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共和国经历着恶性的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以及严重的内外部政治动荡。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大时代的不幸,昭示着小人物注定悲剧的命运。
穷文人法比安和富二代拉布德都死了;科妮莉娅最终在无尽地等待着一位她永远无法再等到的人,而在未来,她还不得不与活着的偷生一同见证纳粹党的上台。
影片中20世纪30年代的柏林,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看上去并无久远的时代感,似乎还透着不少装饰风艺术、包豪斯主义的那么些时尚感,然而社会与政治汹涌的暗潮已经快要掀起巨浪。
法比安的失业以及难以再就业可见一斑,街头上的竞选海报也预示着即将要发生的事情。
抛开上帝视角的滤镜,去回溯当时人们的视野,他们无从得知哪里出了问题,而横亘在前路上的是巨大的迷茫与不确定。
由此,在学术上与政治上都有着极高抱负的拉布德在自我怀疑的终点上用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向往演员理想的科妮莉娅放弃短暂拥有的感情,委身于资本与权力。
除此之外,你还能看到其他一些社会处于分裂、崩坏之际的细节。
不得志的法比安博士一度沉溺在酒精和妓女间,在郁郁不得志的状态下持续着自己的写作。
在收获过甜蜜但短暂的爱情之后,又因为现实的缘故而不情愿地告别。
失业,失去周遭好友与爱侣,在因风起云涌而分外喧闹的柏林城迅速迷失。
在拉布德死后,法比安来到学校,愤怒地暴打了那位隐瞒教授对好友论文评价而间接导致好友自尽的学生,那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遭遇以及身边这个世界的一次泄愤。
最终,年轻的法比安也死了。
正如他的宿命一样,不懂得游泳的他原来就自顾不暇,更救不了别人。
在洪流中,他被漩涡悄然吞噬,无声无息——尽管他本未曾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学会游泳”,他的笔记本上如是记录,而他再无机会了。
法比安给了我最近最纠结的一个问题给出了一点见解,即要不要做理想主义者,要不要选择理想主义的人生。
我曾经对自己的存在方式做过各种各样的幻想。
曾经一味认为只要好好努力就会获得想要的东西;再后来发觉社会阶级固化是存在的,但是阶级边界之间会有一定的流动性;再后来发觉不仅是在拆那,全世界的范围来看阶级分化更突出,这些都是弥补不来的,努力变得极为勉强,即使一个婴儿再如何奋力挣扎,都还是在婴儿床上。
法比安死在了不会游泳,他也因为挑剔和自尊而溺亡于社会。
理想主义者都这么离世了,但是人们都理解和尊敬他们的行为。
拉布德自杀而死,妓女们感慨圆滑的男人在他们这愈加精神旺盛,优秀的男子却自杀而亡;法比安浪漫而坚定却死在了走向爱情的路上。
一天电影中他们的爱情也在最耀眼最充满希望的时候结束。
“正直和美德不会让你获得财富”,圆滑世故才会让你赚的盆满钵满。
所以到底是作者为了制造悲剧的观众感官效应,还是战后的普遍结果,还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悲剧?
就算是被提出来,哀叹几句之后还能有什么改观和行动?
理想主义到底是不是文人的自怨自哀?
理想主义在每个时期都是错误的吗?
还是只是在萧条时期才会有这样的悲剧。
难道就要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抛弃理想主义做一个务实势力的人吗?
是不是就要像拉布德那样回到学校,教孩子们什么是理想。
那如果孩子们在相信理想之后面对现实的巨大落差,这是不是件好事?
我没办法给出这个问题以回答,我只能接受法比安的结局,接受他们的生命之火在这个世界的一个角落悄然熄灭,接受了他没有体验的爱情,也接受了他的爱情永远留在了最美丽的时刻。
我做了假设,但是万般假设之后只会觉得维纳斯只应断臂,这也不是生活,并非现实。
这终究是,作者创造的理想主义伊犁园,法比安没有学会游泳,也不可能学会游泳。
又名:每一对二战兄弟都会有一个魏玛平行世界AU,但汤姆希林无论如何都活不到片尾🌹很会写独白的德人+契诃夫式的角色+新浪潮的混合风味,还有点默片时代冷冷的诙谐。
魏玛德国时期的柏林是一团等人收拾的乱麻,可是男孩女孩老人们还是带着无可救药的善良加一点臭毛病在这里生活着。
男女主的甜像路边草丛里带籽的野果,在这座城市的混沌中像唯二的人类始祖一样各自相伴。
法比安的朋友是一条明线,他早早地经历了得意和失意,最后留下这样的话:“死亡是必然,活着才是偶然。
”法比安在偶然的情况下迎来了他的结局,对于一个结构精巧的故事来讲几乎是天理难容。
他像一只喜欢在墙头行走的猫,天生有优柔寡断作足垫,走过碎石断瓦而毫发无损。
他本能的柔和总是能抵消他的锋芒,即使往罪恶的方向走了相当一段距离也总会迷途知返。
时间悄悄地流逝,他从没有站上过时代的潮头,从没体验过从浪尖跌下的绝望,却也不知道脚底的哪个漩涡会把自己吞掉。
大厦将倾的魏玛德国,法比安和他的朋友们却在善良或懦弱中被死亡先于罪恶选中,巴比伦柏林中的人们在罪恶中浸泡得苍白。
法比安恰恰是溺死才是最好最幸福的,这样,法比安永远成为了他自己,他没有放弃任何东西,他也没有违背任何信条,他仍然相信生活,因此他幸福得在生活里。
电影里,那些“宏观词汇”包含的事项:事业、爱情、文学(史)、政治……都在大萧条中勃兴而又迅速凋萎,但它们没有在法比安身上被瓦解,因为他仍然坚信着这些词汇,就像无数继往开来的理想主义者们,法比安还是一个诗人,即使他的柏林不复存在,但是他还是要挣扎着回去。
为什么他能够在逐渐腐朽的柏林保持?
或许是因为斯蒂芬和科妮莉亚也没有放弃,特别是斯蒂芬甚至为了那些落寞的理想而自杀。
为什么这些词语是宏观的,因为他们容易被瓦解;为什么法比安是幸福的,因为他活在这些词语构成的现实的生活中。
但我们呢?
除了那些人和故事,我们还看到了台尔曼、nazi冲锋队,于是我们将那些“宏观词汇”与时代联系到了一起,历史总是以其逻辑向前滚动,不会理会悲欢离合,彼时彼刻。
内容我就不能多说了,说多了犯忌讳。
关于风格,我觉得很像黑塞的作品,尤其是电影前面,像坐在方块水泥房间里听着一个冷峻的人用日记读出那些人妙极的想法。
但是手持摄像机摇晃和分镜画面,以及那些露骨的内容又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就是在柏林,充满欲望的城市。
但我没有做笔记,一些闪回之类的技巧我并没有过度关注,但总体还让人印象深刻。
《法比安》是我们这个世纪需要的伟大的作品。
这部电影相当致郁系,一开始法比安在柏林声色犬马、寻欢作乐。
他虽然是个文学博士,只能在报社工作,而且还被老板以他只适合做文学不适合办实事为理由辞退。
他的好友拉布德在读文学理论的博士后。
我想在1930年代这样的两个人应该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在战后灰色的社会大环境里,大部分人失业,得过且过,淫乱不堪,因为生活的困顿和战争带来的恐惧迷失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法比安和拉布德,我觉得是这部电影里唯一两个理想主义者。
拉布德家境优渥,却因为自己的精神洁癖忍受不了未婚妻的背叛,爱她却不能接受他,他想改变世界,给社会带来进步和光明,却被纳粹当作反动分子,甚至学校由于他过于进步的思想怕他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而对于他出色的论文不予通过。
双重打击之下,拉布德也迷失了自己的理想,他也放纵自我,找性工作者发泄自己将自己沉浸在性爱之中,但他始终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这个社会带给他的痛苦,他选择自杀。
而法比安呢?
他虽然遇到真爱柯内莉亚,但她的真爱为了成为电影演员,选择陪睡50多岁的电影主管,还要求法比安接受他,法比安一时之间接受不了双重打击,他离开了柏林,回了老家。
火车上,她又遇到了带着巨款潜逃的性瘾女人,女人之前让他给自己的男妓院当秘书,和她一起生活,在火车上又邀请他一起去法国,法比安坚定地拒绝了。
他在这样混乱不堪的世界里保持着自己的操守,他的人格令我动容,他还爱着柯内莉亚,他甚至打算接受和柯内莉亚这种畸形的关系。
然而,理想主义者没有未来,正当他打算去见柯内莉亚时,却在河边看到了从桥上跳下来的小孩,以为他要自杀,他瞬间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拉布德,他不管自己不会游泳马上跳了下去。
他淹死了,后来孩子却自己爬上了岸。
真是可悲的结局。
“我应该去当教师,只有孩子适合拥有理想”。
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从小,国内的教育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
然而等我们长大后,大部分人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困顿于生活的无力之中,无暇顾及自己精神层面的需求。
只有孩子,他还可以幻想几年,以为自己拥有光明的未来。
“理性和公正的人不会获得权力”。
确实,国内是人情社会,谁看你公正?
巴不得看关系,能力是其次。
“那种他渴望的体面、人道和正常的人真的值得向往吗?
”这句话谴责了电影里随波逐流、丧失精神和道德节操、为了生活而苟且的人,他们反倒长命百岁,而理性主义者,坚持正义的他们却英年早逝了。
英雄,以为自己保护了群众,却在燃烧殆尽时被群众抛弃,群众不会记得英雄所做的一切,他们只看当下和眼前。
这部电影很长有3个小时,而且分镜头很多,但是我还是入迷了,因为我就是那个“教师
20250119这一天平常但又不普通,联想到2010年1月份的类似事件,有道是风水轮流转,东西颠倒,有些事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它居然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个片子印象之前看了个开头的长镜头就有点被吸引,但是也不知咋的后来这片子没看完,因为没记录,会不会因为太长了?
不过看完,还是能有不少的回味无穷。
该篇又名走向毁灭,主角当然因为最后不会游泳结束了生命,不过这时间点把握的也确实别具一格。
从老家在去见成名的前女友,不料却在途中想要救从桥上跳下的小男孩,你道是他在自杀而他却是在冒险,小孩爬上岸来,你却随那水流而去。
还有那事业和感情都受挫的哥们居然寻了个短剑,窝囊。
看看这女主,人生如戏,生活不过是她的排练场,多大点事哈,人家活的好好的!
只是你想重新认识她,已经没机会了。
过于男凝以至于无法忍受。
再可怜的法比安都有自己的良知,失业了还有女友和母亲养。
男主一边接受女友、母亲和朋友的接济,一面摆出清高的姿态对他人的生活嗤之以鼻,粗俗的高贵?
女人呢?
要么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抛弃法比安陪50岁老男人睡觉的女人,要么是为了钱出卖自己身体的女人,要么是放荡为了钱不择手段的老鸨,要么是为了钱不爱惜身体厌恶女人的妓女,要么是自己没钱也要被儿子吸血的母亲……男导演对女人的想象如此匮乏?
还是只想简单地给女性身上泼脏水、立贞节牌坊?
电影那么多,不是所有的都是佳片,尤其这一部。
讲述小人物在混乱时代的生活,如果是以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叙述,真的没有必要。
男导演的臆想多么可恶,不仅毁掉电影,也浪费观影人的时间。
男导演对女人是有什么绿帽癖和裸露癖?
多个没必要的女演员全裸镜头,多个没必要的绿帽出轨情节,以及多句没必要的女性仇恨女性只爱男性的台词。
最后,导演是被拉拉伤过吗?
一个女人对着另一个女人,说出“我要男人”这句话,导演你知不知道真的很可笑啊!
Tom Chilling的身型瘦弱和忧郁的文艺气质融为一体,fabian一以贯之的道德伦理的自我捆绑,让人能够联想到很多大城市的小文青,他们其实已经认识到,在变革的车轮下,个体的坚持分文不值,个体的得失无人在意,他们对现实心灰意冷,昂着头尝试随波逐流。
他们并不把理想世界挂在嘴上,把对社会的失望作为茶余饭口的交流。
但是,落在身上的那颗“尘埃”也是最后一根压垮他们的稻草,他们的高傲被社会无情践踏,被现实残酷鞭笞,被大环境里的大多数鄙视,生活难以为继。
对女友的态度也相对处理的很理智了,他抵御了金钱的诱惑,对抗了爱情和现实的撕扯并一度取得了理智上的胜利。
但他一直都是通过理智来捆绑自己,当他暂时放下这个负担,调头去找前女友,也同样值得鼓励,让人替他大呼一口气,他终于跟随自己的内心感受做了一次选择,第一次暂时放下了理智,或者说感受又重新战胜了理智。
当然,感性和理性的斗争并不一定非要有终止,但都合理。
富二代的意气风发,对信仰的对抗,他的精神追求是有执行力的,尽管他的朋友fabian相对平庸,并不认为个人的行为能够在抗争中获得胜利,但是富二代最初仍然相信自己的行动能够动摇什么,能够改变什么,而不是自怨自艾,抱怨社会,抱怨人群。
然而论文的落选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论文本身甚至并未涉及到社会层面、政治层面、信仰层面,可是因为他的个人信仰和追求,象牙塔里被众人崇拜的教授又能怎样,一样因为被威胁而做出牺牲他人的决定。
坚持正义,是历史背景大事件下最奢侈的事情。
fabian女友为了在当下混乱的时局下,显得自己与众不同,编写自己的历史,创造一些神秘,但她生活目标清晰,她从来都没有放弃当演员的梦想,而在这条路上她很幸运的遇上了深爱的fabian。
她逐利吗?
并不完全,毕竟富二代朋友也很有吸引力,甚至一度让人感觉那段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感觉;她逐名吗,应该是,毕竟她是为了做演员的梦想,甚至在试镜的时候谎称剧本台词是自己写的,她为了梦想牺牲了良心,牺牲了自己,当然她抓住了机会。
她聪明,得到了爱情,也实现了梦想。
她自私,当梦想不如她想象的美好,无论是良心的谴责还是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她还是回头去寻求fabian的爱。
忘记谁推荐就存到云盘里了,完全不了解电影背景。
但一开始看,就被深深吸引。
先是明显感觉片子的底色是文学而不是影像(后来得知据说改编自魏玛共和国最有影响力的自传体小说),所以镜头必须如此跳跃剪辑,才能跟上文字两三行转瞬间就可纵横穿越情绪、时间、人物的能力。
然后是1930年代的柏林,各种政治势力、文化思潮、技术进步、战争、各色人等、社会阶级矛盾……那个混乱又危机四伏的大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的人物无论浓彩重墨还是寥寥几笔,均栩栩如生。
一个个隐隐不安但又生机勃勃,一个个拼尽全力但又无能为力,一个个带着清晰的人物小传(历史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类型的)迎面走来。
“这个时代做这些有什么用,至少可以带来一些无用的美”,“你只有在污浊里打滚,才能让你离开污浊”,“离开你,才是不离开你的方法”,“我的确还有另外一个职业,叫生活”……三个年轻主人公,(抽象兼具像)思考、(社会)行动、恋爱生存,有着跨越时代的普适性。
但我不太喜欢简单地贴标签类比,还是愿意放到那个时代背景里,去了解那个文化、那个社会、那些人物,如何慢慢成长为今天的模样。
好多年没看过这么过瘾的片子了。
到快结束时,感觉差点要进入“正常类型”电影了,虽然故乡的风和云很美,老父老母很好,但如此结尾,我虽觉安慰,但肯定失望……然后,要学游泳呀!
救人的人消失了,“是一条鱼淹死了吗?
”很痛,痛到一直看完片尾,希望有什么彩蛋拯救一下心情,没有。
所以,我真的喜欢德国(欧洲)电影!
感谢刘同学的朋友圈赠票,《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一个有趣的背景知识是,这部关于1930-1931年魏玛共和国时代的电影,改编自1931年的德国小说《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现在它的片名后半部分直译是“毁坏、崩溃、ruin”,这也是21世纪后重印版的副标题。
有趣之处在于,如果说,1931年的原作者只能捕捉到那种游荡于他身处的当代氛围和感觉,并将其用一种“xxx的故事”式的寓言来呈现。
那么知道历史的后来人,拍摄者和观众,显然可以用一种更直接的、墓志铭式的描述,为那个烟花般短暂的时代投下来自未来的注视,(电影里确实出现了烟花)。
更别说多次出现的纳粹海报、激进青年、德国觉醒的口号,还有阅读报纸的情节中准确显示的1931年x月x日,开启新的一天的报纸,在片中起到的反而是一种倒计时的功能,我们都知道,时间不多了。
不得不说,港台译名《永别了,柏林》给了它一种浪漫文艺片初印象,神奇的是,这大概也没错。
虽然如前所说,电影关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但将情感(爱情 友情 亲情)作为中枢,并保持到结尾,不去刻意升华些高大上的概念和历史,是一个加分项,我很喜欢。
如果世界真的要崩溃了,或者已经坏掉了,那么这种温情主义的视角,可能就是故事里这两位文科Dr.,又或者如原书名的说法“道德家”,所能提供的建议了。
而这确实是有力量的。
额外对文科博士生而言,大概最真相的地方在于,Dr.的归属就是小公司当个文员,然后经济下行了第一个就炒你,(当然,这里说的是1930年的那个经济大萧条);以及奉劝朋友们,不要把thesis看得太重。
但这就和电影本身关系不大了。
其实许久没有看比较文艺的电影了,三个小时的德语原声、英语字幕,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时间过得挺快,主角的生活在一种暗流涌动的氛围下前进,并在最后成为一则寓言,日常性构成了真正的戏剧性,挺好。
拍的什么垃圾玩意儿。
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在恶意的社会中保持善良。
技术上摄影剪辑音效光影牢牢抓人,夹在大萧条和二战之间的动荡过渡期德意志社会个人与众生相,新思想之间碰撞,德意志哲学拷问,这三小时一点也不长,saskia几个小表情简直能让人化了,无主之作里没给她这么大表现舞台
看完很空虚。算是一部很用心的电影,很多细节,很多隐喻,但无法共情,不太符合我的审美。给我的感觉是导演自high炫技,拍了部“阳春白雪”,无法雅俗共赏。(结局太丧了)为什么看豆瓣图片很清晰,而我看的版本像纪录片一样?
看了17分钟忍不住了,怎么又是这种艺术男人要死要活的故事。
一个人的史诗,又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风雨欲来之前那些细微的感知,无论你信或不信,都会被它裹挟着飘入深渊,当你幡然醒悟时一切都已太迟。没有谁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它在时代的车轮面前是那样微不足道,在这个世界即将沉沦之前做自己的英雄,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结局呢?充满魅力的光影,让人心疼的表演,2021最被忽视的佳作之一。
跟常规历史片的制式完全不同,晃动的手持加随性的变焦实现了纪实的质感,前半小时在形式跳转花了很多心思,不断介入的旁白又在不断制造间离。从头到尾都看不进去,感觉游戏的心态和厚重的主题之间始终没有达成和谐。#40th Istanbul Film Festival#
喝醉了的摄像师喝醉了的导演,旁白还换了好几个,8.5分?怎么看下去的,就因为开头有激情戏吗?
前1/3的部分镜头画面表现很惊艳。但总体没有get到,三小时的电影分了三天才看完。
德国这么狂放只有魏玛时期了,中间两人半夜裸体跑到楼下偷吃比较有意思。
#IFFR 2021 太他妈喜欢了,电影节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喜欢的一部,不出意外也会是今年的十佳之一。多么精彩地一个希望是如何破灭的故事,非常喜欢导演的视觉风格!
过于文艺抽象,展示出来的艺术价值观念模糊不清,勉强点击查看一番,不喜欢这样的作品
题目好像又画蛇添足似地加了个“备注题”——走向毁灭,似乎有些不应该,更增添了“毁灭”意义地迷惑感,因为结尾只是一种荒诞刻意式的意外,让男主通过“溺水”领了盒饭。
在电影 也是尝试做到以现代 先锋 结构清晰的方法完成对魏玛时期的柏林的复刻//大概还是一些新浪潮的技巧实用 宛如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电影讲述一个男人的消亡 由人及史的视角还是很德国//仿佛评价佩措尔德的《过境》 历史的游魂从未离开过欧洲大陆
8.0 与《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一样,成为历史的注脚,前面手法太过于惊艳,以至于中后期保守的镜头使这段非常“文青”的爱情故事走向庸俗,好在有死亡,改用电影的一句话就是“活着是无力的,唯有死亡可以力挽狂澜”
人生是荒诞的 用力的 柔软的 感人的 你我之间的
咖啡馆分手的剪接非常出色,交谈开始前,景框外伸进一只手臂给墙上的投币箱投了币,随后自动钢琴开始演奏,这个过程十分像戏剧的开场部分,演员就位,乐队奏响第一个音符。脸部特写与手部特写的交替绝妙地取代了传统的正反打镜头,女友的眼泪中不乏表演的成分,而法比安身体的大部分在镜头外,观众只能听到他冷静而理智的声音,他成了全视的旁白,揭开了隐藏在这段感情背后的内幕。当他再次入镜时,他才回到情感天秤的另一端。文本优美,时有警句,可惜与实验性的现代电影手法并不搭调。结尾更是败笔,溺水而亡太轻飘太浅显,仿佛一个不合时宜的玩笑。
一种奇怪的脆弱感,在荒诞中,一切都要随时碎落一地的感觉,最后碎在了开头,一场醉生梦死和癫狂。我们走在熟悉的街区,假装自己并不识得路,在任性带来的贫穷袭来时,一切都结束了。直白而赤裸,太赤裸了。可能我看不了年轻人的矫情了。
看了半个小时,纯纯墨迹文艺?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