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拉
Yella,耶莱(台)
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主演:尼娜·霍斯,大卫·史崔梭德,辛纳克·勋纳曼,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巴尔巴拉·奥尔,克里斯蒂安·雷德尔,Selin Bademsoy,Wanja Mues,米夏埃尔·维滕博恩,马丁·布拉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7
简介:女会计师耶拉(Nina Hoss 尼娜·霍斯 饰)遭遇生活危机,与具有暴力倾向的丈夫本(Hinnerk Schönemann 饰)离婚后,她在汉诺威阿尔法飞机厂找到一份新工作。在启程的当天,渴望赢回前妻的本上门纠缠,坚持送耶拉前往火车站。路上,两人发生激烈争吵,激动的本撞断桥栏,将车开进河里。 爬上岸的耶拉不顾湿..详细 >
佩措尔德的匠气剧作已有初形,尼娜霍斯的演技气质无人可比
佩措尔德家是不是有一本德语聊斋。
爱情母题,超现实段落,电影作者风格贯穿后续作品。佩措尔德前有Nina Hoss,后有Paula Beer,完全不担心编导才华发挥不出来。
又一部拿奖的欧洲闷片
3.5/5 早期的妮娜霍斯演绎的简直就是一个苦逼且脆弱的傻妞,和后期『不死鸟』的隐忍、成熟截然不同,非线性叙事太让人不适了,看到目前为止导演最无感的一部。
用瞬间的回忆重塑。
世界是一个轮回,人总会一次又一次地步入自己的宿命,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梦境,都无法抵抗。//以女性的肉身来隐喻国家,历史,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民众的境况,但反而让Yella的人物形象变得模糊,加强了女性的刻板印象//
4.5 美妙。像是将人突然抽离开沉溺于悲怆的梦境,迎接着注定死亡却豁然明了的现实宿命,如贝多芬的月光般寂冷荒凉。佩措尔德在静谧湖面下翻腾着炽烈细腻的私密情感,再次提炼出一曲精简隽永的女性伤痛史,在他的电影里,历史总扮演着过去纠缠不清的幽灵,而未来则是可怖的幻觉设想,影像极具释义魅力的缘由不仅来自于高度集成化的景观隐喻,更体现在僵硬且坚固自然表象下被不经意间瞥见的柔韧身躯。尼娜·霍斯则是神赐的演绎,溃缩进怀抱的惊恐,和刚刚落水后便身处命运列的她一样,我们对其的所有的赞美最终都湮灭在消逝的虚空,和阿萨亚斯同样用幽灵般运动的摄像机视点抵达现代爱情剧的归宿与核心——“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新自由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所破坏的社会中,这些人物是对世界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一种反应,试图让失去幻梦的世界再次恢复魔力。”
3.5-4.0 水精灵undine前作,水的意象和古典风格就此已经成型。个人不太能赞同一米八的nina hoss全程赋予角色的木讷和畏缩感,还是更偏爱paula的灵气。
跟菲利普拥抱那一下,满满的安全感
整个看的过程十分焦虑
最后导演才告诉观众,前面所有的情节都是不存在的。耶拉其实早死了
感觉好老这个剧
结尾神来之笔。女人选择男人,男人选择世界。耶拉展现出冷静和能力,却也没换来资本的青睐,因为代价必须是良心,道德,欺诈。想逃出生天,去往充满希望的新世界,却是一场梦
3.5;可窥见日后创作的主旨与手法,极其冰冷的影像基调契合残酷资本世界的诉求,鬼魅森森,一股悬疑的推动力始终处于漩涡中心,不适合看剧透的结尾。从结尾倒推可发现:1、音效的使用,其实当噪音/环境音作为某种内心提示出现时,时空的场域便发生微妙迁移/流动,从与前夫对峙时巨大飞机声音暗指的撕裂序幕肇始,到风吹树叶的折射的物质世界异样感,“现实”世界越到后来越失控;2、时间感的模糊,尤其是与菲利普在车上争执后下车那段对话,几乎能感到被折叠/压缩的时间,处理得相当巧妙。从头再来并不能开启新世界大门,人生所能踏进的河流只有那么一条,人人拥堵在通往金钱帝国的桥上,最终或许只能沦为资本游戏的幽灵。
作为被新自由主义金融话语重构的melodrama,《耶拉》描绘的正是恋人/雇主,前情/债务关系无法区分的地带,从而构成了控制社会“无外界的工作”,以及通过无限债务的回路作为驱动的后生产状态,在金融运作之中,声称的最终环节“产品”从未真正出现,而是围绕着某种悬浮的,不可能的可能性进行协议,威慑所构成的增殖技术。佩措尔德空化了对白推动剧情/情境的重要作用,令其变成了由若干经济学黑箱组成的咒语。另一方面,相比哈内克明确而不断走向终末的圣化日常,《耶拉》宿命感恰好是一种真正的具身现实主义,其基础是日常性的死寂以及无法预知的事故,但它并非没有征兆,而是如同命运石之门的D-mail被发送至过去,二者均为资本主义的时间机器,在观看者对影片的重新观看时启动,只是在《耶拉》,一切基于死亡冲动。
画面冷峻,在亦幻亦真的情境下讨论古老的命题“金钱是把双刃剑”,真心的表达,试探,粉碎都和它脱不开干系,而人类困于此等怪圈。当耶拉面带泪痕中睁开双眼,用安然赴死的态度宣告她的逃离和解脱。
因为是这个结局所以显得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结局。
新浪潮淹死的前浪是我
我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