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上的煎熬
Pacifiction,天堂幻影(台),太平洋危险人物(港),Pacifiction - Tourment sur les îles,Bora Bora,岛屿上的折磨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伯努瓦·马吉梅尔,帕霍·玛哈戈法努,马克·苏西尼,玛塔赫·帕姆布伦,亚历山大·麦罗,塞尔希·洛佩斯,蒙特塞·特里奥拉,迈克尔·瓦特尔,塞西尔·吉尔伯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德国,葡萄牙语言:法语,英语,波利尼西亚语,葡萄牙语年份:2022
简介:共和国高级专员De Roller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岛工作,他是一个举止完美、极有心计的人,能通过官方招待会之类的场合,精准地把握怒气可能随时爆发的当地民众的脉搏。此时,人群中流传着一个谣言:有人曾经看到一座潜水艇幽灵般的身影,这很可能预示着法国即将重启核试验。详细 >
优雅、轻柔、神秘、复杂、虚无,拒绝归类。冲好咖啡,逃离太平洋
我对欣赏欧洲片还是不太在行,只记得天边的晚霞。
2.5。用了那么长的篇幅那么多的散点仅仅是完成这种程度的叙事,对我而言是过于浪费菲林和时间。
打卡戛纳首映红毯:)诡异(in a good way)且迷人,喜欢风格化的叙事,喜欢四两拨千斤的neocolonialism刻画。有机会还在看一遍导演在映后好emotional哦,眼含泪光,像一只纯情大狗勾(bushi
2022年再看这种安东尼奥尼式的资本主义虚无和《现代启示录》式的殖民反思是真的乏善可陈。闲笔多到让我觉得导演还有其他意指,但我已经没耐心搞明白了。影像风格也很怪,像是那种卖电视的时候用来测试的样片。
有剧情,没情绪,从头到尾都很平,明明带政治倾向,却比日常生活还日常,像是什么都没说,又像是什么都说了一点,还挺奇妙的。观感上是有点煎熬的,看完痛恨法语,感觉法语说话就很平。。
塞拉一贯是这样的拍法吧,只是这一次并没有走向极端,更容易接受。他的思路一直是把人物放到一个日常的环境里,用大量生活化的对白和情境,来削弱叙事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来做反类型和反叙事处理。就像这个间谍惊悚片的故事,被模糊成了一种看不清辨不明的情绪,它似乎什么都没说,但又什么都说了。
导演把握非常精准乃至狡猾,那些偏单调冗长的谈话片段是真让你体验主角之“煎熬”,但足够多的对远景的滞留却又引诱你对这个环境的好奇,构筑出一种反复在”体验“与”超脱“间横跳的互动机制。人物都轻言细语,动作都优雅从容,在散漫地移动与展示过程中非常节制地抛撒了一些情节,也是来自对该机制的自信。最特别的是,故事的神秘感不仅来自凝视、奇观、光影,还来自人物话语的某种临界状态(意有所指但欲言又止,漫不经心又心思重重),给观众留足了想象。可惜的是本可以一路神秘下去,到结尾却很直接地回扣了情节,那铺陈的那些情节之外的想象与神秘算什么呢?此乃本片形式系统的唯一败笔。形式与意义的不对应,才是诗意的诞生。
一星给岛屿的美丽风光。沉闷、压抑、无处释放的感觉还是慢慢透露出来,让人看着很不好受
把这片排在工作日的晚上9点开始放映完了还有映后Q&A的人一定跟导演有深仇大恨
美,这当然是属于电影的美学享受,海盗的氤氲气息让人向往。三小时不算煎熬,但这种散漫的,不在乎叙述的叙事,最后在人心里留下的可能也只是一个个粉色的好看的画面。
#BJIFF 2022#属于那种硬要吹也是可以写一些逼话来吹但是观感确实一般的片子,看得累
第12届北影节第23部。也是今年戛纳主竞赛看的第四部,喜欢,前面大量对话密集,跟住到后面半小时豁然开朗。
当你试图俯瞰之时,你已幻化为猎物之身。
迷失在文本里,08/14深影场1/3观众睡着
为了让观众被彻底迷惑,拉了三小时来讲这出大戏,着实煎熬。
在那场关键的转折戏之前,观众跟随人物巡游、探访、观看,局部构建起岛屿的图景,这一种认识流恰是以人物为主体点亮整个背景性秩序的,其间有一种内化的权力感,它使得人类利用快艇凌驾海浪之上的奇观图像显露出“征服”的本义。而望远事件则轻易使人物意识迅速跌入难以名状的癔症当中,也使得电影的形态发生了透明的倒转:“观看的居所”土崩瓦解,岛屿上的“物”开始凝视主体,人物被流放“荒野”,岛屿的昼夜、晴雨、他者重新变得危机四伏、不再受控。恐怖的精神失序与日常秩序的无变构成了巨大的张力,癔症亦是清醒,人物重新意识到自身的无所依赖与无可聊赖,注定只能存身在“煎熬”之中。
12th BIFF. 观感与观后感同<Zama>。撕裂的殖民地上无叙事可言。若现的潜艇与传闻的核爆是殖民者政治上的克苏鲁。大浪翻涌。外来者永远不知道去留何时。正巧刚在海岛上待了一个月。每天的夕阳与海浪越美,便越清楚身不属此地。
4.5 结构、节奏和具象/抽象的界限都把握得很好,相比起来台词和导演没那么出彩,有些遗憾
3.5 迪厅嗑药片,海浪汹涌翻卷的场景最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