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影迷,我无法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视作一部经典,甚至无法欣赏这部电影。
就电影技术上的基本元素来说,此片毫无亮点。
大多时间镜头只是根据对话需要机械地在每个角色之间转换;画面的构图无甚美感;配乐——如果有任何配乐的话——完全没有起到辅助叙事的作用;节奏掌控也乏善可陈;演员们的演技也普遍痕迹显著。
当然,作为一部以谈话内容为主要情节的低成本“科幻”电影,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电影技巧的讨论,将重点放在片中的故事以及作者借以推销的世界观。
本片故事按照一个核心线索展开,即这个世界上会不会存在一个人,可以从旧石器时代一路活了一万四千年,一直活到现在?
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
就这个题目,我认为更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叙事方法应该是逻辑上推演的。
当你由于严谨的推理而不得不接受一个难以置信的观点时,心理上的抗拒以及震撼就要比仅仅是被灌输该观点要强烈的多。
所以如果本片的思路是:男主人公John提供事实和线索,周围的人通过逻辑推演,不断逼近事实真相——即John是来自远古的不死人。
那本片可能会更吸引人。
不过本片的故事采用了另一个思路,即男主人公John在故事开始不久就提出自己是长生不老的原始人,影片的其余部分则是在试图证实或证伪这一事实。
这样的思路不会使故事引人入胜,原因就在于“事实”的证实或证伪都尽在编剧主观掌控,而不需要观影者头脑的参与:无论编剧希望John是/否原始人,他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出不可辩驳的证据;观众只需要接受编剧抛出的事实,而不需要逻辑推理。
其实让观众(以及电影中的诸位科学家们)相信John长生不老这件事本身并不难,他只需提供证据证明他已经活了一百年即可——从违背常识的角度讲,活了一百年(而且看起来一直都是三十五岁)和活了一万年同样不可思议。
而凭借过去一百年人类的科技进步,这个男人过去一百年的照片和任何生活痕迹都可以证明他的存在。
正如影片结尾时,John轻易地通过回忆出生活的细节而让其中一位教授——后来我们得知他是John的儿子——意识到John真的不会衰老。
但是这个结局不会给我们任何心理上的冲击。
举个不很恰当的类比,如果《第六感》不是让观众在结尾才发现了惊人的事实(此处不做剧透),那么该片就不会带来如此大的震撼。
本片中我们不是很早就已经接受了John是原始人的事实了吗?
那么这个结局又有哪里是意料之外呢?
于是整个情节的发展中,观众和影片中的科学家们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困难就已经接受了John的理论,即他是一个一万四千岁的原始人。
影片的推进于是成为了John(背后其实是编剧)对于人类学、生物学、历史及宗教史发表个人见解的媒介。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本片其实更重视了“幻想”而少有科学的推理。
如果按照柏拉图以来的逻辑推演法,我们只能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严谨的逻辑得出结论;相反,在本片中,编剧任意添加的“事实证据”可以使这个故事更加圆满,但是却已经失去了“科学性”。
这也是我认为本片的故事情节失去了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的来源,以至于观众很难感受故事的带入感。
这样的情节设置也使得影片中关于针对John身世的质疑所作出的回应,大多诉求于两类解释,第一类是将历史个人化、故事化以求更可信;第二类则是通过与普通人的经历相类比,使John的行为合法化。
而这两类解释也都是编剧的主观演义,没有任何逻辑性可言。
关于第一类的例子,比如当John刚刚透露自己是原始人后,谈到了他曾经和哥伦布一起航海,他说自己虽然相信地球是圆的,但是仍然害怕哥伦布的船会在某个地方从地球的边缘掉下去。
再比如后来有人问他是否曾经留下洞穴壁画,他讲述了一个关于LesEyzies壁画的故事,用以说明原始时代进行艺术创作也是存在风险的。
这些故事都不是在回答“John是否原始人”这个问题,而仅是“John是原始人”这一前提可能的推论。
它们都通过将历史事件个人化以求更可信的一种手段。
关于第二类的例子则更是俯拾皆是。
比如当被问到普通人连小时候的事情都记不住,John何以记得几千年前的事情时,John通过类比人类对小时候的记忆来加以解释:他对于千年前的记忆和普通人对儿时的回忆类似,仅仅是片段式的。
当被质疑地球地理没有发生过变化,John何以不记得自己的出生地时,John通过类比普通人也记不清小时候居所四周的地貌环境得出“人无法回到家乡,因为家乡已经不在那儿了”。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赫拉克利特关于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见解。
) 而当我们更细致的检查这个看似自圆其说的故事本身时,我们可以发现故事的内容都没有逃脱出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范畴。
本片很难说成是一部“科幻电影”,因为全篇唯一的创造性的事实就是John活了一万四千年这个前提,剩下的则都是通过人类在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方面掌握的知识来解释;甚至故事中最大的颠覆:关于基督耶稣以及基督教与佛教关系的另类解读,也不忘要从印度教和希腊神话已有的知识当中寻找论据。
稍有科学素养的人,就会发现编剧从零星的证据出发就“推导”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多么的没有“科学依据”,也是有违科学的严谨的。
当我们考虑到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多么匮乏的时候,就不禁会觉得影片中的世界观过于狭隘,甚至要怀疑编剧的想象能力之匮乏了。
我们看科幻电影的时候往往会抱着一点预期,可以得到关于看待宇宙的另一种不同的见解,但是在本片中我们遗憾的发现只是得到了一个个人色彩严重的、主观臆断的人类知识演义而已。
整个故事(如果可以算作是故事的话)更类似是编剧关于个人的哲学思考和主观的价值取向的宣讲。
如果是其他类型电影,这一点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作为一部科幻电影,这种说教就难免招人反感。
影片开始的讨论即在为John这个旧石器时代人寻找生物学上的支持(旧石器时代的人和现在的人在解剖学上没有差异,也没有智商差异等等),这里暗示着作者是相信进化论的;但是从后面John对于是否有神存在的讨论中,我们了解到John不相信任何已有的宗教理论,但是并不排斥可能有神存在。
没有得到科学上严格证明的进化论以及无法进行科学证明的神学,同等地作为解释这个世界的“可能性的”理论,编剧没能说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
在这一方面,编剧的判断是个人色彩浓厚的,甚至是武断的。
从编剧对于赫拉克利特早期辩证法理论以及进化论的引用中,我们不难想象编剧自己可能是略带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自由主义者。
但是编剧没有说服力地灌输个人信仰,就容易引起任何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头脑的怀疑和反感。
影片中最重要的理论颠覆,即关于基督教理论的“演义”,更是充满了个人色彩。
影片的编剧JeromeBixby自己很可能就是一名佛教徒(虽然我没有查到他明确的信仰,但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比如他写过一部叫做<禅>的小说),所以他一整套关于基督教教义起源自佛教教义、耶稣本人就是佛教徒(就是片中的原始人John)这样的解说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这个理论也不是编剧的原创,但我们可以想象编剧本人就认为佛教作为解释世界的手段更为高级和玄妙,于是简单粗暴的将佛教凌驾于基督教之上,以为撼动了西方文明的基石。
但有意思的是,佛教教义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无神论的(释迦牟尼从来都没有说他是神或者神的儿子,实际上我们知道他就是一个人类的儿子,而且还曾娶妻生子。
而且人人都可以成为佛,这本身就使佛与一神教的神不同了),而且佛教的教义并没办法解释宇宙的起源,禅宗的关于世间万物的思考充满了辩证……这些理论和John本人——我们可以想象就是编剧本人——的信仰非常相近。
编剧甚至直接忽略了基督教出现之前数百年古希腊哲学直至斯多葛派的思想与基督教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直接将基督教的神学与东方的佛教(编剧信仰的佛教恐怕还是后世传入中国后被改良了的)等同在一起,稍有西方哲学史知识的人,都要禁不住嘲笑编剧的幼稚可笑吧。
于是看完影片,如果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头脑还没有被片中掉书袋似的专业词语搞懵的话,也很难获得类似看完《2001太空漫游》等电影之后的关于宇宙观上的震撼,而更像是听了一场并不吸引人的演讲。
差不多可以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2007年最让我感到惊艳的电影。
投资不过一万多美元,却在IMDB上获得了高达8.4的评分。
说老实话,看了洋人拍的电影,实在是替中国导演的想象力汗流不止。
故事情节很简单,场景也很“简陋”,几个人的对话就是主要情节,一间木屋的内外便是全部场景。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John在执教十年后突然辞职。
同事们赶到他郊外的住所为他送行,欲言又止了一番后,John道出了他难以启齿的辞职原因:他是史前洞穴人,已经活了14000年,因为某种不知名的原因,他永远停留在了35岁,永不死去。
每过10年,为了防止身边人发现他不老的秘密,他就开始新一轮迁徙,改换身份,重新生活。
他曾追随佛祖修行,被原始部落奉为神灵,曾和哥伦布相识,和梵高较好,更可怕的是,他甚至就是耶稣!
John考古学、心理学、生物学的权威朋友们先是对John的说法报以大笑,可是随着谈话的深入,他们发现John的述说是如此真实,他们看似坚固的人生观、知识观开始动摇……在我的感觉里,大多数的科幻电影似乎把太多的精力致力于想象过去200年或未来100的故事,用大投入、大演员、大结构、大制作来吸引观众。
当然,轻而易举,大多数的观众也因吸引。
他们在电影院里,被史前怪兽吓得惊慌失措,羡慕外星人的超能力,或者因地球即将毁灭而感到了恐惧、担忧,或者莫名其妙的兴奋。
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却仅仅是通过几个人之间的问答、争论、辨疑“完成”了一个“科幻”。
整个故事看似轻松、温文尔雅,轻松的音乐,温暖的炉火,平缓的语气,还有一点关于爱情的插曲,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你一停顿,一种紧张的逼仄感会立即不由自主的爬上你的心头。
影片的高潮无疑来自于John自称是耶稣那段。
他对圣经的起源、基督形象的演变,做了让同事们几乎崩溃,确又隐隐认同的解释。
用经验主义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可以证明一千只羊、一万只羊、一百万只羊是白色的,但是我们无法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色的。
换句话说,就是,可证伪,无法证真。
电影据说是根据一本科幻小说改编的。
但也许我们应该追寻到更远。
整个西方思想史从前苏格拉底开始就有着深刻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传统(当然他们还有决定论和可知论的传统),对一切事务抱着某种猜想,继而反驳,最终不断纠错,可能是科学知识能够不断成长的原因,更可能是我们永远心怀畏惧,顺利成长原因。
唯一的俗套,似乎应该是结尾时候,心理学家听闻John竟然是他童年时不辞而别的父亲那段。
这完全可以处理的更好。
没必要死掉一个人。
有在科幻版大家闲聊的感觉,就着一个命题跑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设定、讨论、置疑、细节和情境演变。
第二遍看的时候还是蛮舒服的。
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很无聊,一是觉得散,剧情(主要是问题们)的推进演化毫无层次甚至毫无逻辑。
二是很明显的,也被许多人诟病过的,问题根本没有冲着置疑John的身份去、感觉问的都很没有水准。
其实这两点可以合为一点,既然整个片子就是构筑在一个问答测试(有人还拿大专辩论赛来做比)形式上的,那么以提问来巧妙的推进剧情就是最好的方式,但是片子整个把这个创意弄拧巴了,胡乱扔出来一堆杂七杂八彼此无关的问题,渐进、高潮、转折缺失破坏了讲个好故事的秩序,跟形式类似的比如12 angry men那严密的“逻辑推理服人的故事”根本无法相比。
所以我第一遍看的时候只感到对于这么长时间以来(整个08年总有网友“发现新大陆”式的在推荐这部片子)一直备受推崇的这部片子很失望。
但是鉴于第一遍实在是印象太浅,以至于和人讨论这部片子都无法进行,俺决定再拖着回顾一遍。
这次的感觉居然好了很多。
期望不同的缘故吧。
发现这片子的很多问题设置还是有道理的 只要不按着大专辩论赛的标准来看,也就是揪着一个问题死磕到底一定要把对方驳倒的标准。
比如一开始的设定其实是那个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自己回答出来的 这个洞穴人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他的身体和环境适应性、他不死的原因 他们以为这是一个科幻小说的设定;比如那个女学生问的问题都比较浅显甚至无意义,这符合她的身份;心理学家上来的第一个问题总是John的自我认同 什么时候知道你自己的身份的(第一次是洞穴人,第二次是耶稣), 还有他后来也问到了John怎么认知自己父亲这样经典的问题,以及一些我第二遍看的时候也想问的问题:John怎么在这样的社会中克服自己的孤独感(感觉迷失,很大的情感缺失,没有真正的亲人、朋友、爱人)、疏离感(离群,隔阂,感觉不属于这个种族),厌烦,等等等等。
这些问题变的很有意思了,当我不再关注于剧情的发展或只是作为一个外面的好奇者时,而是以一个关心John的朋友的身份去考虑这些问题 这也可以看做片中的人没有很mean的追问一些很容易拆穿John的穷根究底的细节问题的原因吧(比如你怎么伪造自己的身份,怎么逃脱那么多次灾难之类的)。
呵呵,这就是科幻迷的好处了,习惯了并不完美的设定,然后只去享受在一个已经存在的设定里海阔天空的yy。
说说片子里欣赏的一些idea或说yy点:在海洋尚未到来的时代,从法国的西南部看见过不列颠群岛,层峦叠嶂耸立在深不见底的峡谷的另一侧;冰川期的人类第一次意识到低纬度地区以及平原更加暖和;John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以为那里会更暖和;他经历过艺术的诞生 -- 早期人类根据一个族人绘出的壁画来捕猎;他经历人类从捕猎到种植、学习、知识的增长、城市的出现。。。
他走过不同的地域,冒充不同的人种,时而独行时而不得不融入群体。
他不只一次提到过,仰望星空,怀着对神祗的期待和疑惑,他很喜欢人类能移居火星这个想法 让我对这个人物很有好感。
他们还讨论了人对方位的记忆 -- 你不可能回到故乡,永远不可能;探讨了人对时间的感觉是否是一种幻觉;人对自然科学的认知 -- 有时候科学的结论违背我们自身的感觉,而有没有可能更接近真理的理论又会违背我们现在的科学认知呢?
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不能解释的东西,而人、一个普通人的思想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即使他有14000年的经验,他的知识依然仅仅止于他生活的年代、甚至对于他经历过的时代他的认知依然可能只是一个人、对他一无所知的世界的“观点”。
John还提出新的科学概念常常最先通过艺术的想象假设出来。
当然,还有心理学家第二次出现修正了自己认为John不疯的结论时提出的:如果一个人坚定的认为自己是怎样怎样,他完全有可能表现的很有理性的坚持这个结论,而一个知识渊博到一定程度的人则完全可能说服其他人(不过说实话,这个idea不算新鲜)。
还有一些揶揄学术界的东西:每个领域都存在“你们想掐死的跟自己意见相悖的家伙”;“过不久你们就会置疑你们现在听到的东西,以为我有精神问题或者为这个玩笑而恼火” 人们对于自己理解范围以外的东西的抗拒是如此深刻。
“We knew so little.”还有一些非常值得yy的东东:这样一个人,他会特意去保留任何东西吗(不会);他如何看待整个人类的进化(缓慢的,人类总在重复同样的错误);他的情感诉求,看着生命中其他人一个个的流逝,麻木还是痛苦?
时间越来越飞快,总是转眼又是百年。。。
(那段描写很喜欢,“那些人像海浪,潮来潮去,又像麦浪,随风卷拂”)还有,一个跟哥伦布一起航海,求教于释迦摩尼,跟梵高是朋友。。。
啊。。
这样一个人的人生。。。
可以5cent买入AT&T的股票和无数的重婚史。。。
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从意识到自己的不同,然后置疑自己,到转向信仰寻求解答,是否自己负有使命。。。
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真实。
另一个同样看起来非常真实的设想是,当遇见一个或许跟自己一样的人,彼此的反应,居然也会是怀疑,而且是多重怀疑(他要相信我才怪呢)。
幸好这个设想片子给了解答,那个人很有可能也是真实的。
还有些点/话题(topic),我觉得是片子干的比较拙劣的:比如人的嫉妒心、对异于自己的/自己不能理解的人/事物的排斥甚至憎恨。
虽然在过程中,关于彼此的信任、“你是不是在偷偷嘲笑我们”之类的小话题不时插进去,但是整体上每个人对John的态度变化由于“人多嘴杂”也好、问题设置无序或者根本就没想有序也罢,反正是把这个变化过程搞得很没有说服力。
另外就是一些很隐晦的环保倾向。
哦,片子细想起来还有不少很妙的小trick,比如jonny walker,比如心理学家总是从“谈谈你的母亲吧”开始,洞穴人喜欢壁炉源于童年记忆,无知的少女学生一语道破天机:oldman是一个双关语。
另外那个生物学家明显是调节气氛用的,他的谜语、十个字的十诫、家庭内多宗教共存都很有意思。
最后,说说关于宗教,宗教显然是片子的一个大题眼,前半截还只是时不时插进来一些关于原始人类的神灵观形成啊、信仰是解释第一推动力(the source)的途径啊、宗教的起源和演变之类的小噱头,直到John抛出那个大惊喜,这片子算是进入高潮了。
批判宗教这个话题不算新,观点、论据也并无特异,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很有意思:1)宗教>是一种认知>对于我们不能解释的>不,那只是我们不能解释,万事万物总有其规律>那么还有什么比活了14000年的人的存在更违背规律的呢?
2)宗教的产生,“信仰教义并不带来虔诚,是错误的理解导致(人们觉得必须虔诚才行)。
” 3)神化 -- 把人“神”化,如其他事物在历史中的演变一样,只是时间的工作而已。
4)信仰来源于思考,不思考的人反而不会有信仰。
5)宗教,总在贩卖些什么,希望、生存守则之类的。
《旧约》贩卖恐惧和罪行,《新约》贩卖与人为善的道德准则。
6)信仰一旦出现裂缝,置疑一旦出现,即使被一时否认,却将永无停止的困扰。
俺对待这部片子,跟片子里人类学家对待John的说法有同样的感受:我们有两个简单的选择,我们可以为此气愤,也可以理智对待,挑战逻辑,或可以简单的放松和享受,我可以待着批判的倾听,可我不必接受任何事物。
绝对是头脑风暴,我看过很多让人很绕的电影,基本都是在时间问题上引人入胜,但这类电影,如果你仔细想想,会发现众多漏洞,但你可以不信,因为电影就是很坦然的告诉你“我可没说这是真的”,一笑了知,娱乐而已。
但这个剧本,让人引发很多思考,不是简单的这个是否可能,人类应该爱护地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而是上升到一个很大的概念........比如剧中虔诚的基督徒,那个老太太,她心目中的基督是神圣的,是完美的,当她得知眼前坐着的这个人就是那个他一辈子都奉为神的基督,他无法接受,她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被圣经欺骗了,她甚至觉得整个世界是个巨大的谎言,伪善!
她迫切希望有人告诉她这不是真的,就比如有人告诉你你最亲的人死了,你会崩溃,觉得天都榻了,当他告诉你其实我吓唬你的,他没死,你才会松一口气,一切又回到正轨了。
而那个黑人,他喜欢John的故事,他觉得神奇,他希望是真的,他思维较为开阔,他喜欢这个故事,与老太太不同,她对这个故事很痴迷,不会感到生气,但当John说这都是假的,我随便编的,这时他反倒气的浑身发抖泪流满面,因为他所痴迷的一切都是假象。
至于那个胖老头,他始终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这个故事,不,应该说他已经不在乎这个故事是否有趣是真是假,他完全认为讲故事的这个人没救了,需要送去精神病院治疗。
可以说他是所有听故事的人中最为极端的一个。
当希望故事是真的人们,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相信,希望是假的人,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John告诉他们是假的)。
他们始终还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是真是假,他们可以找出自己喜欢的答案高兴得离开。
而这个老头,他已经完全不管真假了,压根就不信,却无意中得到了最真实(对他来说)最残酷的答案 - 这个说自己活了1400岁,说自己是耶稣本人,他认为有神经病的人,竟然是他父亲!
如果他没有不小心听到John的这些话,他也可以安然的离开,可真相打败了他,他心脏病发死了。
其实剧中每个角色对这个故事的态度,都代表不同人对这个世界,或者说身边每个小事的态度。
接受自己认为对的,接受自己认为美好的,批评或逃避一切自己无法接受的。
这个世界的定义,历史的定义,人体的定义,时间的定义,都只不过是人类自己设定的一个圈子,或许有个看透地球上一切的人,或者是外星人(只是假设有这么一个人/物种),他知道这一切的真相,他会觉得可笑的地球人,你们深信的这些都是错的,时间不是这样的,历史也不是这样的,宗教更加不是这样的。
但我们有必要知道么,这是一个我们适应的规律,一旦它被打破了我们便会无所适从;而那些少数想要打破这些规律的人,并不知道真相所在,便也无所谓,可一旦知道了这个让他们痴迷的真相,却无法得到,便会悲愤失望不已。
所以对错只是人类已经适应的规律,它不代表正确的,但确实让我们不会崩溃的。
如果真相带来的只是大多数人的不能接受和少数人的不能得到,那真象只会带来毁灭。
这一切的一切,包含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是一份工作,也是各种宗教。
如果一份你很满意的工作,很通情达理的老板 ,突然得知同样的职位却拿了更多的薪水时,你会开始愤愤不平,老板变得讨厌了,工作变得烦杂了,你觉得这个地方没法呆了。
但这只不过是份工作而已,人生中的小插曲。
但设计到宗教,这个你无从考究无从诋毁的家伙,一直穿着神秘的外衣让人无从反驳,在教徒心中他就是正确他本人,他信仰的就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一旦被一个不争的事实推翻整个宗教体系,揭露出宗教原来是伪善他本人的时候,相信绝大多数教徒会悔恨一生。
这一切的最后让我想到老子,道家主张的就是接受你能接受的,无视你不能接受的。
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去改动,歪曲甚至和自然作斗争。
上帝不在天上,他活在我们中间,甚至你也可以是上帝。
天堂也并不在死后,他就在这个地球上,他不是耶稣或者佛祖所规定的样子,它是你想要的一种生活,只要你能够平和坦然地面对世界,随处都可找到天堂。
也不要去想人死后能否复生或转世,昨天或是前一秒,已经是过去,痛苦也好,难过也好,不要去想它;而明天或是下一秒,都是新的,那是之后的事情,也不必去杞人忧天,为了下一秒过多担心,只需活好现在,这一秒,对就是你读这些文字的这一秒,这才是你需要关心的。
我刚看完就马上来写了,想得很多,写出来很乱,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说了些什么,就这样吧。
不得不这是部无比牛逼的片子。
以一个有不死之身讲述自己经历的生活。
而且许多的情节环环相扣尤其最后一段真的是无懈可击回味无穷当然这部片子的牛逼要归功于,小说作者的牛逼。
从人类发展的过程,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对于社会对于的人生的思考。
而期间剧情衍生出的思想矛盾与对我们所熟悉事物的否定,都是那么完美。
1.生命永恒的惊异一开始,众多的哈佛教授只是对于他说自己是长生不老,感到吃惊。
并表示怀疑,并且试图通过自己的分析,希望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惯用的思维逻辑对他所说的进行否定。
但是不得不说他们,在不断地争论中,发现他(John)的回答没有任何的漏洞。
这是他们顿生的是一种敬畏,对于奇迹的敬畏。
这一段,他们讨论的大多是人类从远古穴居人发展为智人。
如果片子仅仅是在叙述这种发展的过程。
虽然开头很有想象力,但是最后难免落于俗套。
于是他们的讨论渐渐地开始与这个社会的发展相关联起来。
2.对宗教的剖析和对信仰的解构oldman先生,说自己在佛陀那里得到关于人性的启示。
于是在西方进行传播。
而他就是耶稣。
这让在场虔诚的基督徒几乎崩溃。
可以想象吗?
一个一直坚信自己信仰的人,瞬间信仰被瓦解。
之前一直因为信仰而坚强地生活,没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支撑。
这比撒旦的魅惑还要邪恶和可怕。
所以基督徒怎样也不愿意去相信他是基督。
而John的确,很好地给我们解构了宗教和信仰。
在中亚和地中海一带,流传着神话,后人将这些神话总结并发展成为了教义和经典。
而最早的伟人,只是为了单纯地向人间宣传善念。
而人们对于伟人或者偶像的膜拜渐渐地神化了。
而且固执地坚信这些偶像和伟人。
但是伟人和偶像的初衷,在发展的过程中,渐渐被人忘记了。
人们可能更愿意去相信那些,他们能够执行的即使是死板即使是残忍的教条,而不愿意去执行偶像推行的真善美。
宗教的发展,渐渐脱离了创教人的初衷,变成了一些人别有用心的工具。
他们用正义的名义做着可耻甚至肮脏的勾当。
所以对于宗教的迷信是愚昧的。
但是从中获得改变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启示的人,才是真正能领会教义的人。
而信仰对于人来说,不得不说是个神奇的力量。
信仰,能让人激发自己内心潜在的强大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其实是发自自身的。
但是被冠以了神的名义。
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利用这种信仰去伤害别人。
而这种人也才是真正的伪教徒。
信仰和忏悔,能让人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真的否定了这种信仰之后,片子的基督徒会那么的崩溃。
3.最后一段:他离开对他人的伤害最后那一段,他无意间说出自己在六十年前在哈弗的事情。
被心理学家听到了,而在了解到了眼前这个人,就是自己曾经养父(或者生父)的时候,难过不已。
最后过分激动,昏死过去。
于是John也意识到了,自己离开爱自己的人,给他们带来的痛苦。
于是最后让爱他的姑娘,上了自己的车。
整部片子没有一点的多余和拖沓。
绝对是科幻片中的杰作!!!
the Man From Earth中提到一个“中国盒子”的概念,一种一个盒子套一个盒子再套着一个盒子……的盒子;有似于西方的复活节彩蛋。
但作者为什么不用复活节彩蛋代之呢?
从写故事的人把耶稣比作是西方的玄奘这点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东方文明的着迷。
另一方面,也许东方文明这个标签就如星海之于天文学家,对于西方人来说它本身就是神秘的代名词。
我不能去揣测是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但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客厅一间房子之中——而房子本身其实也不过是个盒子。
所有推进情节进展的不过是无数的对话。
声音。
关在盒子里的声音。
这能让我们想到什么?
我们的躯壳以及被囚禁在我们身体中意识(灵魂)。
我们是否可以假设,如果能做到我们的物理躯壳永远不腐烂,我们——或者说我们的灵魂、思维或是精神就能不朽?
先不去考虑这一个层面,我们来看一下另一个事实:进化论的三大经典证据之一的胚胎发育重演律。
我们在子宫中的成长,这个过程被称作是物种进化的微缩模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都认为这不过是德国人类胚胎学家布莱赫施密特(Erich Blechschmidt)当年的一个骗局。
我们先不去管进化论是否是真理,胚胎发育重演律是否是骗局。
我们就先当它们是真的。
那么,我在想,既然我们所有人在出生这个点之前存在一个进化的过程;那么,如果真的有一个古猿一直活到现在,活了一万四千多年,那么,他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中是否也存在着进化呢,出生这个点之后的进化?
肯定是存在着变化(进化)的。
但一定不是那么的明显。
于是我们是不是有理由相信:如果我们在一个盒子(容器)中进化,进化的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呢?
越脆弱的东西越被限制了了时间和空间的东西,它们看上去往往却越高级,越代表着文明。
比如说电脑,和生活在电脑中的那些软件。
事实上,有时我并不是很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有时候我更相信一个进化的过程其实上就像是玩游戏过程中的升级,时候到了,必定会从一个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
我觉得进化的外部意志(而不是环境、物质)干预学说比达尔文进化论更可信一点,如果我们把电脑的操作系统比作是种生物,从dos到win95惯常win nt惯常win xp到vista,或一个apple的分支——假设这些操作系统存在在某种意识的,而且它们并不知道我们人类的存在,那么他们肯定是认为是他们自己在进化——但事实上是人类在帮他们升级。
所以,说回到我们人类自己身上,说不定也存在这种情况。
谁说神就一定不存在呢。
这只是一种概念类比,我想说的是电脑,或者硬盘只是一个盒子(容器),操作系统是种软件; 而我们可以想象成这个地球、整个宇宙也只是个盒子(容器),而我们就是那软件; 如果再把这个概念细化到极致的话,可以得到,我们的身体只不过是个盒子(容器),而我们的意识(灵魂)是种软件。
就像各种物质的组成从沙子直到星海,所有的东西都是包容和被包容的。
也许,这个盒子里的意识不能对自己身体的改变作出解释,就像生活在平面世界的人不能感知生活在立体三维世界中的人,也不能了解后者对前者在本质上的干预。
但如果有这么一个平面的人,他可以从一个立方体六个面中的一个面生活到另一个面,那他肯定能改变很多东西——即使不能改变自己的本质。
你可以对这个盒子里的其他意识进行引导改变的。
只要具有足够多的时间。
时间就像是个放大镜,就像是酒精,浸淫着所有人的意识,让我们认为它是对的它是错的它是需要虔诚的它受到了猥亵……所有的事实真相追溯到起源也许都不过是只古猿,因为我们都不过是种生活在盒子里的生物。
(文/len calvin)PS.因为《世纪末的魔术师》给人印象太深刻了,所以一直把沙俄皇家的复活节彩蛋代之俄罗斯套娃,一时半会也改不过来了……
昨晚看了《the man from earth》,网络流传推荐的小成本制作,拍得很好。
场景基本都在一个快搬空的房子里,几位哈佛的教授和学生来为即将离开的约翰·奥德曼教授送行,奥德曼教授向大家吐露了他是生存了14000年的穴居人的秘密。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都是这些人来来往往的对话,从生物学谈到地理学谈到心理学谈到宗教学,不得不承认由于知识的欠缺,他们的很多对话是否符合科学常识我也不是太清楚,总之这个片子要想没有漏洞编剧还是需要很多知识积累的。
我现在能想到的很有意思的点,在于教授听到这个耸人听闻的秘密的反应,先是“what's the point?”,短暂的震惊之后就是从各自熟悉的领域,根据各自习惯的逻辑分析、怀疑这个秘密的真实性,当奥德曼对答如流,他们无法找到否定的证据的时候,大家便陷入了恐慌,因为这个超出常理的人将会瓦解他们的知识体系。
可以理解伊迪丝为何从头开始就那样崩溃和拒绝接受,她是基督教语义学家嘛,否定了上帝和耶稣她的知识就完全成了废物。
最终奥德曼对大家说不好意思我这是开玩笑的,就想看看你们的反应。
于是一干人等略略觉得受到冒犯,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
可怜的是威尔·格鲁伯最后还是知道了奥德曼就是永不衰老的穴居人,而且还是他失踪的老爸,于是他受不住打击心脏病发死了。
这只是一个构思精巧的故事。
但是如果现实中真发生这样的事,大家的反应可能真是跟教授们一样,因为有时候承认一个新事物就不得不否定过去的很多东西。
有时候众人们打压新事物只是不想撼动旧的体系吧。
耶稣第一次提出有上帝存在,他被钉了十字架;如果N多年后又有人出来自称耶稣,大家又会维护之前的耶稣送他去精神病院吧。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是这个oldman说的,他虽然不会衰老,但并不意味着他是天才,新的知识总是由每个时代的最杰出者创造的,他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应付新的时代。
他并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他可能有的过人之处就是时间,就是时间积累起来的历史和经验。
而14000年的生命经历还无法洞察人类对真知的恐惧,还试图告诉人们真相,是不是有点不合常理呢?
也许他觉得这已经不是伽利略的时代,他面对的是科学已然发达的时代,面对的是知识丰富的哈佛教授。
但是现在,他们可能不再没人权地送你上绞架或火刑柱,但他们可以送你进精神病院看管呢,哈佛心理学教授说你精神有问题,谁还敢说不是呢?
仍旧是知识的强权压迫真理,这个情况是没有变的。
奥德曼14000年也不是白活的,马上反水,我开玩笑呢,你看你们还当真了。
如果一个你认识了10年的人,某一天他突然声称自己已经活了14000年,他见证了气候的冷暖和地质的变迁,他曾经以猎杀驯鹿和猛犸为生,他曾经在两河流域跟汉谟拉比时期的巴比伦人混过,还曾经作为腓尼基人航行于地中海,哥伦布当过他的船长,梵高、特纳、塞尚、毕加索跟他以朋友相称,他亲耳聆听释迦牟尼的教诲,他以耶稣的名义指认《圣经》里那些他不曾说过的话······好了,就当这个人真实存在而且此时就在你身边,说说你的感受吧,信还是不信?
反正我不信。
但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把这一切变成了银幕上的真实,一个拥有10个博士学位的大学教授在准备离开他的单位另谋生活的时候,他向前来送别的同事表白了自己的身份,而他那些身为宗教、生物、医学、历史、心里、地质、精神病学等学科教授的同事们意识到眼前的这个人竟然来自史前,于是,一场极其精彩的建立在科学与自然常识基础之上的、充满思辨意味的对话展开了······豆瓣把这部电影贴上了“科幻”标签,而实际上,影片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一个我们通常认为的那种“科幻”画面。
他们就一直呆在一幢有着炉火、老式沙发和威士忌的林间小屋里不停地从自己的专业立场发出质疑,然后由那个史前人给出种种符合逻辑的答案。
在看的过程中,我总是在想,如果Oldman(史前人)在描述自己140个世纪的漫长生命时,导演要是能同时将那些时代还原,让Oldman身处仿真环境之中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看体验,果真如此,这部电影是不是就成科幻史诗大片了?
当然,尽管电影结构简单得令人发指,但是简单有简单的力量,那些困扰人类的诸如生死、灵魂、宗教、轮回等永恒谜题在这种简单的表现手法中显得更加深刻和虚幻,以致令人有茫然之感。
假如有“后科幻”这种电影类型,那么《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最合适不过。
影片中,Oldman在回答问题时说过这样一段话:You can`t go hom again,Because it isn`t there anymore.中文字幕组的翻译为:家乡是回不去的,因为已经不存在了。
我觉得这段话也许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们一直通过各种手段寻找和证明人类最初留下的痕迹,但是我们所发现的其实并不是原来的样子,只不过是人类的自以为是罢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打个比方,如果电影院里同时放映《谍影重重》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我想我首先会选择前者。
但它的确值得一看,而且看了你就会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跟随里面的人物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最有趣的是,看这部电影就像进行一场人机测验,你可以捎带着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梳理一遍。
无关品味和思考,如果你有时间又正好无聊,不妨Down下来瞅瞅。
再说一句,影片结尾的那一幕比较彪悍,当质疑阵营中发力最猛的精神病学教授威尔发现Oldman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因而精神崩溃一命呜呼时,整个电影因此陷入了一种无尽的迷茫之中,那种无奈挥之不去。
有人说这个情节设计得有些牵强,我却觉得这是编剧或者是原作者的骄傲。
现实生活中,人们尝尝用“超出了科学能够解释的范畴”来阐释无法证实的问题,而该片则恰恰截选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灰色地带,以作者那强大而不凡的创作功底来填补投资及技术的欠缺之处。
整部影片也在场面调度、台词设计、人物表演、道具场景等细节上下功夫,观影过程中,观众无需时刻捕捉绚烂的视觉特效场面,却深深被这个制作团队弄得内心波澜壮阔。
称此片为低成本独立电影的典范之作,应当之无愧。
很多人推荐之后看的,所以对他期待较高。
有人吧这个故事和十二怒汉相比,于是期待着一场激烈的智力和思维的碰撞。
独幕剧往往是考验编剧功力的,尤其是这样的小场景长对白常常容易让观众犯困,能做好不容易。
抱着这样的期待,我来看这部电影,只能用失望来形容。
整本电影的逻辑漏洞非常明显,正如很多人所说证伪的难度不大,主角并没有什么办法在逻辑上杜绝证伪,而往往是采用我不喜欢等方式排斥证伪的方法。
这种做法和耍流氓没什么区别,任何一个命题只要你把所有的证伪方法定义为会对你造成某种伤害而不去做那么就没法证伪。
因此其实这个男人无论真假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挑点实在的漏洞,一个重要的漏洞是作者假定我们现在对古人类和古地质的认识是几乎准确的,因此john才能从教材中回忆过去。
这是一个非常扯的说法,因为即使板块构造说也只是个假说而已,而这几乎就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石。
另一个漏洞是除非主角向鲁鲁修里的CC一样有不死的能力,否则我想一个人能够survive所有的兵荒马乱而活下来的几率几乎等于零,无限趋近于零。
而按照他的说法,有他这种能力的人没几个,算一下概率,那么这毫无疑问是一个reasonable doubt了。
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最让我失望的还是双方之间的智力碰撞,其辩论水平和逻辑水平实在是对哈佛教授的污辱。
跳跃性极大,涉及面极广,而深度非常差。
只有关于时间那个命题比较上路,差不多达到了康德那个时代的哲学水平。
生物学、地质学楼主不熟悉不妄加评论,但是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的相关讨论实在是不堪入目。
而对于死亡的大篇幅讨论也是让人不知所云。
最大的问题还不是不专业,而是讨论本身缺乏针锋相对,似乎每次john说完这帮高级知识分子就怂了。
至于佛陀和耶稣这样的世界宗教一元论,西方公知民历中信的人还不少,中国公知中也有说什么黄帝是埃及人云云,上不得台面。
稍微对佛教和基督教有点了解的人都会觉得奇扯无比,两者之间表面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逻辑框架乃至思想主旨都截然不同,把两者扯一块实在是搞笑。。。
说john是Jesus,oh my god,你就这么想调戏一下可怜的可爱的小基督教徒的脆弱而纯洁的心么?
剧情方面,只能说充满了违和感。
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是人们不断逼问而无所得,一步步走向崩溃。
事实上我没看出来除了基督教老大妈以外其他人有什么可崩溃的。
而其崩溃的过程也是让人蛋疼到碎,充满了各种不知所谓的表演。
而男主动不动一脸装逼的走出去,走进来,难道是编剧怕老让他们坐着观众容易睡着么???
最后剧情神展开,尼玛这货真的是14000岁,真心把这部电影最后一块遮羞布扯没了。
如果不是的话,这是对科学对理性对逻辑的一次重大挑战,是对近代化以来现代社会的基石的一次质问——逻辑无法证伪的东西就是真的吗?
这个问号太强势太有力了,简直可以一俊遮百丑。
然而导演显然觉得这个结尾不够带感,先让人狗血淋头的给他搞出个儿子来然后搞死了,然后这个男的看起来看破生死了一脸茫然开车而去,尼玛那个傻逼女的居然还跟上去了,真是亮瞎狗眼。。。
简直不给这本电影一条活路了。。。。。
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渣字,实在是吐槽不能。
2007年的《科幻世界》推荐过一部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当时很自然地把它归类成了科幻电影,下载之后甚至连看没看完都记不清了。很偶然,今天从头到尾重温了一遍,完全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哲学电影,却令人感到极致的精神舒适。会感到羡慕,并愿意相信。老电影也容易让人想到老朋友。我的注意力一度被片中人手里那瓶绿方所吸引,快看完时才想起,和老陈在凌晨的办公室里喝过这瓶酒,在美妙的2017年。
电影与文本的区别在于它有自己的镜头语言。如果连小说就能搞定的东西要电影来干什么?
一个为了解构而解构的故事,显然要完成剧本,需要编剧拥有较强的学识,涉猎广泛,对不同领域的事情略知一二。因此本片呈现出的说教意味太过强烈,像是要让你明白什么,但是其本质犹如空中楼阁,是文戏层面的华而不实。就像前文所说,教别人怎么理解自己的信仰与宗教根本没有意义,那是冒犯,彻彻底底的冒犯。一个基督徒怎么会喜欢你告诉他,上帝是怎样的,耶稣是不是死去了。那种话,即使是真的也不要说,而这个故事所呈现出来主角的恶劣,恰恰是编剧自我表达,或许他,就是这么看待他人信仰的。所以他不断的试图通过其他角色嘴说出类似“这没什么”的话,可是这怎么可能会“没什么”!这样一个故事,即便的再怎么逻辑严谨,不会相信的人永远都不会相信,这是人与人之间无法消除的隔阂。
Jesus Christ...本来以为是一部大场面的科幻片来着,结果是《杀戮》那样,一群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不停地talk,talk,talk...导演成功的向观众展示了他人类学、考古学、宗教学、哲学的宽广知识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让试图结束他人的信仰,对那人来说,就像摧毁了整个世界。。结尾还是挺有意思的~
早年看了个开头就被剧透光了,最近翻出来又看了一遍,剧本确实不错。只不过呢,作为以前学分子生物学的,只觉得与其坐那儿空谈,不如赶紧研究研究这位朋友的端粒酶调控通道,才是正经事啊!
同事推荐期望颇高,看完失望:我认为John的故事并非无法否定/查证的- 不留疤痕+装死技巧演绎一次不就知晓了?最后RichardRiehle的死让我对John产生厌恶感- 若John是基督则他知道RR是自己儿子,明知他心脏不好但为证明自己正确导致他病发而死很不该;若John不是基督那么玩弄同事隐私导致病发而死更不该
最近不知不觉地看了很多豆瓣评价很高但是对于我来说非常莫名其妙的片子 囧
我一直坚持看到底,絮絮叨叨的简单故事。一本正经拍出来的烂片。
开始说的像那么回事,后来历史名人越说越多。考虑到古代交通、通讯等实际条件,他既然活得够低调,碰到古代名人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感觉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是瞎编
对于不迷信任何宗教的中国人来说,我难以理解剧中人物的夸张表现。宗教将人的思想锢桎住,这层假象一旦被揭破,教徒难免会精神崩溃。还是中国人的儒教是最有人性的,中庸之道从来不会像西方宗教制造出那么多的精神病同样是场景单一的小成本电影,这部的成就比《十二怒汉》可就差太远了。
神奇! 一个活了1万多年的原始人 师从释迦牟尼 自称耶稣。 这部电影看上去成本除了员工工资外 投资应该接近0 但story就够引人入胜了
为故事而牺牲了角色,是我最为讨厌的一种表达方式。各方面都经不起任何的推敲,一帮美国科学家们的将信将疑就只限于如此肤浅的问题。而且,相对于同类型说,劣质而浮夸的表演直接给电影拉低了一个层次不止,这像是一个看上去很好吃的比萨,但你凑上去时,才发现发霉了。
就…就这?完全不理解大家在吹什么,知道成本低没想到这么粗糙,也不要碰瓷《十二怒汉》了,套上科幻的壳就说什么都很牛吗,实话实说我太不喜欢了…(我与话痨电影始终未能和解)当然结局的设定还是不错了,被剧透确实也影响极大部分观感。
他活了14000年,他就是耶稣,甚至佛洛伊德也是他的儿子...这些颠覆你相信 吗?影片用一万美元的投资博得了影迷中2007最牛科幻片的口碑。很遗憾,由于我看的我看的字幕翻译很差结果可想而知,我认为导演在装。。。
我喜欢那个黑人朋友,他在一直认真地听朋友讲话。我不喜欢反对他的朋友,他们甚至拿出了枪要杀死与之观念相左的人。
我看过的电影里,效果与投资比例最高的
幸好这个故事发生在相信奇迹的,别的世界。
这片儿也太小成本了吧.... | 为什么好几个人都羡慕主角活了那么久 我觉得他好可怜
誰能告訴這部爛片爲什麽這麼高分...成本基本為零,關於人生的探討基本是空,新的東西基本沒有,演員基本是業餘的,我想罵髒話...
有种被颠覆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