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姑娘

纺织姑娘,Weaving Girl

主演:余男,程正武,赵鲁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陕西话,北京话年份:2010

 剧照

 剧情介绍

纺织姑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丽(余男 饰)在一间濒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工作,日日过着重复而平静的生活,工作、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突然一日,李丽被查出患有绝症,余下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李丽决定去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赵鲁寒,了却自己最后的心结。两人终于在北京见面,李丽问赵鲁寒为何当年从西安调往北京后就杳无音信,而自己连续两年寄出的长信也始终没有回复。赵鲁寒听后十分震惊,表示自己一封信也没收到过,也因此结婚。李丽回到了西安,发现丈夫正四处筹钱给她治病,李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 电影《纺织姑娘》获得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金玉满堂之一网不捞鱼泳往直前洪武三十二哈利法克斯最后的探戈第二季阿班与裘迪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吸血鬼传说杀人事件篮球冠军29界线白色女孩舌剑上的公堂困境之战本能2河东狮吼玫瑰的战争我们之间没有的胎记矫枉过正皇家爱情食谱玫瑰炒肉丝交锋24小时侍女之道名校的阶梯奇察密录憨豆特工2人到四十人形师我的主夫男友朽木一诺无悔红天机

 长篇影评

 1 ) 逝去的岁月 不同的回忆

一连看了两部讲述产业工人的电影<钢的琴>和<纺织姑娘>分别关于钢铁工人和纺织工人其实对于生于80年代的人来说 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回忆作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 大家基本上都是产业工人的子女在那个思想还没有开化的年代 保守的父母都会守住一亩三耕地下海做生意毕竟是少数 确实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因为毕竟产业工人在当年看来就是铁饭碗 犹如现在的公务员小年轻从学校刚出来 到工厂 一张合同就是签到退休的 只要工厂不倒闭当然这是后话 因为谁能料到 国家的工厂还能倒闭?

如果家里面 男的是钢铁工人 女的是纺织工人那么这个家至少在当时整体的条件下不算差过年过节两个人发的东西 够得上一大家族一起吃上几天发得带鱼比人长 发得猪肉冰箱放不下 需要去借一辆三轮车(上海人叫黄鱼车)而且在当年计划经济的年代 钢铁工人的粮票是有补贴的当然这个补贴就给孩子茁壮成长用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没有人想到 大风破浪的社会变革来得这么快 来得这么猛烈90年代中期 苏州河沿岸的纺织厂由于经济效益相继倒闭当然美其名曰 优化机制 兼并重组其实对于纺织工人的辛苦 在<纺>电影中也有所表现在高强度 高杂音 高密度的机床前很多纺织工人的手、嗅觉、呼吸系统、视力和听力都患上了职业病加上连续三班倒的工作 人体生物钟不规律 睡眠得不到保证(以至于多年之后 我母亲的听力大不如前)所以在当时 本来准备解放思想的职工大会 成了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欢送会一听到 以后再也不用到这破工厂上班了当年很多人都是 发自内心的高兴多年之后 母亲用一句“纺织女工 就是头发长 见识短”因为只想到现在 没有人想到工作没了之后 还能干嘛呜呼怪哉?!

在我懂事之前的很多年 母亲没有和我提过从纺织厂下岗之后的工作只是父亲有时候会零星说个一两句当然也会被母亲制止 或是打断叉开到其他话题 比如我最近的成绩或是教育这样一来二次后 父亲也开始采用委婉的方式和我交流父亲是插队落户顶替爷爷回沪工作 爷爷当年也是老实人正巧郊区附近需要开其他钢铁厂 抽干力量 就把爷爷的整个车间调了过去在当年没有轨道交通 公交车也不是很发达的时候 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得制造困难 克服困难上当然也正好赶上父亲回来的名额 父亲就顶替爷爷在郊区的钢铁厂一干就是一辈子事后父亲也提到 如果不是爷爷去郊区的厂 而是留在市区 早晚自己也得下岗要知道 90年代中期开始市区内的钢铁厂、化工厂以及其他扰民或是污染型企业都开始往外迁移加上国家企业宝钢在上海落地 对地方性质的企业冲击很大钢铁厂由于销量不好 产生生计问题 很多企业也就着这个机会兼并重组当年在读小学和初中时候 父亲隔三差五 和我这样说到不知道你长大之后 还有没有顶替这个做法(其实现在想想 顶替就是传说中的世袭 老子在这个厂工作 儿子最差也能在这个厂工作)现在我明白父亲说这句话的用意 他是怕我不能顶替他 怕我找不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后面又跟了一句 以后的工人都是合同工 工厂说不要你就不要你了潜台词就是 他怕我像我母亲一样 哪天工厂倒闭了 连个就业的机会都没有了现在来看他当年的预见还是有点儿准确的现在确实没有顶替了 有的只是千方百计的走边门现在产业工人也没有了 有的只是像fsk一样的代工企业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现在想想当年父亲和母亲反对我在课余时间踢球就有其合理的道理了显然现在看上去 很残酷 还好 我站在他们的角度能理解回头来看 当年的那代人他们朴实无华 就像当年的社会大环境没有普遍良好的受教育权利 却平平淡淡得过着日子虽然没有良好的物质生活 却也过得开心只是不能拿走本属于他们的东西不然他们会和你拼命父亲常说 冷的风 穷的债太太平平过日子 就不会出乱子也许我能理解他们 也许我永远也理解不了他们谨以此文献给全天下像我父母亲一样经历过社会变革年代的人

 2 ) 家庭伦理片。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生命只剩下寥寥数周,于是想放纵自我,重活一回,才发现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虚无缥缈,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自己走完一生最后的依托

家庭伦理片。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生命只剩下寥寥数周,于是想放纵自我,重活一回,才发现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虚无缥缈,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自己走完一生最后的依托,那个陪伴自己到最后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最爱的人,但是绝对是待你最好,对你最真诚的人。

生活注定如此,又何必挣扎,虽然被人追赶是因为不合规矩,冲破俗套所致,赢回自我是多么幸福的事,就像脸上最灿烂的笑意闪耀在阳光里。

女主是个纺织厂的女工,很有个性,一点不公正的对待她都会争论不休。

她丈夫是个买鱼的商贩,两个人的孩子由女主带到厂里照顾。

有一天女主突然晕倒,经过医院诊断是白血病,但是家里又付不起治疗的费用。

虽然丈夫极力隐瞒,但是女主还是知道了病情。

一直抗争的她变得沉默寡言,女友告诉她有个舞厅,可以和男同志跳跳舞,还能挣钱。

于是她去了那里,但是还是很不习惯。

她准备以旅游之名,去寻找10年前的旧情人,但是找到旧情人后,才知道他过得也很好,有了孩子。

并没有受到自己的影响。

两个人一起去看北戴河的海,但是北戴河却结了冰,也没有想象的美好。

原来所有的美好都只存在于想象里,一旦伸手触及,才发现平庸得让人失望。

她逃离了与初恋的相守,准备去自杀,但是鼓不起勇气。

最后她还是回到了家里,茫然地看着这片即将改变的土地,原来的纺织厂关门了,马上就要下岗回家,原来的院落满是苍凉,好想正在孕育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是这些已经和自己没有关联。

因为女主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她以为是将就的生活,但是陪伴她到最后的还是老实巴交的丈夫,他买了房子为妻子治疗,用最简单最纯朴的爱去温暖妻子,其实这样的爱还不足够温暖嘛?

还至于为了遥遥无期的10之约,为了几百封一去不回的信而纠结难忘嘛?

我觉得最后她轻抚丈夫的额头就是回答,她觉得只有回归家庭,陪伴自己到最后的爱才是最真实的,她想明白了。

虽然冲破规则,不守规矩的活着真的很幸福,很刺激,但是这所有的都是过眼浮云,只可以用想象去丰满,去美化,真正来到跟前,就残酷得有如北戴河冰封的湖面,苍茫的沙滩一样。

余男的表演真心很好,对于这个女人的身世很是同情。

其实老一辈人的爱情就是这样将就着就过了一辈子,真正喜欢的人只能存在在记忆里。

争着吵着就过了一辈子,到底爱不爱想不明白。

但是正是这么简单纯朴的爱情,却焕发出最动人的陪伴,最真情的付出。

对生活的挣扎,一下子就颠覆了整个世界。

镜头中的世界应该是上一代人熟识的。

一起上下班的作息,嘈杂的厂房,一起唠嗑的午后,相互依偎的二八大杠,满目霓虹的舞厅,大红大紫的衣着,挤成一团的客车,时代即将把所有送去历史,但是有很多人不适应,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

但是这里的记忆有时还是很怀念,就像高高挂在墙头没有玻璃的窗户,窗框上满是飘零的灰絮……

 3 ) 卑微的生命与浪漫无关

买纺织姑娘来看,完全是冲着语焉不详的简介,幻想着一个女人在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刻,与其一直思念的男人相见,虽然隐忍但终能释怀,然后回到现实,重新发现自己、审视自己,涅磐新生的故事。

但看到一半我就发现自己彻底错误,所有的人物都很压抑,无力。

赵鲁寒无力怀念,无力激情;胡小光无力承担,无力发泄;甚至李丽,面对爱人也无法有一丝哪怕是短暂的,毫无负担的浪漫。

整个影片里,唯一鲜亮的是李丽红色的围巾和铁路边的笑容,唯一有力的则是她的痛哭。

命运能对人的折磨不过如此,心里都已没有了波澜。

人只能在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阶段,可能对一些事情真正释怀,然而过了这个节点,生命的发展又把我们带向未知的方向,心中的焦虑与不满也会慢慢滋长。

从这点说,死亡,对于自觉这辈子过得不值的李丽来说反而是种解脱,所以,很多人并不怕死,因为即使痛苦也短暂,但很多人怕生,因为有无尽的难奈,还有那些身体与自己心灵孤独相伴的夜晚。

 4 ) 幸不幸都要活

很平淡的故事,浓缩了西安纺织城的部分生活现实。

演员本色,除余男外演技都一般,尤其那个大夫忒紧张了,念台词时一个劲儿吃螺丝,显得很业余。

不知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哪一年,画面中有带“Beijing 2008”标志的汉斯干啤的同时,舞厅、街道又那么破旧,一点不像近几年的西安哦。

东郊人的好勇斗狠,在李丽老公身上倒是可见一斑。

剧情方面,李丽的信,私以为是被赵鲁寒的女徒弟(即他现在的老婆)给扣了;不过导演没有公布答案,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想象空间。

结尾李丽的“复活”和漫天的烟花,也许只是导演的一点仁慈。

我们知道的,死去的,回不来。

现实中幸与不幸都要活,怎么活?

这是个问题。

 5 ) 三八妇女节要到了,纺织片天上的云彩送给你们。

1,余男、郝蕾和秦海璐是最爱的女演员了(也提到郝蕾和秦海璐,我称之为“躺枪爱”——提到别人的时候,总能想到他或他们的一种爱。

) 2,我要说,余男真好看。

1999,王全安拍了《月蚀》,2009他拍了这部《纺织姑娘》,主演都是余男和程正武。

这是10年整一回吗?

3,又是讲的血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然后医生自取的“难治性贫血”这名也怪有意思的。

),去年徐峥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也是讲的这个病。

4,女警,女护士,纺织女工。

5,这可能是余男拍电影笑得最多的一次。

那么真实好看的笑,让我想她那年一定常遇见了好事儿。

另外,好演员最懂得以喜形表哀情了。

6,方言拍的片普遍比普通话拍的好看。

7,169的余男跳舞真的不咋地,应该不是假装动作青涩,而是真的就不咋地,哈哈!

8,程正武和医生都演得相当好。

那眼神真诚、有度。

9,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伦理争论,没有狗血剧情,却让人愿意记住。

 6 ) 说不上哪里好 可是替代不了

可能过日子就不是爱和不爱 年轻的时候总是心高气傲 那个纯朴的卖鱼男人 没有那么丰富的表现感情 关爱可能只是多夹一块鱼肉 当知道李莉得病时 虽然没有表现大悲 从无神呆滞的眼神也能看出一丝震惊恍惚 第二天还和顾客吵了架 他没有能力束缚李莉 只有放开 送上火车让李莉去北京散心 去火凤凰跳舞在外面蹲坑等待 看着李莉抽烟 直至李莉进屋 他上前一步眺望远处 默默守候是他一直没有改变的底线 毕淑敏说“年青时的恋人是不宜相逢的”那个李莉十年前爱的轰轰烈烈的赵鲁寒还是会在印染机器旁打着厚重的盹儿 没有准备好这样的重逢 互相没有收到一封信 总好过一个人抛弃另外一个人 他无力改变现在 他不能抛下大脑糊涂的妻子和自己的女儿 往事 连化了白骨都不如 若要真仔细琢磨 影子都没有 赵重新翻出手风琴是回忆过去美好时光 也只是悼念 悼念 就是妥协李莉这样的女人敢爱敢恨从来都是好胜的 这样一个女人不甘生活 没和爱人共度一生 觉得一辈子没有过好 半辈子没看上老胡 可也将就 也为生活一心一意 供孩子 省吃俭用 没想过偷人下作勾当她美丽 骄傲 躺在火车轨道上 最后没敢 能想像出那种绝望苟活的感觉 她没和赵鲁寒透露自己生病的事儿问清就走了 她那么倔强坚强 回来了 生活还要生活 卖鱼钢琴课唱苏联歌曲工厂倒闭 李莉病情不断恶化 化疗没有起到作用 医生也说放弃治疗是明智选择 生命也就进入倒计时 在这一年的结尾 新一年的开启 不动声色的老胡毅然卖了房子 到李莉急救时不住握紧老胡的手 借助呼吸机延续多一秒的生命 到半夜醒来支撑身体下床 抚摸老胡疲惫的头发 走到窗前看热闹又悲伤的烟花 原来人最不能拒绝的就是亲情 就是这份默默付出 少言寡语的浓浓的关爱 说不上哪里好 可是替代不了

 7 ) 乏味的时刻

回到一个旧时代的末尾部分,这是个有趣的起始点。

一个既可以向过去张望,又可以向未来眺望的时刻。

一个安全的,同时也乏味的位置。

人们一方面来不及惋惜旧日岁月,也顾不上想象后面的日子究竟会怎么样。

命运在此时此刻戛然而止,对于本质意义上的人生来说会显得多余和迷茫。

一个人突然被命运叫停的人生,重新审视起这一辈子。

在死亡的门口,人物命运没有引发电影对社会的愤怒和怀疑。

因为这是纯然的“命”而不一定和他人有多大的关系。

也没有引起对生命本身的思考,或者对个人关系的重新理解。

主人公只是开始了一趟旅行,旅行的所有价值仍旧回到了对命运本身的确认。

原来,情书并没有寄到心爱的人手里。

这也是命。

这个故事不断的在指向一种不可知的确定无疑的结局。

一个残酷的,冰冷的世界。

这是臆想症患者的世界,一个只为了说明“命”,和“认命”的幻想的世界。

一个极力的用现实的空间、现实的只言片语所构筑的谎言。

为了说一个故事而不得不牺牲掉复杂性本身。

这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取巧?

是一个仪式?

还是一次无病的呻吟?

人多大程度上可以不顾任何的现实,而仅仅关心自己?

自我是真实的还是虚无的?

身份被偶然性调戏之后安身何处?

灵魂在多大程度上与肉体在战斗?

一切有趣的、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都被导演过滤了。

这个人物身上可能最重要的部分——她的灵性,被严重低估了?

就像这个讲述故事的起始点一样别扭,不前不后,不上不下。

好像是在讲故事,而故事却是干瘪的。

希望怜悯可以有所作为,结果上却否定了一切道德指向。

进而走向一种虚无,和一种无力。

既保持现实的生活空间和质感,又过滤掉真实的其他内容。

不能将其称为现实,又不能将其归类为心理。

如今细节的表现不可能支撑人物在文本之内获得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失败的作品。

工人的时代,残缺的身体尚且没有灰飞烟灭。

时代和个体将死之时,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无法证明曾经生活,也无法证明苦难本身。

这是虚无主义的烂尾楼。

 8 ) 遗憾

我喜欢纺织女。

我妈是纺织女,她有一群姐妹死党,小时候过年,一定有一天留给她的姐妹们。

纺织厂的女人,尤其是武汉的纺织女工,并不象大多数人以为的,风风火火,刮燥的象一群麻雀。

当然有豪爽型,但不少也温柔、安静,虽然她们精心打扮后显得土,甚至有点......艳俗。

我妈在世的时候,每年年末,我要拿着一堆医药费报销单,去她的老单位,排着长长的队,队伍大多也是纺织女工。

退休的老女人,在岗的中年女人,刚工作不久比我还小的多的小女孩。

余男很象我脑海里的这些女人,除了说普通话的时候有点出戏。

也许真有普通话说的这么好的陕西女工吧,只是我没见过。

有观众说她的陕西话有待加强,我不熟这种方言,所以不影响我观看。

但是这个故事比我想象中好,这不是雷诺阿的洗衣女人,也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这只是一个面临死亡的女人的故事。

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她最想做的事情,是见她短暂人生里唯一爱过的男人。

所以我觉得这只是个爱情故事。

我们都以为,人生这么长,谈恋爱的时间足够,我们会爱很多很多的人,经历很多很多的事。

但其实大部分人,一生可能只爱过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或者象纺织女工,只有一个。

他和她,在那样一个年代里错过了。

他一辈子都爱她,她一辈子都爱他,只是他们和所有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一样,选择了,认命。

直到她知道生命即将终止,她终于什么也不在乎了,她要去找他。

她找到了,她知道,他也一直爱着她。

他们是彼此一辈子的爱,只是,她就要死了。

我喜欢图雅,我也喜欢李丽,我喜欢电影里的音乐和歌声,我喜欢王全安的镜头。

他的镜头象温柔的眼睛,注视着他心目中的中国人。

每个人都温顺、善良、隐忍,就象李丽的台词,中国人,不都这么过吗。

从韩国寄回照片的小段子,看的时候我笑了。

想起那年去张家界,在武陵源的大排挡里吃炒粉,夫妇俩有个可爱的小女孩,我给她拍照,她问我,你怎么把照片给我呢?

我请她的妈妈留给我地址,老板娘说不用了,小孩的话别当真。

我认真的说,我一定寄给你们。

一个月后他们发短信告诉我,收到照片了。

于是,我想起那个小女孩一家,他们和李丽、赵鲁寒还有李丽善良的丈夫一样,这些普通的、没什么钱的中国人,你们是我的兄弟姐妹。

 9 ) 纺织姑娘

文/布宜诺斯将死的现实 偌大的厂房,数以千计的机器,还在气头上的李丽精确地来到自己的位置,在旁人没法分辨的众多茶缸中取下属于自己的一个,如同迷宫中识路的小鼠,记忆成了一种本能。

在耳朵里塞上棉球,大力撩拨棉纱经年的积尘,是纺织女工李丽每天的例行动作。

同样例行的还有午休时与工友靠墙偷偷抽烟发牢骚,送孩子学琴,与丈夫在沉闷空气中对坐吃饭。

日复一日,乏善可陈,生活,如循固定线路觅食的工蜂一般单调而忙碌。

这是属于李丽的现实,显然,也是属于大多数普通国人的现实。

毫无雕琢,没有巧合,王全安就是把日光之下的旧事呈现出来,为越来越依附戏剧的影像一再做减法,“非奇观化”,既是如此。

[纺织姑娘]为我们提供的现实影像中,最鲜活的一幕是女浴室中那群坦荡荡的裸体。

镜头中的她们已经青春不再,肌肉松弛,臀部下垂,却没有任何掩饰,也未见丝毫别扭,因为这也是生活最普通不过的一幕,每日都在发生,因为真实,所以自然。

最应该“奇观”的一幕是丈夫们骑车送妻子们去舞厅赚钱。

难得如此靠近,难得有这么多玩笑话,男男女女像是憋闷了一夜的鸽子终于出笼觅食,调子是欢快的,而在他们路途的尽头,竟是要将自己的女人亲手送入陌生男人的怀抱。

在乐观的表象之下,男人的尊严已经完全败给窘迫的生活,如果不加讽刺,便只剩下悲凉,而这,才是生活的原貌。

传统的中国人信奉佛祖的意见,让“死”在人生四苦中占据偌大一席,于人来讲何等重要,但是,在王全安非奇观化的镜头中,死亡也被淡化得如生活本身一般微不足道。

李丽被下了最终判词后,伴随着她的沉默的,是工友唠家常般讲述自己得乳癌、散了家的经历;是效益低下工厂终于面临倒闭的消息。

在婚姻冷漠,生计难继已成为常态的情况下,肉体的死亡,只是为李丽早就行将就木的生活加了一把助力。

在女工们饱含深情的《纺织姑娘》歌声中,李丽第一次倒下了。

这是一首符咒般的苏联老歌,将这样一群人尘封在一个时代里,操弄着过时的机器,遵循着过时的制度,壳子即将支离破碎时,他们的第一反应还是死撑着。

这样的人和故事,至今仍散布在这片土地上,这种胶着和死亡,让始终回避批判的王全安都有点撑不住了。

但王全安毕竟不是贾樟柯,虽然二人都是拿“现实”做最基本的食材。

李丽不是小武,她再普通不过,怎若他以社会边缘人身份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茫然。

李丽不是韩三明,同样寻访旧情人,她了却了一个私人心愿,而他却背负着一个被迫移植群体的所有目光。

李丽也不是侯丽君,都在面对下岗,李丽懒懒地说“我要能把厂子‘吭’倒闭,我就天天‘吭’不停”,只是一个女人的赌气调侃,[二十四城记]让侯丽君原原本本地讲述了散伙饭的“咽泪装欢”,再就业的次次辗转,仍旧是对一个时代典型的提炼。

[二十四城记]中,赵涛饰演的娜娜曾抹着眼泪提道:“我一走进那个车间,就听见轰隆轰隆的声音,说话得喊着,我往里一看,根本找不见我妈,里面所有的人穿着蓝色工作服,低头干活。

”这话里面,呈现的正是千万个李丽。

对于同样的生存状态,贾樟柯提供的是一句精炼的口述,女儿对母亲的悲悯代表了一代人回望上一代人的群体心态,而王全安则给出了漫长而描述,几乎不予任何意见,对诠释感情的兴趣远远大过于批判体制。

比起贾樟柯那颗见微知著、对一个个时代长吁短叹的少年野心,王全安倒像是个知天命的中年人。

王全安只是王全安而已,他从没试图如[盲井]、[夜·店]般,让现实主义沦为一个极富戏剧张力故事的最大注脚。

[纺织姑娘]并没用死来做一场大戏,如同[图雅的婚事]本身就已经是一则社会新闻头条,也被他处理得如你我身边的夯实故事。

能做减法就做减法吧,是王全安影像现实的所有着力点,大概,也是他用来应对现实的一贯态度。

埋葬的情感[纺织姑娘]给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模式都是最接近国人生活本源的。

电影开头,李丽由于被扣了工资大为光火,在车间吵嚷一番后,又让这件事成为浴室工友的最大谈资。

与此同时,丈夫胡小光却被顾客无端挑剔,默默地将“错杀”的死鱼留给自己。

足见,李丽算得上是个泼辣的女人,与她相对的胡小光却一贯隐忍。

“我先上去了。

”“我回去做饭。

”二人的婚姻生活如大多数平凡家庭一般,琐碎,平淡,吃饭时低头看着自己的碗,只言片语关乎当日烦恼,然后很快无话,好像也没什么爱情。

当死亡突如其来时,总会坍塌掉一些东西,但是在中国式的情感表达中,连坍塌都可能是无声的。

至始至终,胡小光几乎是没有表情的,在口吐判词的医生面前一样,在脱力的李丽面前一样,第一次对顾客爆发时一样,卖掉房子给李丽看病时也一样。

而在死亡面前,泼辣的李丽第一次沉默了。

整部电影,李丽只哭了四次,没有一次是在人前;笑亦有四次,直面相对的或舞厅里的陌生人,或海鸥飞过的大海,和儿子最亲热的一刻也是隔着遥远的电话线。

和初恋情人赵鲁寒会面时,她也只是淡淡地看着,没有拥抱,没有笑容,时隔十年再次交谈,也没什么眼神交流,谈的也都是些生活琐事,有当年的,有如今的,唯独少了浓烈的情感表达,虽然她口口声声也在说,就让我出去,在外头,快活一天是一天。

这是典型的东方式压抑,即使在死亡面前,情感的表达也是重重掩饰的,终究还是无法完全放开地快活。

西方的狂欢式死亡在东方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你的妈妈也是]有来自南美的狂热路途,是绝症女人勾搭两个半熟少年走上寻觅黄金海岸的性爱之旅;[战龙闯天关]则是刻板德国人的反攻,二个从绝症病房结伴逃出的年轻人,抢劫,逃亡,一路跑向大海,让一个大火球最终融化在海水里。

而东方,有[八月照相馆]中命不久矣的永元对德琳未置一词的回避,却在暗处的屋内抚摸她印在窗上的身影;有[纺织姑娘]的李丽,在飘雪的天台上望着空气抽烟,身边的丈夫自知劝不出什么,讷言良久,默默陪她站着。

讲究自我和个性的西方,生死由己,随性而行的一面在死亡的逼迫下被放大到极致,而东方,顾虑来自于他人,时间越短,便需要与他人更少的牵绊。

无法放纵,是在尽自己最后一份责任予身旁的生者。

在压抑的表象之下,拖曳住东方人的,其实是埋藏得太深的情感。

说到底,王全安是被一个纠结于“你到底收没收到信”的女人触动,才有了[纺织姑娘],李丽就成了这样一个犯轴儿的女人,一起分享过那么多的赵寒鲁,说断就断了,连封信都没回过,一去十年。

所以,她对胡小光从未上心,连本该最宠爱的儿子与她都是疏远的,映射出这段婚姻的冷漠。

她送儿子去学钢琴,惦念的还不是与赵鲁寒一个拉手风琴一个唱和《纺织姑娘》的日子。

对生活提不起劲头的表面之下,她其实太重情,太念旧。

站在李丽背后的胡小光,榆木疙瘩性格,没有人知道他爱吃什么,没有人过问他喜欢什么颜色,他对李丽平日的无理取闹照单全收,明知治病毫无希望,还是卖掉了房子,拙劣的表达方式背后,是深深的爱、责任和忍耐。

胡小光的样子,正是太多被现实磨去了自我、从没从口中吐出过爱字的朴实国人的样子。

东方式的隐忍之下,不乏的其实是大智慧,那是对生死的通透和对生活的原谅。

一路面无表情的赵鲁寒,终究在陈年旧物中拾起那架荒废多年的手风琴,拉了那半首曲子。

与此同时,临去的李丽用灵魂温柔抚摸了胡小光的头,其时守在病床旁的他因疲累而昏昏睡去。

[图雅的婚事]以图雅的哭泣开篇和收尾,那是她终于踏入新生活时,将以往的辛酸一并释放,而[纺织姑娘]的李丽,是收在一个笑容上的,被铁路员紧咬在后面,刚死过一回的她越跑越有力气,跑着跑着就笑了。

淡忘掉死亡之后,生活,总归还是有趣的。

原文刊于《看电影》2009年11月上

 10 ) 哀而不伤

笑傲江湖一书中,衡山派刘正风与魔教长老曲洋因为音乐相识相知,结为好友,结果却惹上杀身之祸,二人同奏一曲《笑傲江湖曲》之后结伴而死。

这一段典故,大家应该都知道的。

二人在逝世之前论及好曲子的标准,是这样说的:莫大先生奏胡琴一味凄苦,曲调又是尽量往哀伤的路子上走,引人下泪,未免太也俗气,而好曲子讲究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这个哀而不伤,就是《纺织姑娘》给我的感受了。

这不光光是一个凄苦的等死的故事。

死寂的车间里那一排排再也无人问津的机器,集体失业的纺织姑娘们在风雪中的礼堂里高歌,忍者神龟们有说有笑的送老婆们去上班,还唱起了歌,《纺织姑娘》不断的响起来,片尾苏联红军歌舞团的演奏...... 这一幅幅场景展现了转轨期间一群普通人的生活,却又是那么的悲壮,或者是生命的壮美吧!想起了东非的角马迁移,老弱或年轻的生命有的在迁移中死去,而其他的或新的生命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片尾女主死而复生,沿着铁轨快乐的飞奔,或许也是此意吧。

几十年过去了,新的体制下,年轻的纺织女工的生活幸福多了吧

 短评

纺织女工群体在时代的洪流里逆来顺受。王全安用两段群体裸浴的争议镜头表现她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女主角的书信传情竟然被中国邮政无情捉弄而杳无音讯;一群男人为了生计有说有笑地把自己女人送到黑灯舞厅跳舞,投入陌生男人的怀抱。这些离大谱的情节,也是生活被剥落后的原貌。结局定格在了女主角的笑容上,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她选择了坦然地拥抱死亡,余男演绎得十分动人。片名除了代表女主角的职业,也是一首前苏联民歌,它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也流淌着时代消逝的悲伤情愫

4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改革开放下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实主义角度仍不乏有以《纺织姑娘》这首苏联歌曲贯穿主线的浪漫。中国电影应该多拍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第六代的小众,而是要多关注某个社会群体的生活,因为这样才是现实当今的中国。余男的表演很到位,也很期待王全安的《团圆》以及大制作《白鹿原》。

7分钟前
  • 且行且歌
  • 推荐

人生就是一个个无奈

10分钟前
  • siumem
  • 力荐

这剧情,这前苏联歌曲,很让人联想。

12分钟前
  • 经纬万端
  • 还行

这电影现在看就有些过时了,其实也就是2010s的作品,只是这绝症+失业+寻找昔日恋人的组合拳就很俗套了,通过个体遭遇折射下岗潮那一代人的悲剧命运,意识是好的,比如兼职舞女的部分,就是始终没有更深入地触及到底层群像,好在余男表演出了人物的失落和遗憾,铁路旁寻死那段不错。

14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并没有什么代表性,年轻的纺织姑娘,你在幻想什么?

17分钟前
  • 哔呣咣啵の哸啐
  • 还行

王全安需要个好编剧

22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2012.5.16 怎么像是80年的生活,可是又有一个很新潮的楼出现。余男挺美的。结局模糊所以不残酷

24分钟前
  • pinkcat
  • 还行

纺织产业的衰败,仰慕苏联时代的终结,微渺人物命运的凋零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文艺、悲情、生活流,余男没能融入环境,太水嫩了。

31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还行

电影,貌似要得奖,尤其是得国外的奖,基本得这么拍

32分钟前
  • 如风࿐
  • 还行

这种剧情也就是拿来骗老外的,活在中国,什么破剧情没见过啊。

34分钟前
  • 十四行
  • 还行

这片儿比《月蚀》好,比《图雅》好,王全安大师气度已现,第六代里上一个是贾樟柯,如今看来也就这两人而已。不必说卢茨的自然光和长镜头是多么的牛逼,也不必去挖剧情的合理与否,就凭语言自觉这一点五星没有商量。何况此片谈到的国企话题已是与《二十四城记》堪比的厚实,苏联老歌更是神来之笔

3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刻意,做作!

39分钟前
  • 有质感的小熊
  • 较差

总觉得零零碎碎的,但是这不就是生活吗?除却一些刻意之处,余男的表演很赞,期间大雪天陕西爷们儿汽车送自己女人去火凤凰的一段,处理的真好,秦腔一起,瞬间倾倒啊!

40分钟前
  • 裸奔的内裤
  • 还行

生活终究是苦的,唱的纺织姑娘,舞厅的狂放,十年前的初次恋爱,终究只是放着药的蛋糕。

44分钟前
  • 马西嘿嘿嘿
  • 推荐

【补完】突然想起来上课时看过的,貌似没看完吧……

47分钟前
  • 幽猫
  • 还行

看着她沉默寡言、老实巴交的丈夫,只是感到无奈。

50分钟前
  • 蓝 田
  • 还行

故事背景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都是二零零九年一零年左右的,怎么拍完了给人一看,硬是感觉像一九九几年拍出来的?

55分钟前
  • 锕Jun
  • 较差

长镜头,呆滞,无奈的生活。

60分钟前
  • And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