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我消失前》还是《宵禁》都是很精彩的电影。
肖恩把宵禁打碎然后重新拼接和扩充,诞生了这个更为完整故事。
打算割脉自杀的里奇临时接到姐姐的电话被拜托去照料素未谋面的侄女,高冷的侄女和颓唐的里奇,这一对略有点突兀的组合一起去打保龄,泡吧,度过一段充满温情的时光。
比宵禁更有意思的是,在我消失前添加了各种奇怪的幻想,整部电影充满了神秘感,感觉就像在现实与虚拟中不断穿梭。
令人感慨导演脑洞的同时又期待下一幕会发生什么。
O(∩_∩)O
小女孩的演技爆棚,喜欢里边突然触动小心脏的细节,最喜欢的电影,也许相比短片剧情显得拖沓了一些,但丝毫不减少我对电影的喜爱。
歌曲衔接配乐更是让我脑洞大开,每一处希望有的动人音乐均能够触动心弦,之前完全不知道肖恩这个人,但不得不承认肖恩真的是个天才,诠释人性,诠释亲情,诠释了the life!
被人需要真的是一件很治愈的事情
希望每个抑郁症患者都有争取被需要的勇气 也希望每个求死的人在最痛苦的那一刻都有被需要的运气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亲情 而把那个快压死的骆驼唤醒最可能的人也会是亲人是我会喜欢的电影类型啦 男主在求死的路上 被自己的外甥女治愈 慢慢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有了表达爱意的勇气 也是这份勇气 让他重新收获了亲情 也是这份亲情 在最后一刻再次拯救了他 电影里总是充满着巧合 而现实生活中往往都是后知后觉的遗憾 抑郁症患者真的很难被拯救 但还是希望这世上会有些幸运发生在他们身上吧 晚安💤美好的世界[心]
继“萝莉+大叔”之后的又一牛逼组合---萝莉+娘家舅舅。
很喜欢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片儿。
小女孩:我跳级了,我跳过了六年级。
男主:我很喜欢六年级。
因为我太喜欢六年级了,所以我上了两遍。
男主:你从来不找乐子吗?
小女孩:体操就是乐子。
男主:可你作三周后空翻时你的脸就像刺客一般。
我是说,微笑在哪里?
你不笑的吗?
小女孩在保龄球球道起舞。
看得我萝莉控之魂燃了起来。
手翻书。
我很喜欢这个!
感觉这也是制作动画的一种方式。
娘家舅舅义愤填膺,打了姐夫。
看完后有了点奇怪的想法:对于那些一心想离开这世界的人来说这片儿可能没什么帮助,但对那些觉得生活很没劲却还不想死的人来说会很温暖吧。
心得:多打电话给亲人和朋友经典语录:1.你走了之后,我被指责成局外的观察者,使用者,孤家寡人,清洁工,失败者和傻瓜,却从不是参与者,不,从没有人指责我变成这样,不管怎样,我决定结束这一切。
2.死亡不是你的终点,它是你的一部分,他和你如影随形他深入你的灵魂,除了拥抱死亡之外别无他法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最后一天。
内容:自杀前,他妹妹打了一通电话,他的责任感救了他。
他的侄女与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状态。
他女友死亡,负债,卷入一桩杀人事件。
她干净利落,不断学习让自己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会跳舞,应急措施较好,认真准备复习,为了不让母亲心烦不告诉她去看过父亲,能把自己照顾的很好。
侄女告诉他,父亲说她是流产失败的产物,他立即跑去揍了他一顿。
舅舅在家里翻小人书时,侄女看见一闪而过的人害怕的哭。
各有优弱点,相互依靠。
再次学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在厕所里,他对着没完没了谈话的女人说shut up,她侄女出来之后,他也可以很快冷静下来帮她别发夹。
情绪掌控能力很强相关电影:1.《海边的曼彻斯特》体会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可以不从伤痛中走出来,没有任何人有权逼我做怎样的选择。
2.《隐居的一年》再次明白生活就是循环,整理好情绪再次上路。
电影比微电影《宵禁》交代了更多细节,关于死亡的思考,关于失去挚爱的痛苦,关于如何在死之前好好活着。
电影里,索菲亚朗诵了一首埃米莉·狄金森的诗《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亡》(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她甚至在用英文朗诵完以后,又用蹩脚的普通话朗诵了一遍这首诗。
那么至少我觉得,这绝对不是简单的装文艺,炫聪明了。
这个十几岁的女孩,肯定很认真地思考过死亡这件事情,特别是她被自己的人渣父亲称为“流产失败的产物”、“不该存在的东西”的时候。
认真思考过死亡这件事,索菲亚选择让自己更优秀,简直就是个天才般的存在。
但她也极冷,没有朋友,只与母亲相依为命,毕竟有那样一个不负责的人渣父亲,让她对天下男人都快失望了吧。
还好,她遇到了里奇,她的叔叔,这样一个认为自己是人渣的人,竟然成为了她的守护者。
所以,当里奇把人渣父亲打得满地找牙后,索菲亚曾经像个刺客一样没有笑容的脸,出现了惊讶和温情,她开始牵着他的手,帮他疗伤口,偷看他的信,帮他追女友。
她说:你忘了告诉她你爱她,这就是你失败的原因。
就是啊,里奇如果真爱他逝去的女友,他就不该这样自甘堕落下去,爱一个人,只会让自己想要变成更好的人不是吗?
电影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深渊,死亡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
但是那个大毒枭说得也有道理:死亡不是你的终点,他是你的一部分,他跟着你,如影随行,除了拥抱死亡之外别无他法,你活着的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
博尔赫斯说过:我认为一个人总在死亡。
每一次我们不能有所感受,不能有所发现,而只能机械地重复什么的时刻,就是死亡的时刻。
如果你单独看某一天,你就会发现这一天里有许多次死亡,依我看,也有许多次诞生。
所以,在我真正消失前,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亡,我要不断诞生,因为我有所爱,我的所爱也需要我变得更好。
毕淑敏有本书叫《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却觉得人生来孤独,没有感同身受,生来就是一座孤岛。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who can cure you, please wait for him.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不是孤独让人活着没意思,而是你活着本来就没意思,就会觉得孤独,并且觉得活得越来越孤独。
我孤独了三十几年,依然觉得世界很精彩,我还能继续孤独下去。
”上一秒还在情绪激昂的破口大骂,下一秒安静如鸡接过发圈给外甥女扎头发,他好可爱😂He was killed by an arrow, but he came back to life.The good-natured uncle met his angle.
Before I disappear 顶着奥斯卡最佳短片宵禁的改编长片,色调虽比宵禁明亮,也失去了宵禁的抓人。
对于宵禁中拓展了对于死亡的讨论,相比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因为我不能坐等死神》神叨叨的,也是因为我没那个深度参悟吧(就是没看懂[捂脸]),更喜欢胡子大叔说的。
“死亡,不是结束,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不仅组成了你的身体,甚至组成了你灵魂的碎片,你无须刻意去面对他,只需接受他的存在,把每一天当做你存在的最后一天即可。
”不喜欢字幕组的翻译,自己强行阅读理解的(不知道是否有添油加醋哈哈)。
丰富剧情所增加的桥段诠释了对在乎的人没来得及说出i love you的遗憾感觉有点画蛇添足,妹妹家事的赘述也影响了最后兄妹对话的催泪成份(宵禁看到那段真的很戳人)。
不过总体来说,before I disappear还是值得一看的,死神来了那段还蛮有意思。
只是建议看完长片,再去看短片宵禁吧,这样可能还会有惊喜。
片尾种草的这首歌,找了才发现红于恋恋笔记本,先存着吧,感觉也值得看看。
Dear vista,i have stumbled upon a part of me that wants to see the sun rise tomorrow. A part of me that has been buried deep inside for so many years. I wonder if it's better to go through life think ing that a loved one is missing,could still alive out there somewhere. I'm guessing the answer to that question is no,but I've been asked to do a favor that i don't feel like delivering any longer.一事无成的独居吸毒少年通过给夜店或者台球厅老板打工换取吸食毒品的钱,与姐姐失联多年的他在他对生活彻底无望,想要追随已逝心爱女友而自杀时接到的来自姐姐的电话,她需要他帮忙接下自己的孩子,因为她因被一个已婚男友殴打而被暂时拘留,在她不在的期间,她的女儿无人照看,姐姐在电话那头一如既往地嫌弃弟弟一贯不靠谱的做事风格,并且强烈他必须照顾好自己的女儿,也就是他多年未见的侄女,在这短短的照看孩子期间,他们经历了许多事情,他的第二次自杀也因为侄女打电话告知妈妈没回来而中断,反正最后的最后,侄女在给他手臂上的伤消毒的时候的一通不经意在意的话,也或许是很少对别人表达亲密的侄女在他即将离开自己家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他离开世界的心在一点一点动摇。
回到家,回到血迹未干的浴室,回到充满血水的浴池,他拿起刀片的那一刻,电话响了,那个让他别离开的电话,久违的亲情如愿响起,明天下午我们可以一起聚餐吗?
we'll talk.诚然人世间有时确实很多压力,苦难,烦恼在暗地里催我们离开这里,去到无人证实的天堂或者地狱,但是明天的太阳不需要证明,只要你想,你就可以等到,好好生活。
对我来说,看这部影片之前,对导演兼编剧,兼主演的肖恩·克里斯汀森 Shawn Christensen几乎一无所知。
也没有看过他的著名的短片《宵禁》,因为没有对比参照也就只能针对这部加长版《在我消失之前》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部具有思辨色彩的,甚至有些哲理化的电影。
颓唐厌世的里奇在目睹一个年轻女子死在酒吧厕所里之后,觉得生也无趣,在家里的浴缸割腕自杀。
正在意识朦胧之际,接到了一个持续不断不接不肯罢休的电话:原来是久未联络的姐姐玛姬(金·艾伦 Kim Allen饰)的电话,恳求他去照顾九岁的侄女索菲娅(法蒂玛·普泰西克 Fatima Ptacek饰)。
虽然里奇已经不愿苟活,但还是挣扎着起身,包扎好自己的伤口赶往学校。
接下来的整个晚上,甥舅之间上演了小萝莉和怪蜀黍之间由紧张到依赖的情感转变的好戏。
至于处于紧急状况的姐姐玛姬,那个不上台面的other women的故事,变成了推动故事前进的条件,基本上变成了旁枝末节,或者对所谓“高档生活”的嘲弄的一笔。
主题:我不认同有些评论者所说的,故事另有别的主人公。
既然标题是“before I disapear ”,那么决定了故事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里奇的主观视点。
那么硬要在故事中探微索隐,找寻出别的内涵,或许是一种有趣的尝试,但是和故事的有效解读还是略有差距。
与本片主题相近的文章诗歌比较多见:《当我们老了》、《在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等,都是这种类型。
各种宗教中也有对人在辞世之前的见闻的描述。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但是个人觉得,本片的主题更具有反讽意味:姐姐玛姬所追求的“优质生活”和弟弟里奇所遭遇的“颓废人生”,在面对紧急状况,比如死亡、比如危机的时候,反倒是生活不如意的人,依旧保持了在今天看来几乎是奢侈品的美德。
试想,在濒临死亡之际,债务、规矩、荣誉、那些正常人迷恋不已的事物,还有什么价值!
拖着疲惫不堪打不起精神的等死的躯体,为了一个关系不好几年不联络的姐姐的女儿,去照顾一个几乎从未谋面的外甥。
里奇是多么善良多么好的一个人!
但是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即使是老天,只要你动情,就会很快老去;人世间走正路的人,几乎都混得不如意,充满了沧桑坎坷。
就连被称为“一代奸雄”的曹操,也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酒作为人类享乐的标志物,依旧自然是快乐愉悦的。
但这样的享受,人生能有几次,能有多少时间是快乐的呢?
很多听起来朗朗上口的道理,只有到了一定的处境和经验阶段,或许才能真正理解。
里奇是一直坚持做“好人”才变得那么纠结,那么狼狈不堪。
因为他不想让任何人难过,不愿意伤害别人,那只能伤害自己了。
而站在他对面的姐姐,以及姐姐的化身索菲亚,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优秀。
就是请求别人帮忙,也是那样的态度强硬,那样的颐指气使,在自家问题解决之后,以为金钱可以弥补人心。
对那个放下生死大事无偿帮忙的舅舅,或者说家里的恩人,只有一句冷冰冰的“你最好离开“,这样的姐姐,在里奇心目中永远是“最酷的姐姐”。
到底谁才是失败者呢?
索菲亚是优秀的孩子,天赋过人,朗诵、外语、舞蹈的能力都得到了展示。
严肃认真,做作业、刚考试,特长班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所以舅舅里奇说:在你三周后空翻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就像刺客,你从来不笑吗?
这个孩子,在母亲那种优胜劣汰的价值观教育下,异化成一种机器,一种按照社会崇尚的生活方式陀螺一样转下去的发条玩偶。
可悲的是,她自己并不觉得,转动发条的人和社会环境觉得这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里奇的世界充斥着摇滚乐、毒品、黑帮、保龄球,高利贷,在索菲亚看来就是垃圾场。
所以里奇宁愿晕倒在街头,也不愿意带外甥女去自己家里。
虽然loser亲情救赎的老套方式在很多人看来没有新意,但是外表光鲜的自私灵魂,在面对颓废厌世但是内心高贵的灵魂时,产生的碰撞,以及由此而来的感染力,是那样的美好,具有强烈的普适性。
声音制作:里奇穿梭在各种不同的城市边缘地带,昏暗的酒吧,破败的寓所,脏兮兮的保龄球场,基本见不到什么明亮美好的环境和色彩。
与故事发生场景相配合的是各种富于迷幻色彩的音乐元素,尤其是表现瘾君子嗑药嗨了以后的那个旋律,和丹尼斯·博伊尔的《猜火车》里面的迷幻旋律如出一辙。
大卫·鲍伊尔的《五年》虽然没听过,但是还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毒品是一种需要,面对毒品实际就是一种人生选择。
尊重自我还是遵守秩序。
吸毒是个人行为,只要没有干扰影响到其他社会成员,是一个人的天赋人权。
但问题是,伴随毒品滋生的暴力事件、秩序混乱都是正常制度所不能允许的。
个人主义与社会秩序之间,并没有完全正确的一方。
不能不说,在摇滚乐的劲爆节奏震撼下,来自”优质生活“的索菲亚,并不适应。
她还没有见识过这种生活状态,也从来没有体验过纵情欢乐的畅快。
本片中的声音处理很有特点,在各种空间中,加入的音乐元素,成为一种很好的音响效果。
当里奇离开自己的卧室,顺着电话指引来到外面,那由远及近的乐曲声音,很好的完成了”音桥“的任务。
在里奇听者索菲亚朗诵诗歌的时候,声音造成一种真切的主观体验,观众和人物的感受合一。
画面上是里奇主观视点的逐渐模糊,声音上是索菲亚的圆润悦耳的朗诵变得混响加大,逐渐恍惚不闻。
这样音乐音响化的例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音乐风格灵活多变,民谣、重金属、蓝调、爵士乐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美国电影绘声绘影的精彩之作水平,对影片的情绪烘托,感情铺垫起到了很棒的效果。
相比之下,主题偏重文艺而制作很好莱坞,差不多是近期美国电影的一种时尚做法了。
在我消失前 Before I Disappear (2014)导演: 肖恩·克里斯汀森编剧: 肖恩·克里斯汀森主演: 肖恩·克里斯汀森 / 法提玛·普塔塞克 / 埃米·罗森 / 保罗·韦斯利 / 朗·普尔曼 / 更多...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14-08-28(威尼斯电影节)片长: 98分钟又名: The Long GoodnightIMDb链接: tt3060492
手腕那麼大個口子還能殘血開大,又打架又看孩子的,體質真不錯啊
短拉长,平庸无聊,浪费时间!
这类片子即使明知预告片等于所有也无妨观赏。疑似Elizabethtown的开篇和Uncle前提设置下,MV般的多彩又急躁的手法城市感十足,寻求自我平衡的多着墨冲淡了亲情伦理部分的俗气。吸收了短片版的闪光点的同时对剧情作出了合理扩展,Christensen做得漂亮。
短片就很好,何必改成长片呢…
世上有许多像他一样无牵无挂,可以一走了之的人,只因为他们还没有发现值得留恋和留恋自己的事和人。
远不及短片
生无可恋到重燃希望真的只有一层窗户纸,这便是活着的意义吧?出现了the animals和david bowie的歌加分!
磨磨唧唧
尽管是《宵禁》的长片版,但两者是不同的影片,《宵禁》给人强烈代入感,并随着主人公与女孩的互动治愈;而本片虽然依然着重以夜为主,但增加的许多情节无必要且降低了代入感,人们很难与失去女友的男主人公产生共鸣,其表演也略不到位,女孩在片中的治愈作用也下降了。
尚可。如果故事能专注于家庭关系之间的话可能会好很多,但故事被主角的琐事牵扯太多,留给亲情关系和生存意义变化的空间就不多了。还有就是幻觉不够抽象,而且不是针对主角本人,幻觉成为了对观众解释关键故事情节的东西,但就很不合理,他不应该能看到这些东西。故事大纲有趣,但执行上就太杂太乱了。
故事远不及《宵禁》的短小精悍,只是画蛇添足罢了,小女孩也长大了,那种人小鬼大的反差消失了
挺摇滚的小片儿
還行
原来的短片就是中规中矩,这个扩充也是中规中矩。除了导演的选歌口味。
懂事的小姑娘可以治愈人心
1.有时候文艺片,有时候配合着配乐又让我tm以为是悬疑犯罪片,有时候有特么是MV,巨模式化的没新意的独立电影 2.百度了一下这个片子,自编自导自演,我只能说 哦 。3.片子最赞的地方是,主题 4.今天忙了一天回来,看这片子,后半段睡着了,也不打算重看,因为不喜欢
一般般吧
夜晚的城市,被虚化掉的霓虹灯,空荡的只有两人的街道。每次这种电影都能准确的击中我, 被黑夜包裹的人们,总是自带一种亲密感。
音乐还不错。
我觉得不比当年的短片差,甚至某种程度更好。比起《宵禁》我更喜欢长片版本的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