而自杀奉献一切的张纯如,是你让中国人不敢忘!
冲片头“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就可以给3颗星了,加上它非抗战神剧,编剧智商在线,演员的表演完成度很高,毋庸置疑配得上五颗星。
这部剧把教科书上的描述变成了眼前真实的场景,将那段屈辱的历史血淋淋地展示在你眼前。
比影版更加惨烈,更加直击人心。
法比南京口音脏话好评 还有书娟实在是太讨厌了(也许是演得太好了?
)
看到戴涛壮烈赴死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玉墨和戴涛钟楼上那段也特别感人
总之,这是一部无论如何都该看看的抗战剧。
直面历史,痛定思痛,才能走好以后的路,不让历史重演。
日本軍隊殺入南京城前的最後一個凌晨,到處找女兒不果的孟繁明,六神無主地來到不太可能的藏玉樓。
這次似乎是跟趙玉墨正式告別,雖說氣氛平靜,更可以說是平淡,但比以往更狠更無奈。
不難理解告別後又氣又傷的玉墨,她從來不求別人為她贖身,她求的只是真心接納。
另一邊廂,老兵李全有帶著被迫穿上軍服的娃娃兵王浦生,不是一般老兵帶新兵夾著輕視心疼的呵護,而是像面對過去的自己般包容及照料。
白天日本兵全面攻進城裡,劇集以法比居高臨下的視角,一覽無遺地把日本兵對待南京老百姓的殘酷不仁收攬於眼底,讓觀眾也類比式的感受那份寒心要命般的恐懼。
可幸法比是一受盡街頭訓練的奇人,很快就回到求生的唯一目標,帶領女學生逃回教堂;也挺身在路上拾回任性懊悔的孟書娟。
法比的相救行為,恰巧對比趙玉墨誓死拯救那有一面之緣已被日本兵糟蹋的小女孩。
這引證了不管關係親疏,生死關頭是會逼出人類無法解釋的光輝。
其實早從小女孩被丟下卻跟玉墨錯過的那刻,我就深信玉墨會救這小女孩,只因命運。
玉墨在彈火橫飛的街頭重遇小女孩前,她帶著藏玉樓的姐妹似乎也走到筋疲力盡,也沒有了逃走的目的地;在槍聲的精神凌虐下,剩下的只有在恐懼前的絕望。
可當有了努力的動力(小女孩),就再不會有退縮的想法。
就這樣,命運把兩幫女性連到一塊。
終於安全到達教堂後,風塵女子似乎被拒絕在可能跟道德有關的大門外。
趙玉墨的下跪,依舊不減傲氣,卻是誠懇且卑微的,讓神父再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原來即使是年事已高,終身參透神學的神父,也不能如軍隊中身歷眼前生死的戴濤教官般,毫不猶豫也理所當然地,作出不分地位背景的捨命拯救。
四十九日.祭在学校的时候,偶尔会一个人跑到木廊那里安心地睡一下午,手机放着音乐,背靠木头柱子,吹着凉风,不得不说这样真的是非常减压,这么安逸的大学生活也只有在像现在这样的年代才能享受了。
刚开学不久,还比较闲,用了一个礼拜的 空闲时间刷完了这部剧,可以说是非常地虐心了。
几乎每一集都哭成狗。
这部片子太压抑了,最后也没能让人有翻身的爽快,但是历史上日本军官确实是那么无耻,事实也是现在那些王八蛋还被供在靖国神社!中国却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整体感觉是真实,丰富。
我最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现实生活永远比戏剧精彩,加上广电审查的原因,所以可能片中展现的镜头远没有真实发生的那么恐怖,但是当时人们对日本兵的所作所为的那种憎恨却可以让看剧的大家切身体会到,让大家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有时候我看到网上那些什么酒店什么不承认这段历史的人我就只想向他们扔一部《四十九日祭》)法比,全剧最富有魅力的角色,他可能不是一个好教徒,他会赌会骗人会抖机灵,却是乱世中教堂里所有人的救世主,他机智善良负责任,跟玉墨一起像是教堂里的大家长,保护着所有人。
张嘉译的演技是不用说的,一如既往地让人信服和放心,看着法比这张熟悉的脸,却想不起他以前是谁,只知道他现在是法比。
他很真实,作为男人,他对美丽的玉墨是有非分之想的,可作为孩子们的法比,他会克制自己,况且玉墨对他并没有爱情,他也有自知之明,所以不会真的对玉墨怎么样。
他尊重神父,因为神父是他的救命恩人,对他很好,可在紧要关头也不教条古板,为了神父他也会下药把他关笼子里,会瞒着他留下戴涛他们等等,最后也是用生命保护着教堂里的女人。
法比女人们啊,金陵十三钗,妓女们和学生们,多强烈的对比呵!
却又都是女人。
前面也说了,玉墨是大家长,她身世坎坷,不是一个普通的妓女,如果家道不中落,她也许是一个精忠报国的大家闺秀,在藏玉楼的时候是头牌,落难时候又是大家主心骨,作为一个妓女她却向往真正的爱情,跟孟繁民,跟戴涛,她都付出的是真心。
小宋佳演技我是认可的,身材真的好棒啊,她好像是上戏毕业的吧,就跟张嘉译感觉不是一个路子,不过都很入戏,气质也蛮好的,玉墨这样的女人其实在哪个时代都应该不会是普通人,她跟戴涛在天台上展望和平年代那一段又美又虐真算是凄美,“如果街上又能听见叫卖的声音了,就代表安全了。
”“桂花小汤圆!”想起就想哭。
小演员我蛮喜欢孟书娟的,小女孩演技真不错,虽然人设有点作,因为再懂事也毕竟是个13 14 岁的孩子,对妈妈又有那么深的感情,敌视玉墨很正常,看的时候总有弹幕攻击她我也是很醉,没有她一次次地冒险拍照,会有后来呈上军事法庭的证据吗?人大是大非分得清的好吗?爸爸要救她走她却非常坚持地要让同学们先走,这是一种大爱好吗?
一个孩子能有这种觉悟很不错的,不过换到现在,或许真的会被很多人骂傻逼吧。
玉墨
学生这些小孩子有一个长得好可爱,就是苏菲。
其实这群孩子的结局还算好,被大家保护着,但是有一个却还是被害死了,心疼的要死,可是就像法比说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都在享受美好的青春时光啊,都还是被宠爱的年纪啊,却因为出生在这个世道要过提心吊胆的日子。
其实我看剧的时候挺受不了那些妓女的,太能吵了,不过也有可爱一面。
戴涛其实算是教堂的户外守护神,一次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教堂,法比在抱怨美国国旗没用时感慨道,中国军人才是中国人的守护神,说的就是像戴涛这样的铁骨铮铮的汉子。
每每想到他都有一种想默默哀叹的感觉,本是个年轻贵公子,本该有朝气青春的飞扬生活,或许在上学,或许在肆无忌惮地谈恋爱,因为是胡歌演的,所以听他自述身世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想到明台,也许戴涛就是明台吧。
他坚持执行命令守护岗位,他打仗有勇有谋,他铁血却也柔情,他是一个好军官好军人,在战火中不畏死亡地跟鬼子厮杀,会为弟兄的牺牲悲伤哭泣,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中国男人是一个好哥哥,他对玉墨和书娟那么温柔亲和,跟玉墨跳舞的时候是那样深情陶醉,救书娟的时候更是像大哥哥一样照顾她,在破楼里对玉墨说的最辣的情话不仅玉墨感动得要死,我也哭惨了。
胡歌在这部片里的演技很值得一夸,很豁的出去,文章在对他用刑的时候。。。
他为了不死在日本人手里,被打得都没有力气了还要挣扎着站起来打碎那个灯泡用碎片自我了结,那眼神演的很到位,痛苦而决绝,看着太令人心疼了,而且演的很拼啊,文章虐他的时候几乎把整只手塞进了他的嘴巴,我看着都替他干呕。
令人心疼的铁血军人戴教官。
被文章塞嘴
戴教官黄志忠,我看过他演的《生命中的好日子》对他演技也是很认可的,孟繁民这个角色他拿捏挺到位的,并非完完全全的木讷并非完完全全的汉奸,只是一个爱女儿的父亲,为了救出女儿不惜一切代价,但跟日本人合作确是有底线的。
可惜没能救出孩子们,死在了日本人的枪口下。
孟繁民其他角色也都很立体,演员们也挺棒的。
还有很佩服李全有,特别像 不,他就是一个几进鬼门关的老兵,也是教堂女人们守护神之一
挖地道的大家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
记住那些万人坑,记住那些遗留的生化武器,记住那些为国民战死的英雄,记住这次惨痛的历史。
勿忘国耻。
《四十九日。
祭》这部剧从南京大屠杀前的七天,历经屠城六周,四十九日的灵魂超度,最后一直延伸到战后的法庭审判,很少有作品能做到像它这般详尽重现民族罹难史。
其中有生命的践踏、人性的扭曲,还有对于罪恶的深刻反思。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一句话,有些罪孽是不允许消融的。
可以宽恕,但真的不能忘记。
排除剧中出现的失误,不得不说,这部剧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那段历史,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在上学的时候,才知道到南京大屠杀,并没有去认真地去查大量的史料了解这段历史。
历史重现荧屏,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震撼。
剧中日本兵对中国人生命的践踏,对老弱妇孺的残忍,那血淋淋的影子,深深扎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南京沦陷之前,每个人都不曾担心是否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藏玉楼里照样欢歌笑语:沦陷之后,每个人都渴望活着的权利,哪怕身份地位的妓女,更何况其他人。
剧中戴教官(胡歌)的执着感动了无数的人,可是所遇到的粤军溃兵,尽管他们充满了血性,但单薄的装备却让人不忍直视,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劫后余生的感觉,大概只有李全有最能够体会。
那满地投降士兵的尸体和夜幕下运尸车里有个姑娘头部和腿部的特写,让我感触很深,也许我们没法经历那场灾难,无法深刻的体会那种惨绝人寰的悲痛。
可是我们依然要记住这些的画面,也许那个年代的人们就在经历着。
历史不能忘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的强大,弱小就会挨打,甚至是屠杀。
在那个生与死的年代,高低贵贱之分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没有尊卑,只有尊严。
玉墨(宋佳)一个妓女,却显示出生命的主题。
这么一段沉痛的我们自己民族曾经一段伤痛中的1937年的女性,一个中国女人的形象。
抛开她的身份,我觉得她非常了不起,非常坚韧。
神父(张嘉译)看似不务正业,可是却是小人物中的大人物。
看到这里(14集),再次打开电视,看到那血腥的画面,这段貌似已经尘封的历史,我不知道怎么说,可能这里饱含了一种民族精神,在我们面对危难时刻,自我激发的一种能力,人性的一种反抗和对活着的一种奢望,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努力去传承下去的,忘记历史,就是忘记屠杀。
一直对精良国产抗战电视剧情有独钟,到现在,我能记得下来的经典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悬崖》……悲惨中有些传奇,传奇又特别悲惨,最近的片子,精良的不多(倡议于妈滚远点)《北平无战事》太烧脑,刘烨的冰块脸拉低了我的沸点,激动了十集《红高粱》的家长里短太多,英雄主义不是精神主线,基本可以忽略它是个抗日大剧。
南京是中国人的痛,它的伤疤其实已经烙印在中国人的心里,这么赤裸裸,这么深刻的揭开这段历史,电视剧是都头一次。
可以想象拍摄的很不容易,剧本也准备的很充分,张嘉译大叔的笑点,真是让泪点宣泄的更真实,小宋佳一直都有文清的气质,及时进了窑子,也是清心寡欲,独树一帜,她的这种超脱,像个菩萨。
胡歌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无聊的时候还是看了《风中奇缘》的,里面的九爷比以往角色沉默了些,成熟了些,难受了些,但还是活在古代里,不现实,他演的姐弟恋,听闻尺度不小,为了不破坏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屏蔽了,总之,我的脑海里的他,一直是个剑仙似的美男子,演技从来不是重点,有颜就任性咯但是在四十九日祭中,一个军官,悲怆,英雄气概吓傻了我,这还是胡歌??
虽然多少还有点偶像包袱,不过看得出来,他很用心在演绎国民党军官,一个有血有肉的战神。
早晨微信圈被朋友轰炸,骂于妈傻逼的,恨不得万刮了他,于妈这么没情操的人,就编些没水准的意淫故事给你看,帅哥啊美女啊,齐刷刷闪瞎你的眼,我很奇怪,没下线的不仅是这个没节操的导演,连演员也跟着发疯,非常投入到和网友的争辩中,很义正言辞的说,我们就没打算创造经典,我们本来就这样啊……(有一种我就是贱,你打我啊即视感)这样的理直气壮,无理取闹,就像他们很高兴吃了一坨狗屎,还张开嘴让你闻,你嫌臭,他们还说,我就是要吃给你看!
湖南卫视真是好不容易不在婆婆妈了,不在豪门争斗了,不在出轨腹黑了电视剧多些良心,离不开的是口碑,像于妈这么刷新道德底线的,有一个就足够了当然,还是要消灭之
文艺作品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对电视剧来说,就是不能仅以收视率论成败,有些题材的剧集,无论怎样都应该拍,譬如南京大屠杀,是很沉重,是很虐心,在普遍娱乐化的荧屏上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这样的剧集,我们不能缺少。
当然,也不是说有了情怀追求的剧集就必须“难看”,虽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但《四十九日•祭》就是一部“好看”的剧集,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很多人会拿来跟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作比,但剧集的编剧由严歌苓亲自操刀,她也说了,剧集的篇幅更长,比电影更贴近原著。
观剧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去年那部德国电视迷你剧《我们的父辈》,此剧从德国人的视角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在德国本土乃至全欧洲都引发了轰动效应,长久以来,我们太缺乏这样厚重的当代史电视剧作品,特别是当我们自身的苦难记忆深刻的嵌入其中时,习惯了在荧屏上找乐子的观众常常会本能的选择回避。
必须指出的是,《四十九日•祭》并没有一味的渲染苦难,而是难得的在叙事中体现出幽默感:偷看妓女洗澡的小乔治,喝酒、赌钱的“混混”神父法比,还有在大屠杀间隙难得的角色“碎嘴”,都让剧集饱蘸着生活趣味。
1937年12月的南京,无疑是一个人间地狱,但即使在这样苦难的环境里,生命就如同顽强的小草,在每一个缝隙中每一缕阳光里倔强的向上。
历史有高光,也有暗影,在历史的暗处,布满了民族的伤疤,不负责任的扒开伤疤,只是徒劳的增加苦痛,但好了伤疤忘了痛,就是忘记历史,用列宁的话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厚重题材,简单的“控诉式”叙事很难真正打动普通受众的内心,而《四十九日•祭》沿着原著的路径,把中国妓女、外国神父、抵抗战士、受难民众、国民党高官、残忍的的日军指挥官、“软弱”的日军小战士,各色人等都通过一个核心场所——教堂,汇聚纠结在了一起,在这个教堂内,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种种演出,特别是身份、地位和道德水准发生剧烈冲突之时。
对于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四十九日•祭》是“缺乏”悬念的,最后的故事走向大家都心知肚明——大而化之的说,所有的严肃历史剧都是这样的(除非创作者别出心裁的不采用历史共识)——但在细节的展现上,《四十九日•祭》足够让观者动容,特别是对史实的尊重。
譬如国际安全区和魏特琳女士的出场,譬如日军集体屠杀中国战俘的恶行,譬如唐生智放弃南京时面对蒋介石命令的无奈,日军中既有灭绝人性的高官,也有良心未泯的新兵;中国军民既有铁血刚毅的抵抗,也有怯懦无知的逃避,更有为了救女儿不惜当汉奸的父亲。
这些历史细节一方面有比较翔实的史料佐证(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常常以此来刁难我们),另一方面则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的原貌,不是简单地脸谱化塑造。
一个自信的民族,才敢于直面自己最苦难的记忆,就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而言,《四十九日•祭》在荧屏上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让我们痛定思痛的历史记忆被搬上荧屏。
(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4年12月12日)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制作精良,演绎精彩的电视剧,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它所展现出的过于精细的图景,也就像是把一座人间地狱活生生的铺在了大家的眼前。
战争的罪恶,人性的扭曲,屠杀,虐待,饥饿,无法想象的酷刑,让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零零散散,半掩着耳朵坚持到三十多集,实在不敢再看下去,不敢回想剧中的那些恐怖的场景。
战争,是这所有罪恶的根源,是勾起人性丑恶的药引。
战争,使多少人流离失所,处于饥饿、寒冷、恐慌之中。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好多人一说起战争,竟是一种从心而发的激动、向往,说起国际纠纷,便热血沸腾的脱口而出,哪位哪位领导人特别强硬,敢于发起一场战争。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处于这样一场战争之中,会是怎样的情景,难道能安然处之?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国上下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把民众对战争期间死难者的纪念升级成国家层面的哀思。
而在这深深的哀悼中,它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对死难者的深切纪念,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它带给我们的更应该是全人类对于战争的抵制,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愿家园美好,愿和平永存......
近期重看四十九日.祭,上次看的时候,实在太沉重,看到第四集就看不下去了。
现在重看真的感受很深,这部剧拍的很好,比现在很多抗日剧真实,完全忠于历史,整个画面都使用黑白灰的色调,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使人看着揪心的痛,另人深思,另人难忘。
而该剧的成功,离不开导演和演员的共同的努力,印象最深的是胡歌所扮演的教官戴涛。
戴涛一出场,身穿德军装备,腰杆挺直,声音有力,头戴钢盔,眼神坚毅,步伐坚定,体现了军人那种钢铁般的意志,表现出抗日战士的铮铮铁骨,不畏牺牲,即使兵临城下,仍视死如归,人在城在,立志保家卫国的铁血军魂。
影片最动人的是知道时日不多,仍不忘给女主来一段浪漫的水中之舞,即使脸上布满战火的销烟,仍不忘对美的追求,表现了革命军人铁汉柔情。
在狱中,法比问戴涛,为什么不离远点,戴涛说我不想离开你们,我想靠你们近点,因为你们是亲人。
看到这不禁热泪盈眶。
在狱中看到戴涛被变态的日本兵折磨时,心里在滴血,为他心痛,即使受尽酷刑,而戴涛只还给敌人一个轻蔑的眼神。
在拍戴涛自杀那场戏,胡歌躺在又脏又潮的牢房里,用脚慢慢挪到电灯下,用木箱撑起自己的身体,用尽最后的力量打碎灯泡,用灯泡的玻璃自杀。
这场拍得太好,他没有顾及自己的形象,为了角色的要求,尽力做到最好,另人振撼。
胡歌表演这个角色真的非常成功,他把自己融入到角色当中,虽然在该剧里他不是主角,但演出了革命军人真正的军魂,中华儿女的浩然之气。
触目惊心,沉重而感动,勿忘历史
不是说你打着南京大屠杀的声势就一定给你五星,客观说,我觉得这电视剧就是拍得不好,就是烂
太可悲了,中国演技年的演员都在拍这种默默无闻的电视剧,导演傻逼
没见过比孟书娟更作的女儿、比孟繁明更好的父亲。剧情有点拖拉。
惨烈,就是太慢太慢,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愁死人。张嘉译和胡歌是真帅。
一般
劇情拖沓,看不下去
小宋佳真好看
当时这剧看的难受,战争、难民,感觉这剧拍的太真实了。 张嘉译黄志忠演技都是杠杠的,胡歌的戴涛也意外的好,宋佳的玉墨独有风格。不过不喜欢黄志忠的女儿那一角色。
我觉得豆瓣应该开设想看但不敢看这个标签~为了胡歌我想看看,可南京大屠杀啊~这类题材从来都是绕道走…
剧情拖沓,亏了这些个演员了……
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日侵剧吧,哪有铺天盖地的英雄气概,只有无穷无尽的苦难淋漓。只看了五、六集,后面烂没烂尾不知道,但前面拍得很走心。演员都很卖力,不过张嘉译还是演绎不出小痞气,宋佳的头牌像个人民教员,胡歌的军人很不错,又是一枚金陵城中闪亮的少年。
讨厌片中几乎所有角色,没看过原作,单以电视剧对角色的刻画来讲,片中的受害者很难让我同情起来,但对日本人的刻画确实很成功,我特么快要恨死这帮畜生了,最后说一句,虽然大段英语台词很难,可演员也不能连嘴都不张啊!宋佳也很不适合这个角色,她还是演闯关东比较合适
剧情拖沓,可惜了张嘉译!
选择在芒果台首播,收视滑铁卢是可以预见的。黎叔不复当年。
太长了,剧情不够撕B来凑,导致全剧就法比戴涛和李全有三个正常人。。。三星,因为分虚高,拉低平衡下。
这个戏就素材而言根本不应该拍电视剧,没有人物关系,没有情节推进,我不知道观众看什么?难道就看妓女和学生撕逼?
张黎的剧画面那个质感真美。很喜欢胡歌在楼下跳舞那段,后面就越来越残酷了,这就是战争。导演重复用日本兵一轮轮把刺刀刺入平民身体的画面刺激着我的感官,想到历史上这些事真实地存在着,就希望战争还是不要再来的好。但是女学生实在太作了,救她们都不值,让她们no zuo no die好了,应该扣半星。
剧情太拖了
对一群妓女恨的牙痒痒,从始至终从未喜欢过,篇幅过长,生活碎屑都恨不得一一示人,冗长无聊的脑残避难生活消解了严肃而沉重的悲剧性。脱离日常生活的角色和视角,观赏时毫无代入感,难以沉浸其中,也就失去了本可以引发民族共鸣的砝码。怎么看都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