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本·夏罗克
主演:埃米尔·艾尔-马斯里,西瑟·巴比特·科努德森,刘易斯·格里本,埃莉·哈丁顿,卡伊斯·纳塞夫,卡梅隆·富尔顿,西尔维·弗诺,豪尔赫·吉迪,桑吉弗·科赫利,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20
简介:故事是对在苏格兰岛上等待庇护的难民的一次另类观察。 它聚焦于一位背负重担背离祖国的年轻叙利亚音乐家奥马尔。详细 >
小岛中大雪下四只迷途的羔羊,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都在说这部电影中的难民题材并没有像其它影片一样讲的苦大仇深,虽然这部电影在叙事方式上轻松了很多,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看这些边缘人物的边缘状态,但是未来怎么去看待这些边缘,也是一个拭待解决的问题
用极端形式化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有些悲情气息的现实主义的故事,还蛮有趣的。摄影极美。讲课的几场戏尤为出彩,剧本很工整,前面的情节都在后面扣上了,只是后面变成宽银幕有点难受了。但总体来说可看性很高。
J&L
电影语法完全紊乱
故事闭环的还不错,大量定格画面也形成了难民们孤独的仪式感,而这种多次出现的静也没有影响影响影片的节奏,但最后主人公的心路转变似有些用力,看完整体感觉很工整,还好,还行,而已
摄影牛逼,素材寥寥,胜在真挚,足够感人。
本来以为会相当锐利并且指向最当下的冲突,没想到导演却退了一步做出这样一部私人和解式的作品。其中最遗憾的是,《老友记》已经被导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提上台面,他却未进行任何深层的解构或者戏谑,反而,剧作却像《老友记》一般简单。特别是最后画幅的变化,剧情看似迎来高潮,实际上落入窠臼,和老友记每集结束时的温情和解别无二致。《老友记》是美剧一集结束就可以翻篇,电影作为反映现实的存在,特别是这个关于难民的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就在这里结束,真的合适吗?
伤痛撕裂的哭泣离别,引人发指的恶行…那属于其它电影,其它故事。这里寄情于音乐,消遣着彷徨心绪,始终在等待着。拥有超脱于同类题材的风格传达迅速吸睛,也不再停留于宣讲式的任务完成与命题…这种别致十足惊喜,也刚好和可能被诟病于“不够亲身观察”的作者十足的搭。
音乐难民,卡通化Wes Anderson式的人物。
如果真有一个琴盒可以装着灵魂,随身携带,那也不错嘛。
个人风格强烈,但一无是处的片子。
人物状态和诙谐风格还不错
#TIFF20 和生活在苏格兰的叙利亚难民看着同一个六人行
脱力系结合冷幽默,实际挺悲也挺丧。整体拍得非常别致,4:3画幅结合固定中远景/对称构图/面部特写像是用移动画框讲故事,用极具艺术感的口吻讲政治。
乌德琴再也不是原来的声音,但你还是得弹,就像在苏格兰的你再也不是原来的Omar,但你还是得凑合地活下去。难民生活众生相,或被遣返,或孤独死去,或乐观等待,或放弃自我,但他们都是Freddie jurnior,冷风吹过时都只能无奈受着 /3.5
看了个粤语字幕的,让男主显得更像张学友了%……¥。。但是配乐和片尾的歌曲都很好听啊!!!喜欢前三十分钟。
对于难民的生活恐怕只能从这样的电影中来了解。作为难民,尝试融入“接受他们庇护申请的国家”的当地生活,但屡屡失败。只能吃“嗟来之食”,活得也毫无尊严,唯一的慰藉是电话线那一边的父母兄弟传递的乡音,可想到他们依旧还在地狱般苟延残喘,仍令人惴惴不安。当一个人找不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时,那种彷徨和不安恐怕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残酷的现实,让我更加安心于生活在和平年代里逐渐强大的国家之中,那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身在其中不易发觉的幸福。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剧本,我实在没法欣赏,我还是比较喜欢看大开大合的故事剧情。一位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少年,在苏格兰,处在崩溃的边缘,一直在隐忍着,直到最后弹起了家乡的乐器,故事结局,他在回家的路上。是回到苏格兰的家,亦是回到心中的家
难民成功逃到了发达国家,等于到了天堂,还是没有腿的鸟,无法落地?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小岛中大雪下四只迷途的羔羊,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都在说这部电影中的难民题材并没有像其它影片一样讲的苦大仇深,虽然这部电影在叙事方式上轻松了很多,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看这些边缘人物的边缘状态,但是未来怎么去看待这些边缘,也是一个拭待解决的问题
用极端形式化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有些悲情气息的现实主义的故事,还蛮有趣的。摄影极美。讲课的几场戏尤为出彩,剧本很工整,前面的情节都在后面扣上了,只是后面变成宽银幕有点难受了。但总体来说可看性很高。
J&L
电影语法完全紊乱
故事闭环的还不错,大量定格画面也形成了难民们孤独的仪式感,而这种多次出现的静也没有影响影响影片的节奏,但最后主人公的心路转变似有些用力,看完整体感觉很工整,还好,还行,而已
摄影牛逼,素材寥寥,胜在真挚,足够感人。
本来以为会相当锐利并且指向最当下的冲突,没想到导演却退了一步做出这样一部私人和解式的作品。其中最遗憾的是,《老友记》已经被导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提上台面,他却未进行任何深层的解构或者戏谑,反而,剧作却像《老友记》一般简单。特别是最后画幅的变化,剧情看似迎来高潮,实际上落入窠臼,和老友记每集结束时的温情和解别无二致。《老友记》是美剧一集结束就可以翻篇,电影作为反映现实的存在,特别是这个关于难民的我们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就在这里结束,真的合适吗?
伤痛撕裂的哭泣离别,引人发指的恶行…那属于其它电影,其它故事。这里寄情于音乐,消遣着彷徨心绪,始终在等待着。拥有超脱于同类题材的风格传达迅速吸睛,也不再停留于宣讲式的任务完成与命题…这种别致十足惊喜,也刚好和可能被诟病于“不够亲身观察”的作者十足的搭。
音乐难民,卡通化Wes Anderson式的人物。
如果真有一个琴盒可以装着灵魂,随身携带,那也不错嘛。
个人风格强烈,但一无是处的片子。
人物状态和诙谐风格还不错
#TIFF20 和生活在苏格兰的叙利亚难民看着同一个六人行
脱力系结合冷幽默,实际挺悲也挺丧。整体拍得非常别致,4:3画幅结合固定中远景/对称构图/面部特写像是用移动画框讲故事,用极具艺术感的口吻讲政治。
乌德琴再也不是原来的声音,但你还是得弹,就像在苏格兰的你再也不是原来的Omar,但你还是得凑合地活下去。难民生活众生相,或被遣返,或孤独死去,或乐观等待,或放弃自我,但他们都是Freddie jurnior,冷风吹过时都只能无奈受着 /3.5
看了个粤语字幕的,让男主显得更像张学友了%……¥。。但是配乐和片尾的歌曲都很好听啊!!!喜欢前三十分钟。
对于难民的生活恐怕只能从这样的电影中来了解。作为难民,尝试融入“接受他们庇护申请的国家”的当地生活,但屡屡失败。只能吃“嗟来之食”,活得也毫无尊严,唯一的慰藉是电话线那一边的父母兄弟传递的乡音,可想到他们依旧还在地狱般苟延残喘,仍令人惴惴不安。当一个人找不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时,那种彷徨和不安恐怕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残酷的现实,让我更加安心于生活在和平年代里逐渐强大的国家之中,那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身在其中不易发觉的幸福。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剧本,我实在没法欣赏,我还是比较喜欢看大开大合的故事剧情。一位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少年,在苏格兰,处在崩溃的边缘,一直在隐忍着,直到最后弹起了家乡的乐器,故事结局,他在回家的路上。是回到苏格兰的家,亦是回到心中的家
难民成功逃到了发达国家,等于到了天堂,还是没有腿的鸟,无法落地?