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娜-卡列琳娜》,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经典名著。
这个版本的电影编剧是我非常崇拜的英国当代最杰出的剧作家Tom Stoppard,难怪连这两分钟的电影预告都是如此地动人心魄。
光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被片中的几句话给震撼了,看看这台词,真不是一般地牛比:沃伦斯基:我爱你。
I love you.安娜:为什么?
why?沃伦斯基:爱没有为什么。
cannot ask why, about love.三句话,总共才八个字,简直活生生地描写出了所有的女人和所有的男人,以及爱情在男女两性中的差异,之深刻,之精湛,之凝练,一针见血,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但今晚在看了全片以后,虽然我整体给了个四星(英国的媒体大多都只给了三星,的确是有原因的),但影片的后半部分实在令人有些失望。
编剧Tom stoppard 是我最喜欢的当代英国剧作家之一,但这部电影的编剧却让我感觉他似乎有点力不从心,也许是因为他毕竟年纪大了,都75岁了,也许则是因为导演的问题。
总的来说,电影的开头精彩绝伦,恍若盛宴;中间部分从沃伦斯基摔马以后开始变得平平,而到了结尾,则变成了虎头蛇尾,画蛇添足的彻底败笔。
三个主角只有裘德洛的演出最为精彩,居然生生地把一个反派角色给演成了颇值得同情的正面人物。
而且这部电影彻底颠覆了他一直以来的帅哥形象,表现出了他精湛的演技,造型师甚至不惜故意以秃顶和胡须来掩饰他的英俊外表,呵呵。
女主角凯拉则差到惨不忍睹,从头到尾本来所有的场戏都是为她设计的,结果她连人物连最起码的感情变化都没法表现出来。
只看见安娜在整部电影里不停地喘气,像得了肺痨一样。。
大家可以去看看格丽泰*嘉宝在1935年的黑白电影里演绎的安娜,那才是真正雍容华贵的贵族夫人啊,全身上下从头到脚都闪耀着迷人的光彩,而相比之下,凯拉版的安娜简直就是一个摆不上台面的毛丫头,甚至像一个偷情的贵族侍女,被老爷发现了奸情就吓得全身发抖,连眼泪都掉不下来,只会使劲地喘息,喘息,再喘息。。
所有的女角色里面,最精彩的还是大小姐玛丽,总共才三句台词就那么亮眼,演技绝对一流。
尤其是她帮安娜和沃伦斯基在卡列宁到来时掩护的时候,总共才一句台词,整个电影屏幕的中心就是她了!
连主角安娜都完全看不见了,实在是太抢戏了。
这部戏如果让她来演安娜,那才叫完美。
至于沃伦斯基,不知道是因为剧本的问题还是演员的演技问题,整部电影这个男主角的人物形象最为苍白,单薄,甚至几乎难以成立。
他在整个电影里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英俊的年轻男人的符号而已,连花花公子或者是优雅情人都谈不上,因为他几乎完全没有动作,除了说我爱你,还是我爱你。
整部电影他只会做一件事,就是说我爱你。
不过,这些表演上的问题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整部电影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后半部分的立意:居然不可思议地把托尔斯泰批判的卡列宁给塑造成了最爱安娜的恍若代表真爱的基督耶稣般圣洁的使者(连安娜自己都在剧中说,我老公,他是一个多么nice, kind的男人啊!
)。
我的神啊!!
这么弱智的改编,我绝对不相信是编剧干的,不要说Tom是英国当代戏剧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师级剧作家,就算是最烂最烂的编剧,哪怕他再蠢再傻,也绝对不敢这么改老托的原著,甚至任何一个具有文学常识的编剧都不会这么干,只有导演才敢这么干。
于是全片尽毁,安娜更是死得莫名其妙。
The film is not over yet, but Joe Wright is over。
好了,电影看完了。
在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导演更是明显无比地彰显出了他认为“正确“的爱情和人生观:代表着幸福和正确的真爱的卡列宁,在“原谅“了他偷情的妻子安娜和情敌沃伦斯基以后,他得到了内心的平静,并且平静而幸福地坐在满是天堂般的圣洁花丛的草地上,看着自己的儿子和情人的女儿一起在花丛中嬉戏,相拥,这,是多么地幸福啊。
至此,我们可以毫无悬念地肯定:导演乔*怀特不仅完全没有读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原著,也完全没有读懂甚至完全扭曲和篡改了可怜的戏剧大师汤姆*斯托帕的剧本《安娜*卡列尼娜》原著。
还记得当安娜和沃伦斯基再度相遇并且定情的那一场戏里,两人那一段动人心魄的对话和台词吗?
安娜(恐慌地):不,不行,我已经结婚了,我有丈夫和孩子。。
我不应该再见你。
No...No...I am married, I have husband and child...I shouldn't see you again.沃伦斯基:这没有任何区别。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安娜(仍然挣扎地):可这是错误的。
but this is wrong...沃伦斯基:这没有任何区别。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Oh yes, this is truly, love.感谢托尔斯泰,感谢Stoppard.
整体基调:这部电影的主色调比较暗沉,相较于导演之前频繁使用的明快色调,这次导演似乎更谨慎,更尊重原著的画面感,也为了营造整个故事的压抑感与神秘感,渲染悲剧的结尾。
主角的服装以及舞台的装潢大多呈现暗褐色(左)或者深蓝色(右)的整体色调
色彩 但电影色调也并非一成不变,当男女主角陷入爱情时,我们发现画面突然变得明亮, 色调变得更加鲜艳。
比如安娜和沃伦斯基在草地野餐时(左),安娜告诉沃伦斯基她怀孕时(右),满满的鲜绿色和纯白色铺入我们的眼帘,也带动了我们的情绪。
色彩 斯托拉罗认为,色彩能够引发情绪的作用是有生理基础的。
比如红色可以提高观看者的血压。
由此可见,无论是暗沉的主色调和穿插其中的明快色调,都是乔怀特导演和格林伍德的精心设计加上调色师后期修饰的结果。
光影:而谈到光影,由于这部电影大多由室内戏和夜戏组成,所以用到最多的就是偏暗黄色的灯光,配合暗沉的色调,打造了丰富的层次,展现出别样的俄国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舞会时的灯光变化, 随着主角情绪的波动,光影从均匀分布到聚焦在男女主身上,强调舞台剧的效果,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故事快要结尾时,又出现许多逆光侧光的镜头和跳跃的光线以展现女主内心的绝望。
透过光影和色调,观众能够下意识地感觉到故事在讲述什么,在表达怎样的一种情绪,影片用光线的结构、组织、运动和变化展现了不同的气氛和寓意,同时也展现了主角的心理变化过程。
该电影也出现了一个较新的创意:将戏剧转场搬上电影荧幕。
电影的前半段多次出现一个夸张的舞台,并将道具和场景的转变过程也呈现在观众眼前,配合俄国风味的背景音乐,放大剧场感。
安娜哥哥的办公室随着舞台帷幕的降升,变成了饭店和舞会,中间的调度衔接得非常自然,乔·怀特试图带给观众一种新颖而复古的审美趣味。
1. 请别跟我谈原著,我只是谈个人的观影感受。
2. 场景以剧院舞台为中心,全剧院既在戏中又在戏外,角色通过在后台穿梭与配合背景道具的上下就顺利即时地实现了换场与连接,亦真亦幻。
3. 可以说是跨文化的高风险大胆制作,但剧场舞台的设置似乎给了故事足够的架空感,所以大可不必求权责备。
4. 全部细腻精美又简洁流畅的场景切换大悦人心,从风雪夜到宴会场只需要一段楼梯,舞台剧般的对时间与空间的虚幻感觉使整部作品紧致度大大提高,适当的压迫感十分舒服。
5. 文员与农奴略显喜剧性的一致动作充满俄罗斯歌舞的气息。
6. 脸上满是黑污面目不清的工人葬身于安娜与渥伦斯基初次相逢的车轮之下,爱与欲的阀门一开无收,霍霍疾行如荒郊外的列车,如梦魇如魔鬼的福佑出现于电影的处处,直到死的终结。
7. 拥有一个有“圣人”之名的丈夫、以庄重黑裙出场的安娜,在凯蒂舞会上与白衣的渥伦斯基销魂蚀骨的一舞,众人的停格与失色中,两人如串珠的金线,罪与美的火花撩倒众生。
8. 安娜抛弃作为大臣家室的庄重,追随马背上男人的野性生活,其时接触到的吉普赛生活在丈夫所参议法案的背景之下成为离经叛道的隐喻。
9. “调任”的离别恐惧是所有表白诱惑中有最强杀伤力的一种,随之而来的第一次性爱充满舞蹈的美感,蓝天绿野中的第二次是田园牧歌,第三次则犹如宗教油画般似有神性。
10. 丈夫对她最后的尊重与保护也没能稍稍勒住安娜失控的马缰,心爱儿子的一句“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好”刺中泪点;她还是诞下了与情人磨砺的珍珠,病榻上的她虚弱与坦诚得如一只打开的河蚌。
11. 断送自己一切退路的安娜渐渐显得歇斯底里,恐惧与怀疑与日俱增,而渥伦斯基不愿与她一同破釜沉舟,他仍是一只多情的蜂鸟,与所有其他女人保持着可以接近的距离。
12. 安娜与渥伦斯基再不能成为串起众人目光的金线,众人动作的停格再无法被溶解。
13. 渥伦斯基的爱马在赛中失足摔断脊骨,被毫不留恋地结束生命;安娜在剧院中饱受鄙夷,渥伦斯基也终究没有现身救她于水火。
14. 出轨后的安娜一直如浴火凤凰,鲜红的发饰刺痛所有人的眼睛,一袭红裙终伴她脆弱爱情理想的破灭,如一朵冬季的玫瑰飘落铁轨之下。
15. 列文这个开明善良的农奴主标志了一个时代的尾声,晨曦中草垛上对恋人的一瞥让他重新鼓起了勇气;而凯蒂对这个地位低微身份复杂的家庭表现出了惊人的宽和与勇敢,大慰人心。
16. 二人间胆怯又勇敢的试探,一点点吐露心声,桌上拼字游戏的表白多么浪漫!
17. 哥哥奥布朗斯基与嫂子多丽的相互理解,以及列文最终想通的那件事“不是因为理性而爱上一个人的”,仿佛是对安娜的轻声抚慰。
18. 安娜如甘美的烈毒,其爱情理想无人能够实现。
一般说来,富足感来自于意外所得。
我对此片没有什么期待,恰在下午看到今天首日上映,恰好赶上。
开篇熟悉的管弦乐团对音的声音让我愉悦得毛孔舒张。
无论电影如何,能在毫无预知的情况下在影院看这样一出英国戏还是很兴奋的。
剧场布景很有错位感,场景切换非常惊艳,英国腔调充斥,感觉如同在莎士比亚剧院或者磕完头花园上映的配乐戏剧。
扎堆的英国熟脸在这样的戏剧节奏下,如同在明净的利兹卡尔顿,满满当当的三层点心盘堆放着娇艳的法式点心,洛可可的茶具沏着来自维多利亚女王的锡兰茶,而且是四人壶,对准你一个人,满心欢喜可是发现腻得无法收场。
是不是俄罗斯味道只能来自配乐,从一开始就是,很像柴四末乐章里面那个民歌旋律,也许本身就是民歌吧,小白桦?
不断的反复,不得不承认,戏剧感还是很强。
反正总好过某版里两人做爱时赤裸裸地用柴六那句子。
裘德洛虽然看起来像林肯,但是演得实在令人惊叹,那么丰富的一个卡列宁。
我的关注点似乎都在这里了。
不得不感慨凯拉还是在05P&P里令人无法满足的样子,不过那个忧郁的达西变得臃肿可笑。
还有,16年啊,对于一个女人太可怕了,从典雅的Jane Fairfax变成了沃伦斯基的娘。
后面部分有些令人生厌,我几乎看着表,心里念着,好姐姐,你好去卧轨了,我想去吃饭了……不过,当影院灯再次亮起,看着干净的cast又心生愉悦,而且当我走下台阶的最后,刚好看到作曲,果然是dario marianelli,心满意足离场。
这是第13个电影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有名的安娜有葛丽泰嘉宝、费雯丽、苏菲玛索。
我相信乔怀特导演的这个版本是形式最新颖又忠实于原著的版本,这才是改编名著最好的方式。
他将舞台剧和实景结合,表现俄国贵族社交、生活、工作场合的场景,如舞会、赛马、办公、家庭的戏份时,用舞台形式来呈现,一个关门、一个转景、上个楼梯,就是另一个场景。
而户外的戏份,如收割庄稼、花园,都是真实的场景。
这样在电影院里欣赏舞台剧的方式,感觉非常超值,节奏非常紧凑,两个小时没有一点拖沓。
第一个高潮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舞会,吉提喜欢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却对从圣彼得堡过来调停哥哥嫂嫂关系的安娜一见钟情。
几个回合的交锋以后,安娜终于在舞会上接受了沃伦斯基的邀请,高潮音乐的段落,电光石火,两人撞击出巨大的火花。
“你是个君子,就忘了我。
”“你能忘了我吗?
”“我会的。
”“你平静不了,只有痛苦无处不在,或者是极致的快乐。
”安娜接受了沃伦斯基,她把他比作刽子手,“别停,刽子手……”这是和沉闷古板的丈夫卡列宁在一起所体会不到的愉悦。
安娜怀了沃伦斯基的孩子,她向卡列宁摊牌,对方在安娜嫂嫂的劝解下,原谅了安娜。
安娜分娩后,请求卡列宁原谅沃伦斯基,两个男人握手言和。
沃伦斯基有提升的机会,他问安娜愿不愿意自己走,安娜要求他留下,她已经无法离开他。
但和沃伦斯基在一起的安娜,又面临圣彼得堡贵族阶层的奚落和冷嘲热讽,精神高度紧张,同时怀疑沃伦斯基已经不爱他了,猜忌和痛苦终于让沃伦斯基另觅新欢,精神接近崩溃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
卡列宁带着儿子谢廖沙、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孩子安妮,安静地生活。
曾经大家心目中的美男子裘德洛在片中演古板的卡列宁,俊美的沃伦斯基却由年轻的亚伦出演,他有一双湛蓝的眼睛,这个沃伦斯基可能是最俊美年轻的版本。
故事的另两条线,是安娜的哥哥斯蒂瓦,他爱寻花问柳,妻子道丽为了家庭还是原谅了他。
扮演哥哥的马修·麦克费登曾和凯拉奈特莉一起出演乔怀特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他演达西。
在《三个火枪手》中,他演剑客阿多斯,是个声音超好听的大叔。
《傲慢与偏见》里的一对情侣在这里演兄妹,这位哥哥心肠不错,就是花心了些,而且富有喜感。
另一对是小情侣列文和他心目中的天使吉提——安娜嫂嫂的妹妹,和安娜是情敌。
得知沃伦斯基喜欢安娜后,吉提一度非常失落,却在列文再度登门拜访后发现了这位男人的纯洁、善良和用情至深,她最终在他的农场生活,并生下了孩子。
片中体现宗教信仰的色彩,这在西方电影中无处不在。
卡列宁忠于家庭,他对安娜说“我们的婚姻是上帝安排的”,但安娜离开他是因为他不懂得经营婚姻。
列文和吉提这一对代表了托尔斯泰对圣洁、理想婚姻的描绘,列文不赞成安娜哥哥婚外情,犹如“偷面包”的做法,他借《圣经》说“不得贪恋邻人的妻子”,“掺杂质的爱情不是爱情,是欲望的贪婪”。
安娜自杀前喊了一句:“上帝,请宽恕我!
”托尔斯泰写出了人性的挣扎,安娜的移情别恋、卡列宁的从愤怒到宽恕等,都可以找到转变的理由,安娜对爱情是勇敢的,但她的爱情最终归于幻灭。
这部电影并没有拘泥于原著的说教,我们可以发现,人性的矛盾和复杂永远存在,任何时代都能找到共鸣。
所以伟大的改编总是常拍常新的,因为它根植于人性。
虽然是英国拍摄,但导演还是借人物造型、服装、道具,表现出了俄国色彩,而俄国上流社会和欧洲本来就很接近,所以是把英伦贵族和俄国风情结合。
特别是列文在农庄里和农夫一起收割庄稼、田野上麦垛堆积的画面,充满了俄式的油画质感,非常美妙。
作为舞台剧风格明显的电影,演员适度的夸张演绎都是舞台表演的需要,这是舞台场景转换时的表演方式。
而达里奥的古典配乐贯穿始终,有时轻盈有时凝重,推动着影片的情绪,让观众的情感一直跟随剧情此起彼伏,无法平息。
卡列宁不应该是贵族阶层典型的自私虚伪阴险无情的丑恶嘴脸么,为毛,我看着掉毛的裘这么悲情呢!
卡列宁不应该是:你出轨我很丢脸,有失身份,毁了我的名誉,所以你不许背叛我。
可是阿裘演出来就好像:我太爱你,只是我不敢说,所以求你别离开我。
原著的设定不应该是,卡列宁觉得:我原谅你 ,显得我高贵。
可是阿裘演出来就是:我原谅你是因为我爱你。。。
安娜说,我是他的妻子,我怀孕了的时候,阿裘哀伤的眼神,落寞地走掉;安娜回来看儿子,阿裘望着她,难过地皱着眉。
安娜产后身体虚弱,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在安娜床边和解,之后卡列宁还安慰了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在卡列宁怀里痛哭啊。
尼玛这段我怎么看都是他俩要在一起的趋势啊!!!
某人掰弯直男的功力长久以来一直有目共睹啊!
特意去翻了原著,原著里床边和好确实是有的,但是后来哭的是卡列宁啊,或许导演是想强调沃伦斯基弱受的地位所以。。。
应该是之前的解读对卡列宁有偏见,就好像琼瑶奶奶的作品里讲男主出轨一定是家有悍妇,小三是圣母。
托老师这么伟大的鸿篇巨著,卡列宁肯定不可能是非常单薄的脸谱化的人物嘛!
所以我裘的版本其实才比较贴切对不对。
==================八卦分割线==========================开头给奥博朗斯基刮胡子的那个不是《南方与北方》里的男主么,但愿我没看错,有错请指正。
唐顿家来了两位,大小姐一共两场戏,居然衣服都没换。
另一位是第二季里领便当的男仆威廉,本片里演那个给安娜戏院票子的伯爵还是什么爵。
这一版本的沃伦斯基怎么看都是吃软饭的小白脸。
平胸版的安娜比我预期的稍微好一些,虽然她那张五方脸我依旧接受无能。
想对平胸版安娜说的是:就算你老公头毛掉光,腰上长膘,你找这么个没颜没气势的小白脸你说得过去么。
这种舞台剧式的改编真的挺好的,场景转换什么的都特别灵。
就是这么个俄国故事通篇标准英伦腔是不是有点奇怪啊。
列夫·托尔斯泰先生请原谅我,我不是在说您的作品。。。
各位大神我总结的是不是有问题,这个名著是我国水浒的一个片段的翻版?
潘金莲因为和武大郎生活不和谐,各种生活不和谐你懂的。。。
武大郎一心只想经营好炊饼这个买卖,忽视了小潘的各种脑残的要求。
并且要她注意社会舆论,明白结婚的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
于是脑残的潘金莲一心想打破什么“封建”理念,好上演了一头红杏翻墙来的凑不要脸的故事。。。
一边对外宣称我是武大郎的女人,一边跟西门大官人干着pa pa pa 的事情,西门大官人根本就没把你当盘菜,连套都不带就上了她,结果潘金莲中招了,还打电话让武大郎过来花钱给我做流产。。。
现实版的意义在于厌弃了屌丝的生活,追求高帅富,被高帅富给玩了。
高帅富不喜欢这种倒贴的女人,高帅富爱的是白富美于是吃完就扔了。。。
女屌丝潘金莲觉得不爽,生活就是这么现实么?
高帅富西门庆不喜欢我了,没招了,又回去找武大郎想凑合过得了,没准西门大官人能回心转意呢。。。
结果武大郎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的屌丝生活再蒙上阴影。
屌丝武大郎终于男人了一把,雄起了,说:滚犊子,爱死哪死哪去。
你不爱我还让我带绿帽子,麻痹的,我去爱凤姐也不爱你,于是武大郎跟凤姐幸福的在一起了。。。
潘金莲一下就傻逼了,没想到武大郎也会吃伟哥还硬气了一把。
结果两边都不要她了,上流下流肥猪流社会都鄙视她。
一个人无依无靠,没社保,没医保,没养老、家被强拆。
上街想摆摊又被城管给掀了。。。
但是又不想继续吃地沟油、瘦肉精、喝三聚菁胺,吃苏丹红鸭蛋、品尝染色馒头、闷有毒大米、避孕药黄鳝、洗衣粉油条。。。
再一想,台湾没回归,南海破事不断,一个小B钓鱼岛也要不回来,突然还冒出一个拿着话筒的CCAV记者追着屁股问:你幸福么?
你幸福么?
一想我靠,生活原来这么现实,还是回我的二次元世界吧。。。
PS:看完大家的评论突然感慨,与那些用生命刷豆瓣的人相比,安娜活的还是挺轻松的....觉得有现实意义的请点【有用】
好吧..故事我就不评价了!
因为是名著...虽然改编了...大体还是那个框架...也许有的地方改变的不得体...但是各花入各眼。
没看之前就听到对故事改编的褒贬不一...但是也听很多人说服装和场景!
我真心欣赏这次的布景..场景..道具!
各种细节都非常的有味道!
服装很美...应该说很知道什么人该穿什么衣服!
沃伦斯基那种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全白搭的真心出彩!
风度翩翩..四处留情...但却不是下流龌龊的..全身的白色搭上他那轻扯嘴角的笑容!
完全恰到好处...安娜第一次和沃伦斯基跳舞的那套黑色...和重回社交圈在戏院里那套白色很美!
这两处的颜色也是很巧妙..从不常接触社交圈..黑色在那种场合并不讨喜...贵妇小姐们最爱白色.粉色..那一些暖色调的装束..在我的理解..黑色衬得出她特别..我行我素..也是她不常着这个场合混..自己想穿就穿,没有过多考虑..之后重回社交圈...她已经驾轻就熟...在那个场合..艳色只会使她的处境更糟..白色也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我都欣赏!
然后..吐槽就来了..凯拉奈特莉小姐真的是各种名著专业户...一直徘徊在各种旧欧洲的社会或是美国南北战争事的生活..其实我觉得她是适合演这些的...现代戏不适合她..但是由于她太硬朗的五官...平板的身材...它更适合演一些那个时期稍有姿色的乡野小花...就像《傲慢与偏见》!
实在是不适合演一些大家闺秀...她的性格和样子比较“野性”..尤其是安娜...之前最爱的是苏菲玛索的版本!
在那个时代的俄国...美女如云啊..凯拉奈特莉版的安娜太平凡又太大众...实在是不够出挑!
这个真的要吐槽啊!
还有就是他的情人是个90年的小帅哥!
那浮夸耀眼的蓝眸..精致的五官...一下就把凯拉比下去了....在他面前...凯拉就像个阿姨了!
不是一个婚后年龄心态都不大..依然美艳的“阿姨”...真真是一个正常的已婚妇女!
这个我失望啊....吐槽玩在欣赏一下裘德洛...安静的演绎了一个木讷的圣人..一个不生活化的神学主义者..但他还是迷人的...眼镜下睿智的眼眸..凯拉真是幸运啊..一边90后帅气小情夫..一边是成熟有味道的裘德洛!
这部戏还是值得看看的啊!
最欣赏的还是这部新版改编的创新..整部电影都发生在一个舞台上..有的时候让你分不清是在演戏还是在看戏...看起来更像是话剧..但人物出现在里面又非常的和谐..整个场景其实就是一个剧院!
富人生活在舞台..穷人生活在舞台上下杂论的空间!
很有想象力...然后再由剧院延伸出去的巨大背景...尤其是最后那片美丽的草海...很特别的表现形式...整个电影不停的场景转换...开头的时候真认为在看话剧。
然后要称赞一下中间的舞蹈场面...那第一次的舞会!
舞蹈动作编排得真心好..优雅却很繁复...但非常有那个年代的味道...中间偶尔静止的效果...让画面看上去更美...然后本来以为男的跳这种社交舞会很娘...结果没有...帅的一塌糊涂...看着那些躲在角落里不服气的女人们...就知道了!
然后就是男女主角的第一次床戏...拍摄的手法我也很喜欢...不断地从身体的局部切换到脸部的表情...动作其实更现实再跳现代舞...辗转间让我看的赏心悦目啊...还有就是各种配色...非常和谐!
这部电影真的将白色用到极致...在草坪上的那段情热戏也是...蔓延的绿色...一男一女身着简单的棉布白衣..那也是唯一一场我觉得凯拉很美的片段!
所以..改编的故事我不评论...成功与否也不是我说了算!
只是看了个不错的艺术展...今年奥斯卡拿最佳服装设计就不用说!
其实觉得最佳视觉效果和life of pi不相伯仲..不同风格..说到底..我反而更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说..
挑了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去看了电影,还是很享受的。
影院的人非常少,虽然我不知道真正去看的人会不会很多。
这部小说拍过好多次的电影版本了,有幸没有看过一次其他版本的。
也算是全新的接受。
电影的开头就是舞台化的表现,习惯了一板一眼的场景拍摄,这种舞台剧的表现还比较容易接受,一切都在摄影棚,一种对于小说的解读。
本来是晚上的任务,拖延到半夜来完成。
坐在这里想了想,安娜可不可最后不去自杀呢?
后来发现不可以,你说宗教可憎,人性伟大,还是人言可畏呢?
好像都比较重要,然后安娜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放在现在,安娜可能会好好的,可以再结婚,可以争取阿廖沙,可以争取安妮的抚养权,可惜这都是19世纪末期的沙俄。
这一切都不可以实现,安娜完成了叛逆,又成全了自我。
对于小说不是特别了解,找了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看了看,原来安娜是如此的伟大,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比较丰满的人物。
我感叹于托尔斯泰思想的深邃,我有空看看这部小说,以及战争与和平。
小说有时候有这么魅力,他就是反映了一些社会思想变化的动向,他们都是比较深刻。
电影完整的反应了小说叙述的故事,以安娜卧轨成就了电影的高潮。
火车的开头,火车的结局。
火车的开头是因为善良的安娜看到贫苦的火车道工人惨死车轮下,渥伦斯基虚伪的慈善之举而心动,埋下了精神,肉体全部出轨的伏笔。
她的哥哥不能忍受家庭的苦闷,不断婚外情啥的,安娜出任和平大使,结果出卖了自己。
安娜的哥哥也是害人害己了。
我觉得爱情或者是婚姻也是很邪恶的,这个唯一性倒是要求真滴很高啊,人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安娜和安娜的哥哥,安娜更加的崇尚了人的天性,结果呢安娜是自己认识了自己,也是自己没法放过自己,太纯粹的人就是很可怕。
电影里的列文是一个很好玩的年轻人,他说,我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幸福,有想法的孩子啊,嗯哼,然后找了一个靠谱的妹纸,两情相悦,生活可以靠理性成就幸福,然后婚姻家庭是因为理性而建立的么,电影里我没有看的很明白,然后我坐在这里也没有很明白,我觉得我挺蠢的。
列文也是托尔斯泰的一个投影,他同情农奴,然而却也帮不了他们什么,托尔斯泰倒是很幸福,就借列文表达了一下自己的心愿。
我真心的说,吉提,列文的太太还真的是个不错的妹纸,迷途知返,不过我不是特别明白托尔斯泰对于她的态度,也许我看小说可以明白。
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总是很有区别的,比如安娜和她的嫂子道丽,我虽然说道丽,但是道丽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电影的后面,道丽反过来安慰安娜,然而这时候的安娜已经换成了当年的道丽,安娜要比道丽勇敢太多,叛逆,反抗她都做到了。
安娜知道自己没有错,但是安娜却没有办法解决困境,这是一个人性解放的问题的么?
安娜一手造就一切,然后又被毁灭,未来的世界终将不同,这一点倒是真的很凄美。
我不知道托尔斯泰是否就是在写自己,但是看到托尔斯泰的简介就很像。
安娜,和列文都是作者自己。
说说电影里好玩的地方,我觉得他们开舞会好好玩,男的女的都在跳舞,男的女的都是花枝招展的,优美的优雅的舞动,我羡慕电影里那些贵妇的衣服,一度让我觉得时光应该倒流,应该优雅,那些都是地主阶级哦,要做一个地主阶级需要多少的积累啊。
有人说沙俄和中国其实很像,我也在电影里寻找,到底是哪里像呢,还是世界上的民族之间本来就不会很像,谁又知道呢。
毕竟是一个西方的国家。
政治上说,沙俄和中国都会喜欢那种独裁式的英雄,嗯哼,俄罗斯是农奴种地的国家,中国也是个农民经济的国家,这一点很像吧。
呵呵,像又如何,像了社会才是这个样子的。
我想多了。
早点睡觉。
一部电影而已,值得你去不睡觉么。
安娜认真了,就很难回头了。
这是安娜可爱的地方。
后记,后来我看书列文是主角,他看到的这些事情,然后呢,自己感受到的幸福。
欸,是不是什么时候人都要懂得按照世俗标准过好自己,挑战世俗的后果是你有能力打败世俗。
恩哼。
曾经因为《傲慢与偏见》的里的伊丽莎白还有导演怀特的那些逆光拍摄手法,开始大爱 凯拉奈特莉以及导演怀特。
然而这部 《安娜卡列妮娜》却有点让我有点吃不消,或者是欣赏不了。
开场就是一个舞台的戏剧院,场景的切换过场都是以这个舞台来演绎,当列文去凯蒂的家,到弗洛斯基在马上跌倒下来还有几处火车站的场景都是在舞台剧院中表达的。
在舞台上赛马,观众在舞台下观看,这种场景是在有点过于“创新”。
导演这点上的确做了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我个人觉得有点另类。
给人代入感太浅了。
《傲慢里偏见》里,两次“即使全世界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
“的伊丽莎白,一个坚毅直白的女性形象很好的展现出来了。
可同样在表示在《安娜卡列尼娜》的表达却有失稳妥的感觉。
因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激情活力,并且极具勇气的人物。
安娜是在社会的舆论,妇女地位的观念,以及被丈夫的威胁,弗洛斯基最后日益减少的爱,所逼迫死的。
虽然安娜追求真爱,感情真挚,勇敢,坚毅,但毕竟安娜是背着丈夫偷情的人物。
却被奈特莉表现出有些忠贞的感觉。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还是适合演绎 伊丽莎白那种 年轻的中产阶级的女性形象,这种贵妇人还是有点把握不好。
场景时空切换太棒了,服装舞美灯光美轮美奂五星,KK总让人出戏减一星,好多熟面孔,惊现大小姐,还有Crawford抱狗打酱油。形式大于内容,不及前作。
无数次证明英伦瘪嘴玫瑰不我的菜。
难看。。我只看得懂白娘子的爱情。。
很少遇到这种让人坐立不安的电影了
形式大于内容,舞台剧一样的服饰背景和表演方式,过于花哨让人分神~ps:奈特莉除了扭曲,夸张,神经质的表现,已经完全不会演戏了~
凯拉那么好的模样,怎么总是纠结病态?不能放下架子演点家常喜剧?
凯拉奈特莉怎能驾驭得了这个角色,没有古典气质,没有贵族的稳重气场,没有安娜最后深刻的绝望,简直就成了泼妇和怨妇
Jude Law没啥存在感,沃伦斯基很美~舞台剧的场景实在碉堡了!很能配合情绪烘托气氛!这种想法真是好赞!不过Keira Knightly也确实不适合这样的角色,坚硬的线条和毅的眼神还有神经质的傻笑总让人出戏,并且,这样的电影里的平胸真是难看死了好么?就像傲慢与偏见一样~
牛逼的舞台感和场面调度。
天哪,我的安娜怎么变成这样子了。
说说演员吧。Jude Law后退的发际线真替造型省钱。然后看到Gosford Park里的Emily Watson和Kelly Macdonald,还有我喜欢的而@兰芎山人 不喜欢的Olivia Williams,真令人惊喜。
又一部毫无节制的电影,从开头失控到结尾。人物情感苍白无力、人物关系杂乱无章、表演做作、整部电影浮于表面,2个小时不知道在说什么!服化道做得再好也不能弥补剧作和导演上的乏力,最后就只剩下华而不实的画面了!不及格的片子就值一星,多一星给美术。
出轨得适可而止哇,不然下场很悲惨滴
半颗心!
2012-10-28 国金百丽宫影院 52
舞台剧和电影画面结合的手法很别致。服饰真美啊。
基本没看懂
这个女主让我入戏不能。
舞台剧养一幕幕的拍摄手法很新颖,可是故事拍得却不那么令人信服。keira真的一点儿都不适合演anna阿,而且通篇看下来没什么深刻的感受,关于anna的矛盾,世俗的黑暗甚至最后的自杀。两星。
叙事寡淡,选角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